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夺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优秀课件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 (共16张PPT)

优秀课件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 (共16张PPT)

作者简介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 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 殷殷期望。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成就 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 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 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振奋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 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
意志 岁月 最终
枯萎,凋落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字孔明,卧龙先 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 家、军家。他最大的功绩 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 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 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 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 女,为后世楷模。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 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 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 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 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问题研究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 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 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 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 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课件(48张PPT)公开课获奖课件

《诫子书》课件(48张PPT)公开课获奖课件

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对本 次公开课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 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06 课件使用指南及 建议
适用对象及场景介绍
适用对象
本课件适用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 师及学生,特别是对于需要深入 了解《诫子书》的人群。
场景介绍
适用于课堂教学、公开课、研讨 会等场合,旨在通过多媒体手段 ,生动形象地展示《诫子书》的 背景、内容、意义及影响。
案例分析与思考
课件中提供了与《诫子书》相关的 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05 现场教学演示环 节
教师现场授课展示
引入课题
通过故事、案例或问题等方式 ,激发学生对《诫子书》的兴
趣和思考。
讲解背景
介绍作者诸葛亮及《诫子书》 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俭以养德,静以修 身
诸葛亮提倡节俭以培养品德,保持内心的宁静以修养身心 。
勤学励志,立志为 学
诸葛亮认为学习是成才的关键,鼓励子女勤奋学习,树立 远大的学术目标。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理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是国家治理、天下太平的基础 。
仁爱之心,推己及人
儒家倡导仁爱之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文字简洁明了
课件中的文字内容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方便学生快速把握关键信 息。
动画效果,增强互动性
自定义动画
课件中运用了多种自定义 动画效果,如文字飞入、 图表展开等,使得课件更 加生动有趣。
交互式练习
通过添加交互式练习题目 ,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参 与答题,提高课堂互动性 和学生参与度。
视频和音频素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诫子书
七年级上册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
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 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 谆谆教诲。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 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 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 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 《出师表》、《诫子书》等。
探究一:“诫子书”一词有什么含义。
告诫儿子的
一封家书。
探究二: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在修身、立志、
为人处世方面论述。
分析了学与静、 才与学、学与志 等方面的关系。
探究五: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学、才。
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 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 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 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 开始。
探究六:“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俭以养德”与 “静”有何关系?
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提出论点
治学正(静) 修身反(躁)
探究三: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 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

《诫子书》ppt课件

《诫子书》ppt课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 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 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 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 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静可以促进志向达成。(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可以促进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 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做笔记)
前提
内心宁静专一
立志 成才
外在节制欲望
静俭
保障 惜时
学习 基础
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 句子可以看出来?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素养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01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02
03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培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提升自己 的品德修养。
重点 难点
重点 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背景资料
诸葛亮的《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 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享年54 岁。北伐前的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北伐中, 54岁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词谆谆的《诫子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 (共2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 (共24张PPT)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阅读《巴蜀英才》P73《诫子书》,完成练习。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11、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021/10/292021/10/29October 29, 2021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1年10月2021/10/292021/10/292021/10/2910/29/2021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0/292021/10/29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 (共1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 (共19张PPT)

不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 明确志向,不安定宁静就没有办法达到 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须:必须 静: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广才:增长才干
学习必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增长才干 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 才干,没有坚: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 更不是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熟的、 和谐的、积极的心态。浮华尘世中充斥着太多 的欲望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 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躁的心灵斟一杯清香的淡 茶。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去走走,体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或 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干脆 静寞于窗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 舒…… 心灵宁静了,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淫:放纵 险:轻薄 慢:懈怠 治:修养 则:就 励:振奋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 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驰:疾行 遂:于是,就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一直随同岁月而消 失,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凋落,大多对 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悲伤地困 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 •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 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 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 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 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 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 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 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 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 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 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 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8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8张PPT)
迅速 逝去 意 志 消 失
最终
凋落,衰残。比喻 人年老志衰,没有 用处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大多对社会没有 任何贡献
穷困潦倒之人 住的陋室

怎么
质疑问难:结合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 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 )。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 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 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 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 和弟妹移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5)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 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 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 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诸葛亮(181 234),字 孔 明 , 号 卧龙, 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 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互相, 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 明 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益忠武侯,东晋 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 兴王。其散文代表 作有《 前出师表 》《 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 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 十二年(234) 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 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 慧化身。成 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均建有武侯 祠,杜甫曾 作《 蜀相 》盛赞诸葛亮。

人教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诫子书》课件

人教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诫子书》课件

任务三:解读家书之智慧 1.书信是传递情感的最好载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 作家书意万重”,除了告诫和劝勉,你还读出了诸葛亮 对儿子的什么情感?
齐读课本“预习”。 期望 2.诸葛亮期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 一个恰当的词来回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3.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怎么做,才能成为德 才兼备的君子?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结合原文探求君子之道。
书信都是有情物台上,你会选择读那一封信?“云中谁寄
锦书来”,老师推荐大家课后阅读 两本书,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触动 心灵的那一封信,站在属于你的舞 台上,做一个最棒的朗读者!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诸葛瞻读完父亲的信后,作何感想, 请代他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说一说,在成才的三个条件中,哪一 个对你最重要?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 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 先立志,之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 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读了诸葛亮这封家书,你也一定有许多的收获,试 着说一说。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 小志成小学成小才 无志不成学不成才
诸葛亮不仅是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同时 他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诸葛家族三代忠臣, 正是源于对良好家风的传承。
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慈父形象。
1.本文篇幅短小,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说理完备。 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16 诫子书
诸葛亮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 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 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广东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广东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流合污,希望能独善其身的愿望。
【点拨】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诸葛亮在告诫儿子要珍
惜光阴,努力奋斗,将来为社会所用。
返回
7. 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_劝__自__己__的__儿__子__要__勤__学__立__志__、__修__身__养__德__。______________
返回
8. [2024 惠州惠城区期末改编]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 具备哪几个条件?请结合本文说一说。 _____三__个___条__件__:__第__一__个__条__件__是__淡__泊__明__志__,__即__“__非__淡___泊__无__ _以__明__志__,__非___宁__静__无__以__致__远__”__“__非__学__无__以__广__才__,__非__志__无___以__ _成__学__”__;__第___二__个__条__件__是__静__心__学__习__,__即__“__夫__学__须__静__也__,___才__ _须__学__也__”__;___第__三__个__条__件__是__珍__惜__时__间__,__即__“__年__与__时__驰__,___意__ _与__日__去__,__遂___成__枯__落__,__多__不__接__世__,__悲__守__穷__庐__,__将__复__何__及__”___。
_以__节__俭__来__培__养__品__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
以致• 远• ( 达到远大目标 )。 _不__内__心__恬__淡__就__无__法__明__确__志__向__,__不__排__除__外__来__干__扰__就__无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返回
一、课内阅读
7. 解释加点的词。
(1)诫子书

(2)意与日去

(3)多不接世
••
( 告诫,劝勉 )
(
意志
)
( 对社会有贡献 )
返回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除杂念和干扰就 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返回
我选 __示__例__二__:__B__,理由是:__付__出__了___足__够__的___努__ _力__,__将___来__才__有__可__能__得__到__相__应__的__回__报__。__把__“__天__道___酬__勤__”__ _作__为__家__风__,__有__助__于__提__醒__家__族__里__的__人___勤__劳__、__努__力__。_______
(3)[扬家风] 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你帮 老师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长辈言传___示__例__:__身__教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__家__风_______
返回
匹夫不可夺志也

C. 年与时驰/ 学而时习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意与日去• /
去后乃至

【点拨】A. 行为操守/ 同行;B. 志向/ 志向;C. 时光/ 按 时;D. 丧失/ 离开。
返回
4.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静• 以修身 古义: __屏__除__杂__念__和__干__扰__,__宁__静__专__一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4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4张PPT)
• 接世:用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 有用。 •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所居住的陋室。 • 复:又 • 何及:怎么来得及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译文:
•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 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 献,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 住的陋室,(到那个时候才将 要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及!
• 课文朗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断句技巧
• Eg.君子、穷庐
• 2、找虚词 • 3、找修辞
诫子书
• 汉魏六朝诫子书:有“诫某书”、“家诫”等不同称谓。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十分看重对子侄后辈的培养教育,汉 魏六朝因门阀大族繁盛而尤为如此,故多含有叮嘱、规劝、 告诫等内容。
• 相关链接:又诫子书(诸葛亮) •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 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 书信别称:尺牍、尺素、雁书、鲤鱼、函、笺
诫子书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 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 南县)人,东汉末年时期 三国蜀汉丞相、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散文家、 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 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有《诸葛亮集》传世。
诫子书
诫:又作“戒”,告诫、劝 勉; 书:书信,这里指的是家书。
写作背景:诸葛亮为了蜀汉国 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 教育儿子,于是在五十四岁给 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这篇 治学修身的书信进行告诫。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PPT2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PPT25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诫子 书》课件 新人教版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 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 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 有成就?
第十四页,共23页。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 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 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第一页,共23页。
蜀相(杜甫(dù fǔ))
丞相祠堂(cítáng)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页,共23页。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nǎxiē)事迹吗?
第三页,共23页。
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 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 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 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jiànlì),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 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 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 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 “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 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共26张PPT)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共26张PPT)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这句话的核心是“静”,因为屏除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念和干扰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才能学业有成。
4
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 夫(fú) • 淡泊(dàn)(bó) • 淫(yín)慢 • 遂(suì) • 庐(lú)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15 诫子书
诸葛亮
1
•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 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作者简介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
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 师表》《诫子书》等。
3
——《长歌行》
写作背景
3.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10
译文:
不看轻(注重)世俗名利就 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 平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11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学习。 广才:增长才干。 志:立志。 成学:成就学业。
12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教学课件1新人教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教学课件1新人教版

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
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
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十七页,共25页。
爱迪生珍惜(zhēnxī)时间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
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
•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 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第十六页,共25页。
鲁迅珍惜时间(shíjiān)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chénggōng),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
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十页,共25页。
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wú yǐ)明志,非宁静无以(wú
yǐ)致这远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tā men)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 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 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振奋精神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过度 懈怠,懒惰
第五页,共25页。
意志 消失 于是(yúshì),就
年与时驰,(意yìz与h日ì) 去(xi,āo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s庐hī,) 将复何及!
第六页,共25页。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yòngyì)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