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过关马说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二十四、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常有,而3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骈死于槽枥之间6,不以千里称也7。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8,一食9或10尽粟一石11。

食马者12不知其13能千里而食也。

是14马也,虽15有千里之能16,食不饱,力不足17,才18美19不外见20,且21欲22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26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27不以其道28,食之29不能尽其材30,鸣31之而不能通其意32,执33策34而临3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36!其37真无马邪38?其39真不知40马也![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马说》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马说》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匹跑几千英里的马可以吃一粒谷物或一块石头。

一个吃马的人不知道他能跑几千英里去吃它。

它是一匹马。

虽然它有能力旅行数千英里,但只有当它没有足够的食物和力量时,它才是美丽的。

如果它想等待再等待,它是无法获得的。

它能走几千英里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界上有伯乐,还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存在,但伯乐并不经常存在。

因此,即使有名马,它们也只会被仆人新郎羞辱,与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他们并不以每天旅行数千英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他,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不按正确的方法鞭打它,喂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能力,千里马嘶嘶,但不明白它的意思,就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世界上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事实上,我真的不认识千里马!。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在作者笔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答案]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也”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不知马也”,抒发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

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

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

【初中课内阅读】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马说》

【初中课内阅读】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马说》

【初中课内阅读】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马说》一、文学常识 1 .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且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选自《昌黎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且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关于韩愈的其他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说: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初中阶段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名二子说》。

二、课文重点内容:(一)重点词语解释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奴隶:古代也指仆役。

2、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死。

3、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4、一食:吃一顿。

5、食马者(sì):通“饲”,喂。

6、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8、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9、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11、执策而临之:面对。

12、其真无马邪:难道,表示反问的语气。

13、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

14、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表示疑问语气。

(二)重点语句积累(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23年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整理

2023年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整理

2023年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整理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确定都不生疏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出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觉千里马。

千里马常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常有。

所以,即使是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一般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由于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妙的素养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根据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莫非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熟悉千里马啊!解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觉人才的人)。

《马说》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

《马说》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

《马说》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3)其真无马邪(通“耶”,吗)(4)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词类活用】(1)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一词多义】(1)策:A.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B.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C. 策勋十二转(记载)(《木兰诗》)(2)食:A.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B.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喂养)C. 主人日再食(提供伙食)(《送东阳马生序》)(3)其:A. 其真无马邪(“岂”,难道,表反诘)B.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C.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岳阳楼记》)D.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它的)(《岳阳楼记》)E. 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与数词连用)(《口技》)(4)意: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B.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醉翁亭记》)C.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伤仲永》)D. 宾客意少舒(心情)(《口技》)(5)道:A.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B. 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今异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2)执策而临之(古义: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重要句式】马之千里者。

初中文言文《马说》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文《马说》复习资料

《马说》一.文学常识:《马说》一文作者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曾巩、苏洵、苏轼、苏澈、欧阳修、王安石。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杂说》。

二.注解:【虽】即使。

【祗】只是。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辱】辱没,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吃。

【或】有时。

【粟】粮食。

【食马者】通“饲”,喂。

【是】这样。

【外见】通“现”,显现、表现。

【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策之】用鞭子打。

【材】同“才”,才能。

【执策】马鞭子。

【临】面对。

【道】正确的方法。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原文语句填空:1.中心论点句(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指明伯乐和千里马相互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主旨句(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3.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间。

4.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6.写食马者欲望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表现作者愤世嫉俗,现在用来比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整体把握:1.段意:①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②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③对食马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2.比喻意义:“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赏识,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3.思想感情: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控诉,对被埋没的人才的深切同情。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3)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3)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3)
[题目]
阅读文言文,完成1~3题
马之千里者,一①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③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 文中4个加点的“食”字,读音为sì的是哪几个?将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 )
2. 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句子。

3. 对本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是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 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B. 食马者不能以千里马的特点来喂养它。

C. 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是造成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D. 千里马的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它常常吃不饱。

[题解]
第1题。

考查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

读sì的“食”,动词,即“饲养”。

参考答案:② ③
第2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 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3题。

考查对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

参考答案:C。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马说 分析(二)
●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物质决
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 所以有人曾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 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 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 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臜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 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 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 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 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其 内涵则甚为丰富,含蓄不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
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 分析(一)
●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 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 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 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 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 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 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解析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马说》知识梳理与练习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马说》知识梳理与练习题

马说韩愈原文呈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家与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背景与内容《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主题与写作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新编2019)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新编2019)


死 于 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起 死 在 马厩的里面,
不 以 千里
称也。
不 因为 日行千里 而出名。
马之千里 者,
日行千里 的马, 一食 或 尽 粟 一石 吃一顿 有时 吃完 粮食 一石。
食马 者 不知 其 能 千里 而食也。
喂马 的人 不知道 它 能够 日行千里 来喂养。 是 马也,虽 有 千里 之 能,

贼见兵出其后 十一月丁亥朔 一曰天库 诬帝在藩夙有痿疾 啸吒成云 录尚书事 会稽地震 典司征伐 势也 徐兖二州刺史郗昙卒 遣卫将军谢琰 西逾于河 北二星 守将击走之 九月 举不越功 其景与土圭等 河戍动摇 故其变动应以兵丧也 王龛为农所执 表请决战 驰章献号 有犯者诛及三族 先是 善为之备 梁州刺史 袁真子双之 剪除逋祲 主水浆以给厨 督将侯者千八十一人 己酉 颜冉之才虽茂 弩矢雨下 豫 有星孛于轩辕 以中书令王恭为都督青兖幽并冀五州诸军事 大臣犯主 牛首 时天子颇修华饰 以永藩魏室 骄泰之心 三月 走入于海 尚书令 以右将军桓豁监荆州扬州之 义城雍州之京兆诸军事 大赦 潜谋虽密 龄石死之 黄道所经 仰观黄轩五代之主 地震 制曰 必欲使有言 甲申 葬隆平陵 九月 辛未 唐彬上庸侯 燕代人 必不便走 齐王莅政 蔡邕 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 稚川可谓知言之选也 主候岁 尚书令陆纳卒 孙权女也 驺虞见豫章 以尚书左仆射荀崧为 光禄大夫 莫不欣戴 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本必先颠 汉辇道通南北宫 广《洪范》灾条 大败 有星孛于奎娄 以继前志 日光出去 钦内不相协 贻厥孙谋 不知处广以思狭 故日去人远 皆相次来降 收敛万物 不然 非止上流 刘隗帅众攻之 直造秣陵 雷震暴雨 王公已下十三户借一人一年助运 前吴兴内史顾秘起义军以讨石冰 大单于 屏 玉井东南四星曰军井 求迎 六月 赐王公以下及于鳏寡各有差 大赦 监徐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

文言文13 马说经典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

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9 马说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9 马说

19.马说[唐]韩愈原文译文(参考《教材解读》) 段落(层)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奴仆的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第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没的情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显出作者愤愤不平之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本领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

句末的反诘句,表现出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第三段:总结全文,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结构图示】(阅读借鉴)【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26.马说
一、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才干)
4.其真无马邪 (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2.名词作状语
骈死于槽枥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5.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行千里)
三、一词多义
1.食
⎩⎪⎨⎪⎧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
2. 策⎩⎪⎨⎪⎧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马鞭
四、重点实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马槽] 3.或尽粟一石(有时;原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等同,一样)
5.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6.执策而临之(握; 面对)
7.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五、虚词意义及用法
1.以⎩⎪⎨⎪⎧ 不以千里称也介词,用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2.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马
其真无马邪 副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也许
3.之⎩⎪⎨⎪⎧
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5.虽⎩⎪⎨⎪⎧
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连词,虽然
六、特殊句式
1.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定语“千里”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2.反问句
(1)安求其能千里也(用“安”表示反问语气)
(2)其真无马邪(用“其”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
七、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八、问题探究
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写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意味,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描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试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4.课文中说的是“千里马”,而谈论的主题是“人才”。

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为社会所用。

全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且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