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部编本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关于《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视频,请同学们注意听视频说了哪些内容。

视频看完后接着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个湖泊,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板书课题: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等,了解了本节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概况”板书: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请同学们围绕本节导学案预习本节知识。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1、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过程:学生读图后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最后派代表上讲台指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并分析其优越性。

师生总结归纳:长江三角洲东临东海和黄海,江海交汇处,长江黄金水道起点,南北海岸线中段;优越性表现在:即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及世界各国贸易往来。

2、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在哪里?过程:小组读图析图,代表上讲台引导同学们一起指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第1课时)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第1课时)
小组讨论:1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2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学生两两互相谈本节课所获知识
学生代表评出优胜小组、学生
完成练习册知识梳理题
幻灯片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学 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材料结合图7—30、读图完成57页活动1、2
(2)学生分析57页7-31图,完成自学任务58页活动1—3题
结合幻灯片,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相应点拨
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后小组内交流,找出难点到合作环节共同探究解决
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
从整体上把握本章,以便掌握本章的知识脉络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位置特点及交通位置优势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梳理本节知识点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所学
评价小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题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三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
过程与万法:运用材料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介于认识区域的位置与 分布、环境与发展两部分学习内容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 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的能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濒临黄海和东海。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的中部和南部、力,学会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结合长江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1)热量条件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2)降水充沛,属于湿润地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3)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平原多为水稻土;(4)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以水田为主;(5)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

长江三角洲地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长与富裕的教师: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教师:上海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调入或者进口,其产品大多远销国内外。

课件展示:教师:观察地图,找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的主要城市。

课件展示:学生: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的主要城市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等较大城市。

教师:江苏南部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其中南京是北翼的中心城市。

苏州东邻上海,西拥太湖,是江苏省的东南学生: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主要城市有杭州、宁波、绍兴等较大城市。

教师:浙江北部的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台州等城市,其中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

杭州加工制造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支柱产业。

杭州丝绸织造业历史悠久,号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通过分析长江三角。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3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3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2.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的体现。

3.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与主要方式,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长江三角洲两翼和核心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1.据图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2.掌握上海作为区域经济核心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经济地图的阅读方法,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运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总结法读图法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挂图教学过程(一)区域概况自然概况:气候环境——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位置——东南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土地条件——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农业历史悠久。

社会概况: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重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口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长江三角洲发展之一隅——发达的交通。

观察课本“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说一说长三角交通的全方位特点。

参考:长三角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课外延伸:河流对于区域的发展极其重要,它为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为沿岸城镇的发展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并具有养殖、航运、发电、旅游之利。

以长江为例,一是长江泥沙的淤积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长江三角洲),可以说,没有长江也就不会有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是长江便利的水运为沿岸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依托长江,发展成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

可以说,长江是这些城市得以建立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

三是长江沿江地带沟通了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重要纽带。

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导学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导学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方式和主要内容。

二、导学重点1.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

3.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方式和主要内容。

三、导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等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气候温和,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2.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国内外的联系密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进了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3.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方式和主要内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通过水路、陆路、空运和信息通信等方式进行。

地区与全国各地以及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频繁,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通信系统,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导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方式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该地区的兴趣。

2. 进修:讲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区内外联系的重要性。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方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进修热情。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方式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4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内外联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增强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难点: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联系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法:通过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城市分布等情况。

2.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内外联系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地理下册》2.教学图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3.教学地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4.实例资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实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和实例资料,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城市分布等情况,使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并举手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内外联系等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以及认识其内外联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有一定的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其内部的地理特征和内外联系可能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图和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特征。

2.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法:通过地图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以便于学生阅读和分析。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

3.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于展示地图和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该地区。

提问:“你们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引出本节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水系等。

同时,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如交通、经济、人口等。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问:“长江三角洲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其内外联系有哪些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答案。

3.操练(20分钟)分发地图和案例材料,让学生阅读和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掌握其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其内外联系。

2.难点: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讲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地理位置。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区域有哪些特点?”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相关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逐步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长江三角洲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案例为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数据等信息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案例,用于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区域。

提问:“你们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让学生阅读教材,对照课件,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域特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实例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如何评价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特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4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经济发展、以及区域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才能全面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

4.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经济发展。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联系的具体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内外联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资料。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经济发展等情况。

运用PPT、地图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让学生对这个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

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分析区域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分析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等资料,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分析方法,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的展示和解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内外联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与外部地区的联系。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教具: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地图、图表、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理区域,激发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好奇心。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区域发展的内外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区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内外联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和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资料,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操练(10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作业设计方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作业设计方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2. 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重要性;3. 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方式和合作干系;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3.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4. 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方式和合作干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2. 进修:讲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工业、农业和效劳业的发展状况;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见解;4. 小结: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方式和合作干系的重要性;5. 练习:安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6. 总结:通过教室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四、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评判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3. 教室讨论:评判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相关知识,拓展他们的地理视野;2. 增加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现状;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比赛和论文发表,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地理》等相关教材;2. 多媒体教学: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网络资源:查阅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相关资料和新闻报道。

七、教学反思:1.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 需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息改进教学效果;3. 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进修情况和成长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课件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三社政2021年)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课件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三社政2021年)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围绕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空间感知、综合思维和家国情怀。

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师生互动交流,充分给予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课程内容分为“长江三角洲在哪里?”、“长江三角洲如何发展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发展内外联系的核心是哪里?”“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两翼是哪里?”四个主问题。

其中“长江三角洲如何发展内外联系?”是本课的核心问题。

学为中心是本课最核心的理念。

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实现深度课堂。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节选自湘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本课标题虽为联系,但因为两翼的差异才凸显联系的重要。

优势互补是本课关于联系的核心思想。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完了所有关于区域地理的内容。

这为本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北外新世纪学生素养总体较高,问题设计可以略有拔高。

另外,本课一段视频和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以及丰富的资料,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能力目标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了解长三角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分析长三角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的优势条件及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本课学习重点是: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了解长三角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分析长三角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的优势条件及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本课学习难点是: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补充资料、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以最感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

2、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3、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过程与方法1、运用材料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的联系。

2、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上海2017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这对学生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地图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优美的景观,如:水乡风貌、明珠电视塔、京杭运河、油菜田、江苏乌镇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解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出示长江三角洲的在中国的位置,要求回答其位置特征。

学生: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形图,回答:1.找出钱塘江、太湖、黄海、东海。

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出示长江三角洲范围图,回答其范围。

长江三角洲的内外联系2教案(部编版初三社政2021年)

长江三角洲的内外联系2教案(部编版初三社政2021年)

《长江三角洲的内外联系》任务单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教学目标:1.选用合适的地图和图表,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两翼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长三角内外联系的表现难点:长三角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及因地制宜优势发展的意识任务一:识区域1.在8-2上勾勒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范围并描述位置。

2.范围:长江三角洲区域位于主要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多选)A.浙江B.江苏C.安徽D.江西E.上海3. 在8-1、8-2上描述位置:长江三角洲由_______及_______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_______,南达______湾,东临_____海。

任务二:析联系材料:上海信息化主要指标接近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目前上海承担了太平洋西岸国际信息通信网络重要汇聚点的功能,信息通信技术逐步在公共行政、经济运行、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得到了广泛渗透。

4.同桌合作,结合课本,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等角度,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①交通运输:②商贸流通:上海是国际区域性贸易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可以以上海为桥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③资金流通: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企业可通过上海金融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④信息交流:⑤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任务三:谋发展5.探究:阅读教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主体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交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关于《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视频,请同学们注意听视频说了哪些内容。

视频看完后接着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个湖泊,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
板书课题: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等,了解了本节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概况”
板书: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请同学们围绕本节导学案预习本节知识。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
1、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过程:学生读图后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最后派代表上讲台指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并分析其优越性。

师生总结归纳:长江三角洲东临东海和黄海,江海交汇处,长江黄金水道起点,南北海岸线中段;优越性表现在:即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及世界各国贸易往来。

2、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在哪里?
过程:小组读图析图,代表上讲台引导同学们一起指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师生总结归纳:长江三角洲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东抵海滨,南达杭州湾,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土地面积5 万平方千米。

3、识图: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过程:同学们主动举手上讲台指出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师生总结归纳:师生在图中一一找出相关河流、湖泊及海洋。

教师补充:补充解释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长江三角洲是自然区域,而长江三角洲区域是经济区域,并且二者的范围大小也不同。

4、学生读图7-31 ,4、说出“沪宁杭” 、“苏锡常”、“杭嘉湖” 分别指的是哪些城市?说一说这些城市间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过程:小组读图,在图中找到相关的城市,并由代表告诉同学们“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的是哪些城市?同时另外的同学根据图7-31 说出这些城市间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师生总结归纳:沪指上海、宁指南京、杭指杭州、苏指苏州、锡指无锡、常指常州、嘉指嘉兴、湖指湖州。

这些城市间的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

5、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师生总结归纳:一是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二是由黄金水道、铁路和公路,有众多港口和航空港;三是有
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四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6、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有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师生总结归纳:优势条件有铁路纵横、公路密布、现代化的港
口群和航空港、工商业发达、城镇密集、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综合实力最强。

7、举例说明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
师生总结归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
越,为沿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水运和丰富的水源。

8、在你的家乡,最重要的河流是哪一条?说一说它对你家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师生总结归纳:介绍清水江。

其作用有航运、水能、修电站等。

课堂小结:做题的形式进行。

教学反思: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为本区的内外联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本节知识作为交流课程,难度稍微大了,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并积极的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不足:一是课件做得不够好,颜色使用不够恰当,在后面的老师和同学很难看清课件内容。

二是上课时间把握不够,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稍长了,最后拖堂大概两分钟时间,下次应该注意课堂的紧凑性。

三是教学方法还得改进,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进步。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导学案
授课人:凯里二中文娟
自学达标:
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2、长江三角洲的范围;
3、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4、说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的是哪些城市?说一说这些城市间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5、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6、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7、举例说明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8、在你的家乡,最重要的河流是哪一条?说一说它对你家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