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
版)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gt;gt;gt;gt;点击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首先,世界人民一天也不要放松警惕性,帝国主义是现代化的策源地,只要世界上存在着帝国主义,就有战争的危险,世界人民要建立有效的全球安全意识,维护世界和平。
其次,世界人民能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为反对侵略和奴役、捍卫民族独立的正义而斗争。
gt;gt;gt;gt;点击阅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1)(1940年6月)法国败降后,英、美两国随即确立共同军事和政治战略,结成了事实上的反法西斯联盟。
(2)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3)苏德战争爆发时,英、美相继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
(4)1941年8月,美、英两国联合发布《大西洋宪章》,提出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进步和民主的原则。
苏联随即表示赞同。
gt;gt;gt;gt;点击阅读: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请关注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单元知识点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历史事件名称)1、结论/内容: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了“两个凡是”。
2、历史意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性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倾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③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2)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第二代领导核心)(第一代领导核心是:毛泽东)(3)影响:是新中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体现在改革开放)3、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点?答: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实现拨乱反正;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对内改革)一、对内改革(先农村,后城市)(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农村改革:(1)开始: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特点: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此时土地仍实行公有制,农民仅拥有使用权)(5)意义:激发了农民的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改革:(1)开始:1985年,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
教版
本文档总结了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以供研究参考。
1.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
- 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征
- 埃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 希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 罗马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 印度与中国的古代文明
2. 罗马帝国的兴衰与教的传播
-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 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灭亡
- 教的起源和传播
- 教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3.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原因
-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起因
-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活动
- 哥伦布的航海事迹和影响
- 大航海时代的意义和影响
4. 西欧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
- 西欧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
-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要素
- 商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5. 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产阶级的崛起
- 封建社会的瓦解原因和过程
- 农奴制度的衰落和农民起义的影响
- 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与斗争
以上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字数:175)。
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主要涉及中国明清两代的政治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明清政治制度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都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但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
明代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权,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任命,形成了官府与民间社会对立的局面。
清代则采用了地方官制度,地方官员由地方推举出来,原则上不得调动其它地方,这样一来,官员与地方民众更容易产生共情,构建了一种互动的政治格局。
二、明清经济制度明清两代的经济制度也有很多共同点。
在农业方面,两朝都采用了农民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增加了税收。
在手工业方面,明代发展了私人手工业,生产价格等由市场决定,生产量大幅度增加。
清代则实行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了经济无法灵活,但是该方式在经济危机时期也有一定的优势。
三、思想文化明清两代的思想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明代的文化主张进一步地深化封建礼教,大幅度的推广了礼仪之邦的思想。
清代则很好地吸取了明代文化的大部分成果,并且大力倡导科学发展、学问地生产和个性化论,这种科技进步与文化的结合,最终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发展。
四、科技进步明清两朝的科技进步不同,明代的科技发展主要是在生育制浆、炼铁和造船等方面,工业与船舶制造有很大的提高。
清代则更多地关注了农业方面的发展,他们引进了玉米、马铃薯、甜菜等新农作物,推广了畜牧和种植,使得农业生产和质量都有了很好的提高。
五、历史遗产明清两朝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明代的文化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形成了诸如扬州八怪、南京吴门派和苏州庐山派等文人的艺术流派。
清代则以北京为中心,皇家宫殿、园林和庙宇等建筑群体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一。
综上所述,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主要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对于这些历史知识要认真学习,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为我们更好地铺就未来的道路。
【K12学习】XX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XX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在希望的田野上(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对外开放的窗口:(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4.籼型杂交水稻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魔稻”。
986年,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5.教育为本为振兴经济和繁荣经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1977年底,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恢复。
6.1981年茅盾文学奖创立。
7.体育: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从射击运动(许海峰)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XX年,中国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XX年7月13日申奥成功)。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
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本文档将对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的复知识点
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
- 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生产工具逐渐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制造业逐渐兴盛,例如铁器、瓷器、丝织
品等。
- 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发展迅速,物流和市场网络逐渐完善。
- 古代中国的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家庭伦理、社
会秩序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冲击
- 16世纪末,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
宗教和思维方式。
-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出现了一系列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 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历了战争、革命、改革等重大事件。
-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的复习知识点梳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回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回顾第9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什么?(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的思想仍然影响和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
(2)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先河。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①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②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的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主要内容:①全面纠正了“文革”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
②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③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1)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个人崇拜”到弘扬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3)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4)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拨乱反正的时间和采取的措施和平反冤假错案的意义分别是什么?(1)时间:1979年至1982年底。
(2)措施:①平反冤假错案。
包括为刘少奇平反。
②正确评价“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等重大问题。
(3)平反冤假错案的意义:有效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答: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如何评价毛泽东?(1)毛泽东的功绩:为建立新中国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事业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2)毛泽东的过错:误判形势,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并在“文革”中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线索从五四运动爆发到红军长征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条件下成长壮大,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二、知识要点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1、1919年5月,北京学生掀起爱国运动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传来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2、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院的3000多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
3、五四运动中要求惩办的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4、口号: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③“取消二十一条”④“誓死争回青岛”等。
5、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天津(周恩来)、济南、上海、长沙(毛泽东)等城市。
6、学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美、英、日等国联合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敦促加紧镇压学生。
7、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8、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③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释放、罢免、拒绝)9、五四运动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普遍的群众性。
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的结合。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性质、参与者的作用、波及范围、意义上记忆)第11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2、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青年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起核心和纽带的作用)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的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封面)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
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5、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考一轮复习:八下历史《第三单元考点》
八下历史《第三单元考点》单元思维导图单元大事年表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关注公众号【统编历史课堂】获取更多历史干货哟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复习提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基础知识: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时间:1978年结果: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8下第3单元历史知识点
8下第3单元历史知识点在中国的初中历史教学中,8年级下册第3单元通常涉及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时期,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的知识点:1. 辛亥革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和民主共和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都是重要的知识点。
2.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变。
3. 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成为中央政权,但国内政治动荡,军阀割据,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学习的重点。
4.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国共合作与分裂:1920年代,国民党和共产党开始合作,共同反对北洋政府和外国势力的侵略。
但后来由于政治理念的差异,两党分裂,导致了长期的内战。
6.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这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解放战争:1946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军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内战,最终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9.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土地的国有化。
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0. 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1.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他早年到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但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
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革命理论发展。
- 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民主义思想。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辛亥革命。
- 革命志士的奋斗。
-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虽然起义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 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
女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发动了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 武昌起义。
-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
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这一历程包括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等)、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重要内容。
这些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二、重要知识点。
1. 改革开放的背景。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急切地盼望中国能迅速摆脱困境。
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内容:-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 农村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背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 过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这种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 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
- 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没有活力。
- 开始时间:1985年。
- 内容:-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八年级历史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三章知识点历史是一门让人们从过去汲取经验和教训的学科。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历史学科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八年级历史学科的第三章,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章的知识点。
一、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一般可分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这些王朝都是以王为中心,地位至高无上。
夏王朝的国家组织结构中,王权至高无上,夏后氏族的重要人物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掌管国家大权。
商代王权的特点是以王为中心,王权至高无上;周代王权的特点是藉王制度,完善封建主义的政权体制,并遵循“传国玉玺”、姓氏、宗法的原则。
二、周朝的分封制度周代王权的特点是藉王制度,完善封建主义的政权体制,并遵循“传国玉玺”、姓氏、宗法的原则。
为了维护中央王权,周王将诸侯分封到全国各地。
周朝的分封制度,将封国大臣们的权力限制在自己的领地内,确保中央集权的稳定。
分封制度使中国封建王朝成为拥有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了中国社会的稳定。
三、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封建社会中,封建主和农民之间是基本矛盾。
封建主是封建剥削者,依靠剥夺农民的劳动成果来获取财富,而农民则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由此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低迷,封建主贪污剥削,农民生活贫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和生产力的停滞。
四、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是指家族所有制和宗法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中所占的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个人所有制很弱,而家族和宗法所有制非常发达。
封建经济的主要表现是封建生产方式。
封建生产方式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生产工具和手段相对落后,生产力不发达。
这种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农具等手段,不具有科技含量,主要依赖封建主贵族的劳动和统治。
以上就是八年级历史第三章知识点的内容介绍。
在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中,历史学科将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长河,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助力我们构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重点
第三单元(上课作的笔记很重要,必须要记住!)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背景、内容、意义“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平凡冤假错案(1980~1982)“文革”给人们的历史教训颁布了哪些法律及其意义
3、改革开放:对内改革:(1)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中央指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乡镇企业发展
(2)城市改革——重点:国企改革——三个方面:①所有制形式②经营自主权③分配制度
对外开放:①建立经济特区(1980、1988)②14个沿海开放城市③1991年,浦东新区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⑴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内容及意义
⑵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⑶1987年,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基本路线(内容)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5、南巡讲话的内容及意义(了解)
6、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意义
7、中共十四大召开、内容;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章内容
注:上课作的笔记很重要,必须要记住!。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重要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重要知识点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重要知识点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纠正了“文革”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在经营方式上以家庭为单位,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高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
3、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作用和影响。
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8年设立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1990年,中央又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4、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
这次大会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写进党纲,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
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
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这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和要求:原因:1)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
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2)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下历史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八下历史复习资料第三单元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主要涉及中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历史事件,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
洋务运动的意义洋务运动是指在清朝光绪年间,清政府借鉴西方科技和管理制度,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的运动。
这个时期被称为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现代化改革最早的尝试之一。
洋务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
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开发了军火、船舶、矿业和机器制造等行业,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同时,洋务运动也为提高国内自制力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国内科技、教育、思想的进步与繁荣。
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由于洋务运动的推行依赖于政府投资和官僚化管理,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迟缓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缺失。
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仍需进行深入的改革和探索。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尝试之一。
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旨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铺平道路。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清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反对力度非常大。
由于改革措施涉及官员职务、税收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许多官员因而失去与法新政府合作的利益,导致他们公开反对变法,形成了强大的反对力量。
同时,因唯出身、考状元等观念的阻挠,改良派革命效应被驯化。
其二,变法措施的局限性与激进性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变法措施仅限于政治、教育、军事等领域,没有深入到经济领域,缺乏整体上的计划和策略性。
而且变法太过激进,引起了一些保守派的强烈反感,这也加剧了变法的困难。
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革命之一。
辛亥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几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启了新的政治历史。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1978年12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全会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 年底,安微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用包产到户的形式改革农材经济体制。
1982 年后,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
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5、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9课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
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我国开放的格局是什么样的?怎样形成的?▲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过程:⑴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⑵后来,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重心和金融中心。
⑶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⑷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
4、国有企业的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分三个方面进行:(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适应政企分来,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
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
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5、▲列举建国以后,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⑴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得了土地,使农业迅速发展。
⑵1953---1956年,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⑶1958年,农村掀起人民公社运动,出现了浮夸风等左的错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1961年,党和政府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⑷1978年至今,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迅速发展。
⑸启发:制定政策要符合中国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把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⑵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⑶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又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⑷中共“十三大”:1987年,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些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
中共“十五大”: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4、▲1992年南巡讲话的内容、意义?
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⑵特区姓社不姓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
⑷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
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
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标准:
⑴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⑵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⑶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