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5篇)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5篇)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文化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用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代发展,领略各地文化特色,【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难点】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辅助环节1.创设情境2.揭示目标①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②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49——52页思考: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2.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4.举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完成P51-52 活动 5分钟后找学生回答二、先学环节1.学生自学2.检测效果三、后教环节1.更正讨论2.拓展延伸四、当堂训练1.课堂练习2.课堂小结第二篇:《“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的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说学生】本节课框架清晰,包含的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资源学生也较为熟悉,涉及到的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上册中也有过点拨,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贴近实际生活,易于接受。

但是,在问题设置和启发上,教师仍需要多加引导。

【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知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理解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重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意识;(2)通过“同城效应”,引导学生畅想长江三角洲的未来发展。

【说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及旅游资源的优势。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指导、归纳为辅,学生讨论、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是:借助PPT 课件把涉及教材内容的图片和相关信息依次呈现,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同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或单独完成问题,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五•四制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长江三角洲地区【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 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 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 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教案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教案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教案【教学目标】1. 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 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1.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1. 读图分析2. 谈话3. 讲解【教具准备】1. 课本插图2. 图像资料3. 多媒体教学软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中央电视台“最美中国”江南水乡视频,以带学生旅游为切入点。

2.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二、讲授新课1. 江海交汇之地a. 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

b.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2.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a. 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

b. 强调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3. 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a. 引导学生了解河流在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b. 以成都平原为例,让学生比较长江三角洲,认识河流在不同区域的作用。

4. 区域差异a. 引导学生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

b. 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

5.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a.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b. 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1.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2. 江海交汇之地3.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4. 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5. 区域差异6.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人教初中地理八下《“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_10

人教初中地理八下《“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_10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安排:第1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学复备栏一、引入: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人间天堂/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二、新授: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承转水是生命之源。

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

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河流与区域发展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小结: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合作等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复杂的区域,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区域的实际应用和区域合作的理解较浅,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2.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区域合作等情况。

3.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合作等内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区域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的特点和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深入理解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了解?长江三角洲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图,介绍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理解这些自然特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工业、城市分布。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结果。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3.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

难点1.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长江与海洋交汇的地带,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

该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实力转移的热点区域之一。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水稻、小麦、油菜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该地区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且人口流动性较大。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如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等。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得以繁荣。

然而,该地区也存在着一些自然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环保问题、产业升级问题等。

因此,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应是注重环保、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研讨法、问题讨论法等,以达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动参与的目的。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共3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共3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资料分析、读图分析、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提到南方地区,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红土地”、“紫色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方地区的代表——“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学习拓展延伸:长江三角洲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沉积发育形成的。

大约7000多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附近,随后大量的长江河流输出泥沙进入到河口区,并因为入海,河道加宽,水流扩散,河水不再能够携带泥沙而发生沉积。

沉积的泥沙形成现在长兴岛、横沙岛这样的岛屿心滩,并随着水流受科氏力的作用,河道逐步南偏。

心岛心滩逐步背靠,最后与陆地合并,河道则不断南转,逐步堆积形成现在这样的长江河道不断南偏的陆地格局。

据研究,7000余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经历了6期这样的心滩岛屿北偏靠陆的发育过程。

(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2.范围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3.地形、气候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本区属于什么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4.鱼米之乡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国我传统的粮食产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又是我国的淡水鱼产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特色。

【新知讲解】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教师讲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教师:请同学们读图,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学生:历史文化名城有南京、杭州、苏州、扬州;重要功能城市:绍兴、慈溪、舟山、宁波、无锡、常州等。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上海的职能及作用教师: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谁?起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得出答案:回答:核心城市是上海市。

上海市人口约2418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城市。

上海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提问: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交通运输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的综合运输体系。

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
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2、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难点: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旅游点图片和资料,制作成PPT 进行现场展示和介绍。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发展。

教学过程【讲授】长江的自然环境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点明课题: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探究o思考】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和范围(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__游地区,濒临____海和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市、____省南部、____省北部地区。

“鱼米之乡” 本区地形以为主,地势____,河网____,湖泊星罗,盛产____ (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

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同时,欣赏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了解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学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学目标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这块富庶之地。

又称长江三角洲为“鱼米之乡”,漫步这里,即可以欣赏到秀美的水乡景色,又可以体会到江南古镇的静谧和古朴,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仙境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江三角洲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闻:中新网绍兴2013年7月18日电:浙江嘉绍大桥暨南北接线通车,历经四年多建设的嘉绍跨江大桥正式建成。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范文【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

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

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

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

对许多场景也身临其境。

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

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

但本节内容要求的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

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过渡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人间天堂/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承转】水是生命之源。

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

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二、河流与区域发展【探究一】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小结: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

【探究二】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

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

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如下)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答案: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探究三】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沿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分析长江上游和下游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2.完成不同地区与其区域开发方式的连线,并说明理由。

上游下游航运水电开发种植业林牧业水产养殖旅游业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随时引导提示)小结: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

【启发总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第二课时重点: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复习提问: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地形与气候。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导入新课: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探究一】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如上),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2.自学教材第52-53页的三个自然段。

3.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转)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探究二】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

读“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

(2)据图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

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

2.阅读资料,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资料: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随时引导提示)小结: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创业的机会更多、选择就业的空间更广阔,走出家门到其它城市创业就成为了可能,而发达的交通运输使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现实。

【承转】区域的发展促生了“同城效应”,上海人和杭州人都可以更方便地观赏西湖美景和外滩风光,这本身就促进了什么产业的发展?是的,旅游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之一。

四、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业1.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回顾你的所见、所闻,哪些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文化有关的?快与大家分享一下吧?(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如风景名胜、神话故事、历史名人、地方戏曲、特产小吃等)学生发言、师生点评。

依次展示下列图片,进一步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水乡风韵和地域文化。

小结: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转)“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用这句诗来形容长江三角洲的旅游业是否合适?为什么?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交通、完善的服务设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师:谁来总结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师生课堂总结,完成板书】【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