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周泽之(1948—),男,深圳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对人类具有优先地位和对社会具有基础作用的论述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深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自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
首先,自然界是人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恩格斯说,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p374-375)“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在人类诞生前,自然界没有主体客体之分;人类产生以后,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但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自然界是本源,人是自然的派生物,两者的次序是先有自然后有人;如果没有外部自然界,就没有人类。
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这些物质资料要靠劳动获得,但劳动不能单独创造财富,只有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2](p383-384)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
身体。”
[3](p45)
最后,人类的活动受制于自然。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
界,人能通过他的创造活动来支配自然界。但是人的活动也不能随心所欲,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以其自身规律限制人的行动;如果无视自然规律任意妄为,那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马克思说,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O eE o.au eViw a dLeabharlann Baidu san b eDe eo me t nt e . tr e n u tia l v lp n h n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实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面对生态危机的现实,人类提出了生态自然观,而生态科学,又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索,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关系
引言:
“英雄时势谁主造?千年纷争从未停。
诸法因缘起,系统临环境;
适者求生存,改变更长命;
学习获启示,利用争优胜!
掠夺无厌显兽性,环境人类互依存。
天地厚人类,回报何无情?
千疮孔又百疮,蓝天已昏沉;
人类有后代,环保减报应!”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争论难休。时势便是环境,人类可以采取五方面的措施,正确地对待环境:适应,改变,利用,学习,保护。上述小诗一首,总结了这五方面的关系。生物竞争,大自然选择了人类,让人类生存了下来,并且统治着地球;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园艺过程,选择了生物,通过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和谐地生存下去[1]。
一、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1.1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
生态自然观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奠定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主要包括:
1)生态自然观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这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的有机统一体。在生态自然中,人融入了自然中,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马克 思恩格斯 的生态 思 想汲 取 了古 典 哲 学 自然生 态
观 的成果 , 中蕴涵着 丰富 的生 态哲理 。 其
( )自然界 人类 生存与发展 的前提 和基 础 一
人 是 自然界 发展 的产物 , 决定 了人 与 自然之 间 成先后 的关系 。马克思 的生态 自然观确 认 自然界 先 于人 、 于人 先 类 社会 , 把人类 社会看 作 自 界 的一部 分 。人 类 的生存 和 然
21 0 0年 第 1 9期 ( 总第 20期 ) 1
・
世 纪桥
N . 9, 0 0 o 1 2 1
Sii i h 8 JQ 0
( eea N .1 ) G n r o2 0 l
Biblioteka Baidu
经 济研 究 ・
论 生 态 自然 观 与 中 国 可 持 续 发 展
李 绍波 , 韦秋 杰
生态 问题 是当今世 界的一个 共 同难题 , 也是 中 国正在 思指出:社会化的人 , “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 进 行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 设 中一个 非 常现 实 、 迫切 的 问题 。 他 们和 自然 之 间 的 物 质 变换 , 它 置 于 他 们共 同控 制 之 把
的理论 来源 , 在他 们的理论 体系 中包 含 了极 其 丰 富而深 刻 的生态 思想 。这些 思想 对 于现 代 社会 的生 态 问题 的解 决 有 着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旨在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它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工具。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探索合理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对自然辩证法进行概念解释,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其次,将探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自然观。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当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和结论。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生态文明自然观
生态文明自然观
近年来,生态文明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作为一个民族,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共存。
生态文明自然观是特指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思考方式。其核心精神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这一自然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态文明自然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尊重自然
生态文明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因为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以自然为师,并且要主动与自然对话,以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保护自然
生态文明自然观倡导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更不要随意破坏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发扬“爱护自然”的精神,积极实践生态文明。
三、顺应自然
生态文明自然观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对自然不求甚解、对自然盲目征服。因此,在我们行动的时候,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寻找更多的自然联系,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做出有害于自然的行为。
四、利用自然
生态文明自然观要求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做到有所保留,多做有益于自然的事情,避免利用自然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遵循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环保世界。
总之,生态文明自然观是我们在环保方面应该持有的一种正确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勇敢的面对自然,更需要我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将来的发展中,只有以生态环境为重,才能带动我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进步,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星球和人类自身。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这一自然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应该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这一观念告诉我们,我们要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机制,推动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生命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化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生态福祉。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共赢。这一观念告诉我们,保护和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是各国的共同责任。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的国际规则制定和落实,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化进程。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保障未来世代
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生态自然观和可
持续发展观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在我看来,二者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二、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
1. 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生态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认为自然界的生物、环境和自
然规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可持续发展观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满足当前需求的要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未来
世代能够继续获得资源和环境。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和
前提,二者相辅相成。
2. 地球村共同体意识
生态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地球村共同体的理念,强调
全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共同性。而可持续发展观也强调全球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提倡共同责任和利益。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层面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上。生态自然观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则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环境的因素,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
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极其密切。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首先,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可以通过自然辩证法的视角来理解。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方法,它看待自然和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按照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人类必须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使得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都正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供未来世代继续使用和发展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推行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等。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妥善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同
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
和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每个人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
减少塑料浪费等。
此外,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人们关注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社会公正
确保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福利。而经济发展则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明确其核心观点和理论特色。接着,将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包括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应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动当代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
自然观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缺陷,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先在性。它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不能创造或消灭自然界,而只能在自然界的框架内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规律性和条件性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论生态自然观及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开展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开展。它与可持续开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本文就是在认识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开展的根底上探讨了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开展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开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根底,可持续开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生态自然观确实立,为可持续开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开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开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开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开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而生态自然观确实立,为可持续开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根底,可持续开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根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辩证法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辩证法分析
摘要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自然辩证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的观点。认为必须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逻辑起点;哲学基础
1.引言
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希冀和巨大压力进入了21世纪。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世纪都多的社会财富。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不断取得的进步是无法抹杀的,但是,在工业文明建立的同时,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比如人口过剩、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这些日趋严重的现象,为人类的新世纪之旅抹上了一层重重的阴影。因此,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理论逐步兴起并广为人们所接受,可持续发展学科也逐渐完善和壮大起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于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运行机制。其核心是“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和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和谐的世界”[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 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 调,实质上和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 有密切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在于改 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2)资源短缺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 基本要素。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不 可更新资源二类。“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 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 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 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3)环境污染 酸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 臭氧(O3)层破坏。 “温室效应”。
谢 谢!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1)“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危机。 (2)“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3)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 式的必然结果。 (4)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的发展观所 致。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 二 ) 、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 生态 科学 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 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是处于杂食性消费者 的生态位上的。 第二、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2、生态观念 整体的观念。 循环的观念。 平衡的观念。 多样性的观念。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 关系
它们的相同之处
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包容性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 展的含义相近
现实根源相同
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问题
人口问题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 观念和哲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 然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发展性
公平性
持续性wenku.baidu.com
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逐步增强,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来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自然观的形成 背景及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
三、它们两个之间的辩 证关系
四、总结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新科技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
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的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 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 效的控制,死亡率下将,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然而, 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 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 的普遍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 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 括与总结的结晶。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应运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
学号:201420572
班级:18班
专业:普通外科
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
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
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
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认
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作为主体,首先有其存在的自然前提。“人本
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
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活动依赖于物质自然界。其次,人在本质上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单单是一个“自然的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是一
个“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的人。马克思认为,人与
自然的关系实际是一种实践关系,人和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彼此联系
着的。实践作为一种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统一过程。
对象化即主体的客化,自然的人化。它通过把人的本质力量和能力从主体的运动形式转变为客观对象的方法,在劳动过程中创造某种对象。
恩格斯说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优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标志就是人
类的生产劳动,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通过生产劳动自觉地利用和支
配自然。但是,恩格斯又特别警告人们,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
谐相处。人类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自然。如果这样做,自然界必然无情地
报复人类。他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二、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同点
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相近
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模式在现代人类
意识形态领域萌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共同的心声。具体的讲,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保护环
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
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还要考虑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2.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相同
[1]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问题;人口问题。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
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2]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活动对大自然干预的程
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亦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
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亦愈深,而受到污染破坏的环
境又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制约。尤其是近现代,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各国、各
级政府纷纷加大了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同时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和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工艺技术,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人类正是经过不断反思、探究与实践才终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可持
续发展,目前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实施途径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第二,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指经济发展,它包含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诸多要素。第三,发展是全人类
共同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平等的发展权。
(2)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代际公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进行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不给予子孙更多的财富也要留下一片蓝天碧水,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过度开发资源、滥用环境权利剥夺后代人理应享有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幸福,而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利益。二是代内公平———即所有的当代人应该享受平等的发展权利的待遇。要求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从成本效益的角
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分配和负担。
(3)持续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