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感知分子动能与势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足球、弹簧、冰块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
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
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
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
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
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
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内能的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
热传递从高温的鸡蛋向水传递。
学生讨论,举例。
冬天利用热水袋取暖、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夏天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等。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是增加的;液态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内能减少。
内能
展示具有动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分子具有动能吗?
展示具有势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力,还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有分子势能吗?
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
新课内容
新课内容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播放视频:神舟九号火箭载着国人的梦想飞向太空。
设疑;神舟九号发射时,为什么要携带大量的燃料?火箭利用哪种能量做升空的动力呢?
小结:内能是与机械能不同的一种能量。物体可以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内能的大小
猜想:内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说说你的猜想依据。
小结:
1.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等有关。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1)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2)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状态)有关,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体积(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例题2(多媒体展示)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小
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教师可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指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被举高且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分析.
师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
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能.
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有何变化?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教材P9页《演示》中的实验2.)
提示:用饮料瓶代替大口玻璃瓶进行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生2: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因此,内能应该每时每刻,不论何种状态都具有;但物体的机械能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3.2《内能》教学设计】13.2 《内能》教学设计12345【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b.物体放热温度升高温度降低内能增加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转移到高温物体内能发生转移高温部分低温物体低温部分 (不同物体之间) (同一物体之间)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晒太阳烧水水变热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增加.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篇三: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1】第二节内能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目标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内能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复习目标】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
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复习过程】[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专题一:分子动理论✧知识聚焦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能够认真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严谨求实,遵循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2.学生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升华:教师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物体内能的变化导致温度升高或降低。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的内能计算。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3.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并简要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并将内能的概念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物体现象相结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内能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要穿保暖衣、夏天要戴太阳帽等。( Nhomakorabea)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计算方法和转移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提高思维能力。
3.采用模型建构、合作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内能的转移和转化,提升创新能力。
4.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内能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自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内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内能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来具体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比较冬天和夏天感觉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和变化;通过比较冰块和热水的温度差异,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转移转化等。
内能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引出如何改变内能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提问:一根锯条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让一根铁丝的温度升高呢?
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点火,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给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补充说明“对物体做功”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的白雾。
教师补充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这是因为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温度减低所致,是“物体对外做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绘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理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做功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的兴趣;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课题:《内能》教学设计
科目:物理
教学对象:九年级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实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本节内容能够分成两局部:内能的概念及改变内能的方法。它在本章内容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提问:“钻木取火”、“冬天搓手取暖”等现象,如何解释?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内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通过对内能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热力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运动、力、声、光、电等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等内容还需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3.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明确内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形式,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的改变方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问题引导、实例分析、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3.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冬天用热水取暖,热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种能量转移?这种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什么关系?2. 呈现(10分钟)呈现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接着介绍内能的单位、测量工具等。
3. 操练(1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内能的变化。
4.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用手摩擦物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科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章内能全章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内能变化的能力,如比热容、热膨胀等,并能准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究内能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内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能举例说明吗?
2.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内能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总结:内能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形式,它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实现能量的转化。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内能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内能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设计多样化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内能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
1.内能的概念及特性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
-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速度等外界因素所具有的能量。
-内能与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如物体做功和热传递。
3.内能的种形式及转化规律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并举例说明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各节教学设计
团泊镇中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第十三章内能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教师:李国海课题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共 1 课时主备教师李国海使用教师李国海备课日期2016.8.27 上课日期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课型新授课授课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一杯大米、三杯小鱼、两只温度计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品红等教与学的设计我的修改一、课题引入用课件1展示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图,并提问可以判断出是什么在运动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课题:分子的运动规律怎样?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想象、回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课题播放课件1并提问引导对学生的回答以肯定,并说明所代表的内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说明:在第十章中已经采用拟人的方法学习了解了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运动情况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分子的运动规律仔细观察并回答这像是什么在运动及其相关问题二、自主学习回顾有关内容提出进一步想要学习的问题三、合作探究(一)提出问题如何研究分子的运动?利用小组“讨论法”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知道研究这类问题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分子太小,无法用肉眼看到它的运动情况,该如何研究?汇总学生讨论情况回忆思考小组讨论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二)研究方法类比法选用类比的方法将不容易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探究分子的运动规律确定研究方法展示实物:一杯大米、有一条小鱼的一杯水、有许多条小草鱼的一杯水,引导学生确定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
观察交流找到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运动:水中运动的大量小草鱼(三)形成假说1.鱼的运动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草鱼运动的越快(水温不能超过鱼的承受极限温度)2.分子的运动快慢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二、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一、内能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内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内能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培养其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具和实验器材。
教材需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及相关教学辅助资料;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黑板等;实验器材则需准备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杯等,用于演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快速摩擦双手后感觉到的热量,然后询问学生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内能这一概念产生好奇。
二、知识讲解1. 概念介绍接着,教师需要详细介绍内能的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内能的定义、性质以及与其他物理量(如热量、温度等)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2. 实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通过观察水的温度和热量变化,来理解内能的变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摩擦生热、物体的温度变化等。
三、实验操作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进行摩擦生热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正确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教师:授课班级:课节备课时间1课时课题授课时间13.1分子热运动课型教学方法新课实验、讲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彩缤纷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本领.份子的热活动.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器材教学过程:备注: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
公元前5世纪XXX 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XXX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分歧的,不成入的,活动不息的原子构成。
今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份子构成的。
二、进行新课(1)份子和份子活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 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份子永不停息地活动着。
由于份子太小,目前尚无法间接观察份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尝试征象,来判断份子的行为。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思路】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热量的计算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
具体章节如下: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的单位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包括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3. 热量的计算:介绍热量公式Q=cmΔt,并讲解如何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热机的工作原理:讲解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以及能量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运用做功和热传递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掌握热量公式Q=cmΔt,能够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存在和转化。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强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讲解内能的改变: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 讲解热量的计算:引入热量公式Q=cmΔt,讲解各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5. 讲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介绍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和能量的转化。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单位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热量的计算Q=cmΔt热机的工作原理四个冲程能量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100g的水体温升高10℃时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4.2×10³ J/(kg·℃)×0.1 kg×10℃=4.2×10³J2. 题目二:一辆汽车的热机效率为20%,燃烧20L汽油完全,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答案:假设汽油的热值为4×10⁷ J/L,放出的热量Q=Vq=20L×4×10⁷ J/L=8×10⁸ J,热机效率η=20%,所以实际利用的热量Q'=Q×η=8×10⁸ J×20%=1.6×10⁸ 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学生是否掌握了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是否讲解得易懂?2. 拓展延伸:研究热机的效率提高方法,探讨热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第2节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这两种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烧杯、酒精灯、火柴、压缩空气引火器、硝化棉、烧瓶、打气筒、导管、橡皮塞。
学生:铁丝。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播放“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的视频,“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
在“天舟一号”发射过程中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互动新授】内能1.定义:播放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复习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请同学们说出抛到空中运动的球,其具有的能量:离开地面,具有重力势能;在空中飞行,具有动能。
将分子运动与其进行类比,球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而且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具有势能,从而总结得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教师补充:内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且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提出问题:(1)哪些物体具有内能,为什么?(2)物体的内能和什么因素有关?(3)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炽热的铁水、冰冷的冰块。
学生分组实验:取两只烧杯,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然后分别把手放入其中进行感受,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温度低的物体不具有内能呢?学生讨论,教师必要时提示可以从内能的定义和分子的状态进行思考。
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和一桶凉水,哪个内能大?为什么?学生讨论:无法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能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
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