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惟微_虞舜在齐家治国中的廉政之道

合集下载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中: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允:诚信。

执:遵守。

厥:其。

中:中正。

谟就是谋略,也就是现在国家重要的文告。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

’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人心惟危”,人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危险并不一定是杀人的危险。

凡是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是一个总称,现代说的“好胜心”、“荣誉心”、“有希望”、“生活有意义”这些都是好事情,归纳起来都是欲望,欲望的奔驰,会使人心非常危险。

能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世界,都是欲望问题。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

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

有学者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

”(《二曲集》)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

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

”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

十六字心传浅谈

十六字心传浅谈

十六字心传浅谈《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四句通读,其涵义为: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

谟就是讲话。

什么是人性?人性里面有两个,人心和道心。

而且人心是危险的,而道心是很微弱的。

人心就是欲望,道心就是良知。

面对欲望与诱惑,一个人的良知所折射的光芒往往透不过欲望的铜墙铁壁,客观地说,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关键在于你后天的教育和个人的修行。

人心惟危:人心是危险的,谓人心容易为物欲所蔽,难以安宁。

危,不安。

人心就是欲望,是众生。

道心惟微:道心是很微弱的,道心微妙居中。

道心1. 指天理,义理。

2. 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道的运行规律是反,道以其柔弱去发挥作用。

3. 佛教语。

菩提心;悟道之心。

道心是中,是良知(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知善知恶是良知。

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

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

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

),道心是菩提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惟精惟一:精纯专一。

王阳明《传习录》:「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讲的一个人修行的状态。

修到什么程度了,怎么修?惟一是主意,是知,是良知,是仁,是行的方向;惟精是功夫,是致,是行,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惟精惟一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允执厥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一人心惟危“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二道心惟微“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恕”之惟精惟一《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爱你的人,舍不得伤你;伤你的人,并不爱你。

道心惟微_虞舜在齐家治国中的廉政之道

道心惟微_虞舜在齐家治国中的廉政之道

政府百 官 和 天 下 百 姓 产 生 积 极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虞舜在齐家治国中所形成的廉政思想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关心百姓
虞舜认为清廉治国的第一要义,就是关注百 姓疾苦。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没有民众的富裕就 没有国家的强大,因此,处事必须勤政自省,以民 为本,兴利 除 弊,造 福 黎 民,想 民 之 所 想,忧 民 之 所忧,这样才能实现掌权为公、执政为民、替天施 政的“天子”重任[1]。
三、克勤克俭,赏罚分明
舜帝选 拔 官 员 的 标 准 是 德 才 兼 备,重 德 尚 能,并且 始 终 将 德 放 在 第 一 位。 正 如 民 谚 所 云: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 危险品。”尤 其 在 法 纪 思 想 才 刚 刚 萌 芽 的 上 古 社 会,“德”显 得 更 为 至 关 重 要。 其 实,在 中 国 文 化 里任何时候也都是以德为始终。如: 道家讲求 “道德”,儒 家 讲 求“品 德 ”,佛 家 讲 求“功 德 ”,墨 家讲“仁德”,法家讲“公德”。德为廉政建设的思 想基础,也是拒腐防贪的关键所在。有了德才会 有廉洁的品性和高尚的人格。但是,人行之于千 变万化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品德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他会 随 着 时 间 和 空 间 的 变 化 而 变 化。 因 此, 人的品德也常有靠不住的时候。譬如历代科考 之士无一不是饱学之徒,无一不是深受儒家品德 文化的洗礼,但是还常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 银”的民谣。这说明个人的品德再好,但当“黑眼 睛”见到“白银子”的时候,若无法纪的约束和制 度的监控,就很容易落入贪腐的泥潭。
收稿日期: 2013 - 05 - 02 基金项目: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资助;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元结与潇湘文学研究”( 10A043) 。 作者简介: 杨金砖( 1963 - ) ,男,湖南东安人,湖南科技学院编审,永州,425100。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教学文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教学文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一人心惟危“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二道心惟微“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恕”之惟精惟一《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儒家十六字心法

儒家十六字心法

儒家十六字心法
儒家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017-05-09 07:44阅读:3,441
在古代,尧舜禹禅位,尧将国位传给舜,舜又将国位传给禹。

他们当时都不曾想过要家天下,所传国位皆是从天下苍生考虑,选择出最为圣贤之人继任国位。

而同时,他们在禅位之时,不仅仅传了国位,还传下了心法,也就是著名的儒家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人心变幻莫测,经常会想到这个又顾虑这个。

就像我们得到了这个,往往又还想得到那个。

但不管怎样,人心终究不能够将所有的事情都顾虑到,稍有不慎,便会让自己乃至天下苍生步入危险的境地。

所以说,人心是危险的。

道心惟微:“道”是妙不可言的。

你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一颗道心吗?当你浮躁,当你心烦意乱之时,必然感受不到。

唯有你静下心来,你方才能够感受到道心的微妙。

惟精惟一:要做到“精”,要做到“一”,要做到专注,要做到“一念”。

无论何时,无论何事,都可以做到“一念”。

当我们“惟精惟一”,专注一念之时,我们便是在给自己阳光雨露,便是在滋养我们自己。

允执厥中:允许对立面的存在,能够平衡左右,掌握中庸之道。

当有所偏倚,必有所疏漏。

当你偏好阳光,那你必然不喜黑暗;当你偏爱温暖,那你必然不爱寒冷。

可是,春夏冬秋,光明与黑暗,各有各的属性,各有各的存在价值。

当你偏爱某一面的时候,你便是以“人心”来衡量,此时你便失去了“道心”。

此儒家十六字真言,若谨记于心,虔诚实践,必然会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来越光明。

2021年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题库与答案

2021年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题库与答案

2021年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题库与答案孔子在文化上承上启下1.孔子出生在公元前什么时候?公元前551年2.周朝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如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保存?鲁国3.在商周时期,某些民族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甲骨文、铜器铭文4.在周朝时期,将某些人们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如下哪些书籍?《诗经》、《周易》、《尚书》5.《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一本书。

√6.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某些礼器乐器。

√7.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论语》中君子和小人1.《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广泛,重要由多少篇构成?202.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浮现多少次?107次和24次3.咱们可以从如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记载?《左传》、《国语》、《楚辞》4.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如下哪些属于比较重要关系?天跟人关系、人与人关系、神与人关系、自我关系5.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时代。

√6.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浮现。

×7.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8.“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君子内涵1.君子其最主线一种道德底线是什么?仁2.在如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相处之道?《世说新语》3.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道义?对父母感恩之心、对妻子保护之心、对孩子保护之心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

√5.“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某些东西。

×6.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时候要抓住主线,这种主线是自己安身立命基本。

√君子之道1.“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谁说?孔子2.“泛爱众而亲仁”是如下哪个学派提出?()A、佛家B、法家C、道家D、儒家我答案:C得分: 0.0分3.如下哪些君王是通过好德行政策履行而得到越来越多人尊重和爱戴?尧、周文王、舜、禹4.从心态上讲,成为一种君子必然要有一种积极心态。

尧把帝位传给舜,只说了十六个字,却影响了中国五千年

尧把帝位传给舜,只说了十六个字,却影响了中国五千年

尧把帝位传给舜,只说了十六个字,却影响了中国五千年尧把帝位传给舜,只说了十六个字,却影响了中国五千年老铁笔记2018-01-17 10:54:19以前的人,生活特别有仪式感。

比如说,弱冠之年(男子年满二十加冠),及笄之礼(女子满十五岁带发簪)。

尧舜禹时代,禅让可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举行这个仪式的时候都讲什么话呢?根据《尚书》的记载,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禹,都只说了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句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火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影响了中国五千年。

尧舜禅位浮雕人心惟危意思是人心诡诈多变。

那时候的统治者,想到的不是给继任者留下多少财产,而是指明一切变故产生的源泉——人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就是减少人内心的各种利益算计、诡诈伎俩,保持心境纯明。

李世民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实际上指的却是人心。

纳兰性德说,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其实,故人说的有道理,人心就是易变的。

吕布三易其主,可谓人心易变道心惟微这句解释起来就有点复杂,因为人们的说法不统一。

王阳明觉得,道心就是人的本性。

他举了一个例子,看到小孩掉到井里,我们有恻隐之心,这就是本性。

可是把孩子救上来以后,我们又想着藉此来赚取一些名声,这就是人心了。

也有很多人觉得,这里的“道”,就是儒、释、道三家的最高境界。

“道心惟微”就是道心玄妙精微得不得了,很难求得。

老子、佛陀、孔子惟精惟一如果想求得“道心”,就要做到两点:“精”要专注,“一”要坚持,坚持原则、坚持信仰,不能三心二意,朝令夕改。

现在很多人做事情不能成功,一部分是因为不“精”。

就像马云爸爸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不能专注,不能坚持,只能半途而废。

现在人们感叹世风日下,道德败坏,是因为没有“一”。

到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底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匠心精神就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庸”思想。

道心惟微,立象尽意——论《文心雕龙》中的比喻

道心惟微,立象尽意——论《文心雕龙》中的比喻

道心惟微,立象尽意——论《文心雕龙》中的比喻
何安平
【期刊名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9)004
【摘要】比喻在《文心雕龙》中广泛使用,其原因有三.一,比喻重在阐明事理,切合刘勰论文的目的;二,《文心雕龙》有子书的特点,继承了先秦诸子比喻说理的传统;三,以魏晋玄学为思想背景,刘勰使用比喻来立象尽意.通过对四部分的具体分析,可见第一部分前三篇用了夸大的比喻,后两篇和第二部分类似,比喻的喻体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第三、四部分比喻密集,有助于阐明文理.与《文赋》《诗品》对照,见出使用比喻论文非刘勰专有,后代的文论话语深受影响,成为文士品评诗文的主要方式之一,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
【总页数】7页(P89-94,102)
【作者】何安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道心惟微:虞舜在齐家治国中的廉政之道 [J], 杨金砖
2.道心惟微——艺术杂记 [J], 刘述伶
3.《文心雕龙》中"丽"之发微 [J], 宫婕
4.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伟大智慧 [J], 李迎新
5.论《文心雕龙》中的比喻手法 [J], 张皓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闲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闲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闲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潘朝晖/文《书》,又称《书经》、《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

《尚书·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传统认为这是尧舜禹禅让时的私相授受之语。

朱熹曾经谈过自己的见解(如下图)。

王阳明直接将其释为“心学之源”(见下图)。

后人更是将其奉为“中华心法”。

说实话,作注写疏的人都有个通病一一“玄之又玄”。

按《荀子·解蔽篇》记载,在《道经》中有类似说法,即“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但我在传世《道德经》和《老子》帛书版甲乙本均未查到该句,可能是我还不够认真,也可能是荀子看到的《道经》不同于传世本(已佚失),欢迎大家告诉我。

“允执厥中”非常著名,被清朝的乾隆皇帝御书成匾悬于中和殿内。

“允执厥中”现已成为汉语成语,传统解读是:允,公允诚信;执,遵守保持;厥,其;中,中正;允执厥中,就是“个人言行要不偏不倚,保持中正之道”。

今天不想对“允执厥中”说更多(其实有点小意见),只想说乾隆帝将“允执厥中”悬挂于中和殿内,确实很贴合“中和”之意。

下面,我想从说文解字角度谈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关于“人心惟危”,传统解读基本上都是“人心危险难测”。

对此,我持否定观点。

我曾经解读过“危”字。

也就是说,“危”有探察之意,探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

所以,“人心惟危”是讲“人心是会根据观察结果而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的”,而绝不是讲“人心是危险难测的”。

人心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这其实讲的就是“道”。

“道”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是“行”中有个大眼脑袋“首”,表意的就是人在遇到“行”(分岔路口)时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选择出一条继续前进的路。

这不就是“人心惟危”所要表达的?所以,“人心惟危”其实讲的就是“道心”。

关于“道心惟微”,传统解读基本上都是“道心微妙难明”。

对此,我持否定观点。

什么是“微”?从“微”的小篆或秦简看,是“一个披着长发的人被鞭笞敲打着行路”。

2019通识课国学题库与答案

2019通识课国学题库与答案

xx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xx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公元前551年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xx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甲骨文、铜器铭文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诗经》、《周易》、《尚书》《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xx言行的一本书。

√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xx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xx》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20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 107次和24次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 《xx》、《国语》、《xx》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天跟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自我关系xx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在时间阶段上而言,xx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xx。

×君子的内涵君子其最根本的一个xx底线是什么?仁在以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的相处之道?《世说新语》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的道义? 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妻子的保护之心、对孩子的保护之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xx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的。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一些xx。

×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这种根本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君子之道“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谁说的?xx“泛爱众而亲仁”是以下哪个学派提出的?()A、佛家B、法家C、道家D、儒家我的答案:C得分:0.0分以下哪些君王是通过好的德行政策的推行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和xx?尧、xx、舜、xx从心态上讲,成为一个君子必定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舜帝廉政思想的历史传承

舜帝廉政思想的历史传承

舜帝廉政思想的历史传承王瑞华【摘要】为政以德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廉德为官者的一种核心的道德品质,为政者须“慎独”,重仁贵义是为政者应有道德价值取;勤政为民是我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执政者基本的价值取向,以民为本理念蕴含廉政思想,勤政为民内在的道德情感体现为爱民、措施体现为富民利民;立政唯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体现贤能人才的重要作用,用人标准和程序。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舜帝;廉政思想;历史传承【作者】王瑞华【作者单位】永州市零陵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湖南永州 425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廉政思想成为进行文明教化的道德维度,廉作为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一个基本道德维度,是为官从政者基本行为准则。

舜帝廉政实践成为儒家廉政思想得以产生的源泉和基体,儒家廉政思想延续了虞舜的传统及其精神气质,成为中国上古廉政思想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

限于篇幅,我们以主要儒家文化和部分君王的廉政思想为例,说明舜帝廉政思想的历史传承。

一为政以德思想的历史传承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内圣外王”是儒家的基本价值追求,通过“修己安人”而达至“内圣外王”,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一种高妙境界。

[1]内圣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它发自内在的德性自觉,外王是一种以德性修为而展开的德治理想。

上古以来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一脉相承。

儒家经典指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这里,内圣是“正心修身”的道德实践,外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实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视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通过修身提升道德境界,以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

到了春秋的子产、孔子主张修德政,强调“为政必以德”。

孔子极其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为政在人,更在为政者之德,“修己方能安人”,为政者治理天下首先要正己,然后“修己以安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创)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创)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文化的重点,更是儒家的核心。

据传是尧传于舜,舜再传于禹,古文《尚书,大禹谟》有所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几个字就包含了很多的内容,特别是同一个字在古代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字古代和现代又有不同的含义。

再加上学习古文化的每个人的学历,经历,修养不一样,那怎么诠释古文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回到本文的主题。

要弄懂这十六个字的含义必须要逐字逐句地弄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指人的心理,人的本性,人的思想。

人的心性有一个方面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人心包括好胜心,嫉妒心,吝啬心,是非心,攀比心等等不一而足。

人的这种心性是人的本性之一。

如果没有这种本性,人早就被大自然所淘汰了,也就不能进化到今天,成为了万物之灵。

但人的心又是贪婪的,所以人心最可怕,人心是多变的,变化多端,所以才有人心难测这个成语。

特别是后天的心是最危险的,在利益,特别是重大利益面前,人心太丑陋了,这时,人心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私欲,故危殆”。

道心;即自然之心。

指人天生的仁,义,礼,智,信,之心。

其实人心和道心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正反,阴阳两个方面。

道心指的是;人的慈悲心,正义心,恭敬心,爱心,诚心,正心,利他心,安详心,清净心,自省心,自律心,自强心,团结心等。

道心也是人的本性之一。

说了这么多道心的外在表现,但不得不承认,人的道心是很少的,微乎其微。

微就是少的意思,(很多的人对微字的解释是微妙,不可思议等,笔者不赞同。

)为什么会出现人心惟危道心惟薇这种现象呢?笔者的解释是;这是人类在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性,在遥远的古代,自然条件恶劣,豺狼虎豹横行,人类更没有现在的科学技术,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愿望。

要想活下来,必须要自私,也就是必须自己先要吃饱,难道要发慈悲心,以身饲虎?或给别人食物,自己饿死?要知道古代的人类活得很艰难,吃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中华文明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华文明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华文明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允执厥中”是尧传于舜的治国真言,也就是说凡事不可偏离“天道”(自然法则)。

当舜在传授给大禹时,怕大禹小看了这句真言的份量,又另外加了三句一起传给了大禹。

这十六个字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后人主张根据这十六个字去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这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早于老子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

一般对这十六字直译是: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

也就是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这样的解释好象不是那么明确,似乎没有表达出原意,我们还可以再深入去探求她的真意。

理解这十六字首先要搞清楚两点:一:这是君王传授给君王的心法,是自我修为的心法。

二:治国重在治理人心。

要治理人心首先要提高自心的修为,才能感召和领导民众。

明朝的王阳明是真正看破玄机的人。

他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阐述道,“夫圣人之学,心学也。

学以求尽其心而已。

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

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

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

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

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

惟一者,一于道心也。

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

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

所以具体解释是:人心惟危:人心也叫妄心、禀性、习性(社会属性),后来而有,思善思恶,躁动不安。

人心是指人的初心在后天被欲望浸染和左右,欲望驱使人心走向危险。

惟是虚词。

道心惟微:道心也叫良心、元神、自性,是人的天赋本性(自然属性),先天而存,无形无相,永恒不灭、清静无为,纯洁妙明,不易发现。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厥执中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厥执中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厥执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是中华国学及华夏文明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就是这十六个字。

后来禹又传给汤,汤传给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又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

这个传承过程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因此称为“十六字心传”。

孔门儒学主张根据这十六个字去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人心惟危”意思是指人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很难具有常性,所以人心是最具潜藏危险的。

“危”之甲骨古字形乃是上人,中为山崖,崖下有断骨状。

以寓意临高而危的意思。

李颢之《二曲集》言:人心“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不一而足。

“道心惟微”是说道心非常微妙。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

道心的微妙,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之玄妙,衬托出道心的微妙。

“惟精惟一”是说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王阳明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实为阐述及实证“惟精惟一”最精确要义。

“允执厥中”就是要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朱熹对中庸之解见于《四书章句集注》“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能够恒久做正确且明德的事情而不废怠是为中庸。

现下社会,古风不存,利益勾斗,常使众邻反目,伙伴成仇。

甚至以身犯险,行那苟且淫邪之事而不知,呜呼!中华之文明亦复不存!礼仪规制见于邻而少于自家门户内!如此世风,国人当汗颜!唯有承续祖宗之典律,弘扬国粹之文化,以重塑中华礼仪大邦之威仪。

儒学有一字“恕”,实为今人之为人做事宝典。

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

《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关于“十六字心传”的思考

关于“十六字心传”的思考

关于“十六字心传”的思考关于“十六字心传”的思考在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个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语出于《虞书·大禹谟》,其中有舜传位给大禹时所说的一段话,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政治交待”:“来,禹!洚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

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据网上资料介绍说,这“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另外又有资料说这一篇是后人的伪造,众说纷纭,研究者众多。

我且不管它是不是伪造,看了众多的解释之后,我觉得可以以关于价值体系的思考为基础,为之提供一个新的解释。

先来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周秉钧先生在《白话尚书》中将这一句译为:“人心危险,道心精微”,我看失之于简略,需要进一步探讨。

所谓“人心”与“道心”的区别,也就是人的人欲与天理的区别;或者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区别;也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两种价值体系的区别,一种是以财富的占有为核心价值的价值体系,另一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所谓“人心惟危”,即是说人们的那种物欲情欲,对于社会政治过程的稳定运行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或追名,或逐利,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就总是制造出各种矛盾,危害社会和谐稳定,使个人与社会为敌,终至于身败名裂,难道不是很危险的吗?所谓“道心惟微”,则是说那种能够保障社会政治过程稳定运行的价值体系,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非常微弱的。

因为“人心”与“道心”处于一种互相矛盾、排斥的状态,过于专注于“人心”的人,其“道心”就被压抑,很微弱。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大舜帝在禅让帝位给大禹的时候,告诫大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的思想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总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很多人走到错误的路线上去却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很正确。

符合道的思想方法是非常神奇的,总能使人成功、安全、顺利。

只有认真地、虚心地去体察、认识客观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神奇的成功。

在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动态之中处理事情,要严格地、真诚地执守中庸的(也就是最合理的、刚好的)方法。

这样,才能处理好政务、治理好国家。

“人心惟危”的“危”,指的是人的思想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总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很多人走到错误的路线上去却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很正确。

比如人总是有“趋利避害”之心。

但有很多人虽然也想“趋利避害”,因为思想(也就是人心)错误,结果却是“趋害避利”。

如在酒桌上大吃大喝,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有利于自己的事,但更多的人都是因这这个伤害了身体。

又如:吃苦、劳动、谦虚、自力自强……很多人都以为对自己是有害的;别人的赞美、阿谀、奉承、显摆、奢侈……很多人都以为是最有利于自己。

“道心惟微”中的“微”,指的是微妙、奇妙。

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准确表达的,却又总能使人成功的“客观规律”。

如:谦虚却能使人进步;骄傲反而会使人落;吃亏是福;祸福相依;大智若愚;对孩子打是亲、骂是爱、宠是害……这是多么奇怪,又是多么微妙的道理啊!符合道的思想方法是非常神奇的,总能使人成功、安全、顺利。

《道德经·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道德经·十四章》说:“博之不得,名曰微”“惟精惟一”中的“一”,指的就是“道”;就是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就是真理,绝对真理。

“惟精惟一”中的“精”,本义是“择米”;也就是去认识真理,按真理办事;就是做每一件事都要精心地、谨慎地去选择(论证)计划、方案和工作方法;力争避免错误。

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师傅传授武功心法给弟子,让他们牢记心法,并勤加修行,其实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修养的十六字心法,今天分享给大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字心法出自《尚书.大禹谟》,相传尧传位给舜时只有“允执厥中”这句,到了舜传位给禹时多加上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危惟精”三句,这十六字心法,含义非常广泛,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们来了解下这四句话包含了什么意思,第一句“人心惟危”说人的心性、思想非常危险,一句话就点到人的根本,因为凡人都有欲望,或为钱财,或为美色,或为名声,每时每刻不受着欲望的驱使,为了实现心中的欲望很多人开始做不合道义的事,导致人心的危险。

那欲望有没有善恶?能不能为了“善”的欲望而牺牲一些道义,这就要分辨到底什么善,什么是恶,《道德经》里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是说如果轻易定一个美的标准,丑就出现了,轻易定一个善的标准,恶就出现了,可见美丑善恶本没有明显的标准,善只是人为的为了劝善而加的标准,所以欲望不分善恶,只要人的欲望过强,过于执著的话不但对自己有害,有可能也会伤害他人,因此有“人心惟危”之说。

那我们应该要怎么控制欲望呢?第二句“道心惟微”,就是教我们控制欲望修炼道心的,道心就是天地自然之心,《易经系辞》里面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的相互转换变化可以称为道,理解阴阳转换变化的精微才能理解道心,《道德经》里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进一步解释了道的玄妙,道心的微妙,修炼道心需要不断精进。

第三句“惟精惟一”,说的是修炼道心的方法要精要一,这个精是精细的精,就像现在城市人吃什么东西都吃的很精细一样,各种食物只取其精华,修炼道心也一样,要广博的学习,在广博的学习中去粗取精,了解知识的精髓,并能迁移到其他地方;一就是专一,能够静的下心来,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欲望,感受天人合一的道心,《论语》里也有“吾道一以贯之”的一指的忠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只有把握了“精一”才能窥见道心。

儒家“十六字心诀”的准确释义

儒家“十六字心诀”的准确释义

儒家“十六字心诀”的准确释义“十六字心诀”,语见《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儒家认为,这是尧舜以来所传的圣人心法。

朱熹说,尧当时无文字,道理只靠口耳相传。

尧传给舜时,只说“允执厥中”,舜传给禹,就加上了那十二个字。

以后又传给汤、周文王、周武王,再后又经过周公、孔子一脉相传下来。

这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也是个人修心的要诀。

当年朱熹读史到此处恍然大悟,原来儒家思想的源头在这里!于是写下了《读史偶得》:“半亩池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这个“要诀”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多半含糊其辞,似懂非懂。

无非是讲,儒家的思想核心就是“持中”、“执中”、中庸。

这基本上是同意重复,设么也没说。

另外,“十六个字”,只讲其中的两个,既然是“要诀”,每个字都是精要的。

难道千年流传如此重要的都是些可有可无的字?显然不是。

“十六字心诀”是儒家先贤基于对人的基本人性的认识,对人的社会性规律的高度概括。

他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对人性的准确科学认识:人心人性是危险的。

一切都由此展开。

一、“人心惟危”,说的是人心人性是危险的,亦即说人心是不可靠的。

为什么“人心惟危”?人来自于动物,但又是超越了动物,有别于动物。

动物的一切行动和选择,都全部仅仅来自本能。

而人哪,人的本能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但人不仅仅靠本能做出决断,他做出选择和判断最主要更重要的是依据自己的意识。

人是有意识的。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

靠本能的动物无论如何善良无论多么邪恶,都是动物性本能的结果,它的善和恶都是本能使之为之,这样也必然无法超越本能。

人就不一样了,因为人有意识,人的意识能够超越本能——如果他邪恶了,会比最邪恶的动物要邪恶一万倍;当然他要善,也会比动物善一万倍。

在动物哪里,有一个叫做本能的紧箍咒管束着动物使他不能超越,它只能做本能允许它做的事。

但人由于超越脱离了本能的管束——所以人性人心是危险的,比动物危险。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感谢好友邀请。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从两个角度说吧——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以及这句话的时代意义。

一,此语的出处和含义。

1,先说出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或许不少人知道此语出自《尚书.大禹谟》,但也或许不少人不知道这个《大禹谟》,是一篇伪造之文,收录此篇的《尚书》,也是伪造的,即所谓“伪孔《古文尚书》”。

西汉初年,由秦博士伏生口授了二十八篇《尚书》,由弟子以汉隶记录,这就是《今文尚书》。

后来,据说一女子发现了一篇名为《太誓》的古文,汉武帝命将其收入《尚书》中,于是,《今文尚书》就成了二十九篇。

也是在西汉,从孔子家宅院墙壁中发现了以秦以前古文抄写的“经书”,还有河间献王及民间所献之古文书籍,合成了《古文尚书》,除去应该归入《逸周书》和拆分的篇目,也是二十九篇。

西晋之时,发生了永嘉之乱,大量典籍被毁。

之后的东晋,发生了豫章内史梅赜进献据称由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

这部《古文尚书》,除收入原来《古文尚书》的二十九篇之外,另收入二十五篇伪古文,其中的第一篇即载有本题目之语的《大禹谟》。

这篇《大禹谟》中的内容,是否出于梅赜之手已不可考,但全部是晋代儒生伪造则毫无问题。

2,再说含义。

《大禹谟》,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讲帝舜召集大禹和伯夷开会,讨论政事。

第二段,讲帝舜经过考察,拟把帝位让给大禹,而其百般推辞,帝舜坚不改成命。

第三段,讲大禹承继大位之后,按照帝舜嘱托,收服违逆帝命的苗民过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在《大禹谟》第二段中间,原文是——“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予懋乃德,嘉乃丕绩。

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曰: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民”一 直是虞舜德政思想的落脚点,又是廉政思想的归 宿。后来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对虞舜的“仁政爱 民”理念加以总结,并形成了他独有“兼爱”思想。 如《兼爱》里说: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 利,除天下之害。……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 侍养之,死丧葬埋之。…… 兼相爱,交相利 …… 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4]
政府百 官 和 天 下 百 姓 产 生 积 极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虞舜在齐家治国中所形成的廉政思想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关心百姓
虞舜认为清廉治国的第一要义,就是关注百 姓疾苦。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没有民众的富裕就 没有国家的强大,因此,处事必须勤政自省,以民 为本,兴利 除 弊,造 福 黎 民,想 民 之 所 想,忧 民 之 所忧,这样才能实现掌权为公、执政为民、替天施 政的“天子”重任[1]家治国中的廉政之道
杨金砖
摘 要: 虞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位明君,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位圣君,他不仅开中华道德文化之先 河,更是发中国廉政文明之滥觞。其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为官品德,其公平公正、重德尚能的用人之 道,其克勤克俭、赏罚分明的处事准则,其贤人为政、克己修身的自律意识,为我们现代政治文明的构建 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如大禹的父亲鲧,虽有才能,但刚愎自用,不 听指挥。在尧帝时代,洪水滔天,百姓无以聊生, 由四岳的 举 荐,尧 帝 命 鲧 去 带 领 民 众 疏 理 河 道, 抗击洪涝。鲧采用堵与填的方法,结果九年下来, 劳民伤财,而洪涝没有任何好转。于是,舜继位会, 毫不留情的将鲧绳之以法,将其流放到东夷羽山, 照理这已成为仇人,但舜帝并不介意,而是照旧启 用鲧之子禹继续去治理洪水。当禹治水成功,舜帝 相继任命他为司空、百揆,然后并将帝位禅让予他, 这在历史上确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中国历 史上用人不疑的最光辉的典范。
尤其是对三苗民族部落的教化,更是突现虞 舜的仁政思想。在尧舜时代,三苗部落多生活在 江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土地贫瘠,生活穷困,官员 贪腐,民风悍强,曾派禹率兵征伐,但效果很不理 想。后来虞 舜 实 行 文 教,在 三 苗 地 区 推 行 仁 政, 并将自己 的 亲 弟 象 封 于“有 庳 ”,杂 居 三 苗 之 中, 在三苗中推 行“五 典 ”,传 授 先 进 的 中 原 文 化,组 织劳动生产,让三苗部落内实仓廪,外知礼节,三 苗民风果然淳朴起来,不再与朝廷为敌。
关于虞舜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疾苦的记载甚 多。譬如,虞 舜 在 历 山 耕 种 时,常 将 自 己 开 垦 出 来的熟地让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邻里得以和 睦。在雷泽捕鱼时,有其他部落的人要抢占他的 鱼场,他为 了 避 免 部 族 间 的 战 争,二 话 没 说 便 将 鱼场让与他人。正如《史记》所说: “舜耕历山,历 山之人皆 让 畔。 渔 雷 泽,雷 泽 上 人 皆 让 居,陶 河 滨,河 滨 器 皆 不 苦 窳。”[2] 虞 舜 处 处 以 百 姓 为 重, 不仅乐于助人,善于帮人,而且还擅长于教化人, 感化人。像历山、雷泽、河滨等地,原本是物产匮 乏,百姓贫 困,争 讼 不 断 的 地 方,但 是 舜 去 后,不 到一二年便大有好转,百姓生活乐然。因为舜不
二、重德尚能,公平公正
前面提到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的高低与执 政合法性的有无,关键在于民心的聚散; 而民心 的聚散又在于廉政建设的好坏。而廉政建设的 关键则是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因为要政治清明, 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重操守、有品德、有才能的 官吏队伍,而这些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不仅程序合 法,而且过程必须透明。其实中国千百年的历史 事实也一 再 证 明,只 有 在 重 德 尚 能、公 正 公 平 的 基础上,才能选拔出贤能之人。
关键词: 虞舜文化; 道心惟微; 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7387( 2013) 03 - 0050 - 04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普遍关注的一个命 题。《中庸》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道 也 者,不 可 须 臾 离 也,可 离 非 道 也。” 这里所说 的 道 就 是 自 然 规 律,或 曰 社 会 准 则,并 且这种 规 律 与 准 则 时 刻 也 不 可 偏 废 和 背 离 的。 但是从另一 个 方 面 来 说,“道 ”就 是 说 不 清 的,幽 幽明明,仿 若 只 有 一 丝 光 亮,让 人 无 法 把 摸。 如 《老子》言: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有两层意 思: 一是凡可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它不会是 永恒的“道”; 二是“道”可以言语描述,但永远也 无法触及 本 质。 “道 ”虽 然 不 可 精 确 描 述,然 而, “道生一,一 生 二,二 生 三,三 生 万 物。”自 然 万 物 皆因“道”而化,而“道”其实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 所本身固有的规律。
又如《尚 书》中 对 舜 商 议 百 官 任 命 时 一 段 文字:
舜曰: “咨,四岳! 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 百揆亮 采,惠 畴? ”佥 曰: “伯 禹 作 司 空。”帝 曰: “俞,咨! 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 ”禹拜稽首,让 于稷、契暨皋陶。帝曰: “俞,汝往哉! ”帝曰: “弃, 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帝曰: “契,百姓不 亲,五 品 不 逊。汝 作 司 徒,敬 敷 五 教,在 宽。”帝 曰: “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 服,五 服 三 就。 五 流 有 宅,五 宅 三 居。 惟 明 克 允! ”帝 曰: “畴 若 予 工? ”佥 曰: “垂 哉! ”帝 曰:
亦可覆舟。”“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川 之险,威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这里的“载舟”“覆舟”与“叛之”“顺之”,全 赖民心的聚散,而民心的凝聚就在于执政者的公 廉清明与否? 虞舜之所以几千年来,一直被人所 称道,其关键就在于“仁政爱民”清廉风范。
虞舜 自 继 帝 位 后,更 是 勤 劳 勤 勉,不 遗 余 力 地关注民生。他为了了解民情,当年二月就东巡 至泰山,五月到达南岳,八月西巡到西岳,十一月 到达北岳,所到之处,皆举行祭祀天神仪式,诏告 天下,宣 传 仁 政 爱 民 理 念,为 民 祈 求 福 祉。《尚 书》: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五月 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 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北岳,如西礼。”[3] 并且建立“五 载 一 巡 守,群 后 四 朝 ”的 巡 视 制 度, 使天下官员不敢懈怠国家事务。
虞舜之所以能成为圣贤明君,开中国廉政历 史之先河,其关键就在于他的执政过程中矢志不 移的推行“重德尚能”与“公平公正”两大用人政 策,为他的政治高层源源不断地选拔出了一批批 有操守、有 能 力 的 廉 洁 官 员,形 成 了 一 个 人 们 满 意度很高的清廉政府。如虞舜执政后对人才的 选用,不是 任 人 唯 亲,而 任 人 唯 贤。 在 谋 划 国 家 大事上也从不独断专横,而是广泛听取四岳长老 们的意见。《尚书》曰: “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 辟四 门,明 四 目,达 四 聪。”意 思 是 虞 舜 到 了 尧 的 太庙,与四 方 诸 侯 长 老 谋 划 政 事,打 开 明 堂 四 门 宣布政教,使 四 方 民 众 见 得 明 白,听 得 透 彻。 这 说明虞舜将公权力置于阳光之下,让百姓了解政 府的意图,并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克勤克俭,赏罚分明
舜帝选 拔 官 员 的 标 准 是 德 才 兼 备,重 德 尚 能,并且 始 终 将 德 放 在 第 一 位。 正 如 民 谚 所 云: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 危险品。”尤 其 在 法 纪 思 想 才 刚 刚 萌 芽 的 上 古 社 会,“德”显 得 更 为 至 关 重 要。 其 实,在 中 国 文 化 里任何时候也都是以德为始终。如: 道家讲求 “道德”,儒 家 讲 求“品 德 ”,佛 家 讲 求“功 德 ”,墨 家讲“仁德”,法家讲“公德”。德为廉政建设的思 想基础,也是拒腐防贪的关键所在。有了德才会 有廉洁的品性和高尚的人格。但是,人行之于千 变万化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品德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他会 随 着 时 间 和 空 间 的 变 化 而 变 化。 因 此, 人的品德也常有靠不住的时候。譬如历代科考 之士无一不是饱学之徒,无一不是深受儒家品德 文化的洗礼,但是还常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 银”的民谣。这说明个人的品德再好,但当“黑眼 睛”见到“白银子”的时候,若无法纪的约束和制 度的监控,就很容易落入贪腐的泥潭。
“人 心 惟 危,道 心 惟 微,惟 精 惟 一,允 执 其 中。”这是虞舜的治国方略,更是虞舜终其一生所 坚守的道德准则。虞舜藉此而开创了中华道德 文明的先 河,同 时 也 奠 定 了 中 华 廉 政 文 明 的 基 础。他从幽暗微弱的天地之道中坚守诚信道德 的要旨,推 行 廉 政 为 官 的 主 张,使 中 华 文 明 从 此 得以彰显和弘扬。我们从《尚书》的“宾于四门, 四门穆穆 ”到《史 记 》的“五 典 百 官,皆 治 ”之 语, 可以清楚地看出,虞舜廉政思想不仅得到部僚的 认可,并且 已 转 化 成 一 种 强 有 力 的 执 政 行 为,对
51
2013 年第 3 期
“俞,咨! 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 与。帝曰: “俞,往哉! 汝谐。”帝曰: “畴若予上下 草木鸟兽? ”佥曰: “益哉! ”帝曰: “俞,咨! 益,汝 作腾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 “俞, 往哉! 汝谐。”
通过这 段 文 字 我 们 发 现,舜 不 仅 知 人 善 任, 而且还广泛听取部下的意见,做到了任人重德尚 能,公正公平,不搞暗箱操作,此外,还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尤 其 是 举 贤 不 避 仇 的 用 人 之 道,为 后 来的儒家文化奠定了选士基础。
虞舜为了使政府的官吏时常保持一种高尚 的品德,使 廉 政 思 想 得 以 不 偏 不 倚 地 贯 彻 执 行,
虞舜开始 从 制 度 和 法 纪 层 面,进 行 了 多 方 防 范。 从留存下 来 的 文 献 资 料 上 看,虞 舜 采 取 了 三 种 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