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教育技术学笔记及习题答案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答案pdf网课视频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答案pdf网课视频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一)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1.AECT'94教育技术定义(1)AECT'94定义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所发表的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的内容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谢弗勒对定义的分类,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是一个规定性定义。
它规定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领域,与其他定义相比,操作性比较强,更便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进行交流。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其中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又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
2.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1)设计①定义: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②设计范畴:从设计范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的落脚点出发,可将其分为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类。
③影响设计范畴的因素:a.设计者的知识观;b.学习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c.新技术对设计过程的影响;d.系统方法的影响;e.设计者的经验。
(2)开发①定义:开发是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②开发范畴:从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划分,可将其分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子领域。
(3)利用①定义:利用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
②范畴:运用范畴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这四个子领域。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10.1复习笔记一、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点(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1.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认知:是使学生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3.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由来信息素养概念最早由图书检技能发展而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3.信息素养的构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而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此外,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1.创新人才的涵义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
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创造能力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教育技术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技术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教育技术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一、单选题1、1910年,克莱恩在纽约出版了第一本__________。
A.《视觉教育》B.《教育电影目录》C.《满足社区需求的电影》D.《学校中的视觉教育》 B2、_____编著的《课程视觉化》一书,反映了该时期视觉教学的理论成果,堪称30年代视觉教学理论代表作。
A.霍本B.夸美纽斯C.杜威D.裴斯泰洛齐 A3、___________的出版,标志着视听教学论开始向视听传播理论发展。
A.《视觉教育》B.《视听传播评论》C.《课程视觉化》D.《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B4、以下经验属于“观察”的经验是__________。
A.演戏的经验B.视觉符号C.参观展览D.直接有目的的经验 C5、60年代后期程序教学开始衰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A.程序教材的使用效果不比传统教材好B.学生反映程序教材缺乏趣味。
C.教师对新的要求难以适应。
D.要真正开发有效的程序教材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验,这样会花费很高的代价。
D6、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
A.斯金纳的“强化”理论B.经验之塔C.温内特卡方案D.刺激—反应理论 A7、“经验之塔”根据它的抽象程度,从下到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A.“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抽象”的经验B.“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C.“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D.“抽象”的经验、“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 B8、教育心理学________在他及合作者开展个别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62首次提出标准参照测试的概念。
A.格拉泽(Robert Glaser)B.斯科里文C.加涅D.米勒 A9、__________在1962午出版了《编写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使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方法。
A.加涅B.马杰C.斯科里文D.布朗 B10、60年代后期,_______等人在《视听教学:媒体与方法》(1969)这本著作中提出了系统化教学的模型,较明显地反映出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的影响。
教育技术学答案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作业题: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地演变。
在工业化早期,人们对技术本身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认为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物质设备,生产工具。
按照这种理解,人们很容易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设备。
生产工具。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主范畴,因此教育技术就是人列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的综合体。
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对于教育技术的归属问题,掴内外教育学术界一直存着分支,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主要方法是促进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2.谈谈你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作业题:1、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哪些启示?2、我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和美国的教育背景、定义演变对教育的影响、以及专业人士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解是分不开的.A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应奢望追求所谓的最终真理,而是应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理论、发展理论,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定义体现了美国人对于理论发展的务实性.B 我们也应该有一个类似AECT的组织,超越商业行为,组织优秀专家,持之以恒地发展教育理论。
C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科技发展的成果应用在教育之中,美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在教育上的应用就是例证。
教育技术学笔记(何克抗)附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笔记(何克抗)附课后习题答案—1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教育技术已经从一种视听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实践领域的专业和学科。
第一节教育技术学的概述一、技术与教育技术★★(重在理解)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有形的无形的注意:不能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方面。
技术≠媒体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教学媒体)、方法技能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教学技巧、策略、方法)和知识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的综合体。
无形技术(观念形态)————基本含义、规定性定义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重在理解并记忆)(一) 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对象————规定性的定义本书的各章就是根据这个定义而编排的,这个定义及其内容非常重要,是教育技术学的最基础知识。
(二)教育技术五个范畴的主要内容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其中,学习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变化。
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与答案B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与答案B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与答案 B (转)(2008-10-05 13:55:17)标签:教育分类:专业第四章学与教的过程重要名词学习广义的学习可以理解为人类以经验的获得去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行为主义);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认知主义);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运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
一般地,教学活动首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次,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最后,教学过程表现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双边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从教学规律出发,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见思考与练习题6思考与练习题1、试论述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有两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一类是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另一类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析。
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其中认知领域包括六上不同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个性化五个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创作六个不同层次。
202109考试批次《教育技术学》(结课作业)答案
202109考试批次《教育技术学》(结课作业)答案一般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基本功能包括视频播放、音频播放、图像展示、文本显示、互动交流等。
其中,视频播放可以展示教学视频,音频播放可以播放教学音频,图像展示可以展示图片资料,文本显示可以展示教学文本,互动交流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等。
简述关于建构的几种途径?(10分)建构的几种途径包括:个人建构、社会建构、文化建构和历史建构。
个人建构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考、记忆等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社会建构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文化建构是指文化传承对认知的影响;历史建构是指历史发展对认知的影响。
现代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哪四大类?(10分)现代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声、光、电、磁四大类。
声是指声音的传播和特性;光是指光线的传播和特性;电是指电流的传播和特性;磁是指磁场的传播和特性。
二论述题(共4题,总分值60分)你是否清楚当前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多媒体系统的组成、用途、优势以及存在局限?(15分)是的,当前学校中存在的多媒体系统包括投影仪、电视机、电脑、音响等设备。
它们的用途是为教师提供教学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其优势包括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可以方便教师备课,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投影仪需要光线较暗的环境才能使用,电脑需要专业的操作技能,音响需要专业的调试技能等。
从教学的角度,各种教学媒体该如何整合到具体的教学中来?(15分)从教学的角度,各种教学媒体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整合。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进行展示和演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进行互动和交流;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进行个性化教学。
整合教学媒体还需要注意教学媒体的使用顺序、使用时间、使用频率等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学研究习题与答案
第一题:说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教学系统的设计研究(核心内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越来越成为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热点。
第二: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资源具有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鲜明特点。
如何利用各种新兴技术,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开发各种适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优质学习资源,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础性内容。
第三:学习资源的运用研究学习资源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善学习效果,其关键环节在于学习资源的运用研究。
探索信息化学习资源的不同运用模式。
进而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四:教育技术的管理研究教育技术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教育技术系统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教育技术被有效地运用,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的制定、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计算机管理教学的研究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评价研究根据94定义,教育技术的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无论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还是学习资源的评价,评价的标准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运用、评价工具的开发等均是教育技术评价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题:举例说明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程序。
答:明确研究问题(1)将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教育研究问题例如: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负担究竟有多重?如何实质性地减轻学生的负担等?(2)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寻找研究问题;(3)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返现研究问题;(4)从有争议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上选择研究问题(5)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研究问题。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2.1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发展鸟瞰(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2)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教育技术两个发展方向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
2.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传统教育技术;(2)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视听媒体教育技术;(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信息化教育技术。
3.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这就形成了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如表2-1所示。
表2-1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发展阶段技术特征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时代)物化形态的技术竹筒、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幻灯、投影、广播、电影、教学机器、电视、录像、卫星电视等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校园网、因特网、虚拟现实等以数字化为标志的技术观念形态的技术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
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标准参照评价、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等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想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教育系统设计教学目标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教学媒体开发和利用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以视听媒体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以过程技术为基础的小组学习模式与方法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学模式与方法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学习笔记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学习笔记第一课时模块1:预备模块小活动热身活动1:完善个人资料那个活动是为了关心你完善个人资料,包括确认你的姓名、修改登录密码、添加E-mail地址、省市地区、身份证号及个性照片等。
方便教师及学习伙伴认识你,并能与你建立差不多的联系。
活动要求:1.现在你差不多登录了教学平台,请进入页面左侧下方的功能菜单[信息概要],进入后点击[编辑个人资料]完善个人详细资料的填写。
2.点击页面下方按键[更换密码],进入更换密码页面,修改自己的密码。
请记住自己修改后的密码,修改后能够尝试退出平台,重新登录以确认密码。
第二课时热身活动2:阅读课程信息为了你能对本课程及本次培训有差不多的了解,以保证后续学习的顺利进行,请你详细阅读课程提供的相关信息。
活动要求:在平台上的课程信息栏,我们为你设置了包括课程概述、技术关心、时刻安排、评判方式等四方面的课程差不多信息。
请你认真阅读,从而了解课程设置的差不多情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情形、课程进度安排、评判方式等,以便跟上学习进度,提高学习的效率,优化此次培训的成效。
第三课时热身活动3:打破坚冰那个活动是向大伙儿介绍你自己,同时也给你结识新朋友的机会,让我们那个“网络班级”的学员相互认识。
活动要求:1.确认自己所属的小组在平台左侧的[治理]菜单中,你能够找到[信息概要]的链接,点击后,进入[编辑个人资料]功能菜单。
点击标签栏中的[信息概要]标签,你能够看到自己所属的小组。
一样以A、B、C、D、E、F形式显现。
2.查看自己小组成员名单点击平台上工具栏中[师生名录],查看自己所在小组的成员名单及他们的差不多信息。
3.给辅导教师发送邮件,介绍你自己第四课时阅读与测验初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什么?什么缘故要学习教育技术?它将如何改变我的教学……?当你参加到那个培训中时,你头脑中可能会萦绕着如此一些问题。
那么,请观看下面的这些案例,与教育技术进行一次亲热接触。
小案例1:小学语文《比尾巴》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讨论“松鼠的尾巴像什么”[观看]小案例2:小学数学课《欢乐的星期六》上课片断。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10章)【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10章)【圣才出品】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教育技术运⽤7.1复习笔记⼀、教育技术运⽤概述(⼀)教育技术运⽤的内涵1.学习资源和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利⽤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的⼀切要素,其中教学媒体和新技术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学习资源的利⽤主要指教学媒体和新技术在教学和管理领域的运⽤。
(1)“3T”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泰勒指出计算机应⽤于教育有以下三种模式:①把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Tutor);②把计算机看作指导者(Tutee);③把计算机看作⼯具(Tool);由于Tutor、Tutee和Tool三个英⽂单词均以字母T开头,所以这三种计算机应⽤模式也称为“3T”模式。
(2)3E1997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教育技术组发表的⼀个“就应⽤技术加强K-12教育给美国总统的报告”,王吉庆认真分析了这篇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已经发⽣了根本性的变化,并把变化结果表达为3E,即环境(Environment)、设备(Equipment)和评价(Evaluation)。
2.⾰新推⼴(1)对于教育技术的运⽤⽽⾔,⾰新推⼴这个⼦范畴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尝试、采纳和运⽤新的教育技成果。
(2)在⾰新推⼴过程中通常要考虑四个因素:⾰新的特点、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
3.实施和制度化(1)实施是在实际的环境中使⽤⾰新成果,⽬的是要确保组织机构中的个⼈对⾰新成果的合理使⽤。
(2)制度化是在⼀个组织机构中对教学⾰新成果的持续使⽤,⽬的是将⾰新成果整合到组织机构的运作机制和⽇常的⼯作中。
4.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是影响和规范教育技术推⼴和使⽤的强制性规则和⾏为。
政策和法规通常受道德和经济问题的限制,它们对实践的影响更⼤也更直接。
(⼆)教育技术运⽤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技术运⽤的理论和基本要素,莫达伦总结出这⼀过程⾄少包含三个阶段:使⽤、纳⼊和制度化。
教育技术学 课后题答案及读书笔记
重要名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6章)【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学与教的过程4.1复习笔记一、学习过程(一)学习的涵义1.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类以经验的获得去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环境的过程。
人类的广义的学习过程是经验获得的过程,并表现为个体对环境或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活动。
2.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3.各派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界定在学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地变化。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二)学习目标的分类1.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根据布卢姆的分类,包括以下六个层次:①知道: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的回忆。
②领会:是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测量是否对知识材料产生了领会,可以借助转换、解释、推断三种形式。
③运用:是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
运用的能力要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
④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⑤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片断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⑥评价: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依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
(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美国教育学者柯拉斯霍等人于1964年出版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
他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接受:是情感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是指对某种现象和刺激的感知。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10.1 复习笔记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精神1.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含义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2.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具体内容(1)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认知是使学生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3)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由来信息素养概念最早由图书检索技能发展而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基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3.信息素养的构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能力素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而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此外,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1.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1)创新人才的涵义21世纪(即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①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
教育技术学复习题
教育技术学复习题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技术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以技术为工具,探究如何应用技术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教学设计、教育媒体与资源、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教育技术学的复习题,帮助读者回顾并巩固相关知识。
1.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2.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3. 教育技术学的目标是什么?4. 请简要介绍一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5. 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它有什么特点和优势?6. 远程教育是指什么?7. 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8. 计算机辅助教育是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的?9. 请简要介绍一下在线学习平台的特点和功能。
10. 如何评估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答案:1.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技术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应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学设计、教育媒体与资源、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等方面。
它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果。
3. 教育技术学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媒体选择和积极的教育技术应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产出。
4.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目标导向、活动导向、多样性导向、探究性导向和评价导向。
目标导向指的是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活动导向强调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价值,多样性导向要求教学设计应多样化,探究性导向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评价导向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性作用。
5.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方法。
它结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它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 远程教育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分离,以及时间的灵活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技术学》笔记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重要名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AECT’94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2005 Defini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合适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研究及符合职业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共识:。
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
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
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体现在:一、传统的学习观念是基于“世界是客观的、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观念,基于这种观念,知识被视作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可靠的;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客观世界的现实映象。
而建构主义则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中的意义;于是学习过程是知识建构。
二、区分了知识与信息(或者说区分了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信息(简单知识)是稳定的、自足的、结构良好的、客观的,而知识(特别是复杂知识,是以智慧的高度看待的知识?)是不稳定的、开放的、结构不良的、主观的。
简单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可以以某种方式捕捉到、记录下来、可以积累、加工、储存、分配,可以分割,可以以语言和符号明示,可以以现成方式打包并加以传递;因而,教学就是对这种简单知识的传递、传授、传播,而学习就是对所教知识的复制与同化的过程。
而复杂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总是和认知者相关,与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孜孜不倦的求知过程相联系,因此,知识总是包括认知者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情境脉落,因而,知识难于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的,掌握这种知识需要掌握组织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
三、另外,知识同时具有个人与社会两个维度(以上观点似乎只强调知识对个体的意义,但是建构主义者同样认为知识具有社会这个维度)。
四、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情境中完成(是针对复杂知识不能以孤立方式掌握而提供解决办法,在情境中建构知识,而不是其它形式的传递过程)。
五、知识还具有默会性,可以区分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是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思考与练习题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技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它具有方法论性质,并且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描述教育技术现象、揭示教育技术规律提供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做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建立理论,推进实践。
教育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三类:(1)哲学的方法,如(2)一般研究方法A)质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B)量的研究方法,如统计法、测量法C)综合的方法,如软件工程的方法(3)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课堂信息分析法3、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
答:按ATEC’94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是一个规定性的一般性定义)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影响并促进学习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部分都要围绕学习来进行,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学习过程(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习资源(人力和非人力的一切可资学习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包括五个范畴: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开发(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运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和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
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
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4、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答: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系统科学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系统科学对教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遵循整体原理,教学系统设计应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教学四要素的关系,成功的教学系统在于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
再比如,遵循有序原理,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且能提供一个较大的可供选择的范围(即远离平衡态),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系统的有序发展。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的归纳。
由于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某种视角)上说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认知主义(认知结构论、信息加工论)、建构主义(学习者为中心、主动的、意义建构、协作、情境、资源)。
学习理论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对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教学理论着眼于如何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的课程,以达到提高学习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
同样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5、请谈谈你对因特网的出现及发展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的影响。
答:因特网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正得到飞速发展,这种数字化的媒体被称作第四媒体,第四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与获取。
它与前三种媒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等。
这些都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
早期的传播理论中的7W、六阶段、四律都是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代形成的,而在信息极端丰富、交互及媒体呈现的手段同样极端丰富、观点意识形态多元共存共享的现代信息社会,早期传播理论中的许多原则都受到了冲击,有些冲击甚至涉及本质,如信息传播的PUSH 与PULL的问题、信息源与受众群的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提供者的同时又都是信息获取者)等等6、请你谈谈新三论、网络传播、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对教育技术所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