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核盾 功勋卓著
林俊德一生为国铸核盾
'Y■一■16LE HUO LAO NIAN 乐活老年4019年1月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 僻山村。
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上完 了初中,又上了高中。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这个山 里的穷孩子,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
林俊德上学的路费,是靠信用社的借贷和学校的补助。
5年的大学生活,他过得很平淡,4个字就能概 括:学习,锻炼。
他不喜欢抛头露面,幵会不爱发言,平 时不愿和人交往。
生活是艰苦的,除去伙食费外,他身上穿的、学习用的就靠每月4元的助学金。
因为家里 实在贫困,上了 5年大学他没回过一次家。
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
报到的第二天,所领导向林 俊德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 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他激动不已,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把一生献给这一 伟大事业。
核试验,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试验!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核讹诈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唯有早一天拥有核武器,才能真正挺直腰杆!当时, 只有26岁的林俊德担任首颗原子弹冲击波机测仪器研 制小组组长。
而这个小组算上他自已总共就3个人!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当时,既没有实验设备,更没有技术 资料,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埋头研究!他像钟表一样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改变了,奔走在工厂和图书馆,搞调査,看资料,中午也不休息,晚上 忙到两三点,满脑子全是研究数据。
吃饭、走路也在 想,实在累了,就把被子一裹,在草席上躺一会儿。
本 来他生活上就不讲究,这时更是丢三落四,洗澡、理发、换衣服都要领导催促。
好在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 条被子、一张草席,还有做枕头的口袋,乱也乱不到哪 去。
但对待工作,他却是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一生为国铸核盾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一生为国铸核盾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在病房争分夺秒地工作。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地颤抖着……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生理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动着……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时9分。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享年75岁。
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94岁高龄的程开甲院士扼腕惋惜,派家人专程送来自己亲笔题写的挽词:“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总装某基地将士用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于国舍命人天共仰身患绝症,他一次次放弃会影响工作的手术治疗;离开人世当天,他还9次要求起床工作林俊德搞核试验,一辈子鲜为人知。
他的突然离世,却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穿透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他的心跳停止那一刻,西安唐都医院一群与他仅仅相处8天,目睹他走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医生、护士,哭成一片。
54岁的科主任张利华,临床30年送走过无数的病人,这一刻却双膝跪在林俊德的床前失声痛哭:“您为理想和信念奋斗到只剩最后一口气!您是我最敬仰的病人!”护士长安丽君一边为老人擦洗身体、整理遗容,一边泪如雨下:“谁也劝不住您。
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整个腹腔全是肿瘤,竟然还要拼命工作……”“80后”女护士赵俊青泣不成声:“躺着是病人,站起来是战士。
林爷爷这种人,像神话里的英雄。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题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题
摘要:
一、沙漠中的神秘事业
1.核试验工作者的使命
2.核盾牌的铸就
二、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不拔
1.沙漠生活的艰辛
2.艰苦条件下的工作
三、生命的忠诚与担当
1.生命的付出
2.忠诚的传承
正文:
导语:在茫茫大漠中,有一群人为国家安全默默奉献着,他们就是我国的核试验工作者。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铸起了保卫国家的核盾牌,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对国家的忠诚。
一、沙漠中的神秘事业
为了国家安全,为了民族生存,在艰苦的沙漠环境中,核试验工作者进行着神秘而重要的核试验工作。
通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不断改进核武器的性能,使之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有力武器。
二、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不拔
沙漠生活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高温、干燥、缺水的环境中,核
试验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然而,他们在风沙肆虐、交通不便的沙漠中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国家的核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生命的忠诚与担当
在实现核盾牌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核试验工作者付出了青春、健康乃至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对国家的忠诚,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忠诚的精神。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程开甲在中国核技术发展的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为国家的核防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
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核工业的研究与发展,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保护国家的核安全而努力奋斗。
在60年代初,我国面对外部威胁和国际冷战的困境,急需一批高质量的核能源人才。
程开甲毅然决定在自己的专业上立下赫赫战功。
他先后担任了核物理学教研室主任、副主任等重要职务,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核技术难题。
他带领团队在核反应堆的设计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我国核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
毋庸置疑,我国核科技的快速迅猛发展,离不开程开甲这样卓越的科学家的奋斗和无私付出。
他始终把振兴国家核事业,为国家争取更多核技术的发展空间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用自己的才智和智慧为国家核防护事业铸造坚实的基石。
曾经有人问程开甲,为什么要为核安全事业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他回答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核安全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着想。
只有保护好自己的核技术,才能保护好这个国家的未来!”这番豪言壮志,彰显了程开甲对核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为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当。
程开甲一生为国家的核科学事业做出了非凡贡献,但他本人却一直谦虚低调,不谈成就,只关心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的核工业。
他对年轻一代核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激励年轻科技人员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国家的核防护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程开甲在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中,为国家核事业的繁荣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和无私奉献。
他的一生堪称为国家核铸盾的有力支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使命,也为我们每个人树立了榜样。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应该缅怀英雄先辈,时刻铭记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情怀。
让我们与程开甲一道,为了国家核防护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为国家核事业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程开甲,中国科学家、核物理学家,祖籍浙江,出生于山东。
他是中国现代核武器和核动力工程的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程开甲在1950年代初期开始参与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工作。
1955年,他参加了第一个中国原子弹研究组,并担任主要技术人员,协助周培源组织、领导和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此后,程开甲继续参与了我国的高清技术和核动力工程研究。
1958年,他担任了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建造和试车成功的核动力潜艇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成为我军核潜艇技术领域的创新者和开创者。
他所领导的设计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核潜艇的全部重要设计和技术准备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程开甲主持了一系列难度极大的核物理试验,攻克了众多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核武器和核动力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一生,就是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铸就了核盾,保卫了祖国的和平和发展。
程开甲一生贡献颇多,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研制核武器、掌握核动力技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核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他长期致力于核武器和核动力工程研究,探索新的技术和装备,推进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
他为中国核物理、核化学、高能物理理论和实验研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
2018年8月20日,程开甲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年仅93岁。
他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和理念,激励着广大科学工作者和青年才俊为祖国创新、为人民服务。
他们将继承和发扬程开甲的精神和事业,继续为中国核技术和装备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为国铸核盾的马兰人的故事
为国铸核盾的马兰人的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 介绍马兰人的背景和重要性* 简要概括马兰人如何为国铸核盾二、马兰人的艰苦创业:* 描述马兰人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艰苦创业环境* 描述马兰人如何克服困难,坚持研发核武器的过程三、马兰人的贡献:* 描述马兰人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如:- 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举例说明马兰人在研制核武器过程中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四、马兰人的精神:* 描述马兰人具备的优秀品质,如:- 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 强调马兰人的精神对国家核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五、结论:* 总结马兰人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和在核工业领域的重要地位* 强调要继续发扬马兰人的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正文(篇1)一、引言:在中国的科技领域,马兰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他们是中国核工业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的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奉献的传奇,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将带您了解马兰人为国铸核盾的感人故事。
二、马兰人的艰苦创业: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面临着研制核武器的紧迫任务。
马兰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勇敢地承担起了艰巨的历史使命。
他们生活艰苦,工作环境恶劣,但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毅然投身于核工业的发展。
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刻苦攻关,积极探索,为实现核武器的最终研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三、马兰人的贡献:在核武器研制的过程中,马兰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此外,马兰人在核工业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马兰人的精神:马兰人具备的优秀品质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许多重大的科技突破。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程开甲,字犒庵,生于清朝末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核工业的奠基人和中国核武器之父。
程开甲一生致力于为国家铸就核盾,为国家的安全与强大立下赫赫战功。
本文将从程开甲的事迹和贡献两个方面来介绍他的一生。
程开甲生于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家中世代从事军职,从小就体会到了军人的艰辛和责任。
他自幼聪慧,对科学技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为国家的军事科技作出贡献。
考入京师大学堂后,他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很快在物理学方面有了出色的表现,被誉为当时最杰出的学生之一。
程开甲毕业后,他考取了清朝的翰林院,成为一名官员。
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他开始关注电磁学和原子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
他看到了科学技术在欧洲国家的发展速度,深感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外国有着巨大的差距。
他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争取科技强国的地位。
程开甲积极投身于科学实践,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
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原子核实验室,并亲自进行了多次实验。
在长期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核反应理论,成功地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他的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中国核科技的发展,并为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程开甲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还十分注重培养后人。
他积极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组织了许多科技人才的培训班和科技交流会。
他还亲自指导学生,传授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他的教学思路注重实践,他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被大家誉为“科学之父”。
程开甲坚信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他一生致力于为国家建设核盾。
他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国家核工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他的一生充满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程开甲是中国近代核工业的奠基人和中国核武器之父。
一生为国铸核盾
一生为国铸核盾作者:刘兴安张晓祺柳刚来源:《军工文化》2013年第04期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鼠标在缓缓移动,手在不停地颤抖……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时9分。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享年75岁。
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94岁高龄的程开甲院士扼腕惋惜,派家人专程送来自己亲笔题写的挽词:“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总装某基地将士用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于国舍命人天共仰林俊德搞核试验,一辈子鲜为人知。
他的突然离世,却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穿透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他的心跳停止那一刻,西安唐都医院一群与他仅仅相处8天,目睹他走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医生、护士,哭成一片。
护士长安丽君一边为老人擦洗身体、整理遗容,一边泪如雨下:“谁也劝不住您。
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整个腹腔全是肿瘤,竟然还要拼命工作……”他去世的讣告在基地局域网上一发布,跟帖便蜂拥而至——一位老专家彻夜难眠,写了一首五言长诗《马兰魂》,深情讴歌林俊德“一息游丝细,长谈发展情”的奉献人生。
一周之内,基地局域网就上传了16首缅怀他、赞美他的诗词,各种悼念文章、跟帖更是与日俱增。
一位75岁老人的去世,为什么能如此感天动地?罗布泊“蘑菇云”的背后,有他几十年的付出。
在林俊德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7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7年,光荣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扎根大漠矢志铸盾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林俊德为什么还要如此拼命?与他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女高工唐润棣,泪流满面告诉记者:他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龙源期刊网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19期
颁奖词
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
一片赤
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
人物事迹
作为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的一生,是为国铸盾的一生。
1918年,程开甲在江苏出生;1946年8月,他赴英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中国,加入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隐姓埋名20余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了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病逝,但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多维解读
1.爱国精神
程开甲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投身到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中。
他把自己的人生、智慧与国家的强大融合在一起,他的愛国精神永远激励中华儿女为国拼搏奋斗。
2.伟大人格
程开甲为国家,心底无私;为他人,胸怀善良;为真理,阳光坦荡……他身上的伟大人格必然成就伟大的事业。
3.奉献精神
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为国家奉献,为事业奉献。
铸造国防“核盾”的“科学女神”
铸造国防“核盾”的文/徐 鲁学成报国的“科学女神”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承书,可以说是一位“蒙着面纱”的“科学女神”。
她隐姓埋名30年,把全部的才华、智慧都献给了铸造共和国坚强“核盾”的强国事业。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
她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数学天分。
家人经常夸赞说:“她算起账来简直比账房先生还要快、还要准!”少女时代的王承书迷上了物理学,那时候,科学强国的种子已在她心中萌芽了。
1930年,王承书考上了燕京大学物理系,是班里13名新生中唯一的女生。
有人感慨,像王承书这样优雅和美丽的女生,应该去念文学艺术系。
然而几年后,所有同学都对她心服口服——她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还获得了燕京大学最高荣誉——“斐托斐”金钥匙奖!在燕京大学期间,王承书遇到了她的人生伴侣——物理学家张文裕。
两个年轻人彼此欣赏、心心相印,于1939 年喜结连理。
1941年8月,王承书申请到美国巴尔博基金会的奖学金,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师从物理学家乔治·乌伦贝克攻读博士学位。
没多久,张文裕也来到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
“科学女神”筑梦科学魂46在王承书到来之前,密歇根大学从未有录取已婚女性就读的先例,而勤奋聪敏的王承书没有让导师失望。
1944年,她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从事研究;1951年,她和导师创建了以两人姓氏命名的“WCU 方程”,被全世界高空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领域沿用至今。
此后,王承书又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再次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轰动。
东西。
1956 年,夫妇俩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三次掷地有声的“我愿意”回国后,王承书积极投入到她所热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中。
1958年,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
当时,中国的热核聚变研究处于空白状态。
领导找到了她,希望她能挑起这个领域的科研重担。
王承书深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她没有犹豫,毅然回答说:“我愿意!”此后,仅用两年时间,她就带着一批研究人员,几乎是从零开始取得了重要突破,也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热核聚变研究领域的科研骨干。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题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题在大漠中,有一群人默默地为国家的核事业铸核盾,他们用生命书写着忠诚。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的意义,分析我国核事业工作者的忠诚与奉献,并展望核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一、大漠铸核盾的背景和意义大漠铸核盾,是指我国核事业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国家的核战略安全而努力奋斗。
他们身处大漠,与世隔绝,为了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默默地为核事业做出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正是这种特殊的背景,铸就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忠诚的品质。
二、生命写忠诚的含义和体现生命写忠诚,是指核事业工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的核事业紧密相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他们深知核事业的重要性,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时刻保持敬业精神,坚守职责,为国家铸就核盾。
三、我国核事业工作者的忠诚与奉献我国核事业工作者在核事业的初创时期,就立下了“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豪迈誓言。
他们在国家核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了忠诚和奉献精神。
从核弹研制、核电站建设到核燃料棒制造,他们都克服了种种困难,为我国核事业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四、核事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核事业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的国际赞誉,再到如今全球最大的核电站之一——三门核电站的建成,都充分展示了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五、核事业未来的展望与挑战面对未来,我国核事业将继续秉持生命写忠诚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
在国际核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核技术水平,加强核安全意识,培养更多优秀的核事业人才。
同时,核事业的发展也需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核能的清洁能源定位。
总之,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
让我们致敬那些为国家的核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用生命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我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努力。
我参与过多次反恐维稳行动,深知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在面对恐怖分子的挑战时,我毫不畏惧,冲锋在前,时刻准备为国家的安宁献出自己的生命。
我曾经参与过多次抗洪抢险的工作,将自己的宝贵生命放在最危险的一线,坚决保卫家园,用铁一般的意志和身体,守护着祖国的土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还参与过多次国际维和任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尽心尽力。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都始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一生为国铸核盾,意味着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永远不忘记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我们需要保持对核武力量的高度警惕,严守国家的核秘密,绝不泄露国家的核技术和核设施的信息。
我们需要保持对核武力量的高度戒备,时刻准备迎接任何可能的挑战和威胁。
我们需要保持对核武力量的高度自律,绝不私自在不明情况下动用核武器,不得违反国际公认的核不扩散和全面禁止核试验的国际条约和协议。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理解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理解
摘要:
1.引言:介绍大漠铸核盾的背景和意义
2.大漠铸核盾:使命与挑战
3.生命写忠诚:坚守与奉献
4.阅读理解:核盾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5.结语:对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的赞美与敬意
正文:
【引言】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群人为了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繁荣,顽强拼搏在大漠之中,他们就是铸造核盾的勇士们。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信仰与担当。
阅读理解,让我们走进这些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为国家付出的艰辛努力。
【大漠铸核盾:使命与挑战】
大漠铸核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使命。
在艰苦的环境中,勇士们面临着种种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坚守岗位,以顽强的意志力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
面对风沙、干旱、高温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从未退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与担当。
【生命写忠诚:坚守与奉献】
生命写忠诚,是对铸造核盾勇士们的真实写照。
他们在大漠中挥洒汗水,为了国家利益,甘愿付出一切。
他们的坚守与奉献,体现了对祖国的无私忠诚,也体现了核盾精神的崇高境界。
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守护着国家的安全,
谱写了一曲忠诚的赞歌。
【阅读理解:核盾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阅读理解,是一种对核盾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通过了解铸造核盾的过程,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核盾勇士们的付出和奉献。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为国家的繁荣与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
向这些英勇无畏的勇士们致敬,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题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题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大漠铸核盾的背景和意义
2.大漠铸核盾: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3.生命写忠诚:核盾战士的奉献与牺牲
4.结论:向核盾战士致敬,强调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正文
【引言】
在神秘的大漠深处,有一群人默默地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他们就是被称为“大漠铸核盾”的核盾战士们。
近日,一篇题为《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的文章,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群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以及他们为国家安全付出的艰辛努力。
【大漠铸核盾: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大漠铸核盾是我国为了应对核武器威胁而设立的一个重要项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核盾队伍。
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大漠深处,顶住风沙、高温和寂寞,进行着紧张的训练和实战演练。
他们的存在,为我国构筑了一道坚实的核安全防线。
【生命写忠诚:核盾战士的奉献与牺牲】
核盾战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挑战自己的极限;在战场上勇敢拼搏,无私奉献。
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为了国家的安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些英勇的战士,用生命书写了对祖国的忠诚,成为了我们永远值得怀念的英雄。
【结论】
核盾战士们的奉献和牺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正是有了他们的守护,我们才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理解
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阅读理解摘要:一、引言:描述大漠核试验场的背景和意义二、主体:讲述核试验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突出他们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三、核试验的过程和成果:介绍核试验的具体步骤和最终取得的成果四、结论:赞美核试验人员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强调他们的贡献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在我国的西北大漠,有一片神秘的地方,那就是核试验场。
这里,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有一群人,他们在这里铸造核盾,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着。
他们的生命,在这里写下了忠诚二字。
【主体】在大漠核试验场,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核试验人员。
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他们毫无怨言,始终坚守岗位。
他们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书写了对祖国的忠诚。
这些人中,有工程师,有技术人员,有指挥人员,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工程师们需要精确地计算和设计核试验的各项参数,技术人员则需要在现场进行各种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指挥人员则要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不能和家人透露自己的工作地点和任务,甚至在试验成功后,也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但他们毫无怨言,因为他们深知,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是为了祖国的安宁和繁荣。
【核试验的过程和成果】核试验的过程充满了风险和挑战,但我国的核试验人员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坚定的信念,成功地完成了多次核试验。
这些试验不仅验证了我国核武器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也为我国的核武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这些试验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结论】在大漠核试验场,有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对祖国最忠诚的人。
他们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忠诚二字。
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他们是祖国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楷模。
为铸造共和国“核盾牌”奉献终生
一个有卓越贡献、有广阔视野、有超凡魅力的人,他的智慧就能迸发出炽热的能量与光芒。
对照他的科学生涯,对照他赤诚无私的爱国情怀,会映射出我们这个民族慷慨奋进的生命质感。
20世纪60年代中叶,中国相继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其间隔时间之短、实现速度之快,为世界之最。
为中华民族揭开氢弹秘密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核物理学家,就是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于敏。
临危受命忠心报国1926年8月16日,我出生在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
高中毕业后,我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后又考取本校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万象更新。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时,我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此后的近10年时间里,我一心一意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历史的使命、国家的发展需要,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命运。
正当我对基础科学研究兴趣正浓,希望继续攻关、有所发现和建树的时候,1961年1月的一天,二机部副部长、中国原子弹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钱三强同志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非常严肃和神秘地告诉我,希望我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钱部长与我的这次谈话,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道路。
我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在沦陷区天津度过的。
民族的忧患使我少年时就立下了从事科学研究、报效祖国的志向。
我的性格内向,喜欢安静,从来没有想过从事诸如研制氢弹这样一类大系统科学工程的工作。
但是,当时我们国家要强国富民,要搞原子弹、氢弹,防御外来侵略,是一项光荣的历史性任务,钱三强同志此时找到我要我参加研究,我深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面对这样重大的项目,我不能有别的选择。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但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大和崛起之中,是每一个中国科学家最值得自豪的事情。
正是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主义精神,促使我经过一番短暂的思想斗争后,接受了这项沉重而光荣的使命。
林俊德: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
林俊德: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3年第4期■ 李清华徐壮志2013年2月19日晚,“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将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被选为年度人物。
在记录林俊德事迹的电视画面中,有着这样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垂危老人,在人们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的办公桌……如同重伤的黄继光向着枪眼那最后的一扑,这悲壮的一幕,凝成了一位“科学战士”最后的冲锋姿态。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
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的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2012年5月31日21时15分,这颗赤子之心便匆匆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
林俊德院士走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
“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
”2012年5月28日,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拒绝了医院延长自己生命的最后努力,强忍着剧痛坚持下床工作,把手中的重大国防科研工作一一交待给同事和学生们。
于是,西安唐都医院的病房中,出现了这样震撼人心的场景:在生命的最后3天中,这位75岁的科学家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整理电脑资料,批改科研论文,召集课题组成员交待后续科研任务……对于自己的后事,院士只交待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种在被称为生命绝地的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
坐落在罗布泊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在那里,这位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与大漠为伴,与马兰为友,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是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培养成长的,我要对得起他们。
”从52载藏身大漠献身国防科研到生命最后3天的奋起拼搏,支撑这位科学家创造一个个科研和生命奇迹的,是一颗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华南航天基地发射升空,将一颗核燃料电池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这是中国核能科学家们的一次伟大胜利。
这标志着中国核能科技实力的提升,也为我国能
源战略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
核能的发展和
利用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安全挑战和风险。
在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核能科学家
要始终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用心守护核能的安全,用智慧推动核事业的发展。
一生为国铸核盾,意味着一生为国家的核安全事业奉献智慧和汗水。
这是一项光荣而
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不断地努力和拼搏。
这也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事业,只
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核能科学家要紧紧围绕国家的核能战略、核能安全和核能环
保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持续努力,推动中国核能科技的发展。
我们要敢为人先,争创
一流,为国家的核安全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生为国铸核盾,既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的铮铮誓言。
愿我们中国的核能科
学家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生为国家的核安全事业奋斗终身!。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
程开甲:一生为国铸核盾1. 引言1.1 程开甲的生平简介程开甲,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工业之父”。
自幼聪慧好学,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崭新的核工业队伍。
在1960年代初期,程开甲被派往苏联学习核物理,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核专家之一。
回国后,他主持筹建了中国第一座核研究所,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程开甲在核工业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为国家研发了多种核设备和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核实力。
他还积极参与国防建设工作,在推动核武器研制、核电工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勇于担当、科学创新、笃行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
程开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使得他成为中国核工业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一生为国铸核盾”的国家英雄。
2. 正文2.1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程开甲是我国著名的核工程专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的核工业事业做出贡献。
青少年时期,程开甲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为后来他在核工业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程开甲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科学书籍,探索自己的科学兴趣。
他还参加了学校的科技竞赛活动,多次获得奖项,展现了他的科学才华和实践能力。
在青少年时期,程开甲就展示了过人的领导才能,带领同学们探索科学世界,引领他们不断进步。
除了在学术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外,程开甲还在体育、艺术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
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展现了多才多艺的一面。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程开甲充满了斗志和激情,为他日后在核工业领域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程开甲的青少年时期经历展现了他的多面才华和领导才能,为他日后在核工业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2.2 加入核工业,为国铸剑程开甲在青年时期展现出对核工业的浓厚兴趣,对国家的发展和安全保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下MOTHERLAND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江泽民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铸造核盾功勋卓著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朱光亚同志担负起组织、领导我国“两弹”研制的重任。
几十年里,他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朱光亚先后参与了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物理系和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工作,为我国核物理人才队伍培养作出了贡献。
组织领导核武器研发工程期间,朱光亚担任技术总负责人,组织制定科研计划、任务分解、确定技术路线、组建科研队伍,并具体指导点火中子综合可靠性检验方法等课题攻关;参与起草《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论证提出两年内进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主持起草《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对按期实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
此后,朱光亚又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地下核试验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从地面、空中试验到地下平洞、竖井试验,我国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以较少的次数实现了核武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朱光亚从事核事业半个多世纪,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节点、每一项重大突破、每一次重大试验,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1996年,我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朱光亚积极参与组织禁试后的科学试验,推动新形势下核武器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我国保持核威慑有效性的坚实技术基础。
232019.2.下祖国培养核物理人才队伍(一)领导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1952年,中央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抽调骨干教师在东北人民大学建立数学、物理、化学3个理科系。
朱光亚和许慧君被抽调至东北人民大学。
1952年12月,朱光亚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直接赶赴东北人民大学报到。
在东北人民大学任教期间,朱光亚先后担任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系代系主任等职。
他起草制定的《物理系专业与专门化设置意见》《物理系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文件,为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初创时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同时,朱光亚主讲大学普通物理力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等课程,在东北人民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物理学人才。
(二)领导创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1955年,为培养原子能科技事业人才,推动原子能事业快速发展,钱三强遵照上级指示,推荐东北人民大学的朱光亚、浙江大学的胡济民、北京大学的虞福春等人,领导筹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从全国几所重点大学抽调高年级学生来此学习。
1955年5月,朱光亚调回北京,领导筹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
1958年12月,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改称北京大学原子能系;1961年6月,改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从创建之日起,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就担负起为我国原子能科技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此后始终与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参与核反应堆科研工作1956年9月,朱光亚调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在钱三强的领导下,与何泽慧一起组织开展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参与了苏联援建的核反应堆建设和启动工作,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测定》等论文。
1959年2月24日,朱光亚领导设计、建成的轻水零功率装置达到临界质量,跨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参与组织领导核武器研发工程1959年7月1日,朱光亚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简称九院;现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所长,主管科研工作,担负起参与组织领导核武器研发工程的重任,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地下核试验等一系列重大核武器试验任务中殚精竭虑、屡建功勋。
1996年,我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朱光亚积极参与组织禁试后的科学试验,推动了新形势下核武器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建立起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作出突出贡献。
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任务1962年,朱光亚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2004年12月24日,胡锦涛到家中看望朱光亚。
242019.2.下MOTHERLAND大纲》这两份纲领性文件,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加强对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技术指导,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设立了产品设计、中子点火、冷试验、场外试验4个技术委员会,朱光亚兼任中子点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此后,朱光亚与李觉、吴际霖等人组织在北京的科研、生产人员及大批技术骨干开赴青海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全面开展理论、试验、设计、生产等各方面工作,形成了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攻局面。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从理论、结构、设计、制造到引爆控制系统、测试技术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任务早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装置时,核武器研究所就已考虑到机载核航弹的问题。
朱光亚于1962年参与起草“两年规划”和主持制定“两个纲领性文件”时,也对核航弹作出了安排。
朱光亚、郭永怀、龙文光等人组织科技人员同有关部门协作,开展核航弹研制工作。
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装置爆炸成功时,核航弹的气动外形、弹体结构和总体布局以及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都已确定,运载核航弹的飞机也改装完毕。
1965年5月14日10时,我国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区成功进行。
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能够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任务早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攻关时期,朱光亚就与核武器研究所其他领导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部署了原子弹配导弹的前期探索研究工作。
1963年,开始进行核弹头、核装置理论研究和引爆控制系统预研。
1964年春,朱光亚与李觉、吴际霖等人组织制定了核弹头研制工作计划,并根据聂荣臻的指示,提出了导弹核弹头协作任务的主要设计、试验项目及工艺、定型等进度计划。
1964年4月完成核装置理论设计方案后,迅速转入了工程设计阶段,开展了起爆原件和大型爆轰试验,进行了核装置结构设计和工艺试验。
1965年6月,朱光亚与其他同志一起,根据研制工作进展情况,组织讨论并修订了研制工作计划。
1966年10月27日9时许,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任务1965年8月,朱光亚组织起草了《关于突破氢弹技术关键问题上的工作安排》,对必须重点解决的理论方案和热核材料制备两个关键问题,尤其是氢弹原理的突破,作了统筹安排部署。
在朱光亚支持下,彭桓武、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组织力量对氢弹原理展开多路探索。
1965年年底,于敏带领的部分科技人员探索到一种新的制造氢弹的理论方案。
经过各部门大力协同和艰苦努力,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掌握氢弹技术的重要标志。
1967年年初,氢弹试验的理论方案完成后,氢弹装置结构设计、制造等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1967年6月5日,氢弹装置加工完毕,3天后运抵试验基地。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在我国核武器发展史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1年1月23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看望朱光亚时,与朱光亚夫人许慧君亲切握手。
252019.2.下祖国参与组织领导地下核试验任务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订《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妄图把我国的核事业扼杀在摇篮里。
根据朱光亚等人的建议,1963年9月,中央专委决定,在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同时,把地下核试验作为设计项目。
1964年,朱光亚根据周恩来和中央专委的指示,提出要在抓紧进行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任务准备工作的同时,开展地下核试验技术研究和准备工作。
1967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在国防科委领导下,朱光亚、王淦昌、程开甲、邓稼先等人讨论了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目的、试验项目、工程要求等,地下核试验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1969年9月19日,中央专委批准朱光亚等7人组成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小组。
9月23日,朱光亚、王淦昌、程开甲、彭桓武等人在现场指挥我国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从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从地面、空中核试验到地下平洞、竖井核试验,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和主持了我国40余次核试验中的每一次试验,其中30多次亲临试验一线组织指挥。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部队指战员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功实现了将核试验由地面转入地下的目标,推动了核武器技术的持续发展。
推动我国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创立、发展朱光亚参与指导了我国第一代近程、中程、远程、洲际战略核导弹和潜地核导弹,以及核潜艇的研制,为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创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参与组织领导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任务之后,朱光亚又参与组织了多种战略导弹热核弹头的研制工作。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核导弹已发展出近程、中程和洲际等一系列类型。
为推动战略核威慑力量全面深入发展,从1958年年初我国第一座试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之后,我国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就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核潜艇的研发过程中,朱光亚多次参加科研会议,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1974年8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列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
1982年10月12日15时,我国首次以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上目标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试验的成功,为潜地导弹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朱光亚对我国核战略的理解十分深刻,多次强调必须从我国安全战略需要和国情出发,始终坚持精干、有效的原则。
正是由于遵循了上述原则,保证了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始终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用较少的投入和很少的试验次数,使我国的核武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立起一支适应国家安全需要的战略核威慑力量。
推动新形势下核武器技术的发展1996年7月29日9时,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又一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
当晚,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我国暂停核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