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抗战博物馆设计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背景: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一
场大规模战役,是在抗日战争时
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
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
中华民国
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
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
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
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
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
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
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
此后,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
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
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
可以这样说: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
抗战纪念馆建筑设计:
战争带给人类的往往是难以弥补的身心创伤,面对这段血迹
斑斑的历史,人们除了透过历史教科书了解战争的辛酸和残酷外,亦可以通过体验战争纪念馆独特的空间环境和场所精神来体会
书本所缺乏的经验和感受。
战争纪念馆对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观众激发的心理体验往往大相径庭,其不同的纪念性空间形态和序列所传达的纪念心理亦截然不同。
面对国家社会的政治需求乃至民众的伦理道德观念、战争纪念馆需要带给观众的是怎样的一场心理体验?是加深创伤或是提供一场治愈疗程?
基地调研:
本次基地位于武昌东湖西北处湖边的一块城市绿地上,基地呈一梯字形。
基地紧邻一条主干道---武汉大道,该大
道平时车流较多,设备较齐全,有数个地下通道,交通便利。
街对面为高新开发区和数个高层住宅区,设计时应考虑高层建筑所带来的影响。
基地东边为湖北省博物馆,该博物馆为比较现代化的传统建筑风格,在该街区有着
比较重要的地位.。
再
往东还有湖北省美术
馆。
基地位于一处原有的城市绿化中,周围环境较为静谧,绿意盎然,傍晚多为附近居民饭后散步闲逛之处,设计时应考虑尽量不破坏原有居民流线和活动。
基地东南方向为东湖的一个内陆引入湖,建有比较完善的亲水平台,石子路等设施,景色宜人,为较好的景观方向,设计时应考虑是否采用这个方向的实现焦距处。
案例分析:
○1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
作品简介:
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一个震撼人类心灵,在国际上有深刻政治意义和历史教训的悲怆事件。
为纪念同胞遇难70周年,中央决定对原有纪念馆进行扩建改造。
扩建范围位于纪念馆的东西两侧,主要包括扩建纪念馆新馆和纪念公园两个部分。
突出遗址主题:在空间秩序的组织中,我们认为遗址部分——原有纪念馆院落中发掘出的“万人坑”应该成为参观序列的高潮和重点。
新建纪念馆应该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序曲部分,点明主题;原有纪念馆及其核心空间——死亡之庭应该作为整个空间序列铺垫部分,酝酿情绪;“万人坑”遗
址及扩建的祭场、冥思厅应该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
震撼心灵;而和平公园应该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尾声部分,发人深省。
尊重原有建筑:
作为扩建工程,我们
始终注意与原有纪
念馆保持协调。
在建
筑尺度上,为避免新
建部分对原有纪念
馆的影响,我们在确
定建筑形体效果时
采用了“体量消隐”
的设计手法,将新建
的纪念馆主体部分
埋在地下,向东侧逐
渐升高,屋顶作为倾
斜的纪念广场。
既突
出了新馆的特殊风格,又减少了对原有纪念馆的压迫感。
再次我们以原有纪念馆的体量为模数,在扩建工程的设计中安排了“万人坑”遗址保护建筑、冥思厅等一系列尺度相近的小型建筑体量,并在设计中用一条中轴线将这些主要体量统一起来,形成空间尺度和秩序的统一。
此外园区西侧的馆
藏交流区也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手法。
新老纪念馆建筑语言和手法统一,令参观者感觉浑然一体。
营造纪念性场所:我们认为,这项扩建工程重要的不只是设计建筑,而是要营造一系列纪念的场所,形成突出的场所精神。
在入口纪念广场部分,我们以无生命特质的级配碎石铺装广场,通过这一特殊的铺装材料来反映“生与死”的场所精神主题。
新馆建筑内部空间结合形体特点,运用倾斜的墙体和缓坡的地面,组合成一种错乱、冲突的非常态空间,表达同展览主题相适应的场所精神。
在和平公园,我们用巨大的长条形水池将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向水池终点的和平女神塑像,映衬出向往和平的场所精神。
○2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初建于1992年11月9日,1998年底竣工,全部设施到2000年10月才安装完毕,2001年9月9日正式开馆。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历时9年才最终建成并对外开放,可想而知,艰难的又何止是设计者、主管方,更是那写不尽的历史长河中,犹太人生命中,诉不尽的痛苦与烦恼啊。
设计者为出生于波兰的犹太籍建筑师——丹尼尔·里柏斯金。
“激发里柏斯金构思的是犹太人与柏林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历史。
柏林市政府给他送去了两大捆档案,里面有柏林犹太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驱逐日期及地址。
他亲自考察了这些历史遗迹,并在城市图上描绘出来,相互之间还连上线,得到了他称之为“一个
非理性的原型”:一系列三角形,看上去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
太人带上的六角的大卫之星的标志。
”
建筑的平面蜿蜒曲折,走
势不规则且呈现爆炸状,冷酷
而尖锐的角度,倾斜的墙体。
这些,都像是将“大卫之星”
立体化又破开之后的样子。
于
是,里柏斯金成功的运用“大
卫之星”解构了柏林犹太人博
物馆这座建筑,也重组了犹太人在柏林所受的痛苦、曲折。
作为解构后再重组的建筑,柏林犹太人纪念馆虽然在外形上表现得极尽夸张、曲折、怪诞和不合逻辑,但是建筑中依然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两条脉络:(1)、充满无数的破碎短
片的直线脉络;(2)、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
也就是说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一方面是直线的组合,如平面上我们所看到的笔直的毫无柔和感的冷酷外轮廓;建筑外墙及顶部细碎的直线型侧窗、天窗;建筑内部错乱严实的通道、墙壁;都给人一种“直”的感受,让人不禁感叹,那些细部简直如刀刻画出来的一般。
另一方面,我们所看到的是它的“折”,如外轮廓
上夸张、怪诞、不合逻辑的多重锐角;外墙和建筑顶部带有的棱角尖型的透光缝;以及建筑内部的扭曲的非水平亦非垂直的结构、
线、面、空间等;这些都让人在无限的曲折的廊道与空间中去感受犹太人曾在德国所遭受的不同寻常
的苦痛与磨难。
武汉抗战纪念馆调研报告
姓名:付荆林
班级:建筑1301班
学号:0121306250308
指导老师: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