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诗学之“气象”与“兴趣”
_兴趣_说诗歌美学的理论层次及审美特征分析
趣”理论的三个层次。 在审美感兴的发生这一层次,“兴趣”体 现为“情兴”,即感物起情,这是“兴趣”说 最基本、基础的内涵。这一内涵体现为对传统 诗学“兴”这一命题中的“感物起情”之义的 承扬,它揭示了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这一根 本性质。“兴”,无论是从咏诗的角度,还是 从创作的角度,都具有“起情”的涵义,虽然 严羽没有明示“兴趣”之说“感物起情”的内 涵,但他既然提及“兴”,也就包含了对传统 诗学之“兴”的“感物起情”这一基本含义的 认同。盛唐诗人好“兴”,注重感兴骋情,此 为公论。这正可以用来充实“兴趣”说的理论 内涵。那么盛唐诗人所感为何?所“兴”之情 有什么特点?置身于盛唐时代的诗人所感受的 是时代的强音,这使得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烈的 建功立业之心,因而也喜好抒发“雄壮浑厚” 之情。这是一种昂扬向上,决然不同于晚唐诗 人低迷、宋代诗人孱弱悲苦的人生情性,这种
-.%, * %(/, & 0 011. %(() * (%23
!"#$
% & ’(()
!"
名作 欣赏学苑漫录能为当时人所理解,严羽动用了宋代文人习用 的“以禅喻诗”的方法,以“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这样的禅语做解释。又进一步用“透彻 玲珑,不可凑泊”及“空音”“镜象”之语比 喻“兴趣”这一审美特征的独特魅力,并归于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段表述看起来不可 捉摸,但如能结合盛唐诗歌的状况进行分析, 却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其理论层次及其具体 的审美特征内容。 “兴趣”说的理论层次主要包括三个层 面,分别是审美感兴的发生、审美意象的形成 和审美诗境的生成。汤高才先生认为,严羽的 “兴趣”说提出了诗歌创作方面三个根本性的 问题:诗要抒情;诗要形象思维;诗要蕴藉有 味 。它们正好从诗歌创作的层面契合于“兴
严羽“兴趣”说浅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严羽“兴趣”说浅析包彩云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诗有别材、诗有别趣,以之为兴趣说先导。
严羽提倡盛唐兴趣,高标性情,乃针对江西诗派及理学诗派而发。
严羽提倡以兴趣为诗以矫正时弊,具有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及积极的革新意义。
关键词:别材;别趣;兴趣;感兴;江西诗派作者简介:包彩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64-02“兴趣”是严羽诗学中具有本体论高度的核心概念。
本文拟从严羽以禅喻诗的大语境出发,对别材、别趣的内涵作相关探讨,以进一步探索兴趣说的含义及兴趣说对诗歌语言特性的内在规定,并明确兴趣说提出的时代针对性。
一、别材、别趣的含义(一)别材(1)別材之別:别材之别乃取自禅宗“教外别传”之喻。
禅宗不依赖言教经典,不同于其他疏经造论的宗派。
故禅宗自称“宗门”,将己判摄为“教外别传”。
此“别传”之“别”显然具有特别、区别、根本的意味,别材也即诗歌特别的、根本的材料。
诗歌的材料来源具有特殊性:诗材来源于内心,是诗人深切体验到的感性的材料,别于外在的学问;又如禅宗以内心领悟佛法而得佛法大义,暗示别材是切中诗歌要害的第一义,乃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
(2)别材非别才:《沧浪诗话》各本本作“别材”,但在后世学者的转相引述中却常作“别才”。
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人谓诗有别才,非关学力者,只就天分一边言之。
”将“别材”作“别才”,理解为作诗需要特别的才情、才性。
“材”与“才”虽常通假,但本义实不可混淆。
若说诗需别才,于理诚然可通,但纵观前后文,又显然不符严羽本意。
一则严羽所批判之宋代诸公多少年天才,非无才者;二则诗人才情高低与诗歌别趣有无缺少必然关联;三则若强调才能,又后文论述全与才能无涉,未免前后脱节。
别材之材实指诗歌材料,与才情无关。
(二)别趣别趣之别同于别材之别,此处重点借助对趣在古代文论中的意义梳理来理解严羽所谓别趣之“趣”。
严羽《沧浪诗话》临济曹洞高下论解
严羽《沧浪诗话》临济曹洞高下论解严羽《沧浪诗话》以综合性的理论气质和以禅喻诗之特色而显著于中国诗学。
七百多年来,《沧浪诗话》的影响及世人的接受不断发生变化:宋元之际其影响基本不出福建邵武之一隅,明人一改其诗学之地方影响,至清则质疑和纠谬之见迭出,此风气亦延及近人。
仅就《沧浪诗话?诗辨》而言,以临济、曹洞譬喻诗之优劣所引的质疑,明清以来,至今仍未得到有效地解决。
就此,本文综前人之说,浅谈陋解。
一、诗禅论质疑的提出诗禅交涉非自严羽之时始。
隋代便见“禅门”、“僧诗”说法,唐代“禅僧与诗客”往来不断,常常是“每禅诵之隙,辄赋诗”。
嘲杜甫《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甚至说:“谈禅之诗”已“上下千年”。
“诗禅”一词,大体早自杜甫。
或许他也是最早论及“诵诗”与“禅理”的。
普遍“以禅喻诗”认为乃严羽首创,尽管对“以禅喻诗”为宋诗之风不持异议,但早在杜甫时,就谈到对“以诗喻禅”的认识,他说:“昔人以诗喻禅,唯然有之。
禅家有言,切忌道著,诗非训诂,最嫌直说。
”李白诗中也多禅诗偈语,如“道禅心不废诗”。
“比诗于禅,乃宋人常谈”,“丛林个个谈宗旨”嘲在各种诗派那里几乎都蔚然成风。
禅之始佛,其实禅在印度也“总是和诗学融合在一起的”。
而譬喻之法,自《诗经》、《离骚》始就步人中国诗学之正统,且在古印度《奥义书》时和佛教创始阶段,释迦本人就是一位善用“譬喻开悟众生的语言大师”。
但作为“议论见解,多出前人”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开篇以譬喻指法,论诗禅之关系时却在明清招来了不少非议。
《诗辨》云:“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林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李维桢质疑“论禅则非。
临济、曹洞有何高下?”。
陈继儒发问“此老以禅喻诗,瞳目霄外。
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
《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
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浅谈《沧浪诗话》中“兴趣”与“气象”
浅谈《沧浪诗话》中“兴趣”与“气象”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作,他在对前人诗论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偏好,从纯艺术的角度提出了诸多诗学观。
其中“兴趣”和“气象”分别被严羽花大量笔墨描述,是两个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分析两者不同来深入发现严羽的诗学理念。
标签:沧浪诗话;兴趣;气象本文将分析《诗辨》“兴趣”和《诗评》的“气象”这两个理论批评观念,发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以及摩擦分裂,由此更加深入理解严羽的诗学体系,为理解严羽诗学观和光辉灿烂的古诗提供多一个视角和选择。
一严羽在《诗辨》中提出了“兴趣”这一诗歌创作和鉴赏标准。
兴指触景生情、即事漫兴;趣指情趣、意趣,随韵成趣。
严羽所说的“兴趣”包含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吟咏情性;二是含蓄蕴藉;三是浑然一体、无迹可寻。
严羽在《诗辨·五》中两次提及诗要吟咏情性。
“诗者,吟咏情性也”、“近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将江西诗派与盛唐的诗作对比,突出情感在作诗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发自内心,有所兴寄,才能创作可比盛唐的诗歌。
严羽利用“兴趣”这一概念意图矫正当时“无一字无来处”模古的作诗风气。
严羽说诗歌应含蓄多意,就像空中音、相中色、镜中象、水中月,除去表面意义还别有洞天。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形容含蓄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这指出了含蓄的一个特点呈现为无迹可寻、浑然一体。
这与严羽所说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也可以从严羽的这个观念上看到庄子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痕迹。
三者都是探讨语言与诗的关系,都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看到了情或意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创作与欣赏的形象性、直觉性特点。
二严羽在《诗辨》中大谈“兴趣”,在《诗法》中提倡含蓄的写作技巧,而在应该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审美理念“兴趣”运用到具体诗评中的《诗评》这个部分,却花大量笔墨转向气象的讨论:“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唐诗与宋诗气象不同”;“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孟郊气局不伸”。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构架
《沧浪诗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 考证。其核心部分即基本的理论问题都集中在《诗辩》中展开论述的,因此,这是我们分析《沧浪诗话》理论构架的主要部分。而《诗体》《诗法》《诗评》这三个部分总体上属于诗歌批评,而《考证》部分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而且较复杂,《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要是作者的诗论宗旨及其诗学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全书的自序。所有这些形成了《沧浪诗话》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严羽的“妙悟说”“别才说”“以识为主说”,实质上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即以“妙悟”为核心,系统展开对诗歌创作主体、审美自觉思维活动的分析,揭示出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差异——“悟”与“别才”,主体创作高潮中思维活动的特质——“妙悟”,主体可能达到妙悟的途径——“识”,从而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主题论。
“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的层次划分是相当成熟完备的。中国古代的诗歌批评,多重诗歌风格的自觉把握,但也有不少建立在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诗歌批评和理论建构。最初的“言、意”之辩等不专论诗歌,但诗歌文本论中的“言意”二元说却深受其影响。“言意象”三分法在魏晋玄学中产生,刘勰进一步总结为“情文、形文、声文”,到唐代,白居易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意”的四分法,自宋代严羽,始将诗歌文本划分为五个层面,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至此,中国古代诗学的文本构成理论便告成熟。
“不涉理路”并非排斥诗歌中的理性内容,而是说诗歌是情感形象的艺术,如诗中涉及哲理思想、理性内容则应该自然巧妙、不落痕迹地溶于情感形象当中,随感情形象而情感化或形象化。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兴趣说”、“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作者:吴昊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沧浪诗话》是宋代一部体系严密、思想深刻的诗歌理论著作。
它强调诗歌的审美艺术性,“兴趣说”是《诗话》批评鉴赏论的核心,“妙悟说”则是诗歌创作论的基础。
严羽以“兴趣”为本体、以“妙悟”为方法所构建的诗学体系,对中国古典诗学批判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兴趣;妙悟;诗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07-02一、本体论:“兴趣说”严羽从盛唐的诗坛气象总结出作诗的审美旨趣——兴趣。
所谓兴,是指感情的兴发。
钟嵘指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①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兴寄”说。
叶嘉莹将“兴”概念概括为:“‘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感发兴起的意思,就是由外面的景物引起你内心之中的一种兴发感动。
”所谓趣,则是审美主体在外物中体会到的美感。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似乎是看到了盛唐诗基调昂扬而又快意自适的美感特征。
兴趣就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自然、超功利、审美的艺术旨趣。
②“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从严羽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他首先规定了诗歌的本质,即“吟咏情性”。
“吟咏情性”并非是严羽首创,其最早见于《毛诗序》,但那时“吟咏情性”并未和诗歌发生联系。
直至严羽,将“吟咏情性”与诗歌境界“兴趣”结合在一起,“情性”可看作是“兴趣”达成的基础。
诗歌中既有情感,又是真“情性”的表达,自然会充满“兴趣”,只是“兴趣”的体会,需读者反复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真味”。
其次,在“吟咏情性”的指导下,实现诗歌的“兴趣”。
“羚羊挂角”本是佛家语,严羽借用佛家语,意指诗歌作成所达到的一种“无迹可求”的状态。
何谓“无迹可求”?“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气韵研究成果
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气韵研究成果在20世纪初,王国维基于误解而对“兴趣”和“神韵”排斥,并且标举“境界”(“意境”)为诗词之本,开启了后世学者对“境界”(“意境”)的过度推崇。
百十年来的中国诗学研究,在将“境界”(“意境”)作为诗学本体加以核心化,并以之为囊括中国诗学理论的最高范畴作体系化建构的同时,极大限度地忽视并排斥了风骨、气象和神韵三个更为根本、且更具传统意蕴的诗学范畴的研究。
“风骨”:刘勰对中国诗学本体的奠基风骨一词,出于魏晋人物品评。
将“风骨”用作文学批评术语,当自南朝梁时刘勰撰写《文心雕龙》始。
更为重要的是,刘勰是在其文学理论的整体建构中引用“风骨”概念,并且设置专章对之作系统阐释。
刘勰风骨论包含四层意思:第一,将“风”溯源于中国的诗教传统,认为它是一种感化教育力量,但又将之延伸为情志的表现。
第二,认为情志表现要以“风”为前提,“风”对于情,犹如生气对于形体;而遣词造句则以“骨”为前提,“骨”对于文辞犹如形体的骨骼。
第三,以“意气骏爽”和“结言端直”分指“风”和“骨”的表征,并且指出词藻丰繁,缺少风骨,则没有生机和活力。
第四,铸造风骨的关键,是“务盈守气”,气为风骨之本,若劲飞之鸟振奋羽翼。
刘勰在“风”“骨”两词之外,又提出第三个词“采”。
在《风骨》篇主张以风骨与文采既为本末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刘勰所论“风骨”与“采”的关系,是以儒家关于“言”“志”“文”三者关系的文质论为前提的。
风骨论有两个层面,“技”的层面是文章论,“道”的层面是美学。
刘勰以“气”为本的“风骨论”,其美学意旨包含四个层面:自然、性情、神思和风骨。
“兴象”:殷璠对刘勰“兴会”论的推进殷璠以“兴象”论诗,并且“兴象”与“风骨”并举,是对刘勰“兴会”和“风骨”思想的引申采用。
陈子昂在鼓吹魏晋风骨时,已采用“兴寄”一词。
殷陈共同的是反对轻艳文风,主张有风骨的文章。
但是,陈子昂的“兴寄”着眼于“寄”;殷璠的“兴象”着眼于“兴”。
严羽的诗意_气象学说和宗教情结
2000年第3期江西社会科学Jiangx i Social Sciences文学研究严羽的诗意、气象学说和宗教情结p张思齐(武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严羽是宋代重要的诗学家,著有5沧浪诗话6。
以往对严沧浪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大都集中在以禅喻诗上。
本文指出严羽具有浓郁的宗教情结。
严羽的宗教情结是一个得杂的复合体,从表面上看他钟情于佛教,从深层做探索则可以明白严羽的思想底蕴其实是道教。
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本文在诗意、气象和诗文极致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严羽;诗意;气象;宗教情结中图分类号:I20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0)03-0047-05诗意和气象都是中国诗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从先秦时期起,人们即已开始探求诗意问题。
在唐代,人们对诗意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提出了气象的学说。
唐人在气象的层面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于是气象学说变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诗学理论。
宋代诗学在唐代诗学的基础上发展,对诗意学说和气象学说均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诗意与气象的关系在宋代诗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严羽是一位颇具宗教色彩的诗学家。
严羽的宗教情结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从表面上看他钟情于佛教,从深层作探索则可以明白严羽的思想底蕴其实是道教。
由于资料缺乏,严羽的生卒年不详,其生平事迹亦不确。
不过据多家研究,大致可以肯定他是宋绍武人。
宋代的绍武,即今福建邵武市、武夷山市及其周围一带。
由于古今行政区划不同,严羽的实际活动范围大致在今江西、福建两省的交汇处。
江西在宋代文化极其发达。
唐宋八大家宋占六家。
宋六家之中,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人,而三苏则是欧阳修的学生。
武夷山脉位于江西和福建两省之交,山脉中多风景清幽的处所,是道士们向往的地方。
武夷山则为福建第一名山,主峰黄冈山海拔2,158米。
在武夷山地区,有四十九峰,八十七岩。
九曲溪碧水映丹岩,桃元洞洞天福地清幽。
流香涧、卧龙潭、虎啸岩等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委实是一个禅意仿佛、仙味浓郁的地方。
论严羽兴趣、诗识与妙悟诗论的得与失
Ma r . 2 01 3 Vo l _ 3 8 N o . 2
第3 8卷第 2期
论严 羽兴趣 、 诗识 与妙悟诗论 的得与失
程 磊
( 武汉大学 文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严羽论诗以兴趣 、 诗识和妙悟 为着眼点, 指 陈江西诗派积弊 , 总结唐宋诗 美特质 , 既有标识 时代 审美
手, 模 拟造 作 , 这里 即是先 声 。 进一 步地 , 严 羽提 出 了他 的 “ 兴趣 ” 说:
夫诗 有 别材 , 非 关 书也 ; 诗 有 别趣 , 非
关理也 。然非 多读 书、 多穷理 . 则 不能极 其
人对于严羽及《 沧浪诗话》 褒贬不一 , 对其论诗主 旨 亦 聚讼纷纭 , 莫衷一是 。盖严羽论诗专为指陈江西 弊病而发 , 阐明学诗作诗的正确 门径 , 故其攻讦不无
也, 风雅 自此扫地矣” 。 、 “ 诗妙于子建 , 成于李杜 , 而坏于苏黄 。……子瞻 以议论作诗 , 鲁直又专以补 缀奇 字 , 学 者未 得其 所 长 , 而先 得 其所 短 , … …苏黄 习气净尽 , 始可以论唐人诗” [ 2 1 4 5 , 指出了苏黄作诗使 事用典的毛病 , 遂使后学之人堕入魔道。特别是江 西诗派流弊遍及天下 ,学诗之人无不牢笼其中, 故
严 羽针对 这种 诗风 又说 :
近 代诸 公 乃作 奇特 解 会 , 遂 以文 字 为
诗, 以才 学 为诗 , 以议 论 为 诗 , 夫 岂不 工 ?
诗序》 “ 在心为志 , 发言为诗 , 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 、 “ 吟咏情性 , 以风其上 , 达于事变而怀其 旧俗也 。故
变风 发乎情 , 止乎 礼义 ” 的老调 重 弹 。严 羽的着 眼点 并 不在 强调 情 理 调 和 、 合乎道德伦理规范的“ 温 柔 敦厚” , 而 是更 多 地 从 艺 术 风貌 出发 , 追求 “ 羚 羊 挂 角, 无迹可求” 、 “ 一 唱三 叹 之 音 ” 的 审美 趣 味 , 琢 磨
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
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内容摘要:严羽以“兴趣”作为诗歌的最上乘境界,认为盛唐诗歌的创作实践具体表现了这种艺术美的理想境界,因此提出学诗当“以盛唐为法”。
严羽又以“悟”为诗歌的“当行”、“本色”,指出诗歌创作与禅宗的悟道有相似之处,诗道亦在妙悟。
在《沧浪诗话》一书中,严羽以“兴趣”为统摄与灵魂,将其“妙悟”、“以盛唐为法”的诗学理念巧妙地统合建构在一起,为学诗者指出了一条通向诗国的大道。
关键词:严羽;兴趣;妙悟;以盛唐为法严羽《沧浪诗话》从审美角度出发,针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弊,标举出一种诗美境界,他称之为“兴趣”。
严羽用“兴趣”概括盛唐诗的风格特色,实为一种创见。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诗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典范。
针对宋人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弊病,严羽提出诗歌要“以盛唐为法”,标举“盛唐气象”。
他说:“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这里的“意兴”其实就是“兴趣”。
诗有“兴趣”就是要它传达出一种生发于而又超越于语言文字的美,无工可见,无迹可求,却又韵味无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一“兴趣”内涵之释义在中国传统诗论中,以“兴”论诗,以“趣”论诗时有所见,但将“兴”、“趣”粘合在一起,却是严羽的独创。
朱自清先生说:“兴趣的兴是比兴的兴的引申义,都是托事于物,不过所托的一个是教化,一个是情趣罢了。
”这一表述不仅确切地勾勒出兴义的演化轨迹,而且明示了“兴趣”的“兴”是从诗歌艺术特征方面而言的,与钟嵘所言“兴”之涵义基本一致。
“‘趣’应该就是‘味’的意思。
”合而观之“兴趣”可以说是情兴与趣味的结合体,特指那种揉合了诗人主观情趣的深永不尽的诗性韵味。
在言“兴趣”之前,严羽首先说了一句“诗者,吟咏情性也”,这句话我们尤其不能忽略,一些学者也多注意到两者的相关性,并以此入手,分析其与兴趣的内在联系。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
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中由严羽所创作的《沧浪诗话》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特色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沧浪诗话》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大家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始终没有统一。
赞同者既肯定“以禅喻诗”这一手法的精妙,也肯定其对后世诗学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反对者则对“以禅喻诗”之“喻”字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学术界对“以禅喻诗”这一特色同样也是争论不休。
一、发生“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1.外部原因东汉时期,佛教思想才刚刚传至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佛教思想的发展受了非常大制约。
后来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才以求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时已经开始盛行。
佛教思想的盛行对当时文人的思想、犯罪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比较小的影响,而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宫体诗、玄言诗、禅林诗以及山水诗等也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及至后来北宋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诗话,在各种轻易或是间接因素的影响下,禅学也逐渐带入至诗话中来。
同时,禅悦风气的流行以及当时的文化整合思潮也推动了禅学在诗话中的扩散,构成了“以禅喻诗”的特色。
2.内部原因胡晓明指出“以禅喻诗”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在不能驳斥感性经验的前提下,禅宗思想给诗话增添了超越性和距实性,境界更加高远;第二,诗话从“物”至“境”的提高与禅宗思想异曲同工,有著思想上的关联;第三,诗话在语言精简方面的经验和禅宗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相连的。
浅论《沧浪诗话》中的“别材”、“别趣”
浅论《沧浪诗话》中的“别材”、“别趣”《沧浪诗话》产生于南宋后期,是宋代诗话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继晚唐司空图之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诗歌主张和审美理论。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指出:“《沧浪诗话》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宋代最后一个世纪的特有产物;它的广泛影响说明弥漫在该作品的那种危机感与失落感触及到后世古典诗学的心弦。
”①(432)“《沧浪诗话》最深远的影响是它的否定性。
价值与权威靠什么来维护?严羽的回答是:抨击异己。
”(431)《诗辩》作为《沧浪诗话》的理论纲领,在提出了“真识”、“妙悟”、“兴趣”、“入神”四说的基础上,充分显现了严羽诗论与众不同的特征。
郭绍虞主编的《沧浪诗话校释》将《诗辩》分为了五部分,在其中的最后一部分中,严羽提出了“别材”、“别趣”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在文论史上引起的歧义最多。
本来《诗人玉屑》的引用是“别材”,但后来的引用者多改“材”为“才”,改“书”为“学”了。
如黄道周《书双荷庵诗后》云:“此道关才关识,才识又生于学,而严沧浪以为‘诗有别才,非关学也’;此真瞽说以欺诳天下后生,归于白站打油钉铰而已。
”如此理解,《沧浪诗话》就更成了邪魔歪道之说。
周容春《洒堂诗话》云:“请看盛唐诸大家,又一字不本于学者否?有一语不深于理者否?严说流弊,遂至竟陵。
”其实,严羽的本意是将“材”指“诗材”,即诗中的题材事义,而非人的才能或天才。
“非关书也”则表达了严羽对当时“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强烈反对。
关于“以文字为诗”,历来附合者对此多以艰险、奇怪、生僻之字入诗来加以发挥。
《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
《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沧浪诗话》是严羽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年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
1.提倡以禅喻诗严羽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相比,有明显的历史继承关系,但也有较大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以禅喻诗提出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严羽的诗禅说是非常明确。
非常自觉地反对“江西诗病”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为了说明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他所说的悟与江西诗派的悟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的。
他“妙悟”的对象是诗歌艺术特有的,和一般非文学文章不同的“兴趣”。
(2)以禅喻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严羽诗禅说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分别阐述了“识”、“第一义”、“顿门”、“透彻之悟”、“镜花水月”等五个相互联系、又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
“识”,不是指一般的理性认识,它在佛学中是指内心对外境的判别,对诗歌艺术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要靠认真学习优秀诗人作品来培养,必须“熟参”第一义之作,方能有“真识”。
因此初学诗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不从第一义悟入,就会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乃至“愈骛愈远”,如能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则“久之自然悟入”,这就叫作“直截根源”,也就是“顿门”。
这样的悟才是“透彻之悟”,而不是“一知半解之悟”。
所以,严羽的诗禅说比他以前各家之诗禅说,是大大地高出一头的,在理论上也都要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它对后世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
2.“别才”、“别趣”《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别才”、“别趣”的中心口号。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王文辉(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 450046)摘要:严羽的诗学思想主要见于《沧浪诗话》等,《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它改变了北宋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以记述诗人创作轶事为主要内容和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独创的批评观点,其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同时它也是历代诗话中最富有理论性和体系性的论诗著作之一。
钱钟书《谈艺录》评价严羽的诗学成就说“沧浪别开生面,如骊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独觉,在学诗时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诗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韵,不仅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并以诗成有神,言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
他人不过较诗于禅。
沧浪遂欲通禅于诗。
”关键字: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妙悟说;别材;别趣Introduction to Yan Yu "zhen blue waves"Wang Wenhui(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450046)Abstract: Instrument qing, yanyu, word and word Dan hill, is the author of poems "song blue waves roll" and poetics "zhen blue waves". Yanyu's poetics thoughts mainly in the surging wave zhen, etc., the surging wave zhen zhen song dynast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oetics, it change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ince ouyang xiu "June 1 zhen zhen works onaccount of poets anecdotes and essay form of entertainment, replacing them with rigorou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original criticism point of view, its poetic insight sharp sharp, unique, and it is also the richest in all previous dynasties xie zhen poetics theory and system sex work.Qian zhongshu "art recorded" in the evaluation of yanyu's poetic achievements said "the special blue waves, such as LiZhu agent first, such as rhino horn of sleep, alone in the poems, the time, the other out into a realm of poetry, witty, has charm, not only to float to learn things, and the poems into god, words and poor taste of the seconds, than in the majesti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zen Buddhism. Others, however, the poem in the zen. Hence to blue waves through zen poetry."Key words: zhen blue waves; In order to chan yu poetry; Miao said enlightenment; Don't material; Don't boring严羽,字仪卿,又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生卒年月不详,大致生活于南宋光绍熙至理宗淳佑年间, 曾因避乱浪迹江湖,饱经忧患,终身布衣,著有诗集《沧浪吟卷》和诗论《沧浪诗话》。
“兴趣”与“气象”之关系辨析
、
“ 趣” 兴
“ 兴趣 ” 作为专 门的文 学批 评术 语应 为严 羽
首 创 ,但 “ ” 与 “ ” 在 中 国文 学批 评 史 中 兴 趣 有 悠久 的传统 ,尤 其是 “ ” “ ” 最初 解 释 兴 。 兴 为 “ 起也 ” ,孔子 日 “ 可 以兴 ” 诗 ,指 《 》 里 诗
一
像 者也 ” 。这 里 的 “ ” 包含 了天 象与 象征 的 意 象 思 ,这 对 中 国古 代 文 学 理 论 批 评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 的直 观可感 从根 本 上导 致 中 国人好 象 用取 象 比类 的 直 觉 性 思 维 方 式 把 握 和反 映身 外
21 00年第 5期 ( 总第 4 ) 2期
21 00年 l 0月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 R A U N Z OU O E N V R I Y OU N LOF G A G H P N U I E ST
Vo.1 No I 0 .5
O t2 1 c. 0 0
“ 兴趣 " 与 “ 象 ’ 气 ’之关 系辨 析
神情气概风貌的集 中体现。 《 诗辩》 日 “ 诗之 法有五:日体制,日格 力,日气象,曰兴趣 ,日音 节” ,这里把 “ 气象”与 “ 兴趣” 并列,同为诗法之 一, “ 气象”与 “ 兴趣”是两个有所 区别而又
相 互有所联 系的艺术 范畴 。
关键词 :严 羽 ;兴趣 ;气象 中图分 类号 :I0 . 9 2 6 0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7 0 8 ( 0 0 0 0 7 0 6 2— 3 5 2 1 ) 5— 0 2— 5
7 2
21 0 0年第 5期 ( 总第 4 期 ) 2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
【严羽】(生卒年不详)南宋文学批评家.字义卿,一字丹丘,自号讲解
【严羽】(生卒年不详)南宋文学批评家。
字义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
邵武
(今福建邵武县)人。
一生隐居不仕。
著有《沧浪诗话》、《沧浪集》等。
严羽的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提出的“兴趣说”,“妙悟说”和“气象”等理论的阐述中。
“兴趣”说的中心内容是要求诗人的创作不要拘泥于具体事物的形状相貌的描写,而要以能创作出给人以丰富美感享受的形象为最高目的。
艺术作品贵在给人以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艺术作品的生命。
但他并不是绝对排斥理,重要的是实现“兴趣”与“理”的统一。
在他的“妙悟”说中,他认为诗歌意象应该在审美感兴中产生。
他以禅喻诗,将审美感兴称为“妙悟”,“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他指出“妙悟”是产生审美情趣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诗人的本质的东西。
用“妙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作出了重要规定和概括。
严羽推崇盛唐诗人,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
对盛唐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和艺术特色作了具体分析,并把“盛唐气象”作为诗
歌的审美标准。
严羽的美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对现实审美把握的特征。
他的“兴趣”说和“妙悟”说对诗歌意象所作的规定,在美学史上是具有贡献的。
对后来的王夫之和叶燮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首次提出的“气象”这一美学范畴,在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辨》篇是严羽诗歌创作理论的纲领和核心,他对宋诗尚理。
尚才学。
尚议论而不求余味等问题作出批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其独特的诗歌创作趣味:一是“不涉理路”而有“兴趣”者为上;二是“熟参”而后“妙悟”者为上;三是“不落言筌”者为上。
立志须高;以汉。
魏。
晋。
盛唐为师。
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
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路头一差。
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
仅得其中;学其中。
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於师。
仅堪传授;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
不可从下做上。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
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
苏武。
汉。
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
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
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
谓之向上一路。
谓之直截根源。
谓之顿门。
谓之单刀直入也。
二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
曰兴趣。
曰音节。
三诗之品有九:曰高。
曰古。
曰深。
曰远。
曰长。
曰雄浑。
曰飘逸。
曰悲壮。
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
曰句法。
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
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
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
尽矣。
蔑以加矣!惟李。
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四禅家者流。
乘有小大。
宗有南北。
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 * 。
具正法眼。
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
声闻辟支果。
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
汉。
魏。
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
则小乘禅也。
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
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
魏。
晋与盛唐诗者。
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
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
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
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
魏尚矣。
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2年 2月
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O E JN N V R I Y O E H O O Y ( O I L S I N E FT C N L G I S C A C E C SE I I N
V 11 N . o.2 o 1
Fb 2 1 e.0 2
严 羽诗 学 之 “ 象 ’ “ 气 ’ 兴趣 " 与
程 小 平
( 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中文 学 院 ,北 京 对 10 2 ) 00 9
摘
要 : 羽 为 纠 正 宋 代 诗 学 发 展 的 弊 端 , 张 学 习 盛 唐 诗 歌 的 创 作 经 验 。他 视 诗 歌 为 有 灵 性 的 鲜 活 生 命 , 为 严 主 认
是诗 歌创 作蜕 变 为一 种 形 式 技 巧 的 操作 演 练 , 甚 更 者 , “ 铁成 金 ” “ 将 点 、 夺胎 换 骨” 的创 新蜕 变 为模 拟 、 剽窃 , 都 背 离 了 诗 学 的 根 本 精 神 。 为 解 决 宋 诗 这 ( 以江 西诗 派为代 表 ) 以议 论 为诗 , 尤 “ 以才 学 为诗 , 以文 字为 诗 ” 的弊 端 , 羽诗 学 提 出“ ” 兴 趣 ” 严 悟 与“ , 旨在 恢复 诗学 根本 精神 , 以矫正 江西 诗学 过度 说理 、 议论 的缺 陷 。作为 严 羽重 要 的诗 学 思 想 , 兴 趣 ” “ 是 其对 诗之 为诗 的本 体 承 诺 。用 现 代 美 学 观 点 阐 释 , “ 趣 ” 际上 就 是 一 种 生 命 情 感 体 验 的艺 术 表 现 兴 实
在 表现形 式 , 诗歌 内在 “ 趣 ” 无 法单 独存 在 。作 兴 也
作 为一 种生命 体 验 的诗 意情 感 , 兴 趣 ” 体 又 “ 具 表 现为 怎 样 的形 态 呢? 通 过 考 察 , 以发 现 , 兴 可 “ 趣” 的外 在 表 现 形 式 其 实 就 是 “ 象 ” 气 。在 严 羽 看
“ ” 意 简单 理解 为 “ ”, 理 于是 就 有 “ 以议 论 为 诗 ” 声 ; 律 、 法 的学 习变成 “ 句 以文 字 为诗 、 以才 学 为 诗 ” 于 ,
个 活泼 泼 的生 命 体—— 诗 歌 ; 歌 整 体 因 而具 有 诗
活泼 泼 的生命灵 性 。虽然 陶明 浚指 出这 种 “ 近取 诸 身 , 取诸 物 ” 远 的思 维 方 式 自古 就 有 , 实 际 上 , 但 将 诗歌 看成 富有 灵性 的生 命则 是 宋 人 的共识 , 前人 还 没有 这种 看 法 。如 吴 沆 认 为 , 诗 有 肌 肤 , 血 脉 , “ 有 有骨 骼 , 精 神 ; 肌肤则 不全 , 有 无 无血 脉则 不通 , 无骨 骼则 不 健 , 精 神则 不 美 。 四者备 , 后 成诗 , 无 然 则不 待 识 者 而 知其 佳 矣 。 就 将 诗 歌 看 成 和人 一 样 的 ” 鲜 活生命 。姜 夔指 出 , 大 凡 诗 , “ 自有气 象 、 面 、 体 血
关 键 词 : 羽 ; 代 诗 学 ; 趣 严 宋 兴 中 图分 类 号 : 0 2 I 0 . 2 1 5 ; 72 2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 3 8 2 1 ) 1— 0 9一 4 17 0 9 (0 2 0 0 7 O
就 宋代 文化 语 境 而 言 , 学 思 潮 深 刻地 影 响着 理
“ 趣 ” 诗 歌 的 内在 生 命 , “ 象 ” 是 其 外 在 表 现 形 式 。基 于此 , 羽 提 出 , 于盛 唐 之 人 诗 歌 创 作 有 “ 趣 ” 兴 是 而 气 则 严 由 兴 ,
故 其 诗 有 “ 唐 气 象 ”; 宋 人 创 作 由于 没 有 “ 趣 ” 故 其 诗 无 此 气 象 。 盛 而 兴 ,
一
核心 的社会 伦 常秩 序 , 立 道德 教 条 的权威 , 天 确 以“ 理 ” 制 “ 欲 ” 于是 造 成 人 们 思 想 情 感 极 度 道 德 克 人 , 化 理性 化 的特 点 ; 种 过度 道 德 化 理 性 化 的特 点 严 这 重制 约 、 缚 了人们 现 实 的生 命情 感经 验 , 束 它影 响 到 诗学 领域 , 便造 成 了 诗 中议 论 、 理 的 弊端 , 而导 说 从 致诗 歌抒 发情感 的刻板 僵化 。 江西末 流诗 人将 诗之
士大夫 文人 的思 想 结 构 和 人格 心 态 , 由此进 一 步 影 响到诗 学 思想 。理 学 为建 立 新 的 以 “ 天理 ” 理 ) ( 为
日音 节 。 陶 明 浚 认 为 , 盖 以诗 章 与 人 身 体 相 比 ” 此
拟, 一有 所 阙 , 倚魁 不 全 。体 制 如人 之 体干 , 须 则 必 佼壮 ; 格力 如人 之筋 骨 , 须劲 健 ; 象如人 之仪 容 , 必 气 必须 庄重 ; 兴趣 如人 的精 神 , 须 活 泼 ; 节 如人 之 必 音 言语 , 必须 清 朗 。五 者既 备 , 后可 以为人 。亦 惟备 然 五者 之 长 , 后 可 以为 诗 。近取 诸 身 , 取诸 物 , 而 远 而 诗道 成焉 。这 五 者 紧密 相 连 , 合 为 一 , 成 为 融 生
形 式 。
脉、 韵度 。气 象 欲 其 浑 厚 , 失 也 俗 。 也 是 将 诗 其 ”
歌看 成具 有 生命力 的事 物 。 视诗 歌 为具有 灵性 的鲜 活生 命 是理 解 严 羽 “ 兴 趣 ” “ 象 ” 畴 的理 论 起 点 。在 严 羽 诗 学 中, 兴 、气 范 “ 趣 ” “ 象 ” 为诗 歌生 命体 的重要 部分 , 、气 作 自然 分有 诗 歌整体 的生命力 。如 果没 有 “ 象 ” “ 节 ” 气 、音 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