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区“三农”问题 调查研究
2023年福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调查分析
福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调查分析鼓舞农夫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进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打算》的重要内容。
福建省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又具有人多地少、土地分散的特点,如何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夫收入,就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福建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福建调查总队深化漳州、泉州、莆田、三明、南公平地开展调研。
结果显示: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夫收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但也存在流转比例不高,期限短且较为分散、程序不规范、流转渠道不畅、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本文提出通过进展农夫专业合作社和流转中介组织,构建土地流转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土地流转监控体系等方法,推动土地的合理流转,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模式随着经济的进展,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多,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其次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22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23.07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削减6.0%。
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49.3%,比10年前削减9.4个百分点。
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第一产业占3.6%;其次产业占48.2%;第三产业占48.2%。
伴随着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必定带来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在一些地方土地的流转比例高达80%,也有一些地方因各种条件限制土地流转不起来,乃至消失弃耕、抛荒的现象。
推动土地流转的决策,既是适应农村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盘活土地资源、促进规模经营、保障农夫权益的“双赢之举”。
当前福建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有:(一)按流转规模分为分散流转和集中流转1.分散流转。
福建省土地流转呈自发性、零散性等特点。
据调查,在政和、浦城、宁化、安溪、南安等地土地流转在规模上分散自主流转的居多,集中流转的较少。
福建省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福建省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福建省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调研,我发现了福建省乡村振兴的一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乡村振兴的特点之一是生态农业的发展。
福建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生态农业。
在调研中我发现,福建省的一些乡村地区开展了生态农业的种植和养殖,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有的地区发展了有机种植和生态修复技术,提供了绿色有机农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这些有机农产品不仅对健康有益,也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的环境。
此外,乡村旅游也是福建省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之一。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和传统。
在调研中我发现,福建省的一些乡村地区通过改建古民居、修缮古村落,开展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等方式,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玩。
这些举措带动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也给乡村带来了活力。
然而,福建省乡村振兴也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土地流转难题。
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之一,但在福建省的一些地区,土地流转面临较大的阻力。
有的农民不愿将农田流转出去,担心土地被别人占用或者无法获得足够的补偿。
这阻碍了农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
在调研中我发现,福建省的一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影响了乡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发展。
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乡村的发展环境。
第三个问题是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薄弱。
在调研中我发现,福建省的一些乡村地区还存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不够先进的问题。
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不高,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综上所述,福建省乡村振兴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和技术等方面的挑战。
泉州市山垄田季节性撂荒调查分析
出 ,丢下 责 任 田不 种 。同 时 ,转 向第 二 、三 产 业 ,
1 泉州市山垄 田现状及 障碍 因素
1 . 1 现状
进城就业的农业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初 中或高中毕业 后的青壮年 ,属新生代农 民,他们往往没有种 田技 术且 缺乏 种 田兴趣 ,因此 仅靠 留守在 村 里 的 年老 体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a r t i c l e a n a l y z e d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o b s t a c l e s f a c t o r s o f v a l l e y p a d d y i f e l d i n Q u a n z h o u C i t y ,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r e l a t e d s u g g e s t i o n s t o s o ] v e a b a n d o n me n t p r o b l e ms o f v a l l e y p a d d y i f e l d .
K e y w o r d s : Q u a n z h o u C i t y ; v l a l e y p a d d y i f e l d ;a ba n d o n m e n t ;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泉州调研报告
泉州调研报告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之一。
我于近期对泉州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泉州市发展概况泉州市是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人口约为900多万人。
经济发展快速,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泉州市的主要产业包括纺织、服装、皮革、化工、机械制造等,其中纺织和服装业是其支柱产业。
此外,泉州市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清源山、开元寺、东山岛等。
二、泉州市产业特点1. 纺织业:泉州市的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了以纺织、印染、服装为主的完整产业链。
许多知名纺织企业在泉州市设有生产基地,如新希望、特力、安踏等。
2. 服装业:泉州市的服装业规模庞大,以出口为主导。
泉州市的服装制造企业很多,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具有独特的设计创意,强调质量和时尚,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3. 皮革制品:泉州市的皮革制品产业也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晋江地区。
该地区的皮革制品制造企业以生产高档皮鞋为主,他们注重产品品质和市场营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市场。
4. 旅游业:泉州市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泉州作为海丝的起点,有许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泉州市还着力开发乡村旅游,推动农民增收。
三、发展优势与问题1. 优势:泉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便利,与台湾有着密切的经贸交流。
此外,泉州市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 问题:泉州市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度依赖于传统的纺织和服装行业。
一些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缺乏创新意识,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泉州市的产业扩张受到一定限制。
四、发展建议1. 继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加大改革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泉州投资兴业。
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3. 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市场多元化布局,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
2023年三农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
2023年三农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三农的调研报告1中央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到底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对此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__省__县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情况进行了比较祥尽地调查。
一、县域基本情况__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现为全国产棉大县、粮食生产基地县、十大重点渔业经济联系县、林业工作先进县和全省蔬菜、速生林面积最大的县。
全县辖20 个乡镇,444个行政村场,14.5万个农户,59万农业人口,102万亩耕地。
近几年来,__县委、县政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已初具雏型。
(一)农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规模扩大。
全县已形成优质水稻、优质棉花、优质油菜、特色蔬菜和高效速生林、特种水产养殖、__土鸡养殖、草食动物养殖等8个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产业。
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3%,稳定地超过了种植业;农产品优质品种、特色品种的比重达到了85%以上。
种植业方面,水稻复种面积达到117万亩,常年产稻谷51.5万吨。
棉花种植稳定在35万亩,常年产籽棉210万担,棉花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__第一。
油菜常年种植40万亩,年产油菜籽5万吨。
蔬菜生产方面,常年复种30万亩,总产蔬菜80万吨,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
特别是芥菜成片种植面积10万亩,是全国集中生产面积最大的县。
全县有11万亩7种蔬菜的22种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认证。
畜牧生产方面,我县已成为全国牲猪、家禽生产基地县和全省草食动物发展基地县。
常年发展生猪120万头、家禽1600万羽、肉牛和肉羊12万头。
水产生产方面,有养殖水面25万亩,年出水水产品11.6万吨,产量居全省首位,纳入了全国虾蟹优势产业带。
尤其是近几年特种养殖发展迅猛,珍珠蚌吊养达到了3.5万亩、3500万只,黄鳝、才鱼等养殖网箱达到30万口,河蟹放养达9.2万亩、1800万只,大口鲶等名优鱼专养、套养达5万亩。
泉州市“三农”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工业 是 回民经 济 的主 导产业 ,是 财 政收 入的 主要 来 源和 扩 大就业 的重 要载 体 ,加大 反哺农 业 需要 工业 实力 ,加快 上 业 化进程 是 富民强 县 的迫切需 要 。历 年来 我市 工业持 续高 位 增 长,工 业化 进程加 快 ,产业 支撑 力 增强 ,有 力地支 撑 了仝 市经 济 的快速增 长。20 06年 ,我 市 实现 工业 总产值 3 8 . 49 4 9 亿元 ,总 是 19 9 6年 的 4 4 ,年 均增 长 1. . 倍 0 6 %;工业增 5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丰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努力并取得 著成 十
就 。 义拟利 用 20 年开 展的第 二 次全 同农业 普查 资料对 泉 本 06 州 市“ t农” 发展 的特 征进 行分 析研 究 ,为加 快新农 村 建设 和 全面推 进小康 社 会进程 提供决 策参 考 。
1 泉 州 “ 农 ”十年 发展 的重要特 征 三
个百分点; 经济作物进一步优化品种 、 提升产品质量 , 果蔬 、 茶叶、花卉 、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林业生
产在 巩 固与发 展基 础上 ,把 造林 绿化 与创 建绿 化基 地结合起
来 ,加快林术生产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提高林业的生态
和社 会效 益 ;畜 牧业 加快 养殖 规模 发 展 ,渔业 加大浅 海开发 和新 品种 的养殖 ,提 升优 质 产品 率 ,提高 了渔业 生产效 益 。 1 3农 业现代化 迈 出坚 实步伐 . 经过 t年 的发展 ,我 市综 合 经济 实力 和农 民收入水 平大 幅度 提高 ,农业 现代 化 已迈 出坚 实步伐 。其一 是经济 总罱迅 速 扩 大实力 增强 。20 年 , 06 我市 农业 总产 值 1 1 2 元 ,比 7. 亿 1 19 年增 长 3 . 96 91 %;水 产 品 、水 果 、茶 叶 、肉蛋奶总产 罐分 别 比 19 96年增 长 7 . 、3 . 、10 %、3. 41 % 8% 4 0. 6 8 %。其 二是 3 农 村经 济结 构不 断优 化 。农 村 产业 结构 由单 一 的农 业 向一 、 二 、j产业 协渊发 展 方 向转 变 ,非 农产 业 占国 民经济的 比例 从 19 6年的 8 . 9 9 %上升 到 2 0 的 9 . 2 06年 4 %。其 三是农业 产 9 业 化经 营规模 进一 步扩 大 。 0 6 全市 有各 类农业 经营 实体 20 年 3 万个 , 级及 以上 的农业 产业 化 龙头 企业 10家。 四是 . 2 市 0 其 农产 品标 准化进 一 步提 升。2 0 0 6年术 ,全市 已有 8 产品 7年 来 ,泉州 市 以提 高农 业综 合生 产能 力 为重点 ,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的对策研究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的对策研究
陈少牧, 熊建军
(华侨大学, 福建 泉州 )
城镇化与农村建设是驱动现代化的 两个巨轮, 二 者密切 互动, 相得益彰.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只有 实现积极互动, 协调发展, 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 国内来看, 建国五十多年来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并未实 现充分 的 积极互动, 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我 国现代化 应有的发展 进 程.从世界范围来看, 不论是韩国 "新乡村运动" 或日本的 "造 村运动" , 还是德国 "城乡等值化建设农村运动" , 都 是城市化 与农村建设的 协调发展的典范, 正是通过这些运动直 接加速 了这些国家的 现代化进程. "拉丁美洲现 象" 则从反 面证明 了这一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 好又快 发展, 必须既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 又要 "统 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这一论述明确地强 调 了在新世纪 新阶段努 力推进城镇 化与新农村 建设协调 的 必要性. 一, 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的路径的 理论依 据 (一 )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观. , 马克思, 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 城乡的 分裂,而是城乡在新的基础上平衡, 协调, 即实现城乡融合. 所谓城乡融合 , 就是 "将结合城市 和乡村生活方式的 优点而
-) , 男, 江西萍乡人, 华侨大学人文公共管理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改革与现代化.
安排的思想. 这对我国的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 理论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 规划的建议� 提出: 要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基本方 略, 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 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 裕, 乡风文 明, 村容整洁 , 管理 民主的要 求, 扎实稳步推 进新 农村建设. " 这就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提上 了议事日程. 目前, 我国还处在农业, 农村社会向工业化, 城 镇化社会 转型时期,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必须搞好工业化, 城镇化. "三 农"问题的最终解决, 也要靠工业化, 城镇化的发展.要跳出 "三农"抓 " 三农" , 必须通过 工业化, 城镇化的健康 发展, 切 实 贯彻 "以工哺农 , 以 城带乡"的方 针, 实现城 乡共繁 荣, 同 发展.也只有这样 , 才能大量地减少农民, 只有农民减少了, 规模 经营的农 业才能搞, 农业 产业化才 能实现, 农民才 能富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对策探索
新型 农村金融机构服 务三农对策探 索
杨 志 强
( 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福建 泉州 3 2 0 ) 600
摘
要 :长期 以来农村金 融供 需矛盾突 出,正规 的金融机构 无法满足广大农 民对资金 的需求。村镇
 ̄--  ̄5、小额贷款公 司及 农村 资金 互助社 等各种 形式的新型农村金 融机 构的 出现有 效地缓 解 了农村资金短 . 4 缺 的情 况。因此 ,新型农村金 融机 构开展 农村 小额信 贷服务三农 业务 有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将成为 完善
3 .新 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 。根据实 际需 求改 善农 村地 区金融机构覆 盖率低 、 金融服务不完 善、竞 争不充分的状况。银监会 于 2 0 0 6年公布 了
求。
2 .农村金融机构 资金供给不足 。与 旺盛 的需 求相反 , 农村地 区的资金不进 反退 , 各家金融机构
《 于调整放 宽农村地 区银行业 金融机构 准入政 关
约为 1 万亿元 , 并有大量 资金 流出农村 。 农村金融
必然形成对资金 的大量需求 。 对农 村基础设施金融
需求 而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 的开展 、 农村城镇化建 设步伐不断加快 , 在政府财政投入 十分有 限的情况 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对农村 金融有更大 的需
仍 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块短 板。
行 的再贷款 , 只靠股本金 向外贷款 , 可是农 民对资 金 的需求量很大 ,当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不足时 ,
通常不从其他金融机构拆借 , 较高 的利息使得小额
贷款公 司的成本增加 。 资金不足 限制 了小额贷款公
司的发展 。
2 .贷款利率较 高。各 新型农 村金融机构面对 的客户 为分散 的广大农户 , 其经 营成本高于其他金 融机构 , 只有通过较高 的贷款利率来覆盖其运 营成 本实现效益 。 对新 型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支农是服务 目标 , 盈利是它 的经营 目标 ,只有实现效益才 能促
泉州市洛江区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与思考——罗溪镇后溪村实证调查
《 国家 “ 十一 五” 时 期 文 化 发 展规 划 纲 要 》明
确提 出加强 农村 文化建 设 。要求 认真落 实 《 中共 中 央 、国务 院关 于推进 社会 主义新农 村建 设 的若干 意
见 》和 《 中共 中央办公 厅 、国务 院办公 厅关 于进 一
步加 强农村 文化建 设 的 意见 》 ,增 加 政府 投 入 ,调 整资 源配置 ,着力 推进 农村 文化 建设重 点工 程 ,加
பைடு நூலகம்
( 州 大 学 人 文 社会 科学 学 院 ,福 建 福 州 3 0 0 ) 福 50 1
摘
要 : 国 以 来 , 国农 村 面 貌 日新 月 异 , 创 了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新 局 面 。然 而新 农 村 的发 展 离 不 开 农 村 建 我 开
的文 化 建 设 , 民文 化 水 平 的提 高 对 新 农 村 建 设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后 溪 村 是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示 范 村 , 者 通 过 农 笔 对 村 民 的文 化 生 活 调 查 , 分析 了 当前 农 民文 化 生 活 的现 状 , 就现 阶段 农 民文 化 生 活 所 面 临 的 问题 进 行 了思 考 。 并 关键 词 :农 民文 化 生 活 ;新 农 村 建设 ;泉 州市 ;后 溪 村
中 图分 类 号 :F 2 3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7 —5 1 ( 0 0 4 4 3 6 3 6 7 2 1 )O —5 ~O
1 农 民 文化 生 活建 设 的 重要 性
建 国 以来 ,我 国经 济实力 不断 提升 ,农 民的钱
包 也开 始鼓起 了。农 民拥 有较 为 富足 的物质生 活之
关于洛江区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思考
位 优势 , 在建设 城市型生态特色农 业区上下 功夫 , 提升
特 色农 业产业化 、 现代化 、 科技化水 平 , 提高经 济效益 , 促进农 民增收 。 21把 握机遇 , . 创设环境 要充分把握 中央 、 、 出 省 市
成 立 以后平 时很少开展工作 ,引导带动能力有 待进一 固和发展名 贵花 木生产基地 、 畜禽水产养殖基地 、 副 农 步增强。 产 品J T基地 、 J n 农产 品出 口创汇基地 、 闲观光旅游农 休
2 对策建议
业基地 等 5大特 色农业 基地 , 进一步推进万安水产 、 双 今后 洛江区要立足于城市发 展需要 ,充分 发挥 区 阳花卉 、 河市蔬 菜 、 甲禽畜 、 马 罗溪 中药材 、 山优质 茶 虹
展特 色农 业 , 主动对接 、 培育和创 造市场 需求 , 扶持发
展基础好 、 市场潜 力大 、 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业产业基
台实施 扶持 “ 三农 ” 政策 以及 区委 、 区政府制定 的《 于 地 、 关 农业龙头企业 、 农业 品牌及 精深加工企业 。要继 续 切 实加 强 农 业基 础设 施 巩 固完 善强 农 惠农 政 策 的意 通 过广告促销 、 加农产 品展 洽会 、 参 营销会 、 入大 型 进 见》 2 的 6条惠农 政策 的有 利 时机 , 一 步激 活农业 农 农产 品超 市等措施 , 进 打响传统 品牌河 市“ 槟榔芋 ” “ 、 绿 村经济 , 为特色农 业发展营造 良好环境 。要制定完善 6 宝 ” 冰菊茶 、泉 岩 ” 茶等一批 特色农产 品 品牌 , 牌 “ 茗 提 个 乡镇( 街道) 的特色农业 发展规划 , 科学合 理进行 功能 升品牌档次 , 力争每年新创 3家市级农产 品品牌 。 要着 分区, 确定 近 、 远期发 展 目标 , 中、 有方 向 、 有计划 、 有步 力改进农产品的 ̄ l技术 ,改 良加工设 备 ,引进 新工 J- n-
中国“三农”问题新动态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以福建乡村调研和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为例
个 农 业大 国 , 村 人 口 占全 国人 口的百 分 之八 十 农
以上 , 发展 工业 必须 和发 展农业 同时并举 , 业才 会 工 有 资 源和市 场 , 才可 能 为 建 立 强 大 的重 工 业 积 累较
多 的 资金 。 在 “ 五 ” 划 期 间 , 泽 东 又 把 “ ” 二 计 毛 工农 并举 ” 的思 想 , 展 为 “ 发 以农 业 为 基 础 , 工业 为 主 以
一
作 基本 点 , 随着 愈演 愈烈 的经济 全 球化 , 国际金融 危
机 也波 及 中 国 , 与此 同时 , 全球 气候 变化 也对 中国经
济 转 型提 出迫 切要 求 。在 区域 经 济 格 局 上 , 学 发 科 展 观 背景下 的福 建 省 的经 济 转 型是 以 “ 海峡 西 岸 经 济 区 ” 下面 简称 “ ( 海西 ” 战 略 , 或是 “ ) 抑 跨越 发 展 ” 战略 和“ 态 省 ” 略 为 驱 动轴 , 值 得 深 入 思 考 。 生 战 都 然 而 , 村发 展是 2 世 纪全 球化 经济 图景 中不可 或 农 1 缺 的部 分 , 管 在 全 国还 是 在 “ 西 ” 或 福 建 , 不 海 抑 农 村、 农业 和农 民等“ 三农 ” 终也 是 经 济 转 型 战略 的 始 另 一极 , 因为“ 三农 ” 问题 始终 是 关 系 国 家 和 区域稳 定 、 会进 步 、 济发 展 的关键 问题 。中 国是 一个 以 社 经 农业 为主体 的发 展 中 国家 , 至今 农 村 实 际人 口 占总 人 口的 6 % 以上 。因 而 中 国农 村 的农 业 现 代 化是 7 整个 国 民经 济建设 现代 化 的基 础 , 业 的基 础 地 位 农 和 战 略地位更 是 显而 易见 的。所 以 , 三农 ” “ 问题是 关 系党 和 国家全 局 的根 本 性 问题 , 系着 中 国改 革 关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农民增收调研):破解难题挖潜力 强农惠农促增收
破解难题挖潜力强农惠农促增收----泉州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泉州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投入,夯实基础,狠抓生产,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民持续增收,民生不断改善。
但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民增收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难度不断加大,全市上下仍需改革创新,迎难而上,挖掘潜力,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分析近五年来,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农民收入由2006年的6606元提高到2011年的10578元,增加了3972元,增长了60.1%,年平均增幅达9.9%,比“十五”期间平均增幅高出3.1个百分点,比“十一五”高出1.2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农民收入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变化随着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结构不断变化。
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作用更加突出;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有所减小;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具体如下:1、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拉动农民增收作用突出。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务工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201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6370元,比2006年的3576元增加了2794元,增长78.1%,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涨幅高出18个百分点。
从比重看,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60.2%,比重较2006年(54.1%)提高了6.1个百分点。
从贡献看,五年来拉动农民增收42.3个百分点,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70.3%。
2、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家庭收入比重下降。
2011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3358元,占人均纯收入31.7%。
五年来比重下降了6.5个百分点。
从增幅看,家庭经营纯收入五年平均增幅为5.9%,比人均纯收入低4个百分点。
泉州环境调研报告
泉州环境调研报告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华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泉州市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泉州市的环境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泉州市存在以下环境问题:一是水质污染。
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许多水体被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空气污染。
由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泉州市的空气质量较差,PM2.5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
三是噪音污染。
由于城市交通的繁忙和建筑工地的施工声音,泉州市的噪音污染较重,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四是土地污染。
由于工业废物的排放和化肥农药的使用,泉州市的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环境监管。
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和农田的环境排放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二是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政府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三是推行节能减排政策。
政府应鼓励企业和居民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减少工业废气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应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加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公众形成环保行动的习惯。
综上所述,泉州市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但随着各方的共同努
力,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希望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为泉州市创造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环境。
“三农”困境之探析
作者简介 :鲍晓娜(95 )女, 18一 , 山东安丘人, 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科社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S h e H Y a n J i U u
☆ 社 会 研 究 ☆
人 口绝大多数的农 民。 从几十年的农业政策史及其经济后 果来看 , 缺乏一个反映农 民权益的 、 平衡 的政治结构是许 多损害农 民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利益政策轻 易出台的重
农 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据一项调查 , 民的“ 农 不识
字和识字不多” 的人数竟高达调查 总数 的 1 名 2 %初 中 和 8, O
及 以上文化程度仅 占 4 鬈 5 % 1 、4 , 远低于城市人 口的 6 .% 54 的 水平 。农 民文化水平的降低 必然会影 响到他们对法律 、 法 规的了解, 自己的权利也缺乏明确的认识 , 对 更认识不到用
、
大农 民的政治权利及农 民的组织化问题 等方面 , 具体提 出解决“ 三农 ” 问题 的方法。
关 键 词 : 民;三农”和谐社会 农 “ ;
中图分类号 :C 1 .2 9 8 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0- 2 8 {0 9 7 0 2 O 2 59 2 0 )2 — l 一 2 0 7
要原因。
力度 , 建立有利于农 民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 的信 贷 、 财税 和
登 记 等 制度 。”
第 四, 政府职能的转变。一般来讲 , 利益集团是指那些 具有特定 的共 同立场 、 观点 和利益 的人们 的集合体 , 它们 试 图通 过影 响公 共政策来提高或促进集团 内部 的共 同利 益。 在当前利益集 团的博弈 中, 民作为国家的大多数 , 农 却
都是贫穷病 。在教育方面 , 教育 支出已经成为农 民开支 中
对推进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的探讨
动小 , 应对市场能力 凸显 不足。 第 四, 抗灾能力不强。水利基础设施共有 1 万多处 , 其中小 二型以上水库 1 座 , 4 灌区渠道工程 109公里, 0. 塘坝 58 44座, 引 水工程 1 , 3 处 海堤 9公里 , 农用大井 43眼, 6 这些工程多建于上 世纪五、 六十年代 , 又缺少正常的维修养护 , 工程普遍存在老化 , 防灾减灾能力脆弱, 难以抵御特大洪水、 强台风袭击。 第五, 发展后劲 不足 。主 要表 现 : 是纯农 业劳 动力 素 一 质偏低 , 与新农村建设 的要求差距 较大。尤其是农村 年青 人 大量外流 , 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平 的提高。二是农业科技 含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解决好农业 、 农村 、 民问 农 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大局 , 必须 始终作 为全党 工作 的 重 中之重 。 【 随着泉州 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 事业建设 取得 巨 ”l 大成就 , 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 进一 步得 到落实 , 特别 是在农 用地大幅减少 的情况 下 , 三农工作 继续保 持持续 稳步 推进。 达到农 业增效 、 民增收 、 村增 色 , 为全党和全社会 的 农 农 已成
植、 养殖模式主要以“ 家一户 ” 一 式分散 生产和经 营为主 , 农
业生产 的规模化程度不高 。 市场 占有额 小 , 市场优势不明显 。 第三 , 组织程度 不 高。农 民基本 上是 “ 打独 斗” “ 单 、 提
篮小卖 ”市场局限性大 , , 物流不畅 。生产 、 加工、 销售 各环节 不能有效衔 接和互 动 , 缺乏现 代物 流 的服务策划 。 场拉 更 市
第一 , 存量 土地 不多 。 目前 , 区共有 农 用地 3 全 0万 亩 ( 耕地 95万亩 ) 随着城 区框架 的撑 大 , 化工业 园 区的扩 . , 石 建, 农用地仅存不多 , 纯粹意 义上 的农业主 要存在 于涂岭 以 及 界 山 的一 部 分 。港 口码 头 群 的 建 设 , 近 海 滩 涂 养 殖 面 积 使 大幅减少 , 以地养农 的空 间在逐渐缩减 , 失地农 民逐渐增多 。
2009农民收入分析:稳住大盘 固本培元 泉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第2期2010年1月16日稳住大盘固本培元泉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坚持“稳住大盘、固本培元,项目带动,奋力发展”思路,积极应对,主动出击,确保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民持续增收,生活逐步改善。
调查显示,我市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8563元,同比增长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35元,同比增长9.0%。
一、“四驾马车”拉动农民增收2009年我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均纯收入856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0元,增长7.4%。
人均纯收入及增加额均仅次于厦门位居全省第二位。
其中,工资性收入4693元,增长8.0%;家庭经营纯收入3148元,增长6.4%;财产性纯收入385元,增长4.5%;转移性收入337元,增长13.0%。
其构成比重如下:1、工资性收入是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引擎。
人均工资性收入4693元,增加347元,增长8.0%,拉动农民增收4.4个百分点,是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其中,人均县内务工收入(包括本乡域内和乡外县内务工)3177元,增长10.1%,高于工资性收入增幅,拉动农民增收3.7个百分点,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9.4%。
这得益于我市积极采取措施,“稳住大盘,固本培元”,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保证了农民务工收入增长势头。
尤其是2009年下半年开始,整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企业开工较足,甚至“民工荒”现象重新出现,各项经济指标也均出现回暖迹象,农民工资性收入水涨船高。
另外,农民到县外务工收入(包括县外国内和国外务工)也是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年人均1042元,增长5.0%。
2、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2009年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148元,同比增加188元,增长6.4%,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1321元,增长11.4%,增长较快,是农民家庭经营增收亮点。
泉州经济调研报告
泉州经济调研报告泉州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经济城市,也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商业港口之一。
本报告将从泉州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外贸贸易等多个角度进行调研分析。
泉州的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制造业的发展。
泉州以纺织、鞋业、机械制造等为主导产业,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和加工厂。
其次是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泉州的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泉州经济提供了强力支撑。
还有农业和渔业在泉州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农产品和水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给泉州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在产业发展方面,泉州的特色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首先是纺织和鞋业。
泉州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和鞋业基地,拥有许多著名的纺织和鞋业品牌。
其次是机械制造业。
泉州的机械制造业较为发达,特别是食品包装机械和纺织机械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还有建材、电子信息、化工等行业也在泉州蓬勃发展。
外贸贸易是泉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具有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港口设施。
通过泉州港,泉州与东南亚和其他国家进行广泛贸易往来,成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桥梁。
泉州的外贸贸易额连年增长,出口产品主要为鞋类、纺织品、机械设备等。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在创新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企业研发,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泉州市设立了多个科技创新基地,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
泉州还拥有多所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泉州的经济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产业结构合理且具有竞争力。
外贸贸易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为泉州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持。
在未来,泉州应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身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更加可持续发展。
三农市场调研分析方案
三农市场调研分析方案第1章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方法 (4)第2章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5)2.1 农业产业现状 (5)2.2 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5)2.3 农业产业链分析 (6)第3章农村市场消费现状 (6)3.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6)3.1.1 收入水平分析 (6)3.1.2 消费支出分析 (7)3.1.3 消费水平区域差异 (7)3.2 农村消费结构分析 (7)3.2.1 食品消费结构 (7)3.2.2 非食品消费结构 (7)3.2.3 消费结构优化方向 (7)3.3 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7)3.3.1 人口结构分析 (7)3.3.2 消费意愿与需求 (7)3.3.3 政策与市场环境 (7)3.3.4 消费潜力展望 (8)第4章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市场 (8)4.1 农村人口现状 (8)4.1.1 人口规模及分布 (8)4.1.2 人口年龄结构 (8)4.1.3 人口素质 (8)4.2 农村劳动力结构 (8)4.2.1 劳动力年龄结构 (8)4.2.2 劳动力性别结构 (8)4.2.3 劳动力职业技能结构 (8)4.3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 (8)4.3.1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8)4.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9)4.3.3 政策措施及成效 (9)第5章农业科技与信息化 (9)5.1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9)5.1.1 农业科研机构布局 (9)5.1.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9)5.1.3 农业科技政策支持 (9)5.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9)5.2.1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9)5.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9)5.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0)5.3 农业信息化发展 (10)5.3.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0)5.3.2 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10)5.3.3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10)5.3.4 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10)第6章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10)6.1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10)6.1.1 交通基础设施 (10)6.1.2 水利基础设施 (10)6.1.3 能源基础设施 (10)6.2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1)6.2.1 教育服务 (11)6.2.2 医疗卫生服务 (11)6.2.3 社会保障服务 (11)6.3 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需求 (11)6.3.1 交通基础设施需求 (11)6.3.2 水利基础设施需求 (11)6.3.3 能源基础设施需求 (11)6.3.4 教育服务需求 (11)6.3.5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2)6.3.6 社会保障服务需求 (12)第7章农村金融与保险市场 (12)7.1 农村金融市场现状 (12)7.1.1 金融服务覆盖面 (12)7.1.2 农村金融需求 (12)7.1.3 农村金融供给 (12)7.2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12)7.2.1 金融产品创新 (12)7.2.2 金融服务创新 (12)7.3 农村保险市场发展 (12)7.3.1 农村保险市场现状 (12)7.3.2 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瓶颈 (13)7.3.3 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对策 (13)第8章农业产业链企业分析 (13)8.1 主要农业企业类型 (13)8.1.1 农产品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农作物、畜牧、水产等农产品生产,以产量和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
三农问题调查与解决方案案例集
三农问题调查与解决方案案例集第1章引言 (2)1.1 三农问题的背景与重要性 (2)1.2 调查与解决方案的总体框架 (3)第2章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3)2.1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3)2.2 产业链条优化与延伸 (4)2.3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4)第3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4)3.1 土地流转现状与问题 (4)3.1.1 土地流转现状 (5)3.1.2 土地流转问题 (5)3.2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5)3.2.1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原则 (5)3.2.2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 (5)3.3 农村土地征收与补偿 (5)3.3.1 土地征收程序不规范 (6)3.3.2 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 (6)3.3.3 补偿款发放不及时 (6)3.3.4 改革建议 (6)第4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4.1 农村交通与物流 (6)4.2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6)4.3 农村能源与环境 (7)第5章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7)5.1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与问题 (7)5.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5.3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8)第6章农村教育与文化事业 (8)6.1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 (8)6.2 农村素质教育提升 (8)6.3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9)第7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7.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9)7.1.1 现状分析 (9)7.1.2 解决方案 (9)7.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0)7.2.1 现状分析 (10)7.2.2 解决方案 (10)7.3 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 (10)7.3.1 现状分析 (10)7.3.2 解决方案 (10)第8章农村扶贫与脱贫攻坚 (11)8.1 贫困地区现状分析 (11)8.1.1 贫困人口分布特征 (11)8.1.2 贫困地区经济状况 (11)8.1.3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1)8.2 精准扶贫政策与实施 (11)8.2.1 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11)8.2.2 精准扶贫实施举措 (12)8.2.3 精准扶贫政策成效 (12)8.3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12)8.3.1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 (12)8.3.2 持续推进产业发展 (12)8.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2)第9章农村基层治理与民主建设 (13)9.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3)9.1.1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3)9.1.2 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13)9.1.3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 (13)9.2 农村民主管理与监督 (13)9.2.1 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机制 (13)9.2.2 加强农村民主监督 (14)9.2.3 创新农村民主管理方式 (14)9.3 农村法治建设与法律服务 (14)9.3.1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14)9.3.2 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14)9.3.3 强化农村法治保障 (14)第10章三农问题综合解决方案 (14)10.1 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 (14)10.2 社会力量参与与协同 (15)10.3 三农问题监测与评估 (15)10.4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5)第1章引言1.1 三农问题的背景与重要性“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三个问题相互交织,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背景介绍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级市,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是中国南方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泉州市下辖6个区、2个县,总面积11908.1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33万人。
泉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闽南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生态资源的城市之一,是闽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泉州市地域广阔,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因此,泉州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非常复杂。
二、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1 主要产业泉州市现有产业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海西经济区、闽南经济区、汀州经济区等地。
其中,以海西经济区的吉漳、南安、惠安三县为重点,这三个县的经济总量占泉州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
闽南经济区以石狮、晋江为代表,其主要产业集中在服装、针织、鞋、箱包、面料等轻工业方面。
汀州经济区以德化、永春为代表,主要是以传统陶瓷、花卉、茶叶、木材为优势产业。
除了以上三个经济发展区,泉州市还涉及港口、服务业、旅游等多个领域。
2.2 产业结构分析现今,泉州市已形成了以轻工、电子、机械、陶瓷、化纤、化工和建材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主导产业占比较大,但存在单一或重复重复的问题。
在轻工业等传统领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业聚集效益下降,行业结构没有明显改观的情况。
泉州市设立的泉州晋江世界贸易中心不但利用了泉州“一带一路”政策,还是世界鞋都品牌的创建地,成为了泉州乃至国内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主要窗口。
与此同时,泉州市正在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新经济,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以升级产业。
2.3 发展困境在泉州市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产业聚集区块间差距明显,经济发展不均衡; - 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 由于市场激烈竞争和人口老龄化,轻工等传统产业难以得到长期发展; - 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行业政策变化和环保政策限制,产业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地区“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泉州地区“三农”问题。
调查时间:2013年至2014年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网上资料查找、访问当地人士、实地考察
关键字:
“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脱贫致富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正文:
我国13多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
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
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刻不容缓,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当然也应该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中去,通过寒假的走访调查、查阅资料我们对“三农”也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结合我们寒假所调查的情况以及现实的问题谈谈我们对“三农”问题的一些浅显分析以及建议。
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2、干部、党员、执法人员作风问题。
3、教育费用过高问题。
4、农民有致富愿望,但感到致富无门的问题。
5、土地问题。
6、医疗保障体系问题。
二、结论:
1、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
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三农”问题现状:
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态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圈地之风肆虐,人均耕地面积锐减。
二是农业人口过多,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三是因资源配置长期形成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
四是因农产品市场化率低、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及污染问题而缺乏国际竞争力。
五是因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科研推广体制改革滞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有人形容中国说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
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由国家全包,农村则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农业的支出严重不足,而且还逐年下降。
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几乎全部是由农民负担。
人们看到的就只有城市的现代化,而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交通、卫生、教育等还很落后。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是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这种情形,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
1、加大经济、技术投入使农民增收
2、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使农民从务农中受益
第一,指导农民种适于当地生长的农作物。
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第二,指导农民种有市场的农作物。
政府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指导农民农作物的选取,这样农民的劳动果实才能卖上好价钱。
而且,政府可以帮助农民找销路,对于消息闭塞、与外界沟通难的农民们来说,最需要的就是这方面的信息。
第三,指导农民科技种田。
组织农科院的工作人员常下乡看看,对农业生产加以科学指导,这样可以使农民干农活时事半功倍。
3、鼓励外出打工,从事服务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4、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育他们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就业后劲。
第一、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积极发展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
如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多种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走农业现代化之路。
5、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使农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第二、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
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
要明确公共预防保健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
尤其是在一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预防保健尤其重要。
第三、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
实践证明,农村医疗保障不必坚持“一种模式”,而应多种模式并存,毕竟中国地理广阔,各地农村情况大不一样。
6、加强政府公职人员的廉政建设,继续实行义务教育,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四、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要想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还需要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进行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
我们一直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我们能够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奋斗,那么终有一天我们必定能解决“三农”问题的。
注:随报告另附五份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