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教案教学提纲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课《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课《铃儿响叮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五年级音乐下册的简谱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感强,词曲简洁易懂,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歌曲描绘了圣诞节时孩子们欢乐的场景,通过铃铛的声音传达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首歌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歌唱技巧,并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然而,对于这首歌曲的一些音乐元素,如音高、节奏等,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圣诞节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相关的文化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并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2.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气氛。
3.通过歌曲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圣诞节文化背景的了解,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并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高变化和节奏变化,以及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示范法,教师先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2.采用分组练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
3.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4.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歌曲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魅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铃儿响叮当》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气氛。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歌曲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和文化意义。
3.歌曲学习: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注意纠正学生的音高和节奏错误。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音乐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节日的喜庆气氛。
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铃儿响叮当》唱歌教案(表格式)

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铃儿响叮当》唱歌教案(表格式)章节一:歌曲介绍1.1 歌曲背景歌曲名称:《铃儿响叮当》歌曲作者:詹姆斯·劳德创作年代:1857年歌曲风格:美国民谣1.2 歌曲结构歌曲时长:约2分钟歌曲调性:G大调歌曲节拍:4/4拍歌曲歌词:描述圣诞节时人们乘坐马车欢快地穿过雪地,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
章节二:音乐理论知识2.1 音阶介绍G大音阶(五线谱展示)解释音阶中的半音和全音2.2 节奏解释4/4拍子的意义练习节奏图表(鼓掌、拍手等方式)章节三:歌词解析与学习3.1 歌词大意解释歌词中的节日氛围和欢乐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幸福和快乐3.2 歌词学习分句教唱歌词,注意音准和节奏练习合唱,加强合作意识章节四:唱腔与表演4.1 唱腔指导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如音域、音色、呼吸等分组练习,纠正发音和唱腔问题4.2 表演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歌曲表演,如动作、表情等集体表演,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章节五: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和分享学习心得5.2 拓展活动推荐学生欣赏其他圣诞节歌曲,如《圣诞颂歌》等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歌词或音乐作品,展示才华章节六:声乐技巧训练6.1 呼吸控制教授正确的呼吸方法,强调使用腹部呼吸进行呼吸练习,如深呼吸、控制呼吸等6.2 声音投射指导学生如何扩大声音,提高音量进行声音投射练习,如大声喊叫、唱歌等章节七:合唱练习7.1 分声部练习将学生分为男声部和女声部,分别练习歌曲强调声部和谐,注意音准和节奏的统一7.2 合练与合唱将男声部和女声部合练,进行合唱练习指导学生注意合唱时的声音平衡和和谐章节八:舞台表演与道具8.1 舞台表演技巧教授舞台表演的基本技巧,如站立姿势、动作表达等进行舞台表演练习,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8.2 制作与使用道具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道具,如铃铛、雪橇等练习使用道具进行歌曲表演,增强视觉效果章节九: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9.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和分享学习心得9.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练习歌曲《铃儿响叮当》,加强声乐技巧和合唱练习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章节十:课程评价与反馈10.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10.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提供反馈和指导重点和难点解析章节二:音乐理论知识2.1 音阶难点解析:通过五线谱展示G大音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阶结构,并解释音阶中的半音和全音,以便学生在后续的唱歌实践中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运用。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下《铃儿响叮当》教案1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下《铃儿响叮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圣诞歌曲,人音版音乐五下将其收录。
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描述了圣诞节时孩子们骑着雪橇,欢快地唱着歌的场景。
本首歌曲共有四句歌词,旋律简洁,节奏明快,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识谱、唱歌。
他们对圣诞节有浓厚的兴趣,对这首歌曲也较为熟悉。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五线谱的阅读和理解还有一点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铃儿响叮当》。
2.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的节日氛围。
3.学生能够认识五线谱,并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五线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并能够用欢快的情绪表现出来。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五线谱,并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五线谱。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用范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奏。
2.讲解法:老师讲解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阅读五线谱。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练地演唱歌曲。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五线谱、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
3.乐谱:每人一份,用于练习和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播放《铃儿响叮当》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老师展示歌曲的歌词和五线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五线谱,并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歌词,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然后,老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4.巩固(5分钟)老师分组让学生进行接龙演唱,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5.拓展(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铃儿响叮当》,我们还学过哪些欢快的歌曲?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4课聆听《铃儿响叮当》教案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4课聆听《铃儿响叮当》教案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富有圣诞节日气氛的歌曲,选自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氛围,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同时培养集体合作演唱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音乐表现力、集体协作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
3.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4.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旋律的掌握。
2.集体协作演唱的能力。
3.歌曲情感的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协作。
3.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节日气氛,激发学生内心的喜悦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铃儿响叮当》音频、视频资料。
2.乐器:钢琴、铃铛等。
3.教学用具:乐谱、歌词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铃儿响叮当》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
同时,提问学生对歌曲的认知,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集体演唱,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为歌曲添加动作,增强表现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所表达的节日意义,分享彼此的心情体验。
铃儿响叮当音乐教案

铃儿响叮当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唱、演奏《铃儿响叮当》音乐,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习使用乐器演奏《铃儿响叮当》。
3.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准备:
音乐播放器、乐器、铃饰、幼儿音乐教材、图片等。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教师把铃饰放在教室的桌子上,引起幼儿的注意。
2. 听歌导入:教师播放《铃儿响叮当》音乐,让幼儿全神贯注地聆听。
3. 歌曲分解教学:
(1)教师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铃儿响叮当》的内容,并和
幼儿一起唱一遍。
(2)逐句学习歌曲的歌词,教师先唱一遍,幼儿跟读。
可
利用图片来辅助幼儿理解歌词的意义。
(3)教师教导幼儿歌曲的旋律,让幼儿跟随教师的指挥一
起唱。
4. 音乐朗读:教师模仿铃儿的声音,让幼儿随着教师朗读。
5. 音乐表演:教师给每个幼儿分发一枚铃饰,让幼儿用铃饰演奏《铃儿响叮当》的节奏。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演奏。
6. 创意表演:幼儿分成小组,用乐器和身体语言表演《铃儿响叮当》的故事情节。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大家进行点评。
7. 评价总结: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学习本节课的成果,鼓励幼
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延伸:
1. 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铃儿响叮当》的理解和认知。
2. 组织幼儿制作铃饰并进行装饰,为日常生活增添音乐元素。
3. 邀请乐器演奏家来校进行现场演奏,让幼儿近距离感受音乐的魅力。
4. 组织幼儿参加校内或校外的音乐表演活动,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下《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下《铃儿响叮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下的教材,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单易懂的歌词,描述了圣诞节时孩子们滑雪、骑马、奔跑的情景,以及他们心中的喜悦和期待。
歌曲采用五线谱记谱,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五线谱知识,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节奏和音程,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兴趣,他们已经学习过基本的五线谱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节奏和音程能够理解和掌握。
但是,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
在《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中,学生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附点音符、休止符等较复杂的节奏,以及音程的跳跃。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铃儿响叮当》。
2.学会附点音符、休止符等较复杂的节奏,并能够准确演奏。
3.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4.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附点音符、休止符等较复杂的节奏,并能够准确演奏。
2.教学难点:音程的跳跃,以及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集体教学法,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习、演唱和演奏。
2.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3.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和合作。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歌曲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歌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铃儿响叮当》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教学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重点讲解附点音符、休止符等较复杂的节奏。
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和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4.演唱展示:各组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5.演奏练习:学生用乐器演奏《铃儿响叮当》,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6.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和演奏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铃儿响叮当教案 (2)

铃儿响叮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喜欢的儿歌《铃儿响叮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学习编排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歌曲欣赏:播放《铃儿响叮当》歌曲,让学生听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引发学生的兴趣。
2.歌词学习:分段教唱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记忆歌曲内容。
3.舞蹈编排:指导学生学习铃儿响叮当的舞蹈动作,并进行整体编排。
三、教学过程1. 歌曲欣赏•点播歌曲《铃儿响叮当》,让学生听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内容和感受。
2. 歌词学习•将歌词投影或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读诵歌词。
•分段教唱歌词,逐句教唱并带领学生跟唱。
•反复练习歌词,确保学生掌握歌曲内容。
3. 舞蹈编排•指导学生学习铃儿响叮当的舞蹈动作,包括手臂的挥动、摇摆、蹲起等。
•带领学生在教室内进行舞蹈排练,根据学生数量和教室大小调整编排。
•引导学生探索合作和配合,使他们能够在集体舞蹈中互相配合。
四、教学辅助手段•播放歌曲的音频设备•投影或黑板,用于展示歌词•教室内的空间,用于舞蹈编排五、教学评估1.歌曲欣赏环节: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对歌曲产生兴趣,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讨论。
2.歌词学习环节:评估学生是否能清楚地唱出歌词,是否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
3.舞蹈编排环节: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舞蹈动作,是否能够与队友协调合作。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创造和编排自己的舞蹈动作,让多种版本的铃儿响叮当舞蹈成为可能。
2.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喜爱。
3.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演出,让更多人欣赏学生们精彩的表演。
以上就是《铃儿响叮当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教案中的具体教学过程和评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祝您教学顺利!。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铃儿响叮当》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意思;2.学会辨认曲子的基本节奏,掌握曲子的基本节拍;3.学会和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理解歌曲的歌词意义;4.能够演唱歌曲的旋律部分;5.通过学习和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1.歌曲节奏的辨认与体验;2.歌曲旋律的学习与演唱。
三、教学准备1.课堂音响设备;2.教学录音;3.《铃儿响叮当》歌曲。
四、教学步骤1.初步了解《铃儿响叮当》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听歌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体验曲子里的基本节奏和旋律;2.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歌词理解《铃儿响叮当》的歌曲表达,了解歌曲背后的意义;3.分阶段教授歌曲旋律,采取先教唱前一段再教唱后一段的方式进行;4.辅助学生逐句跟读歌词,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语音技巧和语感;5.组织学生逐句跟唱,掌握歌曲整体旋律;6.配合伴奏或唱和伴唱,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歌曲节奏和旋律;7.结合视觉资料,让学生了解歌曲表达背后的意义;8.课后巩固,自主学习歌曲并进行演唱。
五、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主要为“听、说、唱、做”的全方位教学法。
六、教学效果1.学生对《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进行了初步认识和了解;2.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歌词,理解了歌曲背后的意义;3.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歌曲的语音技巧和语感;4.学生能够流畅地演唱歌曲的旋律部分;5.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提高。
七、教学建议1.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针对性地传递基本知识和基础技巧,帮助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2.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教学效果。
八、教学感悟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歌曲,并在确保学生基础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演唱,这些都需要老师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能。
因此,这种基础的音乐教学是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技能,不断反思和,使自己能够持续地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教育。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教案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教案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圣诞歌曲,选自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
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洁,易于学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同时,歌曲中的铃声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力和感受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圣诞文化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演唱、节奏练习等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铃儿响叮当》的词曲,能够熟练地演唱。
2.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了解西方的圣诞文化,增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词曲记忆和演唱技巧。
2.了解和感受西方圣诞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圣诞节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歌曲的感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中西方节日的差异,让学生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圣诞节相关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乐谱和教学资料。
3.准备录音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圣诞节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和感受,为学习歌曲营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随后,展示乐谱,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如音高、节奏等,进行分组练习,加强巩固。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演唱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下《铃儿响叮当》教案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下《铃儿响叮当》教案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富有节日气氛的歌曲,选自人音版音乐五下教材。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氛围,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首歌曲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五线谱的识谱能力。
他们能理解简单的节奏和音符,并能用正确的音准演唱简单的歌曲。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快速换音和音准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演唱《铃儿响叮当》歌曲,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能够理解歌曲的意义,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快速换音的准确性2.音准的掌握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学生跟随演唱。
2.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演唱,互相纠正和指导。
3.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2.五线谱谱例3.音响设备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然后,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五线谱谱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然后,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学生跟随演唱。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纠正和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音准和节奏准确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整体演唱,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要点。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铃儿响叮当》歌曲,并家长签名确认。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教案(共五则)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教案(共五则)第一篇: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教案铃儿响叮当教案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表演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熟悉外国优秀少儿歌曲。
二、用体态动作和打击乐器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及音乐的动感,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创造能力。
三、欣赏不同语言、不同歌唱形式演唱的《铃儿响叮当》,丰富学生的听觉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表演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熟悉外国优秀少儿歌曲。
教学难点:用体态动作和打击乐器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及音乐的动感,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歌曲。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抢答的小游戏。
游戏方法是:老师播放一段歌曲片断,看谁最先说出这首歌的名称。
如果你听出了歌名,就快快举起枪答器(串铃)并摇响它。
如果你回答正确,屏幕上就会播放一段好看的动画。
(使用电脑课件,学生回答完毕出现课题,如回答正确电脑发出“回答正确”、“真是个小机灵”等表扬鼓励的声音,并播放动画;如回答错误,电脑发出“错了,再想想”的提示。
)歌曲顺序:《大鹿》、《小星星》、《赛船》、《粉刷匠》、《铃儿响叮当》。
二、引入课题,简介歌曲:刚才听到的都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外国儿童歌曲。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美国歌曲,作者是比尔.彭特。
美国的冬天像我这里一样气候寒冷,有的地方也是冰天雪地。
歌曲描绘了一群小朋友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不畏风雪飞奔向前。
他们的欢歌笑语伴随着清脆的马铃声回荡在山野……(随即播放歌曲)三、欣赏音乐1.初听歌曲。
听了歌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2.复听歌曲,熟悉歌曲表达内容。
(看动画)。
同学们说的真好,看!他们划着雪橇向我们跑来了…… 3.再听歌曲,跟唱歌曲(看动画)。
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唱一唱。
4.感受歌曲情绪。
设问:a 天很冷,风雪也很大,可这些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 b如果我们用表示歌曲的第一部分,还有哪里可以用这一线条来表示,听到这段音乐时请你用这一线条来划一下。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课《铃儿响叮当》教案

3.创设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a.节奏感培养: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特别是在复杂的节奏型上。
-细节: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和练习不同的节奏型,如切分音、三连音等。
b.音准控制: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保持准确的音准,尤其是在转调部分。
-细节:利用钢琴或电子琴进行音准校正,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
c.歌曲合作演唱:学生能在集体演唱中保持和谐,注意声部间的配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改进演唱技巧、如何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首充满欢乐氛围的简谱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活泼的节奏传达出快乐的心情。这首歌曲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歌曲的具体案例。通过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感受音乐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复杂的节奏型、准确的音准控制,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铃儿响叮当》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演唱中更好地表达欢乐氛围。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伴奏《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伴奏《铃儿响叮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属于人音版。
这首歌曲是美国作曲家皮尔彭特创作的一首著名圣诞歌曲,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浓厚的节日气氛。
歌曲以马车铃铛的声音为素材,形象地描绘了圣诞节孩子们欢乐的场景。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喜欢音乐,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的识谱能力、音乐理论知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铃儿响叮当》,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快乐,培养他们热爱音乐、欣赏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和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铃儿响叮当》的歌词和旋律,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掌握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歌词和旋律。
2.教学难点:歌曲中附点音符的节奏把握,以及音准、音色的控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示范演唱,以及钢琴伴奏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圣诞节的场景为背景,引导学生谈论对圣诞节的印象,引出课题《铃儿响叮当》。
2.新课教学: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教授歌词和旋律,重点讲解附点音符的节奏。
3.练习演唱: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音准等方面的问题。
4.课堂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圣诞歌曲,进行课堂展示。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名称《铃儿响叮当》、歌词、旋律、创作背景等内容,采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符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范唱《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范唱《铃儿响叮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歌词富有童趣,充满了圣诞节的气氛。
歌曲为2/4拍,共有16个小节,结构简洁明了。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西方节日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西方节日文化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此外,学生在歌唱技巧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文化背景,认识歌曲中的主要音符和节奏。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歌曲中的欢乐气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于西方节日文化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挂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圣诞节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授: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
3.歌曲学习:学生分组学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
4.歌唱练习:学生进行集体练习,教师纠正音准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名称《铃儿响叮当》和歌曲的主要音符、节奏。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歌唱技巧的进步等;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唱腔等方面。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4.2.2铃儿响叮当 人音版

设计
节奏类型、拍子
教学
反思
学生的理论基础还在相对较差,行动力还在不足,学生表演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表演能力。
(2)、用手铃为歌曲编配节奏
(3)、用沙锤为歌曲伴奏
(4)、双响筒和手铃一起为歌曲伴奏
(3)选取一到两个小组进行展示
(三)4、介绍纸杯节奏、(教师示范用纸杯为歌曲伴奏)
(1)教学生用纸杯打节奏
(2)小组讨论创作,为歌曲编配自己设计的伴奏。
作业:小组课后进行深度创作,于实践课上进行小组比赛
达标
测评
总结
确立目标
会唱高声部旋律
出示课题
合作
交流
体验
快乐
1、讲解节奏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拓展
(一)(1)讲解节奏前大附点、前小附点、前八后十六节奏(由于之前已经上过节奏课,所以学生多节奏掌握非常快)
(2)、学生清唱歌曲(纠正其中的发音吐字和节奏)
(3)、歌曲结束部分,用“嗨!”结束。(师生一起)
二()(1)、用双响筒为歌曲编配节奏
4、学会用纸杯打节奏并为歌生动的情绪演唱来表现歌曲
学习
难点
能用各种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
准备
课件、多媒体、双响筒、手铃、沙锤、碰铃、纸杯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备注
情境
导入
(学唱歌曲)
出示有关圣诞节得照片,提问学生知不知道圣诞节,是否知道有关圣诞节得歌曲(平安夜、圣诞树、绿袖子、铃儿响叮当)
小学五年级音乐《铃儿响叮当》
课题
《铃儿响叮当》
时间
学科
音乐
课型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铃儿响叮当》

第6课《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
1、感受欢快热烈的音乐特色,体会歌曲的感情和内容。
2、学习歌曲中的专业知识(反复和及时换气)。
教学重点:
1、歌曲链接演唱的排练。
2、男声与女声的配合演唱以及对歌曲时间的把握。
教学难点:
1、处理好分节合唱。
2、对于节奏、旋律和节拍进行综合训练。
教学准备:
钢琴、小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歌曲,在聆听时注意歌曲的速度和内容分布。
二、新授
1、再听音乐,感受歌曲的速度与情感。
2、三听音乐,加深印象,旋律的初步模仿。
3、节奏的训练,
4、旋律的学习。
5、教师伴奏,学生全体演唱。
四、讨论: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它饱含了什么感情?用什么速度演唱最为合适?
五、拓展:
女生演唱,男生拍手伴奏。
男生演唱,女生拍手伴奏。
六、总结:
在这首歌曲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圣诞气息。
看到了好年景好生活,珍惜生活,过好每一天。
七、板书设计:
节奏、旋律等。
八、教学反思:
在律动性强的节奏和节拍中学习音乐,能更好的把握好歌曲的特征和感情。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20-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任教年级:任教老师:xx市实验学校《铃儿响叮当》音乐教案一、教学课题:歌曲《铃儿响叮当》二、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
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铃儿响叮当》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XXX|XXX|XXX・X|X-I”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兀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X|XXXX|X-|"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
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三、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经过以往音乐课的学习,已经具备视唱乐谱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
熟悉歌曲教学中唱歌词、歌谱、打节奏、分组创编活动等一系列的学习方式。
善于在学习中提问,喜欢小组合作学习。
希望有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老师需要学生联系起以往的学习知识的经验,迁移到这首歌曲的学习中,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孩子们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抒发了热爱美好学生活的真挚情感。
在演唱歌曲时要表现出乘坐雪橇的精神面貌。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乐曲欢快、风趣和富有韵律感的情绪,体验人们在圣诞节中愉悦的心情,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样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从听、唱、演等方面体验、感受这首圣诞歌曲欢乐、极富律动感的情绪。
新版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铃儿响叮当》教案(新审定)

新版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铃儿响叮当》教案(新审定)《铃儿响叮当》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听《铃儿响叮当》进教室。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对,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圣诞名曲。
同学们对圣诞节再熟悉不过了,谁来谈谈你对圣诞节的了解。
学生回答。
师:这首《铃儿响叮当》又叫《雪橇歌》,是一首美国名歌,原来是一首嬉戏歌曲,是人们在冬天滑雪橇时所唱的歌曲。
二、授新课:再次播放《铃儿响叮当》。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歌谱,你能找出相似的两段吗?学生回答。
出示标好色块的歌谱。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头尾两段是相似的,中间一段和这两段不同。
师:我们来把用橘色标出来的两段的唱一下。
(一、三直接填词唱)师:同学们唱得真棒,可是光会唱词不希奇,我们可不能做小音盲,请同学们把第二段的歌谱唱一下。
师唱第二段歌谱,启发学生发现第二段旋律的特点,即以前一句旋律的最后一个音作为这一句开始的音。
学生填词演唱第二段。
完整演唱歌曲。
三、巩固:师:冬天,假如是你驾着雪橇在雪地里嬉戏玩耍,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演唱方法来表现这三个段落的情趣。
(老师提醒一下可以用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或是优美、连贯的声音来表现。
)学生回答。
按学生的回答完整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得真棒。
可是,我觉得光用我们的歌声还不够表现这首曲子的欢快、热闹的场景。
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些打击乐器。
(师出示三角铁、碰铃、双响筒)请你为歌曲的第一段设计节奏型。
学生设计节奏型,师板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铃儿响叮当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表演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熟悉外国
优秀少儿歌曲。
二、用体态动作和打击乐器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及音乐的
动感,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创造能力。
三、欣赏不同语言、不同歌唱形式演唱的《铃儿响叮当》,
丰富学生的听觉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表演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熟悉外国优秀少儿歌曲。
教学难点:用体态动作和打击乐器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及音乐的动感,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歌曲。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抢答的小游戏。
游戏方法是:老师播放一段歌曲片断,看谁最先说出这首歌的名称。
如果你听出了歌名,就快快举起枪答器(串铃)并摇响它。
如果你回答正确,屏幕上就会播放一段好看的动画。
(使用电脑课件,学生回答完毕出现课题,如回答正确电脑发出“回答正确”、“真是个小机灵”等表扬鼓励的声音,并播放动画;如回答错误,电脑发出“错了,再想想”的提示。
)
歌曲顺序:《大鹿》、《小星星》、《赛船》、《粉刷匠》、《铃儿响叮当》。
二、引入课题,简介歌曲:
刚才听到的都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外国儿童歌曲。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美国歌曲,作者是比尔.彭特。
美国的冬天像我这里一样气候寒冷,有的地方也是冰天雪地。
歌曲描绘了一群小朋友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不畏风雪飞奔向前。
他们的欢歌笑语伴随着清脆的马铃声回荡在山野……(随即播放歌曲)
三、欣赏音乐
1.初听歌曲。
听了歌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2.复听歌曲,熟悉歌曲表达内容。
(看动画)。
同学们说的真好,看!他们划着雪橇向我们跑来了……
3.再听歌曲,跟唱歌曲(看动画)。
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唱一唱。
4.感受歌曲情绪。
设问:a 天很冷,风雪也很大,可这些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
b如果我们用表示歌曲的第一部分,还有哪里可以用这一线条来表示,听到这段音乐时请你用这一线条来划一下。
c你认为歌曲中间一部分可以用什么线条来表示?(听音乐)
d总结:我们可以用来表示歌曲的情绪。
(可以有多种答案)
e学生随音乐用手指划线条,感受歌曲情绪及节奏的变化。
四、运用打击乐器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和音乐的动感。
1、引导。
(看画面)
看!马儿拉着雪橇在雪地上飞快地奔驰,悦耳的马铃声回荡在山野,
不时还传来几声清脆的马鞭声。
突然,他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一张奇怪的乐谱,(画面转为符号谱)在乐谱的旁边还放着一串串铃,他们断定这一定是这首歌曲的伴奏乐谱。
你能破译这张神秘乐谱吗?
2. 分组讨论,研究怎样用这张乐谱为歌曲伴奏。
(教师设计:表示击奏,表示摇奏,模仿马鞭声。
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演奏,教师适时引导,不过于干预。
)
3、分组汇报。
4. 汇报后大家发表意见,再作修改。
五、听英文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启发学生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表现歌曲。
六、表演歌曲:想象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七、总结:一首欢快热烈的《铃儿响叮当》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圣洁的冰雪世界,我们同歌曲中的小朋友一起感受了滑雪的快乐。
当我们真正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就会感到无比快乐。
让我们伴随着这首欢快的歌曲到大自然中尽情的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