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是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确保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

传统的发展观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顾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即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理念。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文明。

”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我们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在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只有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机制和行动,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我们要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具体的行动计划,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 自然观 的 形成 是历 史发 展 的必然
学等 的讨论 和重复 , 而是对环境科学 、 生态科学等 有 自己独特 的研究对象——生态 自然界。第三 , 生 态 自然观是出于对 自然观的历史研究 的理性思考
生态 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 , 关 进行哲学概括形成 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 它 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第一 , 生态 自然观并非简 单 回到天然 自 然观 , 它既是对人工 自然观 的某种扬
t mp a i amo yb t e u n & n tr n o c r e eo me t fh ma c s s m. E o n tr s o e h s eh r n ewe n h ma z au ea d t c n e d v lp n u ne o y t o n o e c - au ei g ii gc n e t n hlsp ia ai f u tia l e eo me t n elt r sie i bed ma da dp a t a udn o c p dp i o hc b sso san b ed v lp n dt t vt l e n rci l a o l s a h a ei n a n c fr o efr e . h s h oyi o ait inf a c rcieo san bed v lp n tae y om t m rT i te r f e s cs ic n et pa t f u tia l e eo me t rtg . f h o s rl i g i o c s s Ke r se o.au eve s san bed v lp n ywod :c — tr iw; u tia l e eo me t n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 河池学院, 广西 宜州 56 0 ) 4 3 0
摘要 : 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出发 , 具体分析 中国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遭遇的 生态问题 。 出 中 提
国可持续发 展应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 , 遵循 生态学原理 , 发展循环 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 词 : 克 思 恩格 斯 ; 态 危 机 ; 态 自然 观 ; 马 生 生 可持 续发 展
马克思 和恩格斯 提 出“ 人创 造 环境 ” 思想 。人 类 要 的
想可持 续生存 和发展 , 须进行 劳 动 。人 类 比其他 动 物 土流失 面积 5 0万—6 0万亩 , 国受 水 土流 失危 害 的耕 就必 0 o 全 强大, 就在 于能够利 用 自 规律 和改造 自然 界 。马克 思认 地约 占耕 地总 面积 3. %。第 二 , 地 荒 漠化 速度 加快 , 然 33 土 为 在社会 生产活 动过程 中 ,人和 自然 同时起作用 ” “ 。正如 荒 漠化是 指包括 气 候 变异 和 人类 活 动 在 内 的种种 因素 造 中国俗话 所说 “ 巧妇 难 为无 米之 炊 ” 。从 而进 一 步 提 出 自 成 的干旱 、 干旱 和具有干 旱影 响的半 湿润 地 区的土地 退 半 然生 产力 和社会 生 产力 这 两种 生 产力 的概 念。社 会 生 产 化。据公布调查报告 , 我国荒漠化总面积为22 2 6 . 万平方 力是在 自然生产力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 的, 人类的社会 公里 , 占国土面 积的 2 . % 。 73 生产力 不得超 出资源 和 环境 的承 受能 力 。 自然生 产 力 是 2 .森林生 态衰退 基 础 , 约着社 会 生产 力 。恩 格斯 提 出, 认 识人 类 社 它制 要 森林 生态 系统退 化 是 指 由于 人类 乱 砍 滥伐 等 活动 的 会 和 自然 界的一 体性 , 即人类 社会和 自然界 和谐 。 干扰 或火 灾 、 害等 自然 因素 , 虫 使原 生森林 生态 遭到 破坏 , ( 生态危机 的社会根 源是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式 三) 从而使其向退化过程发展。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 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是 在利润驱 动下 的 生产 , 以对 自然 结果 表 明 , 国森 林 面积 1 7 我 .5亿 公 顷 、 林覆 盖 率 l. 森 8 的征 服为价值 追求 。在资本 家来看 , 只要 生产 能为 自己带 2 %, l 森林蓄积是 145 亿立方米 , 2 .6 人工林保存面积 05 .3 来利 润 , 可 以不顾 环 境污 染 和资 源 的可 持续 利用 , 是 亿公 顷 , 积量 l.5 立方 米 , 土林 面积 居世界 首 位。 就 正 蓄 5o 亿 人 资本家 的这种 短 视行 为 造成 了对 生 态 的 破坏 。 马克 思强 从 总体上 看 , 国森 林 资源 分 布不 均 , 要 分 布在东 北 西 我 主 调, 要立 足社会关 系去认识 和协 调人 与 自然 的关系 。马克 南 ; 地质量 不 高。 总之 , 国现 有森 林 生态 系 统退 化 十 森 中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自然观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自然观

第一作者简介:杨 芝,女,1973年8月生,湖北省郧县人,1995年毕业于湖北经济管理大学,现为中国地质大学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湖北省武汉市,430074. 文章编号:1005-6033(2001)01-0008-02收稿日期:2000-11-08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自然观杨 芝摘 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在造成大自然伤痕累累的同时,人类也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这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价值观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1 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谱。

可持续发展阶段被认为是发展序列中一个更新的和更合理的阶段。

当然每个发展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

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从对大自然崇敬膜拜,消极服从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大自然无限制地索取和掠夺,最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面对严酷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应和谐统一,人类应作大自然的朋友,而不是敌对关系。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恐惧、盲目阶段。

大约1万年以前,人类活动只是个体范围或部落范围,靠采食渔猎进行个体延续。

对大自然是恐惧的、盲目的,并且被动地接受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财富,对人类的各种疾病及自然灾害没有任何办法,只是听之任之,完全是自然拜物主义。

但是随着火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变,这是第一次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利用。

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除了带给人类以更多的安全感之外,还大大扩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

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自然界的生态也是平衡的,无环境污染和干扰生态平衡。

(2)适应阶段。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

面对这些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以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生态自然观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共生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元素都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这个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该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长期、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

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主张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深入探讨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哲学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才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命与自然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坚持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1]。

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

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

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

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人维持。

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保障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那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在我看来,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1. 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生态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认为自然界的生物、环境和自然规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可持续发展观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满足当前需求的要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未来世代能够继续获得资源和环境。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

2. 地球村共同体意识生态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地球村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全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而可持续发展观也强调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提倡共同责任和利益。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层面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上。

生态自然观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则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环境的因素,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

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领我们正确对待自然、尊重自然;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生态自然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实现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和理念。

我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一 、生 态 自 然 观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含 义 相 近 1. 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 的 具 体 体 现 , 是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自 然 观 的 现 代 形 式 之 一 。它 以 生 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 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 主张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 可 持 续 发 展 : 随 着 生 态 自 然 观 的 确 立 , 一 种 新 的 思 想 、 新 的 模 式 在 现 代 人 类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萌 发 ,“ 既 满 足 当 代 人 的 需 求 , 又 不 危 及 后 代 人 满 足 其 需 要 的 发 展 ”成 为 学 术 界 共 同 的 心 声。具体的讲, 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 采取保护环境 和 合 理 开 发 与 利 用 自 然 资 源 的 方 针 , 实 现 经 济 、社 会 与 环 境 的 协调发展, 为人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物质文明 和 精 神 文 明 , 同 时 还 要 考 虑 把 局 部 利 益 和 整 体 利 益 、眼 前 利 益 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二 、生 态 自 然 观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观 产 生 的 现 实 根 源 相 同 1.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 实 根 源 可 以 归 结 为“ 生 态 危 机 ”。 这 种 生 态 危 机 又 集 中 表 现 在 了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问题; 人口问题。 这 些“ 生 态 危 机 ”严 重 的 威 胁 着 人 类 的 生 存 与 发 展 使 得 当 代 人 类 不 断 的 对 其 进 行 反 思 。与 此 同 时 , 随 着 生 态 科 学 的 进 步 与完善,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2.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 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史 前 文 明 、农 业 文 明 、工 业 文 明 、现 代 文 明 。在 不 同 的 社 会 发 展 时 期人类社会活动对大自然干预的程度不同, 因而产生的环境 问 题 亦 不 同 。但 总 的 趋 势 是 随 着 生 产 力 的 不 断 提 高 , 人 们 改 造 自然能力的增强,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亦愈深, 而受到污 染 破 坏 的 环 境 又 成 为 社 会 发 展 新 的 制 约 。尤 其 是 近 现 代 , 这 个 矛盾日益突出, 为此各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环境保护投 资 , 制 定 一 系 列 环 境 法 律 、法 规 , 加 强 环 境 管 理 , 同 时 大 力 开 展 环 境 科 学 研 究 , 进 行 环 境 污 染 治 理 和 发 展 低 污 染 、无 污 染 的 工 艺技术, 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 制 , 环 境 质 量 有 了 明 显 改 善 , 人 类 正 是 经 过 不 断 反 思 、探 究 与 实 践 才 终 于 提 出 了 一 种 全 新 的 发 展 理 念 — —— 可 持 续 发 展 , 目 前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 三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基 本 原 则 与 实 施 途 径 贯 穿 了 生 态 自 然 观的基本思想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里 约 环 境 与 发 展 宣 言》中 规 定 的 27 条 内 容 , 大 体 可 以 概

浅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浅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 高 ,人类认识并 改造 自然 的能 力 E l 益增 强 , 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也越 来越严 重。怎样 使人 与 自然 和谐统 一 ,实现 双 赢 ,全人类都在不断反思探索研究 。而 生态 自然观 的逐 步演变与 发展 , 是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 础。 1 .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理论 和 原 则 第一 阶段 ,2 O世 纪 中叶 西方 国家不 断发生公 害事 件。美圜生 物学 家蕾切尔 ・ 卡逊 ( R a c h e l L o u i s e C a r s o n )研究了使用杀 虫剂所带来 的各 种危 害,1 9 6 2年 ,《 寂静的春天》一书初步揭示 了污染对生态 系统的影 响 ,这是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1 9 7 2年 , 《 罗马俱乐部 报告》 ( M e a d o w s e t a 1 . )认 为,人 口和经济规模 的无节制扩张 ,会 突破 可耗竭 自然资源的总量 ,突破环境 自 净 能力和承载力 ,直至导 致全球经济增长 的不可持续性。同年 ,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上形 成的 《 联合 国人类 环境宣言》 ,回答 了 “ 要环境还是要发展”这一 问题 ,强调 “ 或 ( o r ) ” 字。
等文件于 巴西里约热内卢 的联合国大会 通过 。主要观点是 ,环境和发展 要平衡 ,强调 “ 和 ( a n d ) ”字 。 第 四阶段 ,我国政府 于 1 9 9 4 年3 月编制并发表 的 《 中国 2 l 世 纪议 程—— 中国2 l 世纪人 口、资源 、环境 与发展 白皮书》 , 是我 国政府 第一 次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 ,也是 参与全球 可持续发展 的标 志。 可持续发展 三角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简称 E S D) 于1 9 9 4年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 ,认 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 的发展 , 更 是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融合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 。 2 0 0 2 年在南非 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 ,在可持续发展 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 问题中提出新 的发展 目标和实现 目 标 的时间表。它的主要 观点是 ,将环 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融合在一起 ,这一观点着重 “ 合 (i n ) ”字 。 可持续发展有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 , 包含代 际公 平和代 内公平 。代际公 平 ( 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e q u i t y )就是 当代人消 费发展 的同 时不能损害后代人 的发展权 利。代 内公 平 ( i n t r a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e q u i t y )是 指 同代人中每个人 的发展都是平等的 ,没有性别和种族之类 的歧视 。二 是持续性原则 ,即资源 的稀缺性和环境 承载力是限制人们无节制消费与 需求的重要因素 , 全世界只有将当下和未来 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 能实现全球的强 可持续发展。三是共 同性原则 ,指的是针对各个 国家和 地 区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必须采取共同的行 动。 2 、可 持 续发 展 的必 然 途 径 :生 态 文 明 从语义学上分析 ,“ 生” = 人 +土 ,表示生命 、生产 、生活 、生存 , 其 动力学机制包括 :竞争衍生 、整合共生 、循环再生 、适应 自生 。“ 态” 的中文繁体 由自然 的 “ 能 ”和人 文的 “ 心”所 组成 ,它所 表现 出的是 种 状 态 或 者 格 局 ,其 控 制 论 机 理 包 括 :物 态 谐 和 、事 态 祥 和 、心 态平 和、世态亲和 。“ 生”与 “ 态 ”结合 在一起 ,就是 达尔文 的物竞天 择、 老子之道法 自然 、以及 天人合一的心同文化 。 “ 天人合一” 的整体 思维 模 式有助 于形成健全的生态 思维。道家 “ 道 生万物”,儒 家 “ 太极 化生 万物” ,均体现出尊重生命价值 的生态道德 观。儒 家主张仁爱 德性 ,所 谓 “ 民吾 同胞 ,物吾与也” 。道家则是一种 自然主义 的空灵 智慧 ,通过 敬畏万物来完善 自我 生命 ,所谓 “ 道 生一 ,一 生二 ,二 生三 ,三 生万 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天地与我 并生 ,而万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自然观点的系统阐述。

它阐明了人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

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暴涨、资源相继匮乏、环境污染等带来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引发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形势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

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梳理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探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其在中国的发展出发,介绍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最后试探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实践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引言自然观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与信仰,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都决定了推动着自然观的不断发展变化。

工业革命的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我们需要反思自身的生存发展方式,摆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正文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自然是什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民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认识。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基础上,我们也许会从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学科的角度与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些回答都是不完整的,是割裂的,我们针对这个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的总的观点,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是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人合一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比例的占多少?以可持续发展高科技、环保科技、绿色科技进行产业革命的这些产业占GDP多少?还有,我们传统产业的,比如房地产占多少,通过几个对比,通过一些数据,真正实现科学的转型,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一定要秉承老祖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因为国外都把天人合一当做一种生态伦理学,在德国、美国、欧美一些国家,都盛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学院提供儒家学说的同时,把天人合一的思想传到了全世界。希望我们从自身做起,大家到处鼓与呼,把我们古圣先贤的自然观,把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真正落到实处。为我们在座的子孙后代,为中华民族以后一百年、三百年,甚至更远的,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资源价值。
古人讲的千里感应,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人体有一个气场,对天地有一种感应的东西,比如要地震,人的预先是有感应的,但是有一些感应我们事后才知道,人跟天地是相辅相成,天地人三者是一种平衡关系。
孔子最主要的学说是“仁”,能成为“仁者”的,不仅是爱自己的亲人,爱人类,更重要的仁者就是爱山、爱水、爱万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也是孔子“仁”一个最主要的东西,所以对一草一木,对万物赐予我们人类的,都要用仁的态度去对待,这是孔子儒家的主要学说。仁也是和谐的表现,和谐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也指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比孔子早出生,是孔子的老师,是国家图书馆的馆员,博览群书,其中“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思想论点。道家的庄子说了,“天地与我并生,与万物为我合一”。人在自然间处于一个独立、渺小的动物,跟天地是相呼应的。
孔子说了:“天生德于予”。意思是人生下来以后,就跟自然要融为一体。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天矣”。是说人性的,一定要跟天相呼应。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四个字的是北宋理学家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这个话就是张载说的,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意思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过去叫有学问的人是儒者,因明至诚,明白道理,你就变得诚信,因为诚信,你就变得智慧,什么叫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要跟天、地合在一起。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于地球的深入认知,生态自然观逐渐成为人们思考和探索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与生俱来的、丰富多彩的,并能满足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但是各种生态危机,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物种丧失等问题,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生态自然观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历史和发展上的原因,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近年来,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促进节能减排、推进清洁能源、加强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加速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而生态自然观的提出和推广不仅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大关键,更是推动中国走向更好未来的基石。

众所周知,生态自然观是强调自然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人类不应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取自身利益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着自然与人类一体共生的理念,可以建立与环境和谐的新型发展模式,放弃依靠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传统发展模式,而选择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

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在发展资源、工业、农业等大规模扩展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对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匮乏地区和大城市中,要转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革新,建立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体系等措施,以解决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等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应有更高的生态意识,大力推广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样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营造环保优秀的生态文明。

此外,公众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态素质,增强环保意识,鼓励个人和企业在各个领域都能够积极承担起环保责任。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五篇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五篇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五篇第一篇: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学院:专业(方向):学生: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摘要]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 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两者相互依存, 互为促进, 不可分割。

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 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迫切的问题。

在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时, 必然涉及生态自然观的深层理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号召全国人民在2020 年小康社会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是我国现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结果,又是深化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动力。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 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进行劳动。

人类比其他动物强大, 就在于能够利用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 人和自然同时起作用。

二、中国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土地退休和破坏, 主要表现为: 第一, 水土流失逐年加重。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

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

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推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使命。

1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奠定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其内涵主要包括:(1)生态自然观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这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的有机统一体。

在生态自然中,人融入了自然中,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环境科学的重复讨论,而是对生态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从而形成的关于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

(3)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就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也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生态自然观就是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一种长期的理性思考的结果。

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过程。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改造程度不同,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逐步增强,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危机正在逐步加深。

尤其在近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大机器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反作用于人类社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生态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经过不断反思、探究与实践,最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1发展性。

是指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人类与自然发展观的演进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人们对人类发展与改造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然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而逐渐的变化、加深、发展。

(一)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是指以人类的价值尺度来解释和处理整个世界的观点。

其主要观点是,一切服从于人类,以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于“人定胜天”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者考虑问题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去操纵自然,其结果是改变了自然环境状态,恶化了自然环境质量,引发了生态系统的变异和退化。

一些“人祸”(诸如核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的发生即源于此。

这种哲学观的问题就在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末倒置,反映出人类中心主义在不断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面前仍然顽固不化的心态。

人类原本生于自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到底,这种传统发展观存在的致命弱点,就是人类的“为所欲为”。

人类中心主义影响的最大化,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最小化。

因此,人类中心主义下的发展观是一种逐渐弱化、最终被自我否定的发展观。

(二)自然中心主义发展观这是生态原教旨主义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是,客观世界的一切完全流于自然,人类应当任其按照既有的自然形态和规律发展。

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附庸,人类必须听天由命。

当今西方国家不断地有人使用暴力方式,阻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良性的改造,就是这种激进的生态哲学观指导的结果。

这种观念的实质,是人类崇尚的“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

人类在自然面前,缩手缩脚,面对自然力的危害,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种消极的发展观很难保证人类在“天灾”面前有所作为,只能逆来顺受,甘当自然的奴隶。

如果这种哲学观主导了人与自然互动的进程,人类的智慧终将泯灭,人类改善自然的能力终将丧失,照此下去,人类只有退化到“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代。

显然,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是完全忽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的观念,是把人类降低到动物乃至植物的物种层次的哲学观,是最终人类连自身的存在也找不到合理位置的观念。

论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

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

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

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

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1.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1.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2]。

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的连续不断的增加或保持。

可持续发展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方面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同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冲突。

论自然辩证法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论自然辩证法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论自然辩证法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摘要: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转变性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托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熟悉,生态自然观是增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现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成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付出庞大的环境代价为基础的,资源的匮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破坏,迫使咱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借鉴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文将通过介绍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就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Abstract: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belonged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holds that nature is an ecological system. Man and nature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as an organic entity. Ecological system is not only a dynamic but an opened nonlinear, nonequilibrium system with the quality of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s a new view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relying on the ecological science and system science when facing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is the vital theory basi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society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da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consuming a large number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heav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seriousl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adually force us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oos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ideology of the natural dialectics.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ecological natural thoughts of natural dialectics to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combining the re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us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will b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Key words:dialectics of nature; the views of ecological nat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生态自然观概述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史的另一种形态,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托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熟悉,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越严重,生态危机正在逐步加深。
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 关系
它们的相同之处
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包容性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 展的含义相近
现实根源相同
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问题
人口问题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 观念和哲学基础
生自然观的核心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 然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发展性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逐步增强,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来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自然观的形成 背景及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
三、它们两个之间的辩 证关系
四、总结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新科技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
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的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 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 效的控制,死亡率下将,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然而, 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 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 的普遍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 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 括与总结的结晶。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应运而生。
一、生态自然观


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从生态自然观的视角谈谈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对策

从生态自然观的视角谈谈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对策

1、从生态自然观的视角谈谈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对策。

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

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到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只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第三,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是对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长期、充分发展之后的一种理论总结。

二、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1)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

第一、确立生态自然观,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的发展放在宇宙观、社会观与人生观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的地位,弘扬与发展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意识基础。

第二、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性因素,从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来探讨人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条合乎逻辑的思维路线。

(2)生态自然观要求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扩展到人与一切生命之间,把自然也作为人类道德的对象,这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

生态自然观要求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扩展到人与一切生命之间,它认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地球生态系统,对于整个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必要的、有利的,人类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尊重和维护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担负起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破除自我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从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学号:201420572班级:18班专业:普通外科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

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人作为主体,首先有其存在的自然前提。

“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活动依赖于物质自然界。

其次,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单单是一个“自然的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是一个“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是一种实践关系,人和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彼此联系着的。

实践作为一种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统一过程。

对象化即主体的客化,自然的人化。

它通过把人的本质力量和能力从主体的运动形式转变为客观对象的方法,在劳动过程中创造某种对象。

恩格斯说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标志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通过生产劳动自觉地利用和支配自然。

但是,恩格斯又特别警告人们,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自然。

如果这样做,自然界必然无情地报复人类。

他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二、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同点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相近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模式在现代人类意识形态领域萌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共同的心声。

具体的讲,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还要考虑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2.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相同[1]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问题;人口问题。

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

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2]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活动对大自然干预的程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亦不同。

但总的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亦愈深,而受到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制约。

尤其是近现代,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各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同时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和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工艺技术,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人类正是经过不断反思、探究与实践才终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实施途径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第二,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指经济发展,它包含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诸多要素。

第三,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平等的发展权。

(2)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代际公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

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进行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不给予子孙更多的财富也要留下一片蓝天碧水,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过度开发资源、滥用环境权利剥夺后代人理应享有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幸福,而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利益。

二是代内公平———即所有的当代人应该享受平等的发展权利的待遇。

要求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分配和负担。

(3)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经济和社会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

也正是基于这个层面的理解,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界定为:“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4)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世界各国的联合行动。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家园,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得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以上四条基本原则的内容正是生态自然观所持的基本思想。

[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因为在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中,生态文明就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而生态文明包含的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层面恰恰是可持续发展构成的要素。

4.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在理论上殊途同归[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对生态系统特征的解释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一定时空范围、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并且整体、开放、动态平衡的系统。

正是基于生态系统以上的特点,生态自然观理论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一员,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因子,人类与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更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用实际行动来打破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而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概念中提出,不是不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何种形式、何种程度实现经济增长,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实行,才能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这样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正确规范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应以高度民主的科学认识与道德责任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应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发展、公平、合作、协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可持续性发展模式1.“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可持续性发展”概念是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明确提出的。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界定。

90年代以来,又有一些补充和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等。

从广义上说,“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定义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战略。

可持续性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荣,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的目标。

2.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