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日本近现代名家的影响

合集下载

211125883_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211125883_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059[摘 要] 谢无量将西方哲学的划分方法与传统学术方法相结合,对老子之宇宙论、伦理学、政治论、战争论等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推动了老学研究的现代化。

谢无量老子研究是民国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国思想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积极探索,也为今天的老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

[关 键 词] 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周后燕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又名沉,别号啬庵,近代著名思想家,祖籍四川梓潼,生于四川乐至县。

1915年,谢无量在《大中华》杂志第一卷第四、五、六期上发表了《老子哲学》。

1916年,谢无量出版的中国近代第一部《中国哲学史》第一编下的第四章第二节中专述“老子之哲学”。

1923年,谢无量出版《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一书,创造性地提出南北分区论和区域政治的思想。

在第三章南方政治思想中,谢无量集中分析了老子的政治思想。

本文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试图解析谢无量老子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意义,以为今天老学研究提供借鉴。

一谢无量独具特色的哲学观是其解析老子的前提和基础。

1914年出版的《新制哲学大要参考书》和1915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集中体现了谢无量的哲学观。

谢无量将学术分为两大类,即哲学与科学。

哲学对应的是传统的“道术”,科学对应的是传统的“方术”。

谢无量指出:“儒即哲学也,伎即科学也。

故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在古之世,道术恒为士君子之学,称学而道在其中。

及官失学散,乃谓之曰儒学,谓之曰道学,谓之曰理学,佛氏则谓之义学,西方则谓之哲学,其实一也。

地虽有中外之殊,时虽有古今之异,而所学之事,所究之理,固无不同者矣。

”[1]谢无量将儒学、道学、理学、佛学等同于西方之哲学,在他看来,以上称谓不同,但“所学之事,所究之理”并无不同。

在这一基础上,谢无量进一步指出,科学与哲学相较,哲学显然高于科学。

“自吾一身以至于宇宙万事万物之理,莫非学者当知之事,知有大有小,有偏有全,见其全者为哲学,见其偏者为科学,故哲学备矣。

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启示_1

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启示_1

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启示尽管中国哲学的所谓合法性问题自黑格尔至德里达被反复提起,但是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切身感到:中国传统哲学已被作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得到东西各国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相对西方学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日本学者对于这种研究具有双重的动力,他们认为:这“不仅仅是研究外国文化的问题,而且与认识本国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

”[1]因而,日本有关中国哲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学者众多、成果丰硕,乃可谓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镇。

通过与日本学者的密切接触和阅读其论着,我认为,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破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注重中国哲学思想的特殊价值。

日本学者注释、解说中国哲学经典的着作历来很多,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研究性的着作是从近代开始出现的。

如内田周平的《支那哲学史》、松平文三郎的《支那哲学史》、远藤隆吉的《支那哲学史》、《支那思想发达史》、宇野哲人的《支那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狩野直喜的《中国哲学史》等等,这些着作凝聚了日本学者的多年心血,呈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成果,但它们大多是以西方文化中心论为基础来梳理和评价中国哲学思想。

况且,这种研究模式一直影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学术界。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日本学者对上述研究模式提出了质疑。

尤其是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学者的思考,如日本研究宋明理学的大家冈田武彦先生指出:“随着西欧式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盛行,中国哲学同传统的东方研究方法即以体认为宗旨的实践性的研究方法一样也衰落了。

结果,虽然优秀的学者辈出,可是优秀的思想家却寥寥无几。

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中国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下述三方面的课题。

这三方面的课题,我想是没有古今东西之别的。

对于个人不用说了,即使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它们也有着必须予以注意的原理;它们被认为是向世界人类提供创造新哲学和思想必要而不可或缺的资料。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精髓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精髓

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 2012年9月41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精髓曾晓霞(东莞理工学院,东莞,523808)摘 要:道家思想对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对日本企业文化也同样有重要 影响。

近代以来的日本工业体系成功支撑了日本的近代化、战后重建及经济起飞,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很多值得中国企业界学习的地方。

日本企业文化对道家思想的吸纳,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日本企业管理的宗旨与道家的思想精髓相一致。

日本企业文化的六大特征也与道家思想理念相一致。

日本企业未来的发展也仍然需要道家思想的指引。

中国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我们更应该加强研究道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积极意义,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道家思想 企业文化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无为而治 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041—02 一、道家思想的精髓与日本企业文化宗旨 1、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其核心精髓在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懈求索下昭结如下: 道法自然,万物平等,尊重规律。

即人与万物地位平等,应当崇尚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做到“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 天人合一,崇尚天道,亲和自然。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亲和为一,遵循规律而均衡取舍,实现人类自身最高的价值 ; 致虚守静,身心和谐,超越生命。

道家思想在此处教我们舍欲至乐,顺应自然。

这是一种融天道齐人性的豁达境界,亦是一种放下的人生态度 ; 无为而治,自我化育,臻于完美。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人类的一切行动都应该因任自然,不能恣意妄为。

要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达到人类,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统一,达到人类政治管理的最高境界。

2、日本企业文化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宗旨日本企业文化在现代化世界多元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力量不容小觑,价值颇深。

中国文化日译与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津外国语大学

中国文化日译与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津外国语大学

第一章测试1.出自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卷首的三字翻译标准是()。

A:忠、顺、美B:信、达、美C:忠、顺、雅D:信、达、雅答案:D2.翻译的定义是单一的。

()A:错B:对答案:A3.中国的报纸《环球时报》中记述了巴别塔的再次修建这一事件。

()A:对B:错答案:B4.我国的翻译发展经历了()次高潮。

A:七次B:四次C:六次D:五次答案:C5.玄奘是西行求法的代表,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A:错B:对答案:B6.我国翻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A:错B:对答案:A7.“回锅肉”译为「ホイコーロー」是采用了()的翻译方法。

A:意译B:归化C:异化D:直译答案:D8.策略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A:错答案:A9.“异化”是指在翻译中译出外国的味道,保留异国风味。

()A:对B:错答案:A10.翻译“方法”是宏观层面解决问题的方案。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神道教是日本古代就存在的民族宗教,它起源于距今2000多年以上的公元前200年左右的()。

A:绳文时代B:平安时代C:奈良时代D:古坟时代答案:A2.日本有像中国这样的道观和传教的道士。

()A:错B:对答案:A3.日本的神道教不是我国道教传播后的产物。

()A:对B:错答案:A4.道教思想据说是()前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

A:四世纪B:三世纪C:六世纪D:五世纪答案:A5.日本的庚申信仰体现在挂画中较多,画中央是青面金刚,上配日月,左右为猿,下部为鸡。

()A:错B:对答案:B6.平城京是日本飞鸟时代的持统天皇、文武天皇、元明天皇三朝天皇的都城,是日本史上最初的大都城。

()B:错答案:B7.道教一传入日本就马上被接受了。

()A:对B:错答案:B8.道教相关术语“自然无为”的日语读音是()。

A:むいしぜんB:むういしぜんC:しぜんむいD:しんぜんむい答案:A9.大巧若拙翻译成日语是“ 大巧(たいこう)は拙(せつ)なるがごとし”。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VS孙中山“敢为天下先”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VS孙中山“敢为天下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材料作文。

材料一: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等道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赴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详解】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一、审题:第一则材料是老子“不敢为天下先”观点。

老子出于对道家哲学理论的服务的需要,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

柔弱的东西不爱好去逞强,不爱好去争斗,因此他们才能天长地久。

身处乱世,为保全自己,所以强调“人须柔弱”不争。

第二则材料是孙中山“敢为天下先”的观点。

“敢为天下先”意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

孙中山的“敢为天下先”激励了中国多少古仁人君子去以经世济民为己任。

以一己之躯去肩负拯救和安顿天下苍生的使命。

这种勇气和激情让我辈为之奋发向上,为之勤勤恳恳,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

行文时根据上边的理解可以选择立意,“不敢为天下先”可立意不能冒险行事;“敢为天下先”是敢于创新,根据上面的理解确定立意,组织行文。

二、立意 1.深思慎取,不为天下先 2.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 3.“敢不敢为天下先”要看对象。

三、参考素材1.陈天华放弃日本留学,选择遥寄血书宣传爱国。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作者:————————————————————————————————日期: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摘要:小国寡民的思想尽管一直都备受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其正面的价值,发掘到其现代意义。

隐含在小国寡民观里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表达了时代的主题,对简单生活的憧憬则给现代复杂的社会敲起了警钟,给我们的心灵一个警示,而小国寡民的管理方式则给中国提供治国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现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批判,被斥为落后、反动、复古、愚昧等等。

任继愈认为,小国寡民思想“集中表达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

1”范文澜指出:“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批次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

”2一言概之,小国寡民的思想长期被认为是逃避现实、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和充满反动、落后的意味。

不过,在新的世纪里,小国寡民思想的正面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白奚、李若辉、李凤鸣、白春等人纷纷发表文章重新评价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在两千多年后,历经了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社会制度更改和社会变化发展之后,小国寡民思想仍然具有现代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小国寡民思想的现代意义展开论述。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把小国寡民的章节完整征引于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3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构织的理想国。

浅谈津田左右吉的中国观

浅谈津田左右吉的中国观

浅谈津田左右吉的中国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关于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 1873—1961 ) 是日本大正( 1912—1926) 和昭和时期战前阶段( 1926—1945)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史学者,他创建了以中日两国古代典籍和思想史研究为主、涉及众多领域的庞大学术体系,尤其是“津田史学”更是独树一帜,当今日本的几乎任何一部历史教科书都无法绕开津田左右吉的名字。

1910 年代以来,津田的《古事记及日本书纪的新研究》( 1919) 、《神代史的研究》( 1924) 、《日本古代史研究》( 1930) 、《古代日本的社会及思想》( 1933) 等4 部著作认为“天孙民族、万世一系只不过是神话而已”,震惊了日本的思想文化界和整个日本社会,因而二战期间被日本右翼势力以“冒渎皇室”的罪名诉诸法庭; 但战后又因发表《建国诸事与万世一系的思想》,公开拥护天皇制,而获得广泛的认同和赞赏,并于1949 年获颁天皇授予的文化勋章。

这折射出日本社会在近现代史认识上的二律背反。

津田的学术体系兼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两大领域,在他对儒家、道家进行严密的实证研究和“原典批判”的背后,处处体现着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几代日本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结。

对中国的儒道思想文化,津田试图以近代科学的目光重新审视,但在他富有理性价值的批判背后,既表现出对战时日、中同文同种的论调的不屑,对鼓吹日、满、中一体化以对抗美英,讴歌侵略战争的空洞宣传的冷漠,又往往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深度蔑视。

津田左右吉从未到过中国,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缺乏直接的体验和直观的感受,日本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在开始读津田的著作时,最初感受到的多为单纯的反感。

因为日本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大多数人都有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为一体的感受,而且爱好和尊崇中国文化者不在少数,但是在津田著作中显著存在的对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批判、否定,与他们的爱好、尊崇发生了正面的冲突。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生死问题关系到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类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面对死亡的心理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一、中国人的生死观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

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的道德意识。

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

1、中国人生死观的起源1.1知生观这一派主要以儒家为代表。

儒家孔子首先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于追问死后的事,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心。

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立命”说。

孔孟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夭,人活一天,就应该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人是可以不惜献出生命的。

这就是具有浓厚人本主义的知生观。

这一派对于生死寿夭问题的回答,采取了命定论的形式,主张尽人事,追求生的价值,但其目的是要人们将人生价值置于首位,至于企求长生或者追求死后的彼岸极乐世界,是此派所不取的。

1.2 全生观这一派主要以道家为代表。

道家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人为的厚生、益生说。

他说人类同其他自然物如飘风骤雨一般,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此他不赞成刻意追求长生。

百家论道:外国名人论老子

百家论道:外国名人论老子

百家论道:外国名人论老子*导读: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3.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性,道是门。

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4.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

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6.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

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7.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8.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9.德国诗人柯拉邦德1919年写了《听着,德国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道教思想探析_潘贵民

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道教思想探析_潘贵民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不仅留下了诸多与佛教、基督教相关的作品,亦留下了不少与道教相关的作品,如《杜子春》《仙人》《酒虫》《黄粱梦》等。

这些蕴含道教思想的作品反映了道教思想在日本及日本文学中的受容情况,对了解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言: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学贯东西,被誉为“一代鬼才”,其离世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开端,是日本近现代文学承前启后式的人物。

其文学涉及宗教题材众多,主要为佛教、基督教题材,但道教题材及反映道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亦有不少,如《杜子春》《酒虫》《仙人》等。

芥川道教题材及道教思想作品,不仅反映了芥川对中国道教思想的接受情形,亦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文学家对中国道教思想的受容情况,反映了道教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一、道教思想与日本文学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奈良之前就已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据《日本书纪》记载,在奈良、平安朝时期,我国道教的经典、方术、神仙思想、长生信仰等开始大量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的政治、宗教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道教的神仙思想、老庄的生死观及无为思想广泛影响了日本文学,给日本文学提供了思想武器及道教素材。

道教思想的传入,对日本文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日本古代文学,对日本近现代文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中显露道教思想痕迹的作品众多,如《古事记》《万叶集》《怀风藻》《竹取物语》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

奈良时代重要的和歌诗人大伴旅人的《大宰大伴卿赞酒歌十三首》即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其中不乏老子“无为”思想的表述及老庄神仙思想的光辉。

日本著名歌人吉田兼好博学多才,精通中国古典,推崇老庄思想,其代表作《徒然草》多处引用老庄语句、典故及有关道教思想的中国作品内容。

著名俳谐诗人松尾芭蕉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其俳谐中亦多处透露老庄思想的影响,其中《拜庄周尊象》中就直接涉及到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日本近现代文豪夏目漱石受道教思想影响亦较大,尤其他崇尚“自然”及“向生乐死”的生死观与道教思想不谋而合,其《梦十夜》及汉诗均体现了其道教思想。

世界名人论《道德经》国外篇

世界名人论《道德经》国外篇

世界名人论《道德经》——国外篇文化传统:我们会发现国外的名人谈《道德经》,大多基于对老子智慧的崇高敬意以及其对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启迪;我们也希望,这部还不为人所理解的自然科学最高经典,能够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进步,被证实,被阐释,兑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自然规律,重拾国人的文化自信。

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3、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道是门”。

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4、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bull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

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6、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1929-),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

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7、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自然的颂歌:赖特建筑理论与老子哲学的邂逅

自然的颂歌:赖特建筑理论与老子哲学的邂逅

05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回顾19世纪的西方建筑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大师以各自独特的理论成为现代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作为与他们同时期的建筑翘楚,在设计风格和理念上却走上了与他们所推崇的“国际风格”截然相反的道路。

追溯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赖特本人的经历以及他对中国老子哲学的理解。

通过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为中国特色设计理念追根溯源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老子;有机;自然;古根海姆博物馆自然的颂歌:赖特建筑理论与老子哲学的邂逅周恣帆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赖特本人乐于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他一生中发表了大量演讲与著作向大众述说自己的见解。

赖特“有机建筑”理念首次发表于1908年的Architecture Record 杂志;随后他在1912年的Japanese Print :Interpretation 中赞扬了日本浮世绘版画的简约美感和东方艺术给他带来的创作灵感;赖特在1943年发表自传An Autobiography ,他在里面谈到自己在辜鸿铭陪同下的中国之行;接下来,他又在The Future of Architecture 中提到老子哲学所阐述的空间观念与他所追寻的有机建筑空间的核心相一致[1]。

1947年,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市镇设计的新观点》一文中记叙了自己前往美国访问赖特的故事:当时已经八十高龄的赖特在被问到“什么是建筑的核心理念”时,他回答道:“中国的建筑师只要了解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几句话就行了。

”[2]早在1949年之前,就有西方的建筑大师揭示了我们祖辈先哲的智慧,如今的我们在面对“中国特色设计理念”这一时代之问时,不妨也回头看,或许答案就在那个百家争鸣、充满魅力的时代。

现如今中国设计学教育总体上沿用一百年前西方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导致设计学类的学生作品或多或少带有诸如“现代主义”“国际风格”遗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应和回溯仍旧不足。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摘要:“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

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也不去做的不作为,而是指顺任事物的天然状态去作为以及排除不必要的行为或反对强作妄为。

“自然无为”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如政治价值、人生价值、生态价值等。

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自然无为道价值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全部精髓之所在,自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尊重规律而为、不做有私欲之为和适度而为。

这一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治国治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对今天的政治、生态和做人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来阐述“自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内涵“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都可以用“自然无为”来概括。

“自然无为”是达到老子眼中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自然无为”中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自”是指“自己”,“然”是指“这样”,“自然”的意思是本来这样、本来如此,它是一种状态和效果。

“无为”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途径和方法。

“自然”的状态和效果要求“无为”的行为,相应地,“无为”的行为也必然体现着“自然”的理念。

“自然”与“无为”看似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并非绝对排斥和对立,关键在于人们“为”的性质和程度,当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和强度“为”时,就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只要不是强力和勉强行为,事物就可以保持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自然无为”有三种涵义:1.自然无为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为。

正如《老子》第二十七章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虽智大谜,是谓要妙”[1],意思是说人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遇事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少走弯路,顺利做好事情,如果能像圣人那样因循自然,不偏爱任何人,就能拯救所有生灵,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尊重自然规律而为。

从法看老子与慎到法家的关联性武内义雄中国思想研究许建良

从法看老子与慎到法家的关联性武内义雄中国思想研究许建良

第34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3按语:在世界汉学研究的舞台上,日本中国思想研究所持有的重实证、重文献批评的方法,早已为学界所青睐和肯定。

随着中国经济和现代化的推进和发展,在介绍海外中国思想研究的成果与日俱增的同时,我们与海外营建的中国思想研究的桥梁也在不断拓宽和延伸。

值得庆幸和引为骄傲的是,在拓宽和延伸的实践工程里,我们适时地获得了对接,这就是本刊国际合作栏目的诞生:从今年开始,我们有幸与日本国立东北大学中国思想中国哲学研究室联合举办“日本中国思想研究”的栏目。

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是日本中国思想研究的重镇之一,20世纪20-30年代新实证主义中国思想研究家武内义雄就曾执教于该大学、任该校图书馆馆长。

本栏目不局限于日本中国思想研究的一般介绍,旨在通过“研究”这一窗口,展开异域文化之间的对话,拓展和加深中国思想的研究,以利于祖国优秀文化资源的积淀。

从“法”看《老子》与慎到法家的关联性——武内义雄中国思想研究许建良(东南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1102)摘 要:《老子》强调“常道”,慎到推重“常法”,虽在“常”的坐标上形成联系,但慎到的“以道变法”却使联系变成了差异;《老子》虽然有“法”的词汇的使用,但没有法度意义上的用例;就“官长”而言,老子重在结果上的自然选择,慎到则侧重理性上的营建。

文本说明,《老子》不仅不是武内义雄所说的慎到学派的作品,而是在道、道法的视野上,慎到法家的“以道变法”是居于老子道家到黄老道家之间的思想存在,这是不能忽视的。

关键词:武内义雄;法;《老子》;《慎子》中图分类号:B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1-0001-07《老子》来自于慎到法家,是日本汉学思想家武内义雄(简称武内氏)在道家研究中的一个独特视野,他认为在圣贤与法度的关系上,慎到认为明法比圣贤更为根本,即使没有圣贤,依据明法仍然可以治理好社会,反之则不然。

富有批判精神的日本近代思想家

富有批判精神的日本近代思想家

富有批判精神的日本近代思想家作者:郭永恩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在思想多姿多彩的日本近代,思想大家不断涌现,其中富有批判精神的长谷川如是闲和津田左右吉极具魅力。

长谷川的“国家批判”是对游离于“生活”的近代日本国家形态的批判,津田的“否定史学”则意在构筑以“国民思想”为主体的日本文化。

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解决传统和近代的矛盾,回答如何构建近代日本文化的问题。

惟其如此,他们的思想对战后的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长谷川如是闲;津田左右吉;批判;思想中图分类号:B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2—0008—06长谷川如是闲(1875年—1969年)和津田左右吉(1873年—1961年)是生涯纵跨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时代日本近代思想的两位重量级思想家。

长谷川主要活跃在日本的大正时期,有人将他评价为“推动日本近代化的一座丰碑,思想巨匠,文化博物馆,百科辞典式的大思想家,稀有的文明批判家,伟大的评论家”[1]。

日本学界将津田的学问定位为“津田史学”,他是日本近代“历史学的一座高峰”[2]。

长谷川撰著《现代国家批判》(1921年)、《现代社会批判》(1922年)以及《法西斯批判》(1933年)等,他对近代日本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

他的日本近代思想研究一贯秉持批判精神,“批判”①是其思想研究的一大特点。

“津田史学”其实质就是“否定史学”②,“批判”同样也是津田学问的一大特征。

由此可知,富于批判精神是他们二人共同的一个特点。

惟其如此,他们学术历程并不平坦,“笔祸事件”③和“新派嫌疑事件”④就极具象征性意义。

而这两个事件更进一步佐证了他们具有不畏强权,坚持己见的铮铮学者风骨。

综上可知,深受明治国家主义思想影响的长谷川和津田是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他们共有批判精神。

文章欲主要通过探究他们的思想历程,深入解析他们批判精神的思想内涵。

一、长谷川的“国家批判”明治末年,长谷川在他的小说《额面男》(1901年)中写道:“…帝国‟日本的国家意识纯属夜郎自大,其中充斥着虚伪和自欺欺人。

道家哲学对日本近世复古神道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日本近世复古神道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日本近世复古神道的影响作者:张谷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日本神道一直以不同方式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道、儒文化的影响,其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神道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在近世神道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贺茂真渊和本居宣长的思想中有明显体现。

他们批评儒佛,以标榜其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原发性和纯粹性,但对道家却有不同程度的肯定,如接受道家“自然”、“无为”观念和“贵真”思想,继承道家“贵柔”思想等。

复古神道在激烈地排斥外来文化的同时,却对作为外来文化之一的道家思想有所肯定和吸收,主要原因在于道家哲学的性质与复古神道的异质性和批判性合拍。

关键词:道家哲学;日本近世神道;复古神道;贺茂真渊;本居宣长中图分类号:B313 文章编号: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2-0014-07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自古就传播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教(简称“神道”)虽为日本土生土长的宗教,仍与中国文化有割不断的联系。

在其自原始形态经古代、中世、近世直到近现代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神道一直以不同方式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道、儒文化的影响,其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神道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世(17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儒学成为幕府官学,促进了儒、神的接近,于是出现了神儒结合的神道流派,如理当心地神道、近世度会神道、吉川神道、垂加神道等;另一方面,复古神道异学突起,既成为近世神道重要的一支,也成为日本近世文化的重要方面。

要考察道家哲学与近世神道的关系,复古神道一派最值得注意。

一、复古神道及其道家观复古神道(或称古学神道[1] 、国学神道)的宗旨是复古,即返回日本的古代文化精神(所谓“古道”)。

它反对神道依附于外来思想,反对用儒、佛来解释神道,试图寻找神道独立的精神源头,于是主张即通过对日本的古代典籍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的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揭示和弘扬日本在中国文化传入之前固有的文化和精神,这种学问称为“国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 子 思 想 对 日本 近 现 代 名 家 的 影 响
徐 水 生
( 武 汉大学 哲学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老 子 思 想经过 在 日本 的长 期传 播 和 历 史积 淀 , 成 了 日本 近现 代 名 家人 物 的重要 思 想 资 源 。文 学 家夏 目漱 石将 老子 思 想与文 学作 品融 为一 体 ; 哲 学 家 西周 、 中 江 兆民 、 西 田几 多郎 将老 子 思 想融入 新 时代 的 哲 学创 造 活动之 中 ; 诺 贝 尔奖获得 者 、 物 理 学 家汤川 秀树 说 : “ 长年 累月吸 引我 ,

潮, 以老 子为 代表 的道 家 思 想 也 在 日本 得 到 了空 前 的普 及 。 江户 时代 的著 名 学 者 海 保 青 陵 ( 1 7 5 5—1 8 1 7) 著有 《 老子国字解》 , 此 书 以 王弼 的 注 释 本 为 基 础 , 同时 吸 收 了其 他各 家 注 释 的成 果 , 提 出 了 自己 的独
在江 户时代 ( 1 6 0 3—1 8 6 7 ) , 随 着 日本 社 会 各 阶 层 对 以儒 学 为 代 表 的 中 国 古 代 思 想 文 化 的 学 习 热

老子 思想在 日本 的传 播 与积淀
老子思 想很 早 就和 汉译 的佛 教经论 一起 传人 日 本, 沉 淀在 日本 的历 史 文 化 之 中 。 日本最 早 的著 作
字所 限而不解 其 意 , 于是 逢 人 就谈 老庄 , 辩 舌颇 巧 ,
多 有独 到 见 解 , 每 每 令 人 惊 , 而且对东 亚诸 国尤其 是 日本 的文 明进 步也产生 了积极影 响。基 于文字所 限 , 本文以l e t 本近
既无为, 九域 正 清淳 ” J l 凹; 越 智 直 广 江 的《 述怀 》 诗 中, 有“ 文藻我所难 , 庄 老 我 所 好 。 行 年 已过 半 , 今 更 为何 劳 ” L l 2 ¨ 铂; 藤 原 总前 的 《 侍宴》 诗 中, 有“ 无 为 自无 事 , 垂拱 匆 劳尘 ” [ 2 1 1 4 7 。这 里运 用 了不少 的老 子
证 了孔 子 的学说 , 与孔 子 思 想 有 一致 之 处 。他 的见 解 当时 引 来 不 少 赞 同 者 。还 有 一 位 叫 葛 西 因 是 ( 1 7 6 4—1 8 2 3 ) 的学 者 , 著有 《 老 子 辐 注 》、 《 老 子 神 解》 等 。他认 为 , 视 老庄 之 教 为异 端 者 , 是 由于 受 文
《 古事记》 形成于公元 7 1 2年 , 它是研究 日本古代神 话传说 、 历史和哲学思想萌芽的重要文献资料。其 卷首 说 : “ 夫混元既凝 , 气象未效 ; 无名 , 无 为, 谁 知 其无形 ?然 乾 坤初 分 , 叁 神作 造 化 之 首 , 阴 阳斯 开 , 二灵 为群 品之 祖 。 ” _ J ] 4 2 古 代 日本 是 一 文 化 后 进 国 , 其深奥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均来 自中国, 《 古事记》 书就 反映 了这 种情 况 。《 老子》 2 5章 日 : “ 有 物 混 成, 先天 地生 , 寂兮 寥 兮 。 ”《 老 子》 1章 日 : “ 无 名 天 地之 始 , 有名 万物 之母 。 ”《 老子 》 2章 日 : “ 圣 人 处无 为之 事 , 行 不 言 之教 , 万 物作 焉 而 不 为 始 。 ” 《 老子》 4 2章 日 : “ 万物 负阴而抱 阳, 冲气 以为和。 ”由此 可 见, 《 古 事 记 》卷 首 语 的 叙 述 方 式 及 “ 无名 ” 、 “ 无 为” 、 “ 阴阳” 等重要概念均来 自《 老子》 。 产 生于公 元 7 5 1 年 的 日本 最 早的汉 诗 集 《 怀 风 藻》, 表 明 日本 人 关 于 老 子 的知 识 变 得 更 加 明 确 和 丰 富 。如其 中 的《 大友皇子的传记》 诗 中, 有“ 天道 无亲 , 惟是 善辅之” l 2 。 ; 古 麻 吕的《 望 雪》 诗 中, 有 “ 无为 圣德 重 寸 阴 , 有 道 神 功轻 球 琳 。 ” l 2 j 9 ; 山 前 王
给我 最深 影响 的是 老 、 庄 等人 的 思想 。 ” 关键词: 老 子 思想 ; 日本 文 学 ; 日本 哲 学
中图分类号: B 2 2 3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3 6 0 0 ( 2 0 1 5 ) 0 1— 0 0 2 4— 0 7
老子思想不仅 是 中国文 化的瑰宝 , 而且 也是 世界 文明宝库 中的明珠 , 它不仅 对 中华 民族 的历 史发 展作
到见 解 。他认 为 , 老子 并非 生于 孔子 之前 , 而是 生 于
孔 子之后 。老子 看到 孔 子 的仁 义 道德 不行 于世 , 于
是从 侧 面进 行 了思 考 , 提 出“ 欲取天下而为之 ” , 应 该做 到 “ 将 欲夺 之 , 必 固予 之 ” , 这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现代最具代 表性 的名家 人物为例 略作论述 。

哲 学 范畴 ( 如“ 无事 ” 、 “ 无为 ” ) 。《 怀风藻》 的 作 者 主要 是天 皇 、 皇子 、 官僚公 卿 、 僧侣 等人 , 这 说 明道 家 的思 想 已引 起 了 当 时 日本 社 会 上 层 人 士 的较 大 兴 趣, 成 了他们的精神食粮 。
第3 l卷第 1 期 2 0 1 5 年 1月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I O F S HA N G Q I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o l _ 31 No. 1
J a n u a r y .2 0 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