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屋》:美国当代印第安的生存遭遇书写
从一个少年眼中看到的--读厄德里克小说《圆屋》
![从一个少年眼中看到的--读厄德里克小说《圆屋》](https://img.taocdn.com/s3/m/e8b5de9a58fafab068dc029a.png)
作者: 李颖
作者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上海200237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190-19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厄德里克 少年 乔
摘要:�圆屋》是美国本土裔作家厄德里克2012年的新作,这部小说荣获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与以往多重视角的作品稍有不同,作者以13岁少年乔作为主要叙述者,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发生在印第安保留地上的一桩案件。
在追查真凶的过程中,作为少年的乔经历了一场超越年龄的成长体验。
本文将通过乔的经历来解析小说作者厄德里克的创作主旨。
《圆屋》中“母亲”的创伤解读6页
![《圆屋》中“母亲”的创伤解读6页](https://img.taocdn.com/s3/m/4f896cbf102de2bd9705880a.png)
《圆屋》中“母亲”的创伤解读作为第二波“印第安文学复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路易丝? 厄德里克以描写美国印第安原住民部落生活得名,作品涉及小说、诗歌和儿童文学。
2012年,厄德里克的新作长篇小说《圆屋》发表,自此获得广大读者喜爱,并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1988年,奥吉布瓦族妇女杰拉尔丁在印第安保留地圆屋附近遭受侵犯,《圆屋》以13岁的小主人公乔的视角,讲述了性暴力事件给“母亲”身心造成的严重创伤,以及面对法律的不公正,乔以暴力方式寻凶复仇的故事。
一、创伤的形成“创伤”一词源于希腊,原是医学用语,指事故或外在侵犯造成的生理伤口。
当代创伤理论起源于精神病理学,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主要指严重威胁身体安全和躯体完整性的创伤事件,引起的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骤变,及个体内心的变化。
[1] 《圆屋》中的母亲杰拉尔丁的遭遇正是如此。
母亲外出迟迟未归,乔和父亲最终在一辆汽车里找到了她。
“她剧烈颤抖着”“身上有一股浓烈的呕吐物混合着像是汽油之类的味道。
”[2] 显然,母亲遭到了歹徒的强暴,手段残忍的凶手不仅殴打母亲,还企图将她烧死。
突如其来的性暴力使得母亲的社会关系彻底瓦解。
母亲无法像以前一样工作和生活,无法继续打理菜园和花园,无法为老公和儿子准备三餐、料理家务,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面对任何人。
性暴力事件彻底打乱了母亲的生活,给母亲的内心带来了无法抹平的伤痕。
二、创伤的症状除了身体创伤,可怕的性暴力经历也造成了母亲无穷的精神创伤。
安?沃尔伯特在女性性侵事件创伤症状研究中指出,性侵事件创伤症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时反应阶段(immediate reaction)、伪调整阶段(pseudo-adjustment)和整合阶段(integration)。
[3]其中整合阶段表现最明显,最需要引起重视。
即时反应阶段是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最原始的反应,“最为剧烈的,具有震惊、怀疑并伴随恐惧和紧张的特点。
”[3]乔和父亲在圆屋附近的树林里发现母亲时,她刚刚经历了可怕的性暴力事件,“手脚被绑住,眼神空洞。
修辞叙事学视域下《圆屋》中新生代印第安人的伦理困境
![修辞叙事学视域下《圆屋》中新生代印第安人的伦理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8ff101060b4e767f5acfcec9.png)
一
、
引 言
国新 生代 印 第 安 裔 本 土 人 民 的生 存 困境 与 成 长 现
作为美 国印第安 文艺 复兴运 动第 二次 大潮 的代
表性 人物 , 路易 斯 ・ 厄德里克( L o u i s e E r d r i e h ) 被 誉 为美 国 当 代 最 多 产 、 最 有 成 就 的 作 家 之 一 。2 0 1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5 6 4 2 . 2 0 1 5 . 0 1 . 0 8 6
中图分类号 : I 7 1 2 . 0 7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5 6 4 2 ( 2 0 1 5 ) 0 1 4 3 0 8 6 4 3 4
8 6
第3 1 卷( 总第 2 6 3期 )
张洁琼 : 修辞叙事学视域下《 圆屋》 中新 生代 印第 安人 的伦理 困境
个 轴上 的六 种类 型 : 发 生在 事实/ 事件 轴 上的不 可靠
第3 1卷
V0 1 . 3 1
第1 期
成都师范学 院学报
J OUR NAL OF C HENG DU NORMA L UNⅣ ERS Ⅱ
2 0 1 5年 1 月
J a n . 2 0 1 5
修辞叙事 学视 域下《 圆 屋 》 中 新生 代印 第安人的 伦 理困 境
他, 因为身兼 经 历者 与叙述 者 的不 同角色 , 乔 的可 靠
笔者 在 此借 用 詹 姆斯 ・ 费伦 ( J a me s P h e l a n ) 教 授 的修 辞性 叙事 学 理 论 , 通 过叙 述 者 兼 故 事 主人 公 乔 的讲 述 , 解读《 圆屋 》中 的叙 述 手 段 和 技 巧 , 进 而 分析 小说 背后 隐含 作 者 意 欲传 达 的伦 理标 准 , 并借 此 引导 读者对 叙 事 文本 进 行 伦 理判 断 , 从 而 解 析 美
从印第安本土文学到美国主流文学——论厄德里齐最新作品《圆屋》
![从印第安本土文学到美国主流文学——论厄德里齐最新作品《圆屋》](https://img.taocdn.com/s3/m/6503761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b.png)
艺术视点路易丝•厄德里齐是第二波“印第安文学复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以描写美国原住民部落而闻名的小说家、诗人以及儿童书作家。
其第一部小说及成名作《爱药》的中译版是第一部在中国出版的印第安文学作品。
厄德里齐曾先后获纳尔逊•阿尔格伦短篇小说奖、苏•考夫曼奖、欧•亨利小说奖(6次)、全国书评家协会奖、《洛杉矶时报》小说奖和司各特•奥台尔历史小说奖等文学大奖。
2009年4月,其第十二部小说《鸽灾》(The Plague of Doves)入围普利策小说奖的最后竞逐,并获得明尼苏达州图书最佳小说奖。
2012年出版的第十四部小说《圆屋》,一经面世就获得了读者及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并荣获第六十三届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
《圆屋》是路易丝•厄德里齐的第十四部小说,故事发生在1988年一个春日的北达科他州布瓦人居住地。
印第安奥吉布瓦族妇女杰拉尔丁意外遭受袭击和强暴,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创伤使她不愿向外人透露事件细节,反而将自己与外界隔离,最后陷入愈发深邃的孤独之中。
由于印第安保留地法律和联邦法两者之间的执法漏洞,乔为了帮助自己的母亲,决定独自找出真相,却因此过早地被推入了无情的成人世界。
《圆屋》不仅是一部后殖民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反思印第安内部暴力文化的作品,它既像一部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又像一部令人忧伤的成长故事。
在写作手法上,厄德里齐一改之前的多人叙事,转而用一位13岁男孩的第一人称叙述,细腻地描写了家庭中爱、恨、需要、同情、责任等多个主题。
路易丝•厄德里齐说,获得国家图书奖部分是对美国原住民语言的肯定,也是对“原住民女性优雅和坚韧”的肯定。
评论家齐亚巴塔里谈到《圆屋》时曾称其是厄德里齐所创作的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冲突集中、充满悬疑并且道德意义深远”。
作为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代表作家,厄德里齐的作品多次成为印第安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女性文学、谱系学甚至法学的研究对象。
然而人们把北美原住民统称为“印第安人”,似乎也有不恰当的地方。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0570565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d.png)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在英语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一)[1]徐安律.原住民小说《圆屋》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12(004).[2]Coulombe,JosephL.ReadingNativeAmericanLiterature[M\. NewYork:Routledge,2011.[3]Erdrich,Louise.TheRoundHouse\M\.NewYork:HarperCollin sPublishers,2012.[J].作家,2013(12):1.[4]杨恒.弱者的失语法律的缺位--评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圆屋》[J].博览群书,2013(6):84-88.[5]Said,Edward.CultureandImprerialism[M].NewYork:Vintage Books,1994.[6]Erdrich,Louise.LoveMedicine[M],NewYork:HarperPerennia l,1993.[7]罗世平.凝视:后殖民主义文学折射[J].国外文学,2006(4):122.[8]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9]Halliday,Lisa.LouiseErdrich[J].ParisReview,2010(52):133-137.[10]温语晴.书写印第安文化的温暖和困境一美国当代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和她的作品.[11]陈榕.《凝视》[A].《西方文论关键词》[C].ed.赵一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2]Russo,Maria.Disturbing the spirits[i]. New York TimesBook Review, 2012(10): 9[13]Said, Edward. Culture and Imprerialism[M].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94.[14]Fanon,Frantz.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M]. New York: Grove Press,1968.[15]徐安律.原住民小说《圆屋》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12(004).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二)[1] 陈鹏.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收费站建筑节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2]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9[3] 李慧玲.绿色建筑理念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4] 公通字[2009]46 号.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S].新乡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印发.2009[5] 汤旭东.建筑工程中的现浇聚苯复合材料屋面保温技术[J].江西建材,2014,(11):45[6] 杨欣霖.高速公路服务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7] 欧志华,郭俊明.浅谈我国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的含义[J].建筑节能,2007,35(12):60-62[8] 邹惠芬,王国业,郭立杰等.严寒地区窗户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5):982-986[9] 崔洪军,刘孔杰.国外服务区建设及研究现状[J].中国交通报,2008,(12):138-139[10] 郎松军.建筑结露的起因和防治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2002,22(Z1):201-203[11] 王金奎,史慧芳,邵旭.体形系数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0,(5):98-99[12] 王丽颖,丘雨佳.对德国被动式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的考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3,14(3):38-40[13] 赖有志,陆京海,杨军霞,张童.现浇轻质泡沫混凝土在屋面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1,40(14):79-94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三)[1]蒋花,史志康.整合与对话一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7(2):78.[2]黄梅.女人的危机和小说的危机--女人与小说杂谈之四[J].读书,1988(01):5.[3]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宄,1981(3):70.[4]施旻.《金色笔记》是女性主义文本吗·一关于多丽丝·莱辛及其《金色笔记》的论争[J].东岳论丛,2000(5): 132-134.[5]李福祥.多丽丝·莱辛笔下的政治与妇女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3(4):40-43[6]黎会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现代主义技巧分析[J].外语研究,2003(6):73.[7]陈才宇,刘新民.金色笔记[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8]黎会华·解构菲勒斯中心:构建新型女性主义主体一《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阅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9]韩小敏,纪卫宁.析伍尔夫与莱辛文学创作的相似性[J].理论专刊,2004(8):125-126.[10]姜红.有意味的形式[J].外国文学,2003(4):96-98.[11]徐燕.《金色笔记》的超小说艺术[J].宁波大学学报,2003(3):78-80[12]蒋花,史志康.整合与对话一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7(2):78.[13]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4]佘海若.迟来的正义:被缚的自由女性一记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J].今日科苑,2007(23): 19-24.[15]刘颖.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一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邵阳学院学报,2004(4).[16]范晓红.从《金色笔记》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整体观[D].南京师范大学,2011.[17]Brewster, Dorothy. Doris Lessing\M\. New York: Wayne, 1965: 161.[18]Spilka, Mark. Lessing and Lawrence: the Battle of the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75(16): 218-240.。
从一个少年眼中看到的--读厄德里克小说《圆屋》
![从一个少年眼中看到的--读厄德里克小说《圆屋》](https://img.taocdn.com/s3/m/5c6b8b40ad02de80d4d84034.png)
从 一个 少 年 眼 中看 到 的
— —
读厄德里克小说 《 圆屋》
李 颖
( 华 东 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 上海 2 0 0 2 3 7 )
摘 要: 《 圆屋》 是 美国本 土裔作 家厄德 里克 2 0 1 2年 的新 作, 这 部 小说 荣 获 了美 国 国家 图书 奖。 与 以 往 多 重视 角 的 作 品 稍有不 同, 作者以 1 3岁 少年乔作 为主要叙述 者, 以细腻 的笔触 讲述 了发生在 印第安保 留地上的一桩案件。在追查真 凶的过程 中, 作 为 少年 的 乔 经历 了 一 场 超越 年 龄 的 成 长体 验 。本 文 将 通 过 乔 的 经 历 来解 析 小说 作 者 厄德 里 克 的创 作 主 旨。 关键词 : 厄德里克; 少年 ; 乔
一
土地 问题 一 直 是厄 德 里克 小说 关 注 的焦 点之 一 。早 在 厄 德 里克早期 的小说《 爱 药》 中, 就借艾伯 丁之 口说 出 : 土地 分配就 是一个笑话( 1 1 , L o v e M e d i c i n e ) 。长期 的事实证 明, 各种法 案只 不过是政府对本土裔人 民巧取豪夺的工具 。在《 圆屋》 中, 作 者 同样没有忽略这个 主题 。小说在第一 章第 一句话交代 : 一些小 树苗 已经侵袭 了父母的房子。这似乎就预示着白人对 印第安人 的侵 略。它们 已经长进了看不见的墙缝里 , 而且难 以使之松动 。 这更像是侵蚀 的一 步步加深。美 国政府从 《 道斯 法案》 开始控 制印第安人的土地 , 继 而设 立寄宿学校。企图依靠集 中控制和 强制 教 育 来 改 变奥 吉 布 瓦人 的文 化 , 把 他们 从 猎 人 变 成 农 民 , 从 异教 徒 变 成基 督 徒 , 从 拥 有 主权 的人 变 成隶 属 于 美 国政 府 的人 。 作者凭借深厚 的写作功底 , 在语言的运用上, 在字里行 间都 透露 出以一种族裔身份对 白人 的影射和控诉。乔的小伙伴之一 的安 格斯来 自保留地 的赤贫 区。虽然部落里获得 了建房 的补 贴 , 但 是房子却落户在荒芜 的沙丘 里。更糟糕 的是台阶还没建 好 , 钱 就用 光 了。无 以为 继 , 安 格 斯 的一 大 家 子 十 多 口居 住 在 促 狭 的 只有三间卧室 的屋子里。各种设施也是不健全, 没有 取暖设备 , 烤炉要整夜工作 , 但是 门却是 敞开的 , 厨房里滴 水 , 否则 管子就 要被冻住。墙和窗户上塞满 了各种碎布 。大家经常一起补修这 所噩梦一样的屋子 , 以至于乔调侃说 我都快变成用蜡 和导管胶 带密 封 厕 所 的专 家 了。 可 见 由于 白人 掠 夺 土地 , 本 土裔 人 被 置 于一 种 多 么艰 难 的 生 活 环 境 , 安 格 斯 一 家 的 窘 境 仅 仅 是 艰 苦 生 活的一个缩影而 已, 处 于白人侵 略欺 压下 的土著人 承受着各种 不 公 正 所 带来 的折 磨 。
圆屋里的公正与救赎——路易丝·厄德里克小说《圆屋》的历史讲述
![圆屋里的公正与救赎——路易丝·厄德里克小说《圆屋》的历史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2bb5651216fc700abb68fca5.png)
攻击者是 白人 还是 原住 民?袭 击 的发生 是在部 落 领地 还是 白人领地 ?如果被害者是法官的丈夫 , 那 么问题将会更 加复
杂。
很 冒险的 , 但是这却非常适合全 书所呈 现的凄凉基调 。
《 圆屋》 也是一部 了解 印第 安保 留地历史 的小说 , 它讲述 了保 留地丰富的文化 历史 也呈现 了这里 日常生 活的 孤独与 无助 。小说 以主人公乔为叙述者 , 在成年后 回忆 自己年少时
于 是, 当时年仅 1 3的他 约好 三位 最要好 的朋友前往 案发地
去 寻找 大人 们 没 有 看 见 或 是 忽 略 的 线 索 。 可 是 当 事 情 的 原
犯 浮出水面的时候 , 问题却 不能那 么简单 地解 决 , 他 的身 份 成 了案件能否审 理 的关 键。 因为部落 法庭 不能 处理 非印第 安族 裔的罪犯 , 而联 邦法 庭 又不 予 受理 发 生在 保 留地 的 案
份 的区分是很滑稽 的。“ 你 无法通过指纹判定 一个人是 否是 印第安人 。你也 无法 通过名 字判 定。甚至 通过警察 局也 查 不到 。你都无法 判断 , 无论 是通 过照 片 、 面 部像亦 或是 电话
切入, 并且被 很专业地加上 了悬疑 的元素 。章 节之 间基本没
有 时间空缺 , 一旦 一个 问 题被 提 出 , 答案 不 会 多久 就 出现。 在 故事讲述不 到一半儿 的时候 攻 击乔母 亲 的嫌疑 人就 已经 找出 , 接 下来的篇章就是解决如何 和是否可 以恢复公 正的 问 题 。小说没有设 置紧张的结尾或是令人窒 息 的关 联 , 但这种 写法丝毫不影 响小说 的悬 疑色 彩。全 书最长 久 的悬念 就 是
的结局 , 然 而 他 的死 却 不 是 故 事 的 主 要 推 动 力 , 于 是 主 人 公
《黎明之屋》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困境
![《黎明之屋》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e69dd198b9d528ea81c779f7.png)
《黎明之屋》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困境作者:陈愿荣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7期[摘要] 斯科特·莫马迪(N. Scott Momaday)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作家,其最出名的作品《黎明之屋》荣获1969年的普利策文学奖。
《黎明之屋》主要描述了印第安青年埃布尔的人生经历。
埃布尔从小生活在保留地,后因杀人入狱六年,出狱后被安排在洛杉矶生活。
埃布尔在洛杉矶的生活让他身处困境:他发现自己无法忘记保留地的生活,同时他也想在洛杉矶追寻自己的“美国梦”。
可是在白人世界的生活使埃布尔身心受伤,最终他决定回到保留地。
小说同时也描写了其他人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表现出的迷茫。
弗朗西斯科代表了一直在保留地生活的年长一代,托萨马代表了未在保留地长大的印第安青年一代。
莫马迪通过《黎明之屋》反应了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化的困境:弗朗西斯科体现了宗教困境,托萨马体现了文字困境,埃布尔体现了精神困境。
[关键词] 莫马迪;《黎明之屋》;印第安文化;困境斯科特·莫马迪(N. Scott Momaday)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作家,其代表作《黎明之屋》获得1969年的普利策文学奖。
《黎明之屋》为莫马迪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黎明之屋》的获奖也使人们开始关注印第安作家,以及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印第安文化。
自从194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印第安民族的噩梦就开始了。
他们被欧洲人掠夺、杀害,他们的文化也被践踏。
即使在美国这个新兴的国度,他们仍然过着悲惨的生活。
“在北美独立战争后,北美印第安人并未获得自由。
”[1] 他们的生活以及文化都受到了白人的限制,这一切使印第安文化处在了灭绝的边缘。
以莫马迪为代表的印第安作家们正在努力重建他们自己的文化,这种重建必会遇到许多问题。
在同白人文化交锋的几百年中,如何保护印第安文化,如何处理本族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关系?抵抗、接受白人文化,还是接受被白人文化同化的命运?莫马迪的《黎明之屋》体现了印第安文化的这种困境。
印第安文学知识点总结
![印第安文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b75bde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7.png)
印第安文学知识点总结印第安文学是指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学作品,包括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
在传统印第安文学中,印第安人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和保存着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包括传说、神话、歌谣、故事等。
而在现代印第安文学中,印第安作家们通过文字书写,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探讨族群文化、社会现实、历史遭遇等议题。
本文将对印第安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文学特点、代表作品、作家及其影响等方面。
一、印第安文学的特点1. 传统印第安文学的特点传统印第安文学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和保存着印第安人的文化和历史。
印第安人通过传说、神话、歌谣、故事等形式,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敬、对祖先的敬畏、对宇宙的探索等内在文化价值观。
这些文学作品在印第安社群中流传,成为了族群认同和社会凝聚的重要因素。
2. 现代印第安文学的特点现代印第安文学以文字书写为主要方式,作家们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对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探讨族群文化、社会现实、历史遭遇等议题。
现代印第安文学作品风格多样,内容涉及丰富,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关怀意识。
二、印第安文学代表作品1. 传统印第安文学代表作品《红色毛皮》:这是美国本土印第安文学的代表之一,集中了许多印第安人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作者哈基特·福特·布拉姆斯以广阔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造诣,为读者描绘了活泼真实、精神深邃的印第安世界。
《印第安文学之书》:这是一部收录了多部印第安文学传统作品的文集。
其中包括美国各地的印第安部落如阿希米西、阿拉帕霍、阿希卡、哥伦比亚和其他地方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各部落的文学特色与独特的民族风情。
2. 现代印第安文学代表作品《蛇的环形》:这是美国印第安作家莱斯·马瑟森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印第安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印第安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飞跃鸟》:这是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莉·马切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印第安传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现代印第安女子克里斯汀娜走出传统部落生活,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故事。
《圆屋》中“母亲”的创伤解读
![《圆屋》中“母亲”的创伤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fa4d944804d2b160b4ec0ad.png)
1 9 8 8 年 ,奥 吉 布 瓦族 妇 女 杰 拉 尔 丁在 印第 安保 留地 前 的 各 种 活 动 ,假 装 调 整 适 应 。” 在 医 院 ,母 亲 显 得
圆屋 附近 遭受 侵 犯 , ( ( 圆屋 》 以 1 3岁 的小 主 人公 乔 的视 很 平 静 ,面对 乔 的 问询 ,只是 擦 去 眼 角 的 7 目水 ,甚 至 安 角 ,讲述 了性暴 力 事件 给 “ 母 亲 ”身心 造 成 的严重 创 伤 , 慰 乔 称 自 已没事 。 出院 后 的前 几 天 ,母 亲 也没 有 立 刻 表 现 出强 烈 的 创 伤 症状 ,而 是 继 续 家庭 主 妇 的 工 作 。 “ 母
中图分类号 :1 0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0 1 2 5 ( 2 0 1 7 ) 2 2 0 2 2 2 — 0 2
作为 第二 波 “ 印第安 文 学复 兴 ” 中最 具 代表 性 的作 家 , 她 刚 刚经 历 了可 怕 的性 暴 力 事 件 , “ 手 脚 被 绑 住 , 眼神 路易 丝 ・ 厄德 里 克 以描 写美 国印第 安原 住 民部 落生 活 得 空 洞 。” “ 全 身 颤 抖 ,双 手 紧紧 抓 着方 向盘 。 ” 里 克 的 新作 长篇 小 说 ( ( 圆屋 ) )发表 , 自此获 得 广 大 读 者 喜爱 ,并荣 获美 国国 家 图书奖 。
从一个少年眼中看到的
![从一个少年眼中看到的](https://img.taocdn.com/s3/m/7350e4935fbfc77da369b117.png)
从一个少年眼中看到的作者:李颖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4期摘要:《圆屋》是美国本土裔作家厄德里克2012年的新作,这部小说荣获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与以往多重视角的作品稍有不同,作者以13岁少年乔作为主要叙述者,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发生在印第安保留地上的一桩案件。
在追查真凶的过程中,作为少年的乔经历了一场超越年龄的成长体验。
本文将通过乔的经历来解析小说作者厄德里克的创作主旨。
关键词:厄德里克;少年;乔0 引言小说《圆屋》讲的是发生在印第安保留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主人公乔的母亲杰拉尔丁是部落注册师,父亲巴泽尔是部落法官,原本一家人生活和谐。
然而一个春日的下午,母亲在去办公室取一份文件的过程中惨遭白人男子林登强暴,母亲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严重创伤,生活陷入了痛苦和恐惧中,从此一蹶不振。
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帮助母亲摆脱阴影,也为了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父子二人展开了一段困难重重的破案之旅。
与以往作品中的多视角叙事不同,这次作者安排了乔作为主要的叙事者,通过一个13岁的少年之口向我们讲述这一段伤感却又充满正义能量的故事。
期间,读者可以看到这个十三岁的少年乔是如何冷不丁地被推入到始料未及的成人世界,以及小主人公在这段被迫成熟旅程中的认知,迷惘和得失。
1 形同虚设的法律案件发生之前,乔正和父亲平静的修整杂乱生长的树苗。
而在两个人都休息的间隙,一个问句:你妈妈呢?把父子俩的注意力集中到妈妈不见了这个问题上。
同时,作者交代了乔的年龄:我才刚到13岁,两周以前,我还是12岁呢。
这样一个少年将要面对这场事故,又为后面乔的成长世界里面对的矛盾做了铺垫。
父子俩借了叔叔的汽车去找寻失踪的母亲。
最终他们发现母亲一个人在车里,而母亲的状态令人惊恐。
妈妈的坐姿固定,僵硬,有什么不对。
我们看着她呆呆地凝视,笑了。
还开玩笑说,妈妈是因为绕路浪费了汽油而气得发疯。
这是和睦的一家人打趣儿的想法。
然而此刻却已经不合时宜。
修辞叙事学视域下《圆屋》中新生代印第安人的伦理困境
![修辞叙事学视域下《圆屋》中新生代印第安人的伦理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fc2918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b.png)
修辞叙事学视域下《圆屋》中新生代印第安人的伦理困境张洁琼【摘要】借用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教授修辞性叙事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叙述者兼故事主人公乔的讲述,对路易斯·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的新作《圆屋》进行文本解读.乔的叙述不仅充分彰显了小说背后隐合作者的叙述技巧并且传达了其内含的伦理标准,引导读者对叙事文本进行伦理判断的同时剖析美国新生代印第安裔本土人民的生存困境与成长现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印第安人民一直生活在美国白人压迫之下,对他们而言,要想摆脱困境的最佳途径或许只能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救赎.【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路易斯·厄德里克;《圆屋》;新生代印第安人;伦理困境【作者】张洁琼【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作为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第二次大潮的代表性人物,路易斯·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被誉为美国当代最多产、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2012年,厄德里克发表了其第14部小说《圆屋》并一举夺得第63届“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足见该书的价值及其在文坛上的影响力。
不同于以往作品中多视角、多脉络的讲述方式,《圆屋》主要从一个13岁的印第安与白人混血男孩乔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曲折而又悲切的故事:乔的母亲在居留地的圆屋附近遭受强暴后,由于案发地不明确无法将凶手正法,为替母报仇,乔克服身心的重重阻力最终枪杀了罪犯。
小说“揭示了正义的缺失和美国司法体系的弊病,展现了印第安人在现代社会遭受的深刻的法律与道德困境”[1]。
“在印第安人的历史上,法律就像微风轻拂无关痛痒”[2],可以说该书的政治性与以往作品相比更加显著。
笔者在此借用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教授的修辞性叙事学理论,通过叙述者兼故事主人公乔的讲述,解读《圆屋》中的叙述手段和技巧,进而分析小说背后隐含作者意欲传达的伦理标准,并借此引导读者对叙事文本进行伦理判断,从而解析美国新生代印第安裔本土人民的生存困境与成长现状。
N.Scott Momaday
![N.Scott Momaday](https://img.taocdn.com/s3/m/d419112e580216fc700afda8.png)
• •
Natachee Scott Momaday and Al Momaday
His father and his mother.
Eagle Dancer (鹰舞) Painted by Al
Young N. Scott Momaday
Literary career
Momaday received his Ph.D.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in 1963. Momaday's doctoral thesis, The Complete Poems of Frederick Goddard Tuckerman, was published in 1965. His novel House Made of Dawn led to the breakthrough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into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after the novel was awarded 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in 1969. House Made of Dawn was the first novel of the 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 a term coined by literary critic Kenneth Lincoln in the 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 The work remains a classic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Journey of Tai-me (1967) ★ House Made of Dawn (1968) 《黎明之屋》(《日诞之地》) ★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 (1969) (illustrated by his father, Alfred Momaday) 故事集《通向雨山的路》 Angle of Geese (1974) The Gourd Dancer (1976) 诗集《跳葫芦舞的人》 The Names: A Memoir (1976) 回忆录《姓名》 The Ancient Child (1989) 《古时候的孩子》 In the Presence of the Sun (1992) The Native Americans: Indian County (1993) The Indolent Boys (Play) Premiered on the Syracuse Stage during the 1993-94 season.[2] Circle of Wonder: A Native American Christmas Story (1994) The Man Made of Words: Essays, Stories, Passages (1997) In the Bear's House (1999) Four Arrows & Magpie: A Kiowa Story (2006) Three Plays: The Indolent Boys, Children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in Two Windows (2007) Again the Far Morning: New and Selected Poems (2011) New World
《圆屋》:路易丝·厄德里克笔下的文化与生存
![《圆屋》:路易丝·厄德里克笔下的文化与生存](https://img.taocdn.com/s3/m/5128333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d.png)
《圆屋》:路易丝厄德里克笔下的文化与生存
王玉峰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6(0)10X
【摘要】美国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长篇小说《圆屋》,通过一个孩童的视觉讲述了印第安族群文化在美国文化中的境遇,探讨了妇女问题,并且思考了整个人类文明中存在的族裔文化处境与待遇。
【总页数】2页(P65-66)
【关键词】《圆屋》;文化;生存
【作者】王玉峰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圆屋里的公正与救赎——路易丝·厄德里克小说《圆屋》的历史讲述 [J], 钱福东;赵鑫
2.神话与当代印第安生存经验的书写r——路易丝·厄德里克《羚羊妻》解读 [J], 陈金星
3.生存中的“平衡术”——评路易丝·厄德里克小说《屠宰师歌唱俱乐部》 [J], 高丽娟
4.从一个少年眼中看到的--读厄德里克小说《圆屋》 [J], 李颖
5.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小说生态翻译研究
——以《爱药》和《圆屋》为例 [J], 李群;陈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8543f1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b.png)
作者: 郭洋生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页
主题词: 印第安文学复兴;Trickster;魔幻现实主义;寻根母题;文学主体意识
摘要: 美国印第安文学渊远流长,而其当代小说则是这个灭而未绝的民族的生命力的体现。
标志着“印第安文学复兴”运动开始的《曙光之屋》,植根于印第安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学传统,借鉴了发达的欧美小说艺术,但超越了较狭隘的种族意识,塑造出艾贝尔这个具有历史感、多面性的“第四世界”的“人人”的艺术形象。
在作者莫马戴周围,聚集了一个秉性各异、才华卓越的印第安作家群,他们通过各自的创作,不仅揭示出多灾多难的印第安民族当今的生存状态,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寻求怎样在当今这个后殖民时代超越历史地注定的生存困境,从其有特色的与白人文学平等的文学主体意识出发,重造美国印第安传统的现实感。
论《圆屋》中乔的不可靠叙述
![论《圆屋》中乔的不可靠叙述](https://img.taocdn.com/s3/m/b844acb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a.png)
论《圆屋》中乔的不可靠叙述
田妹玉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2()29
【摘要】《圆屋》是美国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乔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回溯了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从叙事层面来看,乔同时承担了人物和叙述的双重功能。
因此,本文借助詹姆斯·费伦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解读乔在《圆屋》中的不可靠叙述。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田妹玉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小说“叙述化中的不可靠叙述形式”——以麦克尤恩的《爱无可忍》为例
2.《抄写员巴特比》中的叙述谎言r——基于"不可靠叙述"理论的分析
3.第一人称叙述下女性话语权威的建构——论《消失的爱人》中不可靠叙述和个人型叙述
4.《泄密的心》中的不可靠叙述及背后叙述者的可靠身份建构
5.叙述、谎言、疗愈:《上海孤儿》中的不可靠叙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十年国内路易丝·厄德里克研究述评
![近十年国内路易丝·厄德里克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0a1cf76a71fe910ef02df858.png)
近十年国内路易丝·厄德里克研究述评摘要: 20XX年是国内厄德里克研究的转折点,《爱药》中译本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学者对厄德里克作品的关注,此后涌现出了大量的厄德里克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国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试图发现国内厄德里克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路易丝·厄德里克美国本土裔文学国内研究路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1954—)是美国本土裔文艺复兴(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第二次浪潮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本土裔作家之一。
1984年,厄德里克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爱药》(Love Medicine,1984),于同年获得美国书评家协会奖(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引起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厄德里克共出版了16部长篇小说,3部诗集,7本儿童文学作品,2本非虛构散文集以及1本短篇小说集。
在国内,厄德里克研究已初具规模,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专著上。
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梳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厄德里克的作品,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美国本土裔文学的整体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国内学界对厄德里克的研究始于20XX年,以20XX年为转折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20XX)的研究主要以介绍性的文章为主,研究范围和视野较为狭窄。
如20XX年,林佳鸣分别在《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论文介绍和简要评价厄德里克的作品《燃情故事集》[1](Tales of Burning Love,1996)和《羚羊妻》[2](The Antelope Wife,1998)。
这一阶段的学术论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较少。
从研究文本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厄德里克早期的“北达科他四部曲”,特别是《爱药》和《痕迹》这两本小说,基本没有涉及她21世纪以来的创作。
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儿童文学创作——兼评《桦树皮小屋》四部曲
![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儿童文学创作——兼评《桦树皮小屋》四部曲](https://img.taocdn.com/s3/m/0f116e4d1a37f111f0855b74.png)
作者: 黎会华[1]
作者机构: [1]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动态
页码: 41-4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儿童文学创作;德里克;桦树皮;部曲;当代作家;儿童小说;长篇小说;博士论文
摘要:2012年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喜获丰收的一年。
9月她出版了儿童小说《桦树皮小屋》系列第四部《齐克迪》(Chickadee),10月出版长篇小说《圆屋》(The Round House),11月,《圆屋》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作为具有国际声誉的美国当代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这个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
近年来,国内对她的研究不断升温。
她的许多作品成为硕士和博士论文的选题。
但是,无论是评介性文章,还是硕博论文的选题,人们的目光仅仅聚焦于她的长篇小说,对她的.儿童小说,无论是介绍,抑或是研究,几乎都是空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屋》:美国当代印第安的生存遭遇书写作者:尚菲菲付景川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05期摘要: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以英语写作自己的部落故事,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的生存遭遇与抗争。
美国印第安保留地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印第安文化的缺场。
厄德里克的小说《圆屋》控诉了印第安人遭受到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作家对印第安文化缺场的担忧和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
印第安人是美国成为强国之路的受害者,他们的文化在当代印第安文学家的笔下以最顽强的姿态生存下来,并且开出最美的民族文化之花。
关键词:《圆屋》;生存遭遇;司法不公;种族歧视;文化缺场;当代印第安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5-0136-05一引言美国著名作家莎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Jewett)曾建议年轻的威拉·凯瑟说:“你必须清楚自己的背景——你有你的内布拉斯加的生活,有孩提时代的弗吉尼亚经历,现在又有我们戏称为‘波西米亚’式的记者和编辑的生活经历,这些都是你的独有,但你对它们缺乏足够的关注,……你必须找到你自己宁静的生活中心,写出你所面對的整个世界。
”“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故乡土地上的人和事。
”[1](P40,143)威拉·凯瑟和福克纳的成功足以证明书写自己熟悉的土地和生活是作家可选的一条道路。
而自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以纳瓦拉·斯科特·莫马戴(Navarre Scott Momaday)、杰拉尔德·维兹诺(Gerald Vizenor)、露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等著名作家为代表的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用别的民族的语言,坚持为自己的部落书写歌唱,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以厄德里克为例。
自1984年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式的长篇小说《爱药》出版后,厄德里克便生活在聚光灯下,斩获纳尔逊·阿尔格伦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和司各特·奥台儿历史小说奖等多项美国文学大奖。
维兹诺、厄德里克等作家都曾获得过美国文学大奖——美国国家图书奖。
随着国内学者对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热潮,近年来美国当代印第安文学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印第安文学中折射出的印第安传统文化、印第安“归家”的文化回归、印第安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等。
事实上,当代印第安作家的书写中有很大篇幅在控诉美国当代印第安人在美国政府各项政策下遭遇的不公。
维兹诺在其论著中直接提出了“后印第安生存”的概念,当代印第安作家在其作品中展现的印第安人的生存遭遇与挣扎值得深思。
本文以厄德里克的《圆屋》等印第安文学作品为例,结合文本分析与印第安人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现状,探讨美国当代印第安的生存遭遇书写。
2012年12月,厄德里克的《圆屋》赢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标志着厄德里克的文学创作生涯迈入又一新高度。
《圆屋》围绕发生在印第安女性身上的一例强奸案开始讲述,控诉了当代印第安人遭受到的明显的司法不公,揭示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欺凌,表达了对印第安传统的眷恋和对印第安文化缺失的担忧。
二保留地制度背后的司法不公在《圆屋》后记中,厄德里克引用了一份2009年报告的数据:“三分之一的土著女性在其一生中会被强奸(实际数据肯定更高,因为土著女性通常不会举报强奸案件);针对土著女性的强奸和性侵案件,86%的犯罪分子是非印第安人,很少会被起诉。
”[2](P483)《圆屋》的故事开始于1988年一个周日的下午,奥吉布瓦一个家庭的平静生活因女主人杰拉尔丁·考茨被强奸而打破。
杰拉尔丁拒绝配合回忆案发过程,其丈夫安东·考茨虽然是奥吉布瓦部落的法官,却在妻子的惨剧面前似乎也无能为力。
他们的儿子——当时12岁的乔被母亲的悲惨所触动,与其小伙伴一起寻找线索,欲为母亲报仇。
在凶手被抓后,乔以为生活可以回到过去;但是因为杰拉尔丁记不清强奸的具体地点,所以凶手在被拘留数日后就被释放。
在法制似乎健全的美国,生活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却要面对“即使我们知道是他干的,即使一切都吻合”[2](P296),也只能任罪犯逍遥法外的现状。
事实是:“大多数印第安人被强奸的案件的问题是即使起诉,美国的检察机关也可能因这个原因或那个原因拒绝受理审判”[2](P63)。
能把凶手找到,很大原因还是由于安东·考茨的部落法官身份,“大多数强奸案不会有这样的进展”[2](P296)。
但是部落法院的司法权被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抽离后所剩无几。
在美国历史上,作为一个基本原则,只有联邦政府拥有处理印第安事务的全权。
但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和争取,各州对印第安事务包括在保留地形式司法权的介入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而作为印第安人保留地上的自治主体——印第安部落政府的刑事司法权则日益弱化。
部落政府专有的刑事司法权仅仅局限于印第安人对印第安人在保留地上发生的刑事犯罪(重罪除外)或者印第安人在保留地上的无受害人的刑事犯罪,部落法院对非印第安人无司法管辖权。
除了大部分刑事司法权被剥离外,“近年来,部落政府对保留地上非印第安人行使民事司法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成为日益明显的趋势”[3](P50),所以乔发现其父亲所在的部落法院处理的似乎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父亲惩罚偷热狗的贼,检查洗涤器——连洗衣机都不是——仅仅价值15美分每件的洗涤器”[2](P73)。
杰拉尔丁强奸案发生在圆屋附近。
圆屋在保留地的边缘,此处部落法院对印第安人有司法管辖权,非印第安人的司法管辖权属于联邦政府。
“下行至湖,依然是部落信任土地,但是去往一边,其中的一个角落是州公园,适用州法律。
那片草地的另一边,树林更多点的地方,是圆屋土地的外延。
”[2](P297)因为犯罪分子是非印第安人,印第安部落政府和法院对他没有刑事司法权。
这一小块边缘区域被分成几个小份,杰拉尔丁记不清强奸的具体地点,不知到底是部落的土地(适用联邦法律),还是州的土地(适用州法律),所以就算犯罪事实确凿,受害者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因为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司法管辖权的分配,它们无法起诉。
这听上去极其荒唐的理由阻碍了一个家庭回归平静的生活,他们的心理又重新回到躁动不安中。
这也昭示着作为一个如同大家庭的印第安人缺失了基本的安全感,只能在外表平静的生活下惶恐度日。
尽管厄德里克在小说《圆屋》后记中指出“该书不针对任何在世的或者过世的人”[2](P486),故事中的人物柯蒂斯·耶尔多还是被识别出来,其原型是已故的共和党人威廉·杰安洛(William Janklow)。
杰安洛曾是两届南达科他州州长,1975年在竞选州司法部长时,被控告于8年前在玫瑰花蕾印第安保留地担任法律服务律师期间持枪威胁并强奸15岁的印第安人保姆。
起诉后6个月,该保姆在一场交通肇事逃逸事件中身亡,其继母拒绝放弃案件诉讼,于次年初在玫瑰花蕾保留地被害。
杰安洛反过来控告她诽谤[4](P75)。
美国法律对印第安人的冷漠以及美国白人对涉及印第安受害者的无动于衷令人汗颜。
杰拉尔德·维兹诺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名杰出代表,其父亲被暴徒残忍杀害后,犯罪嫌疑人未经起诉就被释放了。
25年后,已经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维兹诺质疑负责案件的官员,对方辩称道:“那年代我们从不在酒鬼和被遗弃者身上浪费太多时间……谁知道怎么回事呢,可能是一个印第安流浪者杀了另一个。
”[5](P81)这种社会现实条件下的司法不公使得印第安人的生活严重地缺乏安全感,也体现了白人对于印第安人生命的漠视以及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
三美国文明背后的种族歧视和欺凌自从西进运动以来,美国白人所建立起来的版图与现代化国家就以印第安人的牺牲为代价。
从1622年到1769年,英国殖民者在印第安人13个州的残骸上开始建设,并禁止印第安人进入他们占领的区域。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带来的是美国白人的胜利和对印第安人的进一步大肆屠杀。
美国政府自建立自己的军队以来,主要的任务之一似乎就是屠戮印第安人。
美国白人通过围剿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野牛以及收买、欺骗等手段,使印第安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家园。
自美国独立到1887年,关于夺取印第安人土地及勒令印第安人转移的条约多达370多个[6](P28-33)。
可以说,美国原始的资本积累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充满了血腥的味道。
直到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印第安人公民资格法》才承认在美国出生的土著印第安人为美国公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印第安人的境遇得以好转。
除了明显缺乏公平的司法制度之外,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从未消失。
如《圆屋》中,在杰拉尔丁被送往医院时,其他患者无情地对12岁的乔抛出两个残忍的问题:“你们印第安人在那边不是有你们的医院吗?你们不是在建一个新的医院吗?”甚至在不知所措的乔面前议论杰拉尔丁可能经历了“流产”或者“强奸”[2](P12-13),丝毫不顾及其心理承受力。
在白人眼中,印第安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末等公民,遭到歧视似乎完全是印第安人自身的问题。
在多部印第安作家的小说中都流传着一句白人常说的话:“只有死去的印第安人才是好人。
”如在厄德里克的小说《爱药》中,尼克特毫无掩饰地说:“只有死了的或是从马背上向后翻落而死的印第安人才是让人觉得有趣的印第安人”,甚至“他们在电影中也只配饰演死人”[7](P123)。
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和欺凌还体现在对其进行的宗教同化中。
为了更好地控制印第安人,白人强迫印第安人放弃自己的信仰而皈依基督教,美国政府公开宣布许多印第安宗教为非法宗教,不允许印第安信徒继续信仰及传播,而继续主持相关宗教仪式的“圣人”则被判莫须有的“宗教罪”,印第安人的“鬼神舞蹈”等宗教甚至遭到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在迫害异教徒的同时,白人传教士四处活动,通过建立“祈祷之城”“寄宿学校”等形式積极开展传教活动;印第安人面临着要么改变宗教信仰,要么失去自由或者遭到屠杀的艰难选择,许多人不得不被迫放弃自己的宗教,而成为基督徒[8](P78-85)。
《圆屋》中的塔拉维斯神父就是到印第安部落进行传教的人士。
在强奸案发生后,根据相关的线索,乔最初怀疑塔拉维斯神父可能是侵犯其母亲的凶手。
在试图监视传教士的时候,乔和他的朋友被传教士发现并殴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传教士并没有用仁慈的道义对两名少年进行教育和开导,而是对他们进行了不堪入耳的辱骂。
污秽的语言与传教士身份之间的鲜明对比,恰似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欺凌与其对外宣称的拯救印第安人的假面具之间的对比。
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之根深蒂固在小说中的梦想女孩在利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