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当代解读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当代价值经过了差不多一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不再只是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上的一些浅显表面的哲学知识点。
虽然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但是它进入中国以后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得以延续至今,并不断地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的指导思想,可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发展中国家所有人民的愿望。
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虽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在飞速发展,但是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我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70%以上,仍然还是一个农业大国。
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根本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所以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而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发展,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这个不仅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主要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还体现在根据其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制定的党在各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等制度化的东西,这些东西必须是正确的,才能坚持;如果有失误,就必须及时纠正,使理论与实践相一致,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当代中国的阐释_李紫娟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以苏联哲学模式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
然而,伴随改革开放,思想领域的大解放,人们对这种意识形态开始自觉,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探讨与研究。
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者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和深化。
当代,为了结合中国自身表述习惯和文化特点,学者似乎已经习惯把“意识形态”概念放置于“文化”的范畴来讨论,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我主体的价值。
因此,在这种诉求下,“意识形态”更多是作为一种实践和价值功能色彩浓厚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主要指的是一定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价值观念体系。
一、新译法:编译机构的重编译马克思的意识形态(ideologie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概念,是通过多种形式在中国进行传播的。
虽然最先是通过“译介体”(含译文、译著和论述引文译文)形式进入中文语境,但“编译体”(主要指编译机构翻译出版的经典著作的全集、选集、文集和单行本)的传播形式却是最具广泛覆盖面的一种。
当代,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改变,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编译机构以德国历史考证版为参照依据,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进行了重新翻译出版。
在新翻译出版的经典著作中,编译者则更多趋向于把“ideologie ”概念直译为中文“意识形态”[摘要]“意识形态”(ideologie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一个含义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改变,因而这一概念在中文语境中的表述和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编译机构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重新翻译,教科书的撰写者对其进行了新的探索,文学界对此概念的争辩也得出了新的启示。
然而,无论是编译者,还是主要论者,在这一时期,他们对“ideologie ”概念的表述达成了基本共识,那就是普遍直接使用中文“意识形态”一词来表述,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重新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
重新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蒋红廖小明摘要: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揭示阶级本质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
立足当前,必须完整地理解包括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马克思的思想;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唯物史观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者简介:蒋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廖小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意识形态长期被人们以“虚假”“空洞”“偏见”等“恶名”加以诋毁。
其原因莫过于“或是世界观、方法论的错误,或是阶级利益的局限,或是对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错解和误读,或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刻意诋毁等。
”①在德国古典哲学兴盛的时期,“‘意识形态’这个词在当时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意义,主要用来表达颠倒了的虚假意识。
”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揭示了以往意识形态概念的颠倒性,—661—①②王习胜、陈绪兆:《意识形态“恶名”追因与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3期。
还原了意识形态的本来面目。
正如汉娜·阿伦特认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
①这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当代中国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在不断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马克思理论的意识形态特征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掘和深化。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关于意识形态,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理想国》中“高贵谎言”的思想。
1797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明确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用以确定启蒙思想体系。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负有使命的科学;它的目标在于为人类服务,甚至拯救人类,使人类摆脱偏见,而为理性的统治做好准备”②。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它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理论也影响深远。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是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工具,同时也是人民反抗的力量。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理论。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及起源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思想、观念和信仰体系,它在社会中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利益而制造出来的一种虚假意识形态。
它隐藏了阶级矛盾和压迫的现实,使人民听任于统治阶级的控制和欺骗。
二、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
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来塑造和控制人民的思想,使人民从内心接受并支持统治阶级的统治。
而在阶级斗争中,被压迫阶级则通过揭示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目的,以便唤醒人民的阶级觉悟,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
三、文化的概念与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它是人民生产、生活和交往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统治阶级通过操控文化,使其成为维护统治利益的工具,随时为自己所用。
四、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文化通过各种媒介向人民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在人民中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认同感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五、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批判与解放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本质及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它鼓励人民认清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真实面目,向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和文化束缚进行坚决的斗争,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六、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在实际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任务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深入分析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揭示其背后的阶级利益和目的,人民可以看清真相,提高政治觉悟,团结起来与压迫者作斗争。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独特理解和阐述。
通过对这部经典文本的细致分析,我们将尝试辨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素、理论逻辑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的位置。
文章将首先概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形成背景及其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探讨这一概念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解读,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价值,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深受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开始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全新的解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德国哲学中的思辨传统,特别是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先验主义哲学。
他认为,这些哲学家过于关注抽象的思辨和概念推演,而忽视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将意识形态置于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进行考察的思路。
同时,马克思也受到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他赞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但认为他们未能从根本上分析社会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这促使马克思进一步思考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革命实践来改变现实社会。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密切联系。
他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分配,是意识形态产生和变化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开始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阶级关系等因素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背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也受到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启发。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解剖和揭示意识形态本质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旨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和分析不同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阶级利益和权力机构的支配。
这一理论的研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首先启示我们,意识形态并非无中生有的东西,而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它通过明确社会利益的驱动力,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和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被统治阶级用来掩盖社会矛盾,控制和操纵人民,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地位。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这一现象,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觉察和批判能力。
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还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意识形态既是权力机构与统治阶级的工具,也是支配阶级意识和被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
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被社会主义思潮所推动下,往往会以民主自由的名义,通过意识形态的讲解制度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试图露出这种伪装,并敦促人们超越表象,挖掘现实。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在解读大规模宣传、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讲解方面。
再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积极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潜力。
意识形态不仅是权力机关的统治工具,也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动力和工具。
批判意识形态不仅是揭示其阶级本质,更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自觉性和主体性,推动社会自由平等的实现。
例如,在当代社会中,一些社会运动和群体抗议就是通过揭示统治阶级利益与意识形态背后的矛盾和合理性,发出对社会主义、人权和民主的呼声。
然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也需要我们从苛求与全盘否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在当代多元化、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理论的挑战和意识形态的变异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探讨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涉及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学科,在其中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包括了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和作用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观点、方法和态度的总和。
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反映了阶级利益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
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利益而创造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
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社会变革中,争夺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意识观念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意识观念理论是对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它主要包括了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来源以及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首先,意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产物,与人的生理活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相关。
其次,意识的来源是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思维方式。
最后,意识与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识受到存在的影响,而存在又受到意识的改造,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在现实社会中,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在政治、文化、教育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意识形态的竞争和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阶级通过创造自己的意识形态并争夺它的主导地位,来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
在教育领域中,意识形态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教育对于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的现实意义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把握社会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最新年文档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最新年文档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一、意识形态的含义1、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意识形态问题向来就是当代理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界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他们持批判的态度。
而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有多层意义,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没有那么唯一。
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
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
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意识形态就是等同于虚假意识;但是在另一段话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这里就说明了意识形态在某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中人们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为内容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征就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是以实践为目的的观念表现,这里并没有虚假的意思;除此之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从这段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也并非“虚假”,因为它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一种合法化价值化的思想体系,并且是人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是客观上把每一种社会的统治思想视为意识形态,并没有否定和虚假的意味。
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
所谓“虚假性”,实际是以往存在于阶级社会中某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从根本上否定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思维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观念、幻想的角度代替了现实,从而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确立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的解读,辨析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运用。
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提出了他独特的意识形态观,即将意识形态视为社会存在的表达和反映。
他认为,意识形态并不是超越社会存在的自在思维或独立产物,而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
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定义、特征和作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思考。
首先,马克思给出了对意识形态的定义。
他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社会的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系,这种体系不仅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的头脑里的,更是通过交流和实践在社会中相互传播和共享的。
这一定义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社会性,即意识形态并非个人独有,而是通过社会交往和传播过程而存在和发展的。
其次,马克思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特征。
他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虚幻性、抽象性和片面性等特征。
虚幻性表明意识形态并非客观真理,而是一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想象和观念。
抽象性意味着意识形态总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而抽象本身是对具体的社会现实的简化和概括。
片面性则反映出意识形态往往只关注社会关系和利益的某一方面,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存在和影响。
然后,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的作用。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中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和主导地位而创造和宣传的一种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和行为来改变社会的发展轨迹。
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来强化自身统治地位,维护阶级利益,同时也通过意识形态来分化和控制被统治阶级,使其保持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状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所体现,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辨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体系,它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该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们意识及其形态的理论和观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体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表现社会阶级相互关系的思想形态,它具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理论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也是意识形态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常常表现为相互对立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思想和市场经济理论,以掩盖社会阶级矛盾,维护自身的利益。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和发展。
上层建筑包括法律制度、政治体系、教育体系等。
在这种理论观点下,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于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进一步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实质。
(三)社会实践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认为,社会实践是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实际活动的总和,包括经济实践、政治实践和文化实践等。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实践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土壤,意识形态又通过影响人们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既没有历史,也没有发展。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表现为物质关系,又构成了思想和观念;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表现为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相统一。
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克服对意识形态的片面理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性;功能;实践性一、意识形态的含义1、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意识形态问题向来就是当代理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界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他们持批判的态度。
而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有多层意义,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没有那么唯一。
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
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
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意识形态就是等同于虚假意识;但是在另一段话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这里就说明了意识形态在某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中人们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为内容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征就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是以实践为目的的观念表现,这里并没有虚假的意思;除此之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从这段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也并非“虚假”,因为它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一种合法化价值化的思想体系,并且是人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是客观上把每一种社会的统治思想视为意识形态,并没有否定和虚假的意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三重释义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三重释义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和理解。
首先,它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即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会决定他们的意识形态。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从社会经济关系中产生的,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的。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认为资本家阶级通过在意识形态中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持和加强了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人类的意识形态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产物。
根据他们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的,它们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改变而不断演变。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将被推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可以被视为一种解放理论,即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类,消除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人们的异化和压迫,意识形态的目的就是通过揭示这种压迫的本质和阐述解放的道路,唤醒和组织被剥削阶级和劳动者,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推翻这种制度并建立一个更公正、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可以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以及解放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
这三重释义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人类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并为实现社会变革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重释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且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这种观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即物质决定意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关系是通过私有制和阶级划分来构建的。
资本家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生存的资料和金钱。
这种经济基础下的社会关系使得资本家阶级能够通过意识形态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持和加强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聂海杰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针对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症结,在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的推动下,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思想。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844年以前的开始形成期、1844—1846年的基本确立期、1847—1867年的丰富深化期和1867—1895年的补充完善期。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主要包括:(1)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性视角,从世界观和历史观层面将意识形态明确界定为颠倒的先验体系,并在价值观层面将之区分为统治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
(2)阐明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既唯物地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又辩证地分析了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反作用。
(3)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必然性和规律。
立足于唯物史观高度,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运行轨迹。
(4)指明了终结传统意识形态的必然性及其现实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旦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即无产者和资产者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随之而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实践地超越资本时代,并将终结一切颠倒的和虚假的意识形态。
(5)确立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摒弃了传统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一切”的虚无主义倾向,赋予意识形态以肯定的即革命的和批判的原则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支撑,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及其根源,从而采取正确的原则和策略来破解意识形态难题。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解放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03文章编号:1009-3729(2016)02-0016-08作者简介:聂海杰(1981—),男,河南省尉氏县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思想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思想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
在我们分析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性,并明确了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在我们从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探究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应用和对社会发展的启示,以及在解决当代问题中的作用。
在我们总结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马克思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当代价值,社会发展,当代问题,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性马克思思想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在当代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马克思思想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马克思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分析的框架,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现实。
马克思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始终激励着许多社会运动和政治实践。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理念和发展方向,马克思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社会不平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引导我们深刻剖析社会现实,思考社会发展的方向,为我们指明前进的道路。
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引领我们思考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石。
1.2 论文目的和意义论文目的和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实践价值。
探讨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应用以及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摘要】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涉及到历史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功能和实践转化等多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斗争。
在经济基础论中,马克思主义指出意识形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上层建筑论中,马克思主义指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为统治阶级服务。
而在政治功能论中,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维护统治、控制群众和延续统治的功能。
在实践转化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转化是关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和实现新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当代启示在于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三维解读,历史观,经济基础论,上层建筑论,政治功能论,实践转化论,当代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体系,致力于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阶级斗争的胜利。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解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历史观、经济基础论和上层建筑论。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历史观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反映了不同社会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论指出,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利益关系在思想领域的折射和表现。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论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工具和手段。
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来维护其政治利益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三维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特征的思想体系。
它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本质,着力揭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的紧密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包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其特征在于科学性、革命性和国际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力和实践动员力。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引领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对个体的影响体现在启蒙人们的思想、激励人们的行动方面。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提供着思想武装和行动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趋势受到全球关注,将继续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特征、社会影响、当今世界、个体影响、当代意义、发展趋势、阶级斗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内涵和特征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和系统表达。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一种总体思想,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更新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价值和理论支撑。
1.2 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重要的理论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是由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而制造和传播的一种意识形式。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研究报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现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核心功能是掌握真实性和基于现实的生产活动而生成的真实性。
本文旨在研究该概念并探讨其应用于现代社会中。
一、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并把它视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及政治条件下的现实理解,是一套我们常常视为常识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观等的总和,是某种经济生产方式下的超结构。
换言之,意识形态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不与经济基础相等的、反映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总体性观念和信仰系统。
二、现实应用随着20世纪以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这种复杂和多元化在现代社会中导致了种族、宗教、性别、阶级和文化之间的各种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依然适用。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政治派别都努力让自己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例如,在1990年代的美国,自由主义思想在国内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之一。
由此引发了很多反对声音,这些反对声音部分来自于在美国公共教育系统中推广的普世价值观的反对者。
这些反对者认为普世价值观在现实中是有所限制的,并通过自己的反对来保护他们自己的信仰、文化和自由。
这说明,现代社会上的人们对任何特定的意识形态持有不同的看法。
当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和信仰之间出现冲突时,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成为了我们理解这些冲突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结论总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是一种自然史观的表现形式。
就其应用范围而言,它通常被误解为是政治辩论的概念。
但实际上,它可以用于理解社会生产关系下不同文化、价值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社会理论之一,而并非是解释和预测现代社会的唯一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把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视角和思考框架来运用。
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随着意识形态问题的急剧变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关乎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乎到党的兴衰成败和人民的幸福。
在新时期、新阶段,迫切需要回应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本文把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置于其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下,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的逻辑演进过程,归纳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继而追根溯源,在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中找到一些理论启示,并结合我国当前意识形态管理实际,揭示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的价值所在。
首先,本文追溯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的思想来源,分析培根“四相假说”思想、特拉西“意识形态”思想、拿破仑“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康德“批判理性”思想、黑格尔“精神学说”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的影响,梳理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孕育和形成的两个阶段。
其次,本文纵向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归纳出允许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提高意识形态管理主体的素质和加强报纸等新闻出版物的监督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深入探究和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具有明显悖论性、鲜明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和社会实践性的特征。
最后,本文将理论联系实践,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来观照现实问题,回应现实社会当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并针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改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加强意识形态管理队伍建设和强化对大众媒体的监督管理这四个方面的思考。
意识形态问题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管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深刻剖析其背后的成因,对于提高驾驭问题能力、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包括革命和建设。
在革命战争年代研究革命的主题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起到了根本的、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要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建设方面的主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表述的“高贵谎言”思想。
而首先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是法国的特拉,特拉于1797年进行了对“观念的科学”的研究,以此来确定法国启蒙思想的体系。
拿破仑等人对特拉的研究进行了批判,认为特拉过于注重对经验的研究,而忽视了人类心灵的重大作用。
其实,无论是特拉,还是拿破仑,他们都没能正确揭示人类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次正确揭示意识形态本质的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具体包括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等具体的意识形式。
列宁曾经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毛泽东在其1957年的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则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不仅具有意识形态性,而且是无产阶级所具有的正确意识形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精神动力作用,并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的方向。
按照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以及历史上所取得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可以作如下简短概括:1.三大结构要素理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三大结构要素就是指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文化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与一定社会形态的总体社会结构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形态这三大结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6期
北华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HU A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1 .1 7 No . 6
2 0 1 6年 1 2月
・
5l ・
批 判 的性 质 , 而是 对相 应 的社会 存在 进行 系统 的解
突 出的贡 献 就 在 于 面 对 马克 思 主 义传 统 中对 “ 意 识形态” 概 念理 解 的 巨大 分 歧 , 他选 择 了 回到 马 克 思浩 如烟 海 的著作 中寻 求答 案 , 重 新梳 理并 合理 归
念, 因此产生 了理论主题各不相 同的马克 思主义意识形 态理论 。其 中最具 有代表 性 的 当代 学者 有乔 治
・
马尔库什 、 乔治 ・ 拉瑞恩 、 比克 胡 ・ 帕雷克和 戴维 ・ 麦 克莱伦 , 他 们都 不约而 同地 回归到马 克思的文
本之 中, 力 图廓 清马克思“ 意识形 态” 概念 的相 关 问题 , 从 而使马 克思 意识形 态理 论在被 接 受和再 阐释
上对 西方 马 克思 主 义 的一 种 重要 回应 。其 观点 主 要 体现 在 他 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所发 表 的一 系列 论
是要对把精神解释为历史最终决定 因素 的任何企
图进行彻底 的批判。在此 意义上 , “ 意识形态 ” 这
一
文中, 主要 包括《 意识形 态的意识形态 : 卢 卡奇和
基本观点集 中体现在 《 马克思意识 形态概念 的三
种 含 义》 一 文 中 。马 尔 库 什 指 出 , 马克思对 “ 意 识
研究这些学者的理论成果 , 借鉴他们 的思想观点 ,
对 丰 富和发 展 我 国马 克 思 意 识 形态 理论 将 起 到 重
要 上 可 以划分 为三种含 义。
DB e . 2 0 1 6
口 政治 学研 究
马克思 “ 意识形态 ” 概 念的当代 解读
王 晶
[ 摘 要 ]自 马克 思恩格 斯的遗 著《 德意志 意识形 态》 全文正式 出版 以来 ,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
论 的研 究形成 一股 强劲 热潮 。但 是 , 由于理论 家们各 自从 不 同的角 度去 理解 马克 思 的“ 意识 形态 ” 概
纳 了在 马克 思 那 里 既彼 此 区别 又 紧 密 联 系 的 “ 意 识形 态 ” 概念 。
释。在《 (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 马克思的“ 意
识 形态 ” 概念“ 不 是 指一 种 特 定 的 、 该 受 到 批 判 的
社 会哲 学理 论 , 而是人 类 活动 的一个 相 当广 阔 的范
马克思 “ 意识 形 态 ” 概 念 的第 一种 含 义 几乎 都 是 出 于 一种 批判 的 、 直 接论 战 的方 式 , 这 是 对 历 史 唯 心 主 义 的揭示 和 否定 。尽 管 马 克思 在 相 关 的论 战性 的篇章 中似 乎 也 采用 了 “ 意识形态 ” 的广 义 概 念 , 即指 “ 所 有那 些 与超 历 史 的 、 永恒 的一 般 原 则有 关 的文化 方 面 客 体 化 的东 西 ” 。 … 但 是 , 从 根 本 上 看, 马克 思对 “ 意识 形 态 ” 做 出如此 阐释 的 目的 , 就
、
乔治 ・马 尔 库 什 对 马 克 思 “ 意 识 形
态" 概 念 的 考 察
澳 大 利 亚 学 者 乔 治 ・马 尔 库 什 (G y o r g y Ma r k u s ) 是 东 欧 新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主要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其研 究成 果代 表 了东欧 马克 思 主义思 潮在 理论
戈德曼评康德 》 《 马克思 意识 形态概 念 的三 种含
义》 《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 , 批判 和矛盾 : 答拉 雷恩》
概 念是 对哲 学史 上 形 形 色 色 的历 史 唯 心 主义 进
行论 战 的思想 武器 。
《 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批判》 。马尔库什立足于对
马克思“ 意识形态” 概念 的第二种含义不具有
[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1 0 — 1 5
[ 作者简 介]王 晶, 中共北京市 昌平 区委党校 副教授 , 马克 思主义 哲学博士 , 主要从 事马克 思主义基本理
论、 党的理论 与前沿 问题研 究。( 北京 1 0 2 2 0 0)
马克思恩格斯 的遗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全文
的过程 中不断得到 丰富和拓展 , 他们对马克 思意识形 态理论 的 当代解读 和研 究成果 为我 国马 克思意识 形 态理 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 了理论借鉴和有 益启 示。
[ 关 键词 ]马克思 ; 意识形 态; “ 意识形 态” 概念 ; 西方 马克思主义 ; 政 治哲 学 [ 中图分 类号】A 8 1 1 ; B 0 3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5 1 0 1 ( 2 0 1 6 ) 0 6 - 0 0 5 1 - 0 5
于1 9 3 2年 正式 出 版之 后 , 国外 学者 对 马克 思 意 识 形 态 理论 达 到 了一个 前 所未 有 的研究 高 峰 。然 而 , 各位 学者 往往 是站 在 自己 的立 场 上 选 取 马克 思 思 想 中的不 同 方 面来 分 析 “ 意识形态 ” 概念 , 由此 导 致 不 同学者 之 间 的观点存 在较 大 分歧 。正 因如 此 ,
马克 思 “ 意识 形 态 ” 概 念 的重 新 解 读 , 以其 独 特 的 理论 研究 特点 极 大地 丰 富和 发 展 了马 克思 的 意识
形态 理论 。
在对 马克 思 “ 意识形 态 ” 概 念进 行 重 新解 读 的 基 础 之上 , 马 尔库 什 形成 了他 的意 识 形 态 理 论 ,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