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登记报告分布式系统功能介绍周修文
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是指对死亡人员的死因进行统计、报告和管理的一套制度。
死亡登记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了解死亡人口的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改善医疗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下面是一份关于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的报告。
一、背景和目的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收集、统计和分析死亡人员的死因信息,以便掌握人口健康状况、指导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评估医疗服务质量和制定公共卫生政策。
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死因数据,并对异常死亡情况进行监测和研究。
二、制度内容1.死因登记和报告要求(1)对于正常死亡的人员,家属、医院或相关机构应及时向卫生部门登记和报告。
(2)对于意外死亡、疑似传染病死亡或其他非正常死亡的人员,相关机构应立即报告给公安机关和卫生部门。
(3)登记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死者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因等相关数据。
2.死因统计和分析(1)卫生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死因分类和编码标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对登记和报告的死因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死因统计年报,并对重点疾病、高发地区和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分析。
(3)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流,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疾病预防与控制提供支持。
3.死因信息保密和使用(1)死因登记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2)卫生部门在使用死因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时,应保证数据的安全,并注意数据的隐私保护。
4.死因登记和报告的指导和宣传(1)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医院、家属和相关机构的指导,提高死因登记和报告的意识和能力。
(2)开展死因登记和报告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执行和监督1.卫生部门负责对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工作,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2.依法对不履行死因登记和报告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
3.建立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和不足。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意义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所获得的死因资料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资料,连续稳定的死因报告能够客观估计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
死因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
签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是判定死者死亡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
二、组织管理各级医疗机构都应有主要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并指定科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及网络,并有专(兼)职统计人员1-2名进行网络报告工作。
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及评估。
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三、人口死亡信息收集1、报告对象在中国大陆死亡的大陆居民、台港澳居民和外国人(含死亡的新生儿)。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报告单位:负责接诊或死亡调查的医疗机构(包括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报告人: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
3、死亡个案的填报⑴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来院途中死亡(含出诊医生到现场已死亡),由负责诊治的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⑵家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正常死亡个案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身份证、户口本及生前病史、体征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及调查记录。
⑶涉法死亡个案未经救治的院外死亡,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由负责救治或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签发《死亡证》。
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含非正常死亡者),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按照现行规定及程序,出具《法医鉴定书》,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法医鉴定书》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统计分析报告
系统覆盖全国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包括乡镇卫 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
3
数据采集
通过医疗机构上报的死亡病例信息,系统实现 了对全国范围内死亡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数据采集
01
系统能够自动接收并整合来自不同医疗机构上报的死亡病例信
息,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死亡病例的登记和报告。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统计 分析报告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的概述 • 系统用户及其需求分析 • 系统架构和模块分析 • 系统功能设计和实现 •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 • 系统应用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
01
引言
报告的目的和背景
本报告旨在分析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近年来的数据 ,探讨死亡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
数据共享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数据共享的范围和方式有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加 强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用户界面不够友好
系统的用户界面不够友好,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数据填报的 准确性。
系统改进建议和未来发展计划
加强系统稳定性
对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加强系 统稳定性,提高报告数据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加强数据共享的安 全性
制定更加严格的数据共享安全管 理制度,加强数据共享的安全性 和保密性。
优化用户界面
对系统的用户界面进行优化,提 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数据填报的 准确性。
建立完善的统计分 析体系
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统计分析体系 ,加强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应用, 为政府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和建议。
THANKS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记录和管理死亡事件的电子系统。
该系统为医生、法医和相关机构提供一个方便、高效的工具,用于准确记录和报告死因信息。
本文将逐步介绍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流程。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1.死因登记:系统允许医生或法医录入死亡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死者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和地点等。
此外,系统还支持对死因的分类和详细描述。
2.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对登记的死因报告进行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管理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恢复操作,以防止数据丢失。
3.统计分析:系统可以根据登记的死因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这些统计数据来了解死因的分布情况,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4.报告生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自动生成死因报告。
医生或法医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模板和规范,快速生成符合要求的报告。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流程1.登录系统:用户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
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使用系统。
2.死因登记:用户选择“登记死因”功能,并输入相关信息,包括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死亡时间和地点等。
用户还需选择适当的死因分类和提供详细描述。
3.数据管理:系统将登记的死因报告保存到数据库中,并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号。
管理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备份和恢复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统计分析:系统可以根据登记的死因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用户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段和地区来获取相应的统计数据。
系统将生成统计报告,包括死因的分布情况和趋势分析等。
5.报告生成:用户选择“生成报告”功能,并按照系统提供的模板和规范输入相关信息。
系统将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死因报告,并提供下载或打印选项。
6.退出系统:用户完成操作后,可选择退出系统。
系统将会自动注销用户,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总结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是一个方便、高效的工具,用于记录和管理死亡事件的相关信息。
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单位名称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管理制度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及文件,做好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特制定死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如下:例会制度1、组织本单位死亡病例报告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村医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存在问题、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等。
2、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质量,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死亡报告质量讨论会,使《死亡病例报告卡》、《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规范、符合要求,死因链命名准确,使死亡报告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
3、安排专业人员参加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4、每次例会均完整的会议记录。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1、发现辖区内有死亡病例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
2、接到《死亡病例报告卡》后,在死亡登记本上进行登记,并展开对死亡信息的核实,信息无误后由具有执业医师证的临床医生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规范、全面,死因链命名准确。
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调查记录〉一栏填写死亡病例的症状、体征。
3、在进行网络直报前,死因报告管理人员组织有关人员对死亡病例信息进行调查核实,死亡信息核实无误后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输入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死亡信息等,输入项目要全面、准确,不得有漏填项。
5、输入完成后做好原始《死亡病例报告卡》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保存与管理。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1、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的准确性。
2、安排专人及时收集辖区内的死亡信息,对有疑问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及时向填报医生进行核实。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操作教学课件ppt
04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维护
系统的安全性措施
用户权限管理
对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确保数据的 安全性。
防病毒和防黑客攻击
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防止病毒和黑客 攻击。
数据备份与恢复
定期备份数据,确保系统故障时能够及时 恢复数据。
加密传输数据
采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总结词
身份验证与退出过程的简要说明。
详细描述
首先,您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如果成功,您将进入系统主页面。退出系统时,您需要按照系 统提示,点击“退出”按钮以安全地离开系统。
创建新报告
总结词
创建新报告的步骤概述。
详细描述
在系统主页面,找到“创建新报告”按钮并点击。在新报告页面,您需要填写报告类型、报告标题、 报告日期等基本信息。同时,您可以选择添加附件或备注来完善报告内容。
填写报告信息
总结词
报告信息填写的步骤说明。
VS
详细描述
在创建新报告页面或已有报告页面,您需 要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如死者姓名、 性别、年龄、死因等。同时,上传相关证 明文件和照片也是必要的。
提交报告
总结词
提交报告的步骤概述。
详细描述
在填写完报告信息后,点击“提交”按钮 。系统会提示您确认提交的信息是否正确 。一旦提交成功,该报告将不能再进行编 辑或删除。
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关系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与医疗信息系统、疾病监测系统等 其他相关系统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 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的整体水平。
该系统还与统计信息系统、社会健康保障系统等相关系统 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作出贡献 。
4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及权限管理精品PPT课件
用户、角色和权限—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职责:新增用户、用户审核、用户的 停用和启用、修改密码和用户信息
用户、角色和权限—业务管理员
业务管理员职责:管理角色,对用户进行系统分 配和角色授权,而不能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增 删改。
用户、角色和权限—业务管理员
业务管理员的用户操作:对用户进行详细信息查 看、分配系统、查看已分配的角色以及追加角色
常规质量分析 用来表明全国各地死因数据的报 告和管理情况,供各地工作质量评价时参考。
监测信息反馈 为全国的死因监测系统用户提 供一个信息交流反馈平台。
用户、角色和权限—背景
原有用户管理系统基于疾病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系统设计,缺少对新增的多个业务系统复杂管理模式的有 效支持。
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工不够明确,管理不够细致。随着 业务部门系统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进一步细化各系统的 管理分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统一信息管 理平台——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用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国死因信息的网 络登记报告信息管理,
内容介绍
系统功能说明 用户、角色和权限介绍 登陆方式
系统功能介绍—综述
发挥网络报告的优势,规范死因监测的报告管理 工作;
整合现有的死因监测信息系统,将常规的死因监 测与儿童和孕产妇死因监测结合到一起;
地方/区域死因 监测系统
数据交换
Web service
数据管理 分析利用
死因登记网络直报系统平台应用域
慢性病非传染性 疾病死因信息
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
孕产妇与5岁以下儿 童死亡监测系统
全国死因登记 报告信息系统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死亡病例报告系统
传染病死 因信息
关于死因监测新系统上线运行的有关事项(五篇)
关于死因监测新系统上线运行的有关事项(五篇)第一篇:关于死因监测新系统上线运行的有关事项关于新系统上线运行的有关事项一、时间新系统《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已于2014年1月1日上线,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死因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将于2014年4月1日停止使用。
新老系统并行3个月。
请各级用户在老系统停运前,及时下裁相关报表,新系统仅提供历史个案数据下载,无历史报表下载。
二、访问方式1、县及县以上本级用户(疾控机构用户)可使用现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VPN访问新系统。
三、登录方式新系统用户登录名称及密码与现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相同。
四、报告内容自2014年2月1日起,2014年死亡的个案使用新版《死亡医学证明书》(样式见附件)采集数据,只能通过新系统《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录入,届时,老系统只能录入2013年死亡个案,2014年死亡个案将无法录入老系统。
2014年如果还在使用旧版的纸质《死亡医学证明书》,也需要录入新系统,可以按照新系统的项目把旧版的内容对照过来即可。
已经录入旧系统的2014年死亡个案不需要再次录入新系统,将由国家疾控负责导入到新系统。
五、客服电话如遇到系统登录、使用等问题请拨打电话************(死因专用************转529)或使用系统内的留言系统。
六、业务管理各级业务管理员可使用现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VPN访问新的权限管理系统,用于管理《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权限,已对现有用户进行了权限初始化工作,请业务管理员进行核实与梳理。
七、新系统使用重点说明新版《死亡医学证明书》为达到防伪的目的,设置了较为严格的编码,设置原则是9位组织机构代码(国标)+年份+4位流水号,为防止流水号重复,需要在录入数据前先生成死亡证编号,同时进行组织机构代码关联工作。
具体操作说明见附件。
附件:死亡卡编号生成功能使用说明说明《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即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死亡卡编号的录入方式依旧为系统自动生成,但改为由使用单位预生成的方式提前将所需的死亡卡编号生成出来,在填报或录入死亡卡时依照事先生成的死亡卡编号进行填写或选择。
2024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2024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2024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在不断深入与完善的基础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通过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进一步规范、科学化,为提高医疗质量和防控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医院死因监测工作由医院领导亲自抓总,成立专门的死因监测工作组,并下设多个子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
工作组与医院其他部门积极沟通、协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畅进行。
通过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提高工作组的专业能力,形成合力。
二、完善监测体系,提高数据质量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将死亡病例的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纳入系统化管理。
每个科室都设立了专人负责死因监测工作,定期进行资料收集和登记;对所有死亡病例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死因、病史、医疗过程等相关信息。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加强分析研究,深入追踪问题针对疑难病例和高风险病例,医院积极开展死因分析研究,深入追踪问题。
通过召开会议、开展案例讨论等方式,集思广益,形成共识。
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教训和经验,为类似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进一步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四、加强信息共享,推动合作办学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注重与其他医院、卫生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合作。
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探讨死因监测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寻找解决方案。
推动各方通过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提升工作水平本医院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死因监测工作的先进经验,通过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引进先进的监测工具和手段。
将国际标准与实际情况结合,不断提升本单位的死因监测工作水平。
六、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氛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注重宣传教育,通过院刊、官网、微信等多种渠道向医务人员宣传死因监测的重要性和方法。
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知和参与度。
2024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2024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2024年,我院加强了对医院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视,全面推进了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二、工作内容1. 加强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设本年度,我院进一步完善了死因监测数据的收集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同时,推进了数据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医院死因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分析。
2. 规范死因监测流程为了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性,我院对死因监测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并组织培训了相关人员。
每一位在医院死因监测中扮演角色的人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并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提高死因诊断水平为了提高死因诊断的准确性,我院加强了医生的培训和学术交流。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病例讨论,提供培训和指导,使医生的死因诊断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建立了死因诊断质控小组,严格检查和评估死因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加强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为了更好地利用死因监测数据,我院加强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的工作。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死亡原因的高发时段、高发群体和高发区域,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数据,撰写了死因监测工作的年度报告,详细介绍了本年度的监测情况和工作成果。
5. 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死因监测工作的关注和认识,我院积极开展了宣传和教育活动。
通过组织健康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社会传递死因监测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公众对健康管理和预防疾病的重视程度。
三、取得的成果1. 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死因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得数据的查询和统计分析更加高效和准确。
2. 工作流程规范化的推进使得死因监测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医生的死因诊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死因诊断的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4. 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的开展,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对于疾病防控和公共健康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死因监测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死因监测工作情况汇报范文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们:首先感谢大家对死因监测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代表全体工作人员向你们汇报死因监测工作情况。
一、死因监测工作概况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对死亡个体的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以及对死因的病症学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发现死因及时提供客观数据支持,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我单位的死因监测工作主要包括死因病例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 收集死因病例资料,包括死者的个人信息、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和地点等;2. 对死亡病例进行病理解剖、尸检、毒理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测工作;3. 排查、调查意外死亡、疾病流行等突发事件;4. 对死因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归纳总结死因的规律和特点;5. 定期编制死因监测报告,向上级部门和公众发布死因数据;6. 对疑难死亡病例开展溯源调查,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案件。
二、近期工作内容2019年以来,我单位紧紧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工作的大局,认真履行死因监测职责,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 加强死因病例信息的收集。
我们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起了完善的死因病例收集系统,对于各类死因病例的信息收集得到了有效保障,并对数据进行了清理和整理。
2. 深化死因病例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我们对死因病例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包括死因的类型、年龄、性别等特点,补充完善了相关的死因监测报告。
3. 主动开展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在疾病传染高发期间,我们主动协调了相关部门,开展了疾病流行的病例监测和调查,及时公布了疫情信息,为公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做好第一线的突发事件监测工作。
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引起的死亡病例,我们第一时间开展了调查和监测工作,并提供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5. 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
我们对于疑难死亡病例进行了深入的溯源调查工作,对重大案件的提供技术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在开展死因监测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技术装备有待更新。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是指针对死亡事件进行登记和报告的管理制度。
它是为了统计分析死亡数据、研究死因和健康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确保有效管理和有效利用死因登记报告的信息。
下面是关于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制度目的1.了解死因及死因分布情况,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2.分析死因与人口结构、性别、年龄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相关健康政策提供依据。
3.提供死因报告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数据规范性,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为调查特定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因提供依据。
5.提高死因调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规范工作流程。
6.加强死因登记数据的保护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制度内容1.死因登记流程(1)死亡案件发现:死亡案件发生后,应及时发现并通知相关部门,例如公安机关、卫生和人口计生部门等。
(2)死因调查:由专业人员对死因进行调查,包括家属询问、现场勘查、尸体解剖等操作步骤。
(3)死因登记:根据调查情况,填写死因登记报告,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死因描述、相关病史和医疗记录等。
(4)死因分类:对死因进行分类编码,按照标准分类体系进行分类。
(5)死因报告:将登记的死因信息进行归档报告,提交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和政策制定。
2.死因登记报告要求(1)数据准确性:登记报告应详尽、客观、准确地记录死亡信息和死因,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完整的现象。
(2)数据规范性:登记报告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填写,包括报告表格的格式、字段和编码等。
(3)数据保密性:登记报告中的个人隐私信息应严格保密,只能用于统计和分析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4)数据可比性:登记报告应遵循统一的分类标准,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5)数据上传和分析:登记报告应及时上传和分析,提供给有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和政策决策。
3.死因登记报告管理(1)制定责任:指定专人或专责机构负责死因登记报告的管理和协调工作,明确责任。
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改造重点及指标计算规则ppt课件
根据用户所选择的时间范围,从死因个案库中直接查 询相应时间段内符合查询条件的个案信息。
查询时间:开始日期的00:00:00 23:59:59。
终止日期的
分类:
◦ 按时间类型:录入时间、终审时间和死亡时间
◦ 按死者地址类型:现住址、户籍地址和报告地区。
如果删除了个案,或者不同的条件来查询,如死亡日 期,个案总数是变动的。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改造重 点及指标计算规则
1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改 造重点
2
2、死因系统升级改造
三级平台分布式部署 实现各地死因登记数据到国家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的数据
上传和交换;今年选择部分地区试点。 增加死因自动编码工具,实现基于死因链的自动编码功
能。 增加死亡病例的漏报调查模块; 规范统计规则,调整死因分类(卫统29-2,GBD160
现住址和户籍地址是按照报卡上的现住址和户籍地址作为统计 条件。
定时统计生成报表数据后,对个案的操作不会对统计结果造成 任何影响。
15
定时统计(定义3)与老系统一致
该统计规则包括分地区定时统计、分单位定时统 计、分年龄定时统计、分地区儿童死亡定时统计、 分地区孕产妇死亡定时统计、分地区死因顺位定 时统计、传染病定时统计。
定时统计表:统计的都是已终审死亡病例。
◦ 按时间类型:终审日期和死亡日期 ◦ 按死者地址类型:现住址、户籍地址和报告地区。
甲类传染病:A20(鼠疫)、A00(霍乱) 罕见传染病:A36(白喉) 需经国家CDC确认首诊病例的疾病:A80(急性脊髓
灰质炎)、B72(龙线虫病)、B73(盘尾线虫病)、B74 (线虫病)、B91(脊髓灰质炎的后遗症)
10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培训课件
该功能主要是用于上传所需的报表反馈文件 目前只允许国家级用户可新建类别及上传附件 省级以及地市级平台可在各自平台下载国家级所上传的附件
28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培训
统计报表
❖ 包括卫统29-2报表、GBD160报表、分地区期望寿命统计
GBD160报表为新增统计,根据GBD160分 类对死亡个案进行统计。 详细GBD160编码分类可通过字典管理模块 的“GBD160编码”功能进行查询 为分年龄定时统计。 原始报表:即平时所查询使用的年报、半年 报、季报、月报以及周报, 统计时间规则同上 调整报表:只含有年报,且在每年原始报表 的年报数据产生后,根据当年的漏报率,重新 计算出各地区的死亡数,在原始报表生成24小 时内生成。
16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培训
死亡卡查重——内容
➢ 增加功能
1. 将查重功能独立为一个功能,并提供了导出EXCEL功能,导出内容与 死亡卡查询中的导出EXCEL一致
2. 增加“推荐条件”提供合理且常用的搭配条件,来辅助查重工作的进 行
➢ 权限放宽
1. 对查重时的地区范围放宽到市级 2. 直报用户也可以对本区县内的所有报卡进行查重
❖ 用户填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申请表》以及某子系统《 用户权限申请表》
❖ 死亡时间:将在对应的统计后延迟一个月零七天进行统计,即1月月报将在3 月8日凌晨对死亡时间在1月1日00:00:00 – 1月31日23:59:59时间段内的已终 审的个案进行统计; (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周报都按照此规则推迟一个月零七天计算。)
❖ 终审时间:将在对应的统计后延迟七天进行统计,即1月月报将在2月8日凌 晨对死亡时间在1月1日00:00:00 – 1月31日23:59:59时间段内的已终审的个 案进行统计; (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周报都按照此规则推迟七天计算。)
死因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信息报告管理制度死因信息报告管理制度是指对于个体死亡事件进行统一申报、记录、分析、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死因信息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社会公共安全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死因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制度目的和意义1.促进公共卫生安全:通过及时的死因信息报告,可以有效预警和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提高医疗质量:死因信息报告可反映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效果,有助于医院和医生的质量管理和病例分析,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3.优化卫生资源分配:通过对死因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死因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优化卫生资源的分配,合理规划公共卫生政策。
4.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死因信息报告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为科学家开展基础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制度内容和执行程序1.报告对象:所有个体死亡事件都应该纳入死因信息报告的范畴,无论是医院内还是社会上的死亡事件。
2.报告要求:对于死因信息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进行规定,包括基本信息、死亡原因、死亡地点、死者基本情况等。
3.报告流程:明确死因信息报告的流程,包括申报、记录、分析、评估和管理等环节,各环节的责任和权限应明确。
4.数据管理:要求对死因信息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和便捷获取。
1.申报和记录:医院、疾控中心等单位应按照规定要求及时申报死因信息,并进行详细记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分析和评估:对死因信息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信息反馈和共享:将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相关单位,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并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能。
4.管理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对死因信息报告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5.科学研究利用:将死因信息报告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推动其在医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死因信息管理制度
死因信息管理制度死因是指一个人身体各器官、组织或系统的功能或结构丧失,生命活动终止的一个客观现象。
死因信息主要包括死者个人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征、解剖病理、病史和既往史等。
通过对死因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可以了解死亡事件的发生规律、病因与发病机制、卫生状况、医疗服务水平、防控措施的效果等信息,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死因信息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一、促进医疗质量提升。
通过死因信息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制度漏洞,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
二、探讨疾病病因。
通过对死因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病因的潜在规律和病理生理过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三、改进医疗资源配置。
通过了解死因信息,可以分析医疗资源的需求和分布情况,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四、促进医疗卫生改革。
死因信息管理可以客观评价医疗卫生改革的效果,为政府和卫生部门制定改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死因信息管理制度需要进行以下工作:一、死因信息的规范收集。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规范死因信息的录入、存储、传输和利用,确保死因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死因信息的统一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死因信息的统一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员、管理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死因信息的安全可靠。
三、死因信息的分类和分析。
医疗机构应根据死因信息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分类和分析方法,对死因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发现规律和趋势。
四、死因信息的定期报告。
医疗机构应结合死因信息的分析结果,定期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死因信息报告,掌握卫生状况和医疗服务情况,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死因信息的利用和推广。
医疗机构应根据死因信息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死因信息的利用和推广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死因信息的认识和运用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建立死因信息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管理机构和责任分工。
死因监测报告制度
阳城县人民医院死因信息登记报告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院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获得及时、准确的死因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关于使用<死因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以及《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组织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组长:XXX成员:XXX XXX XXX二、职责1、执行国家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规范与相关标准,建立健全本单位死因登记信息管理组织与登记报告制度。
2、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因医学证明书》,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死亡原因按照ICD-10进行编码和审核,并按程序完成网络直报。
3、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与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
三、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1、报告人(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疗卫生人员负责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报告类别(1)、正常死亡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其他场所死亡个案其他场所发生的死亡者,由负责诊治的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即死亡的,应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2)、非正常死亡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由辖区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次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主要是将系统改为分布式,以提高
系统的性能
对所有个案卡的操作增加限制 在保留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所有功能的基础之上,添加了些新的 功能以方便用户使用
对报表部分的内容进行修改,对报表的种类有所变动,并且改变了各统 计所使用的ICD10编码的分类
改造内容——功能结构
改造内容——统计分析
死因质量反馈 该功能主要是用于上传所需的报表反馈文件 目前只允许国家级用户可新建类别及上传附件 省级以及地市级平台可在各自平台下载国家级所上传的附件
改造内容——字典管理
字典管理(除村编码维护) 字典管理模块功能与原系统一致 由国家级用户通过国家级平台进行操作管理 由于原先的ICD103编码不用于现在的统计,所以也对应的取消了 ICD103编码的查询及管理功能
改造内容——功能结构
增加GBD160编码的浏览功能
取消原系统中ICD103编码的维护
报卡管理——死亡卡查询
改造内容——死亡卡查询
按钮位置 添加、导出EXCEL以及导出全部按钮都移至列表上方,此为本次框架 的统计风格
查询条件 1. 增加性别、监测点类型、小概率事件查询条件 2. 原卡片状态条件中新增“全部(含删除)”选项 操作限制 1. 直报用户登陆后,权限被放大,可查询本区县内的所有个案,但 不允许操作 2. 对添加、修改、删除、审核等操作功能只能在地市级平台由区县 级用户来操作 3. 未终审个案由个案报告地管理(操作),已终审个案由户籍地管 理(操作)
为分年龄定时统计
原始报表:即平时所查询使用的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以及周报
调整报表:只含有年报,且在每年原始报表的年报数据产生后,根据当 年的漏报率,重新计算出各地区的死亡数
详细GBD160编码分类可通过字典管理模块的“GBD160编码”功能进 行查询
改造内容——统计分析
常规质量分析
改造内容——统计分析
分地区死因顺位统计分析
更改了原来对死因顺位的分类
改造内容——统计分析
传染病定时统计
传染病定时统计即原系统中“法定传染病定时统计” 只展示存在死亡个案的病种
改造内容——统计分析
GBD160定时统计
改造内容——统计分析
GBD160报表为新增统计,根据GBD160分类对死亡个案进行统计
新增了GBD160编码的管理查询功能
改造内容——字典管理
村编码维护
管理:分年度管理 关联:每年维护的时候选择上一年度的村名,方便对村编码的追溯 人口:在维护村编码的同时,需对该村的人口进行维护
改造内容——死亡卡查重
改造内容——死亡卡查重
增加功能 1. 将查重功能独立为一个功能,并提供了导出EXCEL功能,导出内容 与死亡卡查询中的导出EXCEL一致 2. 增加“推荐条件”提供合理且常用的搭配条件,来辅助查重工作的 进行 权限放宽 1. 对查重时的地区范围放宽到市级 2. 直报用户也可以对本区县内的所有报卡进行查重 操作权限 对查询出的重复个案,只提供查看及删除功能,且删除功能的权限与死 亡浏览中一致
改造内容——统计分析
更改为实时统计,每月对当前年的各报表数据进行更新
当用户选择查询月报时,可勾选“显示累计月结果”,查询从选择年 份1月至所选择月份的累计分析结果
“县级以上医院未报告单位比例”和“县级以上医院报告及时性”两 项指标默认页面不再显示,只有勾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时才进行 分析 增加重卡率指标
改造内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计分析
改造内容——统计分析
实时统计、定时统计 如上图所示,实时统计与定时统计中,所使用的ICD10的分类都改为 现用CCD编码 相关统计包括:分地区实时统计、分单位实时统计、分地区定时统计、 分单位定时统计、分年龄定时统计、卫统29-2报表(原始、调整) 具体CCD编码所含详细分类在字典管理中进行查询
报卡管理及漏报管理
在功能树中去掉死亡卡录入功能 将死亡卡浏览页面中的查重功能提取出 来成为独立的死亡卡查重功能
在漏报模块中增加漏报计划管理功能
改造内容——功能结构
统计分析
增加分单位实时统计 增加死因质量反馈 增加统计报表子模块 法定传染病定时统计更名传染病定时统计 除去分职业定时统计 取消“卫统(8-1)报表统计”及“卫统 (8-2)报表统计”
改造内容——死亡卡录入
死因链
1. 在死亡卡录入页面,填写死因链时新增了“生成根本死因”功能, 可根据用户所填写的死因链,自动推算出死者的根本死因 2. 对于死因链中ICD10编码的填写,本级用户可手动填写,直报用 户则只能通过“选择”按钮进行选择录入
改造内容——死亡卡录入
死因校验 零概率事件: 提交保存时,对年龄以及 根本死因进行校验,对于 一些预先定义的,不可能 发生的情况给予提示,并 不允许保存。 小概率事件: 提交保存时,对年龄以及 根本死因进行校验,对于 一些预先定义的,有可能 发生的特别情况给予提示, 若用户“确定”则系统允 许保存。 注:具体零概率事件及小概率事件详见附录
改造内容——无名尸卡录入
无名尸卡编号 由于采用分布式部署之后,各地区的个案通过各自的平台独自管理,为保 证各地区的个案汇总至上级之后编号不会冲突,所以改有系统自动生成
改造内容——漏报计划管理
漏报计划查询
作用:对漏报工作的开展与结束进行管理 权限:由国家级用户通过国家平台进行管理操作 启动:对应的漏报计划启动后,基层用户可通过各自的市级平台开展 漏报工作,并在“年份”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年份 结束:对应计划结束后,基层无法选择相应年份,导致无法录入,从 而结束该次漏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