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十五夜望月 王建简介 文本素材(苏教版七年级上)
苏教版(2016)语文七上3.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屯子二中张桂玲教学目标:1、学习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这首诗用词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3、理解背诵及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三、展示学习目标四、读诗1、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节奏、感情基调、语速等。
2、同桌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手边的工具书理解诗意。
五、读景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并抓住它的特点描述出来吗?明确: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六、析境小组讨论:根据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展示评价:描述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散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雪,树枝上影影绰绰,安歇着几只乌鸦。
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水湿润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清香。
展现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地白——积水空明、素洁澄静、清冷之感栖鸦——安静、寂静冷露——清冷意境氛围——凄清、冷寂、孤独、伤感七、品情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年,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明确:孤独寂寞,离别思聚、望月怀人,思深情长。
通过写凄清冷寂的景物,抒发作者孤独寂寞、离别思聚德情感,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八、赏文1、如果把结尾改成“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明确: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明确:“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3.13十五夜望月 咏月诗词 文本素材(苏教版七年级上)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昌龄:南斋玩月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齐已:中秋月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漫话咏月诗作者:沈在连整理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59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赋予各种神奇的传说,而吟咏月亮的诗词,更是俯首可拾。
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
因而许多诗人借月状景,俾山川生色,叫河海增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这类“带月”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来脍炙人口,妇孺能咏。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诗人王建简介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诗人王建简介人物生平他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纯是白描,别有情趣、他是大历进士。
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
贞元十三年(797年),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
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
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
长庆元年(821年),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
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
约在大和三年(829年),出为陕州司马。
世称王司马。
大和五年,为光州(州治今改名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
此后行迹不详。
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著有《王司马集》。
其诗反应田家、水夫、海人、蚕农、织妇等各方面劳动者的悲惨生活,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
如《十五夜望月》、《田家行》、《簇蚕辞》、《当窗织》、《织锦曲》、《促刺词》、《去妇》、《水夫谣》、《海人谣》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备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特别对劳动妇女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白□歌二首》、《羽林行》、《射虎行》等,揭露了君主荒淫、权豪凶横和藩镇混战等黑暗的社会现实;《古从军》、《辽东行》、《渡辽水》、《凉州行》等,抨击了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的开边战争,同时也谴责了边将的无能,不知收复失地,表现了既反对穷兵黩武,又慨叹国土沦丧的进步立场。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苏教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要点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想念是圆的【基础知识精讲】一、生字学习.字音栖(qī)栖鸦阕(què)上阕婵(hán)婵娟琼(qióng)琼楼胜(shèng)成功绮(qǐ)绮户涯(á)天涯2.形近字3.多音字二、词语积存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鸟停在树上。
秋思:秋季的情思,那个地址指怀人的思绪。
欢饮达旦: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
几时:何时。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经受不了。
转、低:对月光的动态描述。
共:指共赏。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那个地址指月光。
海角天涯:形容极远的地址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也说天涯地角、海角天涯。
三、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王建,唐朝诗人。
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反映民生疾苦,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其词用词洗练、简朴,旨意显露,描述具体。
在唐朝诗人中,王建擅长素描速写。
他熟练地运用各类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庭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情风物画。
这些作品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力息。
代表作有《江馆》《望夫石》《水夫谣》等。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做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詹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思奔放,为宋朝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绩。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3.13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课件1(苏教版七年级上)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 /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随风/直到/夜郎/西!
1.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 关切之情
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 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 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 “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 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 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运用拟人修辞,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 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 令人回味无穷。
登岳阳楼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颈联和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句写初春小雨的什么特点?
以“润如酥”来形容小雨,十分准确地写 出了它细滑润泽的特点,遣词用句十 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 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 异曲同工之妙。
1.这首诗描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 景物?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小雨,草色(小草) 抒发了作者对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 ng)音。
1、从炼字角度赏析诗的颈联。
2、尾联是否矛盾,为什么?。
迢迢牵牛星
• • • • • •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中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课件 苏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思考: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 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 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 “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怀远的情思表现的 蕴藉深沉。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1910——1996),现代 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 年在上海出版。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注音与字词: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2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 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
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 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 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 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 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 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 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 的感触。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 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 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 类是最多的。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广受欢迎,被后世传颂不衰。
其中尤以《十五夜望月》著名,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不仅表达了王建对月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王建《十五夜望月》的原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原文银汉秋露洒相思,白露也分金屑垂。
幽梦闲悠古祠迩,远山微醺碧云低。
不知今夕是何夕,携手乘冷月光归。
二、译文秋天的夜晚,银河在空中闪烁,似乎在传递某种相思之情。
白露也像金屑一样撒满大地。
我一个人漫无目的游荡,忽然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庙宇,好像一位古代圣贤正在它里面沉思。
望着远处的山峦,还能感受到一丝丝的酒意。
此时此刻,我并不知道现在是几月几日,在这美丽的夜色里,只想带着我的爱人一起欣赏这冷月光所带来的美丽景色。
三、赏析1. 描写自然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对自然的描写相对简短,但却鲜明。
他用几个短小的词语来表现一个月夜的美丽。
他将自然界的几个元素概括出了一种美景并且说明了,这种美景与自己的内心其实是融为一体的。
比如他在文中用“银汉”、“白露”、“远山”、“碧云”来描述自然景象,一字一字都渗透着浓厚的感情。
这样的描写与现代人“科学”、“冷漠”的态度完全不同,他的景物情感内涵十分丰富。
2. 思想、感情的表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表示“不知今夕是何夕”,但认为只要有自己最爱的人在身旁,便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在他看来,人生如同月亮一样,有圆缺之分,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只要有真爱相伴,在黑暗的长夜里也有希望和光明。
这种乐观的态度无论在何时都值得被借鉴。
3.对王建人生观的反映王建的这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是非常主观而个性化的。
他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种情感不是机械的表达,而是从他的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
在他看来,人生很短暂,有些事情无法掌控,但只要我们保持心中的爱和希望,那么面对未来的旅程,我们总能够相互陪伴,前行在一起。
3.13十五夜望月王建《十五夜望月》与苏轼《中秋月》比较谈文本素材(苏教版七年级上)
3.13十五夜望月王建《十五夜望月》与苏轼《中秋月》比较谈文本素材(苏教版七年级上)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王建《十五夜望月》与苏轼《中秋月》比较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辞海》云,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诸月数则蟾魄圆,故曰中秋,言此日为三秋之中也。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
”于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爱在中秋这一天赏月,天朗气清,月影如璧,一家人或至友亲朋沐浴清辉,迎着凉意,静观“元不粘天独自行”(杨万里诗)的中秋明月,享受天伦,畅开思绪,那自然是一件极为优雅、开心之事。
而诗情洋溢的诗人则往往就月咏华章,挥毫诵明月了。
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宋代苏东坡的《中秋月》,就是咏中秋之月的名作。
因为取材相同,所以两诗写月,都绘得淋漓尽致,其咏月名句,也就千古流传了。
王建的诗着重就中秋月的清澈明亮进行描绘:诗人中秋赏月,居于庭院之中,只见月光如水,洒遍大地,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满地都呈白色,可见月光明亮清澄。
正因为月色清清,所以眼前之景,就一览无余──夜深人静,树影斑驳,那栖在树上的乌鹊在静静地休息;而秋天的露水洒在桂花树上,晶莹剔透,经月光一反射,更显得清透可爱。
诗人把视角对准庭院中可触之物──树,借栖鸦、冷露、桂花之美写出月色溶溶之姿,让人对月不能不产生爱慕之心。
苏轼的诗则着重就中秋月,描绘月之形美。
诗中,“清寒”指月光,“银汉”指银河,“玉盘”则指明月。
因为古代很多诗人都将月亮喻为“玉盘”,所以“玉盘”也就成了明月的代名词了。
李白《古朗月行》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唐代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诗也说:“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
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资料讲解
教学案例——《十五夜望月》10级D班104030213 王晓玲[案例背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
二、能力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3.学会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1.通过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引导分析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点拨;2、学生通过分析,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过程实录]:师:我们中国人普遍都有很浓厚的月亮情结,古人很喜欢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与月亮有关的诗歌了,不知大家能不能回忆起来。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很好,这些必背篇目大家还记得。
今天,我们要再学习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请大家翻到课本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现在我们要学习其中的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起。
生全班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字音准了,也挺流畅的,但是缺乏感情。
这没关系,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把这个缺憾补上。
师: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讨论另一个问题。
如果现在我要大家画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叫温暖,这种温暖是我们触感能感受到的,你会如何设计这幅画?请同学说一下。
生1:我会画一炉火,外面天寒地冻,我们烤火感觉很温暖。
生2:我会画一个太阳,因为太阳让我感到温暖。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的设计都能很好地体现主题。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件(苏教版七上) 教学件 衡中内部资料
上海 2006 高考 理科 状元-武亦 文
武亦文 格致中学理科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复旦经济 高考成绩:语文127分 数学142分 英语144分 物理145分 综合27分 总分585分
“一分也不能少”
“我坚持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每 天放学回家看半小时报纸,晚上10: 30休息,感觉很轻松地度过了三年 高中学习。”当得知自己的高考成 绩后,格致中学的武亦文遗憾地说 道,“平时模拟考试时,自己总有 一门满分,这次高考却没有出现, 有些遗憾。”
1.有感情的朗读《我的思念是圆 的》一诗。 2.说说你所理解的诗歌中诗人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 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
语文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
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考: 1.你可知诗人的秋思落于何处? 2.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 的秋思的?
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 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 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 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 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 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 委婉动人。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约766-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曾从军塞上十三年,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中官至陕州司马。
晚年卜居咸阳原上。
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亦擅绝句。
有《王司马集》。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直到今天,中秋节依然是人们阖家欢聚的重要节日。
天朗气清,皓月当空,丹桂飘香,举家赏月、吃饼……这是多和乐融融的景象啊!然而,就在这万家团聚的时候,有的人却只能独自悲凉。
或因社会动荡而流离失所,或因个人遭际而漂泊在外,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天各一方,“月圆人不圆”的愁思在彼此的心中蔓延着,月愈圆,意愈伤;月愈明,心愈痛。
或许正是这个缘故,当中唐诗人王建面对中秋的明月的时候,想到自己,想到好友杜郎中,想到天下所有离散的人家,才写了这首蕴藉深沉、委婉动人的咏月抒怀之作吧——“月华如水,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霜,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
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枝头的桂花,散发出氤氲的馨香。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这轮圆月,希望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不知会落到哪户人家呢?……”诗人一、二句写景:“地白”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树栖鸦”为“鸦栖树”的倒装,烘托了夜的静谧;“冷露”写人的感觉,突出秋夜的凉意;一个“湿”字,既突出了秋夜露水的浓重,又说明诗人伫立的时间长久;“桂花”是中秋的节物,暗指今夜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使之更有典型意义。
十五夜望月古诗诗人简介
十五夜望月古诗诗人简介
稿子一:
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诗人,他叫王建。
王建这个人啊,那可是唐朝的一位大才子呢!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从小就对诗歌充满了热爱和天赋。
王建的人生经历那也是相当丰富。
他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各种各样的风景和人情世故。
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写诗的灵感源泉。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就像咱们吃的家常菜,虽然不华丽,但却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特别接地气。
他总是能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深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
说起《十五夜望月》这首诗,那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首诗里,他把中秋之夜的那种寂静、思念的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
王建这个人啊,性格也特别有趣。
他既有文人的那种细腻和敏感,又有着普通人的朴实和真诚。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觉得王建是个很了不起的诗人呢?
稿子二: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十五夜望月》的诗人王建。
王建呀,在唐朝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从小就心怀梦想,一心想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的成长之路可不容易,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打拼。
但这也让他更能体会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就拿《十五夜望月》来说,那月光洒在庭院里的描写,多生动啊,感觉就像咱们自己站在那院子里似的。
王建这个人,特别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
一片落叶,一阵微风,在他眼里都能变成美妙的诗句。
而且他为人还特别豪爽,喜欢交朋友。
和朋友们一起喝酒作诗,畅谈人生,好不快活!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王建更感兴趣啦?。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咏月诗词三首》备课资料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备课资料1.与课文相关的解读有关王建及其诗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进士。
一生困顿,晚景凄凉。
其诗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有《王建诗集》,今存诗五百余首。
唐咏月诗中算得上力作的可谓是不胜枚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便是其中的一首。
绝句的前两句写出月夜无眠的诗人所见,后两句道出诗人月下所感。
前者营造了“地白”、“鸦栖”、“冷露”、“湿花”这样一个幽静而悠远的意境,寒意丝丝;后者吟出了诗人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情,思绪绵绵。
全诗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然后通过意味隽永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动人、百回千转。
有关苏轼及其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关于“词”词,一种文体。
大约是在初盛唐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
词即歌词,它跟乐府歌辞的辞是一个字,本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
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词。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赏析《十五夜望月》
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学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1、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放录音,整体感知A、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B、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自由朗读,感悟全诗3、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A:哪些地方特别精彩?B: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C:你有没有不同的见解?请你说一说。
《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鉴赏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鉴赏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建
唐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王建是大历进士。
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
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
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
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
长庆元年(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
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
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
世称王司马。
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
此后行迹不详。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
如《田家行》、《簇蚕辞》、《当窗织促刺词》、《去妇》、《水夫谣》、《海人谣》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备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特别对劳动妇女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白□歌二首》、《羽林行》、《射虎行》等,揭露了君主荒淫、权豪凶横和藩镇混战等黑暗的社会现实;《古从军》、《辽东行》、《渡辽水》、《凉州行》等,抨击了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的开边战争,同时也谴责了边将的无能,不知收复失地,表现了既反对穷兵黩武,又慨叹国土沦丧的进步立场。
此外,他还有一些作品,如《赛神曲》、《田家留客》等描写了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寄远曲》、《镜听词》等,表现了妇女对出门远行亲人的思念之情;《望夫石》、《精卫词》等,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和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
也有少数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叹老伤贫等消极情绪。
王建乐府诗,善于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
他很少在诗中发议论,而是运用比兴、白描、对比、映衬等手法,通过各种形象或人物的自白来再现现实;或在结尾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
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语气含蓄,意在言外。
体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较短。
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炼精悍,富有民歌谣谚的色彩。
用韵平仄相间,往往隔二句或四句换韵,节奏短促,激越有力。
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乐府诗特有的艺术风格。
王建又以《宫词》知名。
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地描绘宫禁中的宫阙楼台、早朝仪式、节日风光,以及君王的行乐游猎,歌伎乐工的歌舞弹唱,宫女的生活和各种宫禁琐事,犹如一幅幅风俗图画,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
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指出它的内容“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
诗中的描绘也栩栩如生,因而广为传播,颇有仿作。
魏
庆之《诗人玉屑》引《唐王建宫词旧跋》说,后世“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
王建的五、七言近体,有一部分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因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也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唐才子传》)。
但这些诗往往杂有消极颓废思想,艺术上也缺乏明显特色。
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多可诵之作。
还写过《宫中三台》和《江南三台》等小令,是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
王建的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今传刻本有:《王建诗集》10卷,南宋陈解元书棚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刊本校补排印。
《王建诗集》8卷,明汲古阁刻本。
《王建诗》8卷,《唐六名家集》本。
《王司马集》8卷,清胡介祉刊本。
《王建诗集》10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
《宫词》1卷,有单刻本及明顾起经注本。
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