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捅马蜂窝》教案1 北京课改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2捅马蜂窝 教案(课时1)

七年级语文上册2捅马蜂窝 教案(课时1)

课题名称:2. 捅马蜂窝(第一课时)考纲、大纲描述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教材内容分析本文内容浅近,思路明晰。

叙事生动,语言活泼,在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人物描写突出,很值得赏析借鉴。

学情分析学生提前充分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情节有了基本了解。

联系自身体验,结合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文章中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作用。

重点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作用难点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师复备导情境导入:回忆童年,请一到两个说说“童年往事”,对童年的认识。

明确:童年无知、无畏、单纯、冒失。

(PPT)PPT展示:认识马蜂和走近作者冯骥才。

思1、快速初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词,检查预习。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划出文中相应词语句子。

想一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理顺文章结构,明确记叙六要素)朗读2-7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我”为什么会去捅马蜂窝?议1、独立思考后,在纸上写下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再学习小组内一对一充分讨论,大家交流上面问题,小组内得出最好结论,派代表准备发言展示。

展读一读相应句段,小组代表展示对思和议的环节问题的结果,小组内或其他组的同学作补充。

1、评先学生互评:说出优点,提出建议,给出补充。

2、老师点评:(1)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停顿、语气。

(2)概括内容要基本把握人物、地点,概括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检课文重点字词、人物对话和中心语段的朗读。

用限时练1教学反思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不合格[ ]教研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捅马蜂窝》教案1 北京课改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捅马蜂窝》教案1 北京课改版

2、捅马蜂窝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蜇”、“怯”、“疙”、“瘩”、“敷”,理解词语“难以抑制”、“摇撼”,掌握多音字“扎“。

2.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小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感受作者小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

教学难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教学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由于同学们的幼稚,无意中做过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

作者小时候也有一个难忘的经历。

2、齐读课题3、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用比较简练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提示回答:为什么捅?怎样捅?结果?4、课文抓住了主要人物——“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写的,你能用几个词来说一说吗?二、精读课文1、过渡:课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来写的,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

思考:每次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3、全班交流(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

”A、渴望的原因?你能把这种好奇的感受读出来吗?快读读。

说话练习:看到爷爷连连摇手,无奈的样子,听着奶奶充满厌恶与怨恨的话语,“我”想:B、为了捅马蜂窝,“我”做了哪些准备?出示:时间——在爷爷午睡的当儿。

思考:“我”捅马蜂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

(让学生仔细品读,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这一段。

)(2)“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A、“我”迟疑、胆怯是因为,但是最后好奇战胜了胆怯,看出。

B、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我”捅马蜂窝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捅马蜂窝的情况?(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谈谈你的体会。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文本解读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一段难忘的回忆————因好奇冒失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同时引发出我们的思考:人类要善待动物,要能与动物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及做事切勿冒失,要多为他人着想。

设计理念本文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充满情趣、描写深入细致、人文性较强。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

”还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文教学,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质疑探究,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对话。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简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

(3)体会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合作探究,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尤其是最后一段。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搜集、展示资料,交流自己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捅马蜂窝》教案北京课改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捅马蜂窝》教案北京课改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捅马蜂窝》教案北京课改版1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捅马蜂窝》教案北京课改版1 《捅马蜂窝》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3.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说说“曾经冒失的童年”提请学生思考: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为什么呢?2.以读作为进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走进文章,也走得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读(整体阅读)——自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自语,语速放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原来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一件难以忘怀的极其有趣的事,刚才大家读了书,想一想老师的说法对吗?有没有什么不妥?学生反应:“有趣”似乎不妥,到底哪儿不妥一时还拿不准。

教师:用“有趣”来形容中心事件不妥,为什么呢?我们将这个问题先放一放,那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写到“有趣”的事?学生:文章开头部分——“爷爷的后院是儿时的乐园。

” 教师:“堆放杂物”“少有人去的地方”,却为何是“我”的乐园?学生:有树,有鸟儿、蝶儿、虫儿…… 教师:那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的乐园呀!学生:好奇心,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使我觉得有无穷的乐趣。

取蝉衣,挖蚯蚓,驱蜢虫…… 教师: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

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

二读(分解阅读)——朗读2至7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奶奶也要捅马蜂窝,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学生:为了通风和安全的需要。

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

(对话描写)教师:“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渴望”、“有趣”、“难以抑制”教师:而且奶奶的话中还教给我方法(头上蒙块布,竹竿一捅。

京版新教材捅马蜂窝教案

京版新教材捅马蜂窝教案
教学反思
教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名称
捅马蜂窝
授课类型
新授
上课时间
2016.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字;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感情线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话、朗读、合作,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说“我”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人和动物如何相处的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感情线索;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我”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技术准备
多媒体
教学
过程
一、导入
二、读课文、正音、解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内容、主旨。
描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要关爱生命,不做任何伤害生命的事情。
第三部分(20),写捅马蜂窝的启示: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五、理清文章线索。
线索:作者对马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六、语言赏析。
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战斗机”、“沉甸甸”“一团”“腾空而起”
作业设计《蝼蚁壮歌》,说说文中的蚂蚁具有什么品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20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奶奶的叨念和好奇心。
经过:“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10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10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捅马蜂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2、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5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

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

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2、绕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为什么捅马蜂窝?怎样捅马蜂窝?结果怎么样?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冯骥才和马蜂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25分钟)1、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2、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重点字音:蛰粘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篇一一、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爷爷家的后院,感受当时捅马蜂窝的情景。

在这之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二、品读课文,谈感受中心话题: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地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1—7自然段)通过爷爷、奶奶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

并付住于行动。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涌出”“强烈渴望”等词体会作者强烈的好奇心。

通过“悄悄溜到”“脱下褂子”“遮住脸”“接绑”等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形象地感受作者跃跃欲试想要捅马蜂窝的心情。

板书:好奇渴望2、(8--9自然段)抓住“径直”“凶猛”“扑”“拼死”“不顾一切”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捅马蜂窝的过程中“马蜂”是怎么想的?“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惊呆害怕3、(10--16自然段)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这句话,使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小小的马蜂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从而使“我”的内心产生了罪孽感,心情沉重。

并对勇于拼死、守护自己家园的马蜂产生敬佩!教师指导朗读对话,要读出爷爷的语重心长,和“我”的疑惑不解。

板书:赞叹、心情沉重4、(17--21自然段)这种对马蜂的敬佩和对自身的罪孽感,让“我”对马蜂有了深深的牵挂,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种感情?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舒心三、升华情感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再到看到新马蜂窝筑成之后的开颜而笑中感悟到了什么?四、作业课后自主阅读《儿童智慧》《黄蜂筑巢》并完成书后的练习。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4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4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4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并积累7个词语;说出主要内容。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3、在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感受作者童年时候的莽撞,懂得这莽撞源于天真、无知。

教学重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的语句。

教学难点:懂得童年的莽撞源于天真、无知。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师:由于我们的幼稚,一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1、介绍马蜂知识。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捅马蜂窝,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小时侯冒失地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蛰伤的一段经历。

过渡:“捅马蜂窝”这件事不仅我想做,连奶奶也要做,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

)2、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节到第三节)交流问题:1、23、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自由读文4-6小节,(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有趣”、“难以抑制”“迟疑”、“胆怯”“惊呆”“生怕”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4、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5、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过渡: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

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

6、体会朗读过渡: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一切。

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三、研读课文(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二)理解:不顾一切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3、书上还有表达它“不顾一切”意思的词语,自己找一找。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5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5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5篇《捅马蜂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

2、在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基础上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掌握“我”捅马蜂窝前后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家师: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我国作家——冯骥才。

媒体出示:冯骥才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二、初知课文1、板书课题师:作家冯骥才童年时候也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

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课文写了作家小时候捅马蜂窝的事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①课文那几节写了捅马蜂窝的经过?②捅马蜂窝前、捅马蜂窝时、捅马蜂窝后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的句子三、讨论交流1、学习13节体验朗读爷爷、奶奶的话。

奶奶:怨恨爷爷:无奈2、学习46节捅马蜂窝前(1)那都有趣!(2)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校门口。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3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3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3篇《捅马蜂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认识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认识自然环境描写和对话描写的作用。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1、如何理解课文题目?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大自然,学习课文后的启示。

研读与赏析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2、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法指导1、紧紧抓住描绘“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理解“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你会发现这条线能帮助你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2、可以试着按“朗读——复述——思考——讨论”的顺序与课文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你的思考会更深入。

3、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

4、学习中要思考: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善待生命、善待大自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

体验反思1、受到马蜂的攻击后,“我”对马蜂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可信吗?2、“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一句中的“罪孽感”如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罪孽感”?《捅马蜂窝》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3.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知识链接】1、黄蜂介绍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毒性很大。

中至大型,体表多数光滑,具各色花斑。

咀嚼式口器。

触角膝状。

大大的复眼。

翅子狭长,静止时纵褶在一起。

腹部一般不收缩呈腹柄状。

胡蜂有简单的社会组织,有蜂后、雄蜂和工蜂,常常营造一个纸质的吊钟形的或者层状的蜂巢,在上面集体生活。

胡蜂的成虫主要捕食鳞翅目的小虫,因此,也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

马蜂作为一种益虫,以虫子为食,它一般只有在受到攻击的时候才蛰人,万一碰到马蜂,最好马上蹲下来,用衣服把头包好,这样可以临时预防。

《捅马蜂窝》优秀教案

《捅马蜂窝》优秀教案

《捅马蜂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捅马蜂窝》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捅马蜂窝》2.课件或黑板3.学生笔记本和文具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捅马蜂窝事件给你什么启示?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课文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学生做好笔记,加深理解。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和大自然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当堂完成作文,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涵。

2.收集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或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分析课文《捅马蜂窝》,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和敬畏之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鼓励。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捅马蜂窝事件背后的寓意,体会作者对自然生灵的敬畏和愧疚之情。

《捅马蜂窝》教案

《捅马蜂窝》教案

《捅马蜂窝》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捅马蜂窝事件的真实感受。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捅马蜂窝的经历,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并阐述其作用。

4.情感体验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课文时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关爱。

5.写作训练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捅马蜂窝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学生提出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的建议。

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自然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捅马蜂窝》一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关爱,培养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本文作者林清玄,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

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感悟。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课文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捅马蜂窝的过程和作者的内心感受。

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2、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不伤害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归纳内容,回忆认知。

(提速)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1课,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
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惊呆、惊恐稍定、沉重、舒心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
(二)体会“渴望”,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
2、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4、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
过渡:这一捅下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
三、深入领悟,品味词句。

(挖掘词句,以读悟情)
(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体会词语:
1、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2、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这种感情还能从哪看出来?
3、读一读,体会感情。

(三)、朗读:
(四)、不顾一切:
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

它要拼命的!”
3、书上还有表达它“不顾一切”意思的词语,自己找一找。

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

4、读这句话,想一想,我们要读出什么语气?
5、什么样的气势与架势。

6、这是一只的马蜂。

学生填空。

过渡:你看作者从一个拼命,发掘出多少富有激情,富有魅力的词句来。

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作者的伤好了,他惊恐稍定,但心情沉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四、读中感悟,升华主题(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一)配乐合读15段
(二)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
(三)因此作者说:
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我真希望()(四)朗读、感悟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盼望希望渴望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一年过去了,我天天()……
马蜂却没有来;
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

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五)、主题升华
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

望着这一切,作者按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出示: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总结: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过渡:作者从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情,悟出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文章,记住与旁人和谐相处。

五、重换题目,育人训练。

(回文读书,深入理解)
1、请你自己读书,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捅马蜂窝”这件事,想一想,我们还能不能在环几个其他的题目呢?
发生在我家后院的事难忘的教训难忘的一件事我和他们童年趣事
2、趣:什么有趣?捅马蜂窝无家可归被蜇三年才来
“趣”:经事明理人生回忆马蜂可爱的家
六、品味词句,动笔书写
这篇文章中又许多优美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些词句,然后再动笔抄一抄。

七、板书: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