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3)课堂练习七(无答案) (1)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选项中,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 相对于外界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故A相当于B, 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 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 故B正确.【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3.通常情况下,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 K+浓度较低, O2浓度较高, 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 K+浓度较高, O2浓度较低, 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故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 ②为组织液, ③为淋巴, ④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C项正确.【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A错误. 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是恒定不变, B错误.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 C正确.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降低, 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答案】 C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 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 不属于细胞外液, D错误.【答案】 D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③①①C.③①②③D.②①③②【解析】肌肉注射时, 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运输到组织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 故D正确.【答案】 D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 项错误;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 B项错误;体内的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所以体内的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项正确;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 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与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1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解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A项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 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参与血液循环, C项正确;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 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这些蛋白质只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 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 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时, 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 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会导致组织水肿, D项正确.【答案】 A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中的液体C.从B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解析】ABC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为细胞外液主要成分, 为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A错.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故3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B正确. B为淋巴, 内含淋巴细胞, 红细胞存在于A血浆, C错. 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2为毛细淋巴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D错.【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 ⑤为________.(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________的参与.【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2)食物中的成分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 所以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内环境中的CO2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通过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肺泡, 进而被排出体外, 所以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内环境中的水、部分无机盐、含氮废物等通过泌尿系统和汗腺排出体外, 所以③表示泌尿与汗液分泌过程.(3)内环境中的④养料和氧气可以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中的⑤CO2等废物则可以直接排到内环境. (4)据图分析可知,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3)养料和氧气CO2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5)循环系统14.(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3)a、b、c、d中,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 其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A是消化系统, B是呼吸系统, C是泌尿系统, 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氧气由血红蛋白来运输, 在组织细胞内利用,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内, 故细胞内含量最高.【答案】(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c c(4)温度酸碱度(pH)蛋白质和无机盐15.(16分)根据下图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水由消化道进入A, 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3)A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 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作用.(6)E和A相比, 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解析】(1)b过程主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分的吸收主要是以渗透方式进行的, 因为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细胞相当于半透膜, 膜两侧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主要是针对溶剂分子, 故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内环境主要是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组成的. 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的.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除了图中标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外还有皮肤. 血浆和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的. (4)过程e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 它们是相互的. 而f是组织液到淋巴的渗透作用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的是扩散, 而d主要是重吸收. (6)E是终尿液与血浆相比主要是尿液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答案】(1)渗透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相互渗透单向流动(5)扩散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课时作业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故BC正确, D错.【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 基本不变, A错误.【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 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 D项正确.【答案】 C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 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 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 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 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 D项错误.【答案】 C6.下图描述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只需要过程⑤的参与C.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②⑦⑧依次可代表分泌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过程【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故A错误;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B错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到组织液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浆中;免疫系统中的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故D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HCO-3与HPO2-4等离子共同作用, 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 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 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的维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故A 正确;人体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有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故B正确;细胞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C错误;大量出汗后, 流失大量的水分, 因此通过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少,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故D正确.【答案】 C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 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 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血管管壁破损, 导致血浆蛋白流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增多, 故③正确;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⑤正确;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答案】 D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答案】 C1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C错误;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正确.【答案】 C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正常反应, 可提高产热量, A不符合题意;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患病, B符合题意;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 C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能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D不符合题意.【答案】 B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 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故A错误;血浆中由于存在缓冲溶液, 才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如H2CO3/NaHCO3, 故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借助于钠钾泵维持, 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D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 a表示________, 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字母)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2)以上b、c、d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称为________.(3)c液与b液相比, c液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4)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 但机体能够通过体液调节和________调节,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解析】(1)分析题图, a为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即图中的b;c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 表示血浆;d为毛细淋巴管中液体, 表示淋巴.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该环境称为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4)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通过水平衡的调节, 可以使机体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 既有神经调节, 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组织细胞[b]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3)蛋白质(4)升高神经14.(13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 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_______, 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汇入C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2-4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 A是组织液、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 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 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15分)血液中含有钙, 它与血液凝固有关, 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 可阻止血液凝固. (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1)探究的问题: 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器具: 试管架, 试管2支, 标签2张, 新鲜动物血液, 柠檬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等(4)实验步骤: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 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④15分钟后, 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 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题意, 提出科学的假设: 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空白对照组的条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观察现象: 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可阻止血液凝固, 乙试管中未加, 故甲试管中血液不凝固, 乙试管中血液凝固. (5)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假设得以证明.【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课时作业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 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 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不偏转, 乙只发生一次偏转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 乙不偏转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乙不偏转【解析】据图分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 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 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 所以刺激A时, 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 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答案】 B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 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故B项正确, 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项错误.【答案】 B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项正确, C项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 则能测到膜内外。
生物必修三练习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三练习题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储存遗传信息B.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C. 进行能量转换D. 催化化学反应答案:B解析: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并且控制物质的进出。
2.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呼吸过程中的产物?A. CO2B. 水C. ATPD. 葡萄糖答案:D解析:细胞呼吸过程中的产物包括CO2、水和ATP,而葡萄糖是细胞呼吸的原料,不是产物。
3.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发生在哪个阶段?A. 间期B. 前期C. 中期D. 后期答案:D解析:在细胞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分离,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二、填空题1. 细胞周期包括____和____两个阶段。
答案:间期和分裂期解析: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间期是细胞生长和准备分裂的阶段,分裂期是细胞实际进行分裂的阶段。
2. 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____。
答案:叶绿体解析: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
三、简答题1. 简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答案: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首先在间期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在前期,核膜和核仁消失,染色体逐渐凝聚。
中期时,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中央,形成赤道面。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向细胞两极移动。
最后在末期,核膜和核仁重新形成,染色体解凝,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
四、计算题1. 如果一个细胞的DNA含量为6pg,假设DNA复制时每个碱基对的平均质量为650Da,计算该细胞的基因组中大约含有多少个碱基对。
答案:首先,将pg转换为Da,6pg = 6 × 10^12 Da。
然后,每个碱基对的质量为650Da,所以碱基对的数量为6 × 10^12 Da / 650Da ≈ 9.23 × 10^13 个碱基对。
五、实验题1. 描述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四)练习基础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1. 判断(1)×(2)?(3)×(4)?2. 选择 (1)D;(2)D;(3)D3. 画概念图(略)二、知识迁移(1)水是良好的容积,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的体内转化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七)练习基础题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高二生物选修三课本练习题
高二生物选修三课本练习题生物选修三课本是高二生物学教材中的一本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练习题。
本文将根据该课本的内容,为大家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个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A. 原核细胞
B. 组织细胞
C. 纤维细胞
D. 原代细胞
2. 植物在吸收水分时主要依靠下列哪个部位?
A. 根尖
B. 根毛
C. 细胞核
D. 叶片
3. 下列哪种细胞器类似于细胞的消化器官?
A. 叶绿体
B. 核糖体
C. 溶酶体
D. 高尔基体
4.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物的重要过程,下列哪个是光合作用产物?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水
D. 葡萄糖
5. 下列哪个属于真菌?
A. 酵母菌
B. 红藻
C. 蓝藻
D. 绿藻
二、综合题
1. 请结合实例,说明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
2. 描述蛋白质的结构层次以及每个层次的特点。
3. 通过实验,找出一种测定细胞呼吸速率的方法,并解释其原理。
4. 简述菌类生物与其他生物界的区别,并说明其特点。
5. 以光合作用为例,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总结:
本文根据高二生物选修三课本的内容,为大家提供了一些适应题型的练习题。
这些题目将涵盖生物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通过做这些练习题,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取得更好的成绩。
生物必修3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必修3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场所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场所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场所答案:C2. 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场所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场所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场所答案:D3.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场所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场所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场所答案:B4. 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场所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场所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场所答案:A5.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场所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场所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场所答案:C6. 细胞质的主要功能是: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场所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场所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场所答案:A7.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主要负责: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答案:C8. 细胞膜上的脂质主要负责: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答案:B9. 细胞膜上的糖类主要负责: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答案:D10. 细胞膜上的胆固醇主要负责:A.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B. 细胞内物质的分解C.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传递D. 细胞内物质的储存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脂质、蛋白质、糖类2. 细胞核内含有_______,是细胞遗传信息的储存和表达中心。
生物必修3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必修3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A. 物质的进出B.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 细胞的形态维持D. 细胞的遗传物质传递2.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倍增发生在:A. 间期B. 有丝分裂前期B. 有丝分裂后期D.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3. 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发生在:A. G1期B. S期C. G2期D. M期4.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A. 细胞形态的改变B. 细胞结构的改变C. 基因表达的改变D. 细胞功能的丧失5. 细胞凋亡是由以下哪个因素控制的?A. 细胞内部程序B. 外部环境因素C. 细胞分裂D. 细胞周期6. 以下哪个不是细胞衰老的特征?A. 细胞体积减小B. 细胞核增大C. 细胞色素增多D. 细胞分裂能力增强7. 细胞癌变的原因是:A. 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B. 细胞周期失控C. 细胞色素增多D. 细胞凋亡机制失效8. 细胞的能量转换主要发生在:A. 细胞核B. 线粒体C. 内质网D. 高尔基体9. 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是:A. 糖酵解B. 丙酮酸氧化脱羧C. 三羧酸循环D. 电子传递链10.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凋亡的生理功能?A. 清除多余或损伤的细胞B. 维持组织稳态C. 促进细胞增殖D. 防止肿瘤发生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细胞膜主要由______和______构成,其中______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12. 细胞周期包括______、S期、G2期和M期,其中S期主要进行______。
13.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______,这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14. 细胞凋亡是一种______的程序性死亡过程,对维持生物体的______具有重要作用。
15.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的改变。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6. 简述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17. 描述细胞呼吸的过程,并解释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和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含答案生物学课程是高中阶段众多课程的重要科学课程之一,通过课后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必修三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答案 C解析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短时期内该病毒若再次感染,其免疫应答速度更快,也更强烈。
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答案 D解析病菌侵入细胞后,机体对靶细胞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的过程。
细胞免疫过程中,导致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靶细胞裂解,病菌暴露后,抗体与之结合,最终导致病菌被消灭。
3.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甲型H1N1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给另一甲型H1N1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特异性免疫中有关抗原、抗体的区别。
人体被甲型H1N1病毒感染后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体内效应B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将其消灭;治愈后患者(甲)的血清中的一段时间内含有相当数量的抗体。
当甲型H1N1患者(乙)接受了治愈患者(甲)的血清,该血清中的抗体对患者(乙)内环境中甲型H1N1病毒起到一定的杀伤作用,因此能够提高患者(乙)体内治疗效果。
高中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A.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B. 控制物质进出C. 进行光合作用D. 储存遗传信息2.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器?A. 核糖体B. 内质网C. 细胞核D. 线粒体3.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是:A. 先减半再恢复B. 先加倍再减半C. 始终保持不变D. 先加倍再恢复4. 光合作用中,光能被转化为:A. 化学能B. 热能C. 电能D. 机械能5.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在于:A. 细胞分裂的次数B. 染色体的复制次数C. 染色体的分离方式D. 细胞分裂的场所6. 基因突变是指:A.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B.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C.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重新排列D. 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7. 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A. 细胞质B. 线粒体C. 核糖体D. 内质网8.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周期的阶段?A. G1期B. S期C. G2期D. 减数分裂期9.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A. 高效性B. 特异性C. 可逆性D. 以上都是10. 细胞凋亡是由:A. 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B. 细胞内部程序控制的C. 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D. 细胞分裂异常导致的答案:1-5 B C A A C6-10 B B B A 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脂质、蛋白质2. 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发生在________期。
答案:S期3.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真核细胞具有________。
答案:细胞核4.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葡萄糖、氧气5.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
答案:组织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发生场所。
答案:细胞呼吸分为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三个阶段。
年高级中学生物必修3第七章测试试题.doc
2017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七章测试试题2017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七章测试试题浙科版2017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七章测试试题选择题(2013徐州一模)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减少人均耕地B.增加燃料需求 C.减弱温室效应D.破坏生态环境人口剧增可导致的后果是( )A.人均土地资源不断下降B.淡水资源日益丰富C.人均粮食资源日益丰富D.能源需求量不断下降中共中央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可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当地的草原和农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还未明显下降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D.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如图是我国在1953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后,绘制成的人口年龄组成金字塔.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环境污染与人口的过度增长有密切的联系人口增长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 )①水资源短缺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环境污染加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的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1995上海)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 )A.12.5亿之内B.14亿之内C.15.5亿之内D.20亿(2006 奉贤区一模)2005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晚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措施,提倡晚生C.近亲结婚其后代必患遗传病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2013海淀区模拟)地表水体污染有两种,即有机型污染是变黑发臭;无机型污染一般是变绿.据分析,这与其中的生物类型有关,生活在前、后两个环境中的生物类型依次是()A.光能自养生物、异养厌氧生物 B.异养厌氧生物、光能自养生物C.化能自养生物、异养需氧生物D.异养需氧生物、化能自养生物(2011 湖南一模)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D.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2011 苏州模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2011 盐城一模)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B.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C.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D.目前世界人口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过快(2009 广州二模)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2008 虹口区一模)如图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更长久?( )A.B.C.D.(2007 上海)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A.优生B.教育C.计划生育D.降低出生率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D.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2017年高中生物选修1第一单元测试试题2017年高中生物选修1第一单元测试试题中图版2017年高中生物选修1第一单元测试试题选择题(2014 三江县二模)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均需要相同的碳源B.常用液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C.细菌大量培养过程中,芽孢形成于细菌生长的调整期D.培养基中含有高浓度NaCl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筛选(2010崇明县二模)青霉素可以通过抑制真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达到杀菌作用.以下能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细菌是( )A.大肠杆菌和结核分歧杆菌B.酵母菌和产甲烷细菌C.极端嗜盐菌和产甲烷细菌D.放线菌和青霉菌(2009长宁区模拟)将细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形成菌落.某实验小组想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哪组方案最合适()(图中,A表示含有A抗生素,B表示含有B抗生素,+表示含有细菌,﹣表示不含有细菌)A.B.C.D.(2009 汕头二模)如图表示某种细菌(野生型)细胞内发生的从X Y的物质转化反应,此过程的代谢产物均是细菌生活所必需的,E1﹣E4分别表示四种酶.野生菌的物质X来自于环境.该种细菌的突变型I﹣IV分别缺乏酶E1﹣E4,分别配制的培养这些细菌的培养基不合理的是( )(2009普陀区一模)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和无机盐,据此可以在培养基中控制某种化学物质的有无、来分离筛选微生物.如加入过量的氯化钠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青霉素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表是用于分离筛选硝化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的培养基的部分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编号成分含量编号成分含量①粉状硫10g ⑤FeSO4 0.5g②(NH4)2SO40.4g ⑥CaCl2 0.5g③K2HPO4g⑦H2O 100mL④MgSO49.25gA.配制培养基时,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操作是灭菌B.在上述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有机碳源,可筛选培养出硝化细菌C.如果在该培养基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钠,可筛选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D.如果在该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青霉素和有机碳源,可筛选培养出酵母菌(2008 宁波三模)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病毒的致病性是由囊膜决定的B.向基本培养基中加入适量青霉素,可从细菌、放线菌和酵母菌中选择培养酵母菌C.在用葡萄糖和乳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时,大肠肝菌分解乳糖的酶是组成酶D.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一定是其自身生长繁殖所必需的(2006 江苏模拟)某研究人员为了研究微生物与氧的关系,把乳酸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分别培养在三个半固体培养基中,几天后观察,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2004江苏)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利用下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A.大肠杆菌B.霉菌C.放线菌D.固氮细菌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因定CO2合成有机物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弃的营养物质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签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2010 普陀区模拟)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Ⅰ、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而甲和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粉状硫10g K2HPO44g FeSO40.5g蔗糖10g (NH4)2SO40.4g H2O100MgSO49.25g CaCl20.5gⅠ++ + + ﹣+ ++Ⅱ+ + +﹣++ + +Ⅲ+ + + + ++ + +A.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B.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C.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D.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2010 嘉定区一模)如图显示四种细菌(1、2、3、4)对琼脂板上的抗生素X的不同反应,下列哪项相关的观点是正确的?()(2014凉山州模拟)微生物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长出的一定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B.有的氮源可以作为细菌的能源物质C.加入酚红试剂的选择培养基,可以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D.大肠杆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是相同的(2013 丰台区二模)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于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B.诱导外植体脱分化需要用含有蔗糖的培养基避光培养C.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均可用于分离纯化菌种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实际数目低(2014 松江区二模)为了研究抗生素X对四种不同细菌(1、2、3、4)的作用效果,有人做了如图抗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2013徐州模拟)饲养动物常用的植物饲料中含有难溶的植酸钙等物质,若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则能催化其水解为可以吸收利用的磷酸盐等.如图是从作物根部土壤中分离产植酸酶的菌株的过程,图中①~⑤表示操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3绵阳三模)如图为从污水处理池中筛选能够高效分解有机污染物A的菌种的实验流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012 汕尾一模)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射线照射野生型大肠杆菌后得到一突变株,该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时必须添加氨基酸甲才能生长.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野生型大肠杆菌比突变株更能适应自然环境B.该突变株可能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C.用基本培养基可以筛选出野生型大肠杆菌D.突变株是由野生型大肠杆菌发生基因重组而产生的(2011海南)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射线照射野生型大肠杆菌得到一突变株,该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时必须添加氨基酸甲后才能生长.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合成氨基酸甲B.野生型大肠杆菌代谢可能不需要氨基酸甲C.该突变株可能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D.该突变株中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功能可能丧失(2003江苏)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包括(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
[高二生物必修3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生物必修3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A.蛋白质消化水解成氨基酸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答案D解析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可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可转化为CO2和水排出体外。
B和C所述生理过程均在细胞内完成,而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是在消化道内完成的,不属于内环境中完成的化学反应。
2.人体皮肤表皮细胞获得O2是直接从()A.周围的空气中得到B.周围的水中得到C.组织液中得到D.血浆中得到答案C解析表皮细胞直接与组织液接触,可从组织液中直接获得O2。
3.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①血浆②淋巴③组织液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D.③②①③答案D解析脂类物质经组织液进入上皮细胞,然后被小肠绒毛毛细淋巴管吸收,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再进入组织液。
4.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答案A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胆汁、胰液、原尿既不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5.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A.血液和组织液B.组织液和淋巴C.淋巴和血液D.血浆答案D解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直接生活在血液中,而不是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6.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答案C解析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称为体液,而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7.高等动物细胞获得的O2,由体外到细胞内的途径是()①细胞②内环境③呼吸系统④循环系统⑤体外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②④③⑤D.⑤③④②①答案D解析进入高等动物细胞的O2,经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内环境而进入细胞内。
高二生物必修三练习册答案参考
高二生物必修三练习册答案参考必修三1.1基础题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1.2基础题1.D。
2.C。
3.D。
自我检测:1.(1)×;(2)√;(3)×;(4)√。
2.(1)D;(2)D;(3)D。
2.1基础题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 1.b、c、d、e。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重吸收水量排尿量饮水多少降低减少增加缺水多提高增加减少2.2 1.CD 2.2.3 1.(1)×;(2)√。
2.4 1.(1)×;(2)√;(3)×。
2. D。
自我检测:1.填空(1)下降,骨骼肌收缩。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下丘脑,肾上腺、胰岛、甲状腺等。
(2)脑干。
(3)异物。
(4)过敏;过敏原,灰尘。
2.选择(1) C(2) D3.画概念图(1) a神经元b传入神经元c传出神经元d神经元;e效应器[知识迁移]1.D 2.D3.1基础题:可使植株接受比较均匀的阳光照射,以避免因植物向光性生长而引起植株弯曲。
3.2 基础题 1.C。
2.B。
拓展题 1.提示: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的浓度高。
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
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却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
如果是在太空中的空间站中生长,植株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横向生长。
3.3 1.D,因为它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2.B更准确。
A过于绝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基因控制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调节只是其中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我检测:1.D。
生物高二必修同步练习必修3
生物高二必修同步练习必修3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高中,查字典生物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生物高二必修同步练习,希望大家喜欢。
1.把植物分红有益植物和有害植物的价值观,是以人为中心,只注重了物种的()A.直接价值B.直接价值C.迷信研讨价值D.潜在价值2.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植物油脂等为原资料制成的燃料。
研讨说明生物柴油熄灭后,SO2和颗粒物质的排放量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学燃料低11%~53%。
运用生物柴油的特点是()①增加空气污染②缓解温室效应③不可再生④增加酸雨危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有的蛇有毒,并且偶然会伤人,但蛇是受我国法律维护的野生植物。
以下关于这一现象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维护物种的多样性 B.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维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D.维护有害植物的多样性4.(2021北京)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完成人类社会可继续开展的基础。
以下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正确的选项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厚水平与自然选择有关B.群落演替进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拟高的生态系统相对动摇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顺应环境才干强5.我国是一团体口大国,处置坏人口增长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你以为哪个是关键()A.人口B.环境C.资源D.环境和资源6.如以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上图Ⅰ、Ⅱ、Ⅲ区分表示遗传(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上图Ⅰ说明基因重组招致多种等位基因的发生,从而构成遗传多样性C.上图Ⅱ反映出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动摇地共存D.上图Ⅲ反映出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反的小气候特点7.我国片面树立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方案生育任务目的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越15亿人,顺利完成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摇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C.制止远亲婚配可以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我国人口增长契合J型曲线,K值为15亿8.能少量吸收太阳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维护伞的物质是()A.氧气B.氯气C.二氧化碳D.臭氧层9.湖泊在以下哪种状况下,水中的含氧量最低()A.夜间,被污染B.夜间,未被污染C.白昼,被污染D.白昼,未被污染10.实施可继续开展战略,我们不倡议()A.控制人口B.浪费资源C.维护环境D.先污染后管理11.据报道:美国一迷信家模拟鲨鱼皮肤外表粗糙V形皱褶制造的泳衣,能增加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运发动的竞赛效果。
2023届高二选择性必修三(七)生物试卷(后附答案解析)
选择性必修三习题(七)高二生物一、单项选择题:1.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
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抑制细菌和霉菌;在不含碳源的培养基上;在培养基中添加亚硫酸铋。
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①大肠杆菌②霉菌③放线菌④固氮细菌⑤伤寒沙门氏菌⑥自养微生物A.④②③⑥⑤B.⑥④①⑤②C.④⑤③⑥②D.⑥①⑤②③2.下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步骤③应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B.操作③到④的过程中,接种环共灼烧处理了6次C.步骤④恒温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大肠杆菌进行计数D.制备①步骤使用的培养基过程是先调pH再灭菌3.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利用诱变方式选育可高产β-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负菌。
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
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
图甲为选育菌种及获得β-胡萝卜素的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要得到图乙所示的菌落,可用平板划线法进行②操作,然后培养B.经过程①紫外线照射的三孢布拉霉负菌都能在含β-紫罗酮培养基上生长C.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D.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其遗传物质不一定都发生了改变4.我国泡菜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3100年历史,《诗经》的《小雅·信南山》一篇中就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黄祖”的诗句。
其中的菹就是泡菜的古称。
下列有关泡菜制作叙述错误的是()A.制作泡菜时所使用的微生物菌种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B.制作泡菜时,坛内有时会长出一层菌膜,这主要是乳酸菌形成的C.腌制泡菜时,可通过向泡菜坛沿边水槽注水保持发酵所需环境D.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5.下列关于微生物发酵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菌种选育、扩大培养及配置培养基和灭菌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B.只要不断地向发酵罐中通入液体培养基,就能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C.在发酵工程的发酵环节中,发酵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D.在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不需添加营养组分6.下图是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杂种植株的流程图,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组分别是AA和BB.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程①获得的a、b称为原生质体,需悬浮在30%蔗糖溶液中以维持正常形态B.②过程完成后需进行筛选,若只考虑两两融合,c细胞有AAAA、BBBB、AABB三种类型C.过程③和④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D.所获得的d为异源四倍体,属于新物种7.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分离出的紫杉醇是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自然状态下红豆杉生长慢,紫杉醇含量低,通过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可获得大量紫杉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腾冲县第四中学高二生物(必修3)
课堂练习七
1.(2012天津)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
右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核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2.(2011全国)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
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3.(2011年四川卷)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
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4.(2012年四川)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u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5. 某科研小组为了解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材料和步骤:
①实验动物:家兔12只(体重2kg/只,雌雄各6只)。
②依次测定和记录12只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以及12小时的尿量,每天1次,连续3天。
(性激素分泌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原理相同)
③第4天,切断各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重复上述步骤②。
最后,将手术前、后的两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求出差异。
(2)结果与分析:
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手术后比手术前;切断垂体与下丘脑的联系后,甲状腺和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
②兔的尿量,手术后比手术前,可推断出激素分泌减少。
(3)结论:根据实验结果以及下丘脑和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可知,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激素。
(4)为进一步明确与尿量变化相关激素的分泌途径,你认为下一个实验应在哪一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