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墨市段泊岚镇程戈庄小学学科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研活动记录表
教研组别
数学组
时间
2022.3
教研主题
评课《比例的基本性质》
主持人
李老师
参加人员
高校及数学组全体教师
活
动
过
程
一、主备教师阐述备课思路
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性学学习的内容。也是本单元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比例初步知识以及熟练的计算能力下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计算很容易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节课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1.培养学生自学课本方面。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自学提示。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和小组交流的机会。
3.在利用课件方面。能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自己的课件,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使课件能真正起到其作用。
4.在教材处理方面。平时多研究教材,努力吃透教材,能根据教材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郭老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邢老师针对评课老师们提出的意见总结反思并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邢老师:通过教学,我了解到了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也知道了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我相信自己在以下这些方面会老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邢老师创设了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活动埋下伏笔。通过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比例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比例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的性质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通过引入比例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
然后,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如何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比例。
接着,讲解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倒数、比例的等价、比例的传递性等。
最后,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知道比例的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推理。
教学难点1.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推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比例的实例,如购物、烹饪等。
2. 学生准备计算器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引入比例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
2. 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如何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比例。
3. 讲解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倒数、比例的等价、比例的传递性等。
4.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5.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1. 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倒数、比例的等价、比例的传递性等。
3.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烹饪等。
2. 让学生进行比例的计算和推理练习。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推理。
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
(2.20百分数应用题)即墨市段泊岚镇程戈庄小学学科备课记录表
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解决第一个红点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1)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设计意图】初步检测,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达标检测
1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跳远测验有80%的同学及格,及格的同学有多少人?
(2)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2、一袋大米240千克,已经吃了25%,还剩多少千克?
3、合唱小组有女生12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20%,有男生多少人?
4、自主练习9、12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习效果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组织交流
组织检测
板书
设计
百分数实际问题
到海滨风景区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万人?
102×84%=102×0.84=85.68(万人)
答:到海滨风景区的游客有85.68万人
教学
札记
本节课是在去年的基础上的学习,学生学的很轻松。不需教师讲解,自己就能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组长的作用很大,煅炼了他们的能力。
即墨市段泊岚镇程戈庄小学学科备课记录表
姓名
刘守训
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时间
2.20
教学
课题百Biblioteka 数实际问题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通过这类应用题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安排特点,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设置数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9.15即墨市段泊岚镇程戈庄小学 三 年级 数学学科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调节与反思:
直接介绍
很重的物体或较多的物体用吨作单位
强化吨与千克的关系,增强对吨的认识
板书
设计
吨的认识
吨 (t或T )
1吨=1000千克
教
学
反
思
12千克=( )克
这两类形易出错
教学过程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预设】(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一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6上数集体备课2013.10
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及其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1、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2、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
分析
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校对。校对时要让学生再分析一下题里的数量关系,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谁作单位“1”。
2、自主练习第2、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本14页自主练习第4、5、6题
[设计意图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本节课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带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学会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放手: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就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即墨市段泊岚镇程戈庄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科目
数学
年级
六
课题
分数连乘
时间
9.13
负责人
万菲菲
参加人员
隋邦勇、王志芬、雒法强、宋合芳、刘守训
教材
分析
分数连乘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完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之后进行教学的。信息窗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些准备。
美术学科备课记录表4
学生动手实践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学生写生自己前面同学的背面头像。
欣赏教材中两幅学生的创作.提问:这两幅作品分别表现出什么内容?
你们各小组如何利用自己的作品进行创作?
学生发言,小组同学进行讨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组合作完成用人物
引导学生完成小组集体创作。
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课后拓展
展示几幅家长背面的线描画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学习。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重点
难点
重点: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术欣赏和绘画能力,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
小组讨论。
预设:学生会喜欢画长辫子女孩的画,引导学生讨论哪里画得好。
赏析《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盂蜀宫伎图》。
赏析《未来世界》,时论:画上的小朋发在干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利用教材上的学生作业.说一说自己喜欢哪幅,为什么。
与教师一起分析头发的走向及线条的组织。
边观察教师的示范边思考。
教师请一位女同学到前面做模特,师生分析头发的走向,演示如何用线进行写生。提醒学生要表现出头部的形体,一些线条应为弧线,并注意其方向的变化。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语言组织教学。
探究式学习活动
讨论:展示儿位本班同学背而头像,请同学们猜一猜是谁。(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照好。)
板书课题。
提问:你为什么能猜出来刚才的几位同学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比例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
《比例的基本性质》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介绍本节课。
一、教材第一、讲课内容:我讲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包括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比和比例的区别等三部分内容。
第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概念教学,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是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
第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使学生最终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充分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五、教学准备:为了教学信息的直观呈现,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服务于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二、学情本学期,是小学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经过五年多数学知识的连续学习,以及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好动,缺乏踏实,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圆柱的认识)即墨市段泊岚镇程戈庄小学学科备课记录表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
4、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和高
5、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出示例2:
6、操作实验
(1)圆柱侧面剪开,展开出现长方形。
(2)将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原来的圆柱形。
(3)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重点
难点
1、圆柱体积,表面积计算
2、圆锥体积计算
学情
分析
1、圆柱和圆锥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圆柱和圆锥。
2、本知识操作性强,可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在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
3、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教学
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这观察,设计和掉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在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为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的理解,要充分利用教材附页中给出的图,让大家做一个圆柱,让孩子们又一次的动手操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具体形象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再用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再来分析一下圆柱体的特征。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练习提高
教材练习二第1题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材练习二第4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观课记录表
____2020___年__3__月_25___日观课人:__裴加红_____________
学科
小学
授课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授课
过程
记录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提问“比,比值的基本定义以及比的基本性质”。
2、观察四幅不同场景中的五星红旗,找到不同。
3、教师给出四副五星红旗的长和宽,并提问“为什么四副红旗的长与宽不相同呢?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教师的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朝本节课的内容上靠拢。)
4、学生自主探索,最终发现红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2、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师板书:2.4∶1.6 =3/2
60∶40=3/2
2.4∶1.6 =60∶40
教师指出像以上板书的形式的式子叫做“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个部分
通过例题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学会计算比例的内项积以及外项积,之后学生之间自主交流,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印象。
3、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1、判断
(1)6:15 = 8:20
(2) 0.5 : 0.4 = 2 : 2.5
2、拓展练习。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1)6:3 = 8:5 (2)0.2:2.5 = 4:50 (3)2:3 = 21︰31 (4)1.2:0.6 = 10:5
(练习的设置逐步深入,有简有难,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评价
及
反思
王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课堂内容安排详略得当,时间安排紧凑而不匆忙。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关于比的定义,因此本节课老师的讲授通过直接提出简单的问题导入这节课的内容,激发出学生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心,为一堂好课开的一个好头。在教学过程的新授中,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记住“比例”“前项”“后项”等定义,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因此可以很快地理解抽象的数学定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通过猜测、举例、计算、验证、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且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递进,层次分明。在练习的设计上,既有基础又有拓展,这样既能查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查缺补漏,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总之,本节课中,教师做到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收获,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丰富,课堂氛围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收获颇多。
集体备课记录_---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5∶10 0.75∶2
(2)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
小专题
在动手操作中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2、验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1.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2.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重点、难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二、新授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运输大麦芽——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2 :16; 4 :32; 16 :2; 32 :4;16 :32; 2 :4; 32 :16; 4 :2。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发展。
本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同时还改变了以往教师对于学生提问“大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提出问题所造成的弊端,而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也为后面的教学打好铺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六年级《比例尺3》集体备课记录表
集体备课记录表备课时间2024年4月19 日备课地点三年(1)班周别第9周出席教师(本人签名)备课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比例尺3学生情况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比例尺1、比例尺2。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图上距离,并完成相应平面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作图问题。
解决办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备课意见一、出示问题,导入新课师:小明、小亮、小红想在一幅图中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位置平面图,他们想请大家帮帮忙。
课件出示教科书P53例3。
师:请你想一想,要想帮助他们三人完成这幅平面图,要用到什么知识呢?【学情预设】预设1:要用到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预设2:要用到比例尺的知识。
师:真是一群会思考的孩子,相信你们一定能帮助小明、小亮、小红完成这幅平面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板书课题:比例尺(3)]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距小明家400m,400m里面有4个100m,所以小亮家到小明家的图上距离是4cm;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距学校250m,250m里面有2.5个100m,所以小红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2.5cm。
预设2:方法二是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推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来计算的。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预设3:方法三是列比例的方法,是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来求出图上距离的。
师:这几种方法都是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与比例尺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的。
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画的平面图,我收集了两幅,请你们评价一下。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找到了错误,而且清楚地说明了错误的原因,为你们点赞!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顺利地帮助小明、小亮和小红完成了这幅平面图,请大家认真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三、巩固练习,综合应用1.课件出示教科书P53“做一做”。
任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讲解学习
任义比例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活动记录集体备课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初稿)吴家学校小学部任义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主备课人:任义【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14和5:23 4 ;58和58:340.2 :45和1:4二、探究新知1、比例各部分名称师:组成比例的4个数的名称是什么?学生回答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4 : 1.6 = 60 : 40内项外项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2、比例的基本性质师:谁来说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师: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2.41.6=6040等号的两边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2.4×40 = 1.6×60归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40.5=1.60.2()×()= ()×()(2)0.8:1.2 = 4:6()×()= ()×()(3)4×5 = 2×104:()= ():()()() =2()四、全课总结师: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2.4 : 1.6 = 60 : 40内项外项2.4 1.6 =6040等号的两边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2.4×40 = 1.6×60}六、作业设计1、判断题。
(圆锥的认识)即墨市段泊岚镇程戈庄小学学科备课记录表
思考:半圆能围成圆锥吗?那么整圆呢?用课件演示过程。
活动4.转一转
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你能说说高在哪里吗?
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并用课件演示过程
(1)课件演示一个长方形旋转一周形成圆柱体。
(3)课件演示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一周形成圆锥体。
2.掌握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知道圆锥的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
难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学情
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下面哪些物体是圆锥
2.判断题
①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
②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也是长方形。( )
③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
4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
3.说出圆柱和圆锥的区别及其联系。
4.指出下图中的物体含有哪些几何体;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总结并指出重点知识五布置作业基础题拓展题通过这个测量过程充分的让学生理解高与母线的区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锥的认识同时设计的两个思考问题通过师生交流共同总结知识点加深板书设计圆锥的认识一个顶点侧面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4页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对比例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为下节课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除法”“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后教学的,利用学生对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已有认识,再引导学生认识比和比例的不同,并逐步抽象出比例基本性质的概念,自我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法制教育、渗透有序思考,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法、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猜测——举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比、比例的知识。
2、小黑板。
教学预设:一、牵引旧知,导入新课1、师生谈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应是3:2,也就是说比值必须是1.5。
制作大小不同的国旗时,应依比例放大或缩小,国旗的样式不得随意改变。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6:4比值1:5、12:8比值也是1.5,两个比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个式子还是比吗?叫什么?加一个字“例”(板书),一个字引起了什么变化?二、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1、介绍比例各部分名称。
比中只有两个数叫前项后项,在比例中,有四个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6、4、3、2”叫做这个比例的项。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 含教材、学情分析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比的基本性质》是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体的奥秘---比信息窗一86页第二个红点。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举例子来推理商不变的性质;在四年级已经学过举例子和结合商不变的性质推理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猜想,通过举例子推理得出结论,学生本身也比较偏好较为简单的归纳推理方式(举例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归纳推理不是主要探究方式,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运用演绎推理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才是重点与难点。
学情分析:在“比的基本性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多次规律和性质的探究归纳、举例说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猜想”“验证”等推理活动经验。
但通过课前检测发现,学生能对“比的基本性质”作出猜想,但表述不完整;能通过举例子、计算比值进行不完全归纳说明,但缺少大量例证和反例意识;验证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发展。
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加强引导,有效激活知识经验之间的内部联结、实现学习者的自主迁移。
教学目标:知能目标:1.根据已有经验猜想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在验证过程中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了解最简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素养目标: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沟通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在联系,感悟知识的一致性,渗透类比、转化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感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演绎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练习单、学生评价表教学过程:任务一:沟通中寻找联系,类比中引发猜想课件展示:8:10= ( )10 =4( )= 4÷( )=( )÷( ) 提问:你这样填写的依据是什么?复习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1)1.4: =:5 (2)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猜数(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3)还有不同答案吗?(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2、猜想: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3、验证(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4、归纳(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墨市段泊岚镇程戈庄小学学科备课记录表
姓名
刘守训
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时间
3.6
教学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
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
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①提问:我们每个人都名字,那我们的比例有没有名称呢?
②自学课本,全部齐读。
(培养阅读文本的能力,加深对数学概念的文本理解。)
③出示各种不同的比例,让学生说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给予纠正。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并给予及时纠正
大部分都能说出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但个别的还是存在问题。
三、总结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全部齐读明确和牢记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4 12:()=():5
1、做一做: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2、课堂小结。
3、完成课文练习4—6题。
【设计意图】巩固和检验学习的成果
学生认真观察、计算,并能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独立完成练习
板书
设计
80 : 2 = 200 : 5
↓ ↓ ↓ ↓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4∕5:0.5=1.2:3∕4 → 4∕5×3∕4=0.5×1.2
2.4∕1.6=60∕40 → 2.4×40=1.6×60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
札记
这节课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出判断方法。
1/3∶1/4和12∶9;∶5和0.8∶4;
7∶4和5∶3;80∶2和200∶5
根据学生的判断说出组成比例的方法。
3、通过师生能否组成比例的比赛诱发学生的思考:还能有什么方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意图】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刚学习了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获得的新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我班70%的同学对本节课能自学掌握基本概念,所以在基本概念部分可以采用学生回答、学生讲课的形式来完成(经过半年的培养,我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由不同的学生来讲),而最重要的是使50%的同学在题型的不断变换下,思维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
教学过程
2、比例的基本性质
①通过观察、分析、计算等方法,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②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③汇报自己的发现,全班交流总结。
④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4∕5:0.5=1.2:3∕4 → 4∕5×3∕4=0.5×1.2
2.4∕1.6=60∕40 → 2.4×40=1.6×60
【设计意图】这环节的学习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观察、计算中找到规律,并与他人分享,培养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