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9.2.2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9.2溶解度(第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9.2溶解度(第2课时)
2.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总结:撒盐可以降低道路的冰点,这是因为盐水的溶解度低于纯水的溶解度。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溶解度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影响因素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溶解度的定义,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溶解度的规律。
2.以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为例,如盐水煮鸡蛋、冰块溶解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过程,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冬天加盐能让道路结冰?”、“为什么茶叶要泡在热水中?”等,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规律,如:“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是什么?”等。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
3.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配制合适的药物浓度?”、“如何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溶解度的?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进行深入研究。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解度的概念、规律及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溶解度的规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烧杯、温度计、蒸发皿、玻璃棒、硫酸铜、饱和溶液。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溶质、溶剂、溶解度的概念。

2.提问:你认为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

3.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一小团硫酸铜放入100ml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当溶液变绿色时停火。

请问:加热后溶解度会发生什么变化?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加热后溶解度增大。

3.解释现象:加热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使其更容易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温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准备100ml饱和溶液,依次向其中加入1g、2g、3g的溶质,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质质量的增加而增大。

3.解释现象:增加溶质质量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数量,增大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溶质质量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讲解溶解度与溶剂数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相同质量的溶质依次溶解在50ml、100ml、200ml的水中,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剂数量的增加而减小。

3.解释现象:增加溶剂数量可以稀释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减小溶解度。

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教学设计】《溶解度》

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教学设计】《溶解度》

《溶解度》【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3、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4、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课时1: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 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2: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2课时第一课时【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教案(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教案(2)

课题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相关信息。

2、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曲线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方法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展示关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习题。

情境激疑:前面我们已经做过氯化钠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如果让你比较氯化钠和氯酸钾哪种物质的溶解性强,你将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结合以下情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设问:1、用一杯水溶解食盐和用一大盆水来溶解蔗糖,是否具有可比性?2、用热水溶解食盐和用相同量冷水溶解蔗糖,情况会怎样?是否有可比性?3、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一个达到饱和状态,一个没有,情况会怎样?【探究活动1】1、小组讨论设计“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性大小”的实验方案。

2、思考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

3、达成共识: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复习旧知,为新课做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分析明确分别从几个方面考虑。

4、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均达到达到饱和状态,却未记录所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能比较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建立概念:过渡:同学们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相关学者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测出不同固体物质在某温度下,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把这些数值称为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板书:一、固体物质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解能力需满足:在同一温度下,溶剂的量相同,达到饱和状态,记录并比较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提问方式:询问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溶解度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应用的思考。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食盐、糖、咖啡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生活实例:分享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冬天撒盐融化结冰的道路、热水中糖的溶解速度等,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九单元课题2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撰写小论文: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如自制汽水、腌制食品等,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3.家庭实验:请同学们在家中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2020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word教案

2020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word教案

课题2溶解度目的要求:1. 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难点:溶解度的槪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前而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饱和溶液活动与探究1.饱和溶液:在一泄温度下,在一左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肚温度下,在一左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泄温度”和“一泄量溶剂”呢?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立温度下”和"一泄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泄的意义。

加热(硝酸钾晶体溶解)硝酸钾饱和溶液; * 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硝酸钾晶体折出)加水(氯化钠固体溶解)氯化钠饱和溶液* 氯化钠不饱和溶液贏发溶剂(氯化钠固体折岀)泄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左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立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练习)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皿不饱和溶液警豎鬻严瞰皿饱和溶液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总之:利用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或"溶剂”相对量的方法。

(讲述)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立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结论:浓溶液不一左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泄是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课题(教科书版本)授课学校授课时间教学设计及授课人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性质:本课题是第九单元溶液第二节溶解度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定性认识物质溶解的基础上,继续从定量的角度去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地位: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对溶液和溶解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

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情分析有利因素:学生已经知道固体物质在水中是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最终是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学生也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不利因素: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缺少思考。

教学目标1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水、氢氧化钙、硝酸钾、酒精灯演示文稿视频(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其他资源导学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导课:感受生活中的控制变量法。

体会生播放视频(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引导学生思考,冠军获得的条件。

播放视频(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夺冠)让学生讨论判定刘翔为冠军的条件有哪些?并追问在下列4种情况下是否可判定刘翔为看视频,讨论交流刘翔获得冠军的条件有哪些?体会采用控制变以视频激发兴趣,同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对物质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讨论:(1)烧开水的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锅内有什么现象?什么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小结:气体的溶解度与 、 有关, 越高,溶解度越小; 越大溶解度越大。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9.2.2 第2课时 溶解度(教案)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9.2.2 第2课时 溶解度(教案)

第2课时溶解度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 KN03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都达到饱和状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教案(2)

9.2 溶解度【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用品】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的溶解度。

乙:不对,应该是(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水中最多能溶解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往往会遇到“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开时没有。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人教版2020年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2020年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了解溶解度含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4.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5.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导入新课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课题2 溶解度》。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阅读教科书P33,观察实验9-5: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 能(或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结论】NaCl 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观察实验9-6:【结论】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3.思考:温度改变,杯底未溶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继续实验:归纳:(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三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溶质不再溶解。

(二)结晶1.阅读教科书P34~35,思考:什么叫结晶?结晶方法有哪些?2.总结:(1)温度改变后,过多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2)结晶包括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

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 9.2.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 9.2.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续表)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B.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D.不饱和变饱和方法
E.可以比较等质量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相同温度析出晶体的多少?
倾听、交流、理解、运用。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概括] 四个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单位:g)
学生练习:
1.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这句话如何理解?
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倾听并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理解概念并回答问题。
由简单直观的数据,学生比较好理解和接受,能快速寻找到比较溶解能力大小需要什么条件。
20 ℃时在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20 g硝酸钾;40 ℃时在100 g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含有29 g氯化钾,能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大小吗?应如何比较?
问题1:阅读教材P35~P36回答有关问题。
问题2:什么是固体溶解度,如何理解?
[点拨] 固体溶解度定义: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溶解度。
比较饱和溶液和固体溶解度的区别。
回答、思考、记忆。
起复习巩固,加深印象的作用。
看书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之间的关系;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练习发现问题,达到理解概念、巩固概念及加深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9.2.2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9.2.2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2020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2020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固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3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_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20_℃时,31.6_g硝酸钾溶解在100_g 水中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或20_℃时,100_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_g硝酸钾)。

3.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_g。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0.01 g,为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 g,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g,为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为易溶物质。

【合作探究】仔细分析比较教材第36页表9-1中的溶解度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同,说明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_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描述固体的溶解度时,上面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共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共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究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讨论、交流、合作等方法,共同探讨溶解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提出问题:“为什么瀑布中的水珠会形成美丽的景象?”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这是因为水珠中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了碳酸。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溶解度的概念,来解释这个现象。”
4.板书课题:《溶解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溶解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温度。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共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如为什么碘在热水中溶解度更高。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9_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9_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一般指水)溶液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质量(克)
例:蔗糖在20℃是的溶解度是203.9g。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203.9g蔗糖。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203.9g蔗糖,溶液达到饱和。
5、溶解性是如何划分的?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不)溶
溶解度/g (20℃)
自学提纲:
1、什么叫溶解性?
2、溶解性受那些因素影响?
3、用什么来表示溶解性?
4、什么叫溶解度?
讨论补充记录




5、溶解性是如何划分的?
6、用那些方法表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先学生自学,后师生共同活动:
1、溶解性: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度
课题
溶解度
第二课时
课时
2课时
(总第课时)
科 任
教 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溶解度含义,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学会数据分析,加强识图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难点:解溶解度的含义。
板书
设计
课题二 溶解度(2)
1、什么叫溶解性?2、溶解性受那些因素影响?
3、用什么来表示溶解性?4、什么叫溶解度?
5、溶解性是如何划分的?
6、用那些方法表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教 学 反 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