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上课
《逍遥游》上课.ppt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 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 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 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 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 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 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 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 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蜩与学 鸠以为自己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因此它 们嘲笑鲲鹏。蜩和学鸠不是没有所待,而是必 须凭借外力。
涸辙之鲋 潦倒的生活
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 同时,与惠施为友。曾做过 蒙地漆园小吏,管理生产漆 的工匠。后来厌恶政治,脱 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 着隐居生活。
独特的精神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 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 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 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 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 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
归纳第三段段意:
这些有才有智 有修养的人都 没有达到真正 的“逍遥游”, 更何况那些普 通人呢?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 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 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 “犹有所待者”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 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 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 才打算往南方飞。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 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 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预习。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二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板书文言现象)(一)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人教版必修5《逍遥游》公开课课件优秀课件(28张PPT)
壹 《庄子》• 《庄子》一书,今存 33 篇,分为 内篇7 ,
是庄子所作,外篇15 和 杂篇11 ,学术界认 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汪洋恣肆,想象 奇特丰富, 气势 波澜壮阔。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 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 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 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 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 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 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 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 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
至人 神人 圣人
贰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 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 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 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 鹏、蜩蝉、学鸠、斥鴳 等。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 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 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 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鉴赏全文
贰 文章的论证思路:
逍 遥游
吴川市第一中学 杨灼群
壹
有个故事回来,发现自 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找回 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 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
本事传到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 ‘楚’字,说‘人丢了,人捡’ ,就更有意 义了。”
庄子知道了此事,他说:“如果再去掉 一个‘人’字,说成‘丢了,捡了’ ,其意 义就更大了。
小知①不及大知,小年②不及大年③。奚以④知 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 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 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
示范教案(逍遥游)
示范教案(逍遥游)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品味《逍遥游》中的诗意,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品味诗意,培养兴趣。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意境解析。
2. 诗意的体会。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逍遥游》原文、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让学生朗读《逍遥游》原文,感受诗意。
3. 分析作品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讨论:《逍遥游》中的诗意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5.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逍遥游》原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逍遥游》中诗意的体会。
第二章:逍遥游的主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逍遥游》的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1. 主题思想的把握。
2. 寓意剖析。
教学难点:1. 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
2. 寓意的挖掘。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逍遥游》主题分析、寓意解读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2. 分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寓意。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4. 讨论:作品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主题思想和寓意?5.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回顾《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逍遥游》主题思想和寓意的理解。
第三章:逍遥游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逍遥游》中的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对主题的体现。
教学重点:1. 人物形象的识别。
2. 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1. 人物形象的特点归纳。
2. 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联。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逍遥游》人物形象分析等。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逍遥游教案篇一一、学习目的: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阅读、体会、分析五、学习过程【一】积累1.重点词语怒:奋发范例讲解:怒而飞(振翅奋飞)斯:则,就范例讲解:风斯在下矣:(风就在下面了)夭阏:阻塞范例讲解:莫之天阏(没有阻碍)枪:触、碰范例讲解:枪榆枋而止(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控:投,落下范例讲解:控于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罢了)效:显才能范例讲解:知效一官(才能胜任一官之职)比:合范例讲解:行比一乡(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正:本所应有范例讲解: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恶Wū:何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2.通假字冥,通溟范例讲解:北冥有鱼培,通凭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知,通智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辩,通辨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而,通耐范例讲解:而征一国有,通又;反,通返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辩,通变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3.古今异义海运:海波动荡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野马:游动的雾气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果然:饱的样子范例讲解:腹犹果然众人:一般人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羊角:旋风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 2.使动用法范例讲解: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5.固定句式1.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二】翻译课文逍遥游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
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课件
艺术享受
欣赏《逍遥游》不仅可以感受 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 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与 自然的和谐。
总结和要点
1 陶渊明和《逍遥游》
陶渊明是唐代文学家,诗歌作品《逍遥游》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和逍遥生活的渴望。
2 主题和意义
《逍遥游》主题包括追求自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超越世俗。诗歌内容寓意深远,艺术 语言优美。
这首诗激发了后来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3
文化熏陶
通过《逍遥游》,人们更加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也提高了对古代文 学的欣赏和理解。
逍遥游的现代意义
启发人心
《逍遥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 拥抱自然、追求内心自由与真 正幸福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疗愈心灵
在现代生活中,陶渊明的诗歌 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帮 助人们减压、净化心灵。
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们应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从 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超越世俗
作者通过表达追求内心平静和超然物外的态度,呼吁人们超越世俗的追求,追寻真正的意义 与价值。
逍遥游的文本解读
1 寓意深远
《逍遥游》的诗句意境丰富,一方面写景描摹细腻,另一方面寓含哲理,引发读者深思。
3 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
《逍遥游》被后人称赞、影响了诗歌创作,对于启发人心、疗愈心灵以及艺术享受具有 现代意义。
2 艺术语言优美
诗中运用了诗人独特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通过抒发内心情感,传达了诗人的思想和 意图。
3 反映个人情感
《逍遥游》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欢乐与舒畅,以及对真正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逍遥游的历史影响
1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逍遥游》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逍遥游》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教案篇1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2)[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属于道家学派。
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tiáo()与学鸠笑之曰(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10)小知不及大知()(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逍遥游》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1)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 纵横、气势特殊、汪洋恣肆的特点.掌握本文以寓言 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理解“至人无己,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理解作 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
“文哲大师”、“逍遥之祖”
2.野马也
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
思考:
第一段作者写了世间的哪些事物?它们 “有所待”的具体表现在哪?
一、之
1.鹏之徙于南冥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2.鲲之大
结构助词“的”
3.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4.则芥为之舟
代词,代“杯水”
二、而 、以 、焉 1.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关系
2.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 “用、凭借”
3.置杯焉则胶
兼词,于之
三、实词“志”、“置”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 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 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 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 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 评,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 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 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庄子,名( 周 ),战国中期宋
国人,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
继承和发展了( 老子 )的哲学思想,
是( 道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众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
( 主观唯心 )主义,他对待生活的
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
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
《逍遥游》(上课用)
辨,分别) ❖ (知,同“智”) ❖ (犹,同“繇”,喜) ❖ (辩,同“变”) ❖ (有,同“又”)
疏通、翻译课文第一部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 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 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 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这只 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那南海,是 天然形成的水池。
猎户失弓一事,体现了三个层次的思想境界。 猎人面对损失,想到只要是国人能从自己的损 失中获利就不是损失,这是胸怀全国的思想境 界;孔子认为只要有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得 利益,都不是损失,这是胸怀世界的思想境界;庄 子认为自己的损失能使任何事物获利都不算 损失,这种境界已经超出人的范畴了。如果按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点,猎人的思想境界是道 德境界;孔子的是道德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庄子 的则是天地境界。
听课文朗读,积累字音
北冥(míng ) 鲲鹏( kūn ) 抟( tuán ) 迁徙( xǐ ) 坳堂( ào ) 草芥( jiè ) 夭阏( è ) 決起(xuè)
蜩蝉( tiáo ) 舂粮( chōng ) 蟪蛄( huì gū) 大椿( chūn ) 斥鴳(chìyàn) 泠然( líng ) 万仞( rèn ) 蓬蒿( hāo )
逍遥游 上课
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外篇·秋水》
生死观—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 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 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 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 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 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 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轶事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 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 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 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 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 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 偏颇了吗?”(《列御寇》)
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宁做自由之龟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
之庙堂之上。
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
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
里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
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 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 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一只飞 舞的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 是庄周。突然间醒来,惊惶不定之间才知原来是我庄 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 成庄周呢?
《逍遥游》公开课课件
逍遥游公开课课件1. 引言「逍遥游」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诗意流畅的文字描绘了作者追求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精神境界。
本次公开课将深入解读《逍遥游》的文学内涵和哲学思想,帮助学员理解并应用其中的精神主张。
2. 《逍遥游》概述《逍遥游》是陶渊明的一篇骈文散文,形式上受到了汉代文学体裁骈文的影响。
文章通过陶渊明的视角,描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作者以自然风景的描写,表达了自由自在、闲适安乐的生活态度。
3. 主要文学特点3.1 描写自然景物陶渊明在《逍遥游》中大量运用了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
他通过对清泉、山岳、草木等物象的细致描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传达了对自然世界的喜爱和向往。
3.2 表达对世俗之苦的厌倦《逍遥游》以几乎完全抒情的笔调,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功利和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
作者通过刻画自然景物中的宁静与恬静,展示了自己希望远离尘嚣、过上宁静自在生活的愿望。
3.3 歌颂田园生活陶渊明在《逍遥游》中对田园生活进行了歌颂。
他描述了田园的宁静和平和,赞美了务农的劳动和丰硕的收获。
这种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既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社会乌烟瘴气现状的反思。
4. 哲学思想内涵4.1 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逍遥游》表达了一种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
作者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冷淡和对自在自由的向往。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消除功名利禄的追求和社会纷争,追求内心自由的生活状态。
4.2 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逍遥游》中所展现的田园生活,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
作者通过描绘务农的幸福和与自然融合的喜悦,呼吁人们回归到简单、真实的生活状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4.3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陶渊明在《逍遥游》中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反思。
他以自然景物的美好和安宁,对比了功名利禄和社会纷争的浮躁和痛苦。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既是对社会弊端的抨击,也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 遥 游
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 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一方面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偷钩的要处死, 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的腐败社会使 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 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 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 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 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 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第二部分: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 “有待”,存在“小大之辩”。(辩——区别) 第1层: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的道理。 (不及——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之意) 第2层:补充印证,点明“小大之辩” 第三部分:由物到人,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效”“比”“合”“征”四种人,虽有才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顺应万物 智修养,但为功名利禄束缚,所以仍未达到逍遥 本性,达到物我一体 —— 无己、无功、无名, 游之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轻妙可观,但犹有 才算是逍遥游。 所待者,还未能算是逍遥游。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塑 造大鹏的形象的?
(1)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 鹏,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 要乘海风做万里之游,大笔挥洒,向我们展 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 (2)(引证)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 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 (3)侧面描写,通过九万里高空的高远景 象来衬托大鹏形象,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 来比说,对于鹏飞冲天的这种情景又做了 具体细致的描写和十分生动的形容。
疏通、翻译课文第三段
2.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作者对宋荣子的 态度怎样?
•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由“斯已矣”“虽然,犹有 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 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人 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 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 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 是有所待,所以与逍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 理所当然要为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但庄子 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 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 “未树”逍遥境界。
2.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 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 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小年之大年的彭祖, 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 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 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 “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 而是以“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 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这里的 “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 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 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 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 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 亦悲乎! 译文: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见了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 道一月的时间变化;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 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冥灵这种树, 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远古时代有一棵 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 寿命长的。可是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闻名于世,一般人与他 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 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 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 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况且水积聚得 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 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 一只杯子就贴地了,这是水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 的积聚得不够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 量。
通假字
小知不如大知 此大小之辩也
知 通 智 辩 通辨 独 相比 直上穿过
解释词语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绝云气,负青天
翻译:
奚以知其然也?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第二部分:归纳上文,补充印证,万物 “有待”,存在“小大之辩”。(辩——区别) 第1层: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的道理。 (不及——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之意) 第2层:补充印证,点明“小大之辩”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 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 南。 译文: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那风 就在它的下面,然后它才能凭风而行;鹏背 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 向南方飞行。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 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 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 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归纳第二层层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层的归纳、补充、 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 “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分析第三层:
作者提及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知效一官 以世俗之见自视 行比一乡 以出类拔萃自居 德合一君 (蜩、学鸠、斥鴳) 而征一国
宋荣子 列 子
淡泊名利、犹有未树 超脱于世、犹有所待 (大鹏)
未 达 逍 遥 之 境
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 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 凭借什么呢? 如何做到“逍遥游”?
无己,无功,无名
疏通、翻译课文第二段
பைடு நூலகம்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 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 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 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 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 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 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 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 可笑。
疏通、翻译课文第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 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 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 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一部分: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 埃,均“有所待”。 (待——凭借) 形体硕大无比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 作比,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 因为水浅舟大。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3层:反驳蜩与学鸠:此二物也有所待,以 行路备粮作喻反驳。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 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 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那南 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海。《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 的书. 《齐谐》上记载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 拍水,激起几千里的波涛。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 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 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 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 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 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 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 又何如?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 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落 在地上说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 往南飞呢?”到郊外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 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 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 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 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 有所待,要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 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 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 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 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 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 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 也。 译文: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 有一个黑色的深海,那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边有一条鱼, 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 作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双翅展开 说像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 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 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我飞腾起来,不过十几尺高就 落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 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 “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 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