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微格教学教案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弹力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分析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⑴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⑴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⑴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⑴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弹力,并能解释弹力的作用和原理;2.能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出物体的伸长量;3.能够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出物体的伸长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弹力的作用和原理;2.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力的概念和计算。
2.引入:介绍弹力的概念和作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实际应用。
3.讲解:通过板书和示意图,讲解弹力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原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实际操作:将一根弹簧固定在墙上,挂上不同质量的物体,并测量物体的伸长量。
然后,给出物体和弹簧线径的数值,让学生计算伸长量。
5.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并让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6.小结:通过报告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作用和原理,并能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
整个教学过程按照计划进行,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力的实际应用。
实际操作环节也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还存在一些困惑。
在下一堂课中,我将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有机会多次进行计算,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我还会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还会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弹力的作用和原理。
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的机会。
钢琴微格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钢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手指的基本姿势、音阶、和弦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演奏钢琴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钢琴音乐的热爱,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钢琴基本知识:钢琴的结构、键盘布局、音阶、和弦等。
2. 演奏技巧:手指的基本姿势、音阶、和弦的演奏方法、连音、断音等。
3. 作品分析:经典钢琴作品赏析,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钢琴演奏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钢琴的历史和发展。
2. 新课导入(1)讲解钢琴基本知识,包括钢琴的结构、键盘布局、音阶、和弦等。
(2)示范手指的基本姿势,让学生跟随模仿。
3. 演奏技巧训练(1)讲解音阶、和弦的演奏方法,示范并让学生跟随练习。
(2)教授连音、断音等演奏技巧,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作品分析(1)选取经典钢琴作品,讲解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
5. 练习与反馈(1)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钢琴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演奏技巧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五、教学资源1. 钢琴演奏视频2. 钢琴基本知识课件3. 经典钢琴作品音频、乐谱4. 钢琴教学用书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钢琴音乐的热爱。
3.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4.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物理微课弹力教案
高中物理微课弹力教案
课时:1课时
适用对象:高中物理学生
教学目标:
1. 理解弹簧的弹性变形和复原的原理。
2. 掌握计算弹簧弹性系数和伸长量的方法。
3. 能够应用弹簧的弹性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弹簧的弹性变形和复原。
2. 弹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
3. 弹簧的伸长量计算方法。
4. 弹簧在物理学和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验展示弹簧弹性变形和复原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弹簧的弹性变形情况,并引导他们发现弹簧弹性系数与伸长量之
间的关系。
3. 理解:讲解弹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和伸长量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弹簧的力学性质。
4.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弹簧的弹性系数和伸长量,加深对弹簧弹性特性的理解。
5. 应用:结合工程实例和物理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
2. 解答问题:让学生回答课堂提出的问题,检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 应用能力: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综合性问题解答,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堂反思:
1. 弹力教学应结合实验与理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刻体验弹力的性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力 弹力教案(最新6篇)
一、力弹力教案(最新6篇)弹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活动[新课导入]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一、形变[实验演示]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
微格教案
跟着教师的思路说出弹力的概种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共同的特点:形变越大,弹力越大;补充,对于所有发生弹性形变的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演示技能
讲解技能:归纳式讲解
观察教师的演示,认识到:弹性限度内,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气球、
弹簧
2分钟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表
学号:**********执教者:***所教年级:高一日期:2011年*月**日指导老师:
教学课题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弹性形变物体形变越大,弹力遇到;
2、认识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
3、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定量关系
培训技能
1、导入技能,正确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
演示技能
讲解技能:归纳式讲解
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出:弹簧伸长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压缩量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
7分钟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1、介绍实验仪器:弹簧、刻度尺、钩码;
2、介绍实验原理:挂上钩码弹簧伸长,产生的弹力大小等于钩码所受重力大小。
钩码质量确定m=50g
重力加速度g=10N/kg;
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a、让弹簧稳定再读数;
b、读数时要注意水平读数;
c、刻度尺读数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即0.01cm。
提问技能
演示技能
讲解技能:介绍式讲解
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知道弹力大小等于钩码重力大小;根据已知,求钩码的重力大小;学生上讲台做实验,记录数据
弹簧、
铁架台、
毫米刻度尺、钩码
0.5分钟
G=0.05×10N=0.5N
解释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弹力与形变量的定量关系是复杂的(因为大多数的形变无法用简单的物理量表示,举例气球、黑板),并引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定量关系是简单的
小学科学39《弹力》(教案)
小学科学39《弹力》(教案)弹力是物体发生变形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它是物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表现,也是物体对外部施加力产生的反作用力。
在小学科学领域中,弹力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形变和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按照小学科学39《弹力》的教案要求,从实验、实践、示意图和解释等多个方面,详细描述弹力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
首先,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直观感受弹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材料包括一根橡皮筋和一本书。
首先将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然后用橡皮筋将书拉向后方,松开后观察书的行为。
同学们会发现,书在拉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形,但是一旦松开,书会迅速恢复原状。
这就是橡皮筋的弹力。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弹力的理解。
例如,在课堂上制作简单的弹簧秋千。
材料包括一根细绳、一段小弹簧和一个小木块。
将绳子固定在椅子背上,然后将小弹簧穿过绳子,同时将木块固定在弹簧上。
同学们可以轻轻拉动弹簧,然后松开观察木块的行为。
他们将会发现木块会在弹簧的作用下上下弹动。
这个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弹簧的弹力特性。
此外,在讲解弹力的过程中,示意图的使用也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
通过绘制示意图,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可以更直观地展示物体的形变和弹力的作用。
例如,可以绘制一个弹簧被拉伸的示意图,并在图中标注相关的力和方向。
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看到弹力的产生和物体恢复原状的过程,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最后,我们需要向学生解释弹力的原理。
弹力的发生是由于物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施加力使物体发生变形时,物体内的分子间作用力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了弹力。
当外力撤销时,物体内部的分子间作用力将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和体积。
这个解释可以通过物质的微观结构来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弹力的原理。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实践、示意图和解释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向学生全面介绍和解释弹力的相关知识。
弹力微格教学教案
微格教学教案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主讲人:纪壮娥学号:2011121124培训技能提问技能讲授技能课题弹力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
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微小形变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物理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技能目标与学生常见的现象联系,引起学生注意:建立概念,引起学生思考: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矛盾:深入导入,引起学习期待时间分配(10min)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问、讲解等内容)应用的技能要素学生的学习行为媒体使用0:00 0:02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图片。
(展示运动会上撑杆跳高、、弹簧的拉伸、海绵)从这些图片中,大家有没有发现杆、弹簧、海绵都有什么变化呢?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杆变弯了、弹簧变长了、海绵变小了,这些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形状或体积发生了变化在物理学上,我们把这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
形变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生活中形变的例子呢?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弹簧会发生压缩形变和拉伸形变,杆会发生弯曲形变,海绵会发生扭曲形变(老师边说边实物演示),这四种形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类型。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物体可以发生形变呢?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呢?比如说我现在手握着玻璃瓶。
玻璃瓶有没有发生形变。
有的同学说有,有的同学说没有,事实胜于雄辩,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023秋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9弹力(表格教案)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弹力”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弹力的基本概念、产生和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弹力的测量和应用。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2.5评价工具:采用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6学习手册:发放学习手册,引导学生记录学习心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弹力”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1.拓展资源:
《弹力的奥秘》:介绍弹力的基本概念、产生和作用,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弹簧的原理与应用》:深入讲解弹簧的原理,以及在各种设备中的具体应用。
《橡皮泥的弹性》:探讨橡皮泥的弹性特性,以及如何利用橡皮泥进行弹力实验。
《生活中的弹力》: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力鞋等,引导学生关注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利用图形、符号等视觉元素,如弹簧图标、橡皮泥形状等,形象地展示弹力的概念和应用。
《弹力》教案设计
《弹力》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弹力》是一种主题为舞蹈和运动的表演艺术形式,结合了芭蕾、现代舞、肢体表演等多种元素。
它不仅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还需要有较高的柔韧性和身体控制能力。
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柔韧性和身体控制能力,培养他们对舞蹈和运动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控制能力;2.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身体灵活性;3.发展学生对舞蹈和运动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内容1.身体热身运动:包括拉伸、扭转、挥舞手臂等,以准备学生进行后续的舞蹈动作训练;2.基本舞蹈动作训练:如起身、站立、转身、蹲下、跳跃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控制能力;3.舞蹈组合训练:将基本舞蹈动作组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跳舞的基本技巧;4.舞蹈表演训练:让学生进行舞蹈表演,提高他们的演技和舞蹈表达能力;5.团队合作训练: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身体热身运动(10分钟)•让学生做头部、颈部、肩部、手臂的拉伸运动;•让学生扭转腰部、臀部,进行下肢的拉伸运动;•让学生挥舞手臂,锻炼上肢力量。
第二步:基本舞蹈动作训练(20分钟)•教学生正确站立和走路的姿势;•让学生练习转身和蹲下的动作;•指导学生进行跳跃和起身的练习。
第三步:舞蹈组合训练(30分钟)•教学生一段简单的舞蹈组合动作;•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练习,逐渐熟练掌握;•分组让学生进行互相表演,加深实践经验。
第四步:舞蹈表演训练(20分钟)•教学生基本的舞台表演技巧,如眼神交流、动作协调;•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舞蹈表演;•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第五步:团队合作训练(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训练;•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小舞蹈表演,强调团队合作和协调;•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评价和欣赏他人的表演。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热身运动中的参与和表现;2.考察学生基本舞蹈动作的掌握情况;3.观察学生在舞蹈组合和表演中的表现;4.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训练中的表现。
弹力优质教案
弹力优质教案教案标题:弹力优质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制定弹力优质教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弹力优质教案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风格。
本教案将从教案编写的基本要素、教案内容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
教案编写的基本要素: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
2. 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
3.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具、实验器材等。
4.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引入新知识、知识点讲解、示范演示、练习巩固、评价反馈等环节。
5. 教学评价:确定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教案内容设计:1. 知识导入:通过提问、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实验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3. 练习巩固: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拓展题和应用题,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能力。
4.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1. 个性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情境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多元评价策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实际操作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弹力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教学
弹力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手册》第三章“力的世界”,详细内容为“弹力”的相关概念、产生原因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是什么,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能够观察、描述弹力现象,并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
难点:将弹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气球、皮球、小木块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弹簧、橡皮筋、气球、皮球、小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拿出一个弹簧,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邀请幼儿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形和恢复过程。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实例,如弹簧、橡皮筋、气球等,让幼儿理解弹力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汇报: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 应用环节(10分钟)出示小木块,引导幼儿思考:“如何用我们刚才了解的弹力知识,让小木块移动?”邀请幼儿动手实验,用气球、皮球等产生弹力,使小木块移动。
强调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
3. 弹力应用:弹簧、橡皮筋、气球、皮球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弹力现象,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应用环节的表现。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弓等,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弹力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和引导性。
3. 例题讲解的清晰度和易懂性。
4. 随堂练习的讨论和汇报环节。
5. 应用环节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
《弹力》教学设计方案
《弹力》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题:《弹力》
二、课时安排
1. 一节:了解弹力的定义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定义和实际应用,能够正确分析弹力的影响因素和科学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应用方式, and develop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rough hands-on experiments.
教学准备包括课前准备、预习资料、教具和实验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增进对弹力的了解;
2. 教学过程:结合有关的PPT演示,讲解弹力的定义和实际应用,着重讲解弹力的因素和表现形式;
3. 练习过程:安排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弹力,让学生总结弹力的规律;
4.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弹力;
五、课后反馈
1.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验,掌握弹力的科学规律,丰富自身科学素养;
2. 让学生体会到弹力的实际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年级科学课程弹力教案设计
一年级科学课程弹力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一年级科学课程弹力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弹力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的能力;3. 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弹性材料(如橡皮筋、弹簧等)3. 实验工具(如尺子、秤等)4. 实验记录表格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引入弹力的概念,例如通过展示弹性材料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2. 提出问题:你能举出一些你日常生活中使用到弹力的例子吗?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弹性材料。
2. 让学生观察和探索弹性材料的特点,例如拉伸、压缩和恢复原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预测,例如:拉伸弹性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实验(20分钟):1. 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测量不同长度的弹性材料在拉伸后的变化。
2. 每个小组使用尺子测量弹性材料的初始长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3. 学生拉伸弹性材料,并测量拉伸后的长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4. 学生计算并记录每个弹性材料的拉伸量(拉伸后的长度减去初始长度)。
5. 学生比较不同弹性材料的拉伸量,并讨论结果。
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师总结弹性的概念和应用,并与学生一起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3. 引导学生思考: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索不同弹性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2.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实验,例如比较不同拉伸力对弹性材料的影响。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和沟通技巧。
2. 评估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或书面作业。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避免使用过于强力的拉伸。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索,引导他们思考和观察。
3. 提供适当的实验记录表格,帮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弹力》教学设计完美版
《弹力》教学设计完美版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橡皮圈操的基本动作和规则。
2.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橡皮圈操的基本动作。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进行团队合作。
教学准备:1.橡皮圈2.橡皮圈操动作图示准备PPT3.操场或室内空旷场地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导学生回忆并介绍一下什么是橡皮圈操。
2.导入视频或实际示范,展示橡皮圈操的基本动作。
步骤二:学习基本动作1.将学生分成同组,每组人数为四人。
2.引导学生一起练习基本动作,例如"晃动"、"飞跃"、"踩踏"、"穿线"等。
3.指导学生通过观察PPT或示范,学会正确的橡皮圈操动作。
4.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确保他们正确地掌握了基本动作。
步骤三:团队合作练习1.引导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让他们明白彼此之间的配合是非常必要的。
2.将四人的小组分成两个,一组站在圈内,一组站在圈外。
3.配合组员,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例如圈内的学生进行"晃动"动作,圈外的学生进行"踩踏"动作等等。
4.改变小组的站位和分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步骤四:表演与总结1.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橡皮圈操的表演节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操动作进行组合。
2.引导学生讨论表演节目的构思和分工,在小组内进行排练和磨合。
3.让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4.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表演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橡皮圈操的重要性和好处。
步骤五:温故知新1.利用PPT或口头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复习和回顾。
2.通过练习操动作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橡皮圈操的掌握程度。
教学扩展:1.鼓励学生组织橡皮圈操俱乐部,定期进行训练和表演,提高练习的效果。
2.组织学生参加橡皮圈操比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自信心。
《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
《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弹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弹力》教学设计篇1【目的】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设计思想】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
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
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小学生科学弹力实验教案
小学生科学弹力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让小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簧的特性以及弹簧的应用,并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实验材料。
1. 弹簧。
2.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小球、砖块等)。
3. 尺子。
4. 实验记录表格。
三、实验步骤。
1. 弹簧的特性。
首先,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外形和材质,让他们用手感受弹簧的弹性,并观察弹簧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状态。
2. 弹簧的拉伸。
接着,让学生将弹簧挂在一个固定的支架上,然后在弹簧下方挂上一个小球或砖块,记录下弹簧的长度和挂上物体后的长度。
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变化。
3. 弹簧的弹性。
让学生逐渐增加挂在弹簧下方的重量,观察弹簧的变化。
记录下不同重量下弹簧的长度和变化情况。
4. 实验数据记录。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记录表格,记录下不同重量下弹簧的长度和变化情况。
四、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观察,让学生分析弹簧的特性和弹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会有弹性?为什么增加重量后弹簧的长度会发生变化?五、实验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结果,回答实验中的问题,并说明弹簧的应用领域。
六、实验延伸。
1.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弹簧实验,观察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弹簧的弹性特点。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弹簧,如门锁、玩具等,让他们思考弹簧的作用。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弹簧的伤人。
2.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用具归位,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通过本次实验,小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弹簧的特性和弹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本次实验也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为他们将来的科学探索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习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弹力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安排:4课时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弹力,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弹簧的弹力特性;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3.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安全地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弹力的概念2.弹簧的弹力特性3.弹簧实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弹簧模型3.实验器材:弹簧、吊钩、重物等4.实验记录表格5.安全警示标语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弹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利用PowerPoint课件,简要介绍弹力的概念和弹簧的弹力特性。
3.讨论:让学生讨论弹簧为什么会有弹力,并给出相应实例。
4.实验:让学生观察弹簧在不同重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2.实验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弹簧的弹力特性和变形规律。
3.实验设计: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弹簧的弹力关系。
4.实验演示:学生依次进行实验演示,相互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第三课时1.回顾:复习弹力的概念和弹簧的弹力特性。
2.实验比较:让学生比较不同重量的物体对弹簧变形的影响。
3.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结论并进行讨论。
4.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第四课时1.实验展示:学生小组进行实验报告展示,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
2.知识回顾:对本次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3.应用拓展:提供额外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实验设计。
4.课程结束:师生共同进行课程总结,鼓励学生对物理科学保持兴趣和热情。
课后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的修订和整理,上交给老师。
2.回答课堂提出的问题,并写出心得体会。
3.绘制弹簧的弹力变形图,解释图中不同部分的含义。
教学评估:1.学生的实验成绩和报告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格教学教案
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主讲人:纪壮娥学号:2011121124
培训技能
提问技能
讲授技能课题
弹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
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微小形变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物理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技能目标与学生常见的现象联系,引起学生注意:建立概念,引起学生思考: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矛盾:深入导入,引起学习期待
时间分配(10min)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问、讲解
等内容)
应用的技能
要素
学生的学
习行为
媒体使
用
0:00 0:02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一
起来看一些图片。
(展示运动会上撑
杆跳高、、弹簧的拉伸、海绵)从这
些图片中,大家有没有发现杆、弹
簧、海绵都有什么变化呢?
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杆
变弯了、弹簧变长了、海绵变小了,
这些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
们的形状或体积发生了变化在物理
学上,我们把这种物体在力的作用
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
形变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同学们
能不能举出生活中形变的例子呢?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总结
出弹簧会发生压缩形变和拉伸形
变,杆会发生弯曲形变,海绵会发
生扭曲形变(老师边说边实物演
示),这四种形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
的形变类型。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物体可以
发生形变呢?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
会发生形变呢?比如说我现在手握
着玻璃瓶。
玻璃瓶有没有发生形变。
有的同学说有,有的同学说没有,
事实胜于雄辩,现在我们来做一个
实验。
将新课题与学生的
生活经验联系起
来,引起学生对“形
变”的关注,“引起
注意”的技能因素
建立概念,引起学
生思考
认真观察,并
思考
踊跃回答
有(或没有)
认真思考,
并作出可能
性回答:
多媒体
0:03(进行实验演示:用手压装满红墨
水的玻璃瓶子)请同学认真观察玻
璃管里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了液面上升了,也就是说,玻璃瓶子里的水被压到玻璃管上了,说明了什么呀?”
那别的同学有不同的答案吗啊?
这两位同学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那究竟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演示实验,引起
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引起
学生认知矛盾
液面上升了
学一:“玻璃
瓶子被压扁
了一点点了”
学二:“热胀
冷缩”
同学们有了
疑惑。
0:04接下来老师要请一位同学来帮忙一
探究竟。
(请这位同学用力压玻璃瓶
的窄面)请你向大家说出你所看到
的实验现象。
同学说:“液面下降了”
老师总结说:液面下降了,这就说
明,玻璃瓶确实发生了体积的改变,
导致了液面的上升或下降。
并不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造成的。
那为什么
挤压不同位置时,玻璃瓶的体积会
变大或变小呢?这就好比我们挤牙
膏,我们会挤压宽面,当我们牙膏
挤得太多了,我们会挤压窄面。
也
就是说我们用力压玻璃瓶,玻璃瓶
在手的压力下发生形变,只不过形
变很微小,从形变的明显效果来看,
形变有时候很明显,有时候很微小,
像刚才的玻璃瓶实验,所以我们要
用放大法来使得微小形变被放大。
这个实验也说明形变有一个特点:
就是任何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
疑惑解除
0:07 那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用力轻
轻地拉一下或者压一下弹簧,然后
松手,发现了什么?
好,弹簧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我们就把这种,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我们称为弹性形变。
那老师继续加大力气,一直用力(直到弹簧完全变形),然后松手,同学们又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这次弹簧变不回原来的样子呢?是因为老师用力过大,导致弹簧形变过大。
如果一个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当一个物体超过了弹性限度,我施加一个力在物体上,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形变跟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弹力息息相关,那弹力是怎么产生的,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又是怎么样的?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到弹力的学习。
深入导入,引起
学习期待
弹簧又变回
原来的样子
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弹簧变形了,
变不回去原
来的样子了
因为力太大
了
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备注:“课题”中注明年级、章节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