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写给白岩松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见》读后感1看《看见》之前,我先看了本书的简介,当看到“自传性作品”时,我在内心已经把它定性为一个优秀记者的成长之路。
等真正看完之后,才发现和我想象的还是有一些区别,这本书以柴静的采访作为线索,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的同时,自己也在一步步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的,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到真正成熟的记者的转化,在她每次的自省当中,又一次次的升华自己。
“看见”,从镜头中看,从每一个人的眼里去看。
当我们看到一些事件,往往已经定义上了善恶,往往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
而柴静却能够通过镜头,告诉我事实真相并不是想象中的非黑即白,当事人为什么会做出这些决定,在作出决定的背后又经历过什么,抽丝剥茧般的把真相展露出来。
当我看到非典那一章的时候,对我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心灵地震,我从未想过非典是那么的严重。
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对非典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每天例行公事一样的探测体温,从来没有想过非典是这么的可怕,可以轻轻松松剥夺无数人的生命。
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无数白衣天使站了出来,为抗击非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阻止了非典的蔓延。
在汶川地震时,远在河北上初中的我都能感觉到震感,更不必说位于震源地区的汶川了,那是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的灾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在当时,无数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赶赴灾区,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支援灾区。
地震灾民就算亲人在灾难中丧生,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
在每次的灾难面前,并不仅仅只有黑暗,在黑暗中,有那么一丝丝的希望像阳光一样照射进来,慢慢地扩大。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这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事,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在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上,我并没有对当今社会失望,相反,只有把这些阴暗面揭露出来,社会才会变得更好。
我始终相信,什么东西都会慢慢变好的。
在看这本书时,经常能找到共鸣,许多观点直击内心。
对人性也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出的选择,都是符合自身的利益的。
最最遥远的路--柴静写给白岩松
最最遥远的路--柴静写给白岩松1十年前,陈虻找我的时候,原话是说,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一个女搭档。
我当时还没想换工作,陈虻说你来我们年会玩玩吧,也见见大家。
那年年会是白岩松主持的,象他书里写的,“以恶搞和折磨领导”为主题,我跟台长分一组,白问“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季节?”台长按钮抢答“冬季”------大概他脑子闪现的都是系围巾的男女群雕。
于是被大笑着羞辱一番,最后好象钱包也被抢掉了,一撒,天空中都是现金。
我当时觉得,这个地方有点意思。
晚上有同事打电话来,声音低沉“岩松要跟你谈谈”我一去,一屋子男同志,搞得跟面试一样。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是因为岩松这个人什么都彪悍,就是不习惯跟女生单独讲话。
一晚上他就问了我两个问题,问“你喜欢谁的音乐?”我好象说的是平克弗洛依德。
他问“华人的呢?”“罗大佑”就这两个,他没再问什么问题,只说了一句“这是条很长的路,你要作好长跑的准备”。
2我刚到连线,没有任何新闻经验,日子不好过。
现在想起来,他当时是制片人,压力比谁都大,也不能对我拔苗助长,别人笑我的时候,他心里估计比谁都难受。
有次我穿裙子到办公室,他叫我过去,说“回去把衣服换了”当时我不理解他,后来明白他是怕我柔弱,怕我不能在这个腥烈的战场上生存。
有一阵子我连结尾评论都不会写了,怎么写都通不过,领导等着审,我瞪着眼坐在桌前,他进来递给我一张纸,是他替我写的串场词。
我惭愧又感动,一直留着那张纸。
他一直不安慰我,只有一次深夜,看我还坐在办公室剪片子,进来对我说了一句,“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3后来我去了调查,跟他见面很少,几年中评论部分分合合,不过很多离开的人钥匙串上,都是挂着新闻评论部的小方铜牌,磨得精光铮亮。
2008年会是我主持的,那个年会只剩下一个简单流程了,轮到岩松上台发言,他就说了几句话,其中一句是“我们忠诚的是新闻,不是任何领导”底下坐的都是领导,悄然无声。
4这几年,他做时评,天天在新闻的风口浪尖上。
柴静 苏东坡二三事
柴静:苏东坡二三事
1
今天跟李连杰谈壹基金的事,他一摘帽,头发尽白。
做件事,不容易。
他总说不埋怨,但只要是人,眉宇间总有挣扎。
我小时候,看苏东坡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当成文艺范儿,抄在有翁美玲贴画的粉红本本上。
小姑娘只从诗里看到怨寞,不知道他当时正因言获罪,被贬黄州,那种“慎静以处忧患”的中年人的心。
孔子说,诗可以怨。
只不过这个怨,是“小雅怨诽而不乱”
情动于中,但心志不乱。
2
老苏一贬再贬,去了惠州,他已经六十岁了,亲友流放,最爱的女人也已经离世,他穷病中寄居寺院,靠一块不到半亩的地种菜为生。
有天“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交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
这壮阔劲儿,就是他在《易传》中写的“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有这样理性刚健的底子,才配得上怨。
3
工作完,去公园耍,找个山上没人的僻静处,长木凳上一躺,满天浓荫,虫鸟声无已。
左边不远是大湖,风从湖上来,带着青绿色的潮气,摇得树如痴如醉。
这一个小时,拿什么来换?
还是想起老苏,千年之前,他人在壮年,不得不“畏人默坐”以求生存,但不碍他有此一刻,“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惭愧惭愧!”。
关于诚信的名人事迹800字左右(精选)
关于诚信的名人事迹1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它看似不会像法律一样严肃刻板,让人一望而生畏,不敢轻易触及,而当我们自作聪明地想绕开它的时候,收获的必定是苦涩的果子。
这样的例子我也见过不少。
我们村子以前有个爱说谎话的人,外号就叫“谎张三”,每天不说几句谎话就觉得浑身不得劲。
一次下地干活,在巷子被几个年轻人拦住,一定要他编个谎话再走。
他把脸一绷,煞有介事地说:“让开!哪里还顾得上这事,汾河涨大水,把上游的木材、西瓜都冲下来了,好多人都在河岸上争抢呢!”说完急匆匆走了。
几个年轻人信以为真,跑到河岸一看,哪里有什么木材、西瓜,汾河根本就没有发什么大水。
“谎张三”以为骗人取乐是很轻松好玩的事,可生活常常也会反过来跟他开玩笑。
有一年,他儿子在外头谈了个对象,女方家的人暗里到我们村察访,随意问起一个村民:“你们村的某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村人也不是故意,顺口答道:“你问的是‘谎张三’某某吧,人倒是个勤快人,就是嘴里没实话,十句里头难有一句真的。
”他儿子对象的事可以想见,那家人回去后将女儿管起来,再不让跟“谎张三”的儿子来往了。
知道一个身边的人,在街面上开着个小商店,说起自己以假货骗人的事,居然以此为荣。
向人说起她十二岁的儿子如何巧妙地把假烟卖给顾客,说得眉飞色舞,一脸自豪。
她几次说道:“我儿子真是太聪明了。
”可是骗过一时,骗不过永久,最后他们的门店开不过一年,渐渐生意冷淡,终于关门。
关于身边的诚信故事,我所知道的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正是这些小事,在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让我知道了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关于诚信的名人事迹2他是一位农民,又是一位慈父,为了深爱着的儿女,他辛勤劳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富甲一方的庄园主。
他的土地富饶肥沃,面积很大,边界是一处陡峭的悬崖,崖下是潺潺的河水。
一天,他把最小的儿子带在身边,到庄园里去查看。
孩子才5岁,见什么都新奇,趁父亲不注意就溜到园子里,一个人玩开了。
正午时分,他发现儿子丢了,四处寻不见,最后,在小河里发现了儿子的尸体。
出镜记者柴静
央视出镜记者柴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辞职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2001年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离”报道“非典”。
《北京:“非典”阻击战》《征服感染》《非典时期王府井》《“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专访何大一》《阿文的噩梦》《双城的创伤》《村官的价格》《事故的背后》《艾滋孤儿的家》《张润栓的年关》《被起诉的杂志社》《长大未成人》《陈丹青出走》《精神病人暴力事件调查》《救助站的困惑》《命运的琴弦》《女子监狱调查》《深圳外贸骗局揭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网瘾少年》《心灵的成长》《新型毒品》《以生命的名义》《注射隆胸》《钟祥投毒案再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等等(来源:央视国际)2003年6月的一天,柴静坐在武威开往双城镇的小车上,车窗外掠过的是绿色的田野,但是柴静却心情沉重。
5月下旬,在双城镇发生了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是柴静要探寻的谜底。
在随后的几天里,柴静和她的同事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让那些沉默的少年开口说了话,最终像剥茧抽丝一样,解开了事件的谜团。
尤为难得的是,柴静把少年和成年人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温暖的关怀和理解的光芒照亮了少年们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双城创伤》。
在双城采访时的一件事让柴静久久难忘。
一个14岁的男孩接受完采访之后,遭到母亲的责骂。
因为他母亲在找他的路上,听到的尽是镇上人们的指责,他们认为都是她的儿子给镇上人丢尽了脸。
男孩说,等你调查完,我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柴静听了十分难过地说:如果是因为我们调查的话,我们今晚就走。
男孩说:你们要是今晚走,明天就见不到我了。
然后转身离开。
尽管后来柴静写了一封信给那个男孩,在信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14岁时的经历。
柴静的演讲技巧
柴静的演讲技巧前段时间柴静的“苍穹之下”的震撼了无数的人,口罩、空气净化器等抗雾霾产品的销量唰唰唰往上飙升。
后来又因为演讲中有数据造假和常识性错误把柴静推到了风口浪尖。
先撇开这些错误,演讲本身是吸引人的,也是足够震撼的。
这份推送给大家分析分析柴静的演讲。
柴静的演讲主题不说,单论柴静的演说功力确实不愧为“表演式采访”的鼻祖。
一场好的演说就是一场好戏。
好戏的看头就在于戏剧性。
如何达到抓住观众眼球的戏剧性?从分析柴静演说的开端到结尾到细节,我试图面面俱到地分析柴静如何让观众目不转睛的秘密。
1. 故事!故事!故事!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演讲一开始就让人打瞌睡。
一个精彩的故事就是一针让观众保持注意力的特效兴奋剂。
它比任何花里胡哨、与主题无关的特效手段都有用。
因为一个好的故事深入人心,而不是像特效从眼前一略而过。
柴静所运用的故事是她女儿的出生。
刚出生、身患疾病的亲生女儿带来的脆弱形象很容易博得同情,从一开始就奠定整个演讲悲天悯人的情感基调。
你的故事要包含你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情感基调。
不论你的演说带给人们的情感是愤怒也好,乐观也好,悔恨也好,在演说开始的故事里就植入这种感情——你的影像、音乐应当运用在这个时候。
否则还是让屏幕黑着,让观众将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吧。
故事不仅用于引入,更应该贯穿全篇。
恐怕数也数不清柴静的演说用了多少自己的、别人的故事了。
能讲故事的千万不要解释。
一个道理通过故事传递要比直接灌输要容易得多。
建议看看柴静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上的演讲。
5分钟,足够让你热血沸腾。
全篇说明、解释性语言极少,五个故事基本就是全部组成。
感受一下故事的力量。
2. 金字塔结构我不知道柴静是不是读过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但是她整个演说的结构完全符合金字塔结构。
从引子的背景—冲突—疑问—答案结构,到之后延伸出的大大小小的分支中运用的问答结构,借用网友制作的穹顶之下的金字塔结构图——无疑是金字塔结构的活教材。
《金字塔原理》的内容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还是推荐去读读这本书。
柴静采访风格
柴静曾经做电台主持的时候这样说自己的名字:“我叫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白岩松说这种对于名字的解读是一半冰山一半火焰。确实,热血与理智,锋芒毕露与亲切柔和,从一开始就在这个名字上纠葛着。同时也暗示了柴静独特的采访风格。
一、感性诉求——说话亲和宽容,注重细节。
柴静曾经说过:“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非常文艺和煽情的表达。其实在她众多的采访中也无不透露着她感性的表述方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关于柴静无数次的采访报道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那张亲和的充满关切的面孔。在2003年春天有关SARS的报道中,透过那张大大的白口罩后面我们看到了那双关切而忧虑的眼神,这个单薄的女性身上迸发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无限的勇气。毫不做作,而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另外,柴静还特别注重细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平淡的话,她都会认真思考。对于细节的把握,是柴静采访中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柴静 采访风格 感性诉求 理性诉求 倾听
柴静出生于山西临汾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早地上了学,大学毕业的时候才19岁。自小喜爱文学,直到现在还一直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敏感细腻的柴静大一的时候就做了电台的主持,一做就是五六年。22岁,已经是电台综艺部副主任的她,辞职到北广进修。之后加盟湖南卫视,后来被东方时空看中,漂到了北京。在2003年,非典肆虐时。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苍白的小汤山病房里,裹在消毒服里,一张瘦弱苍白的脸,一次次把最有力的信心带给观众。这一年里,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央视这个瘦弱勇敢的女记者。她被评为“2003的许多揭露、批评性的节目,都意味着记者要经历一番曲折的采访,甚至要深入危境之中,在虎穴狼窝里与恶势力斗智斗勇。《深圳外贸骗局揭秘》中柴静跟踪拍摄深圳骗子公司,那些设置骗局的外贸公司一切都是假的,他们用各种手段收取企业的各种现金费用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与黑社会勾结,雇佣打手。柴静在追踪采访中,便与这些凶神恶煞般的打手短兵相接。他们随时都有攻击的可能,危险步步逼近。柴静后来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他们大声地呵斥驱赶着我。我不动声色地向摄像师递了一个眼神,看到摄像师并没有惊慌,他腋下夹着包的姿势表明,他正在拍摄。我知道面对的是一群随时可能动用暴力和血腥手段的黑社会打手,但必须与他们周旋,这也是采访的一部分,是节目中最有张力的元素,可以更清楚地让观众了解到骗局的真相。”
新闻女郎——柴静
新闻女郎——柴静(撰稿赵绘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她是《新闻调查》栏目代号为“小虎队”的报道组组长柴静。
柴静所带领的组拍摄的节目74%的选题涉及曝光社会问题和关注社会的边缘问题,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声诉,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因此有人送给她“新闻女侠”的称呼。
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临汾,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19岁的她就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她的声音安慰了忧伤和迷茫的人们,在无数个夜晚伴随他们入眠,她曾说:“一朵花中看世界,一粒砂中见天堂,红尘有我,请为我聆听。
”22岁时,她来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
2001年她担任《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柴静经历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一度,她面对受访者的态度和表情不仅受到外界指责同时还遭到了领导的批评。
在机房她反复观看自己当时的采访状态对领导的批评似乎有所领悟。
一年后,一句“一个记者,出发点不要是质疑,而要是疑问”的话对柴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她开始意识到观众是以一些很细微的东西来判定一个主持人的,她开始改变,而这个改变又给予了她“温柔杀手”的称号。
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
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
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在摄影棚里呆了快一年,她依然不好受,“在没什么基础的时候,面对着被传统的新闻模式迅速同化的危险。
”转机来自于2003年对新疆地震的报道,她成为被派往前线的记者。
“就像当年到电台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属于这里。
到了新闻现场,脚下踩的是土地,听到的是哭声——什么是新闻?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
柴静演讲稿(精选多篇)
柴静演讲稿(精选多篇)第一篇:柴静演讲稿三年前在前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雷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车房成都里,柴静演讲稿。
过了一个星期我试著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上有一个箱子,替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
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纪录下来。
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童。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沙子,然后他问检票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收据”。
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西方人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
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能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包子,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她的面前说,还是吃完过后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
我问他你靠什么获得尊重,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
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喊哭。
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鞘花手绢,擦擦眼睛。
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中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
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
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隔梁极不合理,这个问题不仅弊端出新在土地管理法,还处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
新闻节目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
柴静,我“恨死”你
终于踏上了回家的班车。
此时,我的心里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在上下翻动着,不知道是在高兴还是在伤感?它妈妈的,这个时候肚子也不争气,一到饭点儿它就咕噜咕噜地乱叫了起来。
正赶上中午下班高峰,班车慢的像蜗牛一样没有脾气地向前移动。
心情复杂的我随手拿起好友送给我的一本书,准备用它当做精神粮食来打发路上这无聊的时间。
书中收录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女士写的一篇短文,题目是《最最遥远的路》。
文章内容描述的是央视另一位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
看着看着柴静女士笔下刻画的白岩松,我那本就复杂的心情突然又加重了一层,泪水在我的眼眶内转动,我强忍着没有让它们飞流直下。
当我看到白岩松在2008年年会说的一句话‘我们忠诚的是新闻,不是任何领导’时,我再也无法控制我那高涨的情绪,我在众人面前失声痛苦了起来,泪水顺着我的面颊流在了我的脖子里,一点一点地阴湿了我的衬衣。
我莫名其妙的哭声,让车里所有的人都感到了惊讶,他们向我投来了异样的眼光。
我为了不看到他们或同情或讥笑的面孔,我微闭起双眼任泪水无穷的流淌。
白岩松的那一句话还在我的心里不停地回荡着,看看白岩松情况,又想了想我的情况。
是啊,这多么年我到底得到了什么?我用我那颗真诚的心、仁慈的心、宽容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儿,可是我最终从它们那里得到的又是什么?现在我心里已非常清楚,它们回报给我的是欺骗、是讥笑、是愚弄、是游戏......两个半小时的路程,我的泪水也足足地流了两个半小时,下车时我的泪水也流干流净了,今后就是想哭也没有了源泉。
望着镜中红肿着双眼的我,盯着那无神的影子,我突然起了“憎恨”柴静女士的念头。
柴静啊柴静!我“恨死”你了,是你让我男儿有泪也轻弹、是你让我在众人前面丢了颜、是你让我又进一步看清楚了这个社会、是你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蒙着面的人。
柴静女士,我“恨”你的同时,我也用我的真诚把世间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您和白岩松。
“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匆匆,匆匆,莫等到了尽头,枉叹此行成空......”在钢琴的伴奏下,不知是哪位星在凄凉中放歌?。
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_经历挫折后成功的例子
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_经历挫折后成功的例子要获得成功必须先经历挫折,因为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后才得出来的。
挫折孕育着成功。
而前提是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雨过天晴之时。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欢迎阅读!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1:柴静2012年11月,网上盛传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作家冯唐为新欢踢走自己多年的妻子,此事引起网友热议。
这次的绯闻女主角竟是柴静——家喻户晓的央视女主持人。
柴静是文艺青年们心目中的女神,网民们可不想放过这绯闻,于是纷纷搜索。
可一查,大家傻眼了。
近几年,美女主持人傍上大款或嫁入豪门的故事屡见不鲜,然而因主持风格犀利睿智又冷静而成名的柴静,十多年来竟一直在北京租房子,没有买房也没有买车,于是,她就此获得了“史上最穷央视主持人”的称号。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柴静身在繁华深处却依然淡泊如莲呢?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1976年柴静出生在山西临汾,15岁的时候她到湖南长沙读大学,会计专业。
柴静有一个做主持人的梦想。
她毛遂自荐给当地一个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打动了主持人。
面试通过,柴静每天带着一摞稿子和磁带,踩着单车去录节目。
等到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
那时候只有300元的工资,180元在城边租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一台CD机放在旁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主持了三年的《夜色温柔》,节目成为名档,也拥有了大批听众,柴静当上湖南文艺广播台综艺部副主任,有专栏,出过一本名叫《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的书。
可她总感到自己的人生不该这么苍白,就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有一天,有人托柴静为电视节目招募一个“性格激进”的主持人,久寻未果。
柴静干脆说,我来试试。
第一期节目,她戴着假发套,穿着红西装,别提心里那个紧张了。
白岩松的演讲稿(精选6篇)
白岩松的演讲稿(精选6篇)白岩松的篇1“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总体素质差不多时,为什么这个人就比那个人优秀呢?就是这个人的附加值比那个人高。
我为什么能成为我们班级的领袖,就因为我球比他们踢的好。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捆绑式火箭。
”“生活中只有5%的比较精彩,也只有5%的比较痛苦,另外的90%都是在平淡中度过。
而人都是被这5%的精彩勾引着,忍受着5%的痛苦,生活在这90%的平淡之中。
”“天天约会,天天送花的人,我见的多了,但最后都离婚了。
就像放礼花,偶尔节假日放放,会显示出它的夺目、璀璨,但天天放,总有一天会把炸药包引炸。
”“小胜中有小失败,中胜中有中失败,大胜中有大失败,在你享受胜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于失败你能扛的动吗?在所有素质中,我宁愿把心理素质放在第一位。
恕白哥直言,你们今天遇到的所谓困难,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另我们羡慕的事情。
把自己那颗薄薄的心,磨出老茧来,使其变厚,而不是脸皮变厚。
”“人只有一个一辈子都不会更改的职业,那就是做人,只有把人这一撇一捺写大,才能做好别的事情。
”白岩松的演讲稿篇2中国人的逻辑习惯非黑即白。
只要发现了谁的一个缺点,头一天还热情相拥呢,一转眼就“这个人怎么这样”。
可是,你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啊。
当我们了解人性的复杂时,理性才会慢慢建立起来。
近半年我常常讲,不要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讨论道德。
比如去年,中国人讨论最多的,一个是老人跌倒了没人敢扶,怕被讹,一个是小悦悦事件。
大家在那儿感慨,中国人现在良心滑坡、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我觉得,当下的中国人不比一百年前更糟糕,也不会比一百年后更好。
内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人性就是这样,看周围的环境是激活了我们的好,还是激活了我们的坏。
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有时候还跟改革有关系。
比如说,十五年前,两车一撞,车上的人下来就打,因为结果的胜负决定谁赔偿;现在比较文明,两车一撞,车上的人下来,保险号一抄,还可能互相递根烟,走了。
柴静:心软能救世界 (2)
心软能救世界作者:柴静12002年6月8日,胡文传和儿子一起抓完螃蟹回家,儿子头上沾满了泥,他让儿子去村里的大水塘洗洗,没过多久,正在做饭的胡文传听到呼救声。
他向一百米以外的水塘跑去,水面上有五个孩子在挣扎,能看到儿子的头,一声“爸爸”没喊完,就沉下去了。
这几个孩子中,儿子凯明距离岸边最远,胡文传连鞋子都没脱就跳下水,向儿子游去的时候,被其它几个落水的孩子抓住。
下水的孩子有扯他肩膀的,有拉他拉紧的,还有一个孩子沉底了,胡文传从水底下扯了一把把他捞上来。
””他身上挂着四个孩子的重量,其中最大的已经十六岁,他想要去救自己儿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把这些手从自己身上掰开。
他转身带着他们往岸上游,得先把人放下来,才有气力往前游“我不是不想救我儿子,但孩子太多了。
”他对儿子的方向大喊了一声:“坚持一会,我能找到你”水面上已经什么也看不见。
把四个孩子送上岸后,胡文传又再跳下水去,和赶来的村民一起寻找儿子,晚上10点多,凯明的遗体才被打捞上来。
孩子抱住了一块石头,沉到了塘底,两只小手里死死地攥着两团塘泥。
他永不能忘这个细节。
“当时他再往岸上再爬一下就爬上来了,他身上还发热,我以为还能挽救,鼻子捏着吹,就从鼻子冒血,孩子不行了。
”胡文传和妻子一个星期没有出家门,亲戚朋友,被救家庭的人守在门口,他谁也不让进门,亲手为儿子做了一个简易的棺材,把娃娃读过的书,得过的奖状一并放在里面,葬在了池塘另一边的小树林里,与自己的家隔着池塘相望,下葬时,他把家里仅有的两床被子都盖在儿子的身上。
“他死去什么都没有,我作为一个父亲,觉得心里愧疚。
”他和妻子夜里盖着旧棉絮,没法睡着的晚上,痛苦的时候,他在黑暗里用手死劲地抓着铺下的干草,把草都抓起来了。
他卖了家里的一百五十斤稻子,给儿子刻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刻着“坟前流下千滴泪,悼念爱子寄九泉”胡文传是想让他儿子知道他爱他?五年后,他有了女儿,却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除夕,他把她搂在棉袄里,说:“宝贝,你要坚持”。
《看见》读书笔记
《看见》读书笔记《看见》读书笔记1看见是什么呢?是回应。
弗洛伊德曾说过,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死亡就是无回应之地。
我觉得说得特别好,以前也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我说话有什么用呢?你又看不见我。
”“没关系,我虽然看不见你,但你说话就带来了光。
”如果一个相对的弱者,他的任何需求都没有人看见,他会觉得这世界爱他吗?他又会爱这个世界吗?柴静正是带着一双“看见”的眼睛,透过表象,看见了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回应了许多需要回应的东西,也遇上的许多人,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人性本色,然后努力成长、前行。
她说: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
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我们又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探寻着什么呢?多少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自己原来想要的,忘记了抬头,忘记了回头,也忘记了看看自己的内心?《看见》读书笔记2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用了大半个月看完的,基本上每一章节,都会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去看。
当时也是因为她的雾霾纪录片,重新认识了柴静,后来才发现了这本好书。
我是用电子书看的,所以过程中及时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书中的很多细节都深深打动过自己,有时也会因柴静的浅幽默而微微一笑。
很喜欢这本书,也希望能被更多读者“看见”!另外贴一些书中的经典语录: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
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
什么是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
柴静关于雾霾的演讲雾霾之上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柴静关于雾霾的演讲雾霾之上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雾霾之上,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近年来,雾霾问题成为了我国攸关民生的一大难题。
我国许多城市遭受到了雾霾的侵袭,让人们开始警醒起来,意识到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柴静以其纪实性的电影《穹顶之下》而正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她的演讲使我们更加意识到,我们与雾霾共处于同一个环境之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我们的命运也变得息息相关。
雾霾问题并非突如其来,它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尾气排放、露天烧煤、沙尘暴等多种因素导致了雾霾的爆发。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还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当我们站在柴静的角度,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雾霾背后那些无助的人们,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雾霾的危害不容忽视,它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雾霾中的PM2.5细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呼吸道,甚至深入肺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健康状况产生恶劣的影响。
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雾霾的侵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雾霾导致的早死人数高达数十万。
如此大规模的健康危机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积极行动起来。
在柴静的演讲中,她再次强调了个人的力量。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有义务积极参与到改善环境污染的行动中来。
她给出了一些简单却有效的解决方案,如倡导低碳生活,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这些措施看似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除了个人行动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政府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引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的普及。
企业应当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只有政府、企业和公民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合力,解决雾霾问题。
雾霾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真实的中国:《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
真实的中国:《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柴静演讲稿全文观看柴静在 TEDxBeijing 的演讲,令人深省。
她所描述的中国,正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中国,一个与外界有着巨大差异的中国。
演讲中,柴静回忆起自己成年后才踏入现实世界的经历。
她说:“当我走出校门,走到城市街头,看到的与我在校园里学习的完全不一样。
我上学的时候,我所了解的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有蓝天、大海、高山和平原。
然而,当我走到城市街头,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雾霾、污染和交通拥堵。
”她所描述的情景,应该是很多身处中国的人所共有的经历。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中国的一大棘手问题。
从严重的雾霾到污染的水源、土地,再到不断上升的癌症率和儿童贫血率,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
然而,在这个问题面前,我们该做些什么?演讲中,柴静指出,其实我们的环境问题并不是缺乏解决方案,而是缺乏推动力。
没有足够的推动力,我们无法将环境问题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热情和追求,才能让这个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们需要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才能有更多的力量来推动解决方案的实施。
同时,她也讲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盲目追求GDP目标,以及对能源的过度依赖。
她指出,这些是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而不是简单的污染治理不力。
我们需要在政策制定和理念引导上做出改变,才能坚定地走出环保这条路。
这些看似平凡的思考,却让她成为了一个关注中国环境问题的人。
她用自己的言行,带动了更多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饱含感情地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
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我想引用柴静在演讲中所说的一句话:“我们活在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也活在我们身上。
我不想某一天,我们变成了这些污染的根源。
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个问题的源头开始,为我们的未来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句话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号召。
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关心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从而引导政策制定者正视环保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_成长故事
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十二岁时我已升入中学,日日从城北走至城南,学习成绩差强人意。
整整六年的时间,我一直留着“日本头”——也就是齐眉齐耳的短发,衣色黯淡,像个暗色影子,闪躲在隐隐约约的人海中。
人长高了,可以混迹于同班同学中,但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陌生感和微微的厌恶感。
我记得曾用布缠起发育中的胸部,穿贴身的裙子时就可以不必觉得羞耻。
但是又要常去理发,去做衣服,那是最难堪的事。
在那个年纪忽然被人注视,被人议论身体,在镜前被人推来转去,是对没有什么自信的孩子的折磨。
连在陌生人面前走路也让人窘迫,更不要提开口讲话了。
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写她永远没有摆脱那个尴尬的年龄,“夫人不言,言必有失”,看了会心莞尔,是是是。
我的朋友仍然少,有一个,她有个喜气洋洋的名字,叫“福珍”,梳着极长的辫子,大额头,大嗓门。
她人好,又爱热闹,和所有男生都是好友,与他们暗恋的女孩子也均是好友,替他们传递字条兼倾听心事。
只是放学时便落单了,于是每日黄昏,我与她从城南走回城北,她讲班里各色人等的事给我听,天际每每有橘红色的晚霞。
她令我开怀。
那个年纪里,阅读排解了我大部分孤独。
阅读任何写有字的纸都令我狂喜。
我站在狭小的储物间,看《警世恒言》《红楼梦》,看我妈读中文函授的所有教材,还有我爸的中医杂志里稍有文学性的内容。
我几乎是毫无鉴别力地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字,好像在那里可以寻找到这个世界的意义。
后来迷上了写字,我写了两本日记,把抄满格言的那本交给语文老师。
在留给自己的那本里很文艺地写:“我渴望待在最静寂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包围。
”倒确实一直是在最静寂的角落里的。
高中时我越发寡言,坐在靠窗的地方,日日看老槐树在暮色的风里,巨大的阴影如痴如醉地摇摆。
五月的时候,夜里也看得到满树洁白如雪的花。
周末一个人去爬山,在高高的山顶,俯瞰深深的山涧,想象大河曾如何在这荒芜的土地上奔涌。
大片云飞过时,大地忽明忽暗。
下山的时候,我脱下鞋子拎在手里,小心翼翼地滑下结冰的陡坡。
《一代人》
《一代人》篇一:读《一代人》有感当我读到谷城的《一代》时,我震惊了,因为这首诗只有两句话,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诗的全部内容,先不说对由于他的赏析,因为我基本也是理解的模模糊糊,但我却从中领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量变引起质变。
诗题为《一代人》,可以理解为和也给了“一代人”黑色的眼睛,,使一代人开始觉醒,并越来越强烈地去寻找光明,从而使“一代人”拥有强大的面对黑暗的力量。
众所周知,黑是因为不反射光的缘故,是扼杀光明的结果,这本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于是,“一代人”便拼命地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并吸收光明。
这种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
从秦朝陈胜、武光的起义,到“一代人”时代的人民起义,再到许多学生从初中生转变为学习和生活中的尖子生的过程,它不仅验证了这一永恒而永不过时的哲学,但也证明了他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任何事的成功都没有捷径,都需要进过一个努力拼搏,冷静思考的量变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章:魏嘉礼和谷城的一代――顾城的诗“黑夜使我的眼睛变黑了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理解:夜晚是当时社会黑暗的隐喻。
给我们黑眼睛,就是给义人当时这样一个黑暗的环境。
让他们找到新的生活,新的历史和革命。
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它自由地跨越了维柯手工系统的障碍,抽象的哲学意义通过表象有效地呈现给世界。
“黑夜给了我黑眼睛”,其中两个“黑”无疑是“文眼”,这是值得深思的。
我们知道“黑”不是颜色。
所谓的颜色是物体在各种光波上反射的结果。
如果没有反射,它就会变成黑色。
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黑暗的。
因此,“黑”是扼杀光的结果,而夜晚是光的坟墓,这是一个特定时代令人窒息的象征。
然而,“黑眼”无疑是夜晚的反叛。
它的黑色是夜晚“给予”的,是夜晚遮光的结果。
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
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最遥远的路--柴静写给白岩松来源:唐迪的日志
1
十年前,陈虻找我的时候,原话是说,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一个女搭档。
我当时还没想换工作,陈虻说你来我们年会玩玩吧,也见见大家。
那年年会是白岩松主持的,象他书里写的,“以恶搞和折磨领导”为主题,我跟台长分一组,白问“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季节?” 台长按钮抢答“冬季”------大概他脑子闪现的都是系围巾的男女群雕。
于是被大笑着羞辱一番,最后好象钱包也被抢掉了,一撒,天空中都是现金。
我当时觉得,这个地方有点意思。
晚上有同事打电话来,声音低沉“岩松要跟你谈谈” 我一去,一屋子男同志,搞得跟面试一样。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是因为岩松这个人什么都彪悍,就是不习惯跟女生单独讲话。
一晚上他就问了我两个问题,问“你喜欢谁的音乐?” 我好象说的是平克弗洛依德。
他问“华人的呢?”“罗大佑” 就这两个,他没再问什么问题,只说了一句“这是条很长的路,你要作好长跑的准备”
2
我刚到连线,没有任何新闻经验,日子不好过。
现在想起来,他当时是制片人,压力比谁都大,也不能对我拔苗助长,别人笑我的时候,他心里估计比谁都难受。
有次我穿裙子到办公室,他叫我过去,说“回去把衣服换了” 当时我不理解他,后来明白他是怕我柔弱,怕我不能在这个腥烈的战场上生存。
有一阵子我连结尾评论都不会写了,怎么写都通不过,领导等着审,我瞪着眼坐在桌前,他进来递给我一张纸,是他替我写的串场词。
我惭愧又感动,一直留着那张纸。
他一直不安慰我,只有一次深夜,看我还坐在办公室剪片子,进来对我说了一句,“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
3
后来我去了调查,跟他见面很少,几年中评论部分分合合,不过很多离开的人钥匙串上,都是挂着新闻评论部的小方铜牌,磨得精光铮亮。
2008年会是我主持的,那个年会只剩下一个简单流程了,轮到岩松上台发言,他就说了几句话,其中一句是“我们忠诚的是新闻,不是任何领导” 底下坐的都是领导,悄然无声。
4
这几年,他做时评,天天在新闻的风口浪尖上。
有人说,说这些干嘛,就算没有风险,有什么意义。
他在书里写到他的节目《新闻1十1》,“多简单的名字,1十1=2,谁都知道,但环境稍有改变,仅仅是有利可图,就会在一瞬间,让相当多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十1=3.” 所以他说的捍卫常识,其实是要用千斤之力来扭住的。
他在书里说到喜欢曾国藩,没细说,我大概理解一点,因为想要有所建设的人,多半是象蔡元培说的锅里的小鱼,两边煎,哪方都不讨好,保守派觉得你冒进,激进派觉得你迂腐。
唯有苦苦支撑。
我没听他沮丧抱怨过,我遇到事的时候,他也不安慰,就在南院的传达室里放一个袋子,让人留给我,里面装着书,还有十几本杂志,都是艺术方面的。
我理解他的意思,他希望什么都不要影响
到生命的丰美。
岩松妈妈七十多岁了,我有次见她,老人家看我一会儿,说,老看你节目,别让你妈担心。
然后说,“我天天看电视,也替岩松揪着心。
” 这话我听了心里挺难受,所以有时候也想劝劝他。
他就一句话,“有人在前头,你们也好走些”
5
他这本新书出版,托人转我一本,上面写“柴静:这一站,幸福”。
我翻开扉页,上面印着仓央嘉措的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身为同事,看这书时最触动我的,是他满腔没有说出的话。
他曾经以年青人的狂狷,写过《渴望年老》,今天他四十二岁,鬓角灰白,人生的重负真实地压在肩上。
我们不多交谈,只每年秋天,新鲜的内蒙羊肉来了,他就叫上八九个老男人,在他家聚一次。
有次喝了点儿酒,看台湾民歌三十年的演唱会。
他喜欢胡德夫,一架钢琴,唱《匆匆》,“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 他喃喃自语“我恨不能给他跪下”。
我回头看到他泪光闪闪。
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以他的资历,他本可以选择更容易的方向,但他没有后退,也没有拐弯,只是往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