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立秋
“一叶知秋”是何叶
“一叶知秋”是何叶
作者:程新兵
来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2年第01期
“一叶知秋”是我们形容秋天降临最常用的词语,说的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又引申为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它最早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代唐庚《文录》也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秋天落叶的树木不在少数,有合欢、栾树、白蜡、银杏、法桐、青桐、杜仲、榉树、朴树、柿树、枣树、国槐等不下几百种,而且到了秋天,北方的树木大多数都会掉光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那么这“一叶”是这些树木叶子吗?
当然不是。古人云梧桐有信,故又有梧桐报秋之说。“立秋”一到,桐叶凋落。那么古人所指的这一叶理所当然就是梧桐树叶了。清代俞樾在其《茶香室丛钞·梧叶报秋》中给出了答案:“一叶知秋,虽古有此说,然安能应声飞落?”明确指出这“一叶”即是梧桐叶。
古人所指的梧桐树另有所指,而不是我们今天在人行道上见到的那种梧桐树。人行道上的梧桐树又称法国梧桐,即悬铃木,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树种,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成为行道树。古人所说的梧桐,又叫“中国梧桐”,别名青桐、桐麻,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树干挺直,高大挺拔,树皮绿色,平滑。
中国古代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许多传说中的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制造的,梧桐对于中国文化有重要的作用。《诗经·大雅·卷阿》即有记载:“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著名的“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记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双双殉节的夫妇合葬墓上梧桐树结成连理枝,见证夫妻守节情不移的信誓,传示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留下“梧桐相待老”的深切情意。梧桐是吉祥树,“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中國古代的庭院里,梧桐树是一种吉利美观的树种,广为栽种。宋朝宫廷中,更是以梧桐落叶来报“立秋”的节气。
刘翰《立秋》译文及赏析答案
刘翰《立秋》译文及赏析答案
《立秋》是由刘翰所创作的,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立秋》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立秋》
宋代: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译文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立秋》注释
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
乳鸦:幼小的乌鸦。
啼散:啼叫着飞散了。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
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
无觅处:无处可寻。
“满阶”句:满台阶的梧桐叶。据说在立秋的时节,梧桐的叶子最先凋落。
《立秋》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乳鸦啼散玉屏空”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乌鸦有结群营巢的特点,所以傍晚时,乌鸦的叫声还是比较多的。老乌鸦不太喜欢叫,叫起来声音也粗砺,比较难听。而乳鸦比较喜欢叫,声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难听。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当然,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
风送梧桐叶,天凉好个秋
风送梧桐叶,天凉好个秋作者:
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09期
秋天最是迷人,天高云淡,梧桐叶黄。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将秋描绘得雍雅而高贵、华丽而端庄、娉婷而峥嵘。温庭筠作词《更漏子·玉炉香》:“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世间的很多事都犹如这季节一般,慢慢热或者渐渐凉,等到惊觉,世人才感叹:岁月总无情,寂寞梧桐,点滴到天明。可梧桐任凭雨打风吹,岁月流长,它只随四季更替,起风时道一声:“天凉好个秋!”
立秋: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立秋至,凉风起,即便暑气未消,秋依然会如约而至。立秋是一年中最富有诗情的季节,酷暑已尽,人人喜凉;未及深秋,不必生悲。绿意将褪未褪,草木将黄未黄,阳光也最宜人。怪不得刘禹锡高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凉风有信,一叶知秋。”梧桐对凉意最为敏感,立秋一到便开始落叶,正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相传宋朝时,到了立秋这天,太史官一大早就会守在宫殿外,紧盯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一阵风来,一片梧桐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一人接着一人报,秋来之声便传遍天下。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说的是此时节北风吹走盛夏酷暑里的热风,带给人们一丝凉意;二候白露降,此时因昼夜温差变大,清晨有雾气产生,植物的叶片上已挂上晶莹的小露珠;三候寒蝉鸣,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感阴而鸣,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就快过去了,正如诗云:“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今日立秋,暑气尚健,秋从何处起
今日立秋,暑气尚健,秋从何处起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亦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即为立秋。
2022年8月7号20:28:57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所谓“揪敛”,即到此季节,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对凉意最为敏感,立秋一到便开始落叶。
相传宋时,立秋这天,太史官早早守在宫殿之外,紧紧地盯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一阵风来,一片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一人接着一人报,秋来之声便传遍天下。
立秋并非入秋,秋从何时起?
依节气,应从立秋开始算起。然,俗语云“立秋不入秋,天凉白露后”。
入秋的标准:炎热过后,五天的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这个标准至今仍在气象业务中延用,称为候温法。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至,北风起,吹走盛夏酷暑里的热风,带给人们一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
因昼夜温差,清晨有雾气产生,窗外植物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小露珠;
三候·寒蝉鸣
这时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感阴而鸣,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就快过去。
啃秋
《岁时风俗》有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借瓜果祛体内暑气,防秋燥,久之成俗。
“啃秋”亦称“咬秋”,寓意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秋天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啃秋,寄托着丰收的喜悦。
晒秋
地上、墙上、屋顶上,处处都是粮食瓜果,晒在阳光下,散发出果实的浓香。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橘黄的南瓜,那是独属于秋天的色彩。晒秋,晒的是粮食,更是幸福的生活。
古诗词中的“梧桐”
古诗词中的“梧桐”
梧桐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常见落叶乔木,它常常被古代文人们用于诗文中寄寓情感,由于在古代文人的情感抒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典诗词中,“梧桐”便成为了一个常见且典型的意象。
梧桐,树干光滑挺直,可高达15~20米,树叶阔大,属于梧桐科(分为梧桐,可可,苹婆三类)下分支的梧桐属的植物,尤以长江流域居多,在南北方均有栽培。在我国最早有关梧桐的记载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的《大雅》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大雅》是西周时期的诗歌,由此可知,在先秦西周时期,梧桐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已经以传统文化的姿态出现在了文学艺术中。
自《诗经》后,在往后的历代文献中,梧桐常被提及,如先秦时期的《尚书》、《庄子》,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西汉时期“韩诗学”创始人韩婴的《韩诗外传》等等文献中对梧桐均有提及。梧桐自春秋战国至唐代,经历了被种植于皇家宫苑到私人园林,由稀少到普及的过程。自唐起至清代再到近现代,人们对梧桐的种植热情从未减退,庭院里,行道旁,门前窗下等等都可常见到梧桐树挺
拔而立的身影,“梧桐”这一意象也作为多种意蕴象征反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中尤以唐诗宋词为盛。那么关于古诗词中梧桐常见的象征意蕴,以下作以分别解析。
象征高洁的品格
《诗经》中有诗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之“凤栖梧桐”就此而来,这是最早关于凤凰栖于梧桐之上的传说出处,“良禽择木而栖”的谚语便是由此衍化而来。梧桐树身姿挺拔孤直,树皮光洁不裂,传说中的祥鸟凤凰非梧桐不栖,梧桐客观的外形特点和神话传说共同作用使其有了象征人品高洁之意。
一念秋风起一念花辞树
一念秋风起一念花辞树
一念秋风起,一念花辞树。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四首诗词,愿你轻拥岁月,笑对流年。
一念秋风起,一念梧桐落
立秋【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诗人刘翰在夏秋季节交替时,把自己细致入微的感受描绘出来。
古语所说的“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古人认为,一到立秋,梧桐树就开始落叶,这甚至还成了立秋的象征。
而且梧桐这个意象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李煜被锁高墙深院中的凄惨孤寂。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是晏殊于画堂中饮醉后的平静与悠闲。
“宁知凤凰意,寄托梧桐前。”是李白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是刘兰芝和焦仲卿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飘落在这个季节的叶子,用生命拥抱季节的冷暖,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人亦如此,在季节的岁月中,品尝人生的故事,在无限的时光里,有限地活着,在疾速的流年间,淡然看待得失。
一叶知秋描写什么的词语
一叶知秋描写什么的词语
1.一叶知秋,说的是梧桐。“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自古梧桐被视为圣王和先知,《花镜》中说梧桐:“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2.一叶知秋,走过人世的颠簸曲折,世态炎凉,谁能熬得住这岁月的折磨,人生短短几个秋,今又逢秋。假如人生是一场积淀,不如说人生是一场沉默,生命恰似那无数飘落的秋叶,周而复始,绵延不息,秋天,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是循环,是轮回。
1.谁不知不觉感叹,感叹那不知不觉年纪,谁还聆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3.秋风起至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4.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5.秋风萧瑟天气肥,草木萧然露为霜。
6.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7.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9.金井梧桐秋叶徐,珠帘不卷夜来霜。
10.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11.萧萧离树流林外,一半秋山拎夕阳。
12.我们要像对待肃穆的松柏、温存的杨柳、虚怀的翠竹一样对待梧桐,不为招来金凤凰,只为一树春天一叶秋。
13.秋天,叶子一片片落,带着一丝丝的惋惜,投向大地母亲的默默,她们弹跳着,转动着,重舞舞动着,翩然落。
14.身披绿色长发的垂柳,今日已变得枯黄干燥,伴着凉爽的秋风,一片片落叶纷纷飘下,仿佛一个个小女孩为游客翩翩起舞。
15.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大丰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萧萧梧叶送来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到》
(立秋) 王维《山居秋暝》
(立秋)王维《山居秋暝》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秋。周代,周天子要亲自率领公卿到西郊迎秋,而到了宋朝,皇宫里则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盆栽梧桐树移到殿内,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便要大声启奏“秋来了”,而梧桐树的叶子也会应声而落,暗合“一叶落知天下秋”之意。悲秋固然是古人的常态,但是,立秋之日凉风至,暑热的天气已经持续了那么久,这一缕新凉,也会给人带来久违的清爽感,让人心都透亮起来,暗暗生出几许宁静,几许欢愉。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最清新优美的秋日颂歌——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先说题目。“山居秋暝”,四个字,也是四个元素。“山”就是山,不是海,不是村庄,也不是朝廷。“居”是住,不是周末爬山,也不是旅行经过山路,而是就住在山里。“秋”是秋天,不是溽暑的夏日,不是寒冷的冬天,而是“已凉天气未寒时”。“暝”是薄暮时分,不是白天,不是黑夜,而是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这边刚刚红日西垂,那边已经月上东山。这四个元素都要写到,怎么写呢?
先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写初秋,真是恰如其分。大家都知道,在黄河流域,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还相当热,人称“秋老虎”。但是,若下过一场雨,马上就会有丝丝凉意,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秋天的温差大了,白天虽然暑热依旧,但晚上,却会有凉风渐生。这都是北方人最熟悉的季节特点,王维一联诗,全都表达了出来。但是,光有时令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一联内蕴的美感。
关于梧桐叶诗句
关于梧桐叶诗句
别李郎中薛涛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
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大雨苗苏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更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立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采桑子冯延巳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
斜月模糊,雨过残花落地红。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
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梧叶儿元无名氏秋来到,慢慢凉,寒雁儿往南翔。
梧桐树,叶又黄。好凄凉,绣被儿空闲了半张。
卜算子断肠夏完淳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夏日书帐陈淑兰帘幕风微日正长,庭前一片芰荷香。人传郎在梧桐树,妾愿将身化凤凰。
秋夜陈文述梧桐叶底见银河,露气当窗冷碧罗。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
句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逐逐怀良驭,萧萧
顾乐鸣。
芳草渡冯延巳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
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
山如黛,月如钩,笙歌散,魂梦断,倚高楼。虞美人冯延巳碧波帘幕垂朱户,帘下莺莺语。
薄罗依旧泣青春,野花芳草逐年新,事难论。凤笙何处高楼月,幽怨凭谁说?须臾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
虞美人冯延巳画堂新霁情萧索,深夜垂珠箔。洞房人睡月婵娟,梧桐双影上朱轩,立阶前。
高楼何处连宵宴,塞管吹幽怨。一声已断别离心,旧欢抛弃杳难寻,恨沉沉。
采桑子李煜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立秋诗词赏析
立秋诗词赏析
《立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换下了一副容颜,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满阶梧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立秋夜扇的风特别凉爽。这都反映出诗人对事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
二十四节气之 蝉鸣惊落叶,天凉好个秋
二十四节气之蝉鸣惊落叶,天凉好个秋
作者:张桐
来源:《高中时代》2017年第09期
炎炎夏日昼长而夜短,让人觉得热天的时光漫漫。其实,时光总是不紧不慢,依序推进。大暑过后,踩着盛夏的末梢,我们不经意间就进入了秋的时节。自此,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立秋之日凉风至
作为一个季节类节气,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虽然立秋暑热并未全消,但一早一晚,已经有凉爽的感觉。
关于立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说的:“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之后,天气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盛,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到了,故有“秋收冬藏”之说。从字形上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因此,古人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就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在秋天叫的蝉称为寒蝉,寒蝉感应到阴气生而开始不停鸣叫。“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除了寒蝉,对凉意最为敏感的就是树木了,其中当以梧桐为代表,立秋一到,它便开始落叶。像一枚季节的信使,传递着季节更迭的喜怒哀乐。正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啊。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因此,民间才有俗语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所以,历代皇宫里是一定要栽梧桐树的。
日本风物立秋之提灯(下篇)
日本风物立秋之提灯(下篇)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对凉意最敏感的要属梧桐了,“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种智慧,微光点点,那是黑夜里的微笑。
时光流转,提灯由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来到今日的日本各地依然有许多的老铺在传承着,其中尤以八女提灯、小田原提灯、岐阜提灯、赞岐提灯最为有名。
八女提灯手绘职人
岐阜提灯使用产地岐阜地名,古时是良质和纸与竹的主产地,被称为“美浓之国”。在18世纪有着良好原材料供给,手工业发达的岐阜开始制作提灯,薄纸细骨,作工精良的特点经受了市场检验。江户时期,在提灯白色和纸地上描绘花草,被京都的公家所颂扬。用于中元照明和日用装饰,七夕时掌灯悬挂也变的流行。当时经济交通的发展不完善,因此还没有得到更大的普及。一举成名还是在日后,明治十一年(1878)的十月,当时的明治天皇去东海北陆地区巡察,一日住宿于西本愿寺在岐阜的别院,岐阜用表现当地主要特色的岐阜提灯进行装饰,供天皇观瞻受到欣赏,从此岐阜提灯盛名不衰直至今日。
与八女提灯的简朴所不同,赞岐提灯色彩绚烂装饰十足,这和从中国传承而来不无关系。赞岐提灯由弘法大师空海将制作技艺带到香川县,遍走德岛,高知,爱媛以及香川八十八处寺院,这巡拜“四国八十八所”的路线成为追随空海大师足迹的修行。因此利用野山竹做骨架,装饰着沿线诸多寺院特有的图案与纹样,模样艳丽,折叠便捷成就了岐阜提灯的原型。山紫水明之地的岐阜,继承日本传统美,以及手工艺人精湛的技艺,造型优美清凉感漫溢,受到大众的喜爱,在中元盂兰盆节广泛被使用,并成为夏日纳凉的装饰。
立秋?古诗词赏析
立秋•古诗词赏析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古诗词赏析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颜如
《歌以咏志》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无论历史对这位丰富多彩的人物如何评价,曹操作为一位力可拨乱世的英雄却是不可否认的。其王者气势发而为诗,悲凉慷慨,气魄雄豪。风格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慷慨悲凉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此诗为《步出夏门行》组诗之一,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观沧海”写的是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诗人正值意气风发之时,眼前所见大海景象极其磅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吞吐日月,心包宇宙,这是何等的胸襟!
伤春悲秋的情绪是天人合一,自然更迭的常态,立秋前后,因炎夏身体能量消耗过多,人容易出现疲软、困乏等不适,由于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秋日里人们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林妹妹在她的秋窗风雨夕里就哀叹“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一叶知秋优秀作文800字
一叶知秋优秀作文800字
一叶知秋,说的是梧桐。“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自古梧桐被视为圣王和先知,《花镜》中说梧桐:“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就像有人质疑为何“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样,怎么梧桐叶落而知秋,为何不是枫叶落、柳叶落、桂叶落,那漫山的枫叶或者黄栌叶被秋色染红的时候,不是更能代表秋天吗?为什么让梧桐叶独揽秋色,向人们报告秋天的消息呢?
在古人眼里,梧桐是有灵性的草木,它通明神谕,感知宇宙,呼应时间的能力特别强,担负着上苍赋予它感知秋风的神圣使命,所以在立秋日的第一时间,它会落下第一枚叶子。随后,人间草木纷纷效仿,以枯枝、谢花、落叶,报告人间秋天的消息。此时的梧桐大有王者风范,所以白帝城矗立的“三王碑”上,树王梧桐格外醒目。
梧桐对季节敏感的传说,也充斥在古代的典籍中。《花镜》的描写更是有鼻子有眼:“每枝十二叶,一边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有闰月则十三叶。视叶小处,即知闰何月也。”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五中说:“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
亭亭玉立,青干青叶的梧桐树,叶大荫浓,是很好的庭院观赏木,
消暑知秋,他木难比。“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这又是梧桐树独树一帜的品性。正是其这一本性,让梧桐木做出来的古琴无与伦比。陆玑在《毛诗草木虫鱼注疏》中说:“桐有青桐、赤桐、白桐,宜琴瑟。”《庄子》无意间也描绘出一幅“高士—梧桐—古琴”的美图:“依树而吟,据槁梧而暝。”
如今,凤凰已不见,古琴人少弹,只有这清高的梧桐还生活在这个尘世间,与我们那样亲,与我们那样近。《尔雅》里的一句话,冥冥之中道出天机:“榇,梧。”榇,是梧桐的另一种称呼,无论是“亲木”还是“吾木”、“同木”,都一下子让我们与大自然亲近了许多,我们要像对待肃穆的松柏、温存的杨柳、虚怀的翠竹一样对待梧桐,不为招来金凤凰,只为一树春天一叶秋。
立秋:清风似雨余,迎扇暑先除
立秋:清风似雨余,迎扇暑先除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即是立秋的空间之度。“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以后,意味着自然界的草木开始结果孕子,进入到收获季节。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能量明显转换的节点。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就还要热上一阵。今年属“晚立秋”,中央气象台预计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送夏迎秋,你准备好了吗?
《四时之秋-立秋》作者/熊春锦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立秋,一般在每年8月7日或8日,有时在9日,是阴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也标志着年度周期律中秋季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即是立秋的空间之度。“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成语。
立秋:清风似雨余,迎扇暑先除
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古籍中指出:“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立秋以后,意味着自然界的草木开始结果孕子,进入到收获季节。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能量明显转换的节点。
立秋:清风似雨余,迎扇暑先除
立:有开始、协调与启动之义。正如黄帝所言:“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 自然界的天与地,运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周期性流转不息。古人将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称为“四立”,可见四时的概念与节气密不可分。
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国的中原地区,四季分明,景象各异,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秋时的立秋,与其他三立之义中的“立”意相同,昭示着天地能量开始进入义德金炁[qì]的输布期,也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季节。
立秋节气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书法作品则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 ,传递出对立秋节气的敬仰和祈
愿之情。
现代文学作品中传承文化
01
现代文学作品在传承和弘扬传 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不乏以立秋为题材的优秀 作品。
02
这些作品通过对立秋节气的描 绘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03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也以其独 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为 立秋节气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 新的活力。
07
总结: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深入挖掘节气内涵,传承智慧
追溯历史渊源
研究立秋节气的起源和演变,探寻其中蕴含 的农耕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智慧。
解读节气特点
分析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物候变化,以及与人们 生产生活的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
挖掘文化价值
从文学、艺术、民俗等角度挖掘立秋节气的 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特点
立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而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 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 称之为“长夏”。
二十四节气中位置
•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 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立秋是阳气渐收 、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节气)以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东汉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山海经》上说他
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
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
女儿。传
说中的女娲是“人首蛇身”。“蛇身”不只是表示某种图腾崇拜,还指身材好,曲线玲
珑,婀娜多姿。许仙痴迷的白娘子,就是白蛇幻变的美女。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
秋后问斩。秋天有杀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对这凉意最为敏感的是梧桐。立秋一到,它便开始落叶。“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
秋”。《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梧桐在清明节开花,如果不开花,这年的冬天就会
十分寒冷。在院子里栽上一棵梧桐树,不但能知岁,还可能引来凤凰。“凤凰鸣矣,于
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
爱美的女孩,会摘几片梧桐的叶子,剪成不同的花样,插在发髻上。顽皮的孩童正
围着她们起哄,妈妈喊他们回家了。先洗手,然后伸出来,妈妈在他们的手心,每人放
七粒赤豆,再递给他们一碗井水,让他们“咯崩咯崩”咬碎了豆子,和着井水吞下。据
说吃了之后,不生痢疾。
奶奶前一天就开始忙了,又要摘地里的瓜,又要拿竹竿打树上的果子,还要把茄子
蒸熟了,放在院子里晾干。等到立秋的晚上,大家都吃过饭了,她笑眯眯地,一样样端
出来,让大人孩子边纳凉边吃。吃剩的核不能乱扔,要给奶奶。奶奶用手掀起围裙的两
只角,让孩子们放进去。核要一直留到除夕的晚上,把它们投到炉灶的火里烧掉。这样
就不会得感冒,免瘟疫。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扩展阅读:/html/peixunxiangmu/2012/1111/58.html
本文出自:深圳神州小吃
汤粉王/html/peixunxiangmu/2012/1115/62.html
/html/xiaochixiangmu/tesexiaochi/2012/1007/19.html
砂锅粥/html/peixunxiangmu/2012/1114/61.html
潮州卤水/cxcms/product/2012-6-27/254.html
肠粉/html/peixunxiangmu/2012/1007/13.html
麻辣烫/html/peixunxiangmu/2012/1105/54.html
生蚝/html/peixunxiangmu/2013/0509/492.html
烤鱼/html/peixunxiangmu/2012/1104/53.html
酸辣粉/html/peixunxiangmu/2012/1007/45.html
鱿鱼/html/peixunxiangmu/2012/1206/81.html
烤鱼/cxcms/product/2012-5-8/92.html 石锅鱼/cxcms/product/2013-2-8/523.html
潮州卤水/cxcms/product/2012-6-27/254.html 肠粉/cxcms/product/2012-5-8/101.html
原味汤粉/cxcms/product/2012-5-7/66.html /html/42/42/42.html 荷叶鸡
/html/11/9/119.html 猪脚饭
/html/47/47/47.html 原味汤粉
/html/10/10/10.html 桂林米粉
/html/46/46/46.html 千层饼
/html/peixunxiangmu/2012/1007/45.html
/html/peixunxiangmu/2012/1206/81.html
/cxcms/product/2012-5-8/92.html
/cxcms/product/2013-2-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