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应考版)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应考版)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应考版)《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学媒体:是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用来传递和再现教育信息的现代化设备以及记录、储存信息的载体(软件)。

3.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及传播信息的工具。

4.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

5.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6、教育网站是指通过收集、加工、存储教育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库或者同时建立网上教育平台与信息获取及搜索等工具,通过互联网服务提供单位接入互联网或者教育电视台,向上网用户提供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的机构。

7、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8、教学模式P241: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的形式。

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9、教学进程结构P241:是指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结构方式,它是由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组合形成的,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第十章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②设计教学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学习;③进行学习评价,即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3、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内容和步骤?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如图所示,虚线框内表示的是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的四项具体设计内容(学习内容和水平的确定、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形成性练习的设计)。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版)学习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重要名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实验环境,让学 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 验操作。
虚拟实训
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践操 作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实 际操作技能。
虚拟场景教学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各 种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 场景中进行学习,提高学 习效果。
05
教育技术学实践应用
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
在线课程设计原则
04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
01
02
03
智能教学助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 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 和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个性化学习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 ,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 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路径。
智能评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 的作业、考试等进行智能 批改和评估,减轻教师负 担。
实验研究法
总结词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对象 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和反应,从而得出因果关系的研 究方法。
详细描述
实验研究法在教育技术学中常用于探究不同教育技术手 段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 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干预,然后对学习效果进行测量 和比较。实验研究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准确地控制实 验条件,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出较为准确 的因果关系。但实验研究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难 以完全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可能存在伦理和法律问题 等。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
建设高速互联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 室等硬件设施。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学生、教师、课程等管理信息系统,实 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课 件、视频等。
网络安全保障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 调整和再传递:通过将获得的反馈信息与预定的教学目的作比较,可以发现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以便调整教学信息、教学媒体和教学顺序,进行再次传递。如在课堂提问时发现问题,可即时进行调整;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问题,可进行集体补习和个别辅导;在远距离教学中发现问题,可以增发辅导资料,或在一定范围内组织面授辅导。
教学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实现的,而欲使上述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教学系统本身必须具备下述几个条件。
其一,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要求是高标准的,性能应该是优良的。在教学系统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而必须深刻地了解学生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和媒体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教师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差距,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三是要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和控制。总之,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应该精通专业、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具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传播技能。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它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本章介绍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相关理论:教育传播学,教育心理学,认识论,以及哲学观,主要介绍这些理论对教育技术学发展与应用的影响。
(三)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但为了研究方便起见,南国农、李运林将它分解为六个阶段(图2-3)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后答案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后答案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后答案目录第1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第2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第3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第4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想第5章教育系统设计教学目标第6章教学媒体开发和利用第7章以视听媒体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第8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与方法第9章以过程技术为基础的小组学习模式与方法第10章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第11章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内容简介本书是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严格按照教材的章目编排,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进行详解,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

此外还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并提供详解。

第1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一、单项选择题1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是由()提出的。

A.伯克B.戴尔C.斯金纳D.普莱西【解析】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戴尔提出的。

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

当学习过程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

2教育技术这一术语是在20世纪20~50年代从()的视听教育运动中演变而来的。

A.英国B.法国C.美国D.中国【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教育技术这一术语是在20世纪20~50年代从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中演变而来的。

教育技术这个术语要确定它最早在何时出现,究竟谁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从20世纪20~5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中演变而来的。

3经验之塔可分为三大类,按直观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

A.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B.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C.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抽象的经验D.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做的经验【解析】经验之塔的最底层是做的经验,中间是观察的经验,上端是抽象的经验。

第2-1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

第2-1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

二、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涉及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涉及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 件的系统阐述, 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 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 程,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是课程和教学 理论的基础。 理论的基础。 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教育技术学必须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纵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以及 正在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了坚实的基础。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Why Where 为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
推论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
向性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它认为 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播者的意图。 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播者的意图。 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显然 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 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 还对信息做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还对信息做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 为来实现的, 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 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 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1、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受到猛烈的冲击,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以至教育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育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传统民族性教育向现代国际化教育转变,由传统的课堂传授教育模式向网络化开放性教育模式转变。

而且对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大革新。

2、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因特网络技术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数字音像技术 3、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4、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对象 基本研究内容5、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技术发展年代 20世纪20年代 30-40年代 50-60年代 70-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初阶段 起步阶段 初级阶段 发展阶段 系统化阶段 数字化阶段 虚拟化阶段体现无声电影录音 电影电视 程序教学机录像 卫星 CAI多媒体 人工智能 因特网虚拟现实 虚拟社区6、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7、戴尔的“经验之塔”8、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①把它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 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到抽象;③教育教学不能至于具体经验,而要向首相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④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⑤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⑥过分看重直接经验方式的危险固然存在,但不会太大,如果教学太过于具体化,那就是没达到更普遍的充分的了解,但在今日这种危险只是理论的。

教育技术学复习要点

教育技术学复习要点

教育技术学复习要点
第一,教育技术学的概念:教育技术学是应用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以及其它相关技术,来帮助设计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过程、
辅助教学活动、研究教学成果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在现代教育创新实践
中探索电子、多媒体等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科。

第二,教育技术学的内容:教育技术学的内容包括教育技术概论、教
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评价等。

教育技术概论研究各种教
育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原理、特点;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计算机语言学、人机交互原理、多媒体设计理论等;教育技术应
用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原理,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技术评价研究教育技
术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

第三,教育技术学的作用:教育技术学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教学环境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节省教学时间
和教学成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教师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对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进行探讨。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工具来支持教学、促进学习的过程。

它既包括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又涵盖了使用各种教育技术和工具来改善教学效果的能力。

教育技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工具,教师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育技术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二、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基本理论的指导。

以下列举几个重要的教育技术理论:1.构建主义理论:主张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备多种智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和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信息加工理论:强调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三、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应用情景:1.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来呈现教学内容,如图表、图片、动画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网络教学:利用互联网和电子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网络论坛等教育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3.智能化教育:教师可以运用智能教育软件和智能设备来帮助学生学习,如智能作业批改系统、学习分析系统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二、教学软件与课件三、软件新思想——积件四、超文本、虚拟仿真及其他几个概念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自从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从而宣告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育应用时代以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曾有过三次大的演变: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CAI课件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意义建构的概念: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意义建构的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课件1、什么是课件: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的教学软件(课件)。

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

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

无论哪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

教育技术学5(何克抗)

教育技术学5(何克抗)

教育信息的本质、组成及其传播。
教育技术学
第 五 章
教 学 系 统 设 ●教学系统中的合作交流。 计

教 育 技 术 学
教学系统的资源管理及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教育技术学
第 五 章
教 学 系 统 设 计
教 展的主要因素 育 (一)系统方法 技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念主要来自 术 于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内涵和外延 的不断演变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 学
五、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
3. 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教育技术学
教 育 借用系统设计方法,教学系统可看做是一 技 教 个能够制造教学产品的“黑箱”,暂时不考虑 学 术 它内部的结构,把教学条件作为输入,在内部 系 学 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加工,然后把教学结 统
设 果作为其输出。因而,教学条件、教学方法、
教 育 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它只 技 是在教学理论、学习论指导下,运用 术 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 学
教学系统设计不同于教学论 ,教
教育技术学
第 五 以下介绍几种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的不同 章 认识,这些不同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系
三、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演变
教 学 系 统 设 计
统设计的发展脉络。
第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教学,我们可以把教 五 学过程看成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 章
促进交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
设 干扰并利用有效手段消除传播过程中的干扰, 计
教育技术学
第 五 章
教 学 系 统 设 计
教 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 育 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 技 层次: 1.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术 2.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学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1)定义①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包含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②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③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2)区别①范畴不同。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而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是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

②内涵不同。

教育技术和技术是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而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现象与规律的学科。

③历史背景不同。

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3)联系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这三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的运用。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技术发展,同时也扩大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和应用领域。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对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的看法①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它的理论部分包括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构架和原理等;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教师招聘教育技术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技术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技术基础知识
本文的目的是为即将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申请者提供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完整概述。

一、教育技术基础概述
教育技术指的是通过科技手段,创造出有助于教学的工具和资源,进行教学的技术方法。

它是现代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各种现代的技术手段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如在教学时使用PPT、视频、在线课堂、教育游戏等。

二、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
1.研究管理系统(LMS)
LMS 是研究管理系统的缩写,它是一种网上教育平台,可以为学生的在线研究提供支持,包括线上作业、测试、论文、资料、课程日历等。

2.计算机软件课程设计
计算机软件课程设计是教育计算机方面的基础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构成、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3.数据管理和分析
数据管理和分析是目前教育技术应用中的热门技术之一。

通过数据管理和分析,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进而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

4.智能教育系统
智能教育系统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系统可以利用机器研究等技术,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智能化辅助,提升学生的研究效率和质量。

在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数字媒体以及网页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结论
本文提供了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完整版概述,介绍了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课程设计、数据管理和分析,以及智能教育系统等方面的知识点。

希望这些知识对于即将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申请者有所帮助,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大纲·优选.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大纲·优选.

理论类课程大纲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一、课程概况所属专业: 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代码:开课学期: 1 学分: 2学时:34 核心课程: 是拟使用教材:黄荣怀.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国内(外)现有教材: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李思维.教育技术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李芒.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学习参考资料1. 专著教材类李艺.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2. 报纸期刊类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远程教育3. 网络资源类微信公众平台:教育技术微课堂(微信公众号:vclassroom)二、课程描述“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引领学生步入该领域、了解该专业的导入性课程。

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5个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目标“教育技术学导论”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特征,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其发展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上得到提高与改善。

到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①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

②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领域、学科研究方法等基本特征。

③了解本学科主要方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④能够设计本学科五个主要发展方向。

⑤提高自学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能力。

⑥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反思能力,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第八章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填空):操作练习,个别辅导,咨询方式,模拟演示,问题求解。
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系统的组成(填空):CAI系统的硬件,CAI系统的软件,课件
3.常见的课件类型(填空):框面型,生成型,数据库型,智能型
4.多媒体的概念(名词解释):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显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的代表人物(填空):斯金纳、布鲁纳、乔纳森
4.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的基本观点(简答):
①.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的获得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合和联想,而强化则是促进这种联结的重要手段。注重外部环境的作用,强调在刺激-反应过程中的强化的必要性。
4.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填空):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分类填空:知识 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ABCD编写法(简答):
ABCD编写法基本反映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强调用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
①对象A(Audience):及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学对象。
一般过程:
①前期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
②教学目标的阐明:ABCD编写法;内外结合编写法;三维目标的编写法。
③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顺序;教学活动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④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⑤方案编写与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表格式和记叙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方法 观察、调查、作业分析、测验 经常性测验、作业分析、日常观察 考试或考查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情况和不利因素 确定学习效果 评定学业成绩

第1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第1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传播过程模型
1). 哈罗德 拉斯维尔 (H. D. Lasswell)五W模式 布雷多克发展为七W模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Why Where
2).香农—韦弗模型 3).贝罗模型
四. 系统科学方法论
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1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一节 技术及其属性 一、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一切工具手段和方法技能的总和,不仅包括物化
形态的有形技术,而且包括智能形态的无形技术。 有形的物化技术是以一定的物质外形为基础的技术,指
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利用的技术装备。
无形的智能技术,是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的 形式作用于社会实践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人类对 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开发转化的结果。
一、 学习理论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视听教学理论 三、 传播理论 四、 系统科学
一、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刺激—反应 S—R 强化(奖赏)
行为目标
教学机器
可观测、可测量
程序教学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 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过程: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 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 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 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 程
第二节 教育技术概述
一、 教育技术的定义 (一)教育技术 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 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 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 和。 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 的(智能形态)两大类。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借鉴了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哲学、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法;教育学、教育⼼理学和教育传播学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物学、管理学、物理学、电⼦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技术和应⽤的基础。

但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还不⾜百年,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步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发展和完善。

这⾥只简明扼要地介绍⼀些与现代教育技术直接相关的理论,即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2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了解学习理论、视听教育理论、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

掌握⾏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学会⽤学习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传播理论指导今后的教学⼯作。

2.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

学习是⼀种⼗分复杂的⼼理活动,它涉及⼼理学中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感觉、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从⼼理学的⾓度来说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为或思维的⽐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理论是研究⼈类怎样学习的理论,旨在阐明学习如何发⽣、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程、如何才能进⾏有效的学习,并揭⽰学习过程依据⼼理、⽣理机制和规律⽽形成的理论,它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们从不同的⾓度进⾏研究,产⽣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流派,这些不同的理论各有特点、相互补充。

因此我们在应⽤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学习过程。

2.1.1 ⾏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为主义。

⾏为主义的代表⼈物是美国的斯⾦纳,他认为⾏为是⼈类⽣活的⼀个基本⽅⾯,并⼀直以⾏为作为⾃⼰的研究对象。

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创⽴了操作性条件作⽤学说和强化理论,并把它们应⽤于⼈类学习的研究。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2)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2)

Shouker第二步:插件安装
添加网摘

插件安装好了后,只要在感兴趣的内容 上单击右键-Shouker即可。
添加网摘
网摘管理
网摘预览
什么是 Tag (标签)?

西湖漫步
你 还能 对 Tag 做 什么? 删除、修改、搜 索、浏览、订阅
参阅
杭州
西湖漫步 西子湖畔
思考:网摘对于有效学习的作用
PPT秘笈


尽量用1种字体,最好不要超过3种 PPT的灵魂----“逻辑!” PPT的忌讳----“错别字等于苍蝇” 3色原则:“不要超过3种色系” 6字解码:“大化小,小化图”----提纲时, 用逻辑树尽量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小问题 用图表现。 12字箴言:“能用图,不用表;能用表,不用 字”

同伴评价

内容如何? 版面如何? 色彩如何? 图文配合如何? 表现如何?
Powepoint主要问题

图文排版 文字容量 颜色问题 内容表达 技术应用
演示型课件制作经验


插入声音文件应恰当 插入的图片应紧密围绕教学主题 设置的模板背景,插入的文字和图片的颜色要 适合于学生的认识 显示信息应避免无效的时间等待 利用漂亮模版,为自己的幻灯片增色; 多采用图例、 合理使用动态效果、 注意颜色搭配 中文黑体作为标题最醒目、英文??

设计成为教育技术的核心领域。
3.系统科学与教育传播的关系

教育传播现象及其活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它进行 研究不能采用孤立的方法,而要运用系统论思想。这样才 能找出它的客观规律并用以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表现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教育技术 的理论基础
李晓岩
主要内容
视听教学理论
学与教的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
1.3.1 视听教学理论
1946年美国教育家戴尔(Edgar Dale) 出版了《视听教学方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其中他将各 种视听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概括为一个“经 验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对 于视听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录音 广播 静态图像 电视电影 参观展览 野外旅行
抽 象 的 经 验 观 察 的 经 验 做 的 经 验
观摩示范 参与演戏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经验之塔”理论要点
(1)塔的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 忆;越往上越抽象,越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各种教学活动 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2)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3)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 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4)位于“塔”的中部层(5个层次)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 验,比顶部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1.3.2 学与教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 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对“学习”的解释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 然后作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 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基本观点
感觉登记器
认知主义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 特征,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 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能一味要求在短
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要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
组块理论: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学习较多的知 识,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基本观点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
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 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
主要代表
格式塔心理学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苛勒(W. Kohler)
(CHANNEL)
受传者
(RECEIVER)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处理源自味施拉姆/宣伟伯模式
经验范围 制成符码 信息 经验范围


目 还原符码 的 地
图1-7 施拉姆传播模式
3.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要素
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
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 媒体、通道、环境等。
传播的类型
植物的传播 传 播 动物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机器的传播 教育传播 网络传播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教育传播
是由教育者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
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的特点
教育传播过程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 自学传播:指没有专职教师当面传授的一种教育传 播方式。
个别传播:传播者与受传者单独面授知识和经验的 一种教育传播方式。
课堂传播:学生的学习主要依据课本和教师的语言 讲解,亦即是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符号进行。 远程传播:是非面对面的传播活动,例如函授、电 视教学、网络教学等等。
现实的发展水平
潜在的发展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
四、人本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要理解人的行为,要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提倡真正的学习应以“人的整体性”为核心,强
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学习的本质是
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 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 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 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 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 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 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
(反应)
正答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程序教学
积极反应原则 小步子原则 及时强化原则 自定步调原则 低错误率原则
二、认知主义理论
• 对“学习”的解释
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 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 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
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
加涅(R. M. Gagne)
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
限的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1916—200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信息加工模式
执行控制 环 境
期望系统
效应器
反应发生器
短时 记忆 长时 记忆
感受器
桑代克(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动物心 理实验的鼻祖;联结主 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斯金纳(B. F. Skinner)
(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 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上一步
错答
解释
提问
回答
确认 (强化)
(刺激) 下一步
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信息的存
储和提取。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 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 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其 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 构的方式而获得。
(1887--1967) 格式塔心理学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
托尔曼
布鲁纳(J. S. Brunner)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识 结构的过程 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 的学习 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 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和 教育家,认知心 理学的先驱。


中国: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
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
三、系统科学理论
“三论”概述
“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 系统论是一门跨学科的学说,它超然于具体学科之外,是 概括各学科普遍具有的基本规律性的理论。 • 信息论是一门研究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中一般规律的 学科。 • 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任 务是实现系统的稳定和有目的的行动。
三、系统科学理论
(二)“三论”对教育技术的意义
反馈原理 有序原理 整体原理
思考题
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对教育技术 应用有哪些借鉴作用?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对教育技术有哪些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谈谈你对各种不同流派学习理论的认识。 什么是教育传播?教育传播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教的结果不是毫无意义的就是可能是有害的。
主要代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
马斯洛
罗杰斯
意义学习
全神贯注: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 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 自动自发: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 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 内部的; 全面发展:学习是渗透性的,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 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自我评估: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 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 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华生(John B. 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创始人。
给我一打婴儿,只要他们身体健康、发育正常就行, 允许我对他们按照我的计划实行特殊培养。我保证对他们 决不刻意挑选,每个行业只随机抽取其中任意一个来训练。 我相信我一定能将他们培养成某个行业的专家,或医生, 或律师,或艺术家,或经理人才,甚至是乞丐和小偷,而 不管他们的天资如何,性情、气质怎样,能力和天赋是不 是有所不同,或者他们的祖先是属于何种人种。
缺陷: • 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
•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反馈 译码 信宿
贝罗传播模式
信源
(SOURCE)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容 文化 号 内 符 成分
信息
(MESSAGE) 结构 视 听 触 嗅
通道
有明确的目的性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受者的特定性
媒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性
教育传播模式
拉斯威尔“五W”传播模式 要素: • Who?(谁?)
• Say what?(说了什么?)
• In which channel?(从什么途径?) • To whom?(对谁?)
• 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
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 的行为变化;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 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