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革时期的手抄本小说。

文革时期,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

从思想内涵、创作及传播方式来看,具有隐蔽性、反抗性、理想性和集体性等重要特征,表现了手抄本小说对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抗争和对峙。

流传最甚的时候,是1974年、1975年。

代表作品有:张扬《第二次握手》、《绿色的尸体》、《梅花党》、《一只绣花鞋》、《余飞三下南京》、《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等。

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重要部分,手抄本小说在文革期间通过话语交流、文本交流的形式进行传播,文本在人和人思想、意识、感情的交流碰撞中被改写、被丰富,同时也被异化。

文革手抄本小说对主流话语进行了对峙与反抗,有的小说还较为娴熟地运用了一些西方现代写作技巧,对现代性进行了探寻和追求。

手抄本小说在文学极化的背景下产生、发展和蔓延,体现出了文革时代知识青年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欲望的诉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手抄本小说中体现出的历史批判意识、弘扬的民族品格,与文革主流文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部分具有历史涵义的文本,是中国文学史上特别的存在。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其多元化体现在:1、题材上杂多,无所不包。

2、价值立场,审美意识的深刻分化。

3、告别史诗,告别突发性和戏剧化,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日常性叙事。

4、消解忧患意识,关注平民悲欢的世俗化倾向。

90年代女性主义写作的特征。

(陈染、林白为例)
答:女性写作作为90年代中国文学一个异常重要的维度,可以说正是考察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晴雨表。

女性作家的成熟以及女性对时代和自身的奇特关照都赋予90年代中国文学以新异的品格。

陈染创作中表现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规避历社直视女性自我,作品具有独特艺术感受力,对女性心理的刻画,意象场面描写,各种感觉的把握精确,语言锤炼功力。

唯一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囊括了她全部写作的基本主题:恋父∕弑父情结,恋母∕愁母意绪,同性之爱以及深沉的孤独之痛。

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关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裸的人性原色。

陈染的写作已突破了女性之“私”到达了个人之“私”,显示出超性别的姿态。

林白的作品往往以回忆的方式,从对性感与性感区域的精确而感性的描摹出发,来确认一个女人成长的历程和性别意义。

《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了女孩多米的成长历史。

林白以她直率、洒脱、凄迷而富于魅力的文字讲女性的情感和欲望用一种审美的方式激荡起来,有一种“语言的灵动夸张的美”;小说还追求一种激情的流淌和扩张。

她往往从一点开始,逐渐蔓延伸展,一泻千里突奔直下,那种生命的含量和情感的力度给人以达到极致后的叙述快感。

90年代女性写作还有毕淑敏对生与死的冷静思索,蒋韵对女性家族命运的悲叹等等,呈现出杂语化、多元共生的局面。

综合起来看,表现出以下话语特征:⑪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和中心来建构文本。

女性作为主角,她们的命运与历史、生存与体验被前所未有地传达出来,她们不仅是小说所关注的中心,作为一种文本策略也成为作家借以关注世界的一个视角和窗口。

⑫小说内容的边缘化书写。

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90年代女性写作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世相,努力揭示更为深刻的生活本质。

⑬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超性别色彩。

她们的思索从女性推进到人的深度,在精神的更高层面上对人的存在命运做出哲学性质的探寻。

这不仅显示出女性写作的深刻,也标示出女性写作的未来趋向。

在如上的话语体系中,90年代女性写作既呈现出女性固有的细腻精致,又有一种忧伤而平和的情感味道和舒放而凝重的气韵格调。

王安忆不同阶段的创作特征
①80年代中期:依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如“雯雯系列”
②80年代中后期,创作进入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题材更加广泛,人物形象丰富多样。

以历史、文化的眼光来观照人的命运,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视角出发来思考民间生存状况。

如“三恋”
③90年代以后,以《叔叔的故事》为代表的一些作品开始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虚构小说,叙事风格改变。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如《长恨歌》(王琦瑶作者对上海的把握与描绘极尽其祥,直入骨髓,把上海融入在人物的命运里)。

二、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如《伤心太平洋》三、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如《姊妹们》
陈忠实《白鹿原》1993
第四届茅文奖“民族灵魂的秘史”把历史事变、思潮落实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层面。

《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思潮兴盛的年代。

以关中平原白鹿村为历史舞台,以白、鹿一族两支人物为主人公。

主题:写白鹿村人在半个世纪的自然和社会事变中的挣扎奋困苦,以及自然本性和社会道德的冲突,文化遗传和现实变革的交战;保持了历史过程的某种混沌状态
①《白鹿原》有独立的人物结构、情节结构和价值结构,而作家以现代意识对历史、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观照和评说则是其结构的核心。

②人物形象:《白鹿原》塑造了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

白嘉轩,一方面,他出众的能力使他成为仁义白鹿村的精神代表,积福积德的宽厚长者。

另一方面,他是权威族威的化身,他是封建宗法家法的忠实维护者和严格执行者。

田小娥是刻画较为成功的女性悲剧形象。

此外作品还塑造了心狠手毒鹿子霖,仁爱圣贤朱先生,有情有义的黑娃,丰富了作品的人物层次,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③艺术特色:《白鹿原》时间跨度大,结构宏阔,有史诗品格;语言生动,笔力雄浑;恰当运用修辞,作品中的“白鹿”、“鏊子”是含有深刻象征意味和深广意蕴的两个意象。

莫言创作的整体特点(以《红高粱》为例)
(1)小说对题材的处理显示出对传统的小说叙事的叛逆。

(2)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具有土匪、英雄、情种三重身份,女主人公戴凤莲美丽而充满活力,表现出无所拘束,自然自在的生命存在。

(3)都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故事”。

(4)以追忆的姿态讲述故事,映照叙述者所立足的当下时空。

象征意义: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潜藏着沉淀在生命直觉之中的农民文化的许多特点。

①《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②小说在叙述人称的使用上也有特色,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迭合在一起,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样的叙述人称的运用中,最逼真的细节也带有了虚幻的色彩,获得了所谓“喧哗自嘲”的反讽效果。

③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
美快感,而不惜偏离常规,不管是政治、文化的约束还是美学、道德的框限。

《青春之歌》
主要内容:以林道静的人生轨道为主线,富有层次的呈现了她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她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社会革命,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的叙事时段重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史自然的叙述线索,内容侧重点的转移是“恋爱——革命”。

创作特征:是一部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小说情节的重点在描写林道静告别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的“旧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

这部小说的情节框架与人物关系及演变体现了当时主流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改造的设计与要求,但是它依稀保留着五四风韵,有自叙传的色彩。

杨沫糅合了个人经验来描写林道静,对个人情感、心理的抒写大都细致真切。

杨沫从女性心理体验出发,体验她们的心灵与感情,这些描写使《青春之歌》充满人情味与抒情美。

郭小川诗歌创作特征
1、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政治抒情诗,如:楼梯式诗《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抒情诗歌如:《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望星空》。

2、诗歌流露出坚持革命尊严,战士情操、战斗精神和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如《团泊洼的秋天》。

3、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形成了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它强调节奏因诗体的多样而多姿多彩。

如:《致青年公民》采用楼梯式,《将军三部曲》采用散文曲体等。

4、诗歌押韵、节奏感强。

如:《望星空》。

《茶馆》
主题:《茶馆》在对三个旧时代的否定中体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重大主题,以其独特而又精巧的戏剧结构,“小说式”的人物刻画,鲜明而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表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巨大的艺术价值。

在老舍的茶馆中,体现了老舍的大众化的创作倾向,和其民粹思想。

《茶馆》表现了由3个历史时代代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形象。

创作特征(艺术构思):1、是中国话剧史的巅峰之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精品,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经典之作。

2、内容上构思独特,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

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他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老舍选择北京普通茶馆,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此活动,反映各派力量的矛盾冲突。

4、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而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

5、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纵,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横,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

在史与事交叉点上体现作者创作意图。

史事结合,虚实结合。

6、每一幕都要穿插一件怪异的事。

增加了悲喜剧色彩。

语言艺术:1、性格化,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化。

2、将人物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在简洁中包含大量容量。

3、幽默化
先锋小说
在“寻根小说”与“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一种激进的叙事实践初露,是以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等小说为开始的“先锋小说”激流。

它具有实验性,创作特点主要有: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与历史本质的追寻与反应;叙述平面化,结构散乱,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策略。

代表作品有余华《现实一种》,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褐色鸟群》。

新写实小说
80年代后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写实小说思潮崛起。

创作方法虽以新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代表作品有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池莉的《白云苍狗谣》。

新历史小说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逐渐走向低谷时,作家纷纷把目光转向历史,在逝去的历史中寻找写作资源。

历史小说创作出现了两个分支,一类是“旧瓶装新酒”,作家们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的真实性不复存在,代表作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系列。

另一类是“新瓶装旧酒”,作家尊重历史事实,以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为人们所熟知公认的人物和事件做史料,在此基础上有条件地虚构,代表作有姚雪垠《李自成》。

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文学思潮也被称为新状态文学思潮,它是由新生代作家在90年代崛起而引发的文学潮流。

个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日常经验的强调和对于私人性叙事风格的追求两个方面。

新生代小说独特性和个人性就表现在作家们对于存在的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的认识,言说和绘制。

并且根据文学风格的差异可分为技术型、诗意型、写实型、私语型四种类型。

技术型作家注重对深度主题的文学化表述,文本的晦涩与技术上的实验色彩,代表作家有鲁羊、东西、刘剑波等;写实型作家的文本透露出浓郁的时代心理写实气息,代表人物有朱文、韩东等;诗意型作家尊崇个人体验、自由想象和语言游弋,代表人物是毕飞宇;私语型作家强调纯粹私人化的生活体验和边缘经验,代表人物有陈染、林白等。

寻根小说创作特征及价值,局限
1、创作特征: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价值: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族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

这和当时的文化研究热与传统文化价值重估思潮相呼应。

3、局限:(“寻根文学”的初衷,是要“理一理民族文化的根”,寻找本民族肌体深处尚未被“儒家文化”“侵蚀”的“野性而自然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企望在这个起点上重新铸造民族的灵魂。

)他们所追寻的“根”,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边缘文化传统。

这批作家们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问题,并不很了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复杂。

样板戏
是在60年代初的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江青按照当时的政治需要肆意改动这些戏剧情节,“钦定”表演程式乃至艺术细节,向全国“推广”“普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把这8个剧称为“革命样板戏”,成为文革时代精神生活的象征,“四人帮”把它作为专制统治和思想统治的工具。

缺陷:1、样板化——京剧现代戏在被样板化的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日常生活属性被最大程度地消解了,党性阶级性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由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以及江青等人的横加干涉,样板戏创作总体上是按照政治化、观念化、程式化去进行的。

3、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

4、创作方法单一
成就:1、塑造的人物是无产阶级英雄,借用京剧“脸谱化”和程式化的方法,对正反人物进行戏剧化处理,还利用光线、构图等因素进行强烈的意识形态渲染。

2、民间文化的资源被很好的运用,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将民间文学传奇的因素、理想化因素赋予人物。

3、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有很大突破,对各种被广大观众认可支持的文本进行改编,回避了传统剧目中的程式化倾向,在样板戏舞台上实物存在达到最大限度,改变传统剧目的象征手法显得十分有时代气息,将芭蕾舞、交响乐、钢琴伴奏等当时一些没有普及的艺术形式运用其中。

王蒙小说创作特征
①突破了时空顺序,冲决沿袭已久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融入包括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
主义小说因子
②将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引入到小说创作中《春之声》
③运用隐喻和象征的结构使小说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文化哲学意味
④西方黑色幽默融入创作中
⑤善于创造新词、新的句法来适应新的创作技巧
⑥他打破时空的限制,让人物的复杂经历和矛盾心理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

⑦人物描写:这些人物历经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而矢志不渝的现代知识分子代表
⑧在新时期关注另一主题是青春主题、知识分子命运主题
⑨从文化反省角度思考知识分子命运
⑩80年代末90初,作为充满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王蒙从政治和现代普通人、政治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关系角度,对百年现代中国的人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代表:长篇1953《青春万岁》1956组织部新来了个青年人,中篇《坚硬的稀粥》季节系列长篇《恋爱,失态,踌躇,狂欢的季节》
伤痕文学
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主要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

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代表作品有宗璞《我是谁》,张抗抗《爱的权利》,王蒙《最宝贵的》。

汪曾祺小说创作特征及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曾参与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改编,1980年,他的短篇小说《受戒》发表即引起轰动;次年,短篇小说《大淖记事》迎来广泛好评,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创作特征:①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

但缺乏一种崇高的,悲壮的美。

②那些随时插入的成分,多关乎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且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说到哪是哪的神韵展现出来,它不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③就叙述的语言质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

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

④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的效果。

文学史意义:1)它呼应了对沈从文和京派小说的重新历史估价,“带来了80年达‘田园牧歌’风俗画小说的盛兴”。

2)《受戒》、《大淖记事》的发表,成为80年代中期的小说文体创新、语言革命的先声,3)同时也因为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而成为寻根小说的滥觞。

语言特征:1)俭省、淡远又透出凝重奇崛。

2)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显示了讲故事的魅力,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也构成了散文化小说风格、
马原小说的叙事特征
作品1985《冈底斯的诱惑》、1984《拉萨河女神》。

马原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

(1)以一种极端的姿态,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断了通往意义和价值的道路。

这是对我国近现代以来强调小说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反拨,是对小说叙事长期以来所承受的意识形态压力的摆脱。

(2)小说叙事指向了其自身,写什么和表达什么不再重要,怎么写成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3)马原的小说采用“元叙事”的手法。

(4)不追求事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情感和情绪的联系,而是若干个独立的片段。

朦胧诗的创作特征(以舒婷、顾城为例)
(1)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新的抒情形象。

强调诗人的主观世界。

如舒婷《人啊,理解我吧》;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2)在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

(3)致力于自我抒情,社会抒情,但最终是让二者统一在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上。

如舒婷《神女峰》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做了追求自我情感价值的抒唱;顾城《生命幻想曲》是对生命幻游于宇宙的抒情。

(4)大量采用虚实手法,使诗歌由具体变为抽象。

(5)以意象的朦胧性代替形象的确定性。

舒婷生于1952年。

代表:《神女峰》《双桅船》
创作特征:(1)在主题上,侧重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那一代青年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探求、欢乐的感情轨迹。

她从关心个人的命运和个体的价值出发,上升的对他人、对民族的命运的关切。

她把个人的许多感情和心理过程写进诗中。

(2)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

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

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

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

(3)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
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

顾城作品《感觉》、《一代人》、《弧线》。

顾城的诗歌美学观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他被称为“童话诗人”。

他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頽墙、锈崩的铁栅,专心致志编写他的童话,描写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为与现实相对比而存在的世界。

在他的诗中,表现在未涉世事的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也表现在没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中后期,女性从性别出发,大胆引用性的描写,从自然层面肯定了女性的性别,它们作为一种积淀给90年代女性写作提供了思想资源,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全球包括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许多女性主义文学论著相继问世,在女性主义的启发下,她们开始了积极的自我探寻,从而成就了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由于“缺乏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女性写作因此常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女性主义创作和批评在90年代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这一声势所营构的浓厚的女性主义氛围,使得90年代女性写作不仅只有女性主义写作这一支,而是包罗万象,呈现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呈景象。

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它自身,它在实质上起到了联合女性写作的纽带作用,对促进女性写作的繁荣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特征:表现得更多的是女性内心生活的场景,它们具有强烈的反经验色彩和私语化,叙事风格变得异常陌生,她们的写作强调角色差异和性别意识。

最开始用私语化、私人化、个人化来概括其特点。

主要作家有:林白、陈染、海男等。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成就和局限
成就: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萧是17年中国大陆散文的典范,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特定时代的政治品格与审美价值取向,提供了富于时代色彩的审美规范。

杨:艺术审美视野比较灵活。

《荔枝蜜》秦: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

《花城》刘:“壮丽生活的赞歌”。

《政治委员》吴:朴素平实,不唱高调,本色还原延安生活。

《北极星》
局限:(1)“我的丧失”,非我的存在;(2)模式化:杨朔“自我置换”模式;刘白羽“自我膨胀”模式;秦牧“知识取代自我”模式(知识性、趣味性);(3)失真:避而不谈1959-1964年间的自然灾害,主要写喜悦之事,欠缺历史真实性。

第四种剧本
从1956年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

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

他认为当时剧本只有工农兵三类,每种剧本都有固定的框框。

而《布》突破了三个既有的框框,是“忠实于生活的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

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等。

成就:(1)勇敢的突破了“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

深入刻画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2)勇敢的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的干预生活,尖锐的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3)“第四种剧本”破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陈规,对新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个时期,话剧创作辉煌的潮头是老舍的《茶馆》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