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
意见
【法规类别】体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株政发[2017]7号
【发布部门】株洲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3.27
【实施日期】2017.03.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株政发【2017】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云龙示范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5〕4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完善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大力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目标
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市,把株洲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创意之都、体育之城。

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1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以上,组建文体产业集团1个,培育打造1-2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左右,人均体育消费每年不低于365元,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具有株洲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场馆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农民体育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城乡文体广场工程、城市社区体育户外广场工程。

形成布局合理、利用率高,覆盖市、县、乡、村(社区)的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市级有1个“一场多馆”的体育中心,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体育馆和1个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各乡镇建成1个室内健身室和1个室外健身场所,各行政村建成1个篮球场或1条健身路径,各城市社区均建成1个以上设施较为完善的体育健身场所。

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构建“一区两核十心多点”的体育设施布局,形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中心城镇20分钟健身圈、农村30分钟健身圈。

“一区”即“神农绿轴”文化体育服务业集聚区;“两核”即河西的市体育中心和河东的老体育馆;“十心”即十个县市区的文体活动中心;“多点”即分布城区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和乡镇体育活动中心。

鼓励将闲置的空坪、空地或
厂房、仓库等室内室外场所改造成临时健身场所,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支持新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鼓励发展气膜等轻便、可拆装式体育场馆设施。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加快推动大型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增加开放项目和时段。

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

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

(2016年启动并持续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文体广新局)
(二)发展重点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积极开展气排球、武术、健身气功和广场舞等适合各类人群、各年龄段的健身活动,引导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极限运动、攀岩、体育舞蹈、徒步、航空体育、滑雪、龙舟、漂流、垂钓、登山、自行车、汽车自驾游、拓展、健身、健美等健身休闲运动项目,重点结合沿湘江风光带建设,打造湘江风光带体育公园。

大力推广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

办好株洲市运动会和株洲市大众体育运动会。

每年定期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周等系列活动,开展节假日全民健身活动的县市区达到60%以上。

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

每年开展免费体育培训2.5万人次。

(持续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文体广新局)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通过主办或承办国际足球、篮球、马拉松、环中国自行车等高水平赛事,培育打造1-2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品牌体育赛事。

积极开发冠名权、特许商品经营权、运动员肖像权、广告经营权、赛事转播权以及衍生产品,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

(2016年启动并持续实施,市文体广新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发展体育培训中介业。

鼓励体育社会组织、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开展体育培训。

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创办布局合理并符合资质的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纪人等专业型职业技术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