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抗炭疽病优良单株筛选及抗病机理研究
不同油茶种和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观察
2 0 1 5 . 4 1 ( 2 ) : 1 9 5 — 1 9 9
不 同油 茶 种 和 品 种 对 炭 疽 病 的抗 性 观 察
杨 华 , 赵丹 阳 , 秦长 生, 徐金柱 , 揭育泽 , 廖仿炎
( 广东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 ,广州 5 1 0 5 2 0 ) 摘要 在林 间调 查 了广 东省 内栽培 的高州油茶、 广 宁红花 油茶和 3 9个品种 的普通 油茶对 油茶 炭疽病 的抗 病性 , 并
在室 内研 究了高州油茶、 广 宁红花 油茶和 9个品种的普通 油茶叶 片对炭疽病 的抗病性 。林 间 自然状 态下调查 结果
表明 , 广宁红花油茶对炭疽病 的抗 病性 最强 , 普通 油茶 ‘ 粤韶 7 7 —1号’ 、 ‘ 铁城 1 号’ 和‘ 湘林 1 号’ 抗性 中等 , 其 他品
种均表现 为感病 ; 室内测定 结果表 明 , 广 宁红花 油茶属 于抗病种 类 , ‘ 铁城 1号’ 和‘ 粤韶 7 7一l号 ’ 属 于 中度抗 病品
种, 其他 为感病品种 。
关键 词
油茶 ; 炭疽病 ; 抗病性 ; 品 种 文献标识码 : A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5 2 9— 1 5 4 2 . 2 0 1 5 . 0 2 . 0 3 8
中图分类号 : S 4 3 5 . 6 5
G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t o C o l l e t o t r i c h u m g l o e o s p o r i o i d e s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n n a t u r a l f o r e s t s ,a n d 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油茶炭疽病拮抗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20 ,71 :45 0 92 () 5—6
油茶炭疽病拮抗真菌 的分离与筛选
卢 丽俐 , 国英 , 周 李 河, 宋光桃
( 中南 林 业 科 技 大学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 湖南 长 沙 4 0 0 ) 10 4
摘 要 :为防治油茶炭疽病 ,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油茶炭疽病叶 、 病果 中分离到病原菌, 经柯 赫法则验证是油
o r sr & Te h oo y, a g h 1 0 4 fFo e ty c n lg Ch n s a 4 0 0 ,Hu a n n,Chn ) ia
Ab t a t n o d rt r v n n o t o i t a a t r c o e a h g n s r i s io a e r m sr c :I r e o p e e ta d c n r 1 l e n h a n s ,p t o e t a n wa s l t d f o o—
mo p a trsis h sr i wa ah g n f olta n h a n s , a d t s p t o e o i e a tr c o e n i — wa s
i ntfe a Col t tihum gl e s ro de . Thr e t ans f ngi t s r ng nt go s i de iid s le or c o o po ii s e s r i of u wih t o a a nitc
LU —i Lil ,ZH OU u - i g,LI He,S NG u ng—a G o yn O G a to
( l g fRe o r e n vr n n , n r lS u h U n v r iy Co l e o s u c s a d En io me t Ce t a o t i e st e
不同油茶品种抗炭疽病的生理生化指标比较研究
黄酮化合物含量比中抗 的小叶油茶和高感的普通油茶高, 与
林 间抗 炭疽 病 的表 现呈正 相关 。 同种油茶 的健 叶 和健果 皮 的 多酚类 物 质含 量均 比病 叶和病 果皮 高 , 类 黄酮 化合 物则 是 而
病 斑 交界 处 取样 本 , 常规 法提 取 酶液 , 愈 创本 酚 法测 定 。 按 用 酶 活 性 以 l分 析 物质在 l i氧 化愈 创木 酚 的 u 表 示 。 g mn g 1 . 过 氧化 物 酶 同工 酶测 定 。样 本 按吴 少 柏 指导 的方 .4 2 法 提 取 酶液 , 于夹 心 垂 直板 型 电泳槽 上 进行 。电泳 后胶 片 用
规法 处理 , 酒 石 酸 比色法 测 定 多 酚类 物 , 三 氧化 铝 比色 用 用 法 测 定类 黄酮化 合物 含量 。
123 过 氧化 物酶 活性 测定 。取标 准 株病 叶和病 果 皮 , .. 在
普通油茶
1 3 16 23 1 2 . .8 .6 8 县 油茶 叶与果 皮 的多 酚类 物质 和类
多酚类物质和类黄酮化合物与植物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 5 , 6 t 因 为多 酚类 物 质 在多 酚 氧 化物 酶 和 过 氧化 物 酶 等协 同作 用
下 , 化氧 化形成 O 催 一醌 , 在抑 制病菌扩 展 中起 重要 的作 用 。 同
样 , 酮化合 物 , 酚类物质 氧化 过程 中形成 的游 离酚 与 类黄 是多
4r n 在室温下静置 1 , 5 i, a h 浸液用 D s 1A型电导率仪测定 D~ l
电导 率 。 122 多酚 类物 质 与类 黄 酮化合 物含 量 测 定 。样 品按 常 ..
油品 西弓 茶种 黑
攸县油茶 4n油茶 ,f 39 .2 48 1 2 . 9 . 0 2 4 2 1 36 23 . . .4 4 O . 6
1株油茶真菌病害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拮抗作用
1株油茶真菌病害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拮抗作用摘要:为获得并鉴定高效拮抗油茶主要真菌病害的拮抗菌,研究其拮抗作用,采用点接法和发酵培养法从油茶根部土壤分离获得1株能同时拮抗6种油茶病害真菌的拮抗菌。
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该拮抗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命名为BacilluamyloliquefacienD2WM。
该拮抗菌能拮抗油茶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nicotianae)、胶孢炭疽病病菌(C.gloeoporioide)、叶斑病病菌(Phyllotictacapitaleni)、软腐病病菌(Agaricodochiumcamellia)、黑斑病病菌(Altermariaalternate)和溃疡病病菌(Bothyophaeriadothidea)6种油茶病害病原菌,且拮抗菌发酵产生的无菌滤液对以上6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均高于95%。
同时,D2WM菌株发酵产生的10倍稀释菌液还对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欧文氏菌3个亚种的抑菌圈均大于22mm,是1株具有广谱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
D2WM菌株发酵液耐酸碱范围广,在pH值为9时拮抗作用最佳;不耐高温,温度达到80℃及以上时抑菌活性完全喪失。
研究结果对细菌性软腐病及油茶无公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鉴定;油茶病害;拮抗作用收稿日期:2022-04-24芽孢杆菌(Bacillu)是一类理想的生防菌,在目前生防细菌中研究较多。
周盈等报道了1种对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具有抑菌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BSn5及其产生的抑菌蛋白APn5,但该菌只能拮抗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亚种,其生防范围较窄[3]。
刘君昂等公开了1种拮抗油茶病害的短芽孢杆菌Z26,它能有效抑制油茶炭疽病病菌、根腐病病菌、半边疯病菌等病原菌的生长,该生防菌剂对油茶炭疽病的最大抑制率达到83.4%[4]。
陈琼珍等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对有害真菌的生防作用及最佳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只对红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明显[5]。
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摘要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油茶;炭疽病;防治;研究油茶炭疽病(图1)的危害时期很长,近年来该病发生有加重的趋势。
笔者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现有感病品种的老林,在综合措施基础上,仍需以适当打药为主。
在掌握病源、病状的基础上,于秋季或早春施用内吸杀菌剂能取得较好防效,幼果带菌数量显著降低。
1 早期带菌试验1.1 幼果带菌数量于2007年早春3、4、5月分别在油茶林中的严重感病株上采幼果30~50个。
洗净后先在70%酒精中浸泡几分钟,然后放入0.1%升汞液消毒1 min,取出后用无菌水清洗2次,转入保温皿置28℃下,经5 d左右检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3月中旬幼果内部带菌量为14%左右,至4月中旬无明显增加,而5月中下旬诱发时,带菌量已高达33%以上。
带菌幼果外表无症状,经诱发小果变黑并布满菌丝,长出炭疽菌的分生孢子。
5月份以后,幼果已较大,诱发后可见黑色病斑。
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炭疽病菌在油茶幼果上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1.2 早期带菌与落果的关系3月中旬在重病株上用硫酸纸袋将幼果套好,分别于4月和5月下旬开袋收集袋中落果,并诱发落果中的炭疽病菌,方法同前。
试验结果:在2次开放的91个纸袋中,收集落果30个,落果率33%左右,经过诱发,其中13个带有炭疽病菌,落果带菌率达43.3%。
这些病菌显然是在3月中旬套袋之前侵入的,而落果中的带菌率,又显著高于树上果的带菌率,表明炭疽病菌在油茶幼果上的潜伏侵染,增加了早期落果率。
1.3 早期侵染的来源早春孢子捕捉采用凡士林玻片法。
从3月21日起,在油茶林中选择5个点,设置涂有凡士林的玻片共10片,每5 d换1次。
在80倍显微镜下沿14 mm×14 mm盖片纵向或横向查看5行,统计炭疽病菌分生孢子数量,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4月中旬林间始有少量孢子扩散,5月份以后数量稍多,可见油茶幼果3月下旬内部所带病菌不是早春空气传播造成的,而5月下旬幼果带菌率增高,则可能与4月中旬以后林间病菌孢子扩散量渐多有关。
一株多粘类芽胞杆菌防治油茶炭疽病初探
中国森 林病 虫 2 0 1 5年 7月 第3 4卷 第 4期
・ 1・
一株 多粘 ຫໍສະໝຸດ 芽 胞 杆 菌 防治 油 茶 炭疽 病初 探
胡飞 , 胡本进 , 李 昌春 , 周 子燕 , 徐 丽娜 , 李瑞 雪
( 1 . 安徽省农 业科 学院植 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1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 Pa e ni b ac i l l u s po l y my x a i s a b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u m a p p l i e d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pa t h o g e n i c f u n gi
(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A g r o — p r o d u c t s S a f e t y , A n h u i A c a d e my o f A g i r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H e f e i
6 8 . 9 1 %和 3 1 . 1 l %~ 6 7 . 5 5 %; 发 病 高峰 期 施 药后 3 0 d林 间防 效 为 2 6 . 6 l % 一5 0 . 2 0 %和 2 1 . 9 5 %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油茶是我国南方种植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是与油棕、橄榄、椰子齐名的世界四大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生产中的关键病害,也是制约当前油茶稳产、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炭疽病可以引起落果、落蕾、落叶、枝梢枯死、枝干溃疡,甚至整株衰亡,一般为害造成减产达10%~30%,重病区减产50%以上甚至可达100%,因此,做好油茶炭疽病综合防治对促进油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病特点油茶炭疽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油茶的地上各幼嫩部位均可受害,以果实、叶片为主。
果实发病初期为褐色小点,以后扩大成圆形,中央灰褐色,边缘黑褐色,严重时全果变黑,后期病斑凹陷,其上有轮生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小黑点处可产生淡粉红色、黏稠状物的分生孢子。
叶片发病多自叶尖和叶缘处发生,呈圆形黑褐色病斑,叶部老病斑中间枯死变灰白色,其上轮生小黑点,后期穿孔脱落。
果实发病往往提前脱落,接近成熟期的果实,病斑易从中间开裂,油茶果实被炭疽病侵染后,种子的含油量下降一半。
果实、叶片发病后轮生明显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这是识别该病重要的外观特点。
二、发病规律1.病菌主要来源和越冬场所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油茶树各受侵害部位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越冬,树体上的越冬病菌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来源。
2.传播途径病菌借助雨水、风力、害虫扩散传播。
3.病菌侵染途径病菌侵染的途径较多,可以通过自然孔口如气孔侵入或表皮直接侵入,但伤口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4.侵染潜育期侵染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气温低,潜育期长;气温高,潜育期缩短。
果实炭疽病潜育期在15℃时需15天左右,在28℃时仅需要5天。
5.发病盛期油茶炭疽病发病盛期在4~10月,7~9月蔓延最快、为害最重。
新梢、嫩叶、叶芽萌动期、花芽分化始期等,植物组织柔嫩,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果实的严重发病盛期为每年的8~9月。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方向
E vrn n,C agh 1 0 4 hn ) n i me t h n sa 0 0 ,C ia o 4
A s atOicmel ea trc oewa i i aei a la oe eai hn , hc d c d b t c : l a la nhan s s ma ds s n C me i li r n C ia w ihr u e r i a n e l f e
1 油茶 炭疽 病症 状及 其病 原 物特 征
1 1 症状 特点 .
果实、 梢、 枝 叶片 均 可 发 病 。果 实
上 的典型 病斑 为 黑 褐 色 或 棕 褐 色 圆斑 。初 期 , 面 果
上 出现 红褐 色 小点 , 扩 大 , 为 褐 色 至 黑褐 色 , 后 变 后 期 的病 斑 上轮 生 小 黑 点 , 病 菌 的 分 生孢 子盘 。雨 为
后, 露水 浸 润和 湿 度 大 时 , 生 粉 红 色颗 粒 状 、 产 黏质
士林 、 发 油 、 械 润 滑 油 、 生 机农 药使用 。 也
油茶 炭 疽病 是 油茶 树 的 主要 病 害 , 长 江 流域 在 以南各 省 的大 面积 油 茶栽 培 区 , 别 是在 我 国 油茶 特
K e r s: y o t o o y; i c m e l e a t r c o e; leotih m l e po i i e o c  ̄e c e u— y wo d ph t pah l g o l a l a n h a n s Co l t rc u g o os ro d s; c u n er g i l rt r ssa e m e h nim ;c n r l a iy;e itnc c a s o to
茶 油是 木本 油料 植物 的果 实— — 油茶 籽经 压榨
油茶炭疽病林间防治药剂的筛选
油茶炭疽病林间防治药剂的筛选作者:余傲涛来源:《吉林农业》2019年第14期摘要:试验表明,油茶炭疽病防治,以甲基硫菌灵(7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腈菌唑(25%乳油)1000~1300倍液、苯甲·嘧菌酯(嘧菌酯25%(悬浮剂)+苯醚甲环唑10%(微乳剂))1000~12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此外,在5月上旬初发时的防治关键期进行防治,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油茶;炭疽病;防治;筛选;试验中图分类号: S763.7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 ; ; ; ;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9.14.033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重要油料植物,近年来,潜山市发展较快。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a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的胶孢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潜山市个别油茶林中危害较为严重,并引起落果。
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选择在上一年发病较为严重的安徽省潜山市官庄镇乐一堂油茶林,试验油茶林中心位置坐标为东经116°36'7.66",北纬31°0'59.29",海拔416m,面积78448m2,如图1所示。
2 试验药剂选择甲基硫菌灵70%可湿性粉剂,属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性,渗透力强,杀菌同时可保护作物。
农药登记证号为PD20086229,农药产品在标准证号为 CB23552-2009,农药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为 XK13-003-00562,生产厂家为山东济南一农化工有限公司。
腈菌唑25%乳油,为第三代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性,农药登记证号为PD20090383,产品标准证号为HG3763-2004,农药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为XK13-003-00510。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病叶正面病叶背面
图1油茶炭疽病病症
Fig.1Anthracnose disease of
致病性测定结果
致病性检测发现菌株7-2能引起健康油茶叶片发病,对照组未见发病。
第4d起已出现褐色病斑,随后病斑上产生白色菌丝。
随着时间推移,病斑逐渐扩大,
蔓延到整个叶片。
从这些病斑上再次分离病原菌,发现
图2胶孢炭疽菌病原菌菌落
colony of
病原菌基因序列分析
rDNA ITS1和ITS4引物对菌株7-2进行PCR 增,获得一条长度为577bp大小的片段。
将该序列与中核酸数据库(/blast
同源性比较,发现菌株7-2序列与GenBank(序列登录MH265979.1、MF800896.1)库中登录的胶孢炭疽菌的序列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因此可以确定菌株
为胶孢炭疽菌。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检测,
了引起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胶孢炭疽病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病菌之一,至少能够侵染1000种植物,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叶片和果实,也可危害枝。
一种拮抗油茶多种新炭疽病原菌的菌株及其应用方法
一、概述油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受到多种真菌病害的侵扰。
其中,油茶新炭疽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给油茶的种植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拮抗油茶多种新炭疽病原菌的菌株并开发相应的应用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二、拮抗油茶多种新炭疽病原菌的菌株通过对油茶新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了一种能够拮抗油茶多种新炭疽病原菌的菌株,并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分类。
该菌株具有以下特点:1. 菌株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2. 该菌株在油茶叶片和茎部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能够快速并持久地拮抗病原菌;3. 经过长期的实验验证,该菌株对油茶的生长和产量没有负面影响,对环境也没有明显的污染。
三、拮抗菌株的应用方法针对拮抗菌株的特点,我们制定了一套高效的应用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拮抗作用:1. 菌液喷施:将拮抗菌株培养成菌液,通过叶面喷施或茎部包裹的方式,将菌液均匀地喷洒或包裹在油茶叶片和茎部,以增强其与油茶植株的接触和定殖能力。
2. 土壤施用:将拮抗菌株培养成固体菌剂,与适量的土壤混合后,在油茶根部进行施用,以增强其对土壤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3. 种子浸种:将拮抗菌株培养成菌液,使用适量的菌液对油茶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增强油茶幼苗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四、拮抗菌株的应用效果经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和实际应用,我们发现该拮抗菌株及其应用方法能够取得以下显著的效果:1. 显著减少油茶新炭疽病的发病率和病害程度;2. 显著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3. 对环境友好,没有明显的残留和污染。
五、拮抗菌株的推广与应用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推荐广泛地将该拮抗菌株及其应用方法应用于油茶种植生产中。
具体推广与应用方法包括:1. 建立健全的拮抗菌株生产与供应体系,为广大农户提供高质量的菌剂产品;2. 通过技术推广和培训,向油茶种植者传授拮抗菌株的应用技术,提高其应用水平;3. 加强对拮抗菌株应用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应用方法。
油茶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研究
油茶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研究一、油茶主要病害(一)轮斑病轮斑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为褐色或黑色。
轮斑病的发病主要与气温、湿度和土壤肥力有关,严重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二)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常在幼叶和嫩枝上出现,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初期呈灰褐色,后期变成黑色。
炭疽病严重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果实质量。
(一)油茶蛾油茶蛾是油茶的主要虫害之一,以幼虫在叶片上为害,造成叶片被啃食的现象,导致油茶的生长受到影响。
(二)茶小绿叶蝉茶小绿叶蝉以油茶叶片汁液为食,造成叶片变黄、萎缩,严重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三、无公害防治方法(一)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油茶对病害的抵抗力,使其生长健壮。
常用的施肥方法有有机肥、复合肥等,要注意施肥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土壤酸碱度失衡。
(二)合理喷药针对油茶的主要病虫害,可以选择无公害农药进行防治,注意喷药的时间和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三)加强管理加强油茶的田间管理工作,清除病害部位,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害的蔓延。
定期修剪、清除杂草,保持田间卫生。
(四)病虫害监测定期对油茶园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四、案例分析某油茶园主张无公害生产,采用了上述的防治方法。
施肥采用了有机肥和复合肥,合理喷药选择了无公害农药进行防治,并加强了田间管理工作,不但提高了油茶的产量和品质,还收到了良好的环保效果,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采用无公害的防治方法对油茶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不但能够保障油茶的品质和产量,还能保护环境、人体健康。
研究无公害防治方法对油茶的生产至关重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一株油茶炭疽病病原拮抗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油茶炭疽病病原拮抗细菌的分离与鉴定吴天乐;陈艺;马力;曾粮斌;李良导【摘要】采用梯度稀释涂板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从油茶林根际土中分离、筛选到了一株对油茶炭疽病原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编号为YCSF-1,其对油茶炭疽病病原的抑菌圈直径达20.6 mm。
经过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16Sr RNA序列比对鉴定,该菌株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该研究为油茶炭疽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
%A strain of bacteria wa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Camellia oleifera using plate dilution method and plate confrontation culture method,which had antagonistic effect on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of Camellia oleif-era.The diameter of the inhibition zone was 20.6mm.After morphological and 16Sr RNA sequence alignment,this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strains for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of Camellia oleifera.【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6(043)005【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油茶;炭疽病;拮抗细菌;鉴定【作者】吴天乐;陈艺;马力;曾粮斌;李良导【作者单位】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205;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7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油茶炭疽病研究进展
油茶炭疽病研究进展摘要综述油茶炭疽病研究进展,包括病症与病原、发病规律特征、发病影响因素、相关机制、防治技术等,并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油茶;炭疽病;研究进展油茶(Camellia oleifera)作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有2 3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1]。
目前,我国栽培油茶面积为300万hm2,年产油茶籽超过100万t,年产茶油24万t[2],发展油茶产业对改善食用油结构、缓解中国食用油供给矛盾、绿化环境及增加林农收益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是油茶的主要病害,由于其发生普遍而严重,对油茶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发展,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严重者40%~50%。
油茶感染炭疽病后,造成落蕾、落叶、落果、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
在油茶炭疽病发病的典型林分,26%~45%的落蕾是由炭疽病引起的,晚期病果虽然可以采收,但种子含油量不高,约为健康种子的1/2,有的甚至更低[3]。
基于此,笔者综述了油茶炭疽病的研究进展,以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1 病症与病原1.1 病症果实、叶片、枝梢、花芽和叶芽均可受害。
果实受害,初期有褐色小斑着生于果皮上,然后逐渐扩大为黑色圆形病斑,有时数个病斑连成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后有轮生小黑点出现,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4]。
油茶梢部病斑多发生在新梢基部,呈梭形或椭圆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后期呈黑褐色,中部带灰色,有黑色小点及纵向裂纹。
叶片受害时,病斑常自叶尖处发生,呈半圆形,黑褐色或黄褐色,边缘紫红色,后期呈灰白色。
枝干上的病斑呈梭形溃疡或不规则下陷,剥去皮层,可见黑色木质部[5]。
有不规则形的病斑着生于花芽和叶芽上,颜色为黑褐色或黑色,后期呈现灰白色,内污黄色,上有黑点,孢子堆常在鳞片内侧,病重时芽枯蕾落[6]。
控制采后炭疽病高效拮抗菌的选育及作用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控制采后炭疽病高效拮抗菌的选育及作用机理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炭疽病是水果和蔬菜中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也是导致采后加工品
质下降和腐烂的主要原因。
目前传统的化学方法防治炭疽病存在着安全
性和环保性问题,因此发掘具有高效拮抗炭疽病能力的微生物菌株,对
于替代化学方法、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索具有高
效拮抗炭疽病的微生物菌株,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
二、研究内容
1、筛选具有高效拮抗炭疽病作用的微生物菌株:通过采集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样本,利用高通量平板筛选法和近红外光谱(NIR)技术筛选具有高效拮抗炭疽病的微生物菌株。
2、生物学特性及种类鉴定:通过对筛选出来的菌株进行形态学、生化学测试,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菌株的分类、种类及亲缘关系。
3、拮抗炭疽病的机制研究:通过与炭疽病病原菌的共培养实验,研究拮抗菌对炭疽病的拮抗效果以及作用机制,包括产生酸、酶的能力、
抑制炭疽病菌生长的作用、生物膜形成和竞争等机制的研究。
4、采后实验验证:在采后实验室和工业化加工实践中,研究筛选出来的高效拮抗菌对水果和蔬菜中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三、预期研究成果
1、筛选出一些具有高效拮抗炭疽病能力的微生物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种类进行了鉴定。
2、深入研究微生物菌株拮抗炭疽病的作用机制,为探索该菌株替代化学方法、保障食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3、探索高效拮抗炭疽病微生物菌株在采后的防治应用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植株内含物和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植株内含物和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油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广泛用途。
但是,油茶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其中炭疽病是一种重要的病害。
炭疽病会影响油茶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因此,探究油茶炭疽病的发生机理,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内含物和酶活性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植物对抗病害的一个重要机制。
因此,研究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油茶植株内含物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油茶炭疽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预防和控制病害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油茶炭疽病感染植株和健康植株的植株内含物和酶活性的差异,探究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内含物和酶活性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油茶炭疽病的发生机理提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采集健康油茶和感染油茶炭疽病的植株样本。
2.在同一条件下获取健康植株和感染植株的植株内含物和酶活性数据。
3.对比健康植株和感染植株之间的植株内含物和酶活性的差异,探究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内含物和酶活性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1.采用甲醛法获取油茶蛋白的总量,比较健康植株和感染植株的蛋白质总量差异。
2.采用差异凝胶电泳法分别分离健康植株和感染植株的不同类别蛋白,并对蛋白质差异进行分析。
3.分别测定健康植株和感染植株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酚类物质含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油茶炭疽病感染植株和健康植株的植株内含物和酶活性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将深入了解油茶炭疽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揭示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内含物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这有望为预防和控制油茶炭疽病提供一些新的、有效的理论依据。
油茶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入侵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油茶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入侵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
我计划研究油茶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入侵机制,希望您能批准我的开题报告。
炭疽病是油茶主要病害之一,由于油茶的节间短且叶子茂密,难以透气,加上油茶树的生长环境比较湿润,一旦感染炭疽病,很容易出现大面积病害。
目前,炭疽菌
的侵染机制和生物学特性尚不清楚,这是我选择该课题的主要原因。
我计划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油茶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入侵机制:
第一,对油茶炭疽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性进行研究。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炭疽菌发酵产物进行分析,探究其代谢途径。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炭疽
菌的形态和生长特征,寻找其生长所需要的优势条件。
第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测炭疽菌在油茶树上的入侵过程,探究它们的入侵机制。
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炭疽菌的基因序列,在比对已知菌种基因组
序列的基础上,找出其与侵染过程相关的基因。
为细胞壁酶、毒素等相关基因,与侵
染过程的整个调控网络进行关联分析。
第三、制备炭疽菌的部分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了解炭疽菌的免疫学性质,为进一步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将进一步寻找针对炭疽菌的生物性防治方法。
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油茶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入侵机制,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助于推动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控手段的
有机结合。
如果我的开题报告能得到您的批准,我将努力完成研究任务,为解决该病
害问题做出贡献。
谢谢您的耐心阅读!。
油茶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研究
油茶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研究油茶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但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实现无公害生产,保证油茶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需要进行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研究。
本文将重点探讨油茶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
一、病虫害种类及对油茶的危害1. 病害(1)红树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幼嫩芽叶和嫩枝上,病害初期出现淡黄色小斑点,渐渐扩大并变成褐色圆形坏死斑。
严重时,使树冠生长不良,影响油茶产量。
(2)炭疽病:主要危害油茶果实、叶片和嫩枝,感染后在叶片上形成暗褐色病斑,果实上形成黑色病斑,导致果实变形、变质,影响油茶的品质和产量。
2. 虫害(1)油茶食叶象:该虫主要危害油茶嫩叶,造成油茶对二次发芽易感,同时也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2)蚧壳虫:该虫主要危害油茶的果实,导致果实变形,严重时影响了油茶的产量和品质。
以上病虫害威胁了油茶的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二、无公害防治方法研究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微生物和昆虫等自然因素,通过调节病虫害的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在油茶栽培中,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昆虫,如瓢虫、蚜虫敌、茶小蜂等,来控制油茶上的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油茶的生长过程也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在油茶的病虫害防治中,可以适当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促进油茶的健康生长和发展。
绿色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等天然材料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在油茶的无公害防治中,可以利用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如菊花素、辣椒素等,对油茶的病虫害进行防治。
绿色防治技术的优点是安全、环保,不会对油茶产生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也没有危害。
采取绿色防治技术对于实现油茶的无公害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生态防治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生态系统设计,调整油茶生态环境,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在油茶栽培中,可以通过增加植物多样性,促进益虫生长繁殖,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油茶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油茶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探讨油茶是我国传统经济作物之一,是一种经济作物和绿化观赏树种,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不断追求,油茶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油茶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油茶的优良品种选育(一)高产品种选育高产是油茶选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选育高产品种,首先要培育强劲的生长势和早熟性,其次要增加单位面积的株数,合理调控控制的树冠结构,提高单株产量。
品质优良是油茶选育的另一项重要目标。
选择果实大、肉质细腻、油质浓香、营养价值高的母树进行繁育。
如晋茶1号、黔茶2号等均是优良品种。
油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选育抗病虫害品种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有些母树在传统栽培区域中长期稳定栽植,通过挑选具有耐虫、耐病等特性的母树进行繁育,遗传杂交育种等方法,培育出抗病虫害性能优良的新品种。
如桂茶1号、晋茶3号等。
(一)基础管理1. 土壤肥力油茶偏好酸性土壤,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坡地是油茶适宜生长的良好土壤类型。
在肥料的施用上,首先应补充磷、钾等微量元素,足量施用主要肥料,增加果实数量和质量。
同时,增施有机肥、腐熟肥、沼气池渣等,在保持土壤水分、通气等方面也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2.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能够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保证生长的健康。
在正常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适时的施用有机肥,同时注意施用复合肥。
在春季和秋季进行一次压性处理,保持湿度、增加空气含量,利于根系的吸收和生长。
(二)病虫害防治油茶病虫害较多,主要有采和吸害虫、水杉锈病、炭疽病等。
防治时首先应预防为主,加强树冠形态整理,清理枯树枝,清除重要群体性病虫害。
同时,不同的病虫害的细节防治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三)改良果枝结构果枝结构的改良有利于提高油茶的优质和高产性。
在栽培管理中,应通过适宜的修剪实施,调整枝干、树冠、枝节点、花芽,形成合理的树冠枝桠分布,加强轮廓和开花果实枝条,促进生产的正常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调查 和 3 人工接 种鉴定 ,从 湖南常 宁油茶基地 年
筛选出 l 株抗病优 良 单株 , 并初步研究了其抗病生
化 机制 .
害 防治[,其 中无公 害 防治包 括使 用生 物源农 药及 1 ]
idvd a es f a laoe ea n iiu lre mel li r t oC i f
CHE Y , HOU o y n S N u Z Gu — i g , ONG a g to L U u — n , Gu n . , I J n a g DONG a - a, a Xi o n GOU i u Zh — i h
k me i r t 4 e l 1 a e5 %. h h so o ia i c e s y o r ss n er s l v ae a e s o eg r n t n r t n e o T ep y il g c l o h mit f e it c e u t r e ld t t h p r e mi ai ae a d t b r a se h t o h r t f r e t n h d p st er lt i . h OD ci i e r p wh l eS a eo f c i a o i v ea i t T eP i i o i vy a t t swe eu i t OD ci i e r o fe o u ai n v i eh at t s v i wee d wn a t i c l t . rn o T e c a g a g s i h OD n OD c i i s p st e r lt i t ie s d r ssa c o C l t tih m h h n e r e n t e P n adS a t t wa o i v ea i t wi d s a e e itn e t o l o rc u vy i vy h e g o o p i i e t i fe o u ai n le s ro d swi n 4 dat ri c lt . h n o
关
键
词 :油茶 ;炭疽病 ; 抗病 品种 ;生化机制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40 60 0 0 0 4 4
中图 分 类 号 :¥9. 4 74 0 4
M e h nim fr ssa ea d Colttihu gl e s rd si e it n c a s o e it nc n leo rc m o opo i e n r ssa t
第3 6卷第 4 期
21 0 0年 8月
湖南农 业 大学学 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n l f n nAgiutrl nv ri Naua S in e) o ra a r l a U ies y( trl ce cs o Hu c u t
v0 . O. 136 N 4
Ke r s:Ca laoe e a Co eorc u go op rod s rss n ec lv r; eitn eme h ns ywo d mel li r ; l ttih m le s o iie;e it c ut as rssa c c a im i f a i
油茶 炭疽病 (olor hm goop r e) 油 C lttcu lesoi s在 e i d 茶产 区普遍发生 ,引起 严重落 果 、落蕾 ,降低产 量.
A src :Ln a10 asano eC m laoe eawi ihrs t c , a b ie rm h nnn , u a , b tat i 4 , t i f h a el lfr t hg ia e w so t ndf d r t i i h esn a o C ag ig H n n
C m l a la aA e po u e ra . t n trl n c l in ic e c a eo f s rd c ds e t 5 % a d a el eof r b l rd c d ae s I a a io ua o i n ew szr . e hp o u e e dr e 3 n i s u t n d l a
(aie f it h oo y et l S uhU ies y f oet & T cn lg, hn sa 10 4 C ia F c i o Boe n lg nr , o t nvri F rs y ts c C a to r eh ooy C agh 0 , hn ) 40
摘 要 :通过 4年 自然感病性调查和 3年人工接种鉴定 , 从湖南常宁油茶基地筛选出抗病优 良单株林大 10 其 4, 自然感病率为 0 ,人工接种果感病率 为 0 ,鲜出籽率 5%,种 含油率为 5 %.单株抗病 的生化机制结果表 明: 3 4 果皮滤液孢子萌发率与感病性呈正相关 ;接种 4d内,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 ,提高幅度与抗病性呈正相关 ; 超氧化 物歧化酶活性下降 ,下降幅度与抗病性呈正相关.
Au g. 2 0 01
D0 I1 . 7 / .. 2 . : 0 3 24 SPJ 1 3820l 0 26 0.04
油茶抗炭疽病优 良单株筛选及抗病机理研究
陈或 ,周 国英 ,宋光 桃 ,刘 君 昂 ,董晓娜 ,苟志 辉
f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物技术 中心 ,湖南 长沙 4 0 0 ) 1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