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变迁与改革(1)

合集下载

保险会计实施新准则的变化及应对思考

保险会计实施新准则的变化及应对思考

保险会计实施新准则的变化及应对思考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背景和意义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其经营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保险业务,因此需要遵循一套特定的会计准则。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会计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开始引入适合保险业务特点的新的保险准则。

因此,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就具有了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1) 简述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2) 分析保险会计新准则的意义;(3) 探究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影响因素;(4) 分析保险会计新准则的重要性。

二、保险会计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保险会计新准则的主要内容是对保险业务进行归类,规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本章节将对保险会计新准则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影响和实施过程。

(1) 介绍保险会计新准则的主要内容;(2) 分析不同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3) 探究不同保险业务带来的处理问题;(4) 针对保险会计新准则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保险会计新准则对保险公司的影响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实施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涉及保险产品设计、精算和财务报告等方面。

本章节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分析保险会计新准则对保险公司的影响,以便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准则的要求。

(1) 对保险产品设计的影响;(2) 对精算工作的影响;(3) 对财务报告的影响;(4) 提出应对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建议。

四、保险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岗位变化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实施带来了保险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的变化,同时也对保险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章节将分析保险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的变化,探究保险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以便保险会计人员更好地适应新准则的要求。

(1) 分析保险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的变化;(2) 探讨保险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3) 强调保险会计人员在实施新准则中的重要作用;(4) 提出保险公司应对保险会计人才需求的建议。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总体演变和发展1993年以前,是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企业会计制度;1993—2001年,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以后,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蓝本而制定的适用于除小型企业,金融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我国自新中国成立总体上经历: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今天主要介绍近17年来的演变发展属于第三阶段,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1、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点燃我国会计制度改革2、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引发我国会计风暴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第一号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农业,交通,铁道,民航,邮电,商品流通,理由和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

1998年,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3、我国加入WTO是中国会计进一步向国际惯例其中经历了由部分到整体、由形式到实质的协调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特色,反映了相关环境的要求。

对此可以分为形式协调(1993年—2000年)和实质协调(2001年以来)两个阶段。

(一)形式协调实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规范模式。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十三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

(二)实质协调我们之所以将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形式协调,是因为当时改革的内容主要限于会计等式、成本计算内容、会计报表体系等一些形式方面,仍然是会计制度受制于财务制度、“财务决定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说只是簿记制度的改革,真正还会计制度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于一体并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基本采用国际惯例的是2001年的会计制度。

所以我们将2001年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协调。

浅析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保险业的影响

浅析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保险业的影响

浅析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保险业的影响摘要:按照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已依据新会计准则编制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

本文从保费规模、业务结构、利润水平、行业监管等方面分析评估实施新会计准则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保险业一、新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发布并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2007年12月,中国香港与内地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a+h股上市公司分别在两地公布的财务报告差异基本消除。

但在会计准则执行层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为切实解决a+h股年报会计准则执行差异,财政部于2008年8月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明确提出了a+h股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应当保持一致。

保监会于2009年1月下发《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统一执行,一步到位”的总体实施方案,要求所有保险公司无论是否在境内外上市,均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

2009年12月,财政部发布《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明确了保费收入确认和准备金计量等相关会计处理问题,要求保险公司从编制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开始实施。

二、保险新会计准则主要内容一是保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分拆处理。

将保费收入进行分拆,保障功能较强的保单与保障功能较弱的保单分别确定为保险合同和其他合同。

计量时,确定为保险合同的保单可计入保费收入,其他合同的保单则不能计入保费收入。

不能区分的保单,应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二是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计入当期损益。

与以往保险会计制度一样,保单获取的成本(包括新保单和续保过程中的费用,如手续费、佣金等)不予递延或摊销,直接全部计入当期利润表中。

三是采用新的基于最佳估计原则下的准备金评估利率标准。

此次调整后,对财务报表中的准备金用的是盈余准备金概念,基于最佳估计原则确定新的准备金评估利率,即各家保险公司可以在保监会提高的评估利率范围内自行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和分析西南财经大学 卓 志 周宇梅一个社会不能没有规则,任何经济活动也不能缺乏约束。

一个社会为人类相互行为所设定的规则或约束就是制度的统称。

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制度背景下,立足一定文化模式和社会过程形成,并以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安排和政策表现出来。

制度一经形成具有约束性、强制性和历史惯性。

保险制度是保险领域的相关活动与人员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统称,它是在保险活动中产生、在保险发展中不断健全与完善、为市场经济与风险社会所公认的一种先进的机制设计。

一种正式保险制度,在为保险活动的交往、合作及交易的顺利进行提供意识形态规范和建构条文的同时,离不开外在权利和权威的维护与推行,也需要保险及其相关领域的当事人与关系人等作为制度践行的承载体。

好的保险制度保证着保险业沿着与社会经济乃至人们需要相适应的方向发展,是保险业稳定与健康发展的源泉。

鉴于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以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立足于中国保险制度变迁演进与发展的轨迹,分析总结中国保险制度中正式制度的特征、成就与经验,并对保险制度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一、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的背景、阶段与特征(一)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的背景1.经济转型。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驱动着保险制度的重塑、建立和转型。

国家的“放权让利式”改革;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非国有企业的突起与发展;农村联产承包制推行到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等;均加剧了保险制度建立的紧迫性。

作为社会生活的“稳定器”与经济发展的“助动器”的保险制度,已经日益彰显出重要的地位。

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型保险制度的建设,是经济制度转 型的必然产物。

2.改革开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世界文化文明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主流。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会计制度是一国经济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改革举措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会计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财务管理制度。

然而,现代会计制度在中国是近代以来的产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与现代工业的兴起,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财务管理。

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了最早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改革一直不断进行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985年,中国出台了第一部《会计法》,这标志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二、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1. 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准则,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与信息披露,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比性。

2. 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中国加强了财务报告审计和会计师执业监管,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 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的电算化。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

4. 会计监管体制改革:中国对会计监管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建立了独立的会计监管机构。

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专业机构,推动会计职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职业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征及解释:1. 重大改革: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更加市场化和现代化。

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反映了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早期的会计制度主要服务于计划经济,重点是统计国家经济数据。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逐渐重视企业自主经营和市场竞争,注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比性。

3. 国际接轨: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与国际接轨有密切关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了适应国际经济规则,中国的会计制度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财务报告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审计等方面的改革,使得中国的会计制度更加符合国际标准。

4. 提升透明度和规范性: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通过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加强内外部监管,提升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为企业的融资、投资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5. 加强监管和合规性: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也反映了对企业的监管和合规性要求的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的监管和合规性要求日益严格,会计制度则成为保证企业合规的重要工具。

6. 面临的挑战: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差异,对新兴行业和金融领域的会计规范缺乏等。

此外,会计信息质量和可比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说,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呈现出逐步市场化、国际接轨、提升透明度和规范性的特征,旨在支持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发展。

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改进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保险会计1保险会计制度及其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保险会计1保险会计制度及其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二)保单获取成本的处理
❖ 保单获取成本:保险人在取得保险合同的过程中 发生的支出,包括与获取保险合同相关且直接变 动的成本费用(佣金、手续费、投保人体检费等) 和与获取保险合同相关但不直接变动的成本费用 (如,新产品销售演示系统的开发成本等)
(二)保单本化。但 根据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可以运用zillmer和FPT的准备金方法来 间接分摊
第一讲 保险会计制度及其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变迁 保险会计制度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公认会计准则与监管会计准则
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变迁
❖ 第一阶段 1978---1993年 ▪ 我国没有保险会计相关的制度与规范性文件,由于当时保 险业主要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保险会计核算主 要依据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
影子会计的特征: ❖ 资产的未实现利得与已实现利得对保险负债计量的影响方
式相同。 ❖ 如果资产的未实现利得被直接确认为权益,那么相应的表
现负债账面金额的相应变化也确认为权益。
(四)影子会计的使用
❖ 中国:影子会计的调整主要用于可供出售资产的未实现利 得中应归属于保险客户的部分,计提准备金负债,将计提 的准备金负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不计入损益表(企业 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2007.2.1)
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变迁
❖ 第四阶段 2006年——至今 ▪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 一次确认了有关保险行业的会计准则,规范了保险人 签发的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和有关信息 的披露列报。
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变迁
▪ 特点:回归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 主要内容之一:《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颁布)
(四)影子会计的使用(计量错配)

中国保险制度的演变

中国保险制度的演变

中国保险制度的演变:
中国保险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旧中国时期:在旧中国时期,保险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外国资本的利益需求,由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

这个
时期的保险制度非常落后,保险覆盖面很窄,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保险服务。

2.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了以国家保险为主体的保险制度。

这个时期
的保险制度主要由国有企业垄断,保险业务发展缓慢,保险保障的范围也很有限。

3.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险制度也开始向市场化、商业化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的保险制度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体,其他保险公司为辅,保险业务逐渐扩大,保险保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4.现代保险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保险制度逐渐形成。

这个时期的保险制度以市
场化、专业化为特征,保险公司成为市场主体,保险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保险保障的范围更加广泛。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过程,包括其历史演变、特征、变迁原因、影响以及未来走向。

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农耕社会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制度特征逐渐趋向规范化和国际化。

变迁原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增长。

这些变迁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和监管提供了有效手段。

未来,中国会计制度将继续与国际接轨,推动更加透明、可靠、规范的财务信息披露,以促进企业治理和资本市场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解释、历史演变、原因、影响、未来走向、总结1. 引言1.1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中国会计制度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多次变迁。

这种变迁既受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也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特征和解释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进程之一。

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中国会计制度在不断适应、整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也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会计制度的特征包括多元化、规范化、透明化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原因包括政策变化、国际环境、企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企业来说,新的会计制度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规范和透明度;对于政府来说,新的会计制度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管控和监督。

未来,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方向可能会更加注重国际化、数字化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一个持续且复杂的过程。

只有全面了解其特征和解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2. 正文2.1 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古代,中国的会计记录主要是依靠口头传统和简单的记账方式进行的。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会计制度主要受到苏联
的影响,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会计制度。

这个时期,会计工作主
要为国家计划和决策服务,强调党政决策、核算检验和指挥调度的任务,
把财务工作和国家计划、计划核算以及计划管理结合在一起。

会计制度注
重收支平衡、资金使用和盈余分配。

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下称“新准则”),并于2024年正式施行。

新准则对我国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变革,逐步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新准则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出
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会计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规范了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提升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近年来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
发展。

2024年,我国开始推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套(下称“新准则第五套”),进一步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增强了会计信
息在商业和投资决策中的参考价值,促进了我国企业之间的信用和合作。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国际接轨,提升了我国
会计制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会计制度,逐步过渡
到市场经济时期的现代会计制度。

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会
计理论和经验,进行创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以适应市场经
济的需要。

未来,我国会计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信息披露
和监管,提高会计职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谈:我国保险会计新准则的缺陷及改进建议(1)

谈:我国保险会计新准则的缺陷及改进建议(1)

谈:我国保险会计新准则的缺陷及改进建议(1):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及内容突破(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毕业论文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四个时期。

这些制度规范要么没有体现保险行业的特色,要么规范过于原则化,不全面和过于宽泛。

同时由于这些制度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保险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

为使保险公司规范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下将二者合称为“保险会计新准则”),并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毕业论文(二)保险会计新准则突破之处:(三)新准则未严格要求“再保险风险”虽然新准则规定再保险业务独立核算,但是却未明确界定“再保险风险”,这可能导致财务再保险的滥用。

将保险风险明确细分为承保风险、时间风险和投资风险三种风险,经原保险人、再保险人双方协商约定在合约中限制一种风险或几种风险转移的再保险称为财务再保险。

原保险人可通过这种再保险安排方式只将有限再保险风险转移给再保险人,因此财务再保险又被称为有限风险再保险。

有限风险再保险可以降低分保费,也使再保险人承担的风险较小,更为重要的是其可以减轻巨灾等低频率高损失事件对公司的影响,平滑利润,缓解资本需求的压力。

财务再保险在现代再保险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给直接保险人和再保险人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利润。

正因为财务再保险具有一般再保险所不具备的优点,而得到了保险公司的重视,但也由此引发了不少滥用的情形,最主要的就是没有转移风险或者转移的风险不够充足,不再是再保险合同,而成为其他金融工具,致使公司账面虚增利润。

财务再保险可以达到“粉饰报表”的作用,所以由它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中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及改革方向思考

中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及改革方向思考

中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及改革方向思考一、中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一)以内务部、劳动部、卫生部为主的“三部主管”格局(1949年10月-1954年8月) 1949年10月19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政务院下属委、部、会、院、署、行34个行政机构的决议,任命内务部、劳动部、卫生部三个部门负责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1]。

具体业务分工为:内务部干部司主管各级行政人员的社会保险等事务,劳动部劳动保险司主管企业社会保险事务,卫生部主管公费医疗保险事务。

1950年10 月,干部司及其主管业务被划入于1950年10月在政务院人事局基础上重新组建的人事部。

值得一提的是,受当时社会条件所限,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都不高,但就企业劳动保险业务的行政机构管理体制而言,当时所执行的监督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经办模式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各大行政区工会组织对“所属各省、市工会组织及其区域内产业工会组织的劳动保险工作,负指导督促之责”;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全国劳动保险事业的最高领导机关,督导所属各地方工会组织、各产业工会组织有关劳动保险事业的执行”; 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机关“监督劳动保险金的缴纳,检查劳动保险业务的执行,并处理有关劳动保险事件的申诉”;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为“全国劳动保险业务的最高监督机关,贯彻劳动保险条例的实施,检查全国劳动保险业务的执行”。

这种“管办分离”的行政执行原则也是这一时期社会保险不同于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管办合一”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特点之一。

受历史条件所限,在当时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的情况下,虽然这一时期存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分割化管理、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偏低等问题,但当时执行的内务部(后由人事部经办)、劳动部、卫生部“三部门”主管,相关部门辅助配合的管理行政格局,以及企业劳动保险“管办分离”的经办模式对当时稳定社会局势、巩固政权、恢复生产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略谈我国保险会计制度

略谈我国保险会计制度

略谈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迄今为止,我国的保险会计共经历了五个时期,每个时期以不同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为划分依据,分别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目前所使用的新《企业会计则》。

下面将结合每个时期保险行业的发展对每个时期的会计制度的特点以及变迁做详细的阐述。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49年10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唯一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成立。

公司成立之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分支机构,广泛开展业务,彻底结束了外商公司操纵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开拓者。

198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单独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自此以后,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为了规范保险企业的会计制度以及保证会计制度的统一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内陆续成立了多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一些外国保险公司也开始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为了进一步适应保险企业在财务方面的实际需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9年12月对其会计制度做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并于1990年1月1日起实施,直至1993年《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后停止实施。

由于这个时期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实行的是统一计划、分户经营、以收抵支、按盈提奖的财务管理体制,并采用以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占用为平衡公式的资金平衡理论。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会计基本假设方面,会计主体为总公司和各级分公司,采用独立建账、独立核算、分级管理、自计盈亏或自负盈亏的方式各自进行独立的财务管理,此外,对于国内业务采用人民币作为计量货币,若涉及涉外业务,则直接以原币入账并在期末按期末即期汇率折算为人民币进行损益核算;其次,会计基础方面,保险公司可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者之中任选一种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保险公司须使用资金收付记账法,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保险公司须使用借贷记账法;最后,会计要素方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资产类、负债类、资产负债共同类以及损益类。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发展与规范体系ppt课件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发展与规范体系ppt课件
法,是正确运用复式记帐、填制会计凭证、 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 l.资产类科目 2.负债类科目 3.一切者权益类科目 4.损益类科目 (二)会计科目按提供核算目的详细程度分类
第三节 保险公司会计科目
1.总分类科目,也称“总帐科目〞或“一级科目〞, 是总括反映会计对象详细内容的科目。
第二节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的 根本构架
保险行业会计准那么应采取双重规范、 双重报告的方式,详细可分两个层次: 一是普通公认会计;二是监管〔法定〕 会计。 一、普通公认会计(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二、监管〔法定〕会计〔Statutory Accounting) 三、普通公认会计和监管会计的区别
2.明细分类科目,也称明细科目或细目,是对总分 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科目。
3.二级科目,也称子目,是介于总分类科目和明细 分类科目之间的科目,它比总分类科目提供的目 的详细,但又比明细分类科目提供的目的概括。
三、非上市保险公司会计科目表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开展与规范体 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的开展沿革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的根本构架 保险公司会计科目
第一节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的 开展沿革
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走过了 从统到分,又由分到统的过程,一共阅历了四个时 期: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4-1993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 三、<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98-2001) 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
第二节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的 根本构架
四、普通公认会计和监管会计的联络 1.普通公认会计是监管会计的根底 2.普通公认会计与监管会计互为补充

保险会计历史发展

保险会计历史发展
• 在某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上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 • 实现了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 关的确认和计量。 • 谨慎性原则体现更充分。 • 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 了会计信息批露。 • 明确了会计政策的审批权限。
5 、《企业会计准则》时期2006 至今
• 强化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 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 直接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要求。 • 第一次确认了有关保险行业的会计准 则。 • 规范了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重 要的会计事项。
3、《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 1998-2001年
增加了确认保费收入的原则以及存 出资本保证金、提取保险保障基金 的会计处理,调整了贷款、股权投 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增加了抵债物资的会计处理,修改 了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
4、《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 2001~2006年
• 规范了新的会计业务,原有的 表外项目纳入表内核算。 • 批露要求更为严格具体。
一、我国保险公司会计的发展沿 革
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194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创 办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59年~1978年,受产品经济思想的影 响,国内业务停办,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专营国外业务,保险 事业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恢复国 内业务,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独立出来。 总的来看,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走过 了从统到分,又由分到统的过权益和损益类 • 【6】采用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 和国际通用的会计报表体系。 • 【7】扩大了保险企业使用会计科 目和会计报表的自主权。 • 【8】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会计稳健 原则。
3、《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 1998-2001年

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变迁与改革

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变迁与改革

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变迁与改革
侯旭华
【期刊名称】《财经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4(025)003
【摘要】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走过了从统到分、又由分到统的过程,经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会计制度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并日趋完善.现在来看,保险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建立保险会计准则.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侯旭华
【作者单位】长沙保险职业学院,管理系,湖南,长沙,4101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5
【相关文献】
1.浅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 [J], 张靖也
2.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变迁及改革路径 [J], 梁芳
3.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与国际比较 [J], 梁炽明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再保险业变迁、特点及发展趋势预测 [J], 李新光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 [J], 李晓玲;王福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险会计实施新会计准则发生变化及存在问题分析

保险会计实施新会计准则发生变化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旧的会计准则及制度存在不全面、不规范、缺乏特色等缺陷,并与国际上规范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交流及国际化发展形成障碍。

从新的会计准则对保险会计应用的影响来看,一种新的政策、制度的实施势必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影响,不论是从保险行业在其会计计量、信息披露方面,还是保险风险确认等方面都发生很大改变。

本文在分析这些改变的基础上,剖析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并就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会计会计准则变化趋势新会计准则重新确认了会计要素分类标准、保险合同分类标准、准备金计提、计量属性及财务报告等要求,促进了我国保险会计准则国际化,有利于我国保险业在新会计准则下的可持续性及国际化发展。

为确保新的会计准则在我国保险业中健康发展,以现实的意义来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保险会计的促进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性和创新性的意义。

1保险会计实施新准则的变化从研究新的会计准则对保险会计应用的影响现实价值来看,不论是从保险行业在其会计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还是当前国际、国内保险行业的现实发展情况来说,保险行业都是一个在会计准则方面研究的新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新准则要求在对保费收入进行核算时,要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分拆处理。

就是在确认保费收入将对保险公司所收到的现金收入根据保单所承担的风险来计算保费收入,而与风险无关的收入作为对保户的负债而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

(这便是业内预期甚重的投资型业务分拆,其主要受到波及的领域便是万能寿险与投连险。

)保费收入核算方法的改变将真正反映保险公司的保单质量,也是促进保险公司回归保险主业(风险保障)的有力措施。

第二,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

新准则要求保险公司会计核算采用“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计入当期损益”,在核算保单获取成本方面,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上保持一定的差异。

在我国目前居民保险消费理念尚不成熟的时期,对小型和初设保险公司防范风险提出的相应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显得十分必要。

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规范(全文)

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规范(全文)

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规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设日趋深入,我国保险市场已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保险经营国际化趋势加剧,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放宽使得保险公司有机会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保险监管正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资本充足度监管过渡。

因此,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更为准确、及时地反映保险业的经营成果和承担的风险,防止行业性的风险积存应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进展(一)《ZGRM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年)1982年ZGRM保险公司成立,并在1984年2月颁布了《ZGRM保险公司会计制度》。

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色,以简单的资金平衡理论作为会计恒等式,记账方法以资金收付记账法为主,也可以选用借贷记账法。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年)1993年,财政部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特点及治理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其重点主要体现在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实行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采纳了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

(三)《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98-20XX年)随着《保险法》实施和保险监督治理委员会的成立,国内保险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做出新的规范。

因此,1998年12月8日,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修改,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重新定义保险业务分类、分险核算;对各类损益类科目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确认原则和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

(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XX-20XX年)200l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次改革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关的确认和计量;采纳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某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走过了从统到分、又由分到统的过程,经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4个时期。

每个时期的会计制度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并日趋完善。

现在来看,保险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建立保险会计准则。

关键词:保险会计制度;改革;会计准则
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上市企业施行。

200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顺利地拉开了在海外股份上市的序幕,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开始实行。

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会计制度的比较与分析,以求对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研究有所启示,进而为建立保险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
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出来,相继在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还是计划体制,而且保险公司发展还处于“拓荒”阶段,许多保险企业独有的特性尚未发挥出来,财会制度上缺乏相应细化的规定。

因此,1989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对此制度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并于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其实用性和规范性均增强了。

从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财务管理实行计划管理原则。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保险公司在财务会计制度上实行统一计划、分户经营、以收抵支、按盈提奖的财务管理体制。

突出财务计划的作用,利用定额进行财务计划的编制,用以评价企业财务活动;公司收人大部分上交国家财政,成本开支范围由国家规定,盈利全部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将资金划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

资金主要由国家有计划地划拨,仅以专用基金形式给予企业一点财务权力。

2 会计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为了保证会计制度的统一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会计制度由总公司统一制定,各级保险公司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各级公司不得自行变更或修订制度,但可将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总公司,由总公司负责修订。

3 在核算体制上按照不同性质的保险业务,分别确定会计核算体制,如按国内财产险、涉外财产险、出口信用险和人寿保险业务分别单独核算。

其中国内财产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一般由各级公司独立建帐、独立核算、分级管理、自计盈亏或自负盈亏;涉外财产险与出口信用险一般由总、分公司以下单独建帐、分级管理,总公司统一核算盈亏,分公司自计盈亏。

4 会计恒等式采用“资金平衡理论”,即“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

保险企业的资金,从占用的角度看可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

固定资金是指占用在企业固定资产上的资金,它包括办公用房、职工宿舍、机具设备、交通工具等,流动资金是指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它包括货币资金、结算资金(如应收及暂付款、预付赔款等)、各项支出(如赔款支出、手续费支出、业务费等)。

保险企业的资金来源,按不同渠道分为自有及内部形成的资金(比如国家拨给的资本金、固定基金、内部形成且有专门用途的准备金、专用基金)、借入资金、结算资金(如应付及暂收款、应付手续费等)、业务经营收入(如保费收入、利息收入、迫偿款收入及投资收入等)。

5 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资产负债共同类和损益类。

另外,鉴于当时的核算体制是按四大险种分别核算,因此,设置国内、涉外、信用、寿险四套会计科目,分别核算不同险种的业务。

由于四类业务的财务活动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四套科目中大部分科目是四类业务通用的,少部分是专用的。

6 记帐方法允许从资金收付记帐法、借贷记帐法中任选一种。

7 在货币计价上国内业务(包括财产险与寿险业务)以人民币为记帐符号;涉外财产险、信用险业务则采用外币分帐制,直接以原币入帐,年终时将外币业务损益按决算日牌价折算为人民币核算。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
随着党的“十四大”召开,以上这种计划体制下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新要求。

因此,1993年,财政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对我国所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革,财务会计改革进行了模式性的转换。

1993年2月24日,财政部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次改革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次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并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作出了基本规定,规范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实行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提高了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在核算体制上将非人身险业务与人身险业务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即分别建帐、分别核算损益。

非人身险业务可分为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险业务分为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

企业经营的再保险业务,可区别为分入业务与分出业务进行核算,也可将分出业务并入直接业务核算。

信用险业务可实行三年结算损益的核算办法。

3 建立了资本金制度,实行资本保全原则。

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在企业经营期内,投资者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按照资本保全原则,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转让、报废、毁损发生的净损益以及计提折旧不再增减资本金,而是直接计人当期损益。

这与以前企业收入中大部分上交国家财政、资金随意增减相比有利于企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壮大。

另外,改革了资金管理办法,取消了专款专用制度。

实行企业资金统一管理和统筹运用,以促进企业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4 建立了资本金核算体系。

制度抛弃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金来源总额=资金占用总额”的平衡公式,采用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明确了产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资本金核算体系。

5 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类,并分别对保险企业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各类科目的设计,并从保险企业“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角度出发,细化了资产流动程度、风险程度和财务损益的科目。

6 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借贷记帐法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

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规定保险企业对外报表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利润分配表,并对这些报表的作用、报表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作了具体说明,使财务信息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7 扩大了保险企业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自主权。

制度规定“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企业向外报送的会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编制说明,由本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报表由企业自行决定”。

8 规范了保险企业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标准和损益的计算。

制度对资金的筹集与积累、非人身险业务、人身险业务、再保险业务、拆借、贷款和投资业务、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及结算款项、费用、营业外收支、利润及利润分配等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9 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会计稳健原则。

制度规定保险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计提坏帐准备、贷款呆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

10 对有外汇业务的企业规定即可采用外汇分帐制,也可采用外汇统帐制。

采用外汇分帐制的企业,应设置“外币兑换”科目。

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帐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兑换”科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