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点苏教版思品七上《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word教案-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苏教版
知识技能
1、理解和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
过程方法
活动法、讨论法、游戏法,以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为主。
情感价值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策略
观察法、讨论 法、体验法
教学重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难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准备
PPT演示稿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生活在线(53页)谈谈自己的看法
导入新课
说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探索新知
品味余香
序号
助人者
被助者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1
园丁的儿子
丘吉尔
从水池里救起丘吉尔
一次心灵的净化
一次读书的机会
2
丘吉尔的家人
园丁的儿子
供其读书,上医学院
一次造福人类的机会,
挽救生命的机会。
一次成功的机会,一
次医学界的奇迹等
3
园丁的儿子(弗莱明)
丘吉尔
用发明 的青霉素救人
救人的感觉真好”一次快乐的体验,价值实现……
课时
第二课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②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
过程方法

七上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复习教案

七上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复习教案
讨论:(1)老师批评我们就是不宽容吗?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教育?
(3)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为什么要正确对待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教育?
问题提示:(1)回答是否定的。宽容不是纵容,宽容并不排斥严格要求和善意的批评。当一个学生违背了学校规章制度、基本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时,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正确的,是对一个称职的教师的基本要求,这种批评恰恰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和关怀。
板书设计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意义
2.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3.爱心的表现形式
的理解
教后小记
七上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复习教案
主备人 姜彦红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宽容友善的重要性;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2.正确认识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的界限。
3.结合故事最后秦小亮准备将超出1.76万元的部分捐出去,说明了什么?引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爱的传递)
学教过程设计
4.学生列举感受到的爱心形式,从中体会:爱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帮助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
5.爱心的内涵(P57、59),又是怎样形成的?
6.阅读教材P58故事,谈谈这则故事对你的启示?结合故事的启示,谈谈你对“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理解?(P58)
活动内容:爱的方式(对陌生人帮助时)
7“好心没好报”的困惑
情境:李君下班后骑车回家,看见一个老太太坐在路边呻吟。他停下车,发现老太太跌伤了。于是,他毫不犹豫打车送她去医院。在医院,李君忙前忙后,直到打电话找来老太太家属。当他准备回家时万万没料到,老太太的儿女一下拦住他:“你把人撞倒这就想溜了?”他赶紧向老太太求证,老太太皱着眉头想了半天说:“我只知道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我,当时也顾不过来看人了。”李君傻眼了……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苏教版

页边批注教学课题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学时间(日期、课时)教材分析本课的中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宽容、助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人、爱护人。

教学重点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心动不如行动”;教学难点是“心动不如行动”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本课着重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一个个鲜活具体的案例,从中获得相应的法律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并深化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

2.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本课案例应以故事、小品、漫画或动画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的。

4.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有山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

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4.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

教学准备案例多媒体讨论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加注名人名言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备课纸第页教学过程页边批注在2007年的百家讲坛上,于丹以论语系列创下《百家讲坛》收视高峰。

①《论语-卫灵公十五》有一段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教案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教案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学目标:1.待人处事,将心比心,善于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甜美,具有宽以待人的胸怀。

教学重点: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甜美,具有宽以待人的胸怀。

教学难点:能够待人处事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去赞赏别人;能体验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甜美。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出示“瞎子点灯——白费蜡“的谚语。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2.师讲故事:有一个盲人住在一栋楼里。

每天晚上他都会到楼下花园去散步。

奇怪的是,不论是上楼还是下楼,他虽然只能顺着墙摸索,却一定要按亮楼道里的灯。

一天,一个邻居忍不住,好奇地问道:“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何还要开灯呢?”。

盲人回答道:“开灯能给别人上下楼带来方便,也会给我带来方便。

”邻居疑惑地问道:“开灯能给你带来什么方便呢?”。

盲人答道:“开灯后,上下楼的人都会看见东西,就不会把我撞倒了,这不就给我方便了吗。

”邻居这才恍然大悟。

3.问:“大家还认为瞎子点灯是白费蜡吗?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二、探究体会师::帮助别人同样也是在帮助自己。

瞎子点灯既帮助别人照亮了路,同时也使自己避免了被撞到的危险,获得了双赢。

看样子真诚的帮助别人,对人对己都有益。

(一)体会1.教师课件出示书中的几幅图:①幸福的三口之家;②儿童福利院的儿童在呐喊:我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哪儿?③坐在轮椅上的女孩期盼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去玩。

2.问:看到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感受?3.师:那在我们身边,你还看见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呢?(学生举手发言)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当力所能及时,我们应该伸出我们的友谊之手给他们一点帮助。

在生活中,我们会和很多很多的人相处,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需要帮助,因此就有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比喻,这个比喻很形象,很美。

给予是快乐的,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

(二)探究分析1.课件出示案例一:中国少年基金会调查发现,全国约有2亿名中小学生。

苏教版七上《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word学案

苏教版七上《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word学案

苏教版七上《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word学案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缘故及关键。

了解爱心的表达,明白得什么缘故要关心他人,献出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1、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缘故和关键;2、关心他人,献出爱心的缘故。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缘故及关键?(1)含义自己不喜爱的情况,没有必要强加给别人;(2)缘故假如我们能时刻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

在生活中,谁都不情愿干自己不爱干的情况,更不喜爱让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情况。

事实上,自己是如此,别人也是如此。

(3)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时能否做到“将心比心,推已及人”。

2、爱心的表达?爱心有时是惊天动地的,但更多的时候则在于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意之中。

一次得力的救助,一次善意的批判。

一句关怀的问候,一次适时的看望,一个及时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谦让,一次跌倒后的搀扶……3、什么缘故要关心他人,献出爱心?中国有句古话“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我们的人一辈子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上人一辈子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关心他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上。

假如别人因为我们的关心而使生活更加欢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一辈子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正如美国19世界哲学家拉尔夫·爱默生所说:“人一辈子最漂亮的补偿之一,确实是人们真诚地关心别人之后,同时也关心了自己。

伸出你的手去援助别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脚绊倒他们。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只有如此,社会才充满祥和,人性才飘逸芬芳!板书设计: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含义2、缘故3、关键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1、爱心的表达2、关心他人的缘故教学后记:一、单选题1、“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苏人版七年级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说课稿

苏人版七年级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说课稿

.精选文档 .苏人版七年级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讲课稿苏人版七年级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讲课稿各位同学,老师你们好!思想道德教材是先进思想的载体。

里面有英豪模范,榜样形象,也有凡人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懊悔;有伟人的名言,也有一般人的生活真谛;有谈远大志向、共产主义思想,也有论身旁杂事的是非、正误。

我们利用教材,教课生明守纪、礼貌待人、给人爱心;教课生团结友善、大公至正、道德向上,为着共产主义——时辰准备着,做又红又专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年级上册着重学生道德和心理质量形成,注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学生健全人品。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是苏人版思想道德七年级上册第 6 课的内容,分 2 课时进行教课,第一课时:生活在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课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拓展天地。

我今日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课,我将分教材理解、教法、学法和教课程序四大多数向老师介绍我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设计:在此以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 5 课《敬人者人恒敬之》 , 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在第二单元中拥有不容忽略的重要的地位,它前方承接教材我与别人交往这部分内容,后边是我与异性、我与集体交往的内容,所以学好本课内容就为学好此后的擅长交往打下坚固的基础,并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框题包括的一些与人交往的真谛,是此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一定按照的原则,是每个人踏上社会学会更好地生计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响应了党中央呼吁建立和睦社会的基本要求。

所以,依据单元和课题内容,以及初一年级学生状况,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课任务,我为此设计了以下的教课目的。

(1)知识目标:理解和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虑,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好相处。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虑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优秀道德和习惯。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政治教案设计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政治教案设计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政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含义,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玫瑰花、香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提问:你们知道“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的含义吗?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2.理解含义(1)讲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来源及含义。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这句话在生活中的体现。

3.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典型事例。

(2)分组讨论: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践行“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4.实践活动(1)设计活动:模拟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过程。

(2)分享感受:让学生谈谈在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将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四、课后作业1.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授人玫瑰,手留余香”?2.实践:本周内至少做一件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事情,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理解是否深刻?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将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3.针对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六、教学资源1.图片:玫瑰花、香气等。

2.案例素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典型事例。

3.活动设计: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

七、教学建议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4.课后跟进,关注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通过故事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寓意,明白帮助他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七年级政治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学案2苏教版

七年级政治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学案2苏教版

七年级政治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学案2苏教版导入新课活动内容:阅读感悟“天堂与地狱的差别”(教材P59-60)讨论: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提示: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天堂或地狱,但这则故事通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比较,得出两者的差别其实就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否相互帮助,或者说是否存在着“爱”。

没有“爱”的世界犹如地狱一样,只有充满了“爱”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

新课讲授活动内容:阅读感悟“爱的传递”(教材P55-56)讨论1:陈红得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有社会的关怀、他人的爱心、医生的技术和责任、技术的发展等。

讨论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陈红身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一、爱心的表现形式(板书)讨论3:台北青年自愿捐献骨髓是爱心的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河里,请你谈谈现实生活中你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有哪些形式?时间地点事件爱心形式设计意图:通过讨论3,一方面让学生感悟体验被别人帮助、关心的心境,使学生认识到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别人关心、帮助,体验“人人为我”的喜悦,让学生说出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恩。

教师小结:爱心有时是惊天动地的,但更多的时候则在于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意之中。

一次得力的救助,一次善意的批评,一句关切的问候,一次适时的看望,一个及时的电话,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谦让,一次跌倒后的搀扶……这些都是爱心的体现。

讨论4:你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过哪些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1)骑车与别人发生碰撞时,我,我的心情。

(2)看到同学学习上有了困难时,我,我的心情。

(3)过马路时,遇到几位小学生,我,我的心情。

(4)一向开朗的小明今天心事重重,我,我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4,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别人方便、帮助,就是付出爱,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同样“我为人人”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

另一方面让学生回味关心、帮助人得到的心理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帮助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助人为乐)。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苏教版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苏教版

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

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4)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

2.过程与方法(1)同学问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不是不问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

(4)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心动不如行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法: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案例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入新课:生活在线(教材P53)讨论1:读了“生活在线”中的有关材料,大家有何体会呢?提示: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苏人版七年级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说课稿

苏人版七年级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说课稿

苏人版七年级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说课稿苏人版七年级政治《授人玫瑰 amp;手留余香》说课稿苏人版七年级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说课稿各位同学,老师你们好!思想品德教材是先进思想的载体。

里面有英雄典范,榜样形象,也有凡人成功的喜悦、失败的忏悔;有伟人的名言,也有普通人的生活哲理;有谈远大抱负、共产主义思想,也有论身边琐事的是非、正误。

我们利用教材,教学生文明守纪、礼貌待人、给人爱心;教学生团结友爱、大公无私、品德向上,为着共产主义——时刻准备着,做又红又专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年级上册注重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是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6课的内容,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生活在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课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拓展天地。

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将分教材理解、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大部分向老师介绍我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设计: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5课《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在第二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它前面承接教材我与他人交往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我与异性、我与集体交往的内容,所以学好本课内容就为学好以后的善于交往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与人交往的哲理,是以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每一个人踏上社会学会更好地生存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响应了党中央号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因此,根据单元和课题内容,以及初一年级学生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江苏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苏教版

江苏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苏教版
是啊,正因为有爱,印度洋海啸,我们康慨解囊;因为有爱,我们倍加关注爱滋病患者;因为有爱,贫困的学子,我们悄然伸手;因为有爱,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唱响了一曲曲感人的歌。这种关爱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到达对方。课本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则爱心故事《为他人开一朵花》,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将文后的问题遮挡起来,先不要看。
2.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本课案例应以故事、小品、漫画或动画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3.帮助学生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的。4.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有山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此,你获得哪些启示?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页边批注
加注名人名言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备课纸第页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道理?
老师把今天所学的内容烹制成了一碗心灵鸡汤。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总结:心动不如行动。愿我们都成为爱的使者,让爱心汇聚,让温暖传递,用真情和奉献演绎人间博大的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播放音乐《为了谁》
歌词中唱到:“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呢?为了他人。当然,他人也在为我。生活中就是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初一政治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初一政治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键入文字]
初一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
【摘要】本篇文章初一政治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是政治网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

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4.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

[过程与方法]
1.同学问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不是不问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

4.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
1。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苏教版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苏教版

页边批注教学课题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学时间(日期、课时)教材分析本课的中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宽容、助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人、爱护人。

教学重点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心动不如行动”;教学难点是“心动不如行动”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本课着重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一个个鲜活具体的案例,从中获得相应的法律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并深化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

2.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本课案例应以故事、小品、漫画或动画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的。

4.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有山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

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4.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

教学准备案例多媒体讨论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加注名人名言页边批注教学过程在2007年的百家讲坛上,于丹以论语系列创下《百家讲坛》收视高峰。

①《论语-卫灵公十五》有一段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苏教版思品七上《授人玫瑰手留余香》word教案

苏教版思品七上《授人玫瑰手留余香》word教案

苏教版思品七上《授人玫瑰手留余香》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得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摸索,明白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3.明白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

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4.明白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辨论是非,诚实友善。

[过程与方法]1.同学问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心、关怀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一辈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明白得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摸索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适应。

2.关心学生明白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教育学生从关怀关心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3.关心学生明白得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不是不问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

4.关心学生明白得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制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心动不如行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知识体系第一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差不多意思是说自己不喜爱的情况,没有权益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如何样对待自己,就应该如何样对待别人。

2.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什么缘故?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6课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6课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政治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课内研讨
1.至理名言
活动一:爱的名言
探究:⑴孔子最著名的理论是什么?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活动二:车站一景
探究:⑵中年妇女为何不悦?她自己又是怎么做的?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小结:⑶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2.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活动与探究:
⑷时刻注意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义?
对疑惑的人,你提醒他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骄傲的人,你说的警示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痛苦的人,你说的安慰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帮助别人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感激,这样我们就会快乐
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在无人监考的期末考试中,小平给坐在他前排的好朋友看答案,从此,两人的关系更铁了。对此,你的看法是( )
A. 小平做得对,朋友之间就要讲“哥们义气”
2.心动不如行动
活动:X小豪的故事
探究:⑹X小豪会怎么做呢?他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⑺你曾经得到过同学的哪些关心和帮助?请你给他写几句感激的话语。
小结:⑻爱心并非都是惊天动地的,更多地体现在哪些方面?列举几例。
3.体味余香
活动一:情景对话
对沮丧的人,你鼓励他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小平不对,是你给他答案,不是他给你答案,这样的朋友不能交
C. 小平做是不对,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但要讲原则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1 苏教版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1 苏教版

某某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案
1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学法、阅读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七年级政治受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七年级政治受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体验归结。

教学过程:一、【设境示标】感悟情境:组织学生阅读文本P53 “生活在线”的情境——《自己的责任》设疑导思:◆读了《自己的责任》,大家有何体会呢?◆这是我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看到的极不和谐的事情。

象这样不和谐的事情你有没有遇到或听说过?思考交流: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择优发言,点评补充。

归结提示:★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

其实,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类似的诸如:给别人起不文明、侮辱性的绰号;乱扔垃圾;因自己不满,向别人乱发泄;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导入新课: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让世展界充满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某某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

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4.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

[过程与方法]1.同学问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不是不问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

4.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心动不如行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知识体系第一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2.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为什么?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

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

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第二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1.爱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爱心有时是惊天动地的,但更多的时候则在于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意之中。

一次得力的救助,一次善意的批评,一句关切的问候,一次适时的看望,一个及时的电话,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谦让,一次跌倒后的搀扶,这些都是爱心的体现。

2.爱心的内涵是什么?要怎样才能形成?爱心是一份情感,一种责任。

它需要启迪、激活、熏陶和培养。

3.你怎样理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实际上人生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帮助他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上。

如果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使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所以我们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教法: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案例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入新课:生活在线(教材P53)讨论1:读了“生活在线”中的有关材料,大家有何体会呢?提示: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

其实,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讨论2:这是我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看到的极不和谐的事情。

象这样不和谐的事情你有没有遇到或听说过?提示:给别人起不文明、侮辱性的绰号;乱扔垃圾;因自己不满,向别人乱发泄;用自己的喜好衡量别人(特别是父母)……讨论3:综合上述例子,你认为出现上述不和谐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社会上一些人不懂得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是社会缺乏“爱”引起的。

新课讲授:过渡: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围绕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公民个人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板书)活动内容:名言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讨论: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此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

但从词面上来说,也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希望、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人”。

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

应将它放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来理解,它是“仁者爱人”的一个方面,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之一。

现代社会对它的理解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个性自由,这也是当代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板书)过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容易,但要做到还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内容:生活实例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因为爱,所以往往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造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

大人都喜欢逛商店,特别是妈妈。

但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

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讨论1: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提示:其实很简单,大人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讨论2:你在生活中父母有没有因为他们的喜欢或不喜欢强加于你?当时你的心境怎么样?讨论3: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欢或不喜欢强加于你的父母?你父母当时作出了怎么样的反映?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一是为了说明生活中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讨论2和讨论3分别让学生体验“当别人把‘己所不欲’强加于你时的心理感受”和“当自己把‘己所不欲’强加于别人时别人的心理感受”,来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再者,实例和讨论中选用把喜欢或不喜欢的事强加于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己所不欲”“己所欲”都不能强加于人。

把“己所不欲”“己所欲”强加于人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最后,选择亲缘关系最近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说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父母与子女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况且与他人。

活动内容:辨析明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请你发表你的观点。

提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别人的感受出发,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集体、社会和自然漠不关心的利己思想,这种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很容易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成为不要去管别人的事,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而设置的。

这一思想实际上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特别是社会价值观比较混乱的今天,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较冷漠,这种思想在社会上较流行;二是现在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时常对子女灌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影响到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澄清两者的区别,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通过辨析,使学生明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是一种古老的道德规范,但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板书)结合活动内容“辨析明理”,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种古老的道德规范,今天有怎么样的现实意义?教师小结: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

(板书)活动内容:感悟爱的意义依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一句式,描述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

世界就会;你不想受人冷落,就不要冷落别人。

世界就会;你不想受人轻视,就不要轻视别人。

世界就会;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

世界就会;你不想遭到战乱,就不要侵略别人。

世界就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到爱的意义,从而也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情感铺垫。

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活动内容:阅读感悟在我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

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家里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

经过13年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

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到更好。

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河水流到邻国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了吗?”讨论:比较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两则故事,说说你的感想。

提示:从白圭谈治水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没有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难免要害人害己,而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难,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做到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小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

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

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板书)活动内容:身体力行同学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共同分享。

提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的素养,学会同情人,让自己能够具有宽容心,能够容纳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学会换位思维,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如:“假如是你会不会这样?”“如果不这样会怎样?”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宽容他人,谅解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