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热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足球图片。

师:图中的足球具有动能和势能吗?那么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高处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师:接着问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决定动能的因素:速度、质量;决定重力势能的因素:高度、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因素:材料、弹性形变。

2【讲授】新课讲解1、内能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图片。

师:如图,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弹簧图片。

师:弹簧由于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势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互相排斥、吸引的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师:冰山有内能吗?请_____同学回答。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2.过程方法;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

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2.情景展现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热现象,但我们只了解现象的外表,这些现象的饿本质到底是什么?(可用蒸发为例进行说明)二、进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的运动(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

0℃,一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可以数数到100亿,那么,把这些分子数完需要80年的时间。

(2)扩散现象(diffusion)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 图1师: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皂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向散步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

开始时 10日后 20日后 30日后图2 图3(1)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2所示。

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2) 如图3所示,将CuSO 4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30天后。

观察现象。

①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 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1)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2)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状态)有关,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体积(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例题2(多媒体展示)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小
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教师可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指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被举高且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分析.
师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
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能.
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有何变化?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教材P9页《演示》中的实验2.)
提示:用饮料瓶代替大口玻璃瓶进行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生2: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因此,内能应该每时每刻,不论何种状态都具有;但物体的机械能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物体温度。

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5.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计算公式。

3. 关系探讨: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6. 知识拓展:介绍内能与焓、熵等概念的联系。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计算公式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答案:假设热水温度为100℃,质量为0.5kg,根据内能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可得内能E = 1/2 0.5 (400)^2 + 1/21.38 10^23 373 = 1250J。

2. 题目:解释为什么冬天搓手会感到暖和。

答案:冬天搓手时,双手摩擦产生热量,使手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手的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2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内能的单位与功和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在相同温度和状态下,质量越大,内能越大;在相同质量和温度下,气态内能大于液态内能,液态内能大于固态内能。

4. 内能的改变: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有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2. 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运用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内能的改变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感觉冷的原因。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时水温升高的原因。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改变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如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

7. 布置作业:课本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焦耳(J)3. 内能的计算: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4. 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00g的水的内能。

答案:根据公式,内能=质量×比热容×温度,假设水的比热容为4.18J/(g·℃),温度为25℃,则内能=200g×4.18J/(g·℃)×25℃=20900J。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第一节课题:分子热运动 1课时总序第1个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过程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气﹥V液﹥V固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d=r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d﹥r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d﹤r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反思:第十三章第二节课题:内能 2课时总序第2个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二、过程与方法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内容内能的定义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过程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13.下列属于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一七.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 一八.感冒发烧,用冷毛巾敷额头 一九.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 二○.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14.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15.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 16.用热水泡脚.脚感觉暖和 17.人运动后身体发热 18.水沸腾时水蒸气顶起水壶盖
小技巧总结
01
选择题的“三带一,排除一”
02
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的判断:前 者找温度差,后者找做功和摩擦
03
机械能和内能的互相转化的判断:
04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跟做功改变内能 判断方法一致;
05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看有没有气体膨 胀做功
06
跟比热容相关的量的定性分析:利 用公式分析。
07
实验题:要熟悉书上的实验。
10.如图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酒精.塞进塞 子后,用气筒往瓶内打气,当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下列关 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 B.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变小 C.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D.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的引力: 压紧铅柱的实验。 水
溢出杯口但不流出来。 分子间的斥力: 固体,液体不能被压缩。 所以分子间既有引力也
有斥力。
分子间作用力的性质
分子间距离很小时,表现为斥力;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距离很大时,彼此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用分子理论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01 宏观性质: 分子结构特点:
02 固体: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分子间间隙小,且有固定 位置。
03 液体:有一定体积,没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内能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什么?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能源转化与守恒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2.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3.通过学习能源的转化与守恒,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培养学生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质疑、善于合作的精神。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内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操作、问题分析、团队合作等能力,同时培养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让学生了解能源的转化与守恒,掌握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物质状态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分析热传递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内能的概念:教师讲解内能的定义,即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内能与温度、质量、物质状态的关系: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随温度、质量、物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3.热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4.能源转化与守恒:介绍能源的转化与守恒原理,强调热机效率的计算。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教案《第13章 内能》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教案《第13章 内能》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一、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复习重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回顾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构成的。

2.扩散现象(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围:扩散现象可在_____、______和__ __中发生,但扩散快慢不同。

(3)扩散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 ________还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_。

(4)分子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__________运动叫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_______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扩散现象越_________.3.分子间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力和______力.(2)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3)简述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围观特性。

4.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2)一切物质内部的所有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子间有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内能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为0.2.单位:。

13.2《内能》教案1

13.2《内能》教案1

教案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3.2节《内能》。

本节课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知道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区分内能与机械能,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手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2. 知识讲解:(1) 介绍内能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含义。

(2) 讲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这一规律。

(3)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重点讲解做功和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让学生区分二者。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如烧水、摩擦生热等。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3.2 内能一、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三、内能的改变方式1. 做功2. 热传递四、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能量,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内能的概念。

2. 解释为什么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

4. 区分内能与机械能,并用实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3.分组合作,共同探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解决难点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内能的改变方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融入生活,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思考作业:
-根据内能的概念,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夏天要穿浅色衣服,冬天要穿深色衣服?这与内能有何关系?
-探讨热传递和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汽车发动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
4.合作作业: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内能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
1.学生对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梳理清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生对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
3.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分析数据方面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素养。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物体内能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并理解它们对物体内能的贡献。
3.学习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热传递和做功,掌握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研究内能、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掌握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对内能的贡献,从微观角度认识内能的本质。
3.内能的改变方式,尤其是热传递和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抽象且实践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内能知识目标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能力目标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情感目标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教法建议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方案【课题】内能的利用【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一.课程引入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二.利用内能来加热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三.利用内能来做功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的利用一.利用内能来加热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二.利用内能来做功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热机的应用.。

第十三章内能(【公开课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公开课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公开课教案】)第十三章内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热量的计算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

具体章节如下: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的单位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包括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3. 热量的计算:介绍热量公式Q=cmΔt,并讲解如何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热机的工作原理:讲解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以及能量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运用做功和热传递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掌握热量公式Q=cmΔt,能够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存在和转化。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强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讲解内能的改变: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 讲解热量的计算:引入热量公式Q=cmΔt,讲解各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5. 讲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介绍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和能量的转化。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单位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热量的计算Q=cmΔt热机的工作原理四个冲程能量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100g的水体温升高10℃时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4.2×10³ J/(kg·℃)×0.1 kg×10℃=4.2×10³J2. 题目二:一辆汽车的热机效率为20%,燃烧20L汽油完全,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答案:假设汽油的热值为4×10⁷ J/L,放出的热量Q=Vq=20L×4×10⁷ J/L=8×10⁸ J,热机效率η=20%,所以实际利用的热量Q'=Q×η=8×10⁸ J×20%=1.6×10⁸ 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学生是否掌握了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是否讲解得易懂?2. 拓展延伸:研究热机的效率提高方法,探讨热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感知分子动能与势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足球、弹簧、冰块等。

组织形式:采取班级授课制,并将全班同学分为小组形式学习。

班级授课制有严格地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是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辅助形式是现场教学。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

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

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

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九年级理物(上)(配人教地区使用)(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十三章内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

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演示法、讨论法。

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周围有空气、水、房屋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当我们打开衣柜,发现放在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衣柜中有一股樟脑丸的气味,这是为什么呢?二、新课教学1.扩散现象。

教师举例:打开一瓶香水,能闻到香味。

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扩散实验。

(1)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并指出是扩散现象。

(2)让学生列举类似的扩散现象。

教师演示:液体扩散实验(硫酸铜溶液和水)展示两天前、四天前、六天前做的硫酸铜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水在上,硫酸铜溶液在下),让学生观察后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教师演示:铅片与金片之间的扩散现象。

学生思考:气体、液体和固体相互接触时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点拨: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其形成原因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影响扩散(分子热运动)的因素。

演示实验:红墨水在热水、温水、冷水中的扩散现象,冷水采用冷藏的自来水,热水直接用开水。

学生思考:为什么红墨水在三种水中扩散的快慢有差异?教师点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热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出问题: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为什么不会分散开,而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演示实验:教师出示两个铅块,并演示分子间引力的实验。

学生分析:铅块相互吸引,能承受很大拉力的原因是什么?教师点拨: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它使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

提出问题:引例:(1)有人把50 ml的酒精和50 ml的水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100 ml。

(2)当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达到1.0×104~2.0×104个标准大气压时,瓶内的油能从钢瓶壁上渗出。

学生思考:以上事实共同反映了分子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

教师点拨: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提出问题:(1)分子间有引力,为什么没有把分子吸引到相互紧密接触?(2)分子之间既然有空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学生分析后教师点拨:固体和液体难以压缩是因为分子很难紧密接触,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教师演示:用弹簧连接着的两个乒乓球,让学生理解分子间距对引力和斥力的影响。

教师总结: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当它们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小结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分子内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作业设计见练闯考第1页课内精练第1节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引力分子间的斥力分子动理论本节课从学生易于感知的现象加以研究,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发现不易感知的微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本节课实验非常重要,是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

第2节 内 能内能是贯穿本章教与学的一条主线,本章的主要知识都是围绕着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学可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知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类比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进而理解内能。

第二课时,通过探究活动及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两者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同时提出热量的概念。

对“STS :地球的温室效应”,适当展示和介绍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本节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说明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教材从炽热的铁水和冰块都有内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提出热量的概念。

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内能的改变方法要多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重点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

难点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观察法、实验法、自主探究法。

一、新课导入水烧开后的水壶壶盖会上下跳动,其跳动的能量来自哪里?二、新课教学1.内能。

学生思考: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教师演示:多媒体展示运动员头顶飞来的足球与运动图片,对比展示。

教师讲解:同一切运动着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单位:焦耳。

展示:课本图13.2-3铁水和冰山的图片。

学生活动:铁水有内能学生容易理解,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师生共同总结:(1)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2)同一物体,在相同状态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学生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学生阅读课本,共同总结:一般而言,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2.物体内能的改变。

学生活动:怎样才能使一根铁丝的温度升高?看看谁的办法多。

小组展示:用酒精灯烧、开水烫、放在高温处、用力弯折、摩擦。

交流得出:增大铁丝的内能有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对铁丝做功。

归纳总结:(1)热传递:使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热传递的本质是能量的转移。

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2)做功: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学生活动:分析课本图13-2.4两幅图,天冷搓手手变暖和溜滑梯时臀部发热,这两个实例说明了什么共同物理道理?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减小,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名师演示:课本13.2-5甲、乙两个实验(1)在压缩空气引火仪中放一小团蘸了乙醇的硝化棉,将活塞迅速压下,硝化棉燃烧起来。

观察后思考:硝化棉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活塞对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着火点。

(2)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向瓶内打气。

观察并分析:瓶盖为什么打开,瓶内为什么会出现白雾?能得出什么结论? 水蒸气对塞子做功,水蒸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白雾是水蒸气在试管口发生液化现象,说明其温度降低。

思考:这两个实验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什么不同?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提出问题:两根相同的铁丝,原来温度较低,通过某种方法分别使其温度升高了10 ℃,但我们不知道具体用的是什么办法,这两根铁丝的内能改变相同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虽然做功是能的转化,热传递是能的转移,但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