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语文部编三上)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书所见》的诗意,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难点:理解“夜书所见”的含义,体会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思乡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释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深入探究: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4. 朗诵指导:教授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5.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内容和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朗诵指导: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2.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本首诗,同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家乡和思乡之情。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朗诵能力和作文水平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PPT: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

2. 教学视频:播放有关诗人介绍和诗歌欣赏的视频资料。

3. 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用于展示古代生活场景的工具。

七、结论本课通过对《夜书所见》这首诗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同时通过学习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情感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第1篇】《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组古诗。

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我重点从目标的制定和难点的突破两方面说说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有了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诗句的意思,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

”因此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抓识字写字教学,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材分析:《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写思乡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达方式。

季节的变化最能触动游子思乡的情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一个“绿”,一个是“萧萧”,这两个词描绘了触动人们心情的景物,《夜书所见》对思乡的表达是触景生情,由情展开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场面,诗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不难理解,每逢佳节都是人们团聚的日子,节日的活动很丰富,但是亲人不在身边就会多一分思念。

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积极的情感转化成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情感目标的主要任务。

鉴于以上几点,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落实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识记“促、忆、异”等7个二类字。

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一类字。

2、扎实程序性知识,反复诵读古诗,在熟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背诵古诗。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夯实策略性知识,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萧萧”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包含的思乡之情。

点评: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教学特点,抓住“茱萸”和“萧萧”两个重点词,引导学生由词想画面,在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中,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设计理念:《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

无论是从诗句资料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会诗句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忙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情绪变化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实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生1:静夜思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这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个性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这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我们这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反思:在备课就想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新授(一)了解作者及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3.解诗题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

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字面意义,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人的写作背景。
举例:《夜书所见·其一》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两句,学生需理解诗句描绘的秋夜景象,感受其中的意境美。
(2)古诗朗读与背诵: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三首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进行教学设计。《夜书所见》一章包括以下三首古诗:
1.《夜书所见·其一》: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
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பைடு நூலகம்萤。”
2.《夜书所见·其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方面:
1.针对学生的翻译难题,我将设计更具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翻译技巧。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课后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拓展课堂内容,引入更多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举例:《夜书所见·其三》中“灯前目涩看成字,窗下心清觉夜长。”两句,学生需理解“目涩”一词,并将其准确翻译。
(4)古诗背景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够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3、背诵诗文、默写诗文说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时安排:1课时说教学设计:《舟夜书所见》是一首写景的诗,如何让学生读中生趣,读中感悟,读中动情呢?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身临诗句之中,畅游在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环境里,感悟古诗的美。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拓展。

开课的时候,就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生活中见到的美景谈开,在同学参与兴趣极高的状态下,用“有过夜间观赏江景的经历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习中。

也就是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这首诗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就是教学的关键。

我在教学设计中按照诗句呈现的意境,将诗分成两大块。

第一块就是1、2两行,以个性朗读为训练点,让学生适度理解诗人在见到渔灯之后的高兴以及从“孤光”当中体会到诗人冷清复杂的心境。

第二块也就是3、4两行,以个性想象为训练点,从“散”之中,想象情景的变化和诗人心境的变化。

无论是哪一块,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之中,学出自己的'个性。

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

由于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少,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针对这种现象,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诗句配上动画等。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投入感情地读,配上音乐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背诵等,直至感悟到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之美,读出自己独特的韵味。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教学详案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师: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同学们会想到哪些事情?生1:月饼。

师:好吃吗?生1:好吃。

生2:圆圆的月亮。

师:说得好,“圆圆的月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多好的月色呀!生3:全家人在一起团聚。

师:对呀,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师: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他们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

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大屏幕出示):(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号靖逸。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有一年,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

秋天的一天晚上,他住在乡村的一间小旅馆里,晚间的所见,让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

读懂了题目,能更好地理解内容。

我们再读一读诗的题目(齐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师:“夜”是什么意思?生:是夜晚的意思。

(板书:夜)师:“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书,在这里是写的意思。

师:说得好。

这里的书,不是指我们读的书,而是写的意思。

师:“所见”是什么意思?生:所见,是所看到的意思。

师:那么,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生:在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师:诗人在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部编本人教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课件出示 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 ,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 ,组词 为“挑担、挑粮” 。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 : “扌”表意, “兆”表音。 加一加: “关+辶=送” 。 (3) (课件出示 34 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
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 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 了解了这些, 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 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 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 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 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 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 。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 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学生先读,老师指导, 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 四、 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 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 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 41) 泊船瓜洲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8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⑴ 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夜书所见篇二《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很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夜书所见》阅读题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阅读原文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阅读题目(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

(3分)(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

(4分)《夜书所见》阅读答案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

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完美版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完美版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案【教学内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1.认识“挑”,注意多音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

理解“萧萧、动客情、挑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诵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谈话):这是什么树?比较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播放PPT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第一幅是夏季,枝叶繁茂,第二幅是秋季,树叶枯黄,给人冷漠凄凉的感觉。

是啊!秋叶飘飘,给人带来伤感之情。

有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认识“挑”这个多音字,指导书写:送、挑4.指导古诗朗读节奏,指名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5.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6.小组汇报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如何理解题目“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思考:(1)“萧萧”是什么意思?(2)送”字怎样理解?萧萧:风声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刺骨之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第【1】篇〗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课前预习】让孩子们课前完成三个预习作业:1、思考: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有什么强烈的感受。

2、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同学们说说对秋天有哪些认识。

3、现在已过中秋,到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写写在寻找的过程中的特别感受。

(其中二三项选择完成)【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小黑板及录音机.(音乐:二泉映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在别人家里做客的心情怎样?生回答师:这就叫做做客的心情,一种思念家乡、思念自己的家园的心情,简称“客情”。

(板书:客情)2、一年有四季,那么在什么样的季节出远门,最容易促使你思念自己的家乡呢?(是……还是……阳春三月、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寒冬腊月)为什么?说说寻找到了那些秋天的足迹,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包括你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摸到的、收藏到的,都可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宋代诗人叶绍翁怎样来描写他秋天客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4、齐读题师:谁能跟大家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书”、“所见”的含义。

谁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再齐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猜猜看,秋天的夜晚,诗人可能看到了听到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感觉?2、看图,哪些地方猜中了?诗人还看见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3、自由默读课文,看看使人究竟是怎么写的。

4、师出示生字卡:萧萧、梧叶、促织,让生拼读。

夜书所见-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书所见-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书所见-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材设计1.1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展开,内容包括字词、句子、篇章三大方面的教学。

其中,字词教学要求注意儿童的认读、拼写和运用能力,句子教学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篇章教学则强调综合运用。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和实际教学的实践,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写作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1.3 教学重点本教材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读、会写、会表达”等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1.4 教学难点本教材的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等方面。

2. 教学方法2.1 贴近生活教师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教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发现句子的特点,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语言结构的理解,使学生的句子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2 反复演练语文教学注重灵活运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种语言表达的实践演练。

例如,在教字词时,教师要在讲解掌握基本规律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跟读、复述、仿写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字词的记忆和理解。

2.3 教师引导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引导,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策略。

3. 教学过程3.1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包括预习、复习、讲解、演练、巩固、拓展等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凝聚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3.2 课堂管理语文课堂管理十分重要,教师需要掌握好班级管理的技巧和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安静、积极参与老师的教育,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创新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述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

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

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资料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这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

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见:看见书:写、记录)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此刻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能够看出来?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透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7、指名朗读,感悟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此刻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指名多人朗读)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貌来读读。

8、诗句理解: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齐读:萧萧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这个秋风,不仅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谁是客,为什么是客?)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学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学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学案)导言《夜书所见》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该诗为五律,篇幅不长,但是深情表达了诗人晚间读书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领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篇值得我们品味的珍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首古诗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了解《夜书所见》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和把握《夜书所见》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能够借助老师的帮助,背诵并朗读《夜书所见》;•自学两篇类似的古诗,能够类比分析比较,加深对《夜书所见》的理解。

学习内容第一阶段:导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白居易、唐朝盛世、唐诗的艺术价值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引入《夜书所见》。

第二阶段:朗读(10分钟)老师先朗读《夜书所见》,再让学生全班分角色朗读一遍,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第三阶段:欣赏(1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如何运用词汇、句式、格律等方面,达到了美的意境。

并请学生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

第四阶段:分析(15分钟)老师请学生跟随自己的思维,探究以下问题:•你认为是什么意境创造了这首诗?•通过深入探究白居易的这首诗,你是如何更好的了解诗歌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的?•为什么这首诗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什么样的艺术价值?第五阶段:自主阅读(15分钟)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背诵下面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六阶段:反思(10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老师请学生再次整合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夜书所见》和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总结本次学习,我们深入探究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夜书所见》这首珍贵的文学遗产,并通过分析、阅读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诗歌与文化、历史、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

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

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

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解读诗题3、齐读课题4、师配乐范读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1、师述: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2、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4、全班齐读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1、师:诗人此时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好吗?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3、同位互说诗意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2、CAI:出示画面3、师:看!这就是她的画。

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4、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一)理解“月黑”1、指名说2、指导理解诗意3、生谈体会,指出画出月亮的错误4、师描述:你真会读书。

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5、师相机板书:月黑[CAI:师操作(隐去月亮)]6、指导朗读(二)理解“孤光”1、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2、生谈体会。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含达标训练)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含达标训练)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含达标训练)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合肥市屯溪路小学高贵阳
教材分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
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

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

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

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

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

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

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 (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

(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

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

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

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

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设计意图】朗读古诗,配乐唱诗,都是为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
止。

4.小组比赛。

【设计意图】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
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