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导学案成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夜雨寄北》《论诗》导学案.doc
诵读欣赏教学目标:1、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欣赏、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夜雨寄北》1、介绍诗人的住活经历、文学成就和写作背景2、诵读诗文3、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表达夫妻Z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巴山夜雨涨秋池”借凄凉的秋夜雨景烘托客愁旅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吋"想彖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
4、背诵课文。
《论诗》1、诵读诗文2、理解诗歌所提倡的创新精神3、背诵课文。
订正笔记栏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界首初中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主备审核统稿执教班级学生姓名成绩学习过程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甜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休味诗歌的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内涵。
二、预习导学(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赵翼()冀州()风骚()搔首弄姿()涨秋池()涨红了脸()(2)了解作者李商隐,字____ ,号______ ,_____代诗人,和_______ 被称为小“李杜”。
《论诗》的作者_____ , ____ 代诗人,著有《____________ 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论诗》的主要内容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学习《復雨寄北》1.解题。
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
“内”即内人,妻子。
你的看法如何?订正笔记栏2. 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 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3.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木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 是什么?4.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三)学习《论诗》1.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从这两句看,诗人是不是在故意 贬损李、杜?2. “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江山”指什么?3. “各领风骚数百年”屮“风骚”指什么?4.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观点?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1. 解释下列诗句屮有关词语的意思。
《夜雨寄北》导学案
章吉营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制:郑玉爽高鸿雁董小城李立平审核领导:备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得分:《夜雨寄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文写作背景,识记作者。
2、把握关键词的含义,理解诗句内容和中心。
3、学会从抓关键词、修辞等角度赏析诗句。
4、熟读成诵,正确默写。
一、自学导航:(1)作者简介:李商隐,字,号,代诗人。
(2)写作背景:这首七言绝句选自《李商隐诗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巴蜀写给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长安在巴蜀之北,所以说“寄北”。
(3)诗文简介: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
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4)诗文节奏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诗文内容理解:先解释加线的词,然后疏通整句诗。
(注意:疏通诗意: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合作探究。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8)、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9)“巴山夜雨涨秋池”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请选择。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指的是()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指的是()A、是写实,B、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
(11)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四、拓展连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1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1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夜雨寄北-李商隐》学历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李商隐》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初中语文课程《夜雨寄北/李商隐》”。
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其代表作《夜雨寄北》的内涵与艺术特色,同时,也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夜雨寄北》的生字词、诗句含义及作者李商隐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赏析、讨论等环节的表现,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评价:完成对《夜雨寄北》的赏析作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检测,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本课学习的诗歌《夜雨寄北》。
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夜雨寄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 赏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可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赏析。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点拨学生的理解误区,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后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夜雨寄北》的生字词、诗句含义及作者李商隐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完成对《夜雨寄北》的赏析作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赏析诗歌。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赏析、讨论等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夜雨寄北导学案
夜雨寄北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把握节奏。
2、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作者简介李商隐,字,号,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
他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
主要名篇有:《无题》、《夜雨寄北》等。
作品背景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朋党之争中。
852年随柳仲郢[Yǐng]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自主学习:朗读并翻译诗(自学5分钟)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2分钟)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分钟)合作探究:(8分钟)1.本诗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那么妻子来信问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怎么知道的?2.诗人是怎么回答的?当时的天气如何?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描绘画面并赏析诗句(自主学习8分钟,小组合作5分钟)(方法指导:可从炼字、修辞、哲理、用典、表达感情等方面进行赏析)1、展开想象,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
夜雨寄北导学案
夜雨寄北导学案
第一部分:导读介绍
介绍夜雨的特点和意义,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第二部分:夜雨的文学意义
1. 描述夜雨的氛围:阴沉、潮湿、寂静。
2. 夜雨带来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对未来
的期待等。
第三部分:夜雨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1. 诗歌中的夜雨:通过诗歌让读者感受到夜雨的浪漫和忧伤。
2. 小说中的夜雨:夜雨作为情感的表达符号,强调人物的内在矛盾
与冲突。
3. 电影中的夜雨:利用夜雨来增加戏剧性和氛围感,加深观众对情
节的认知。
第四部分:夜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夜雨的生活意义:对大自然的敬畏、调节气候、滋润大地。
2. 夜雨的社会意义:给人们带来凉爽和宁静,减轻炎夏带来的不适。
第五部分:夜雨的美学价值
1. 夜雨的艺术魅力:夜雨带来的宁静和神秘感,让人沉浸在无边的遐想中。
2. 夜雨的审美表达:艺术家通过夜雨来表现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第六部分:夜雨的启示和感悟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夜雨让我们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保护环境。
2. 积极面对困境:夜雨寄寓着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希望,提醒我们积极面对困境。
第七部分:总结
简要回顾夜雨的意义和影响,概括全文要点。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文章结构,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修改和调整。
注意确保每一个小节都紧密联系,流畅自然。
八年级夜雨寄北导学案
八年级夜雨寄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雨寄北》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商隐(约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身处异乡巴蜀时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的妻子来信问他何时能归,诗人便写下了这首诗答复她。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听录音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得整齐、响亮、有感情。
(二)理解诗意,体会意境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1)“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2)“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4)“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我再对你细细诉说,今晚在巴山夜雨中我是多么的思念你。
2、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巴山秋夜中,面对秋雨涨满池塘的景象。
《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夜雨寄北》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夜雨寄北》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4.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李商隐简介及《夜雨寄北》背景介绍;2. 诗歌全文赏析;3. 诗歌主题和意境分析;4. 诗歌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李商隐是哪个时期的诗人吗?2. 你听说过《夜雨寄北》这首诗吗?3. 你对这首诗的标题有什么想法?二、进修李商隐及《夜雨寄北》背景知识1. 李商隐是唐代闻名的诗人,其诗风清新婉约,以写景抒情见长。
2.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思念遥方亲友的情感。
三、诗歌全文赏析请学生阅读《夜雨寄北》的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 诗歌中的“夜雨”指的是什么?2. 诗中的“北方”代表着什么意象?3. 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心里的情感是怎样的?四、诗歌主题和意境分析1. 《夜雨寄北》的主题是“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遥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2. 诗歌意境清新婉约,通过描写夜雨和北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心里的孤寂和忧伤之情。
五、诗歌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1.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意象中的“夜雨”象征着孤寂和忧伤,“北方”代表着遥方亲友,两者共同营建了诗歌的意境。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夜雨寄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
七、作业写一篇100字摆布的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八、拓展查阅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拓展诗歌鉴赏视野。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大全5篇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大全5篇夜雨寄北语文教案大全5篇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
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夜雨寄北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夜雨寄北语文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
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篇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帮大家的《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1、参看注释,了解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比照写法的巧妙运用。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终究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夜雨寄北》 学历案
《夜雨寄北》学历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夜雨寄北》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帮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雨夜,你们会想起什么?会有怎样的心情?(3)引出课题《夜雨寄北》,介绍诗人李商隐。
2、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1)简单介绍李商隐的生平,重点强调他在晚唐时期的政治遭遇和坎坷人生。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在异乡漂泊,写给远方的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归期的期待。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君”的指代对象和“涨秋池”的意境。
(2)引导学生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诗人对未来相聚的想象和期待。
5、品味诗歌,感受情感(1)提问学生: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渴望。
《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夜雨寄北》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3. 掌握诗歌的基本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导学内容:1. 李商隐及其诗歌《夜雨寄北》的简介;2. 诗歌的内涵和意境;3. 修辞手法分析和鉴赏;4. 写作练习及展示。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学生在课前阅读《夜雨寄北》这首诗歌的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你对这首诗的标题有什么猜测?这首诗的主题可能是什么?你对李商隐这位诗人有什么了解?第二步:学习1. 学习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夜雨寄北》的背景和特点,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学风格和发展历程。
2. 分析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探讨诗人借夜雨之景抒发的情感和议题。
3.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点。
第三步:实践1.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仿照《夜雨寄北》的风格和结构,创作一首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诗歌,表达内心的感悟和情感。
2. 学生展示: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第四步:总结通过学习《夜雨寄北》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和独特性,提升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期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第二课时导学案题目:《夜雨寄北/李商隐》导学案导言:《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
诗中描绘了一个离乡背井的诗人,在夜晚听着雨声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眷恋之情。
一、诗文赏析1. 诗题:《夜雨寄北》2. 诗人:李商隐3. 内容概要:诗人在远离故乡的北方听着夜雨声,思念家乡和亲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4. 诗句赏析:(1)明月不可白,河清不可浊,明明如月何曾河清,润之已极,转欲成河矣。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当堂背诵。
2、学习并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2、3。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过程: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他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悱恻,用典多,意隐晦。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生活在唐朝走向衰败的晚唐时代,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来改变国家。
2、作品背景。
3、理解题意:“寄北”也作“寄內”,意思是:()。
4、自由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阅读节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三、合作探究:(一)体会意境之美。
1、“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含丰富,请简要分析。
2、“巴山夜雨涨秋池”哪些是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句中“涨”有什么表达效果?3、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4、唐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结合一二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体会诗人情感5、“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6、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当堂练习。
(一)默写。
1、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2、诗中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示着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3、写异地相思,归期未定的心境的诗句是:4、诗中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和空间交汇融合的诗句是:(二)从炼字角度说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妙处。
(三)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夜雨寄北》小团队导学案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朝阳湖学校“小团队自主·合作学习”导学案设计
年级
五年级1班
学科
语文
设计日期
2018/5/12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诗歌赏析课
教师
罗慧
学习
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导学流程
体现小团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自主预习案】
读准节奏
问/归君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团队学习案】
活动元一、激趣导入预学展示
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活动元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学习
重难点
1.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教学重难点:
2.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预设课时
2课时
知识
链接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活动元三、重点赏析合作探究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1、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2、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3、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涨)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
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2、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3、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4、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5、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四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学生案) 编辑者:孙凤国 审核者:张英艳 2014年9月4日
送一你句话: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
Page 1 of 1 2014年第 个导学案
《夜雨寄北》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_ 小组_ __ 评价____ 教师寄语: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1、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
找几名同学背几首古代诗歌,体味其特点。
由古代诗歌的特点,导入
1.知识链接
⑴、走近作者: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和孟浩然合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外号“诗佛”。
⑵、古代诗歌的分类:律诗、绝句、词和曲。
【①律诗:一般为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事物最后一个字押韵。
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对偶句);五六句为颈联(对偶句);七八句为尾联。
②绝句:一般分四句,其中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③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
⑶、主要内容:这是一首绝句。
它原是一组组诗,共三首,本诗为第二首。
全诗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难字识记:绮q ǐ窗,着zhu ó,未w èi ,
2.自由读课文。
【强调节奏:××/××× 读《杂诗》,应该语速舒缓、语调轻柔,也可采用“二二一”节奏断句。
七言的断句可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
】
3.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这首诗。
1.小组背诵这首诗,教师纠正字音及断句。
2.赏析诗歌:
①、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字面意思】:您是从我家乡来的,一定知道家乡的事情。
【诗歌内容】:本诗开篇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
“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②、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字面意思】:请问您来时,我家雕花的窗户前,那株腊梅开花了没有? 【诗歌内容】:为什么“我”惟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人的思乡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
这两句从侧面表现思乡之情。
1.分组朗读诗歌,比一比哪组读得更好。
2.课文反映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3.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呢?
4.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着花未:开了花没有。
B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C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D 、全诗通过具体描写,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B 、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C 、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D 、这首诗歌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