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月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统计特征及其降水特征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东北区域气象中心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2020年度联合开放基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2020)

东北区域气象中心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2020年度联合开放基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2020)

东北区域气象中心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2020年度联合开放基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2020)2020年度东北区域气象中心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拟围绕东北冷涡天气气候研究,面向国内气象科研业务单位和高校,设立重点项目2项,每个项目经费50-60万元,均为竞争申报,由学术委员会或临时成立专家组评审,热忱欢迎国内广大科研业务人员积极申报。

1.申报领域(1)东北亚冷涡对东北汛期降水的影响研究。

研究汛期东北亚冷涡与东亚-西太平洋副热带急流(锋区)、副热带高压的配置关系及其构成系统的动力结构;研究东北汛期不同降水模态下东北亚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天气学特点,研究不同冷涡环流型与东北汛期降水强度的关系,为气候预测业务提供支撑。

(2)东北冷涡强对流系统结构及分类预报技术研究。

统计分析东北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分类强对流天气的演变特征;分析出现不同类型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结构及形成演变特征,归纳出东北冷涡背景下分类强对流的天气概念模型。

研究建立冷涡背景下短时大风和大冰雹的模式直接预报方法,为预报业务提供冷涡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的分类定量模式预报产品。

2.考核指标(1)形成在预报业务可推广的科研成果,试用效果良好,具备申报省部级奖励条件;(2)在机理研究方面形成创新成果可进一步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发表高质量论文2篇以上。

3.资助额度每个申请者每次原则上只能申请1项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的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自批准之日算起。

每个申请课题的申请经费为5060万元。

4. 申请条件和项目管理参见《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5.申请表格《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和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重点项目申请书》。

请将申请书电子版发送至:办公信箱/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CMA;同时,申请书一式四份(签字、盖章齐全)邮至: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长白南路388号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杨阳(收)110166。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摘要:东北冷涡是中国东北地区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冷涡结构特征和强降水的形成机理。

本文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的研究,总结出了其主要特征和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于东北地区的降水影响。

研究结果揭示了东北冷涡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过程,对于东北地区的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在中国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冷涡天气系统。

冷涡是指在大气环流中形成的冷空气团,具有相对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气压。

东北冷涡的形成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和其他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其强降水对于东北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东北冷涡往往在冬季和春季出现,其结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辐合:东北冷涡的中心通常具有辐合性,即空气在其周围辐合,形成低压中心。

(2)冷气团:东北冷涡主要由一股冷空气团组成,该冷气团的温度较低且密度较高。

(3)降水带:在东北冷涡的周围,常常伴随着强降水,降水带较窄且降水强度较大。

3. 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主要与垂直运动、地形以及地表热力影响等因素有关。

(1)垂直运动:东北冷涡的形成与静稳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当地表温度较低,大气层对流不稳定时,东北冷涡易于形成。

(2)地形:中国东北地区地势复杂,山脉和河流交错,这些地形的高低起伏和湿度分布会影响东北冷涡的形成和演变。

(3)地表热力影响:地表热力影响是东北冷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表环境对冷空气的加强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4. 东北冷涡对降水的影响东北冷涡的强降水对于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有重要影响。

东北地区大多数地方在东北冷涡影响下出现降水过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水资源的积累。

5. 结论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东北每月的天气变化趋势

东北每月的天气变化趋势

东北每月的天气变化趋势
东北地区的天气变化趋势可以总结为四季分明、温差大的特点。

以下是东北每月的天气变化趋势:
1. 春季(3月至5月):春季开始时,东北地区仍然寒冷,气温较低,尤其是盛行东北季风,带来了寒冷的北风和干燥的天气。

逐渐接近5月,天气逐渐转暖,气温回升,但日间温差较大,早晚温度较低,需要注意保暖和防寒。

2. 夏季(6月至8月):夏季是东北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平均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夏季也是东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季节,潮湿、多雨的天气常见。

尽管如此,东北夏季仍然相对凉爽,夜间温度下降较快,需要适当携带薄外套。

3. 秋季(9月至11月):秋季是东北地区的金秋季节,气温逐渐回落,打下多风、干燥的天气。

9月初仍然较热,像夏天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逐渐降低,温差较大。

10月是东北地区秋叶变色的季节,风景宜人。

4. 冬季(12月至2月):冬季是东北地区最寒冷的季节,气温极低,重要城市如哈尔滨和沈阳的气温常常低于零下20摄氏度。

冬季极端天气如寒潮、大风、降雪等较常见。

在冬季,人们需要严防严寒,保暖措施必不可少。

总体来说,东北地区的天气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气温波动大。

需要根据季节特点合理安排穿着和活动。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一、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冷空气锐势槽南移至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它常常带来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就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中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该现象对东北地区天气的影响与演变规律。

二、气象背景本次东北冷涡过程发生于X月X日至X月X日,属于冬季转春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段,东北地区气温普遍较低,且出现了多次冷空气活动。

而在X月X日前,东北地区气温较为温和,降水较少,属于晴冷天气。

三、天气发展过程(一)开始阶段X月X日起,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降水过程,天气逐渐转阴。

这是冷空气南移过程开始的标志。

同时,低层的暖湿气流也开始向东北地区输送,导致了较强的水汽输送条件。

(二)冷空气影响X月X日晚至X日凌晨,冷空气锋面逐渐移入东北地区,导致气温迅速下降并伴随明显的降雨。

此阶段的降水以小雨为主,但雨量较为持续。

(三)冷涡形成随着冷空气锋面的南移,东北地区开始形成东北冷涡。

冷涡通常在冷空气锋面之后形成,并且具有较强的气旋性质。

在该过程中,东北地区降雨加剧,呈现出暴雨的特点。

同时,由于冷涡的存在,上层大气对流条件逐渐变得不稳定,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月X日下午,东北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

天空阴沉,雷电交加,伴有强风和冰雹。

这是由于冷涡的对流不稳定性及水汽的积聚导致的。

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

四、影响分析(一)降雨量该次东北冷涡过程中的降雨量较大。

根据当地气象台的观测数据,X月X日至X月X日期间,东北地区的平均降雨量超过了正常水平的X倍。

降雨主要集中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日内,其中较大范围的暴雨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二)对农业的影响这次暴雨对当地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方面,降雨过多导致一些旱地农作物泡水、倒伏等损失。

东北冷涡及其气候影响

东北冷涡及其气候影响

东北冷涡及其气候影响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形成于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大气环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低温、强风和干旱。

它在东北亚地区的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当地的气候及农业、经济等方面产生着深遥影响。

本文将对东北冷涡的形成机制、气候特征以及其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东北冷涡的形成机制东北冷涡主要源于西伯利亚高压和蒙古高压的影响。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向南膨胀,与蒙古高压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压系统。

这个高压系统所形成的冷气图案在下沉气流的作用下,使得东北冷涡形成并得以维持。

另外,大规模的东北风也是东北冷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东北冷涡的气候特征1. 低温:东北冷涡所带来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寒冷。

冷涡一经形成,就带来强劲的北风,使得气温骤降。

尤其是冬季,东北地区常年保持着较低的气温,严峻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2. 强风:东北冷涡引导的冷空气相对较密集,地表到低层大气中的风速较大。

这种强风不仅增加了低温的感觉,还带来了大风天气,影响了交通和航运等方面。

3. 干旱:由于东北冷涡的影响,地区内云量较少,降水偏少,湿度低、气温低,使得东北地区形成了较为干旱的气候环境,特殊是在春秋两季。

三、东北冷涡的气候影响1. 农业影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产区之一,而东北冷涡的出现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机械化作业时间缩减,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了严峻的影响。

同时,冷涡所带来的干旱和强风还会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2. 经济影响:东北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为主,冷涡的出现对工业生产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寒冷天气会导致大规模燃煤供暖,增加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强风还会对交通和航运等行业造成影响,给当地经济带来压力。

3. 生活影响:东北冷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低温、寒风和干旱都使得人们的生活不便,还增加了患病和感染疾病的风险。

结论:东北冷涡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气候系统,其寒冷、强风和干旱的特点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居民生活都带来了深遥的影响。

东北冷涡对东北地区强降水的影响

东北冷涡对东北地区强降水的影响

以下两点 : ( 1 ) 冷涡东侧为正涡度平流 区 , 由于冷涡平流 的强 迫作用 , 大尺度 流场 中为上 升气流 区 , 这是 云雨 区发展 的重 要条件之一 ; ( 2 ) 在 冷涡东侧 的低层大 气 中有能 量很高 的气
团以舌状 的形式流入 , 并形成一个舌状 的位势不稳 定区, 由此 造成冷涡东侧有利于对流云发生 的重要环境条件 。 冷暖平流 的迭加带来层结 不稳定 , 易 于强 降水 发生。高 空冷涡在形成降水上有很 复杂的形势 , 在 冷涡云系附近或后 部都有可能不 同程度地 出现对流云的发展 , 尤其是冷涡 区后 部 的晴空区 , 常有高空 冷平流 和低空暖平 流迭加 , 加上 地面 白天辐射增温 , 形成不 稳定层 结 , 有利 于对 流 的发展 。事实
冷 涡是 与阻 塞高 压互 为 生消 的 。东 北冷 涡系统移 动缓慢 , 能 在局地 维持数 天 , 因而能很 大 程度地 影 响其控 制 区域 的
天气状况 。
上, 由于东北冷涡高空温度 比较低 , 当低层加热 时 , 常常发生 很强 的对流 不稳 定 , 产生冰雹 、 雷暴等天气 , 也有时产生稳定
东北 冷涡( N E C V) 是 中国东北地 区特 有的天气系统 , 是
造成 东北地 区低 温冷害 、 持续 阴雨洪涝 、 突发性强对 流天气
的重要天气系统 , 对东北地 区的天气气候有重大影响。东北冷 涡 的基本 定 义如下 : 5 0 0 h P a 天 气图上 , ( 3 5 。 N ~ 6 0 。 N, 1 1 5 。 E~ 1 4 5  ̄ E ) 范围 内有 闭合 等高线 , 配合有 冷 中心或 冷槽 , 具有 能 够持续维持 3 d或 3 d以上的低压环流系统 。
于 降 水 的偏 多。

东北冷涡暴雨的特点及其非对称结构特征

东北冷涡暴雨的特点及其非对称结构特征

东北冷涡暴雨的特点及其非对称结构特征
王宗敏;李江波;王福侠;林朝旭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2015(0)6
【摘要】以2009年6月8日个例为主,对东北冷涡造成的华北暴雨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及降水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NCEP FNLs分析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的非对称结构特征、对流不稳定的建立过程和可能的释放机制。

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具有非对称结构特征;除对流层中层风场、温度场结构较对称外,冷涡在对流层高层对应低槽、暖中心和高空急流,在对流层低层对应倒槽、暖舌,冷中心不明显;冷涡的负涡度、主要辐合辐散和上升运动中心分布在冷涡东南部;在冷涡东南部,对流层中层自西北伸向东南的干冷平流叠加在自西南伸向东北的暖湿平流上,造成对流不稳定迅速增长,且午后晴空辐射增温进一步加强了对流不稳定;冷涡系统建立对流不稳定的同时,冷涡东南部的上升运动为对流有效位能的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页数】11页(P1721-1731)
【作者】王宗敏;李江波;王福侠;林朝旭
【作者单位】河北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河北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121.1
【相关文献】
1.2016年台风"狮子山"与东北冷涡引起的本溪地区暴雨特征分析
2.东北冷涡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特征及其与降水落区的关系
3.西南季风强劲江南华南暴雨成灾东北冷涡活跃东北华北降雨偏多——2006年6月
4.东北冷涡底部一次MCC暴雨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5.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中尺度及云物理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冷涡影响下本溪温度和降水预报技术研究

东北冷涡影响下本溪温度和降水预报技术研究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3, Vol.13 No.9东北冷涡影响下本溪温度和降水预报技术研究魏海宁,寇思聪,丁 伟,王焕毅,李雪洋辽宁省本溪市气象局,辽宁本溪 117000摘要 每年5—6月本溪地区受冷涡系统影响天气增多,多阵性降雨天气,冷涡系统带来的特殊天气也给本溪地区温度和降水预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造成温度预报和降水预报质量不高。

通过对2019年5月1—6月11日影响本溪地区的冷涡系统进行追踪,分析了冷涡的位置、强度等对本溪地区温度、降水的影响特征。

同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模式检验,以期为今后的预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增强预报能力,提高预报质量。

关键词 东北冷涡;模式检验;天气形势分析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9–0100-03东北冷涡是造成中国东北地区持续阴雨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

预报东北冷涡及其引发的天气现象一直是东北地区气象科技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蒋大凯等[1]对东北冷涡气候特征及其对辽宁气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孙力[2]对1956—1990年的冷涡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大量有价值的结论。

同时,随着数值模式的不断完善,利用数值模式取代传统的预报方式,并将数值模式的预报业务普及至其他行业已逐渐成为一大趋势。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数值模式预报效果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显著差异,对数值模式的检验可以帮助预报员更好地了解数值预报对本地预报结论的适用程度,对天气系统的分析提供帮助,提高预报的准确率[3-9]。

由于每年5—6月多受冷涡系统的影响,本地温度预报和降水预报难度加大,预报质量明显下降,因此,从冷涡系统季节变化特征入手,通过对多模式预报的检验,为冷涡系统影响下提高本溪地区的预报质量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1 资料来源和东北冷涡标准应用2019年5月1日—6月11日Micaps 中500 hPa高度、850 hPa温度、850 hPa 风场和本溪市区、本溪县、桓仁县观测站的地面逐日气温和逐日降水量数据。

东北冷涡影响下本溪地区2次降雨过程对比分析

东北冷涡影响下本溪地区2次降雨过程对比分析

东北冷涡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系统,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对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大影响。

东北冷涡强对流天气以及东北冷涡影响下的一般性降水天气都是预报中的难点,并常常造成业务预报的失败,预报质量不高。

辽宁东部山区四季分明,东北冷涡的活动是造成辽东山区暴雨、暴雪、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这些灾害性天气常常给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目前,我省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东北冷涡系统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工作:张立祥等已经对东北冷涡系统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冷涡强对流的预报着眼点;陈力强等通过对东北冷涡不稳定能力分布特征的研究,从而更好的指导降水落区的预报;梁红等对夏季东北冷涡及其与相关天气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东北冷涡是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型环流系统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大型环流扰动的一种必然结果。

但针对辽东山区特点的东北冷涡影响时天气特征的总结统计较少,并没有形成较好的预报方法,从而导致当地预报员缺乏相应的预报经验与技术。

本溪地区在东北冷涡系统影响下,主要出现的天气现象为阵雨、小雨、中雨、大雨、阵雪、小雪、中雪。

鉴于此,文中通过对比分析2014年7月11日午后的阵雨天气过程和7月21日午后到夜间出现的大雨天气过程,总结了冷涡系统影响下,2次降水过程的云系特征、热力、动力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今后受东北冷涡系统影响时辽东山区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1地面形势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2014年7月11日午后本溪市出现了阵雨天气,雨量小于1mm。

从图2可以看出,2014年7月21日午后到夜间本溪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雨天气,市区、本溪县、桓仁县雨量分别为40.9、45.8、5.0mm。

2高空形势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7月11日高空处于冷涡系统控制(北涡),中心最低值5600gpm。

从图4可以看出,2014年7月21日高空处于冷涡系统控制(北涡),中心最低值5560gpm。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摘要:东北冷涡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其形成机理和结构特征对于预报强降水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逐时观测资料、数值模拟结果和卫星云图,对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东北冷涡的形成与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以及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探讨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可以为强降水的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第一章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在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强对流天气系统,其伴随着剧烈的降水和大风。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带,地理环境复杂,长年受到西伯利亚冷气团和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象条件异常丰富。

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其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对于强降水预报至关重要。

第二章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2.1 大尺度环流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冷涡往往与大尺度环流存在紧密联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静稳度和切变线的形成。

在大范围背景风场较弱的情况下,大尺度环流对东北冷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2.2 水汽输送的影响东北地区地处亚洲大陆边缘,水汽资源充足,水汽输送对于东北冷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水汽输送路径和水汽通量,可以揭示东北冷涡形成的水汽来源和输送途径。

2.3 地形的影响东北地区地形复杂,山脉和平原的分布格局对于东北冷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脉的抬升作用和平原的地理条件为东北地区冷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章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3.1 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特征东北冷涡的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特征与其降水强度密切相关。

通过对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揭示东北冷涡的温度和风速分布规律。

3.2 湿度分布特征湿度是东北冷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其分布特征决定了其降水量和降水形式。

通过卫星云图和观测资料的分析,可以揭示东北冷涡的湿度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3.3 云团和降水带的形成东北冷涡的云团和降水带对于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5—9月不同类型东北冷涡的统计特征及成因

5—9月不同类型东北冷涡的统计特征及成因

5—9月不同类型东北冷涡的统计特征及成因作者:杨鎛王黎娟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利用NCEP(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近30年东北冷涡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冷涡过程为7.4次,维持时间为3~5 d;5月冷涡出现频率最高,8、9月较低;5—7月平均每年受冷涡影响天数分别为9.9、8.8、7.0 d,受东北冷涡影响最长时间可达19 d以上。

按照不同特性将其分为北、中、南涡及强、弱冷涡。

北涡较少出现在7月,中涡很少出现在6月,南涡集中在5、6月。

弱冷涡出现频率约为强冷涡的1.2倍。

春末(5月)、秋初(9月)出现强北涡的频率较高,而夏季(6—8月)出现弱中涡的频率较高。

北涡出现在春末秋初时,偏強的高空急流加强了对流层上层的辐散,与中下层环流场配合,使冷涡得以维持。

此外,冷涡中心位势高度较低,配合有明显冷槽或冷核和强上升运动,干侵入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冷涡的发展及加强;中涡出现在夏季时,高空急流及干侵入偏弱,冷涡中心附近各要素场不利于冷涡的加强。

关键词东北冷涡;统计特征;干侵入;高空急流东北冷涡是东亚中高纬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频繁的冷涡活动能引起明显的降水和气温异常,常造成东北地区持续阴雨洪涝、低温冷害等突发性对流天气,并通过引导高纬冷空气南下,对西南部降水产生影响(王丽娟,2010)。

东北冷涡作为天气尺度系统,连续的冷涡活动对长期天气和大尺度环流系统有着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其他系统,例如印度洋偶极子的形成就主要是受大尺度环流系统的调整(王黎娟等,2018),两类ENSO的气候效应受到环流异常的影响(王黎娟等,2020)。

目前研究多采用郑秀雅和张廷治(1992)对东北冷涡的定义:500 hPa天气图上(115~145°E,35~60°N)区域内,至少有一条闭合等高线,并配合有明显冷槽或冷中心的,维持3 d 以上的低压环流系统。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东北冷涡研究概述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在东北亚地区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大气环流系统,对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和天气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东北冷涡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本文将全面概述东北冷涡的研究进展,从定义、形成机制、影响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东北冷涡的视角。

一、定义东北冷涡是指在东北亚地区的冷空气团体中心,它通常与高空急流和地面的冷空气汇合形成。

东北冷涡常常在秋季和冬季出现,特征是气温急剧下降、风力增大,对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局势产生重要影响。

二、形成机制东北冷涡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地形、大气环流和地表热力条件等因素有关。

东北亚是地形复杂的地区,地形起伏差异明显,这对于东北冷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东北亚地区受到了西风带、季风和高空急流等多种气候系统的影响,这些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冷涡的产生。

在大气环流方面,常常出现的东亚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分布以及它们与急流的相互作用,使得东亚地区下沉气流活动减弱,从而使东北冷涡形成的条件得以满足。

同时,地表热力条件也是形成东北冷涡的关键因素,太平洋海域的温暖水汽与大陆上冷空气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东北冷涡的形成。

三、影响东北冷涡对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气温方面,东北冷涡的出现使得东北地区的气温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寒潮天气现象。

其次,在降水方面,东北冷涡会引发强降雪和降水过程,对东北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带来积极影响。

此外,东北冷涡还会对风力、湿度、雾霾等气象要素产生影响,给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四、研究进展近年来,东北冷涡的研究进展日益丰富,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东北冷涡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观测方面,加强了对东北冷涡形成、发展以及演变过程的观测,包括对温度、压力、风力等气象要素的测量,建立了一系列的观测站点和气象探空观测网。

一次典型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一次典型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一次典型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东北冷涡是我国东北地区一种典型的天气系统,屡屡在夏季和秋季造成明显的天气变化和持续降水。

它是由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的互相作用而形成,并且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本文将分析一次典型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来揭示其形成和进步机制。

该次东北冷涡降水事件发生在某年八月份。

在前期气象条件中,高压系统主导着东北地区的天气,造成天空晴朗并且温度相对较高。

此时,西伯利亚高压的南侧边缘开始向南推行,形成了一股较为稳定的冷空气。

同时,高温、高湿的暖湿气流也从南海地区向东北方向流淌。

当这股冷空气靠近东北地区时,它开始与暖湿气流互相作用。

受冷空气的影响,暖湿气流开始升,形成了一系列云团和降水带。

同时,由于冷空气的较高冷度,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汽开始凝固和冷凝,形成云层并释放出大量的潜热。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降水量逐渐增大。

在该次事件中,东北冷涡以自西向东为特点,逐渐向东挪动并加强。

这是因为西伯利亚高压的补充和加强,使得冷空气得到更多的向东输送。

同时,东北地区地形的影响也增进了东北冷涡的形成和进步。

地势的起伏和山脉的阻挡使得冷空气在山脉上升时受到阻碍,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天气变化和持续降水。

在降水过程中,东北冷涡还会影响温度和风向。

由于冷空气的来临,温度会逐渐下降,并且在降水过程中降幅更为明显。

风向方面,暖湿气流在冷涡的影响下会发生明显的旋转,从而使得风向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一次典型的东北冷涡降水是由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的互相作用引起的。

在冷空气的推动下,暖湿气流升起形成云团和降水带,并释放出大量的潜热。

同时,地形的影响和高压系统的加强也促使东北冷涡的形成和进步。

这种冷涡降水不仅给东北地区带来降雨,还会引创造显的天气变化和温度下降。

对于东北地区的农田浇灌和气象灾难防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东北冷涡降水是由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互相作用引起的,同时受地形和高压系统的影响。

冷空气推动暖湿气流上升形成云团和降水带,并释放大量潜热。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东北冷涡研究概述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在夏季常常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天气现象,其引发的持续阴雨天气给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民生生活等带来了巨大影响。

针对东北冷涡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其形成机理、预测方法以及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和适应东北冷涡带来的异常天气。

一、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东北冷涡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和西伯利亚高压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形成强烈的热力低涡,向东北方向推进,受到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逐渐扩散形成东北冷涡。

同时,大规模的水汽蒸发也是东北冷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东北冷涡的基本生成环境。

二、东北冷涡的天气特征东北冷涡带来的天气特征主要表现为持续阴雨天气、低温和湿度较大。

东北冷涡通常在夏季产生,其持续时间一般为3-5天。

在东北冷涡期间,降水量相对较多,且以小雨为主。

气温明显下降,日平均气温经常低于常年同期的气温。

同时,由于湿度的增加,空气湿度较大。

东北冷涡所引发的天气特征对东北地区的农田灌溉、水库调水以及道路交通等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东北冷涡的预测方法为了提前预测和应对东北冷涡带来的异常天气,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东北冷涡预测研究。

其中,基于物理机制的数值模拟是一种常用的预测方法。

数值模拟通过建立天气系统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模拟大气中各种要素的变化,从而了解东北冷涡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此外,利用统计模型、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等手段也可以对东北冷涡进行预测。

围绕寻找东北冷涡的预报特征、建立预报模型等方面开展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东北冷涡的预测准确性。

四、东北冷涡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东北冷涡带来的持续阴雨天气对东北地区的农田灌溉、水库调水和交通出行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降水量的增加,农田干旱情况有所缓解,但过多的降雨也容易造成农作物浸泡、病虫害增加等不利因素。

同时,密集的降雨还导致地表水过多,给水利工程带来一定的挑战。

此外,持续的阴雨天气也给民众的出行交通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东北冷涡过程及其分级分类

东北冷涡过程及其分级分类

东北冷涡过程及其分级分类东北冷涡是指生成于东北亚地区的一种天气系统,常常引起我国东北地区的冷空气天气过程。

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太平洋副高、辐合辐散以及地形的作用密切相关,其性质和强度可以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进行分类。

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在大气环流的背景下,东北冷涡的生成源于地形和辐合辐散的作用。

当冷空气在南岭和松花江地区遇到大尺度的上升运动和辐合时,会发展出一种上升运动的封闭环流,即所谓的冷涡。

其次,冷涡在环流的作用下,进一步促使上层的气流向下沉,形成冷空气的锐利边界。

这一边界通常呈锋面状,将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分隔开。

最后,冷涡的发展过程还受到地形的影响,其中包括地形高度和垂直风剪切的作用。

在地形高度和风剪切较大的地区,冷涡更容易形成和加强。

根据东北冷涡的性质和强度,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

从强度上来看,一般可以将东北冷涡分为弱、中等和强三个等级。

具体的判定标准可以根据冷涡在垂直运动、水平风场和降水等方面的特征来确定。

例如,强冷涡具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和急剧降温的特征,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降水和大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中等冷涡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运动和寒冷气温,但降水和风力相对较弱。

弱冷涡则对天气的影响较为有限,上升运动和温度变化均不明显。

此外,东北冷涡还可以根据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天气影响进行分类。

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冷涡分为有降水和无降水两类。

有降水的冷涡常常伴随着大风、大雨和雪等极端天气现象,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造成不利影响。

无降水的冷涡则通常表现为寒冷的低温天气,但相对降水型的冷涡对生活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东北冷涡是一种从地形和辐合辐散作用下形成的天气系统,其生成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根据冷涡的性质和强度,可以将其分为弱、中等和强三个等级。

此外,冷涡也可以根据降水的有无进行分类。

对不同等级和类型的东北冷涡进行科学分类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其对东北地区天气的影响,从而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减灾能力。

长白山麓东北冷涡天气系统降水云系特征

长白山麓东北冷涡天气系统降水云系特征

长白山麓东北冷涡天气系统降水云系特征王秀娟;齐彦斌;江晓玲;于冬佳;王天琦【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2024(35)3【摘要】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冷涡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

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发生前6 h首先出现中高云,水汽、云液态水含量对东北冷涡强降水的发生与维持至关重要。

东北冷涡强降水发生前5 h,6 km高度以下水汽出现跃升,1.0 km高度以下水汽密度增加至12~14 g·m^(-3);5~6 km高度温度层结为-5℃至-10℃,云液态水含量为1.0~1.6 g·m^(-3),有助于冰雪晶的形成;在温度层结-6℃至-16℃内存在中高云,云底高度从5.5~7 km陡降至地面,出现干冷空气侵入现象,相对湿度急剧下降,这些特征一直持续至强降水发生;在东北冷涡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发生前6 h,云系为中云,5~6 km高度的云液态水含量为0.4~0.8 g·m^(-3),但并未出现水汽跃升、相对湿度下降的特征。

【总页数】13页(P272-284)【作者】王秀娟;齐彦斌;江晓玲;于冬佳;王天琦【作者单位】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吉林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相关文献】1.东北冷涡中尺度云系降水机制研究Ⅱ:数值模拟2.东北冷涡中尺度云系降水机制研究Ⅰ:观测分析3.5—8月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统计特征及其降水r特征对比研究4.东北冷涡天气系统的雨滴谱特征5.伊春地区东北冷涡型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特征及临近预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冷涡的特征、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

东北冷涡的特征、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

东北冷涡的特征、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
朱占云;何金海
【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
【年(卷),期】2010(33)4
【摘要】对东北冷涡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和可能机制进行了回顾与综述.关于东北冷涡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天气学分析阶段、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阶段以及东北冷涡的气候效应研究阶段.为了研究东北冷涡的变化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定量表征东北冷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东北冷涡过程的持续时间、中心强度(高度场、温度场)及活动区域等特征参数,并由此建立冷涡综合指数,以便更加客观、全面地表征东北冷涡,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朱占云;何金海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
京,21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3
【相关文献】
1.东北冷涡影响下泰兴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研究 [J], 郭杰
2.非绝热加热对6月东北冷涡形成演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J], 李永生;刘伯奇;王莹;李菲
3.5—8月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统计特征及其降水r特征对比研究 [J], 崔景琳;白爱娟
4.东北冷涡气候特征及其对内蒙古降水的影响 [J], 刘炜
5.东北冷涡气候特征及其对内蒙古降水的影响 [J], 刘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冷涡背景下沈阳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

东北冷涡背景下沈阳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

东北冷涡背景下沈阳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段云霞;李得勤;纪永明;班伟龙;吴宇童;李晓鸥【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22(38)4【摘要】利用辽宁省区域自动站、探空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ECMWF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发生在沈阳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特征及可预报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东北冷涡背景下典型的午后强对流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加热使得沈阳城区温度高于周边区域,配合中低层的高湿环境具有较好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发生前2 h,近地面至300 hPa高度西南气流不断增强,低空急流出口区减压,使得垂直运动增强,上升运动高度达到对流层顶,有利于触发和加强对流,1.5—3.0 km的16 m·s^(-1)的西南风脉动和急流减弱消失对降水发生和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午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不稳定层结在强降水发生前2 h 建立,散度最大时段与强降水时间对应较好;雷达观测反映这次降水以低质心暖云降水为主导,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对流,并逐渐发展演变成带状对流系统。

从数值预报的结果来看,模式未能报出城市下垫面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对于地面辐合线的预报存在明显的滞后偏弱,导致强降水预报难度增加。

【总页数】10页(P1-10)【作者】段云霞;李得勤;纪永明;班伟龙;吴宇童;李晓鸥【作者单位】沈阳市气象台;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相关文献】1.东北冷涡背景下锦州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2.抚顺地区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分析3.由东北冷涡引发的一次强降水、大风、冰雹天气过程分析4.一次东北冷涡影响下辽宁地区特大暴雪、冻雨天气的过程分析5.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统计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强对流过程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分析

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强对流过程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分析

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强对流过程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分析摘要东北冷涡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常见天气现象,其常常伴随着强对流过程。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的分析,发现这次强对流过程是由冷涡形成和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输送而产生的。

在环境条件方面,强垂直风切变、高能量位和较强的水汽条件是这次强对流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

对流风暴特征方面,本次强对流过程具有暴雨、大风、冰雹等多种特点,形成了多个强降水中心。

本文的研究对于东北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和防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东北冷涡;强对流;环境条件;对流风暴特征引言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也是我国传统的工业强基地。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北地区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强对流天气是东北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强对流天气中的强风、冰雹、洪水等不仅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掌握东北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和特征对于地方政府和公众自救互救,开展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来探究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发展机制和预测方法。

结果1.环境条件分析通过对这次强对流过程的环境条件分析,可以发现:(1)冷涡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冷涡可以激发对流运动,增强上升气流,进而导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本次强对流过程中,地面上冷涡的中心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其强度达到了1500 hPa。

同时,冷涡在上空形成发展,与其相对应的高空急流也加强了整个系统的动力。

因此,冷涡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基本环境因素。

(2)高能量位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必要条件之一。

高能量位通常指高能量位强势代表的气压格局,如西南气流的传输、海洋暖湿气流的增温等。

在本次强对流过程中,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输送与冷热交汇的强对流充分反应了高能量位场的存在。

东北冷涡下两次雷电过程特性对比分析

东北冷涡下两次雷电过程特性对比分析

东北冷涡下两次雷电过程特性对比分析冯民学;钟颖颖;王业成;焦雪;徐彬彬【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0(25)4【摘要】利用卫星、闪电和电场等资料对2009年6月江苏的两次受东北冷涡影响所致的雷电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发生雷电过程的天气形势和卫星产品等对强对流天气的指示作用,初步得出了同一环流背景下的两次雷电过程的特征:两次雷电过程都具备了较好的不稳定条件,但由于能量分布的差异,过程影响范围有所不同;5日雷电过程伴随冰雹,其正闪比明显高于只有闪电发生的21日;相当黑体亮度温度高低预示着对流活动活跃程度,大部分闪电分布在云顶温度低值区,或者温度梯度较大的对流旺盛区域;两次过程电场快变抖动都提前于地闪发生.【总页数】5页(P54-58)【作者】冯民学;钟颖颖;王业成;焦雪;徐彬彬【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市气象局,江苏,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市气象局,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相关文献】1.初夏两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J], 陈长胜;丑士连;慕秀香;王晓明2.东北冷涡背景下浙江省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 [J], 罗玲;胡亮;何金海;娄小芬3.两次致灾雷电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 许爱华;李玉塔;郑婧;应冬梅4.陕西两次特强雷电天气过程物理量场对比分析 [J], 高菊霞;武麦凤;徐军昶5.初夏两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J], 陈长胜;丑士连;慕秀香;王晓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atistical and Comeristics in NECV for May to August
Cui Jinglin1,2, Bai Aijuan1
(1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0225; 2 Shen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Shenyang 110168)
Abstract: The northeast cold vortex (NECV) precipitation process is defin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urface observational precipitation data and the FNL reanalysis data provided by NCEP, the NECV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are identified for May to August in 2010-2014. Fourty cases of the identified NECV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and two of them were compared for resear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CV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re following: about 1/4 of days were controlled by NECV in China for May to August. In May, it is found that on the most number of NECV days, the NECV velocities were relatively fast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were the smallest. It is noticed that the less NECV day, the slower NECV movement, while the heavier precipitation in July comparing to that in May. July is the month occurred the most rainstorms. The number of NECV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was similarly relative less in June and August, yet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ies were moderate in June and August. There are 20 rainstorm and 20 non-rainstorm processes. The rainstorm process on July 25, 2010 and the non-rainstorm process on May 28, 2013 were selected to compare and study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the cold vortex heavy precipit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similarity of cold vortex intensity and circulat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two processe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vapor conditions are similar at the beginning in the two processes. The ascending condition of rainstorm type cold vortex is better at large scale background than that at small scales. The continuous vertical wind shea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ECV may form a continuous ascending motion and strong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which is the cause of the rainstorm,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NECV. The strong northerly flow destroyed the convergence center in the NCEV with only weak precipitation.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structure and wind field structure in the NECV were not symmetrical. The cold vortex precipitation center was located in the confluence side of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airflow.
cuijl1991126com0引言东北冷涡是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重要的切断低压系统在夏季常带来降水大风甚至强对流天气象科技进展12advancesinmeteor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气象科技进展81201858月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统计特征及其降水特征对比研究崔景琳12白爱娟1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610225
气象科技 进展
5—8月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统计特征及其降水 特征对比研究
崔景琳1,2 白爱娟1
(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 610225;2 沈阳市气象局,沈阳 110168) 摘要:定义了东北冷涡降水过程,利用NCEP提供的FNL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降水观测资料,识别了2010—2014年5—8月 的40次冷涡降水过程,对这些过程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5—8月约有1/4的天数受冷涡降水影响。其中,5月 冷涡降水过程天数最多,但移速快、降水弱;7月次之,移速慢、降水强;6和8月冷涡降水过程相对较少,降水强度适 中。40例冷涡降水过程中有20例为暴雨型冷涡,其余为非暴雨型;暴雨型冷涡在7月最多,非暴雨型冷涡5月最多。为 探究冷涡强降水的形成条件,选择了2010年7月25日的冷涡暴雨和2013年5月28日的冷涡小雨过程,在二者的冷涡强度 和环流形势相似的前提下,对比分析了两次过程中降水的形成机制。分析发现:两次过程降水初期的水汽条件相似。暴 雨型冷涡大尺度背景下的上升条件更佳。暴雨型冷涡南部持续的垂直风切变,形成了持续的上升运动和强水汽辐合,是 造成暴雨的原因;而非暴雨型冷涡过于强盛的偏北气流破坏了冷涡北部的水汽辐合中心,过程中仅产生弱降水。冷涡垂 直方向上的温压结构和风场结构并不对称,冷涡降水中心位于南北气流交汇的一侧。 关键词:东北冷涡,统计特征,强降水形成条件,对比分析 DOI:10.3969/j.issn.2095-1973.2018.01.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