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恕

合集下载

恕

恕恕,形声,从心如声,本意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即恕道、体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美德。

在古代,对“恕”的解释有很多种,如:《说文解字》中“恕,仁也”。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里仁》“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

”简单地说,就是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于丹谈《论语》时,她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炼到了两个字“仁”、“恕”,即仁者爱人,恕者宽人。

因此,“恕”的核心内涵应该是宽容,包容。

恕是一种美德,是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这一切该如何面对呢?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

”这里讲的就是恕的道理。

恕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

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靠的是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

恕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风云突变的世界,一个人必须有宽阔的胸襟,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偏狭和嫉妒只能使得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终走投无路。

当你对他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大度;多一点容忍;多一点体贴;多一点谅解,与此同时,你自己也会少一些忧愁;少一些烦恼;少一些郁闷;少一些闷闷不乐;少一些不快。

言外之意,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胸襟开阔的人始终生活在幸福和关爱之中,这些幸福和关爱既来自于别人,也来自于自己。

如何才能做到“恕”呢?首先就是学会忘却。

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

只有真正的忘却,才会从内心去原谅一切,内心的阴暗才会感受到阳光,收到快乐。

其次,学会不计较。

过去的事就让它烟消云散,不要执着于过去的错误,让自己永远背着思想包袱,耿耿于怀,那样会使自己越缠越紧,永远也走不出自己设下的胡同。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伯常騫問於孔子曰:「騫固周國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將北面以事君子,敢問正道宜行,不容於世,隱道宜行,然亦不忍,今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為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問也.自丘之聞,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說也.丘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者無察,則道不入,奇偉不稽,則道不信.又嘗聞君子之言事矣,制無度量,則事不成,其政曉察,則民不保.又嘗聞君子之言志矣,〈罡寸〉折者不終,徑易者則數傷,浩倨者則不親,就利者則無不弊.又嘗聞養世之君子矣,從輕勿為先,從重勿為後,見像而勿強,陳道而勿怫.此四者,丘之所聞也.」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夫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於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歎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子貢觀於魯廟之北堂,出而問於孔子曰:「向也賜觀於太廟之堂,未既輟,還瞻北蓋,皆斷焉,彼將有說耶?匠過之也.」孔子曰:「太廟之堂宮,致良工之匠,匠致良材,盡其功巧,蓋貴久矣,尚有說也.」孔子曰:「吾有所齒,有所鄙,有所殆.夫幼而不能強學,老而無以教,吾恥之;去其鄉事君而達,卒遇故人,曾無舊言,吾鄙之;與小人處而不能親賢,吾殆之.」子路見於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路出,子貢入,問亦如之.子貢對曰:「智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士君子矣.」子貢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臣從君命貞乎?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賜,汝不識也.昔者明王萬乘之國,有爭臣七人,則主無過舉;千乘之國,有爭臣五人,則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爭臣三人,則祿位不替;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不義.故子從父命,奚詎為孝?臣從君命,奚詎為貞?夫能審其所從,之謂孝,之謂貞矣.」子路盛服見於孔子.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夫江始出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于江津,不舫舟不避風則不可以涉,非唯下流水多耶?今爾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自若也.子曰:「由志之,吾告汝,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智,言之要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智,行至則仁,既仁且智,惡不足哉!」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

儒家恕、忠、孝、悌的解释

儒家恕、忠、孝、悌的解释

儒家恕、忠、孝、悌的解释1、“恕”:恕道,体谅。

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

“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

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

2、“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3、“孝”:孝心、孝敬、孝道。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

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

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

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4、“悌”: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①: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②矣。

【注释】①恕:儒家的伦礼范畴之一,即推己及人。

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②端身:正身,使行为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

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①,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

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注释】①教:指教育自己的子孙。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深察的。

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技能;年老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思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

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好好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原文】孔子观于鲁桓公①之庙,有欹器②焉。

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③。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④,中⑤则正,满则覆。

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

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

水中则正,满则覆。

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⑥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损⑦之又损之之道也。

【注释】①鲁桓公:惠公子,名轨。

在位十八年,后被杀。

②欹(qī)器:容易倾斜倒下的器物。

旧注:欹,倾昃也。

③宥(y u)坐之器: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器物,相当于后来的座右铭。

④虚则欹:空虚的时候就倾斜。

子贡:孔子的恕是商道之秘

子贡:孔子的恕是商道之秘

《史记货殖列传》说:“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

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孔子弟子中,子贡最为富裕。

子贡是个商人,以商业致富。

而且,子贡是一个自由商人。

孔子形容子贡那句话揭示了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重大秘密。

有儒家的第一天,就有了儒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由商人,就是儒商。

儒商的历史始于孔子最聪明的弟子--子贡。

端木赐,字子贡,或写作子赣,卫人。

卫在今天河南东北部濮阳一带,离鲁不远。

子贡是孔子的早期弟子。

《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评价两位最得意的弟子: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億则屡中。

”孔子弟子中,颜回得孔子之道最深。

但是,也许因为出身平民,也许因为全身心投入求道,他经常陷入没钱的困窘状态。

贫穷始终伴随颜回,这可能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

这里的教训是:学问很重要,身体同样重要。

子贡与颜回正好相反,子贡是个富人,《史记货殖列传》说:“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

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孔子弟子中,子贡最为富裕。

子贡是个商人,以商业致富。

而且,子贡是一个自由商人。

孔子形容子贡那句话揭示了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重大秘密。

重点是那个“命”字。

命者,策命也。

封建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君子之间,普遍以君臣契约建立联系,所谓“策名委质”是也。

“策名”就是订立契约:臣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简策上,君赐给臣一个名位,这就是策命。

比如,鲁侯策命某人为卿大夫。

商业与文明同步出现。

所以,周朝就有商业。

不过,那个时代从事商业活动,皆需封建之君比如诸侯、大夫之赐命。

这相当于欧洲中世纪之特许状(charter),它详尽规定商人的权利,当然也规定商人对君的义务。

郑国商人弦高向郑君报告秦国军队入侵的消息,那是他的义务。

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子贡从事商业活动,不再去找诸侯、大夫建立君臣关系,也即没有赐命。

他自己干起来了。

因此,子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自由商人之一。

《史记货殖列传》所列“货殖”人物,第一位就是子贡,这个“货殖”的意思不同于“商贾”,特指自由商人。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

• 然而,民风的转变究竟靠什么呢? 孔子从人际关系的对等性特点出发, 认为民风的转变靠的是执政者的表 率作用,要转变民风,执政者自己 必须要以身作则,因为榜样的力量 是无穷的。
• 孔子认为律人必须先律己,正人必须 先正身。孔子反复强调:“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卫灵公篇》)“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子路篇》)“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子路篇》)“子帅以政, 孰敢不正?”(《颜渊篇》)
• 可如今,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人在其位,不谋其 政,纸醉金迷,消极腐败。有人列举了一些政府 官员的“七宗罪”:作秀、低效、逐利、弄权、 失信、渎职和享乐。 • 也有人给某些领导者画像: • 身体越来越胖,心胸越来越小;胆量越来越大, 正气越来越少;娱乐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 搞笑越来越多,幽默越来越少;恋的越来越多, 爱的越来越少;发言越来越多,真话越来越少; 活动越来越多,运动越来越少;职称越来越多, 学问越来越少;权势越来越高,威望越来越小。
• 这些人与令尹子文“三仕”“三已”的差 距太远。孔子称赞令尹子文“忠矣”,就 包含“忠于职守”的意思。子张学以致用, 孟子赞扬他“有圣人之一体”(《孟子· 公 孙丑上》),可见,子张对孔子思想的继 承和传播是“尽心竭力”的,被后人列为 儒家八派之首。
• 有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 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你 永远不能疲倦,否则你就永远疲倦;你永 远不能懈怠,否则你就永远懈怠。 •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 执政者首先要自律,自律不严,何以服众? 你举止端庄,就能赢得尊敬;你敬老爱幼, 就能赢得忠诚;你任用贤良,教所不能, 就能使人勤勉。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因此,执政者要堂堂正正做 官,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切 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事事做出表率。正 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

论语中阐述恕的句子

论语中阐述恕的句子

论语中阐述恕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恕的句子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孔子的言论和他的弟子们的记录。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句子:
1.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恕的重要性,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即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他人。

2.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和自我约束,这种自我反省也是恕的一种体现。

3.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要以义为先,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先,这也是恕的一种表现。

4.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指出了真正的仁爱不在于花言巧语和虚假的外表,而是在于内心的真诚和恕的态度。

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孔子对于恕的重视和强调,强调了恕在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这些句子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阐释,包括道德、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方面。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忠恕之道强调了对他人的忠诚和宽恕,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社会问题。

忠恕之道提倡对他人的忠诚。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国家保持忠诚,这种忠诚应该是坚定和持久的。

在当代社会,忠诚的品质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在工作、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应该对自己的职责和承诺保持忠诚,这样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在团队合作中,忠诚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才能实现团队的发展和壮大。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应该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保持忠诚,不负信任,不辜负期望。

忠恕之道强调了对他人的宽恕。

孔子认为,宽恕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够让人们摆脱怨恨和仇恨的束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宽恕的价值不言而喻。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在仇恨和报复之中,社会将无法得到和谐和发展。

宽恕是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关键,它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实现社会稳定。

宽恕也是保持心灵健康的重要途径,能够让人们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提醒人们应该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保持宽容和包容,不断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忠恕之道还提倡了对自己的反思和修身。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在当代社会,这种反思和修身的品质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浮躁和功利主义之中。

人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净的心灵,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诱惑和挑战面前保持清醒和坚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做一个真正有道德和品德的人。

孔子对恕的具体解释

孔子对恕的具体解释

孔子对恕的具体解释
恕,即仁者之德也。

孔子将恕视为人类道德中至高的理念与价值观,其具体解释体现在他的言论和教诲中。

根据孔子的观点,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他人的谅解和容忍,二是对他人表现出的慈善和关爱。

孔子认为恕是一种温和而宽容的态度,具有与人为善和相互原谅的精神。

他相信通过恕的实践,人们能够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

孔子主张恕的表现,不仅体现在言行之中,也体现在对他人的内心感受和意愿上。

他认为,恕能够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宽恕的态度,使人们能够理解他人的困境与需求,从而对他人表现出真正的关心与帮助。

孔子的恕并不是简单地推崇对他人的宽容和原谅,而是要求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关系,运用不同的恕的方式。

他指出,在与父母、师长相处时,应表现出特殊的恕;与友人相处时,应以真诚和善意对待;与邻居和同事相处时,应保持公正和公平。

这种针对不同关系的具体恕的解释,使孔子的教导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指导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正确行为。

总之,孔子对恕的具体解释是建立在宽容、关爱和善意的基础之上的。

他主张通过恕的实践,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善待他人的态度,以实现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

而这种具体解释也成为后世道德倡导的重要理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对恕的理解

孔子对恕的理解

孔子对恕的理解
“忠恕”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

循此“一以贯之”之道,不仅
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从中引申出来。

资料拓展
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名称概述: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诚;宽恕。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置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
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最早将力行联系出来的就是中国春秋时
代的曾子。

他在表述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力行而已矣。

”“力行”,就是静待自己的态度看待人。

孔门的弟子以力行做为全线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就是“仁”的具体内容运用。

力行沦为儒家处置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论语对恕的解释

论语对恕的解释

论语对恕的解释“恕”在说文解字中仁者、亲也。

从心。

如声。

商署切。

五部。

是一个形声字,“心”是形符,“如”是声符。

也有人将“恕”字解释为会意,即“如心为恕”,唐代大儒孔颖达说:“谓如己之心也。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恕”的本义。

“恕”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修养,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来进一步引申,表示对人的宽容、宽恕之义。

孔子曰:“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矣。

”孟子曰:“彊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是则为仁不外于恕。

析言之则有别。

浑言之则不别也。

”“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我们的日常行为生活中无处不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以心揆心”、“忖己度物”,“将心比心”,从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恕”的主要内容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己。

”意思就是说。

仁爱就是自己站的住脚。

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的通,同时也使别人行得通。

能按这个原则从身边做起,就是实行仁爱了。

从这种仁爱之心出发“恕”的另一个内容即是“己所不欲,吾旋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希望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干的不想要的,不希望看到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人身上,这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是把对方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恕”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宽厚待人,即充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遇事多念他人的善于功。

多想他人的恩于德,与人为善。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忠恕之道”作为行为准则,即忠诚和仁爱。

“忠恕之道”中的“忠”主要是指个人对于社会、国家和家庭的忠诚和奉献。

忠诚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真履行,无论是面对国家的忠诚,还是面对家庭的忠诚,都体现了一个人对于社会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代社会中,忠诚的意义更加重要。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真诚、坚定的忠诚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个人的奉献和责任感也让社会更加富有活力和进步。

“恕”则主要是指仁爱和宽容的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心存仁爱,对待他人要宽容体谅,对待他人的错误要宽恕。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冲突和矛盾。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理解别人的困难和错误,并且愿意给予帮助和支持,就能够减少冲突,增加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忠诚和仁爱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也包括对自己的要求和修养。

一个人应该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善待自己,宽恕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忠恕之道”还强调了和谐与共生的理念。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和包容,形成共生共存的局面。

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融合,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都需要我们以和谐的心态去对待,并且弘扬忠恕之道的精神,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孔子的“忠恕之道”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忠诚和仁爱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宽容和宽恕则能够减少冲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忠恕之道”也强调了和谐与共生的理念,要求人们尊重、包容和关心他人,形成共生共存的社会局面。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忠恕之道都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恕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恕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

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恕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于恕的看法,认为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被广泛解读为孔子对于假仁假义的批判,强调了真诚和真正的仁爱之道。

这也是对恕的诠释,即不仅是口头上的宽容,更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剖析孔子对恕的理解,并探讨恕作为处世准则的重要性。

一、恕的内涵与外延1.1 内涵:恕,即宽容、宽恕之意。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恕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仁爱之道的探究。

他认为,仁者应该待人以宽容和宽恕之心,不因小过而弃之,不因微诟而怒之。

这种内在的宽广心胸是仁者的基本品质。

1.2 外延:孔子的恕不仅是对于个体之间的相处,更是一种对于整个社会的包容和理解。

他强调恕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政府以恕之心对待百姓,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繁荣。

二、恕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2.1 家庭关系:在家庭中,恕表现为对家人的包容和理解。

无论家庭成员之间出现了怎样的矛盾和分歧,都应该以恕之心相待,化解矛盾,维护家庭和睦。

2.2 社会关系:在社会中,恕体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

无论是与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之间的相处,都应该以恕之心对待,以谦和、宽容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三、恕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意义3.1 个人修养:恕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它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养,使人更加宽厚、宽容,获得内心的平和和舒畅。

3.2 社会和谐:恕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化解纷争,减少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我对恕的理解在我看来,恕是一种包容和宽容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情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和矛盾,而恕可以帮助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并尝试去理解他人,化解矛盾,从而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更美好的生活。

总结:恕作为孔子所倡导的处世准则,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

恕孔子文言文翻译

恕孔子文言文翻译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其言行录《论语》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智慧。

以下是对《论语》中“恕”字的一段文言文的翻译及解读。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德报怨,何报之有?”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在国家中没有怨恨,在家庭中没有怨恨。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用德行来回报怨恨,还有什么可以回报的呢?解读:此段文言文体现了孔子“恕”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宽容、谅解,不要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痛苦施加给别人。

这种“恕”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家治理和家庭生活中,更体现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

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的核心思想。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其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强调了“恕”在国家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离不开国民之间的宽容与和谐;一个家庭要想和睦相处,同样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再次,“以德报怨,何报之有?”这句话揭示了“恕”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他人的误解和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对待他人,那么怨恨自然会消解,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总之,孔子的“恕”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弘扬“恕”的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恕”的思想,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的“忠恕之道”被视为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忠恕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来探讨一下孔子对于“忠恕之道”的阐释。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政治家或者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以其高贵的品德和远大的胸怀来感召人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而在《孟子》中,孔子谈到了“忠恕”二字,他认为这是做人之本。

“忠”即忠诚,对待上级和朋友要忠心;“恕”即宽容,对待下级和平辈要宽容。

通过忠诚和宽容来维系家庭、社会的和谐。

忠恕之道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个人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圆融。

忠诚可以建立信任,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亲密和稳固;而宽容则可以化解矛盾,促进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至关重要,忠恕之道既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也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睦。

在社会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在家庭和社会中,忠诚可以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使亲情更加深厚;而宽容则可以减少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代社会中,矛盾和分歧丛生,而忠恕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矛盾,减少社会的摩擦和冲突。

在管理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健康的组织关系。

忠诚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而宽容的领导者可以减少员工之间的矛盾,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在当代社会中,企业的管理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忠恕之道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和谐与稳定的组织关系。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个人、社会和管理层面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思想,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关系更加稳定、组织关系更加健康,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二十二章》】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

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三十章》1、性情为真。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三章》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二十七章》2、“合礼”流露。

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

如何合理?即合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第七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一章》】(二)能推己及人。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恕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恕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恕宽容。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恕”是一以贯之的具有纲领性作用的内容。

《论语·里仁篇第四》云:“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云:“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孔子所说的“恕”是讲的人己统一的情操,它要求人们在立身处世的时候要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在谈论“恕”的时候还常常把它和“忠”联系在一起。

此种情境下的“忠”,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篇第六》)他的意思是说:你要求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应该那样对待别人。

可见,“忠”是对“恕”的补充,当它和“恕”联系在一起时,便使原先在态度上比较消极的“恕”具有了积极的色彩。

孔子关于“恕”的观念在保持自身人格独立性的同时,还表现了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这样便在一定的范围内将人与人的关系拉向了平等的状态,赋予了个人以自我选择的自由。

但这并不等于说“恕”是无条件的。

作为“仁”的重要内容之一,“恕”也是以“礼”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这也就决定了它必然以传统的“尊尊”与“亲亲”观念为前提。

《论语·八佾篇第三》云:“事君尽礼”;同书《论语·学而篇第一》又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把推己及人的“恕”固定在一个有限的框架之中。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曾引孔子的话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孔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忠恕之道”,他没有把对于儿子的要求拿来事奉父亲,没有把对于臣下的要求拿来事奉君上,没有把对于弟弟的要求拿来事奉兄长,没有以为友之道去对待朋友。

这就告诉我们,所谓推己及人是按照人们在宗法等级关系中的位置去推导,而不是无任何规约的。

国学论文孔子忠恕之道的启示

国学论文孔子忠恕之道的启示

国学论文孔子“忠恕”之道的启示关键词“忠恕”之道为仁之方修己待人《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

”那么,这个贯穿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东西是什么呢?曾参的理解和把握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学术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问题。

“仁”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本质就是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回答:“爱人。

”怎样才能做到爱他人呢?孔子认为根本的方法就是行“忠恕”之道。

“忠”和“恕”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忠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与方法,是一个高标准,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事事通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事事通达。

恕是从消极的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它所强调的是宽以待人的精神,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行“忠恕”之道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人有私心。

只有克服掉私心,心中才能容得了他人,装得进天下。

因此,孔子从修己与待人两个方面指明了如何“为仁”,如何行“忠恕”之道的方法。

“修己”就是“克己”、“修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一个“内省”的过程,也就是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

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忠恕”二字的曾参,这样总结他的内省体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就清楚地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修养,克服掉私心,才能推己及人,真诚待人,宽以待人,行“忠恕”之道。

儒家关于修己与待人的要点,一是“为仁由己” 。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恕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那么几个字,虽然就是那几个字,却可以照亮整个宇宙。

恕,恰可以如此称作。

论语中有那么几个语段表明孔子对“恕”的理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里讲到“忠”,一般都不加注释,因为不容易有歧义。

刘宝楠注曰:“《周语》,忠者,文之实也。

杨倞《荀子·礼论》注:‘忠,诚也。

诚实义同,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故臣之事君,有诚心事之,亦谓之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这里讲到“恕”,而后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就是孔子对于“恕”字的具体阐释。

其他人基本从孔子这句话阐发,未见单注“恕”字之本义者。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这里“忠恕”两字并提,是并列结构复合词。

两个字有明确分工,含义也非常明确。

因此,准确理解这两个字的本义,十分重要。

《论语》论及此二字还有多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去的。

不多举例。

因此,考索探求其本义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将“恕”的本义进行考索辨析。

许慎《说文解字》:“恕,仁也。

从心,如声。

”认为“恕”字是形声字,心是形旁,如是声旁。

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恕,仁也。

‘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孟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是则为仁,不外于恕。

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

仁者亲也。

’”将“恕”解释为“仁”,而仁的本义是“爱人”,显然二者是有区别的。

孟子说得更笼统,认为仁和恕几乎等同。

后人对于恕之解释,多从“宽容”、“宽宥”理解。

如《词源》:“恕,宽容。

《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屈原《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妬。

’”《辞海》:“恕:1.儒家的伦理范畴,谓以仁义之心待人。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宽宥、原谅。

”其他注解多与此相类,不多举。

“恕”由“如、心”二字构成。

“心”为象形,属于独体字。

“如”字则是会意字。

许慎《说文解字》:“如,从随也。

从女从口。

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会意。

人诸切。

’”
高中时,“《论语》选读”我们曾学过“恕”。

其中我发现了那么几点:
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只要有“恕”心,对待事物也会“中庸”地处理,人生也会更为坦荡,风顺!
2011-1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