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操作实验1报告 1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安全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一些常见的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防护方法,提高对操作系统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 和Linux(Ubuntu 2004),实验设备为个人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账户管理创建新用户账户,并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如管理员、标准用户等。
更改账户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性要求、密码有效期等。
启用账户锁定策略,设置锁定阈值和锁定时间,以防止暴力破解密码。
2、防火墙配置打开 Windows 防火墙,并设置入站和出站规则。
允许或阻止特定的应用程序通过防火墙进行网络通信。
3、系统更新与补丁管理检查系统更新,安装最新的 Windows 安全补丁和功能更新。
配置自动更新选项,确保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并安装更新。
4、恶意软件防护安装并启用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
进行全盘扫描,检测和清除可能存在的恶意软件。
(二)Linux(Ubuntu 2004)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用户和组管理创建新用户和组,并设置相应的权限和归属。
修改用户密码策略,如密码强度要求等。
2、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了解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如读、写、执行权限。
设置特定文件和目录的权限,限制普通用户的访问。
3、 SSH 服务安全配置安装和配置 SSH 服务。
更改 SSH 服务的默认端口号,增强安全性。
禁止 root 用户通过 SSH 登录。
4、防火墙配置(UFW)启用 UFW 防火墙。
添加允许或拒绝的规则,控制网络访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1、账户管理成功创建了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账户,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权限设置。
严格的密码策略有效地增加了密码的安全性,减少了被破解的风险。
账户锁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暴力破解攻击。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1 linux初步认知和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hierarchy
CLONE_SIGHAND 子进程与父进程共享相同的信号处理(signal handler)表
CLONE_PTRACE 若父进程被 trace,子进程也被 trace
CLONE_VFORK 父进程被挂起,直至子进程释放虚拟内存资源
CLONE_VM
子进程与父进程运行于相同的内存空间
CLONE_PID
#define inc(k) if(k < BUFFER_SIZE) k = k+1;else k=0//实现对缓冲区操作的
自增函数
并定义了如下实现问题的函数模块:
int insert_item(buffer_item item)
//将生产的产品放入缓冲区
int remove_item(buffer_item *item) //从缓冲区内移走一个产品
子进程在创建时 PID 与父进程一致
CLONE_THREAD 子进程与父进程共享相同的线程群
具体的实例如下图所示:
<4>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实现: 信号量 mutex 提供对缓冲池访问的互斥要求并初始化为 1,信号量 empty 和 full 分别用
来表示空缓冲项和满缓冲项的个数,信号量 empty 初始化为 n,信号量 full 初始化为 0。
进程是父进程的复制品且子进程装入另一个新程序;在第四章的结尾介绍了 clone()创建 线程的功能,linux 并不区分进程还是线程,clone()被调用时,它被传递一组标记以决定 父任务与子任务之间发生多少共享任务的数据结构,继而又从网上了解了其他的一些方 面区别,并进行了实验 <4>有限缓冲问题是一个经典的同步问题,可以通过信号量来实现进程同步。其中信号量 mutex 提供对缓冲池访问的互斥要求并初始化为 1,信号量 empty 和 full 分别用来表示空缓 冲项和满缓冲项的个数,信号量 empty 初始化为 n,信号量 full 初始化为 0
实验一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实验报告
元素之后的所有数据都前移一个位置,最将线性表长减1。
3.顺序表查找操作的基本步骤:要在顺序表中查找一个给定值的数据元素则可以采用顺序查找的方法,从表中第 1 个数据元素开始依次将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若相等则返回该数据元素在顺序表中的位置,否则返回0 值。
线性表的动态分配顺序存储结构—C语言实现#define MaxSize 50//存储空间的分配量Typedef char ElemType;Typedef struct{ElemType data[MaxSize];int length; //表长度(表中有多少个元素)}SqList;动态创建一个空顺序表的算法:void InitList(SqList *&L) //初始化线性表{L=(SqList *)malloc(sizeof(SqList)); //分配存放线性表的空间L->length=0; //置空线性表长度为0}线性表的插入:status Sqlist_insert(Sqlist &L,int i,Elemtype x)/*在顺序表L中第i个元素前插入新元素x*/{ if (i<1||i>L.length+1) return ERROR; /*插入位置不正确则出错*/if (L.length>=MAXLEN)return OVERFLOW;/*顺序表L中已放满元素,再做插入操作则溢出*/for(j=L.length-1;j>=i-1;j--)L.elem[j+1]=L.elem[j]; /*将第i个元素及后续元素位置向后移一位*/L.elem[i-1]=x; /*在第i个元素位置处插入新元素x*/L.length++; /*顺序表L的长度加1*/return OK;}线性表的删除:status Sqlist_delete(Sqlist &L,int i,Elemtype &e)/*在顺序表L中删除第i个元素*{ if (i<1||i>L.length) return ERROR; /*删除位置不正确则出错*/for(j=i;j<=L.length-1;j++)L.elem[j-1]=L.elem[j]; /*将第i+1个元素及后继元素位置向前移一位*/L.length--;/*顺序表L的长度减1*/return OK;}线性表元素的查找:int LocateElem(SqList *L, ElemType e) //按元素值查找{int i=0;while (i<L->length && L->data[i]!=e)i++; //查找元素eif (i>=L->length) //未找到时返回0return 0;elsereturn i+1; //找到后返回其逻辑序号}输出线性表:void DispList(SqList *L) //输出线性表{int i;if (ListEmpty(L)) return;for (i=0;i<L->length;i++)printf("%c ",L->data[i]);printf("\n");}输出线性表第i个元素的值:bool GetElem(SqList *L,int i,ElemType &e)//求线性表中某个数据元素值{if (i<1 || i>L->length)return false; //参数错误时返回falsee=L->data[i-1]; //取元素值return true; //成功找到元素时返回true}代码:#include <stdio.h>#include <malloc.h>#define MaxSize 50typedef char ElemType;typedef struct{ElemType data[MaxSize];int length;} SqList;void InitList(SqList *&L);void DestroyList(SqList *L);bool ListEmpty(SqList *L);int ListLength(SqList *L);void DispList(SqList *L);bool GetElem(SqList *L,int i,ElemType &e);int LocateElem(SqList *L, ElemType e);bool ListInsert(SqList *&L,int i,ElemType e);bool ListDelete(SqList *&L,int i,ElemType &e);void InitList(SqList *&L)//初始化线性表{L=(SqList *)malloc(sizeof(SqList));//分配存放线性表的空间L->length=0;//置空线性表长度为0 }void DestroyList(SqList *L)//销毁线性表{free(L);}bool ListEmpty(SqList *L)//判线性表是否为空表{return(L->length==0);}int ListLength(SqList *L)//求线性表的长度{return(L->length);}void DispList(SqList *L)//输出线性表{int i;if (ListEmpty(L)) return;for (i=0;i<L->length;i++)printf("%c ",L->data[i]);printf("\n");}bool GetElem(SqList *L,int i,ElemType &e)//求线性表中某个数据元素值{if (i<1 || i>L->length)return false;//参数错误时返回falsee=L->data[i-1];//取元素值return true;//成功找到元素时返回true}int LocateElem(SqList *L, ElemType e)//按元素值查找{int i=0;while (i<L->length && L->data[i]!=e)i++;//查找元素eif (i>=L->length)//未找到时返回0return 0;elsereturn i+1;//找到后返回其逻辑序号}bool ListInsert(SqList *&L,int i,ElemType e)//插入数据元素{int j;if (i<1 || i>L->length+1)return false;//参数错误时返回falsei--;//将顺序表逻辑序号转化为物理序号for (j=L->length;j>i;j--)//将data[i]及后面元素后移一个位置L->data[j]=L->data[j-1];L->data[i]=e;//插入元素eL->length++;//顺序表长度增1return true;//成功插入返回true}bool ListDelete(SqList *&L,int i,ElemType &e)//删除数据元素{int j;if (i<1 || i>L->length)//参数错误时返回falsereturn false;i--;//将顺序表逻辑序号转化为物理序号e=L->data[i];for (j=i;j<L->length-1;j++)//将data[i]之后的元素前移一个位置L->data[j]=L->data[j+1];L->length--;//顺序表长度减1return true;//成功删除返回true}void main(){SqList *L;ElemType e;printf("顺序表的基本运算如下:\n");printf(" (1)初始化顺序表L\n");InitList(L);printf(" (2)依次采用尾插法插入a,b,c,d,e元素\n");ListInsert(L,1,'a');ListInsert(L,2,'b');ListInsert(L,3,'c');ListInsert(L,4,'d');ListInsert(L,5,'e');printf(" (3)输出顺序表L:");DispList(L);printf(" (4)顺序表L长度=%d\n",ListLength(L));printf(" (5)顺序表L为%s\n",(ListEmpty(L)?"空":"非空"));GetElem(L,3,e);printf(" (6)顺序表L的第3个元素=%c\n",e);实验结果: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实现了数据结构在程序设计上的作用,了解了数据结构语言,加深了对c语言的认识掌并掌握了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的表示和实现方法,掌握顺序表基本操作的算法实现,同时了解了顺序表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熟悉键盘与指法练习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专 业:班级:姓名:
学 号:完成日期:成 绩:
一、实验目的:1)熟悉键盘结构,熟记几个键的位置及常用键、组合键的使用2)了解键盘字母的分布结构和录入文字的标准3)掌握大小写英文字母、各种符号的输入方法4)掌握汉字输入法的选用
5、记事本的输入练习
四、实验结果与结论:熟悉掌握了计算机键盘的使用及计算机的初步实践应用,掌握字体输入语输入法切换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上机操作不熟悉,打字慢,错误多。通过多加练习来解决,平时注意输入的正确率
注意:如果答题纸不够,可背面答题!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1)键盘的组成2)使用键盘的正确指法3)中文输入法的选择4)中英文键盘练习软件的使用
三、实验步骤:
1、认识键盘组成:功能键区、主键盘区、编辑键区、小键盘区
2、使用键盘的正确指法:正确的姿势你、各手指的具体控键
3、中文输入法的选择;鼠标操作、键盘操作、对输入法浮动块的解释
4、中英文键盘练习软件的使用:英文输入练习、五笔字型输入练习
北京大学操作系统实习JOS lab1实验笔记
OS_lab1最近编辑过的 2011年3月14日系统启动过程:1. 开机以后,计算机将CS=0xF000, IP=0xFFF0, 物理地址为0xFFFF0,这个位置是BIOS ROM所在位置(0xF0000~0xFFFFF),所以机器一开始控制权交给BIOS2. BIOS接到控制权以后,肯定跳转,因为0xFFFF0到0xFFFFF就1Byte信息,这个无法做任何事,所以跳到前面位置开始运行3. BIOS做的工作主要是初始化一些关键的寄存器和中断开关,做完后,BIOS从IDE硬盘第一个扇区512Byte读入boot loader到内存的0x7c00到0x7dff,然后设置CS=0x0000, IP=0x7c00,控制权交给boot loader4. boot loader的任务是将处理器从实模式切换到保护模式,然后将内核kernel从硬盘上读取到内存中,然后切换到内核开始启动操作系统5. kernel放置在硬盘上,在JOS中是存在在了紧接在boot loader的第二个扇区里,如果想修改位置的话,需要修改产生硬盘镜像的kern/Makefrag文件,看到第73行:68 # How to build the kernel disk image69 $(OBJDIR)/kern/kernel.img: $(OBJDIR)/kern/kernel $(OBJDIR)/boot/boot70 @echo + mk $@71 $(V)dd if=/dev/zero of=$(OBJDIR)/kern/kernel.img~ count=10000 2>/dev/null72 $(V)dd if=$(OBJDIR)/boot/boot of=$(OBJDIR)/kern/kernel.img~ conv=notrunc 2>/dev/null73 $(V)dd if=$(OBJDIR)/kern/kernel of=$(OBJDIR)/kern/kernel.img~ seek=1 conv=notrunc 2>/dev/null74 $(V)mv $(OBJDIR)/kern/kernel.img~ $(OBJDIR)/kern/kernel.img75seek = 1表示是硬盘上第二个扇区,72行将boot即是将boot loader放入第一扇区。
推拿中医实验报告册(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推拿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调节经络、穴位,从而达到疏通气血、调整阴阳、缓解病痛的目的。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一系列推拿手法实验,使学生掌握推拿的基本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推拿的基本手法,包括按、揉、摩、擦、拿、捏、抖、摇等。
2. 了解人体主要经络、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3. 学会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领,体会手法的功力,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推拿手法实验1. 按法:以拇指或掌根按于穴位或肌肉上,逐渐用力,使肌肉产生酸胀感。
2. 揉法:以拇指或掌根在穴位或肌肉上做环形揉动,使肌肉放松。
3. 摩法:以掌根或手指在穴位或肌肉上做来回或螺旋形摩动,使肌肉发热。
4. 擦法:以掌根或手指在穴位或肌肉上做来回或螺旋形擦动,使肌肉发热。
5. 拿法:以拇指和其他四指相对用力,捏住穴位或肌肉,逐渐用力,使肌肉产生酸胀感。
6. 捏法:以拇指和其他四指相对用力,捏住穴位或肌肉,做有节奏的捏动。
7. 抖法:以掌根或手指在穴位或肌肉上做有节奏的抖动,使肌肉放松。
8. 摇法:以掌根或手指在穴位或肌肉上做有节奏的摇动,使肌肉放松。
(二)穴位定位与按摩实验1. 穴位定位:学习人体主要经络、穴位的位置,如百会、足三里、合谷等。
2. 穴位按摩:以手法按摩上述穴位,观察患者反应,了解穴位的作用。
(三)推拿临床实践1. 选择患者,进行详细问诊和体格检查。
2.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推拿治疗方案。
3. 进行推拿操作,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4. 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分析治疗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推拿的基本手法,熟悉了人体主要经络、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学生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拿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验1实验报告
实验1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理解,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
(根据实际实验内容填写对应的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1.(列出所用仪器的名称)
2.(列出所用材料的名称)
四、实验步骤
1.(详细描述实验的各个步骤,注意顺序和细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列出实验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
2.(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可以进行图表展示)
六、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结论)
七、实验总结
1.(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八、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中参考的文献或资料,按照规定格式书写)
以上是实验1的实验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格式要求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不同学校、不同实验室对实验报告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请务必在撰写实验报告前仔细阅读所提供的实验指导书或相关规定,并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调整。
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完整性对于实验成果的总结和学习效果的评估都至关重要,希望您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报告的撰写。
国开(电大)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1
国开(电大)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1
概要
该实验报告旨在记录国开(电大)操作系统课程实验1的过程和
结果。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标是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任务管理。
实验过程
1. 阅读实验指南:仔细阅读了实验指南,了解了实验要求和流程。
2. 环境搭建:安装了虚拟机软件并创建了一个虚拟机,用于实
验的操作系统。
3. 实验步骤:
- 步骤1:启动虚拟机并登录操作系统。
- 步骤2:查看当前系统的任务列表。
- 步骤3:创建一个新的任务,并添加一些测试内容。
- 步骤4:查看更新后的任务列表,确认新任务的添加成功。
4. 实验结果:
- 成功完成了所有实验步骤。
- 通过查看任务列表,确认新任务的添加成功。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任务管理。
实践操作系统的相关操作,加深了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和熟悉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遵循实验指南,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并取得了预
期的实验结果。
改进建议
对于下次实验,建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更多的细节和操作步骤,便于后续复和总结。
同时,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
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以便在以后的实验中更好地应对类似问题。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1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序号:01 实验项目名称:操作系统环境学号1107xxx 姓名xxx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1103 实验地点计—502 指导教师徐冬时间2013.9.23 实验目的1) 了解和学习Windows系统管理工具及其使用;2) 熟悉Windows系统工具的内容和应用;由此,进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
工具/准备工作在开始本实验之前,请回顾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需要准备一台运行Windows 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实验内容与步骤1. 计算机管理2. 事件查看器3. 性能监视4. 服务5. 数据库 (ODBC)为了帮助用户管理和监视系统,Windows提供了多种系统管理工具,其中最主要的有计算机管理、事件查看器和性能监视等。
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虚拟机的操作系统计算环境管理步骤1:登录进入Windows。
步骤2:在“开始”菜单中单击“设置”-“控制面板”命令,双击“管理工具”图标。
在本地计算机“管理工具”组中,有哪些系统管理工具,基本功能是什么:1) Internet 信息服务;管理IIS,Internet 和Intranet站点的WEB服务器。
2) Server Extensions 管理器;Server Extensions管理器。
3)计算机管理;管理磁盘以及使用其他系统工具来管理本地或远程的计算机。
4)性能;显示系统性能图表以及配置数据日志和警报。
5)本地安全策略;查看和修改本地安全策略,如用户权限和审核策略。
6)事件查看器;显示来自于Windows和其他程序的监视与排错消息。
7)组件服务;配置和管理COM+应用程序。
1. 计算机管理使用“计算机管理”可通过一个合并的桌面工具来管理本地或远程计算机,它将几个Windows管理实用程序合并到一个控制台目录树中,使管理员可以轻松地访问特定计算机的管理属性和工具。
步骤3:在“管理工具”窗口中,双击“计算机管理”图标。
“计算机管理”使用的窗口与“Windows资源管理器”相似。
大鼠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报告(一)
大鼠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报告(一)大鼠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报告引言•介绍大鼠实验的目的和意义•阐述大鼠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实验材料•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具•包括大鼠、实验药物、实验仪器等实验方法1.大鼠选择和处理•详细描述大鼠的选择标准和处理方法•包括大鼠的品种、年龄和性别要求2.实验药物制备和给药方式•说明实验药物的制备过程和剂量选择•描述给药方式,如胃鲜浆灌胃、皮下注射等3.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列出实验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如消毒、配置实验仪器等4.实验过程•详细叙述实验操作的步骤和顺序•包括大鼠的观察和数据记录等5.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展示实验结果的数据图表结果与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的统计意义和科学价值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指出实验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方向参考文献•引用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提供参考依据致谢•承认和感谢对实验做出贡献的人或机构引言•大鼠实验是生物医学领域常用的实验手段,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疾病机制、评估药物疗效等。
•通过进行大鼠实验,可以获取重要的生物学数据,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实验材料•大鼠:使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克。
•实验药物:本次实验使用了XX药物(药物名称)。
•实验仪器:包括注射器、天平、实验笼等。
实验方法1.大鼠选择和处理•选择性别和体重相近的大鼠进行实验。
•在实验前一天,将大鼠适应新环境。
2.实验药物制备和给药方式•XX药物制备:将XX药物按照所需剂量溶解于生理盐水中。
•给药方式:采用皮下注射给药,注射部位为大鼠腹部。
3.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对实验器具进行消毒。
•配置实验仪器,如准备好注射器、天平等。
4.实验过程•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给予XX药物注射。
•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
•观察大鼠的行为和身体状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5.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实验报告:DIS实验一
实验报告:DIS实验一一、实验目的本次 DIS 实验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 DIS 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来探究物理现象,深入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并熟悉 DIS 实验设备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DIS 实验系统是基于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实验系统。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利用了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设备来测量物理量,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数据。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位移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结合时间数据,就能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本次实验用到的主要器材包括:1、 DIS 数据采集器2、计算机3、力传感器4、位移传感器5、导轨6、小车7、砝码四、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设备将位移传感器固定在导轨一端,确保其测量方向与导轨平行。
将力传感器安装在小车上,并通过细绳与砝码相连。
将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连接,再将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
2、调试设备打开计算机上的 DIS 实验软件,进行设备校准和参数设置。
检查传感器的读数是否正常,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3、进行实验在小车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记录力传感器的读数。
推动小车在导轨上运动,同时记录位移传感器的数据。
4、重复实验改变砝码的质量和小车的初始位置,多次重复实验,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5、数据记录与保存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条件和相关数据。
将采集到的数据保存到计算机中,以便后续分析处理。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以下是一组典型的实验数据:|砝码质量(kg)|力传感器读数(N)|位移(m)|时间(s)|||||||01|098|05|20||02|196|10|28||03|294|15|35|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其中 F 为合力(在此例中等于拉力,即力传感器的读数),m 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a 为加速度。
假设小车质量为 05 kg,则总质量为 06 kg,加速度 a = F / m =098 /06 ≈ 163 m/s² 。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报告答案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提交日期:实验一:操作系统环境1.1 Windows 2000 系统管理(实验估计时间:60分钟)实验内容与步骤1、计算机管理2、事件查看器3、性能监视4、服务5、数据库(ODBC)为了帮助用户管理和监视系统,Windows 2000提供了多种系统管理工具,其中最主要的有计算机管理、事件查看器和性能监视等。
步骤1:登录进入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步骤2:在“开始”菜单中单击“设置”-“控制面板”命令,双击“管理工具”图标。
在本地计算机“管理工具”组中,有哪些系统管理工具,基本功能是什么:1) 本地安全策略:查看和修改本地安全策略,如用户权限和审核策略。
2) 服务:启动和停止服务。
3) 计算机管理器:管理磁盘以及使用其他系统工具来管理本地或远程的计算机。
4) 事件查看器:显示来自于 Windows 和其他程序的监视与排错消息。
5) 数据源:添加、删除、以及配置 ODBC 数据源和驱动程序。
6) 性能:显示系统性能图表以及配置数据日志和警报。
7) 组件服务:配置和管理 COM+ 应用程序。
1. 计算机管理使用“计算机管理”可通过一个合并的桌面工具来管理本地或远程计算机,它将几个Windows 2000管理实用程序合并到一个控制台目录树中,使管理员可以轻松地访问特定计算机的管理属性和工具。
步骤3:在“管理工具”窗口中,双击“计算机管理”图标。
“计算机管理”使用的窗口与“Windows资源管理器”相似。
在用于导航和工具选择的控制台目录树中有“系统工具”、“存储”及“服务和应用程序”等节点,窗口右侧“名称”窗格中显示了工具的名称、类型或可用的子工具等。
它们是:1)系统工具,填入表2-3中。
表2-3 实验记录2) 存储,填入表2-4中。
3) 服务和应用程序,填入表2-5中。
2. 事件查看器事件查看器不但可以记录各种应用程序错误、损坏的文件、丢失的数据以及其他问题,而且还可以把系统和网络的问题作为事件记录下来。
实验报告(1)
薄荷油滴丸的制备摘要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制备滴丸的基本操作;了解滴丸制备的基本原理;熟悉滴丸的制备过程,了解各类栓剂基质的特点及适用情况;掌握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掌握置换价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实验指导:滴丸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悬于基质中,再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成球状而制成的固体制剂。
主要供口服,亦可供外用,如耳丸、眼丸等。
这种滴法制丸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的形式。
常用的基质有聚乙二醇6000 、聚乙二醇4000 、硬脂酸钠和甘油明胶等。
有时也用脂肪性基质,如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腊、氢化油及植物油等制备成缓释长效滴丸。
冷却剂必须对基质和主药均不溶解,其比重轻于基质,但两者应相差极微,使滴丸滴入后逐渐下沉,给予充分的时间冷却。
否则,如冷却剂比重较大,滴丸浮于液面;反之则急剧下沉,来不及全部冷却,滴丸会变形或合并。
滴丸剂举例:用氢化植物油作基质,用稀醇作冷却剂制备维生素AD 丸;用聚乙二醇4000 作水溶性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却剂制备巴比妥钠丸。
关键词:滴丸栓剂吲哚美辛半合成脂肪酸酯(山油脂)Preparation of peppermint oil pills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study to master the basic operation of pills;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eparation of pills; familiar with the Pill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Experimental guide: Pill means solid or liquid drug and the appropriate matrix melt was dissolved, emulsified or suspended in a matrix, and then trickle immiscible, and do not effect the condensate, due to surface tension, the droplet Shrink into a ball and made of solid preparation. Mainly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also for external use, such as ear pills, eye balls. The drop pill legal process, in fact, into a solid dispersion is in the form of pills. Commonly used matrix in PEG 6000, PEG 4000, sodium stearate, and Gan Youming glue. Sometimes with fatty substrates, such as stearic acid, glycerin monostearate, insect wax, hydrogenated oil and vegetable oil into a 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 of long-acting pills. Coolant must not dissolve substrate and the main drugs, the proportion of light in the matrix,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hould be minimal, so that drops gradually sinking pills, given sufficient time to cool. Otherwise,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he cooling agents, pills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otherwise rapidly sinking, and no time all the cool, pills will be deformed or merged. Pills for example: as a substrate with a 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 coolant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iluted ethanol AD vitamin pills;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4000 as water-soluble matrix, the preparation of vegetable oil as coolantsedative pills.Keywords:Pill Drip system speed ,Suppository ,Indomethacin e mi-synthetic fatty acid esters (Mountain Oil)滴丸的制备原理是基于固体分散法。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一 进程管理
实验一进程管理一、目的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本实验要求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程序..通过本实验加深理解有关进程控制块、进程队列的概念;并体会和了解进程调度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二、实验内容及要求1、设计进程控制块PCB的结构PCB结构通常包括以下信息:进程名进程ID、进程优先数、轮转时间片、进程所占用的CPU时间、进程的状态、当前队列指针等..可根据实验的不同;PCB结构的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增删..为了便于处理;程序中的某进程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计算..各进程的轮转时间数以及进程需运行的时间片数的初始值均由用户给定..2、系统资源r1…r w;共有w类;每类数目为r1…r w..随机产生n进程P i id;s j;k;t;0<=i<=n;0<=j<=m;0<=k<=dt为总运行时间;在运行过程中;会随机申请新的资源..3、每个进程可有三个状态即就绪状态W、运行状态R、等待或阻塞状态B;并假设初始状态为就绪状态..建立进程就绪队列..4、编制进程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本程序用该算法对n个进程进行调度;进程每执行一次;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在调度算法中;采用固定时间片即:每执行一次进程;该进程的执行时间片数为已执行了1个单位;这时;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并排列到就绪队列的尾上..三、实验环境操作系统环境:Windows系统..编程语言:C..四、实验思路和设计1、程序流程图2、主要程序代码//PCB结构体struct pcb{public int id; //进程IDpublic int ra; //所需资源A的数量public int rb; //所需资源B的数量public int rc; //所需资源C的数量public int ntime; //所需的时间片个数public int rtime; //已经运行的时间片个数public char state; //进程状态;W等待、R运行、B阻塞//public int next;}ArrayList hready = new ArrayList;ArrayList hblock = new ArrayList;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ArrayList p = new ArrayList;int m; n; r; a;a1; b;b1; c;c1; h = 0; i = 1; time1Inteval;//m为要模拟的进程个数;n为初始化进程个数//r为可随机产生的进程数r=m-n//a;b;c分别为A;B;C三类资源的总量//i为进城计数;i=1…n//h为运行的时间片次数;time1Inteval为时间片大小毫秒//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数组、阻塞数组..public void input//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队列、阻塞队列{m = int.ParsetextBox4.Text;n = int.ParsetextBox5.Text;a = int.ParsetextBox6.Text;b = int.ParsetextBox7.Text;c = int.ParsetextBox8.Text;a1 = a;b1 = b;c1 = c;r = m - n;time1Inteval = int.ParsetextBox9.Text;timer1.Interval = time1Inteval;for i = 1; i <= n; i++{pcb jincheng = new pcb;jincheng.id = i;jincheng.ra = random.Nexta + 1;jincheng.rb = random.Nextb + 1;jincheng.rc = random.Nextc + 1;jincheng.ntime = random.Next1; 5;listBox1.Items.Add"产生进程ID:" + jincheng.id;listBox1.Items.Add"所需A资源数目:" + jincheng.ra;listBox1.Items.Add"所需B资源数目:" + jincheng.rb;listBox1.Items.Add"所需C资源数目:" + jincheng.rc;listBox1.Items.Add"所需时间片数:" + jincheng.ntime;if a - jincheng.ra >= 0 && b - jincheng.rb >= 0 && c - jincheng.rc >= 0{a = a - jincheng.ra;b = b - jincheng.rb;c = c - jincheng.rc;jincheng.state = 'W';hready.Addjincheng;//加入就绪队列}else{jincheng.state = 'B';hblock.Addjincheng;//加入阻塞队列}listBox1.Items.Add"当前进程状态:" + jincheng.state;}}//从数组起始地址开始输出该数组的内容public void dispArrayList list{ArrayList list1 = new ArrayList;list1 = list;if list1.Count > 0{for int j = 0; j < list1.Count; j++{pcb p = pcblist1j;listBox1.Items.Add" " + p.id.ToString + " " + p.state.ToString + " " + p.ra.ToString + " " + p.rb.ToString + " " + p.rc.ToString+" " + p.ntime.ToString + " " + p.rtime.ToString + " \r\n";}}else{listBox1.Items.Add"\r\n\t 该队列中没有进程\r\n";}}//输出就绪数组和阻塞数组的信息public void outputall{listBox1.Items.Add"当前就绪队列的信息";listBox1.Items.Add"进程ID 进程状态A资源数B资源数C资源数所需时间片已运行时间片";disphready;listBox1.Items.Add"当前就阻塞列的信息";listBox1.Items.Add"进程ID 进程状态A资源数B资源数C资源所需时间片已运行时间片";disphblock;}//运行就绪数组的头进程;运行一个时间片;轮转一个时间片;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public void running{ArrayList hready1 = new ArrayList;hready1 = hready;pcb p1 = new pcb;p1=pcbhready10;p1.state='R';p1.rtime= p1.rtime + 1;h=h+1;listBox1.Items.Add"\r\n~~~~~~~当前正在运行进程ID是:" +p1.id + "~~~~~~~~\r\n";listBox1.Items.Add"\r\n进程ID 进程状态A资源数B资源数C资源数所需时间片已运行时间片\r\n";listBox1.Items.Addp1.id + " " +p1.state+ " " + p1.ra + " " + p1.rb + " " + p1.rc + " " + p1.ntime + " " + p1.rtime;if p1.ntime==p1.rtime{listBox1.Items.Addp1.id.ToString+"的进程已经完成\r\n";a = a + p1.ra;b = b + p1.rb;c = c + p1.rc;hready.RemoveAt0;}else{p1.state='W';hready1.Addp1;hready.RemoveAt0;}}//检测当前资源数目是否满足阻塞数组里进程的需求public void testblock{ArrayList hblock1 = new ArrayList;hblock1 = hblock;for int m = 0; m < hblock1.Count; m++{p1 = pcbhblock1m;if a - p1.ra >= 0 && b - p1.rb >= 0 && c - p1.rc >= 0{p1.state='W';hready.Addp1;a = a - p1.ra;b = b - p1.rb;c = c - p1.rc;listBox1.Items.Add"ID号为:"+p1.id + "的进程由阻塞队列转入就绪队列~~\r\n";hblock.RemoveAtm;m--;}}}//检测是否有新的进程产生;随机产生新进程public void testnew{int t;if r>0//r为随机产生的进程数目{t = random.Next9 + 1;if t <= 7{listBox1.Items.Add"\r\n有新的进程申请加入:~~";pcb jincheng = new pcb;jincheng.id = i++;jincheng.ra = random.Nexta + 1;jincheng.rb = random.Nextb + 1;jincheng.rc = random.Nextc + 1;jincheng.ntime = random.Next1; 5;jincheng.rtime = 0;listBox1.Items.Add"产生进程ID:" + jincheng.id;listBox1.Items.Add"所需A资源数目:" + jincheng.ra;listBox1.Items.Add"所需B资源数目:" + jincheng.rb;listBox1.Items.Add"所需C资源数目:" + jincheng.rc;listBox1.Items.Add"所需时间片数:" + jincheng.ntime;if a - jincheng.ra >= 0 && b - jincheng.rb >= 0 && c - jincheng.rc >= 0{a = a - jincheng.ra;b = b - jincheng.rb;c = c - jincheng.rc;jincheng.state = 'W';listBox1.Items.Add"进程状态为:" + jincheng.state;hready.Addjincheng;//加入就绪队列listBox1.Items.Add"资源满足新进程请求;该进程进入就绪队列~~\r\n";else{jincheng.state = 'B';hblock.Addjincheng;//加入阻塞队列listBox1.Items.Add"进程状态为:" + jincheng.state;listBox1.Items.Add"资源不满足新进程请求;该进程进入阻塞队列~~\r\n";}}}r = r - 1;}//系统三类资源变化情况的显示public void rescore//系统三类资源变化情况的显示{if a > a1 { textBox1.Text = a1.ToString; }if a < 0 { textBox1.Text = "0"; }if a >= 0 && a < a1 { textBox1.Text = a.ToString; }if b > b1 { textBox2.Text = b1.ToString; }if b < 0 { textBox2.Text = "0"; }if b >= 0 && b <= b1 { textBox2.Text = b.ToString; }if c > c1 { textBox3.Text = c1.ToString; }if c < 0 { textBox3.Text = "0"; }if c >= 0 && c <= c1 { textBox3.Text = c.ToString;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FCFS算法public void runFcfs{if hready.Count>0{outputall;running;testblock;testnew;rescore;}else{timer1.Enabled = false;textBox1.Text = a1.ToString;textBox2.Text = b1.ToString;textBox3.Text = c1.ToString;listBox1.Items.Add"\r\n<<<<<<<<所有进程都已经运行结束>>>>>>>~\r\n";}//计时器触发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private void timer1_T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runFcfs;}//开始模拟按钮单击执行函数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runmain;button1.Enabled = false;textBox1.Enabled = false;textBox2.Enabled = false;textBox3.Enabled = false;textBox4.Enabled = false;textBox5.Enabled = false;textBox6.Enabled = false;textBox7.Enabled = false;textBox8.Enabled = false;textBox9.Enabled = false;}//清除屏幕按钮单击执行函数private void button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textBox1.Text = "";textBox2.Text = "";textBox3.Text = "";textBox4.Text = "";textBox5.Text = "";textBox6.Text = "";textBox7.Text = "";textBox8.Text = "";textBox9.Text = "";listBox1.Items.Clear;textBox4.Enabled = true;textBox5.Enabled = true;textBox6.Enabled = true;textBox7.Enabled = true;textBox8.Enabled = true;textBox9.Enabled = true;button1.Enabled = true;}//运行的主函数public void runmain{input;imer1.Enabled = true;3、运行界面和运行结果界面中;可以任意设定需要模拟的进程总数如5;初始化进程个数如3;还有A、B、C三类资源的总数如10、10、10..为了方便显示;还可以设定时间片的长度如500毫秒..除此之外;在运行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是随机生成的;并且其中新进程的产生也是随机的;但是产生的进程总数不会多于开始设定的模拟的进程总数;以防止不断产生新进程;程序不断运行..在显示窗口的上方;还会实时显示资源的变化情况;方便对运行的观察..当运行结束后;可以通过工具栏中的显示选项中的保存结果按钮;将结果保存成txt文件格式;方便运行后的结果分析..五、心得体会本次实验;我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允许n个进程并发运行的进程管理模拟系统..该系统包括有简单的进程控制、同步与通讯机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显示各进程的状态及有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观察诸进程的运行过程及系统的管理过程;我是用C写的;在我的电脑能够运行通过;虽不能尽善尽美;但也基本能实现老师的要求..两个星期的实验;虽然时间有点短;但我也收获不少;这次实验;加深了我对进程概念及进程管理的理解;比较熟悉进程管理中主要数据结构的设计及进程调度算法、进程控制机构、同步机构及通讯机构的实施..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操作系统的有些知识;我知道的还不多;没有掌握好;还需要多多学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验中;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学习;虽然在实验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在老师和同学的细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解决了..同时;了解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人工智能实验1实验报告
人工智能实验1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人工智能实验 1 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探索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潜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以下环境中进行:1、硬件配置:配备高性能处理器、大容量内存和高速存储设备的计算机。
2、软件工具:使用了 Python 编程语言以及相关的人工智能库,如TensorFlow、PyTorch 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数据收集为了进行实验,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本次实验选择了一个公开的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大量的样本,每个样本都具有特定的特征和对应的标签。
(二)数据预处理收集到的数据往往存在噪声、缺失值等问题,需要进行预处理。
通过数据清洗、标准化、归一化等操作,将数据转化为适合模型学习的格式。
(三)模型选择与构建根据实验的任务和数据特点,选择了合适的人工智能模型。
例如,对于分类问题,选择了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模型。
(四)模型训练使用预处理后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调整了各种参数,如学习率、迭代次数等,以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五)模型评估使用测试数据集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
通过计算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等指标,评估模型的性能。
(六)结果分析与改进对模型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根据分析结果,对模型进行改进,如调整模型结构、增加数据量、采用更先进的训练算法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和优化,最终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决策树模型的准确率为 75%。
2、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为 80%。
3、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率为 85%。
(二)结果分析1、决策树模型相对简单,对于复杂的数据模式可能无法很好地拟合,导致准确率较低。
2、随机森林模型通过集成多个决策树,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因此准确率有所提高。
3、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表示能力,能够自动从数据中学习到复杂的特征和模式,从而获得了最高的准确率。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技术资料常州大学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姓名 xxx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 xxxxxx指导老师 xxx成绩实验时间2012年4月23日——2012年5月7日实验一 Windows XP 系统管理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学习Windows系统管理工具及其使用;2) 熟悉Windows系统工具的内容和应用;3)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
二实验环境需要准备一台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三背景知识Windows XP的“管理工具”中集成了许多系统管理工具,利用这些工具,管理员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种系统维护和管理功能。
这些工具都集中在“控制面板”的“管理工具”选项下,用户和管理员可以很容易地对它们操作和使用。
在默认情况下,只有一些常用工具——如服务、计算机管理、事件查看器、数据源 (ODBC) 、性能和组件服务等——随Windows XP 系统的安装而安装。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为了帮助用户管理和监视系统,Windows XP提供了多种系统管理工具,其中最主要的有计算机管理、事件查看器和性能监视等。
步骤1:登录进入Windows XP。
步骤2:在“开始”菜单中单击“设置”-“控制面板”命令,双击“管理工具”图标。
在本地计算机“管理工具”组中,有哪些系统管理工具,基本功能是什么:1) 本地安全策略:查看和修改本地安全策略,如用户权限和审核策略2) 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 IIS,Internet 和 Intranet 站点的 WEB服务器3) 服务:启动和停止服务4)计算机管理:管理磁盘以及使用其他系统工具来管理本地或远程的计算机5)事件查看器:显示来自于 Windows 和其他程序的监视与排错消息6)数据源ODBC:添加、删除、以及配置 ODBC 数据源和驱动程序7)性能:显示系统性能图表以及配置数据日志和警报8)组件服务:配置和管理 COM+ 应用程序1. 计算机管理使用“计算机管理”可通过一个合并的桌面工具来管理本地或远程计算机,它将几个Windows XP管理实用程序合并到一个控制台目录树中,使管理员可以轻松地访问特定计算机的管理属性和工具。
计算机实验室实习报告(大学计算机实验实训报告)
计算机实验室实习报告(大学计算机实验实训报告)计算机试验室实习报告1在后一周多的时间里,通过对数据库6张表的操作,对于存在的问题再帮带人的耐烦讲解下,让我掌控了表与表之间的规律关系,及各个表字段的含义和用途,及短、彩的流程,在对数据的查询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要特别感谢帮带人,他的负责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公司每位新员工学习的。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正的,只有24个小时。
所以,在工作中,做好时间的管理尤为重要。
即使计划的事情当天没有完成,但也把当天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完成了。
否那么的话,工作效率就会很低,重要紧急的事情没有做,做的都是不太重要的或者缓急的事情。
培训虽然结束了,我会立足自我,完善自我。
我相信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
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次实习的意义,对我来说已不再是完成学分、完成毕业实习的任务,而是在开启“生命之旅”大门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我肯定会好好地珍惜这个机会,并为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机科技贡献自己的聪慧才智,感谢同事们和领导们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指导和教导,我从中受益匪浅,完全的实习过程是焦灼而开心的,我的工作立场和成效也得到了同事们的全都赞扬。
作为我在踏出社会之前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实践中,这次的实践的确予以了我许多。
今后,我将继续保持仔细负责的工作立场,高尚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完善和充盈自己,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完善自己,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去自己的只是,做一个合格的高校生,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计算机试验室实习报告2一、开卷有益,爱不释手然而,在我参与培训的第一晚上,我就发觉自己错了,此次的电脑培训与以前参与过的培训大相径庭。
以前的培训都是应付考试的,有用性不强,而且那时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的不多,时间长了不用也就忘却了。
而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常工作中常常用到的。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1-溴丁烷的制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目的:1. 掌握通过SN2反应制备卤代烷基的基本方法。
2. 掌握溴代烷基化反应的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1-溴丁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广泛用于有机合成中。
它可以通过乙醇和氢溴酸的反应制备。
反应式如下:CH3CH2CH2OH + HBr → CH3CH2CH2Br + H2O反应机理:在反应条件下,氢溴酸可以把ROH中的OH官能团取代掉,生成一个新的碳-溴化物。
这个反应是一个经典的SN2反应,也就是亲核取代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氢溴酸的Br离子扮演了亲核试剂的角色,而ROH的甲基在反应中扮演了受攻击的部位。
在反应中,Br离子通过亲核进攻取代了甲基,生成1-溴丁烷,并放出了水。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1-溴丁烷的理化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准备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检查其状态是否良好。
2. 取适量氢溴酸(10 g)加入至乙醇(20 mL)中,将其加入至25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呈蓝色的滤纸状碘化钠(10 g),搅拌均匀。
3. 取100 mL的环己烷加入至250 mL圆底烧瓶中,形成两层分开的溶液。
4. 将搅拌均匀的乙醇溴化钠溶液缓慢加入至环己烷中。
5. 用塞瓶器将圆底烧瓶中的环己烷倾倒下来,慢慢振荡5分钟。
6. 将圆底烧瓶中的溶液平放,用水夹冷凝管将反应瓶口和皇后管连接起来,将烧瓶的底部对准橡皮塞,加入极少量的碳酸钠颗粒,用滴定管滴加50%氢氧化钠溶液,加至水高度不超过冷凝管底部。
7. 在室温下反应一夜,将反应液过氯化钠饱和,用分液漏斗分离。
8. 用无水硫酸将环己烷层干燥,过滤,减压蒸馏收集1-溴丁烷。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得到1-溴丁烷的产量为2.6 g,收率为54%。
实验所得的产物的红外光谱特征峰位为3355.94 cm-1(-OH stretching),2933.58 cm-1(-CH3 stretching),1460.77 cm-1(-CH2 twisting)和790.19 cm-1(-C-Br stretching)。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3_1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3_1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进程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进程的创建、调度、同步与互斥等关键机制,提高对操作系统内核工作原理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装有 Windows 10 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进行,使用了Visual Studio 2019 作为开发工具,编程语言为 C++。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进程创建1、编写一个简单的 C++程序,使用系统调用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2、在父进程和子进程中分别输出不同的信息,以区分它们的执行逻辑。
```cppinclude <iostream>include <windowsh>int main(){DWORD pid;HANDLE hProcess = CreateProcess(NULL, "childexe", NULL, NULL, FALSE, 0, NULL, NULL, NULL, &pid);if (hProcess!= NULL) {std::cout <<"Parent process: Created child process with PID "<< pid << std::endl;WaitForSingleObject(hProcess, INFINITE);CloseHandle(hProcess);} else {std::cerr <<"Failed to create child process" << std::endl;return 1;}return 0;}```(二)进程调度1、设计一个多进程并发执行的程序,通过设置不同的优先级,观察操作系统对进程的调度情况。
2、记录每个进程的执行时间和等待时间,分析调度算法的效果。
```cppinclude <iostream>include <windowsh>DWORD WINAPI ProcessFunction(LPVOID lpParam) {int priority =(int)lpParam;DWORD start = GetTickCount();std::cout <<"Process with priority "<< priority <<"started" << std::endl;for (int i = 0; i < 100000000; i++){//执行一些计算操作}DWORD end = GetTickCount();DWORD executionTime = end start;std::cout <<"Process with priority "<< priority <<" ended Execution time: "<< executionTime <<" ms" << std::endl;return 0;}int main(){HANDLE hThread1, hThread2;int priority1 = 1, priority2 = 2;hThread1 = CreateThread(NULL, 0, ProcessFunction, &priority1, 0, NULL);hThread2 = CreateThread(NULL, 0, ProcessFunction, &priority2, 0, NULL);if (hThread1!= NULL && hThread2!= NULL) {SetThreadPriority(hThread1, THREAD_PRIORITY_LOWEST);SetThreadPriority(hThread2, THREAD_PRIORITY_NORMAL);WaitForSingleObject(hThread1, INFINITE);WaitForSingleObject(hThread2, INFINITE);CloseHandle(hThread1);CloseHandle(hThread2);} else {std::cerr <<"Failed to create threads" << std::endl;return 1;}return 0;}```(三)进程同步与互斥1、实现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程序,使用信号量来实现进程之间的同步与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时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专业:通信工程学号:20110306136姓名: 王帅指导老师:申屠浩实验一熟悉实验环境实验目的:1.理解任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任务的各个基本状态及其变迁过程;2.掌握µC/OS-II编译环境的使用和配置方法。
3.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
实验要求与思路:1.对开发环境进行相关配置,使示例代码能够正确编译执行2.更改示例代码,使示例代码每次显示时能够进行水平移动(左移到边界时开始右移,右移到边界时开移左移)。
3.更改示例代码,实现垂直移动。
函数说明:void PC_GetDateTime (char *s);获取"YYYY-MM-DD HH:MM:SS"格式的时间字串存放在字符串s中,s的长度最少为21字节。
void PC_DispStr (INT8U x, INT8U y, INT8U *s, INT8U color);在y行x列以color颜色值显示字串s,注意color由背景色和前景色两种颜色构成。
INT8U OSTimeDlyHMSM (INT8U hours, INT8U minutes, INT8U seconds, INT16U milli);按时、分、秒、毫秒设置进行延时。
void OSTimeDly (INT16U ticks)按ticks值进行延时,1 ticks一般为10ms。
INT32U OSTimeGet (void)获取从程序开始运行到当前时间,所经过的ticks值。
实验程序:/******************************************************************************** *************************** uC/OS-II* The Real-Time Kernel* EXAMPLE******************************************************************************* ***************************/#include "includes.h"/******************************************************************************** *************************** CONSTANTS******************************************************************************* ***************************/#define TASK_STK_SIZE 512 /* Size of each task's stacks (# of WORDs) *//******************************************************************************** *************************** V ARIABLES******************************************************************************* ***************************/OS_STK TaskStk[TASK_STK_SIZE]; /* Tasks stacks */OS_STK TaskStartStk[TASK_STK_SIZE];/******************************************************************************** *************************** FUNCTION PROTOTYPES******************************************************************************* ***************************/void Task(void *data); /* Function prototypes of tasks */void TaskStart(void *data); /* Function prototypes of Startup task */static void TaskStartCreateTasks(void);static void TaskStartDispInit(void);/******************************************************************************** *************************** MAIN******************************************************************************* ***************************/void main (void){PC_DispClrScr(DISP_FGND_WHITE + DISP_BGND_BLACK); /* Clear the screen */OSInit(); /* Initialize uC/OS-II */PC_DOSSaveReturn(); /* Save environment to return to DOS */PC_VectSet(uCOS, OSCtxSw); /* Install uC/OS-II's context switch vector */OSTaskCreate(TaskStart, (void *)0, &TaskStartStk[TASK_STK_SIZE - 1], 2);OSStart(); /* Start multitasking */}/******************************************************************************** *************************** STARTUP TASK******************************************************************************* ***************************/void TaskStart (void *pdata){#if OS_CRITICAL_METHOD == 3 /* Allocate storage for CPU status register */OS_CPU_SR cpu_sr;#endifchar s[100];INT16S key;pdata = pdata; /* Prevent compiler warning */TaskStartDispInit(); /* Initialize the display */OS_ENTER_CRITICAL();PC_VectSet(0x08, OSTickISR); /* Install uC/OS-II's clock tick ISR */PC_SetTickRate(OS_TICKS_PER_SEC); /* Reprogram tick rate */OS_EXIT_CRITICAL();OSStatInit(); /* Initialize uC/OS-II's statistics */OSTaskCreate(Task, (void *)0, &TaskStk[TASK_STK_SIZE - 1], 0);for (;;) {if (PC_GetKey(&key) == TRUE) { /* See if key has been pressed */if (key == 0x1B) { /* Yes, see if it's the ESCAPE key */PC_DOSReturn(); /* Return to DOS */}}OSCtxSwCtr = 0; /* Clear context switch counter */OSTimeDly(1);}}/******************************************************************************** *************************** INITIALIZE THE DISPLAY******************************************************************************* ***************************/static void TaskStartDispInit (void){PC_DispStr( 0, 0, " uC/OS-II, The Real-Time Kernel ", DISP_FGND_WHITE + DISP_BGND_RED + DISP_BLINK);PC_DispStr( 0, 1,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2,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3, " Time EXAMPLE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4,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5,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6,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7,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8,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9,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0,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1,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2,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3,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4,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5,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6,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7,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8,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19,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20,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21,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 0, 22, " <-PRESS 'ESC' TO QUIT->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 + DISP_BLINK);}/******************************************************************************** *************************** TASKS******************************************************************************* ***************************/void Task (void *pdata){char ss[30];INT8U err;int i,j;pdata=pdata;for (;;) {for(i=0;i<70;i++){sprintf(ss,"Time = %ld",OSTimeGet());PC_DispStr(i-1, 10,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i, 10, ss,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OSTimeDlyHMSM(0, 0, 0, 100); /* Wait one second */ /* Delay 1 clock tick */ }for(j=69;j>0;j--){sprintf(ss,"Time = %ld",OSTimeGet());//11PC_DispStr(j, 10, ss,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PC_DispStr(j+strlen(ss), 10, " ", DISP_FGND_BLACK + DISP_BGND_LIGHT_GRAY);OSTimeDlyHMSM(0, 0, 0, 100); /* Wait one second */ /* Delay 1 clock tick */}}}通过这次实验我理解了任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了任务的各个基本状态及其变迁过程,掌握了µC/OS-II编译环境的使用和配置方法,并且进行了简单的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