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2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_ 枯枝落叶
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淋滤
(4)B范围内的气候 类型是_________, 对应的地带性植被、 土壤类型分别是__ 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 类型是_________, 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 答案:(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 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 草原) 灰化土(黑土、黑钙土、棕壤) (5)温带荒漠(荒漠);缺水
抬升河床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土壤为例
一、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植被)
地貌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多为内流河
土壤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力地貌 地貌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主要依据土壤的
A
A. 温度
B. 孔隙
C. 肥力
D. 空气
(3)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
A. 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分解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岩 石
成 土 母 质
粒度 化学成分
质地 元素、养分
土 壤
(二)气候与土壤
气 候 对 土 壤 的 影 响
水热状况
直接影响 理化性质 的过程和 强度 寒冷的气候,有机质积累;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机质趋 于减少。
间接影响
土壤形成 和发育
寒冷干燥的气候,风化壳薄; 高温多雨的气候,风化壳厚。
(三)生物与土壤
②某一要素的的变化,会导致 其他要素 甚至整 体的变化;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 理环境,还会对 其他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一定的影响。
知识点 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为例)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 : 两者的关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 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
(四)地形与土壤
海拔 坡度 土壤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 陡峭 平坦 坡向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薄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深厚
阳坡 温度高、水分少
阴坡
温度低、水分多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 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 理环境的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 、 大气圈 、 水圈 、 土壤圈 、 生物圈 、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 成的有机整体。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本分,与其他要素 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 ;
2.自然 地理环 境整体 性的表 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 专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  专题

【探究二】:亚欧登山 ----南北双峰任攀行,垂直分异见分明。
探究要求:独立思考4分钟,同桌交流3分钟, 小组抢答、补充点评。
(1)热量 (纬度) 南坡纬度低;南坡为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 件好;南坡起点海拔低,相对高度大。
规律总结: 影响山体相同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纬度:不同山体,纬度低,此自然带海拔高;纬度高反之。 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推导山脉所处的半球)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丰富程度的因素 纬度:纬度越低越丰富,纬度越高越简单。 相对高度:海拔越高、山顶和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大越丰富。 水热条件:水热条件越好越丰富。
(2)热量(纬度) 川面积大,雪线低
南坡为迎风坡,降雪量大,形成的冰
【规律总结】:影响雪线海拔高度的因素 气温影响雪线高度。纬度越高,雪线越低;同一山地,夏 季雪线高,冬季雪线 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影响雪线高度。迎风坡降水量大,冰川面积大,雪线 低;背风雪坡线高。
要求:7分钟独立完成 【模拟高考】:非洲旅行 ----尼罗河畔灌溉忙,亚丁湾岸浴日光。
秘鲁沿岸热带荒漠带呈狭长的带状 地形、洋流 分布 水分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 荒漠中的绿洲 状分布 南方的水稻土 人类活动
考点五: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减少
减轻
水位 上升
陆生植物 被淹没, 阻碍鱼类 洄游产卵
空气湿度 增大,温 差减小
直通高考
(2013高考题北京 卷)达尔文在南美洲 考查期间,在①地看 到热带雨林景观,在 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 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读图,回答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 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 ,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10分)
(尼罗河简介:以前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 了肥沃的土壤,在这里人们栽培农作物,形成了 一条“绿色走廊”。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流 分叉,看上去就像一枝莲花,这里湖泊、湿地众 多,物种丰富,生态环境独特。河口处河流带来 的营养盐类和饵料,吸引了大量的沙丁鱼群,渔 业资源极为丰富。所以尼罗河被誉为埃及的“生 命之母”。)

地理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地理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形成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 和残体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
(四)地形与土壤 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地形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土壤形成的?具体是怎么样来影响的? 地势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坡度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坡向 阴坡
(五)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1)右侧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暴雨冲刷 和 烈日暴晒 。 (2)树林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靠不断形成的 枯枝落叶 经 微生物 分解为营养物质,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到 更新 ______。
(3)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 枯枝落叶逐渐 会使淋溶作用增加,导致土壤 退化 。没有了树林, 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 生物灭绝 等严重问题。 (4)上述事例说明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整体 。一种资源的变 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 整体 发生变化。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内流河
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整体性表现之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整体的自然环境特 征保持一致。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 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 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53%, 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 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 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 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 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 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 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 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完整两课时)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完整两课时)
结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之一
地理环境_各__要__素__与环境_总__体__特__征__的协调
一致。
)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 草原区,在西周春秋 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众 多比较清澈,枯水季 节流量也较大。但随 着人口的增加,放牧、 农垦活动等加大,到 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 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 不耕的地步,且大量 陡坡被开垦,水土流 失大大加强。森林只 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物生长
地貌 水文
岩石圈 水圈
东、西、北地势高,西南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 地表水、地下水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植被 生物圈 生物的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桂林美的让世界静止
厄尔尼诺现象
• 反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
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 弱,表层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鱼类
大量死亡。
赤道东太平 洋沿岸湿润
多雨
赤道东太平 洋表层水温
升高
东南信风减 弱
赤道太平洋表层 暖海水向东倒流
海水上升流减 弱或停止
赤道西太平 洋沿岸干旱
少雨
赤道西太平 洋表层水温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大气圈
水汽蒸发-输送 热能改变大气运动
水圈(海洋是太阳能 的巨大储热库)
盛行风
大气圈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动能传输给海洋
形成洋流
海洋(水圈)
(二)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势能 的传输与交换 1.气压升高,海面就会降低
海 面 降 低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水文变化
泥沙淤积,泛滥平原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水 土 流 失
地貌变化 土壤侵蚀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 基本结论: • 水土流失与地貌的变化、河流的淤 积与改道、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 特别是湿度的变化“同步发生”。 • 水土流失是人类干扰下的一种统一 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而不仅 仅是单一的土壤侵蚀过程。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 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 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5.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 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湿润、降水多 B.流水作用强烈,风化作用微弱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水 无 有 机 机 盐 物
水 大 气
尘埃 降水、风能


仅存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滞留降水功能降低 森林减少 土壤腐殖质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沟谷纵横,岩石裸露
洪水 断流 风化 加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 • 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 身”
光合作用!
光能
6CO2+12H2O

高中地理精品习题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二)

高中地理精品习题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二)
答案 (1)负 增加 抑制 减少
解析 第(1)题,图甲、图丁分别代表乔木和总物种丰富度,则乙代表灌木, 丙代表草本。从1 400米到2 200米高度,乔木层物种增加,草本层物种减少,所以两 者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从1 400米到2 200米高度乔木层物种增加,郁闭度逐渐增加, 抑制林下草本层生长,使得草本多样性减少。
三、综合题(共2小题,共45分)
11.(2021·河南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青藏高原是全球高山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山 谷冰川上发育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或 金字塔,东段南坡却没有冰塔林分布。据统计,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 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幅度达15%。下面两图分 别示意青藏高原上主要山脉分布(图一)和冰塔林景观(图二)。
9.1986年风灾在长白山西坡形成风倒区对小叶章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A.生存空间增大 B.水分条件改善 C.光合作用增强 D.种间竞争减弱
答案 C
解析 小叶章为草本植物,植株生长所需空间不大,A项错误。树木倒伏后, 阳光直达地表,地表增温,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变差,B项错误。岳桦林高大,与 小叶章在争夺阳光资源的过程中取得优势,小叶章成为劣势种群,树木大量倒伏地 区,小叶章获得的阳光增多,对其生长最有利,C项正确。树木倒伏后,喜阳的草 本植物成为优势物种,大量其他草本植物也开始生长,种间竞争加剧,D项错误。
7.与生长缓慢物种相比,自然状态下在非洲象活动的区域,生长迅速的 物种( )
A.木质坚实
B.数量多
C.寿命长 D.生物量大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非洲象进食的多为生长迅速的物种,说明生长迅速的 物种是当地的优势物种,数量多,B项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雪线高度问题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 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 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 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 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三、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
天山北坡中山带以上年降水量为400600mm。伊犁谷地个别迎风坡可达 1000mm。天山南坡中山带以上年降 水量为300-500mm。
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 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由于地 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制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 因。 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制 结构利于防震。
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 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之一。结合下图完成(1)~(3)题。
二、非地带性(地方性)规律 8、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两岸
(洋流)
引申:
1.海拔高,纬度低,自然带多
2.基带与山体所在纬度自然带一致
3.纬度高,雪线低;阴坡雪线低; 降水丰富的坡雪线低
五.非地带性现象
1.荒漠中的绿洲:水分 2.东非高原赤道附近热带草原带: 海拔高,改变了水热状况
3.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 带:
A.地带性现象 B.非地带性现象 C.受纬度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D.受经度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10、下列自然带的分布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明显的是 A.南半球高纬度缺少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B.北美洲中部的温带草原带
C.安第斯山南段同纬度东西两侧的自然带不同
D.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
四、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应用 2、根据基带判断山脉分布的纬度位置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 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 带,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
生物与土壤
程中最活跃的因
素,土壤肥力的
产生与生物作用
密切关联。
(四)
地形与土壤
地势升高 地 坡 度 陡坡 平地
水热变化
土壤垂直分异
说一说你 发现了什 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 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 这种规律的根 本原因?
水分 海陆位置不同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
距海 远近 不同
水分 差异
景观 差异
(基本因素)
自然带东西更替:又可称为从
沿海向内陆的更替
其表现形式是: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小记: 各纬度比较,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 是高纬和低纬。干湿地带分异明显 的是中纬。
水 分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 (垂直地带性) 状况 地方性分异规 律(非地带性)
纬线延伸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 0 纬度更替 洲沿20 E经线,自赤道 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经线延伸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 经度更替 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 中低纬度的高山,如 从山麓到山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 顶更替 然带 比较普遍,如华北平 原、沙漠中的绿洲、 南美南端东西差异
下面哪座山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f: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其所在纬度 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P81活动 2(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 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 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和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整体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它们从属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单元;另一方面,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又构成地理区域。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都以空间分布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它们的地理分异过程的不同,又促进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进化。

因此,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例如,海陆位置与气候,大致呈现出沿纬度方向由两极地区向赤道地区逐渐变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度分带;反之,陆地的向东扩展也必然导致气候分异。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深刻又普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某些区域或某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成为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

还有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它们的组合规律、变化的一般趋势或可预见的变化状况,能对经济活动的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西欧的波德平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都是典型的平原,它们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地理环境的恶化,例如,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建筑的修建、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导致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退化,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极端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种地理要素和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陆地、生物等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大气与水体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云又通过降水形式返回水体,水体的蒸发又导致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

2.大气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状况。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往往导致土壤贫瘠。

3.水体与陆地的相互作用:水体的流动形成了江河湖海等水路系统,这些水路又对陆地的地貌形成和土壤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4.生物与地表要素的相互作用:生物通过生态系统对地表进行改造和调节,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保护地表环境。

三、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综合影响。

1.气候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系统直接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湿度、干燥程度和季节变化。

2.地形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决定了水体的流动路径和陆地的地貌形态。

例如,山脉的形成使得水流形成了河流,河流进一步侵蚀地表形成了深谷和峡谷。

3.水系影响:水体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形成了复杂的水路系统,这些水路系统对地表的温度调节、气候形成和土壤的养分提供起着重要作用。

4.生物影响:生物存在和生态系统的运作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

植物通过根系稳定土壤,动物通过作用于土壤的排泄物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结构。

四、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球表面各种要素和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性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

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例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

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

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

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

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
(1)概念 ①②
(2)新功能:生产功能与平衡功能 (3)整体性表现形式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②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 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③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 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温带沙漠
温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2、差异性
(1)陆地环境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纬度 位置 热量 气候 水分 土壤 带 植被


海陆 位置
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植被)
热带雨林带 (自然带)
90° 70° 60°
P 极地气候 M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气 候
90° 70° 60°
温带海洋 温带季 性气候 G 温带大陆性气候 H 风气候 40°
30°
地中海气候 E
K
C
35°亚Leabharlann 带季风气候F D 热带季风气候
25°
20° 10° 0°
热带沙漠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A
热带雨林气候
10°

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
90° 70°
极地气候
苔原、冰原
温带季风气候
90° 70° 60°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
25°
10° 0°
自然带名称=植被+“带”
90° 70° 60°
P M G H K C B D G
90° 70° 60°
40°
35°
E
30° 20° 10° 0°
F
25°

(六).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轮复习)

(六).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轮复习)
旱植物
地貌 风蚀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 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骆驼刺
材料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 就是湿润,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主要原因 是距海近,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为亚热 带季风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每一要素都 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
砍 伐 森 林
植被 破坏
开垦坡地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示意图
神奇的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
案例2:热带雨林面积的减少
人类乱 砍滥伐
热带 雨林 遭到 破坏
植被 稀少
水土 流失
全球 气候 变化
生态 环境 失调
案例3:湖泊的演化
地形: 气候: 生物: 土壤: 水: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水面逐渐缩小至直消失。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例: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 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 至整体的改变
例:“砍伐森林”或“植树造林”来说明。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 区的地理环境
例:“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带给黄河下游的影响”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 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2分) 答案: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 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 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 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 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从有文字记载,黄土高原就属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时期, 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流量 也较大。但随着人口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 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明清 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 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3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3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

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能描述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2。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综合思维: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某种地理事象的成因。

2.区域认知:抓住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特征与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3。

人地协调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相互协调。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主要有哪些?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4.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有哪几类?有何意义?(1)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特别提醒]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作用是什么?(1)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2)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主要体现是什么?(1)海洋与大气之间错误!(2)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的作用是什么?(1)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

(2)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CO2、H2O O2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O2CO2、H2O消耗有机物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1.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代号①~⑦表示的物质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⑦________.(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________物合成_______物,同时把________能转变为_______能储藏在有机体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气候温 暖湿润
形成潮湿 的泥质滩地
是红树植物和候 鸟珍禽以及海洋 生物的栖息地
案例3:
人类Hale Waihona Puke 砍滥伐热带 雨林 遭到 破坏
植被 稀少
水土 流失
全球 气候 变化
生态 环境 失调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 ①_地__形_____,②_生__物_____,③_气__候_____, ④___水_文____,⑤__土__壤____。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②地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 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土壤: 肥力下降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⑶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相__互__制__约__、__相__互__影__响_____ 的关系。?
(4)你认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 好办法是_恢__复__植__被_______________。
3.生物与土壤
微生物分解得到 的有机质直接影 响土壤肥力的形 成。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4.地形与土壤
地势
气候和植被
坡度 坡向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光热好、水分差
阴坡
光热差、水分好
5.人类活动与土壤
农业生产:
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 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表现二: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变化。
一、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藏羚羊的数量变化是如何体现自然 环境的整体性?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境 寒潮少
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界各种地貌、气候、水体、植被、动物等因素在一定区域内的总体表现。

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提出相关地理教案。

Part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与意义1.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整体性”一词在地理学中的含义为:一个地理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特征。

此外,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各要素存在着协调、互为制约的关系,对环境系统的改变会在整个系统产生反应和影响。

1.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意味着:(1)自然环境中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因素产生连锁反应;(2)自然环境是一个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环境系统一旦遭受破坏,会对整个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3)自然环境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因此,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Part 2:探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教学策略2.1 概念导入在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图片、地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作用和联系?这些关系又是如何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主题。

2.2 活动探讨(1)角色扮演:小组化进行,让学生分别扮演气候、水体、地貌、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中的各个要素,通过交流和互动,彼此了解、学习各自功能、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

(2)实地观测:带领学生到户外或实验室进行常见自然地理环境的观测,如水体的地形、流速等,通过观测发现各自要素的存在和联系。

(3)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的技术手段,使用相关图表、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环境要素
环 境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
藏羚羊的数量 藏 存活率上升 羚 羊 数量增加
食物、水源、避风 环处、含盐土壤不足

藏 存活率下降 羚 羊 数量锐减
由于环境中各要素相互作用而相互制约,在无人类干扰时,藏 羚羊的数量会基本稳定,体现了环境的平衡功能
1、本景观图反映的 是我国哪个地区的 自然地理环境?
上面的过程还可看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有机物质的连 续合成与分解过程,这叫做生物循环。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水在各要素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 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植物又经过蒸腾 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又经过大气 降水补给给土壤。 (3)、太阳能在各要素之间是如何传递的? 太阳能经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成 化学能储存在体内,一部分植物作为动 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植物和 动物在呼吸过程中将化学能部分转化为 热能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意义: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热量和CO2土壤及水圈中的养分 和水分,转化成有机物(物质的运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能量的交换)储存起来。 返12
温差变小 湿度变大
小结:自然地理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整体性
1、气候、生物、地貌、水文、土壤等共同组成了主 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2、各要素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4、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 功能和平衡功能。
黄土高原地区
2、该地区主要的 地貌特征是怎样 的?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形成该特征的原 因是什么? 植被破坏、水 土流失严重
表现(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定区域内,生物、土壤、水文、地形、气候、岩石等要素 的演化不是各自单独进行的,而是相互影响,统一演化的。 案例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水 土
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洪水泛滥 水文地貌 变化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肥力下降


表面土层流失
植被减少 植被减少,蒸发加剧, 气候趋于干旱
统 一 演 化
气候变化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材料一: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 环境优美的地方。 但由于历史上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易, 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以及这里经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 族厮杀的战场等原因,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 材料二:山丹丹花是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生长普遍的野生花,但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黄土高原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连年干 旱,使林草几近灭绝。 黄河中游,含沙量大 1、两则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 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土高原 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3、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 来什么影响?
生物
水 文
2、各个要素之间 不断进行着物质迁 移和能量交换 3、各地理环境要 素之间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相互联 系构成了一个有机 的整体
气 候
地 貌
土壤
水循环
地质循环
生物循环
案例一: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生物改变了地球原始大 气的成分,现在地球大气的 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 2、生物改变了陆地水的化 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 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 况,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 造。 3、陆地生物的出现加快了 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 形成。 4、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会 增加大气的湿度改变当地的 气候。
返15
华北地区沙尘暴的原因
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①由于气 候干旱,土壤疏松,风力作用强烈②人口 增长,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过度放牧, 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 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发生时间:春秋两季
第90页活动
减少
得到控制 水位 上升, 变得 更丰 富
水生生 物增加 陆生生 物减少
表现(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循环)
例如: 太阳能、水、钙、铁等元素在各要素间流动(下图) 落叶、个体死亡分解 太阳能进入变成化学能 能量散失 大气降水进入土壤 土壤、岩石中水分 岩石、生物体 蒸发、植物蒸腾 CO2进入植物 个体死亡物质回
土壤中无机盐被吸收
到土壤环境中
岩石风化给土壤提供 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返12
阅读86—87页活动内容,
思考: (1)请描述藏羚羊的 生存自然要素有哪些? (2)请分析藏羚羊减 少的原因? (3)藏羚羊的数量在 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 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 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 什么功能?
(1)高原地形、寒冷的气候、含盐的土 壤、充沛的水源等。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 制约、相互联系的。 (2)减少原因: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 恶化和人类的猎杀。 (3)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 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 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 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 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是平 衡功能。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句反映了C ( )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能量交换 C.生物循环 D.大气循环 6、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景 观相符合的是(A)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依靠
大气本身不具备这一能力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能自动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吸收CO2主要靠
光合作用

案例3:读资料思考藏羚羊的数量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基 本稳定?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可可西 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明显。当 食物与水源充足,寒潮少、避风处和含盐土壤足以维持其生长发 育时,其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反之存活率下降。如果藏羚羊 数量增加,将导致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特别是 在寒潮多发年份,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下降,数量锐减。但没藏羚 羊数量减少时,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相对充足,在寒 潮低发年份,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上升,数量恢复。因此,在无人 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16.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 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A) A.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产生一定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 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 沙危害严重
1、我国北方地区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将导致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哪五个)怎样的变 化?完成下表。 A、径流加剧 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 D、气候趋向干旱
滥伐林木, 毁林开荒
A
旱涝灾 害频发 沙尘暴 频发
C
B
D
读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循环示意图,将正确答案的 代码填入到空方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一字母限填一次) A 、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C、人均耕地减少 E、植被破坏 G、增产增收无望 B、耕作技术、方式落后 D、燃料需求增加 F、需要更多劳动力 H、粮食短缺
5、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要素的变 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改变,而 “牵一发而动全身”,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
看一看,试一试,你掌握了吗?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A)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B)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小组讨论
乱砍乱伐会出现什么后果?
这些图片中都反映了那些地理要素?? 有:气候、水文、地貌、地形、生物、土壤等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关系?它们之间是 如何相互影响的?
水 文
气 候
植被
水文
骆驼刺
水 文 植 被
地 貌
1
2
3
一、主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1、气候、生物、地 貌、水文、土壤等共 同组成了主要的自然 地理环境要素。
水文变化
河水浑浊,泥沙淤积,洪水泛滥
水 土 流 植 被 破 坏 失 严 重
土壤侵蚀 地貌变化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退化
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化
蒸发加剧,气候变干
地形: 气候: 生物: 土壤: 水: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水面逐渐缩小至直消失。
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 存在与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 环境状态的变化 ④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D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4、 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 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 )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 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12.国务院曾发出通告,在内蒙古、宁夏草原地区 禁止挖发菜、甘草、黄麻草等药用植物。据此回 答国务院作出上述决策的原因是(C ) A.上述植物属于珍惜植物,必须加以保护 B.研究发现,食用发菜对人体健康有害 C.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草原退化、沙化 D.甘草、黄麻草属于淘汰使用的药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