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银行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展望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
2020年9月
版权申明
本报告中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官方统计机构和市场研究机构已公开的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的版权为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所有,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目录
一、银行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发展历程 (1)
(一)分散式架构 (2)
(二)集中式架构 (2)
(三)分布式+集中式的双核架构 (3)
二、银行信息系统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5)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给金融业带来新机遇 (5)
(二)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及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要求银行信息系统必须满足快速创新需要 (6)
(三)银行业务线上化及多样化对银行信息系统弹性可扩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8)
三、银行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9)
(一)系统云化将是大势所趋 (9)
(二)分布式技术将在银行业广泛应用 (13)
(三)人工智能技术将全面规模化应用 (18)
(四)开放式生态将是银行信息系统的普遍特征 (20)
四、展望 (22)
参考文献 (24)
一、银行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历程已有四十年历史。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银行业务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程度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银行信息系统”是指银行为实现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银行服务电子化、银行管理信息化和银行决策科学化,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改造银行业传统的作业方式,建立起集业务处理、信息管理和经营决策为一体的银行IT系统。银行业IT的发展是整个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纵观四十年发展史,我国银行信息系统发展的技术架构大致经历了三次变迁(图1)。
图1:我国银行信息系统架构演进
(一)分散式架构
20世纪80年代,国有四大银行由于银行内和银行间资金流动的日益频繁,手工联行效率低和差错多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而电子计算机设备在西方国家的出现和应用,打破了银行当时面临的效率瓶颈。为改变当时手工业务处理模式,各大银行相继引进了日本M-150、美国IBM公司436l、4381型主机系统,建立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实现业务处理电子化,并在此基础上各行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联网系统,实现同城各专业银行自身间的活期储蓄通存通兑,并基本实现各专业行、各营业网点之间业务的联网处理。
这个时期的银行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功能模块划分,各系统的接入渠道、核心账务处理、数据存储等方面都相互独立,且归属于银行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管辖。在部署方式上,银行内各省行分散部署系统,并通过网络实现各系统间相互连接和数据交换。以工商银行为例,在1995年已建成了以省级分行为主的30余个计算机中心,形成了覆盖和连通全国所有一级分行、二级分行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到75%,柜面80%的业务量通过计算机处理。
(二)集中式架构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现代化商业银行开始走数据集中的道路,数据中心合并或再整合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电子
体系建设的基本模式。而我国银行业经过“七五”和“八五”时期的电子化建设,各大行的大机中心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采用大型机集中管理和应用的条件。
面对国有银行改革大背景和银行内部经营压力,1999年9月工商银行提出了以“9991”命名的大集中工程,用了3年时间将全国各地36个计算中心合并,建立了两大数据中心,即北京上海两大互相备份的数据中心,是我国数据大集中的里程碑工程。之后,全国各大小金融机构纷纷仿效,建设银行与交通银行于2005年9月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农业银行于2006年底完成了数据集中,中国银行则于2011年11月完成了大中心的建设工程;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光大、民生、兴业、华夏等银行也纷纷走上了“数据大集中”的道路。
通过数据大集中,我国银行信息系统完成了从“各省行分散部署”到“全国性数据中心”的演进,基本形成了大型机部署核心银行系统的“集中式”架构体系,实现了我国银行业的数据集中化、运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电子化。
(三)分布式+集中式的双核架构
从2011年至今,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和云计算等技术的逐步成熟,银行业务在渠道、产品、营销、运营和风控等
方面都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产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银行内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基于大机技术构建的集中式架构已无法满足弹性扩展、灵活创新的需要,最直观地体现在无法适应业务的快速调整和市场的快速变化。
从技术成熟度与发展趋势看,要解决面临的这些问题,运用分布式、微服务和云计算技术是业内主流方法,因此各银行积极开展基于开放平台的分布式转型的探索,通过搭建高效弹性、开放灵活、安全可靠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以及“多中心多活”的部署架构,推进银行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由单一集中模式向双核异构混合模式转型,增强业务支撑能力,满足敏捷研发和应用扩展的需要,以适应业务的快速调整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例如工商银行2018年率先建成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级分布式技术体系,形成“主机+分布式开放平台”的双核IT架构,在原主机核心系统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包括核心业务基础支撑、账户体系、重点产品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实现大型商业银行IT架构的历史性突破。
在上述我国银行信息系统整体发展历程下,各家银行由于系统建设起点、业务规模、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又各有差异。早期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基本都经历了完整的三个阶段,而一些成立时间较晚的中小银行,如上海银行,往往直接从第二阶段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