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资料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中国建筑史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1、⼲阑式建筑(⽊构架建筑)井⼲式建筑(不是⽊构架建筑)2、最早空间理论——⽼⼦《道德经》: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3、影响建筑形制的因素:1、⽞学2、礼制——《周礼考⼯记》:匠⼈营国,⽅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4、中西建筑⽂化的差异:稳定,变⾰第⼀章清式⽊构架建筑平⾯第⼀节单体建筑平⾯⼀、单体建筑平⾯的构成要素——间1、间的概念:(1)四柱之间的空间(2)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与⼭墙平⾏的屋架的空间)2、出廊——正式出廊:(1)⽆廊式(2)前出廊式(3)前后廊式(4)周围廊式3、⾯阔和进深4、间的名称:(1)⼗⼀开间:尽间稍间次三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次三间稍间尽间(2)九开间:尽间稍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稍间尽间(3)七开间:尽间稍间次间明间次间稍间尽间(4)五开间:尽间次间明间次间尽间(5)三开间:次间明间次间5、间的不等宽现象(1)中间(明间)最⼤,依次递减(2)明间最⼤,尽间最⼩,其他开间⼤⼩相等,宽度介于明间和尽间之间(3)间的不等宽现象的原因:①功能的原因②经济的原因③结构的原因(技术)④审美的原因6、间架柱⽹:(1)架(清):檩的数量(进深⽅向)为架的数量(2)步架(宋):两条檩之间的距离为⼀架(檩-1=步架)⼆、单体建筑的基本形式:1、正式:长⽅形2、杂式:除了长⽅形以外,都是杂式第⼆节庭院空间的组群布局⼀、建筑组群平⾯的形式1、扩⼤建筑规模的两种形式:(1)量的扩⼤(2)数的增加(中国建筑规模扩⼤的形式)2、建筑组群的离散型布局:(1)贯联式布局(2)联排式布局(3)散点式布局(4)庭院式布局3、庭院式布局的优点和功能:(1)空间聚合功能:空间组合功能,平⾯功能布局通过庭院分隔并连接。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资料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二里头的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以看出更为 规整的庭院式建筑群,在夏代至商代早期,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 定型。
商代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程度,手工业 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 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 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西周时期,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 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 城大的不超过王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 之一,小的九分之一。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要点
原始社会建筑 奴隶社会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 段。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缓慢的,我们的 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 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 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 求。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中国建筑史理论资料
第一章城市一、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最普遍的一个定义,即非生产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武士、巫师宫殿、祭坛、城墙——城市出现的标志中国城市的发展阶段粗略的分为四个阶段1、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还可以细分,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城的发展经历了从氏族社会的居住聚落到军事君主制的城堡、最后到城市的过程。
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内蒙古中南部石城址古文献中,城本身就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名词指城墙,一是动词筑城墙。
从都邑到城、市2、秦汉时期,城市体系形成都城与地方城市两大类。
秦统一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郡要设郡治、县要设县治,出现了郡城、县城。
至此,从职能上分化出另一类城,地方城市。
3、三国至隋唐,都城与地方城市存在相互对应的邺城制度与子城制度。
邺城与先前都城形制迥不相伦,曹魏邺北城之后始出现了全城整体规划,应该讲开创了全新体系,并影响北魏、东魏、北齐和周边国家如渤海国等,特别是日本的藤原京、长冈京、平城京、平安京等列都城建设。
这一时期在城市管理制度上较有特点,采用里坊制。
4、宋至清,里坊制解体,城市类型多样化。
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即里坊制的瓦解。
里坊制的瓦解及造成瓦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导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
如:(1)手工业城市:纺织中心:松江、苏州、杭州;陶瓷中心:景德镇、宜兴。
制盐中心:自贡。
(2) 商业中心城市:扬州,重庆等(3)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泉州等(4) 军事城市,如长城沿线的一些“镇”。
二、城市选址第一考虑的要素是——水。
一方面指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时代,水还包含了一个交通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防洪。
对都城来说,城址的选择还要有政治、军事上的考虑此外,自然地理条件还要便于守卫。
三、筑城办法城墙:1、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
2、宋代以后,城墙开始使用包砖,但还不是很普遍,一般在重点部位使用,3、明代以后,城墙全部使用包砖作法。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二)商(前1600~前1046年)·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 ·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人物:公输班-鲁班 ·开始修筑长城 ·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国力强盛,建筑大发展,留存的建筑形象丰富(画像、明器、墓葬)·陵墓仍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五陵少年: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等七座·东汉公元25年定都洛阳,都城内有东西二宫,文献记载有椒房、温室殿、冰室等防寒祛暑房(四)三国(公元220~265)(五)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1)(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佛寺、佛塔、石窟寺的出现——建筑最大成就·琉璃始于南北朝·南朝仅陵墓、石刻墓表及石象生出色·北魏洛阳城为第二大城对以上900余年进行总结:·汉代为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始于汉代·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已基本定型·后期,佛教哲学艺术的传人、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趋于雄浑而带巧丽风格·东晋、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四、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隋、唐、五代、宋、辽、金)(一)隋(公元581~618)。
中国建筑史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整理
小式做法 3~5 间 3~7 架
无周围廊 不可用琉璃瓦和筒瓦 不许用庑殿、 歇山,不许做重檐 无斗栱 无飞椽、 随梁枋、 角背、 扶脊木 节点构造比较简单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支承挑檐檩、联结柱网、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抗震装饰作用、
等级标志、模数作用
1
6.宋代的材分制和清代的斗口制的比较
宋代是断面模数,双向控制,清代是单向模数、 宋代的 斗口( 10 分)和比材( 15 分)小,
可供选择的余地大、清代等差容易记住
木构架建筑的台基
1 .填空题 : 台阶的类别根据做法不同可分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和礓礤;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正阶踏跺、垂手踏
跺和抄手踏跺
2 .简答题 : ( 1 ) 台基的作用?
防水避潮:结构、生活。稳固基础。调适构图。扩大体量。调度空间。等级标志。独立建坛。
( 2 ) 平台式台明的理性化特点?
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什么 ?
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2. 穿斗式构架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 ?
优点: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简化了屋面用料、简化屋檐的
悬挑构造、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局限性: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
结构上多了一个层次,更稳固
清式木构架形式
1 .填空题: 抬梁式构架是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穿斗式构架是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密檩穿斗式和疏檩穿斗式 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
2 .名词解释 :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斗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荣威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主要方面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工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至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至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大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一的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高颐墓石阙西阙:第二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工记》,“匠人营国,九千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里,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面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面是市场。
这个可以比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面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是指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1.史前时期: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和土坯建筑,以及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玉器等建筑装饰。
2.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主要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类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故宫和颐和园等。
3.近现代建筑:中国近现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例如民国时期的南京总统府、上海外滩等。
4.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例如鸟巢、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等。
除了建筑本身的发展,中国建筑史还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中国建筑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建筑历史部分:原始社会: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青藏高原——碉房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龙山文化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
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
悬山、庑殿普遍。
多层木建筑普遍。
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
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三国、魏、晋、南北朝: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
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
北魏主要建筑: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柱础——覆盆式、莲花式收分——上细下粗隋唐五代: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
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
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
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赵县安济桥(隋李春)石拱桥。
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
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
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工官制度(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 H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一、概述:1、真正建筑的诞生: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二、主要遗址介绍:(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1-2 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
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中国建筑史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宋(960~1279年)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 展——门窗、彩画、家具。 砖石建筑达到新高度。
开元寺料敌塔
彩画
小结:
宋代在传统建筑的发展上处于一个大转变时期,经历了五代十国的高度发展 后,不再继承唐代的雄健深沉,而是创造出来更为婉约秀美,造型多样的建筑; 后历经辽代、西夏、金代的交融贯通,使得后来的元代建筑具有一种潦草豪放 的建筑风格。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唐 (581~618年)
南禅寺正殿
佛光寺大殿
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建筑: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 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唐 (581~618年)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能体现唐代木构建筑特征的一例。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中国传统建 筑的技术和艺术在这300多年间达到一个伟大的 巅峰。
秦汉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代,建筑成就斐然。魏晋南 北朝是一个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时期,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破旧立 新、达到新的辉煌积蓄了力量。
1.城市建设高潮; 2.大型工程; 3.木构技术进一步完善; 4.屋顶丰富; 5.砖石结构发展; 6.佛寺营建兴盛; 7.园林建设发展。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公元581~1279年)
庭院
岐山凤雏遗址——“瓦屋”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技术突破——瓦、瓦当
奴隶社会建筑
《考工记》城郭之制——王城图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城郭之制——淹城
《考工记》:春秋末期齐国关于工艺标准和制度的官书。所记载的城市规划思想开创了我国古代方格网城市的先河。
小结:
中国建筑史
汉 白 玉 华 表
鸱吻
鸱吻[a kind of ornament of roof ridge](音吃吻),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 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 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 吻”。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王右军 《告誓文》﹞ 开元 初年, 润州 江宁县 瓦官寺 修讲堂,匠人於鸱吻内竹筒中得之。”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 汉武帝 作 栢梁殿 。 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 字,见其吻如鸱鸢,遂呼之为鸱吻, 颜之推 亦作此鸱。”《续资治 通鉴· 宋太祖开宝五年》:“其馀官称,多所更定,宫殿悉除去鸱 吻。”
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形状像四脚 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 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 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 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 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 “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像这种 吻兽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 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意为每天 有十条龙守宫殿。这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 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 渗入。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 人们还会发现,鸱吻的背上插一剑。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 (公元239-374年,晋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 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县令,感晋室棼乱,弃官 东归,周游江湖,传说东晋宁康二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 口拔宅飞升。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旌 阳)的剑。鸱吻背上插许逊的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鸱吻 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鬼怪 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 清式殿堂建筑,不论是庑殿顶还是歇山式建筑的房脊之上, 都把建筑的功能与艺术造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起到建筑 艺术中的完美和谐的统一,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最高型 制。在等级森严的帝王时期,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寺 庙一类的皇家建筑,是中轴线建筑最常采用的形式,如故宫 午门、太和殿等。
中国建筑史重点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中国建筑史精品PPT课件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始建年代不详,重 建于唐建中三年)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
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因此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金辽时期建筑
这个时期接近于唐代风格,为了扩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中国建筑史资料完结版
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单体建筑的构成:①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间构成单座建筑,间由相邻两榀房加构成。
②槽”概念: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列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佛光寺大殿)③其他相关概念: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依次逐柱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倒。
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反宇向阳:古代房屋檐翼角向上翘起,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二:建筑群的组合:建筑群组合的基本原则及实例(北京故宫、天坛);庭院的围合方式——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用廊围合)主房前两则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间,前设院墙与院门,通称“三合院”。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
实例—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型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天坛—1)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4)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中国建筑史资料
中国建筑史资料一.名词及条目1,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2,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3,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4,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5,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 ,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9 ,L<<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12,J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13,L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14,J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15,L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16,J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17,L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18,J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19,L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20,J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21,L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22,J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29,L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30,J墀(音池chi)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31,L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32,J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33,L槅扇: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34,J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35,L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36,J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37,L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8,J间的名称: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39,L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40,J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41,L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42,J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中国建筑史图表整理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仰韶文化(距今9000-4000年)1.浙江余姚河姆渡最早木结构建筑干阑式木结构榫卯技术出现长江流域;母系氏族2.西安半坡村遗址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大房子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时期聚落3.陕西临潼姜寨最早典型的农耕聚落龙山文化父系氏族 1.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2.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3.建筑构造技术中出现石灰干燥、陶化以及彩绘装饰做法4.建筑空间出现“吕”字形平面木结构的特点:1.穿斗式:云南白族民居;2.抬梁式:北京四合院;3.井干式:4.干阑式:广西侗族民居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夏前2070年~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1.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2.未见瓦,“茅茨土阶”。
1.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2.大量使用青铜器、已有甲骨文3.商——我国城市雏形出现。
商前1600年~前1046年1.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3.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4.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遗址5.殷虚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世界文化遗产。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中国第一四合院 1.严格的等级制度,出现,《周礼考工记》“三朝五门”春秋战国成书,记述周代王城建设制度。
2.瓦的发明,脱离了“茅茨土阶”2.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备注:1.人物:鲁班 2.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 3.开始修长城 4.瓦大量使用 5. 有建筑装饰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殷虚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秦都城雍城山西平顺明惠大师塔单层塔;多属高僧墓塔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洛阳白马寺河北赵县安济桥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雅安高颐墓阙神通寺四门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嵩山嵩岳寺塔大雁塔玄奘墓塔小雁塔登封法王寺塔大理寺千寻塔明惠大师塔净藏禅师塔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五代907年~960年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由唐代方形单层塔壁转变为宋代多边形平面、有塔心室的首例 1.由席地危坐到垂足坐的转变(家具大变革)2.哲匠喻浩《木经》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石塔宋960年~1279年宋建都汴梁(河南开封)城市的里坊制被突破,形成开放城市。
中国建筑史年表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2004.3.7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一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二屋身灵活可亭、可仓、可室、可厅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二、院落式布局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三、有规划的城市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大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 四、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五、特有的建筑观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门学术..崇尚俭朴..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一、城市•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1.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2. 北魏洛阳城 3.明清北京城 4.元大都 5.隋、唐洛阳 6.明南京城7.汉长安城•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中国的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的..•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北京古都的风貌改变较大;尚未列入•里坊制: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发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二、宫殿:•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外朝| 治朝| 内朝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殿的三倍..•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的影响;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三、坛庙:•坛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 •庙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大祭:皇帝亲自祭祀;中祭:皇帝派大臣代祭;望祭、不设庙;只朝所祭方向遥祭..•圜丘祭天的坛..•特征建筑物:天坛、孔庙应作全面了解..四、陵墓:•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中国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错金银的“兆域图”战国时期..•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制;用栢木断类成的墓室;栢木心为黄色;木断头皆朝内;故称..•陵邑:汉陵各设陵邑;即小城市..迁各地富豪及前朝官吏来居住;名为守陵;实是强干弱枝;便于统治管理..•唐代陵墓:“因山为穴”以乾陵为例;了解其布局特点.. •五音姓利:阴阳堪舆术先按姓分属五音宫、商、角、徵、羽而择地不同..宋代国姓为赵;属角音;墓地要“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故宋陵由高向低而建..•明十三陵:选址、布局、单体建筑均具很高水平应对其作评述..五、宗教建筑:•佛寺布局的演变: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塔可有可无..•明、清佛寺建筑典型布局..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另附各种院..•佛教四大名山:1.山西五台山文书菩萨道场;2.四川峨眉山普贤;3.安徽九华山地藏;4.浙江普陀山观音..•道教名山:江西龙虎山、江苏矛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山东崂山、陕西华山..•道教建筑的特点:1.以“宫”、“观”、“院”等命名;不以寺称; 2.所奉神像蓄发长髯;穿中试衣袍;3.不以塔为膜拜对象;4.常有洞天福地等园林布置..•伊斯兰教礼拜寺建筑特点:1.不供偶像;2.设朝圣地麦加朝拜的龛;3.不用动物图像作装饰;用可兰经文、植物及几何图案作装饰;4.设有邦克楼;望月楼;浴室等..•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寺:1.广州杯圣寺俗名狮子寺;2.泉州清净寺俗名麒麟寺;3.杭州真教寺俗名凤凰寺;4.扬州仙鹤寺..•舍宅为寺..南北朝盛行的社会风尚..致仕之士舍出住宅作佛寺;以前厅为殿;后堂为讲堂..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1.佛光寺东大殿——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现存最大质量最好的木构建筑..2.隆兴寺摩尼殿——河北正定;建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25年;四出抱厦;山面朝前..3.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天津蓟县;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木塔;结构合理..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的精品..4.晋祠圣母殿——山西太原;建于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建..殿前有鱼沼飞梁..5.道观寺永乐宫——山西芮城;元初建筑;建于元中统三年公元1264年..内中壁画着称;永乐宫原址山西永济;因修三门峡而移建芮城;是我国文物保护迁建古建筑较成功的一例..6.清净寺俗名麒麟寺——福建泉州;元至正年间重修;公元1341~1370年;保持外来影响.. 7.布达拉宫——西藏拉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8.席力图召——内蒙呼和浩特;修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1.第一组1.1.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为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中国建筑的图腾斗拱在很大程度上留有井干式建筑的遗意。
1.2.先秦老子《道德经》书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精彩论述堪称我国最早的建筑空间论。
1.3.我国一直最早由绑扎转为榫卯连接的木构建筑遗址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能体现多组团向心布置的聚落遗址为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1.4.庭院式和合院式为我国传统院落空间布局的两种基本形式,遗址最早的合院式布局实例为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1.5.秦始皇陵的巨大斗形封土称为方上,明清两代帝王陵的穹窿形封土称为宝顶。
1.6.明初官至工部左侍郎的苏州匠人蒯(kuai)祥为北京故宫乃至整座北京城的建造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末民初苏州匠人姚承祖著有《营造法原》,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工匠的技术水平。
1.7.北宋汴梁是我国第一座有里坊制向厢坊治转化的君主专制时代的都城,中国古代城市化最高峰时期的都城是南宋的临安。
2.第二组2.1.《考工记》关于城市营建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2.四川雅安的高颐墓石阙是现存最雄壮优美的汉阙实例,后世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左右的翔鸾阁和栖凤阁,以及明清故宫南部的午门都还存留着这一建筑形式的余绪。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室主要殿堂采用了东西堂制度,隋唐时期宫室则在纵深方向上重新比附周礼中三朝制度,即大朝、日朝、长朝。
2.4.一般认为建于公元523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同在嵩山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边形塔。
2.5.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殿堂为建于公元857 年的佛光寺大殿,最古老的木构厅堂是建于公元782年的南禅寺大殿。
2.6.北宋画家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沿汴河两岸生机勃勃的城市景象。
2.7.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是记录北宋园林面貌的重要文献。
3.第三组3.1.梁思成研究中国古塔,把塔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3.2.我国建筑发展的特点是官式建筑时代特征明显,而民间建筑则地域性特征明显,而各种建筑类型空间构成同质化倾向显著,都有院落式布局的特点。
3.3.北宋初年浙东木匠喻皓著有《木经》一书,可惜已经失传,现存沈括《梦溪笔谈》摘录了原书若干片段。
3.4.出三跳斗拱宋代称为六铺作,在清代则成为七踩斗拱。
唐代建筑光寺大殿外檐斗拱外出跳,成为七铺作。
3.5.无锡寄畅园较多地保存着明末的布局面貌,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大造园家的回归现实主义的造园思想。
3.6.应县木塔外观 5 层,内部结构层为九层。
4.第四组4.1.穿斗式木构架具有用料小,适应性广,整体性强的特点,适宜建造造价低的住宅屋舍一类建筑,而抬梁式木构架则常用于宫殿佛寺等大型重要建筑。
4.2.《周礼·考工记》云“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使屋顶似乎可以排水快而远,是屋顶形成圜和曲线的原因之一,如翼轻展的曲线美也随之形成。
4.3.《营造法式》的著述者为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汇集历来工匠经久可行之法,对技术的总结与传播起了很重大的作用。
4.4.清故宫建筑有琉璃屋顶的剪边形式,如文渊阁是黑琉璃绿剪边,而御花园的浮碧亭等则是绿琉璃瓦黄剪边。
4.5.清式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
4.6.建筑屋顶中,为了防止屋脊显得短小,常常把庑殿顶的正脊向两侧推出,从而使四条垂脊形成空间曲线,这种做法称为推山。
4.7.与普通建筑台基相对应,富于装饰的华丽的建筑基座须弥座,形式来源于佛教莲花座。
5.第五组5.1.斗拱在宋代称为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清代称为斗科或斗拱,江南称为牌料。
5.2.中国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在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由巢居发展)(由穴居发展而来)5.3.汉代木构建筑渐趋成熟,根据当时的画像砖、画像石、明器等间接资料来看,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5.4.北魏年间建造的嵩岳寺塔的形式为密檐式砖塔,它的二层以上部分为15 层密檐,卷杀曲线优美。
5.5.北宋末年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构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照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
5.6.明代末年私家园林有了很大发展,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著作。
此书层传道日本,被称为《夺天工》。
明代造园工人技术也提高了,有专门叠山种花的“山子、花园子”。
5.7.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和预算分别由样房和算房承担,样房是由雷姓世袭,称为样式雷,其祖雷发达是木工,所存建筑设计模型称为烫样,图纸称画样。
5.8.唐代佛光寺大殿外檐斗拱外跳华拱第一、三跳头上不置横拱称为偷心造,第二、四跳头上置横拱,称为华拱。
6.第六组6.1.北宋时政府颁布了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它是王安石变法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6.2.清代北京沟渠疏浚有董姓商人世袭承揽,称为“沟董”。
7.第七组7.1.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大木大式建筑使用斗拱结构,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
7.2.战国时期城市大发展,里坊制确立: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定在一些定时开闭的“”中,均环以高墙,由专人管理。
7.3.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寺可以分为塔院型、僧院型和佛殿型三种。
7.4.现存最早的单体木构建筑为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
7.5.明中后期,江南出现了一批造园专家,如计成、康熙时的、周秉忠等,他们原是文人,擅长绘画,又参与造园设计与施工。
7.6.关于古建筑有些通假字,例如商周陵墓,常常四向有斜坡墓道向椁室,称为“木椁(guo)室”,汉代随葬品冥器也称为“明器”。
7.7.1929年,民国政府曾经有一个“上海新市区规划”,想与租借争辉,以现江湾一带为中心共七千余亩土地进行规划建设,但未完成。
8.第八组8.1.中国古代城市布置中,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郭的功能区分很明确,城市保护国君的,而郭是看管人民的。
8.2.明初规定,庶民所居房屋,不许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彩绘,否则称为儹越,其中“”,指的是由相邻的两榀屋架构成的空间。
8.3.长安城是汉武帝所建最大宫殿,他迷信神仙之说,在公众治太液池,池中堆蓬莱、方丈、瀛洲、诸山,象征东海神山。
8.4.中国古代统治者崇尚儒学,全国普遍建文庙,各地均模仿曲阜孔庙,形成一个特殊的系统,如泮池、“”照壁、棂星门、“”牌坊、大成殿等,均为同一模式演变而成。
8.5.北京故宫从大清门到太和殿,中轴线上依次布置通过5 座门、 5 个封闭空间,总长1700余米,形成三处空间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8.6.关于古建筑有些通假字,例如清式彩画中最尊贵的和玺彩画也称为“宫廷建筑彩画”,屋顶形式中的歇山顶也称为九脊顶屋顶顶等。
8.7.1928年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建筑领域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在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和主要研究人员梁思成和刘敦桢的带领下,进行了大量工作,出版了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9.第九组9.1.汉代的一种住宅形式坞堡,即平地建坞,四角建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以加强防卫,现存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民居既是其影响的余音。
9.2.天安门的屋顶形式称为重檐歇山顶,太和殿的屋顶形式称为重檐庑殿顶。
9.3.唐到五代是我国家具形式大变革时期,南北朝时期尚普遍保持的的起居习惯,至此基本绝迹,代之以的各种家具以适应当时已经普遍的垂足坐习惯。
9.4.北宋是保持古代陵制的最后时期,献殿和龟头屋墓室在同一轴线上,到了明清,就成为:、方城明楼和宝城地宫的形式。
9.5.明清时期佛寺布局逐渐规整化,沿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如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僧人用房等。
9.6.北京故宫前三殿中的主殿奉天殿,明代原为重檐庑殿九间殿,属于最高级殿宇,清代改建为间,但总尺度没有大的变化。
9.7.南京中山陵采用竞赛的方式选择了建筑师吕彦直的方案实施。
10.第十组10.1.在构造上,檩条搁置在梁头上,梁再搁置在柱头上,这种木构架形式成为抬梁式。
10.2.佛教石窟著名的有敦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等。
10.3.现存单体尺度最大的木构单体建筑为佛光寺大殿和明长陵。
10.4.上海真如寺大殿是江南保存最好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10.5.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的说法,来说明园林意匠的重要性。
10.6.建筑角梁的构造做法在南方以苏州一带的水戗发戗和嫩戗(qiāng)发戗两种形式为代表,戗指的是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10.7.清官式建筑屋面举高,其中飞檐为三五举,脊步为九举,其余按照檩数不同,分别为五举、六五举、七举、七五举等。
10.8.清承德外八庙建筑群中的普陀宗乘庙模仿了藏地的布达拉宫形式。
问答题1.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答:1.穿斗式:用穿枋吧竹子串联起来,形成一品一品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2.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撑起较短的梁3.井平式;用天然原木或者经过加工成为方木,多角形的幕僚层层叠成为房屋墙体,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叠,木头承重。
2. 屋面举架是什么意思?答: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
如《考工记》中即有“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的记载,这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对草顶和瓦顶屋面规定了不同的坡度。
3.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之一有何优缺点?答:优势是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是木材越来越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白蚂蚁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4.分析北京故宫中轴线前三殿以南的空间处理手法?答: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km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北京故宫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高潮。
进入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