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煤田十三矿二1煤层厚度特征及山西组聚煤规律探讨

合集下载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

平顶山十三矿突水特征与原因分析古生界二叠系已煤段已15-17煤厚10.6m裂缝承压水砂泥岩厚8.1m石炭系上部灰岩段一灰岩厚10m岩溶水二灰岩厚8.0m三灰岩厚7.8m砂泥岩段砂泥岩厚16.6m下部灰岩段四灰岩厚7m五至七灰岩厚7.4m铝土岩厚8.2m寒武系灰色白云质灰岩图3 12010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图4 11090采面水文地质单元示意图已15-17-12010采面处于正断层F2、F6之间,风巷上部有正断层F3、F4。

11090采面南北方向以襄郏一号正断层和灵武山向斜为骨干构成边界。

东西方向以11090逆断层带和沟李封断层为边界。

沟李封断层和襄郏一号正断层交汇处应力集中,裂隙也相对发育,和富水带共同构成了突水的富水区和迳流带。

两采面均为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静储量丰富,富含承压水。

2.2 充水水源分析石炭系一灰岩是泥灰岩,二灰岩是两采面突水的直接富含水层;三灰岩的富水性最差;四至七灰岩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0.075~0.019L/(s·m),四灰岩不发育,富水性差,六灰岩和七灰岩局部富含水,五灰岩富含水;二灰岩和五至七灰岩存在水力联系。

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单位涌水量为0.226L/(s·m),在石炭系110m以下,岩溶较发育。

2个采面突水水量大且较为稳定,水压高,说明有丰富的补给水源,呈现出承压水的一般规律。

据突水水质分析结果知,2次突水水源不是顶板或第四系水,而是灰岩含水层水。

两采区恒温带在地表以下25~30m附近,温度为17.2℃,地温梯度为3.2~3.5℃/hm。

12010采面突水温度为22℃,出水点距地面高-300m左右,预计水温为24℃,与二灰水水位基本相符,突水后二灰水水位一直下降也说明了突水水源主要是二灰水。

地质勘探表明,在没有大量疏水的情况下,12010采面下的二灰水水位下降了150m以上,说明该面二灰水的补给条件差,以消耗储量为主。

二灰水水头高度为210m,由于该面回采时最大突水量达2403/h,至采面回采结束底板二灰水的涌水量尚有30m3/h,表明二灰岩有一定的富水性和渗透性,在有足够排水能力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安全生产。

平煤十三矿煤层自燃发火机理及规律分析

平煤十三矿煤层自燃发火机理及规律分析

1 3 0 8 1 工作面 ; 鉴定和考察 1 3 期: 2 0 0 7 年1 0 月。
2 . 1 . 1 煤 的工 业分 析 煤 的工 业分 析 主要 对 煤 中 的水 分 、 灰 分 和挥 发 分 进 行测 定 , 并 根 据水 分 、 灰分 和挥 发 分 对 固定 碳 、
实验测 量 的煤样 的 吸氧量 如表 3所示 :
2 . 1 . 3煤样 最短 自然发 火期 测定 煤 层 最 短 自然 发火 期 是 判 定 矿井 发 火 强 度 的
件。通过对工作面下隅角垮落煤炭 的取样分析 , 老 空煤 7 5 %为碎煤。
1 . 2 . 2 采煤方法对煤层 自 然发火的影响
己1 } 1 7 1 . 7 2
Q a d H a d ( %)
在我 国, 煤炭能源 的赋存条件和开采条件十分
复杂 , 瓦斯爆炸 、 火 灾 事 故 已成 为严 重威 胁 煤 矿安
( %) ( MJ / k g ) 2 9 . 1 7 1 6 _ 3 1 5 2 . 8 2 8 . 6 2 4 . 6 9 表 1 工 业 分 析 测 试 结 果
工作面的现场考察分析得出。
1 . 1煤层 自然发 火 内 因
煤的吸氧量 , c m 3 / g干煤
≥0 . 7 1 0 . 4 1 ~0 . 7 0 ≤0 . 4 0
为研究 十三矿工作面煤层 自然发火的内因 , 在 河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对工作面煤层 的煤样进行 了 实 验考 察 , 考 察 内容 为 : 煤 样 的工 业 分 析 , 煤样的 自
【 关键词 】煤炭生产
高 突易燃煤层
发 火机理
原 因 规律分析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8 8 8 1 ( 2 0 1 4 ) 0 3 — 0 0 5 1 — 0 3

复杂条件下大倾角综采工作面过断层技术研究与应用

复杂条件下大倾角综采工作面过断层技术研究与应用

复杂条件下大倾角综采工作面过断层技术研究与应用平煤股份十三矿是高瓦斯突出矿井,地质条件差,倾角大,采面在过断层时极易发生安全事故,针对采面状况进行过断层方法的研究,及时探煤搞清楚层位关系,调整采面仰、俯角,达到“少破岩石,多采煤”的要求。

通过近几年的实际应用和总结,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地质概况平煤股份十三矿井田面积53.6365km2,井田内煤层赋层较深,倾角平均20°,煤厚平均6m,全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7.42m3/t,绝对涌出量为27.34m3/min,二氧化碳的绝对涌出量为2.99m3/t,相对涌出量为11.01m3/min,煤层的瓦斯含量较高,矿井煤层自燃发火倾向3-5月,矿井涌水量较大矿井正常涌水量850m3/h,全矿井最大涌水量1700m3/h。

平煤股份十三矿己15—17—11022综采工作面,该采面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煤层倾角平均28度,在掘进期间共揭露大小断层34条,断层最大落差24m,其中大于3m的断层有13条,F2、F4、F5、F6、F8、F9、F13、F18、F25、F26、F29、F30、F34对回采过程有较大的影响;且采面外段部分回采三角煤,为再生顶板。

该采面回采的主要水源有顶板砂岩水,顶板砂岩含水性较差,在顶板裂隙发育处及断层破碎带附近会有滴水、淋水现象,对采面回采影响较小。

预计该采面正常涌水量为20m3/h,最大涌水量40m3/h。

2 过断层的主要方法2.1 过斜交于工作面断层的方法1)过落差小于1m,煤层向上断离的断层,落差比FF>1/2时:在遇断层之前,采取沿顶回采、丟煤和降采高等措施。

推过断层交面线后,将支架顶梁往上挑,其仰角一般为15°。

即每割一刀上漂200~250mm,再推数米后爬至顶板。

根据断层落差大小,应预测从变坡点至复位点之间的水平推采距离。

若顶板破碎还应采取人工做超前、打水力膨胀锚杆或树脂固化等方法。

3)过落差小于1m,煤层向下断离的断层,落差比FF>1/2时:遇断层之前,要加大工作面采高,使支架达到最大支撑高度,且支架前铺金属网,为过断层做好准备。

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点和防治措施

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点和防治措施

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点和防治措施1 概述平顶山矿区含煤地层有晚石炭世的太原组,二叠纪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的下段,现主采煤组为二叠纪的丁组、戊组、己组,待采煤组为上石炭统的庚组,煤田保有储量74.1亿t,是中南最大的烟煤基地,现有生产矿井11对,在建矿井1对,矿区原煤产量超过2 000万t/a,矿井呈东西向分布。

最早有记录的突出是1984年发生在平顶山八矿戊9-10煤层中的突出,之后在十二矿、十矿、五矿、四矿发生了突出,目前有5对突出矿井,3个主采煤层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出,累计55次突出共突出煤量3 000多t、瓦斯量超过210 000 m3,掘进工作面最大的突出一次突出煤量478 t、瓦斯量40 217 m3,回采工作面最大的突出一次突出煤量450 t、瓦斯量22 000 m3。

多年来瓦斯问题一直威胁着矿区的安全生产,成为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对瓦斯突出特征和防突对策的研究是集团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 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2.1 煤与瓦斯突出点地质特征对矿区内历次煤与瓦斯突出点地质构造性质、煤体结构类型、突出煤层、突出点标高和垂深等因素的统计结果(表1)表明,瓦斯突出点有如下地质特征:(1)按突出深度划分,在400 m以上发生突出12次,400~500 m之间发生突出22次,500 m以下已发生突出21次,随煤层开采深度增加,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增加。

不同煤层始突深度不同,戊组煤始突深度为420 m,己组煤始突深度为340 m。

己组煤层已发生突出36次、戊组煤层发生突出15次,己组煤层比戊组煤层突出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己组煤在戊组煤层之下,己组煤层的瓦斯保存条件较好。

(2)煤和瓦斯突出分布受地质构造控制,在55次突出中有43次突出发生在矿井构造小断层附近,占突出总数的78%,而且突出点煤层层理紊乱,煤体结构破坏严重,突出点构造煤厚度增加。

尤其是中小型地质构造及构造尖灭端突出集中分布,如十二矿160采区受牛庄逆断层尖灭端的影响,己15-17—16101采面掘进时发生10次突出。

平煤集团十三矿综采地质因素分析及地质保障措施

平煤集团十三矿综采地质因素分析及地质保障措施

平 煤集 团卡三矿 的煤矿 安 全、 经济 生产 的地 礅 礴 巍
断裂构造 ;地质保障; 煤层 自 ; 燃 突水 ; 数值模

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为适应 高产高效 十 三矿 综 合开 采地 理 信息 系 统 ,并在 此 现 代 化 矿 井 建 设 的 需 要 ,有 必 要 通 过 基础上 ,对资料进 行系统 的叠合分析 , 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进 对 整 个矿 井 的地 质 条 件 进 行 了综 合 评 行综 合的分析和研 究 ,尤其 是矿 井建 价 ,最终建立高产高效的煤炭开采地质 设阶段以来详细观测记录的地质及其灾 保障系统。本文仅就影响平煤集团十三 害资料 ,搞清影响综 采的地 质因素 及 其相 关的其 它灾害 ,采取针对性 的、岩 浆体
( ,墙 )侵 入和 顶 板 冒落 等 灾 害性 事 故 , 脉 由 影 响矿 井的经 济效 益和 安 全生产 。 本文 此 在综合 分析影 响平 煤粟 团十三矿 综 采的地质
在煤炭 生产 中 ,断 裂构造是影 响 2 4 工作 煤炭 生产的基本 因素 。 因预 测地质构 首 采面 计划 落 空 ,高 档普 采 10 1 两综 采 面 100 10 0 2 1 和 2 1 造 与 实 际 差 异 很 大 ,造 成 设 计 的采 区 面 改为 了炮 采 , 工 作面 因断 层而跳 眼搬 家 ( 1 。鉴于 图 ) ( ) 落 空 ,或 被 迫 改 变 采 煤 方 法 , 面 甚至 被迫 重新调整生 产开采布局 , 这 此 ,针对平煤集团十三矿保存的现有记 采 不 仅 影 响 矿 井 的建 设 工 期 、 造价 和 质 录资料和井下 已开掘 ( )所揭露的情
醐 d a e iig s f -m n n
dy u ig jm t d r m 目 n

浅析十三矿二1煤层瓦斯赋存状况及影响它的地质因素

浅析十三矿二1煤层瓦斯赋存状况及影响它的地质因素
1 概 况 平 煤 股 份 十 三 矿 位 于 平 顶 山煤 田的 东 部 . 田西 北 起 兴 国 寺 正 断 井
21 .. 开采 期 间矿 井 瓦斯 含 量测 定 结 果 : 2 己一 采 区 、 己二 采 区 、 己三 采 区工 作 面 相 对 瓦斯 涌 出 量 为 2 9 . ~ 6
预防瓦斯。
深 , 斯含量明显增大 , 瓦 己二 采 区 相 对 瓦 斯 含 量 小 , 且 瓦 斯 赋 存 与 煤 而 层 赋 存 条 件 呈 一 定 关 系 . 据 十 三 矿 几 年 来 的研 究 分 析 表 明 , 质 构 根 地 造是影响煤层瓦斯的主要地质因素 , 次是埋藏深度。 其
二 煤 层 具 有 一 定 的 突 出危 险性 。 3 勘 探 线 以 二 1 底 板一 o m 等 高 线 为 界 。 1 煤 8o 已揭 露 的工 作 面瓦 斯 涌 出情 况 : 自投 产 至 今 的 多 个 采 掘 工 作 面 的 井 田属 石 炭一 二 叠 系 含 煤 地 层 , 煤 岩 系 有 石 炭 系 太 原 群 、 叠 瓦 斯 涌 出情 况 , 含 二 己二 采 区 瓦 斯 涌 出 较 小 , 三 采 区 采 掘 工 作 面 瓦 斯 涌 己 系 山西 组 、 石 盒 子 组 和 上石 盒 子 组 。 大 地 构 造 体 系 上 , 井 田属 我 下 在 本 出量 最 大 ,如 己 三 采 区 二 , l ( 1采 面 回 采 期 间 瓦 斯 绝 对 涌 出 量 一 3) 4 国华 北 石 炭一 二 叠 纪 聚 煤 区 内 煤 田 , 聚煤 作用 始 于 中 石 炭 世 本 溪组 至 4 13 1 . 3m3 n 掘 进 工 作 面 在 08 ~ .2m/ n, 对 瓦 斯 涌 出 .9 ~ 58 / , 2 mi .2 56 3 mi 相 石 炭 世 太 原 群 和 早 二 叠 世 早 期 , 西 组 达 到 高 潮 , 二 叠 世晚 期 至 二 山 早

平顶山煤田山西组二1煤层厚度变化因素分析

平顶山煤田山西组二1煤层厚度变化因素分析

关键词 : 沉积 环境 ; 层; 煤 厚度 ; 山西组
K e r s e i nay e vr n n ; o e m;h c e s S a x omain ywo d :s d me tr n io me t c a s a tikn s ; h n ifr to l
中图分类号 :D1 T
s dme tr n io me ta dba a ifrn ils te n ,olwe yt ec mpo i a tr o ti d rv reo i n n p s t tr fe t n e i na ye vrn n s ld f e ta et me tflo d b h o n e l st f co sc nane ie rsona d a a hae sr u a a ci . e uc l o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I(0 8 0
1 山西组 含 煤 岩 系沉 积 环 境 的堆积主要取决于 “ 基底平 台” 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特点 , 一般 由混 寸由于 潮水 能量 较 小 , 势 平 坦 , 物 茂 盛 , 发 育 地 植 再 本 区在 二叠纪 时期沉积环境 以陆表海 碳酸盐台地——碎屑 滨 合 坪 演 化 为泥 坪 日 岸、 滨海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陆表海碳酸盐 台地——碎 的 泥 炭 沼 泽其 煤 层 发育 较 好 , 度 大 , 构 简单 砂坪 演 化 为 混 合 厚 结 由 屑 滨 岸 环境 , 层 主 要 是 海 侵 体 系域 中下 部 ; 海 平 原 煤 层 主 要 位 坪 和 泥坪 , 煤 滨 其上 发育 的泥 炭 沼 泽 形成 的煤 层 厚 度 较 大 , 构 较 简单 ; 结 于 高位 体 系域 中 的下 部 ; 下 三 角 洲 平 原 地 区 , 层 主 要位 于 最 初 由潮沟、 池演 化为泥炭 沼泽所形成 的煤层厚度相对较小 , 在 煤 潮 而在泻 海 泛 面 和最 大 海 泛面 处。 层 的堆 积 不 仅 受 到海 平 面 的升 降作 用 的 湖相 发 育 的 煤 层 , 煤 由于 地 势较 低 , 水 深 , 利 于 植 物 生 长 , 覆 不 因而 相 影 响 , 受 到一 定 的 河流 作 用 的影 响 。 太原 组 煤 层 海 平 面 上 升 速 度 对来 说 泥 炭 沼 泽较 浅 , 而 煤 层 较 薄 。 由 于局 部 沉 积 环 境 的 变化 而 也 故 较快 , 可容空间增加速度快 , 易导致泥炭被淹 没 , 容 不能形成 持续堆 引起 的沉 积 分 异 和 泥 炭 沼 泽 发育 的不 均 衡 , 造成 二 煤 层 分岔 及 是 积, 所形成的煤层薄 ; , 二 煤层是泥炭 的持续 堆积最大海泛 面缓 慢 局部煤层变薄的主要原 因。综上所述 , . 二 煤层 的厚度 变化及分布 下 降 时 形成 的 , 成 了本 区 的厚 煤 层 ; 下 石 盒 子 组 煤 层 是 在 初 始 规 律 , 要 是 由成 煤 前 的沉积 环 境 ( 形 上 主 岩相 类型 ) 定 的 。 决 海 泛面 至 最 大海 泛 面 处 , 平 面 的 上升 速 度 介 于 初 始 海 泛 期和 最 大 海 32成 煤后 期 冲 刷 作 用 对 煤 厚 的 影 响 以 大 占砂 岩 为代 表 的 二 . 海 泛 期 之 间 , 时 才最 有 利 于 泥 炭 的持 续 堆 积 , 沉 积 环 境 是 下 三 1 这 但 煤层 顶板 岩 系属 下 三 角 洲 平 原 沉 积 , 性 多 为 细 、 砂岩 , 度 变 岩 粉 厚 角 洲 平 原 , 流 作 用 比较 强 烈 , 源 输 入 比较 充 沛 , 积 速 率 较 高 , 化 较 大 ; 占砂 岩 在 区 内发 育 欠 佳 , 度 较 薄 , 河 物 沉 大 厚 与二 , 层 之 间 普 遍 煤 在 这 种 情 况下 所 形 成 的煤 层 层 数 多 , 夹矸 多 , 分高 。 灰 存在 含 古 尼 罗 蛤 化 石 的海 湾 相 泥岩 、 砂质 泥 岩 沉 积 。 内 6 2 二 区 3 3孔 2 山西 组 二 , 层 的 沉 积相 煤 1 煤层顶板有厚 lr 多的中粒砂岩 ( 占砂岩 ) O e 大 直接压煤 , 但二 煤 二 , 层 由淡 水泥 炭沼 泽相 组 成 , 为 中 二 叠 世 早 期 海 退 过 程 厚 仍为 65m, 煤 其 .3 与周围钻孔相 比没有减薄 的现 象 , 明大 占砂岩 的 说 中 , 潮 坪 沉积 的基 础上 形 成 的滨 海 平 原 上 的 聚煤 沉 积 。 因其 靠 近 片流 冲 刷 作用 很 小 , 不 影 响 二 煤 层 的厚 度 变 化 。 在 并 四 煤 层 顶板 砂 古 海 盆 , 炭 堆 积 过 程 中局 部 受 间歇 性 潮 汐水 流 的影 响 , 汐水 道 岩 对 煤层 的冲 刷 作 用 仅使 该 区 4 1 附 近 的煤 层 变 薄。 泥 潮 5 5孔 砂 体和 泥质 沉 积 物 代 替 了泥 炭 的堆 积 , 造成 二 . 层 的 分岔 、 薄 , 煤 变 33构 造对 煤 层 厚 度 的影 响 ① 小 褶 曲 对煤 层 的影 响。 在 挤 压 . 甚至 尖 灭 现 象。 作用下煤层常发生塑性流变 , 斜轴部多为无煤带或薄煤带 , 背 向斜 本 区古 泥 炭 沼 泽 类 型 可 分 为 :微 异 地 堆 积 成 煤 和 原 地 堆 积 成 轴 部煤 层往 往 较厚 。 要 发 生 在北 西 向断 层成 生 的弧 形 拖 曳褶 曲部 主 煤 。微 异 地堆 积 : 为暗 淡 型 煤 , 要 由暗 煤 组 成 , 见镜 煤 线理 和 泥 位 , 主 可 凡有 北西 向 左 行 走 滑 断 层 及 其 伴 生 的 弧 形 拖 曳褶 曲部 位 , 层 煤 岩透镜体 , 具微波状层理。原地堆积成煤 : 分为两种 泥炭沼泽类 厚度急剧变化 , 可 在向斜轴部煤层有变厚的趋势 , 在背 斜轴 部煤层厚 型 。 干燥 森 林 泥 炭 沼泽 : 观 上 为暗 淡 型 和 半 亮 型 , 暗煤 为 主 , 宏 以 夹 度 变薄。例如 锅底山断层北东盘 的六矿拖 曳褶曲和 南西盘的郝堂 镜 煤 线理 或透 镜体 、 丝炭 透 镜 体 等 。 条带 结 构 和均 一 结 构 , 性 组 弧形拖 曳褶 曲所在 部位 , . 层厚 度发生很 大变化 , 细 惰 二 煤 在等厚线 图 合 含 量 高于 镜 质 组 , 4 %~ 0 , 分 < 5 , 有 火 焚 丝 质 体 , 为 0 6% 灰 1% 并 以 上等值线加密, 向斜轴部煤层有增厚的趋势 : 另据 七矿 井下揭露 , 一 碎 屑 结构 一 碎粒 构 造 为 主 , 见斑 状 结 构 ~ 可 亚平 行 构 造 和 少 量 的 复 合 些很小的向斜轴部煤层厚度 变厚。②层问滑动对煤厚的影响。在韩 结 构~ 织 构造 。 高 以微 镜 惰 煤 所 占 比例 较 高 , 上均 说 明 泥 炭 氧 化作 梁 矿 区 的 西部 由于 受 青草 岭 逆 冲 推 覆 构 造 的 影 响 ,挤 压 作 用 强 烈 , 以 用强烈 , 类似现代森林植��

平煤十三矿采动覆岩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平煤十三矿采动覆岩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第30卷第5期2021年5月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Vol.30,No.5May202%平煤十三矿采动覆岩裂隙演化规律研究孙米银(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三矿,河南许昌461714)摘要:当煤矿自矿区采出时,采空区上覆岩层会发生变形破坏,一方面煤矿资源会向裂隙发育部位运移,另一方面则存在一定的矿区安全隐患。

为了保证煤矿开采工程的安全性,准确掌握矿产运移分布情况,本文采用了关键层理论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此分析采动覆岩的裂隙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裂隙在走向和倾向上呈现出“梯形台”发育特征,在采空区上方裂隙呈现出中部压实、四周发育的“O”形圈分布%在采空区边缘形成卸压区域,此区域裂隙发育,具有较好的抽采效果&除此之外,采空区中部压实区域宽度范围为175m,裂隙不发育,离层率趋于0;采空区进风巷侧35m、回风巷侧30m范围内离层率较大,最大离层率达到了136mm/m&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平煤十三矿采动覆岩的裂隙演化规律,这不仅为煤矿资源抽采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煤矿安全事故防治工作提供了保障&关键词:采动覆岩;裂隙演化%关键层理论%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D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051(2021)05-0180-08Studyontheevolutionlawofmininginducedoverburdenfracturesin Pingdingshan No.13coal mineSUN Miyin(No.13Coal Mine of Pingdingshan Tian'an Coal Industry Co.,Ltd.,Xuchang461714,China)Abstract:When the coal mine is mined out from the mining area,the overlying strata of the goaf will bedeformed and damaged.On the one hand,t he coal resources will migrate to the fracture developed parts.Onthe other hand,t here are some hidden dangers in the mining area.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oal miningengineering,andaccuratelygraspthedistributionofmineralmigration,thisstudyadoptsthekeylayertheoryandnumericalsimul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fracture evolution law of miningoverburden.Theresultsshow that the fracture presents the“trapezoidal platform,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rike andtendency,and the fractures above the goaf present an“O"ring distribution with compaction in the middleand developed around;the pressure relief area is formed at the edge of the goaf,and the fracture is developed8nth8sarea,wh8chhasgoodpump8nge f ect.Inaddton,thew8dthofthecompactonarea8nthecentralpartofthegoaf8s175m,thefracturesarenotdeveloped,andtheseparatonratetendstozero;theseparatonrate8slargerwth8ntherangeof35matthes8deofa8r8nletroadwayand30matthes8deofreturna8rroadway,and the max8mum separat on rate reaches136mm/m.Th8s study obta8ns the law of fracture evolut8on ofm8n8ng overburden8n P8ngd8ngshan No.13coal m8ne through numer8cal s8mulat on,wh8ch not only prov8desatheoretcalbas8sforcoal m8neresourceextracton,butalso prov8desa guaranteeforcoal m8nesafetyacc8dentpreventonandcontrol.Keywords:mining overburden;fracture evolution;key layer theory;numerical simulation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的煤矿安全事故大幅度减少。

平顶山二1煤层厚度变化及控制因素

平顶山二1煤层厚度变化及控制因素

平顶山二1煤层厚度变化及控制因素作者:程增庆高国军李忠张燕生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32期(1、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涿州 072750;2、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调兵山 112700)[摘要]:平顶山二叠系含煤地层发育在海退时期,这个时期煤层的沉积是以过渡相为主。

通过对平顶山煤矿区地层岩性和沉积旋回的对比,将山西组地层分为4段,即二1煤段、大占砂岩段、香炭砂岩段和小紫泥岩段。

在研究了该区的沉积环境和聚煤期古构造特征后,发现二1煤层厚度在煤层厚度为0~20.54m,平均厚度为4.0m,区内有零星分布的无煤带和煤层变薄带;该区煤层沉积环境及聚煤期基底差异沉降影响二1煤层厚度,河流冲刷及构造对煤层厚度变化影响较小。

[关键词]:平顶山煤层厚度控制中图分类号:TD355+.44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407 -01平顶山煤矿区广泛发育二叠系山西组地层,构造线方向以NW向为主,表现为逆冲推覆构造和左行走滑构造。

通过对地层岩性和沉积旋回的比,将山西组地层分为4段,即二1煤段、大占砂岩段、香炭砂岩段和小紫泥岩段。

1、二叠系山西组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平顶山煤矿区二叠纪含煤地层是以碎屑滨岸、下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为主沉积的。

在碎屑滨岸沉积环境情况下,煤层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的中下部;对于滨海平原相的沉积环境煤层主要发育于高位体系域中的下部;对于下三角洲平原相的沉积环境,煤层主要发育于初期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区域。

根据不同的岩性段将中二叠世早期划为四个沉积相段。

①、二1煤段:从早二叠世晚期海退过程中,由晚石炭世的广阔陆表海碳酸盐台地和碎屑堡岛环境逐渐演化为半咸水海湾环境,形成了河控三角洲体系、潮控三角洲体系及堡岛体系沉积区,在泥炭沼泽相的基础上沉积了二1煤层。

②、大占砂岩段:为一充填淡化海湾的一套浅水河流三角洲体系沉积,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上部多为正粒序的分流河道沉积,局部有河口坝沉积。

平顶山十三矿构造煤分布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

平顶山十三矿构造煤分布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
0.m 9
图 3平顶 山十三矿构造煤厚度分布 图 33 _井下实际观察判识构造煤
图 1平顶 山十三矿二采 区中小断层走 向玫瑰花 图
3构 造 煤 分 布 特 征 .
根据 大量研究 证明煤与瓦斯 突出多发生在 地质构造带 附近 , 如在 断层 、 曲和火成 岩侵入 的地 区 , 褶 受挤压扭 曲严重 , 易发 生突出 。煤体 破坏 程度越严 重 , 煤的强度越 小 , 危 险性 越大 , 突 而且 煤层突 出危 险 性 随采深增加而加 大。 因此 , 分析构造煤发 育及分布成 为突出 区域预
构造煤是 原生结构煤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 明显物理化学 变化后 的产物 。原生结 构煤在 构造应 力作用 下 , 发生 成分 、 结构和 构造等 变 化, 引起煤 层变形 、 流变 、 变质 。大量的现场调查统计资料表 明, 与瓦 煤 斯 突出都选 择性地发生在煤层 中的构造煤发育 区。不 同的矿 区还将 一 定 的构造煤厚 度作 为预测煤 与瓦斯突 出的一项重要 的直 观 的指标, 另 外构造 煤发育的煤层还是典型的煤层气低渗富集 区。因此深入研究 构 造煤 空间展布特征 、 形成机制及其构造控制机理等, 无论对 瓦斯 灾害防 治还是 煤层 气开发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平顶 山十三矿是煤 与瓦斯 突 出矿 井, 已发生的煤与瓦斯突 出点集 中分布在构造煤 异常发 育区, 为防 治煤 瓦斯突出, 对构造煤成因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 以弄 清煤 与瓦斯 突 出与构造煤 之间的联 系。 2矿 井构 造 . 十三矿 矿井在李 口向斜北东侧 , 矿井形状像个三角形 , 田东南边 井 界为北东南西 走向 的沟李 断层 , 北东侧边 界为紧靠襄 郏断层 的煤层 露 头, 端部为北西 向的兴 国寺断层 。井 田西北部 为单斜 构造 , 部浅部 东南 为单 斜构造 , 部发育有灵 武山向斜 、 深 白石山背斜 , 呈波状起伏 。地 而 层走 向 3 5 ~3 0 , 向 2 5 ~2 0 , 0。 4。倾 1 。 5 。 倾角 l 。 5 。 自北 往南, 次 O ~2 。 依 发育有: 国寺 断层 、 兴 紫云 寺正 断层 、 灵武 山向斜 、 白石山背斜 、 沟里 封 正 断层 和 沟 里 封伴 生 正断 层 。 通过对十 三矿的构造特征 分析 , 总体 上来讲该矿井 地质条件可 定 为 Ⅲ类 , 研究 表明 , 一般大 、 中型地质构造 附近常伴有小 地质构造产 生 发育 , 小地 质构造多数直接 引起煤层 的局 部增厚 、 薄 , 变 使煤体结构 遭 到破坏 , 成有利于突 出的地质条件 。经过对平顶 山十三矿 已经开采 造 过的二采 区揭露 的 3 1 5 个小 断层 统计结 果可知 , 采 区小 断层密度 约 该 为 10 0 条每平方公里 , 于地质构造复杂 区域 , 属 从二采 区的断层 走向玫 瑰 画图可知断层走 向以北 西向较多 , 以3 。 5 。 且 O ~ 0较多。

平煤十三矿检查问题分析(监察二处)

平煤十三矿检查问题分析(监察二处)

斯突出事故,突出宽度长达 19 米,空洞被堵塞。突出煤量 594 吨,瓦斯量
32927m3 ,突出标高 -637m ,造成 6 名人员伤亡。瓦斯压力 1.4MPa, 瓦斯含量 11.5m3/t。
检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家安监总局督导情况
平煤股份十三矿3次突出事故概况
3、第三次突出事故 2010年06月13日10时35分,施工己15.17--11111机巷低抽巷272米,处发 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突出宽度长达1.9米,空洞被堵塞。突出煤量1133吨 , 瓦 斯 量 308557m3 。 突 出 标 高 -532.5m , 造 成 8 名 人 员 伤 亡 。 瓦 斯 压 力
检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家安监总局督导情况
平煤股份十三矿3次突出事故概况
平煤股份十三矿从 2002 年投产至今,先后于 2002 年、 2008 年、
2010年发生过3次突出事故,死亡14人。
检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家安监总局督导情况
平煤股份十三矿3次突出事故概况
1、第一次突出事故 2002年03月12日4时20分,施工己15.17-11091机巷切眼12米处发生煤与 瓦斯突出事故,突出宽度5米,深度15米,轴线与巷道中线夹角40度左右。
个生产工作面、1个备采工作面、1个回收工作面、11个掘进工作面。
平煤股份十三矿概况
东风井建有地面永久抽采系统一套,井下抽采系统四套。矿井实现
了分源抽放,能够满足瓦斯抽采需要。
矿井现有的3个采煤工作面中,只有己15-17-13031采面位于突出危险
区,其余一个是下分层开采,另一个位于无突出危险区。己 15-1713031采面设计可采走向长度 661m,倾向长度 150m (里段)和 183m
国家安监总局督导情况

平顶山矿区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平顶山矿区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9-03-31作者简介:韩习运(1956—),男,河南新乡人,高级工程师,1981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任中平能化集团勘探工程处处长。

平顶山矿区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韩习运(中平能化集团勘探工程处,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通过对平顶山矿区主要煤组中构造煤的研究、分析,发现矿区内构造煤分布具有分区性、多层性和多期性的规律,阐述了构造煤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根据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及厚度变化,可以对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进行预测,防止事故发生。

关键词:构造煤;分布规律;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平顶山矿区中图分类号:T D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506(2009)07-0036-021 矿区概况(1)矿区构造。

平顶山矿区位于平顶山煤田东段,主体构造为一枢纽向北西倾伏的宽缓向斜构造———李口向斜。

其北东、北西、南侧分别为襄县北凹陷、临汝凹陷和舞阳凹陷,呈一四周凹陷、中间拱托的断块,构造线方向以北西向为主。

(2)矿井简介。

平顶山矿区是煤与瓦斯突出较严重的矿区,矿区现有生产矿井16对,主要矿井位于区域构造李口向斜的西南翼。

矿区主要地质构造线展布方向与李口向斜轴部近平行,主要有锅底山断层、九里山断层及褶皱构造。

矿区内次级构造发育,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东、中、西3个区域,中区构造相对简单。

矿区内含煤地层有晚石炭纪的太原组和二叠纪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主采煤组为二叠纪的丁组、戊组、己组。

矿区内有8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已发生煤与瓦斯突出100余次,突出点均有构造煤发育,所以构造煤是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重要地质标志。

构造煤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育程度,并且发育程度对煤与瓦斯突出有直接控制作用。

2 构造煤构造煤即煤体原生结构遭受构造作用破坏的煤。

从煤体结构成生角度看,构造煤即具有改造的煤体结构的煤,或后生结构煤。

实践经验证明,构造煤和煤与瓦斯突出事件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平煤十三矿瓦斯地质工作浅探

平煤十三矿瓦斯地质工作浅探

平 煤股 份 十 三矿设 计 生 产能 力 1 0万 ta 8 / 。该
现北低 南高 的变化 趋 势 ; 走 向从 西 向东 瓦 斯含 量 沿 瓦 斯 涌 出量 测 定 结 果 : 己一 、 己
二 、 三 采 区工 作 面 相 对 瓦斯 涌 出量 2 6 己 . 9~1 . 7 4 7
是矿 井防突 的重要 基础工 作 。
1 矿 井 瓦斯 状 况
十三矿 地质构 造复杂 , 煤层 厚度 变化较大 , 结合
矿井 瓦斯地 质 图分 析 : 同煤 层 受 煤层 埋 藏 深度 和 不
变 质 程 度 的 影 响 , 斯 自上 而 下 由 小 变 大 。 同 一 煤 瓦
2 瓦斯 地 质 因素 及 突 出 规律
斯逸 散提供 了通 道 , 同时 由于煤 层厚 度小 、 变质程 度 低, 瓦斯含 量较低 。 在封 闭型断层 或组 合构造 带 , 应力 、 受 位移等 破
坏 作 用 , 闭 了 大 量 的 瓦 斯 , 瓦 斯 含 量 增 高 , 中 封 使 如 部 的灵武 山向斜 、 石 山背 斜 交 汇带 , 级 断 裂 、 白 次 褶
m /, t绝对 瓦斯 涌 出量 3 4 . 4~l . 9m / i , 2 8 m n 二 煤 层 具有 一定 的突 出危 险性 。 已揭 露 的工 作面 瓦斯涌 出情况 表 明 , 己二采 区瓦斯 涌 出较 小 , 己三采 区采掘 工作面 瓦斯涌 出量最 大 , 。 34 二 一 0 1采 面 回采 期 间 瓦 1 斯 绝对 涌 出量 为 4 1 3~1 . 2 m n 掘进 工 作 .9 5 8 3m / i ,
井 防 突管 理 的技 术 水 平 。
关 键 词 : 质 条件 ; 斯 地 质 ; 地 瓦 区域 分 级 管 理 ; 测 预 报 预 中 图分 类 号 : D 1 . T 722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0 3— 5 6 2 1 ) 7一 l 4一 3 10 0 0 (0 0 0 O O O

平顶山矿区十三矿二1煤煤层气地质条件分析

平顶山矿区十三矿二1煤煤层气地质条件分析

含植物化石 ,中部含二 牒 ,偶
含炭质及云母 片。




7 ・曼曼
大占砂 6

『 深灰色泥岩, 上部含二 煤.部分可采。底板常为
深灰 色泥岩 ,下部 二, 煤层 ,平均厚5 . 4 4 m,全区 可采

岩段
山西 组是 区 内主要 的开 采煤 层 , 二. 煤层 位 于其 下 部 。 山 西 组 沉 积 环 境 为 一 套 泥 炭 沼 泽 沉 积 体
二 煤层 位 于 山西 组下 部 , 底板 砂 岩与 大 占砂 岩
之间 , 上距砂 锅煤 窑 砂岩 7 0 m, 距 香炭 砂 岩 2 5 m 左
方 向为 油 气 田地 质 勘 探 与 开 发 。
右; 下 距灰 岩 7 1 m左 右 。二 煤层 全 井 田普遍 发 育 ,
层 为石 炭 系太原 组 顶 部 深 灰 色致 密泥 岩 ; 上 覆 地 层 为 下石 盒子 组砂 锅 窑 砂 岩 。 区 内 山西 组 根 据 煤 岩 、
图 2 地 层 柱 状
2 二 煤 层 展 布 特 征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 2 5
基金项 目: 中石 油 创 新 基 金 ( 2 0 1 1 D一 5 0 0 6— 0 1 0 3 ) 作者简介 : 许 准( 1 9 8 6 一 ), 男, 河南开封 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 究
系口 , 厚 6 1 . 5 5—9 8 . 5 5 m, 平 均厚 7 9 . 5 0 m; 下 伏 地
1 6
二. 煤段 l 0
顶部为深灰色砂质泥岩
;中 ,下部为灰色中粒砂岩。
太原组 上部灰 1 2 。 岩段 =[ =工

平煤十三矿构造煤发育特点与分布规律

平煤十三矿构造煤发育特点与分布规律

平煤十三矿构造煤发育特点与分布规律韩付涛;杨晓峰;赵旭光【摘要】构造煤研究是开展瓦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对煤与瓦斯突出预测至关重要.采用煤壁观测和钻孔取心分析的方法,对平煤十三矿构造煤发育和分布特点进行梳理总结,构造煤具有2~3层软弱分层,层状、似层状分布,软煤类型以粉状和糜棱为主,主要受构造的落差、走向、断层性质控制.此外,构造煤发育程度和厚度还与倾角、褶皱、夹矸等多种地质因素有关.采用煤壁观测记录和钻孔取心方法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其特征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期刊名称】《中州煤炭》【年(卷),期】2018(040)005【总页数】3页(P148-150)【关键词】构造煤;发育特点;分布规律;技术参考【作者】韩付涛;杨晓峰;赵旭光【作者单位】平煤股份公司十三矿地测科,河南襄城 461700;平煤股份公司十三矿地测科,河南襄城 461700;平煤股份公司十三矿地测科,河南襄城 46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2.20 引言构造煤是煤层中分布软弱分层,是煤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碎或强烈韧缩性变形及流变运移的产物[1] 。

构造煤具有低强度、高吸附、快速解吸、低渗透等特点,是造成煤与瓦斯突出的根本原因[2] 。

而国内外大量生产实践表明:所有的煤与瓦斯突出的动力现象均发生在构造发育区,突出煤体含有高能瓦斯的构造煤[3] 。

构造煤研究是开展瓦斯地质工作重要内容,也是瓦斯地质的核心。

构造煤的发育程度及其分布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 。

为此,研究构造煤的成因、结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构造预测具有重大意义。

获取构造煤资源主要有3种途径:煤壁观测记录、钻孔取心和测井曲线判识。

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是井下煤壁观测记录[3] 。

在煤田地质勘探常用4条测井曲线中,对构造煤与非构造煤物理性差异反映明显的是视电阻率电位曲线(DLW)和伽马曲线(HGG)。

构造煤测井曲线解译最大问题是认识不统一,人为干扰因素较多,解译结果可比性差[4] 。

下分层快速掘进的研究论文

下分层快速掘进的研究论文

下分层快速掘进的研究论文平煤天安十三矿己二采区位于矿井井田西翼,采区北部防水煤柱为界,南部以-525西大巷为界,东部以矿井东西采取边界断层为界,西部以下塮正断层为界,己二采区主采煤层为己15-17合层煤,煤厚3.49—12.87m,平均6.1m,煤厚基本稳定,煤层倾角15°—25°,平均22°。

煤层由上而下逐渐变缓。

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和细中粒砂岩。

煤层顶板稳定性在全区分布不一,按其岩性和抗压强度可分为1、2、3类,由西向东逐渐趋于稳定,其中1类顶板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厚度大于2.3m,单向抗压强度12—30MPa,3类顶板为细中粒砂岩,其单向抗压强度大于80MPa,2类顶板为中等稳定顶板,岩性介于1、2类顶板之间。

煤层底板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三层。

平煤天安十三矿己二采区采用三条下山,二煤一岩。

轨道下山、皮带下山沿己15-17煤层顶板布置在煤层中,回风下山沿己15-17煤层顶板布置在顶板岩层中。

工作面的设计均采用走向长壁全部陷落法采煤方法,自上而下共划分6个区段,区段煤柱保留20m。

目前12032工作面正在施工,且12032风巷已经施工到位,12032切眼正在施工,切眼布置在上分层,12032机巷已施工1000米左右,还有560米巷道没有施工。

由于十三矿煤层埋藏较深,由于受埋藏深度的影响,矿井的原岩应力比较大,造成巷道施工后矿压显现比较明显,支护的难度也比较大,尤其是顶板不是太好,无法使用锚杆支护的工作面,钢质支护变现的比较困难,尤其是断层附近,可缩性支架都无法满足支护需要,经常出现返修棚子的现象,给生产做成了较大的困难。

我们在支护形式上一般采用U型钢支护或者梯形棚子支护,尤其是梯形棚子支护,给我们的支护带来了操作上的方便。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背板容易断,造成棚子漏顶,给维修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们采用双倍板解决该项难题,背板的折断率下降到最低限度。

【推荐下载】平煤十三矿水文地质特征

【推荐下载】平煤十三矿水文地质特征

平煤十三矿水文地质特征【摘要】为您整理了平煤十三矿水文地质特征,欢迎阅读! 平煤十三矿位于平顶山煤田的东北部,距平顶山市17km,辖区属许昌市襄城县紫云镇,归襄、郏两县管辖。

矿区东西走向长15km,倾向宽2.3~5km,面积53.6km2。

2008年核定年生产能力为210万吨/a,主采二1(己15、17)煤层,开采深度由-100m至-800m标高。

矿井开拓方式采用一对立井、两个水平(-525m、-800m)分区开拓,采区上下山开采,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采煤法,现有己一、己二、己三3个生产采区和己四准备采区。

 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平顶山煤田构造形态呈现出地垒型的复向斜构造,其座落在汝河和沙河之间的分水岭地带,平顶山煤田的四周受到接近南北和接近东西向两组张性断裂的控制,构成的地垒型断块呈现多边形。

其褶曲以李口向斜为主体,向斜西部倾向状张寨;东部翘起收敛,轴向为北西-东南方向。

十三矿井田处在李口向斜的东北翼,襄郏一号正断层以南。

 受平顶山煤田的构造控制相对抬起的影响,导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被切断,使平顶山煤田成为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李口向斜的北东翼浅部高,深部低,西北高,东南低,具有自流水向斜盆地的径流特征。

总的排泄方向为南东,但是由于断裂构造的干扰,可能会出现局部复杂情况。

天然水位动态变化,越近补给区变化幅度越明显。

地下水的水质由西向东,矿化度由0.3~0.4g/l增大至0.5~0.8g/l。

从总的情况看,由于地下水补给来源有限,地下水动储量并不很大。

 2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根据矿井的沉积条件、岩性、水力特征、含水层,以及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和对可采煤层造成的影响,可将矿区内分为7个含水层组、4个隔水层。

 2.1 含水层 2.1.1 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寒武系灰岩为灰、浅灰色,隐晶质结构,坚硬。

裂隙多被方解石或泥质充填或半充填。

在全区有范围内,其中处于寒武系灰岩的钻孔有32个,厚度在0.55~92.86m之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g fc n e t o mi e p o c in. ini a c o c al n r du to i Ke ywor s I o l e m ;s di e tr e io d : I c a s a 1 e m na y nvr nme t h c ne s f aur s c a a c n ;t i k s e t e ; o l c umu ai n patr ; No.3 o l n . Pigd n s n l to te n 1 c ami e n i g ha c afed 0 li l
摘 要 : 过 对 平 顶 山煤 田 十 三矿 二 煤 层 厚 度 特 征 及 沉 积 环 境 等 相 关 资料 的 整 理 、 析 , 为 二 煤 厚 度 大 、 质 通 分 认 煤
好 , 区 内 中部 出 现 较大 范 围 的分 叉 区 , 现 为 煤 层 厚 度 变 薄 直 至 尖 灭 , 分 叉 型式 属 二 分 式 。根 据 二 , 层 的形 成 但 表 其 煤
COAL GEOLOGY OF CHI NA
V0 -3 No08 l2 . Aug 2 1 . 01
平顶 山煤 田十 三矿 二 煤 层 厚 度 特征 及 山西 组 聚 煤 规 律 探 讨
李 惠杰 , 张云 中 , 盛 , 建 欣 胡 李
( 河南 省 煤 田地 质 局 四队 , 南 平 顶 山 4 7 0 ) 河 60 0
第2 3卷 8期 21 0 1年 8 月
d i1.9 9 .s . 7 - 8 3 0 .8 7 o:03 6  ̄i n1 4 10 . 1 0 . s 6 2 1 0
文章 编号 :6 4 1 0 (0 )8 0 2 — 4 [7 — 83 2 1 0 — 0 80 1
中 国 煤 炭 地 质
L u i, h n u zo g H h n n i in i i ie Z a gY nh n , uS egadL a xn H j J
T eF u hE poainT a He a u e uo a oo ia x lrt n P n dn s a , n n4 7 0 ) h o r x lrt e m, n n B ra f t o ColGe lgc l poai , ig igh n He a 6 0 0 E o
机 制 及 其 变 化 规 律 认 为 , 响厚 度 变 化 的 主 要 因 素 为 原 生 沉 积 环 境 , 期 构 造 及 大 占砂 岩 的 冲 刷 影 响 仅 限 于局 部 。 影 后
该 研 究 对矿 井生 产 具 有 一 定 的 指 导 意 义 。 关键词 : 。 层 ; 积环境 ; 度特征 ; 二 煤 沉 厚 山西 组 聚 煤 规 律 ; 顶 山 煤 田十 三 矿 平 中 图 分 类 号 : 6 81 P us i n o I 1 Co lS a Thi k s a ur s a d ha iFo m a i Dic so n I a e m c ne sFe t e n S nx r ton Co c m ul to alAc u a i n Pate n i No 1 a m i ,Pi gd ng ha Co l ed t r n . 3 Co l ne n i s n a f l i
Ab t a t Ba e n t e l1 c a s a t ik e s fa u e . e i n ay e vr n n n ea e aa s ri g a d a ay i i h . 3 s r c : s d o h l o l e m h c n s e t r s s d me tr n i me ta d r lt d d t o t n n l s n t e No 1 o n s c a mi e i g ig h n c af l ,c n ie e h tIl c a e m a a h c n s n x el n o l u l y Bu e a s fr t e o l n ,P n d n s a o l e d o sd r d t a I o ls a h s lne t i k e s a d e c l tc a ai . tb c u e o a h r i e q t l r e b f r a ig a e i h mi d e a t p e r s o l e m h n ig e e i c u ,a d i r ai g y e i i h t mo s ag i c t ra n te u n d l p r,a p a s a c a s a t i n n v n p n h o t n b f c t tp s d c o o u . u n A c  ̄ i g o I 1 o l e m o ma in e o n t I c a s a f r t me h n s a d v r t n at r o sd r d t a man h c n s i a t g f co s a e o c a im n a i i p t n c n i e e h t ao e i t ik e s mp c i a tr h v n p oo e i e i na y e v r n n ,s c e d n t c u e n o a D z a s n so e s o r g r tg n c d me tr n io me t u c e ig sr t r s a d lc l a h n a d t n c u i .Th s d a e ti u d n s u n e t y h s c r n g iig u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