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教案范本三篇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教案端午节的由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传统节日》一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包括屈原的故事、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传统习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难点:理解屈原的故事,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屈原的故事、端午节习俗和活动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 粽子、艾叶等实物或模型。

3.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的端午节手工艺品。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端午节习俗和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了解的端午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述屈原的故事(10分钟)讲述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3. 学习端午节习俗(10分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并通过实物展示或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习俗。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未提及的端午节习俗,如佩戴香囊、五彩线等,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5. 朗读与表达(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端午节的美好氛围。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 实践活动(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端午节手工艺品,如粽子、艾叶等,增强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体验。

六、板书设计:1. 端午节由来:屈原投江2.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戴香囊、五彩线等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 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重点学习课文三---六自然段二、理解文中重点文句的意思,体会屈原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人们对他的崇拜、爱戴与怀念之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文句,体会屈原的爱国忠心。

用自己的话说端午节的由来,会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资料〈如何复述课文〉一、谈话入题上节课咱们就开始学《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了。

谁来告知我你通过上节的学习取得了哪些信息?二、把握课文脉络师:端午节是因什么而引发的?板书:起因:屈原投江屈原投江后人们主要做了什么事?板书:人们:投食物祭祀后来呢?(每一年五月初五都投放粽子)结果怎么样?板书:结果:形成了端午节三、深切学习课文过渡:理清了课文的大体线索,咱们此刻来深刻领会课文的内容。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师注意学生的发音、语气等,并相机指导。

)师:独立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A 屈原是个如何的人B 他对国对民的贡献C 受到权贵诬告,被楚王流放D 流放时仍然爱国爱民(《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尤能表达屈原对处于苦难生活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哀怜。

)别离读出描述这几方面的内容,并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抽小组读后提问:屈原为何要投江自杀?(抓住“悲忿”来理解。

)他因何而悲?(报效祖国无门,自己和祖国同胞都成了可悲的亡国奴。

)因何而愤?(为昏庸的楚王和祸国殃民的奸臣权贵们。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屈原不肯苟且偷生,具有真正忧国忧民的情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表达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决心,因此加倍深受人们的崇拜和爱戴。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过渡:如此忧国忧民深受人们崇拜爱戴的忠诚之士突然投江自杀,人们有什么反映?(1)抽生读第4自然段(2)同桌讨论:屈原自杀后,人们做了什么?(抓住“放声大哭”、“高声呼唤”、“沿江打捞”、“投”、“祭祀”“祈祷”……)(3)理解重点文句。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历史渊源;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端午节的相关词汇。

二、教学重点1.掌握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能够正确理解端午节的各种节目和活动。

三、教学难点1.端午节的历史渊源;2.对于端午节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促进交流式的讨论放开,激励学生的参与度;2.展示和演讲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为学生介绍端午节,告诉学生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而端午节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非常的丰富多彩,也非常的历史悠久。

老师阐述了端午节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和行为,能够更加珍惜和爱护祖国。

二、正文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渊源老师为学生讲述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据传说,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庄子,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秦汉时期生活的时候,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在后来,他的政治行为不被秦朝皇帝所赞同,遂遭受严重的政治打压。

到他在沐浴水中投身而死,成为了中国春秋时期举世闻名的“屈原之祸”。

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百姓们便相约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来庆祝端午节,在河中划龙舟、包粽子、挂菖蒲等,以此来纪念他的一生功绩,同样也是为了表达对自己祖国的爱戴之心。

2.探究端午节的意义老师为学生讲述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简单来说,就代表了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感情。

湖南省出现的“龙舟赛”、“鸭子戏水”等名目繁多,而正所谓“舟有龙头鸭尾,潋有人情雀鸣”,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遗传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祖国的深情厚谊——最深沉的体现,就是那些在英勇无畏的爱国将士留下的历史印迹。

三、总结端午节是中国民族文化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节日,也使中国人民具备了一个强大的历史渊源的感觉。

通过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够更快地强化自身民族文化的亲近感,同时也能够振奋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30、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了解端午节的习俗的由来,学会复述故事。

3.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过程:一、猜一睬我国传统节日。

1、孩子们,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

我们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下面我们就来猜一猜。

学生看课件图片,猜节日的名称。

2、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我们应当了解每一个节日的由来,才能让这些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词语,回顾端午节的时间及习俗。

1.齐读生字词语。

2.复习回顾:历的()月初()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三、自主学习1、出示要求;3、4自然段,在课文中划出描写屈原的语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屈原是个怎样的人?2.汇报:我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屈原是一个_______的人。

3、汇报忠诚爱国,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重点语句,读出屈原的忠诚爱国。

4、汇报忧国忧民(第4段),你们知道屈原写下了哪些广为传诵的爱国诗?出示课件,带读《离骚》中的两句诗,你感受到了什么?5、理解“万分悲愤”,为什么会万分悲愤?你看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的他心中在想些什么?指导朗读第4段,读出万分悲愤的语气。

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快速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然后讨论交流:1)屈原投江后,百姓们是怎样做的?2)人们为什么要往江里投粽子?2、汇报,朗读相关语句。

3、出示粽子图片,粽子是把米饭用粽叶裹起来,外面缠上红丝线做成的,这个办法在当时,人们想了多久?体会办法的来之不易和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指导朗读句子。

4、小结: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教学目标:、认识“粽、檐、囊、辅、措、诬、颂”7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自制的教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纲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二、展示与交流、汇报生字词。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学生提醒注意:“施”和“尸”是翘舌音。

“颂”和“俗”是平舌音。

(2)理解词语:辅佐:协助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

本文中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4、学生从两方面来汇报:(1)端午节的由来。

(2)爱国诗人屈原。

(学生说出大概的内容既可,不做更细的要求。

只是大致的了解。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是由何而来的呢?课文的中的哪部分作了简要的说明呢?2、学生自由读文1——2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

3、学生汇报。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

由来:纪念屈原,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感情朗读。

三、反馈与检测、读词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爱戴——辅佐——诬陷——流放——四、课堂小节,置留问题为了纪念屈原,这些习俗以有两千多年,那么课文是如何细致的来记叙端午节的由来的呢?相信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你就会找到答案。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树立文化自信。

2、学会识别生僻字,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

4、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培养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端午节的由来。

2、识别篆书生僻字。

【教学难点】1、掌握古代历史文化背景。

2、学习篆书生僻字,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1、《百家讲坛》《庐山谣》视频教材及宣传海报。

2、相关图片、资料配合教学。

3、学生准备水仙花、艾草等端午节习俗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内容(5分钟)1.张贴端午节海报,呈现端午节的主题以及一些习俗。

2.介绍了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踏青等。

3.激发学生探究端午节的热情,并对《庐山谣》进行讲解。

让学生了解到节日的知识起源于传说。

二、呈现篇章(10分钟)1.领读《庐山谣》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2.解释篇章中的生僻字,学习篆书,发现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和深厚底蕴。

3.通过表演的形式重现图中没有具体细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中的情节,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三、理解篇章(15分钟)1.培养课文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找出关键句,理解故事情节,并展开讨论。

2.解读篇章中的语言,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3.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拓展知识(10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各地的习俗。

2.介绍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体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3.学生通过制作端午节习俗用品来加深学习中的印象。

五、课堂布置(5分钟)1.布置一些小作业,让学生继续探究端午节的信息。

如: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图片,制作端午节文化PPT等。

2.鼓励学生在端午节期间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并且学会了如何识别生僻字、理解古代文化。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屈原投江、伍子胥避祸、曹娥救父等。

2. 端午节的传说: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物的故事。

3.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

三、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2. 端午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学难点1. 端午节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2. 学生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物的故事。

3. 小组讨论法:探讨端午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粽子、挂艾草等实践活动。

您可以根据这五个章节的内容,继续编写剩余的十个章节。

每个章节可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希望这个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教学准备1. 课件:端午节的由来相关图片、视频等。

2. 教具:粽子、艾草、香囊等实物。

3. 教材:关于端午节的书籍、资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介绍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物的故事。

3. 案例分析:分析端午节的传说,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的意义。

4. 习俗讲解: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粽子、挂艾草等实践活动。

6. 小组讨论:探讨端午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端午节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 反思学生反馈:学生对端午节的理解程度,是否存在问题。

端午节活动由来教案

端午节活动由来教案

端午节活动由来教案端午节活动由来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端午节活动由来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活动由来教案1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一、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端午节活动由来教案2设计意图: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2.能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端午节经验。

3.感受端午节的热闹气氛,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活动难点:能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端午节经验活动准备:1.赛龙舟的图片、鼓。

《端午的由来》教案

《端午的由来》教案

《端午的由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节日”章节,详细内容为《端午的由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历史背景、民间习俗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掌握端午节的相关历史人物和故事。

2.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民间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端午节的起源及民间习俗的丰富内涵。

2.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历史背景、民间习俗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民间传说——屈原投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介绍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

(2)介绍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等。

(3)分析端午节习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爱国主义、家庭和睦、祈求健康等。

3. 例题讲解:(1)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时期?(2)端午节的主要民间习俗有哪些?(3)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自己所了解的端午节习俗。

(2)分析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由来》2. 内容:(1)端午节的起源: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

(2)端午节的民间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等。

(3)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爱国主义、家庭和睦、祈求健康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以“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分析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答案:(1)略。

(2)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家庭和睦、祈求健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节的起源、民间习俗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4年中班《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2024年中班《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2024年中班《端午节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知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2.掌握端午节的基本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2.教学难点:理解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课件:端午节由来及习俗的图片、视频。

2.教具:粽子、龙舟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粽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吃的吗?”(二)新课讲解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端午节的由来,讲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

a.端午节的起源: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b.端午节的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人民划船去救,后来演变为赛龙舟的习俗。

c.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佩香囊、喝雄黄酒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并讲解其寓意。

a.吃粽子:寓意屈原的精神永存,也寓意着团结、和谐。

b.赛龙舟:寓意团结协作、奋发向前。

c.佩香囊:寓意避邪驱瘟,保护健康。

(三)互动环节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知识问答”游戏,检验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

2.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包粽子、划龙舟等动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四)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端午节手工作品,如香囊、龙舟等。

2.教师指导学生用彩纸、彩笔等材料制作粽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增进家庭亲子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师还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学生:“因为屈原”教师:“很好,屈原代表了忠诚和爱国。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30.端午节的由来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30.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2.课文中屈原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3.齐读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诬陷:诬告陷害.谗言:陷害人的坏话.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2.组内交流.3.代表反馈.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课堂小结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五、板书设计30 端午节的由来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揭题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二、学习第一、三部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3.指名答.4.齐读.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指名读;齐读.(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默读本段,找出原因.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四、复述课文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2.指名复述.五、拓展延伸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指名答.六、课堂小结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七、板书设计30 端午节的由来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国的传统节日》。

详细内容包括: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民间传说、习俗活动以及相关诗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掌握端午节的基本习俗活动。

2. 领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珍惜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学会运用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起源,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基本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端午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端午节的起源(15分钟)(1)讲解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介绍屈原的故事。

(2)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民间传说,如:屈原投江、伍子胥报仇等。

3.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15分钟)(1)讲解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2)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4. 诗词欣赏(10分钟)(1)学习《离骚》等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10分钟)(1)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绘制一幅端午节习俗活动的画。

(2)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最喜欢的端午节习俗,并进行介绍。

六、板书设计1. 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民间传说2.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3. 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离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你知道的端午节习俗,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阅读《离骚》,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答案:(1)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

意义:纪念屈原,驱邪避疫,祈求健康。

(2)作者情感:忧国忧民,追求理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深度解教材: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表现了屈原忠诚爱国、关心人民疾苦和深受百姓爱戴。

选编此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感受他深沉的爱国情怀,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民族情感,并依托文本,练习讲故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对于过端午节有着直观而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这一天吃粽子、插艾叶,有些地方还组织赛龙舟等活动,因此,对于节日的由来,他们会十分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讲故事做好准备。

知识与能力:1、会认“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积累“忠诚、悲愤、悲痛”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4、理清课文的脉络,练习讲故事。

突破重难点:重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突破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表现屈原爱国的词句和百姓爱戴屈原的词句,在潜心品读中感受人物的深沉情感。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练习讲故事。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讲述时要求学生做到条理清楚,表达自然,同时鼓励学生在讲故事时适当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联系生活法,通过交流实际生活中的端午节,唤起学生对节日的兴趣;脉络梳理法,引导学生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课文情节的变化与推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涵泳品读法,画出文中相关词句,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人物的情感。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容,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篇一:一、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二、端午节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7篇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7篇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端午节的由来》教案7篇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准备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生动性,一个周密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端午节的由来》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内容简析】《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

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

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1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朝阳镇小学教学设计
单元
第8单元
总课时
9
课题
端午节的由来
课时
1
学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学习
重点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
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活动
自主设计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2.掌握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1.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2.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

三、教学过程
1.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1.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是否知道端午节,以及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讲解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

据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因被诬陷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3.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自行查找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2. 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
1.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和食品,以及这些习俗和食品的含义是什么,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讲解
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挂艾叶则是为了驱邪避疫。

3.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自行制作粽子,并在班级内进行品尝和分享。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以及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端午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教案范本三篇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爱国、有才干,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可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后来楚国被秦国占领,他感到报国无门,在万分悲愤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
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
(2)屈原为百姓( )。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3)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现在的端午节( )。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30端午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屈原
忧国忧民--投江自尽
教材分析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戴”“驾”2个字字形较复杂,要重点进行指导。
3.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使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爱国诗人屈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还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当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时,他十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正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人们十分悲痛,想方设法祭奠他、怀念他。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手段、方法:朗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