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始祖至入闽衍莆世系[1]
南湖郑氏族谱查询版露公部分
侯官入永泰,由永泰至莆田,时年四十六
贞元十三年丁丑五月初一日,加封太傅左 丞相,英国公,又恩赐,时年五十八。
唐德宗李适
贞元十三年 公元 797年 丁丑年
宪宗元和十二年丁酉八月十五日,又封公
与二弟为侯,升子中书舍人瑜为吏部左侍 郎。是年九月初十日到兴化军,十五日会
唐宪宗李纯
元和十二年 公元 817年 丁酉年
58 3 三世二房敖公 三世二房敖公 三世二房敖公 三世二房敖公 三世二房敖公
59 4 四世二房皋公 四世二房皋公 四世二房皋公 四世二房皋公 四世二房皋公
60 5 五世二房筠公 五世二房筠公 五世二房筠公 五世二房筠公 五世二房筠公
61 6 六世一房文泽公 六世一房文泽公 六世一房文泽公 六世一房文泽公 六世一房文泽公
郑露简历
注解
露公,入莆第一世,即五十六世。
露公,辿公三子,字恩叟,初名褒,又名 太府卿,官名。南朝梁武帝置,掌金帛
灌,行三。官太府卿。
财帑。陈沿置。北魏依南朝制度设置。
与同祖弟庄公、淑公,避乱自侯官迁徙永 泰,又自永泰迁莆田南湖山祖坟侧居之。 絃诵诗书,作篇章以训后学,人称为“南 湖三先生”。
侯官县,唐属福州长乐郡。唐永泰二年 (766)析侯官县西乡、尤溪县东乡置 永泰县,以年号永泰为县名。
湖祖坟侧居之。开莆倡学,首祀乡贤祠。夫人 人薛氏。合葬南山坐壬向丙 蔡氏。葬壶山宝胜里牛眠埔,坐申向寅,包砌 。子二:斁、敖。 双龟,号仙人脱履,有传另载。子三:珙、瑜 、球。
二世珙公,露长子,字子执,行一。官观察 三世斁(yì)公,瑜长子,行
使,后返福州故居
三,屯卫将军。夫人柯氏。
迁仙邑。
露公1-15世
66 11 十一世一房秬公 十一世二房稷公 十一世三房稙公 十一世三房稙公 十一世三房稙公
潮阳三大郑氏之一,金浦系始祖郑
潮阳三大郑氏之一,金浦系始祖郑潮阳三大郑氏之一,金浦系始祖郑昇公。
字号元举铁石所处时代南宋出生地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头村出生时间1128年去世时间1183年昇公—字元举,号铁石,朝奉大夫。
公出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头村,郑氏67世,系莆田唐太府卿露公第12代孙,神山系始祖徽公胞弟衍公长子虁公之子。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登己丑科进士,授秘书省修书郎官职,后封朝奉大夫;以仕返潮,卜居金浦,为郑氏金浦系始祖。
公生于宋建炎二年戊申(1128)正月初五日亥时,卒于宋淳熙八年辛丑(1181)七月廿二日,享寿五十四岁;娶莆田吕氏,诰封太夫人,号宜封,生于宋绍兴二年壬子(1132),卒于宋庆元二年丙辰(1196)二月十二日,享寿六十五岁。
公妈合葬双髻山,地名铁砧石,癸丁兼子午、丙子丙午分金,水出丙方,墓前青龙畔有土地神和二世祖叔国政郑公之墓和十七对旗杆夹古迹;碑文为“宋始祖,考铁石郑公,妣宜封吕氏墓”。
墓祭九月初九日。
四子:国诚、国泰、国显(无嗣)、国政(无嗣)。
郑昇公传略郑昇,字元举,号铁石,郑氏六十七世。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登己丑科进士,授秘书省修书郎官职,后封朝奉大夫。
公出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头村,系莆田唐太府卿露公第十二代孙,潮阳郑氏三系的金浦系始祖。
公生于南宋建炎二年戊申(1128)正月初五日亥时,卒于南宋淳熙八年辛丑(1181)七月廿二日,享寿五十四岁。
娶莆田吕氏,号宜封。
吕氏妈生于南宋绍兴二年壬子(1132),卒于南宋庆元二年丙辰(1196),享寿六十五岁。
生四子:长子国诚,次子国泰,三子国显,四子国政。
公妈卒后合葬于双髻山前铁砧石墓地,原墓祭清明日,后改为九月初九日。
公妈神主位原祀潮阳县城新街文光塔西北侧郑氏始祖祠“蔼肃堂”,现祀于潮阳区文光街道西门头亭脚路郑氏宗祠“孔安堂”,每年祭祀六节,即除夕、春节、元宵、春分、秋分、宗祠重光纪念日(八月初三)。
公妈生活在南宋国力衰弱,北方金兵入侵,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年代。
安溪姓氏志:郑
第一节源流一、溯源郑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后裔。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宣王幼弟姬友于棫林(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史称郑桓公。
周幽王时,桓公入朝任司徒,见幽王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坏人,王室矛盾日益激化,便听从太史伯的计策,把家室和财产安置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县东南)两诸侯国之间的一大片土地,但还未安顿好,郑桓公就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周幽王于骊山殉难。
其子郑武公继承遗志,帮助周平王东迁洛阳建立东周,因功被赏赐虢、郐之间的土地,建立新的郑国。
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以郑为姓。
郑氏以郑桓公为始祖,以荥阳等为郡望和堂号。
满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郑姓。
郑氏在当今汉族人口按姓氏排序中约居第2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分布很广,以闽、浙居多,两省的郑姓人口约占全国郑姓人口的22%。
二、入闽三国时,郑胄仕吴,为建安太守,后留居侯官县。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由于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南迁,郑氏就在当时自河南徙居入闽,成为最早入闽的姓氏之一。
《通志》载,西晋郑昭(郑氏四十世)荥阳人,永嘉之乱,避地入闽,居永泰,曾游莆田葬其祖。
故郑氏族谱以郑昭为入闽始祖。
《永春夹漈郑氏族谱》载:其始祖郑昭,字元质,晋年间由光州固始入闽,初居兴化(今莆田),后先迁漳州,二迁泉州,三迁德化,四迁南安十二都广信林,又因兄弟分家,五迁入永春夹漈。
唐代,河南郑氏主要有两次入闽。
一是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漳泉“蛮獠啸乱”时有郑氏将校随同前往。
对此,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称:“唐垂拱间(685~688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
”二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不少河南郑氏随其前来,子孙衍播闽粤。
南安《郑氏石井宗谱序》记述:“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处。
全国郑氏辈分用字各地分布
全国郑氏字辈大全2012年第一版说明:此全国郑氏字辈大全(2012年版)是由本人收集整理并刊录于河南新密《岳村郑氏大宗谱》(九修谱。
此支郑氏分布十余省区,约有十三万人之众)。
本人从1991年开始从事郑氏宗亲联谊工作,深感宗亲寻根问祖因字辈资料匮乏而遗憾。
从2002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后,方有机会广泛搜寻、记录各地宗亲字辈。
十年来,包括路边小商小贩在内,逢宗亲必问,查找线索;见族谱就抄,听闻哪里有郑氏族谱,尽量亲自前往或联络,据实抄录。
近年来通过补充、核实,历时近十年之久,始编全国第一本郑氏字辈大全。
因字辈关乎世系规范即祖孙之尊免,唯恐错录。
然地跨东西南北,时超千年之遥,有些内容又经易手转抄,实难保证字字准确,音同字异者有之,辈分不准者有之,断句不准者有之。
请所涉宗亲海涵。
据传,全国郑氏分支约有四千左右,此版虽谓之大全,实属虚名,意在引起各地宗亲重视,予以不断添续。
也好给各地宗亲寻根提供一个按图索骥的方便。
盼望名符其实的“全国郑氏字辈大全”早日问世。
本人1958年出生于郑州市,系岳村郑氏第21世、国世第95世。
做过工人、主任科员。
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曾从事律师工作多年。
又在人民日报社期刊从事采编工作多年。
主编河南新密《岳村郑氏大宗谱》(九修谱)。
现任“华夏郑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华郑氏发展简史》编辑部执行主任。
各地宗亲对此如有疑问,或有字辈补充请联系郑瑞琪2012年12月小记于郑州一(上)河南省(豫)新密岳村郑氏字辈:(带草堂,始祖郑成、郑德兄弟二人,后裔约有15万人之众,遍布包括港台在内的大部分省区,其中,居新密者约四万人。
)(3-6世缺字)7世起:天国胡会一(12世缺字)13世起:元守五六文。
以式来观化,可则在用中。
明新本格致,修齐乃治平。
38世起:自汝植焕基,锡法乐照城。
镇泽荣炎域,鉴淑权炳增。
(现有明字辈)新密岳村郑氏后裔主要分布地区有:新密市大部分乡镇,郑姓人口约4万有余。
新郑市龙湖镇郑老庄村、林锦店村、崔垌村郭店镇郭店村、冯庄村、河西刘村、陵岗村、大岗时村龙王乡刘庄村、庙前刘村郑州市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新村镇水泉村、和庄镇韩庄村、关庙郑村八千乡二郎庙村梨河镇南十里周庄村郑州市二七区侯砦乡杨垛村、三关庙村中原区陇西办事处石羊寺社区洛达庙村、郑湾村中原区须水镇须水村、梨园村管城区十八里河乡河西袁村、八郎砦村王垌村、小李庄村管城区南曹乡苏庄村席村经济技术开发区潮河办事处曹古寺村、单庄社区京航办事处大任楼村郑东新区二十里铺五洲小区2号院荥阳市城关湾子河、崔庙镇郑岗村、郑庄村、乔楼村中牟县三官庙镇郑家村巩义市西村乡西村登封市中岳区中岳村、西燕村、东张庄村、韩村唐庄乡郭庄村、程堂村、大冶镇王家庄村禹州市方山乡和沟村郭连镇黄台砦村岗孙村无梁镇祁王杨砦村、月湾村、浅井乡、朱阁镇、古城镇禹州市三官洞街长葛市和尚桥镇蒋庄村后河镇榆林村、石固镇合砦村、宗庄村、坡湖乡叶县廉村镇甘刘村许昌市小宫郑氏开封市准提街解放胡同尉氏县岗李乡郑庄村刘合集村鲁山县磙子营乡里沟村石岭村辛集乡小河李村、张店乡雷八石村尧山镇想马河村、霍庄村方城县清河乡郑大岗村、树河乡东坪村濮阳市台前县郑三里村新郑市郑氏字辈:(郑德后裔,郑德系新密岳村郑氏始祖郑成胞弟。
郑氏渊源
追远报本继往开来——郑氏概略郑氏渊源泱泱华夏神州,悠悠历史长河。
吾郑氏源远流长,乃轩辕黄帝之嫡裔。
郑氏出自姬姓。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建立西周。
公元前806年,西周第十一任君王周宣王姬静封弟姬友于京畿(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
姬友为郑国第一代国君。
周宣王宴驾,姬宫湦继位为幽王,封郑伯为周朝司徒,掌管教化,谥恒公。
公元前771年,由于幽王无道,不理朝政,贬申后、黜太子,申侯召来西夷犬戎伐王,周幽王被杀,西周亡,史称“犬戎之乱”。
在“犬戎之乱”中,桓公为保护周幽王战死于骊山。
郑桓公死后,子掘突继位,为郑武公,系东周开国功臣。
武公在周幽王死后,与卫武等拥立太子宜臼继位,为平王,并与晋文侯扶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郑武公乘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掉虢、郐二国,并相继把邬、蔽、补、舟、历、华、莘等十邑纳入郑国版图,史称“武公之略”。
郑武公执政二十七年,推行强国富民政策,为郑国四百多年江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公死后,子寤生继位,为郑庄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郑庄公治理郑国四十三年,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把弱小的郑国推向鼎盛,屹立于封建诸侯十二强国之中。
在春秋初年诸侯争霸中充当“小霸”,史称郑庄公“小霸天下”。
继武公之后,经三百多年的风雨春秋战国战乱,郑国逐渐走向衰落,因权力旁落,权臣干政,内讧外乱。
公元前375年即郑康公、周烈王元年,因郑国内讧至极,被韩国并吞。
郑国历四百三十一年,十四世,二十三君。
郑国被韩国并吞后,十四世祖幽公之子鲁公率族人东迁陈、宋国间避难。
鲁公缅怀先祖,追思故国,遂以国号郑为氏,改姬姓为郑姓。
故此,鲁公为郑姓立姓始祖,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被史尊称为一世祖。
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郑泰后裔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为“入闽始祖”。
梁陈时期,出了著名的“南湖三先生”:郑露、郑庄、郑淑,其子孙遍布于莆田、仙游、永泰等地,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郑氏名人相继,英才辈出。
关于荥阳郑氏北祖七房大房的历史
关于荥阳郑⽒北祖七房⼤房的历史综合史书和墓志的内容来分析,荥阳郑⽒各祖各房⽀的发展很不平衡。
尤其值得⼀提的是北祖郑晔⼀⽀,郑晔有七⼦:⽩驎、⼩⽩、叔夜、洞林、归藏、连⼭、幼驎(?-492,名羲),号七房郑⽒,后裔最蕃。
其中第⼆、四、六、七等房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荣耀异常,是当时荣阳郑⽒的代表和象征,其他⼏房的郑姓⼈也并没有销声匿迹,他们仍在顽强地发展着,只是地位有所下降罢了。
由于浙江乐清《象⼭郑⽒⼤宗谱》尊晚唐宰相郑畋为远祖,郑畋极可能是⼤房郑⽩驎的后裔,阮存序中⼜提到北宋末宰相郑居中、南宋宰相郑清之,因此这⾥就详细说⼀说荥阳郑⽒北祖七房第⼀房的有关情况:⼤房郑⽩驎,见于史书的⼆⼈,《魏书》记载“⽩驎孙道慓,随郡太守。
”《北史》⽆载,北朝以后更不见其⼦孙后代的信息,故《新唐书》记载“⼤房⽩驎后绝”。
其实不确!据清乾隆⼗六年刻本江苏《包⼭郑⽒宗谱》载:“隋之末有事中原,吾祖讳⽩麟者,徙于吴之包⼭”,“⽩麟南迁始有南郑。
(郑)浚之宋开禧(1205—1207)中迁吴之洞庭西甪⾥,郑⽒遂占籍于吴中包⼭,是包⼭郑⽒⼀世祖。
”“包⼭”,宋代称洞庭镇,得名于当时太湖中洞⼭和庭⼭两个⼩岛,后称西洞庭、洞庭西⼭,现简称为西⼭。
西⼭古称包⼭、林屋⼭、夫椒⼭,乃太湖东南部的⼀个岛屿,主峰缥缈峰,海拔三百三⼗六点六⽶,为太湖七⼗⼆峰之⾸,南北长⼗⼀公⾥,东西长⼗五公⾥,是中国内湖第⼀⼤岛。
郑⽒在隋代末年从北⽅南迁到太湖甪⾥定居,繁衍为西⼭⼤族,是西⼭第⼀个南渡名门望族。
郑浚之为南宋初丞相郑清之胞弟,官⾄秘书郎。
郑⽒在太湖甪⾥繁衍为西⼭⼤族,唐代就出过⾼官多名,有中书侍郎郑正、青州刺史郑庶、⼤理寺卿郑鄘、相国郑肃、宣州观察使郑回等,墓均在西⼭甪⾥东明⼭、黄泥宫、疃⾥郑公⼭等地的郑⽒墓地内。
郑⽒祖墓主要在甪⾥的东明⼭和黄泥宫、疃⾥的郑公⼭、慈⾥的花⼭,宗祠在甪⾥郑泾港东(承德堂,1995年被拆迁移⾄⽯公⼭海灯塔前),现均已废。
莆田主流姓氏大起底,看看你家的祖先是哪儿的?
莆田主流姓氏大起底,看看你家的祖先是哪儿的?陈姓氏渊源陈姓源于帝王后裔。
帝尧将两个女儿都嫁给舜帝,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瞬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世尊陈胡公为陈氏得姓始祖,他的子孙遂以陈为姓。
早在汉朝,莆田已经有陈姓先人居住,陈氏先人迁入莆田后居住在九华山(紫霄岩)。
其后,西晋永嘉七年(313),又有陈英之子陈玄弼,官盱胎太守,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避乱,居兴化。
唐武德二年(619),诏莆田置县,擢陈迈为首任县令,之后不同房支的陈氏陆续入莆,故民间有传“莆田自古十八陈”,可见派系复杂。
如居城关城隍庙前的“榄巷陈”,尊陈仁壁为派系祖;居城南木兰溪畔的“玉湖陈”,尊陈仁为为派系祖;居仙游县象坑、象塘、象面、象碑的“五象陈”,尊第一代开族公陈禧为派系祖;仙游“侯峰陈”尊第一代开族公陈齐为派系祖;居灵川东沙的“浮山陈”,尊陈煌为派系祖;居涵江的“寿山陈”,尊陈淬为派系祖。
郡望颍川门额题匾颖水流芳林姓氏渊源林姓来源有二支。
(1)出自比干之后。
殷末,纣王暴虐无道,少师比干,因规劝纣王改邪归正,被残忍剖心而死,当时他的夫人陈氏有孕,匿藏于河南卫辉的长林石室之中,生下儿子,名坚。
周武王灭商后,寻找忠良之后,以坚系森林中所生,遂赐姓林。
后世尊比干为林氏太始祖,尊林坚为受姓始祖;(2)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的庶子叫林开,其子孙也以林为姓。
东晋太宁三年(325),西晋黄门侍郎林颖次子林禄,奉旨入闽留守福州晋安,卒赠“晋安郡王”,莆田林姓是晋安郡王林禄的后裔。
林禄生七子:恭、晖、畅、期、雅、景、暹。
林景传九世,孙林茂,隋朝官任右丞,由晋安迁入莆田北螺(今西天尾镇林峰,旧称凤林),后世尊林茂为开莆始祖。
唐代,林茂五世孙林万宠,生三子:韬、披、昌。
林韬字茂复,唐玄宗天宝三年官任谏议大夫,迁礼部侍郎。
生子林尊,林尊生三子:松、栩、攒。
林攒,唐贞元年间官福唐县尉,事母至孝。
母亡故后亲葬母于钟潭后山,居墓侧守孝三年,有天降“甘露”之祥,事闻于朝。
郑氏族谱(二)
郑氏族谱(二)展开全文家谱郑姓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
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
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
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
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
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
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
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
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
求郑氏族谱序言范文求范文
求郑氏族谱序言范文求范文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
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
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
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
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
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
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
厥后王(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
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
建(见)炎人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
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
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
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
安溪姓氏志:郑
第一节源流一、溯源郑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后裔。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宣王幼弟姬友于棫林(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史称郑桓公。
周幽王时,桓公入朝任司徒,见幽王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坏人,王室矛盾日益激化,便听从太史伯的计策,把家室和财产安置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县东南)两诸侯国之间的一大片土地,但还未安顿好,郑桓公就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周幽王于骊山殉难。
其子郑武公继承遗志,帮助周平王东迁洛阳建立东周,因功被赏赐虢、郐之间的土地,建立新的郑国。
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以郑为姓。
郑氏以郑桓公为始祖,以荥阳等为郡望和堂号。
满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郑姓。
郑氏在当今汉族人口按姓氏排序中约居第2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分布很广,以闽、浙居多,两省的郑姓人口约占全国郑姓人口的22%。
二、入闽三国时,郑胄仕吴,为建安太守,后留居侯官县。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由于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南迁,郑氏就在当时自河南徙居入闽,成为最早入闽的姓氏之一。
《通志》载,西晋郑昭(郑氏四十世)荥阳人,永嘉之乱,避地入闽,居永泰,曾游莆田葬其祖。
故郑氏族谱以郑昭为入闽始祖。
《永春夹漈郑氏族谱》载:其始祖郑昭,字元质,晋年间由光州固始入闽,初居兴化(今莆田),后先迁漳州,二迁泉州,三迁德化,四迁南安十二都广信林,又因兄弟分家,五迁入永春夹漈。
唐代,河南郑氏主要有两次入闽。
一是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漳泉“蛮獠啸乱”时有郑氏将校随同前往。
对此,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称:“唐垂拱间(685~688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
”二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不少河南郑氏随其前来,子孙衍播闽粤。
南安《郑氏石井宗谱序》记述:“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处。
郑天挺、郑振铎家族世系
郑天挺、郑振铎家族世系郑善彰——郑惟润——郑道东——郑用桐字廷珪——郑宏泳字虞——郑允迪字叔忱号扆丹——郑天挺——郑克晟。
郑善彰——郑惟润(1723—1785)——郑道商-----郑用苍字元璧(1806—1864)——郑宏溥字景渊(1835——1869)——郑允屏字承晟(1859—1914)——郑庆咸(1881—1909)——郑振铎(1898—1958) ——郑尔康(1938—2012) 。
长乐首占郑氏(又称岱阳郑氏),迁于福湖,是长乐的旺族。
有字辈如下:以--子--孔--淑--德--汝--世--昌--大--崇--学--师--善--惟--道--用--宏--允--忠--克--守—于—相—友—光。
一门五进士岱阳郑氏义房传至十三世善彰,善彰有四个儿子,从长至幼分别取名必恭、必敬、必惠、必德。
最小的儿子必德(1723—1785)字惟润,号厚斋,为人与其名一样忠厚仁爱,他曾“让产诸兄”。
惟润生了五个儿子,依次为道东、道夏、道商、道玉、道植,五个进士就出自惟润这一门之后。
惟润长子道东,其长子郑廷珪(字用桐)中式道光甲午科举人,甲辰科进士。
是郑氏第三位进士。
郑廷珪的孙子郑叔忱在清光绪十六年中进士,这是郑氏第四位进士。
祖孙进士成为佳话。
惟润三子道商早逝,五子道植将自己的第三子郑元璧(用苍)过继给道商,郑元璧是道光庚子科进士,也是郑氏第二位进士。
惟润五子道植的长子郑元模中道光丁酉科举人,他的三个儿子都是读书出身,其中第三个儿子宏轩的两个儿子允展和允铿就是郑氏有名的“兄弟进士”。
下面详述其轶事。
郑元璧:三慈苦节的进士。
郑元璧(1806—1864)是首占村的第二位进士,也是我国著名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1898——1958)的高祖。
郑振铎的曾祖景渊字宏溥(1835—1869)是元璧的第三子,邑廪生,瓯宁县学训导,早逝。
曾祖母郭氏仲年字敏斋(1836—1877)是道光壬辰科翰林郭柏荫的长女。
姓氏历史学·郑国宗室分支姓氏始祖世糸表(之二)
姓氏历史学·郑国宗室分支姓氏始祖世糸表(之二)郑国宗室分支姓氏始祖世糸表(之二)广西兴业县黎开文编辑郑氏始祖郑鲁公世系黄帝74代后稷弃64代周武王25代郑桓公15代郑氏始祖 2代 3代 4代 5代 6代 7代郑鲁公—————郑璩———郑无悔—┬郑安平——郑徽┬郑绍——郑荣—【接下表】郑幽公姬己之子,袭封南里君封韩国新丨封关内侯封新丨袭封新筑君公元前375年丙午改封武阳君筑大夫丨大将军筑君丨改封关内侯郑国灭亡,封南里└郑仲平└郑袭君,始以国号为氏迁居荥阳县,司州河南郑一房始祖7代 8代 9代 10代 11代 12代郑荣——┬郑当时————┬郑韬———┬郑仲———┬郑房——郑季【任赵国相,接下表】曾仕项羽丨历任西汉鲁中尉丨任长沙太守丨任江都太守丨任西汉大中丨济南太守、汝南├郑康丨封太平侯丨大夫赵国相丨太守、江都相、└郑龄├郑吉└郑远丨大司农。
《前汉书├郑仕重丨》有传。
├四佚名└郑怀久└五佚名12代 13代 14代 15代 16代郑季——┬郑奇————┬郑积(枳)—┬郑宾———┬郑崇任赵国相丨任谏议郎、河└郑樨(稚) 丨任光禄大夫├郑膺 17代丨南太守,为郑任侍御史、丨朔方太守、└郑兴—郑众【接下表】丨州荥阳二房始西河太守丨御史中丞,任大中大夫,靖南将军。
丨祖丨迁居山东省东汉经学家,《后汉书》有传。
└郑沚丨高密县└郑宝17代 18代 19代 20代 21代郑众————郑安世——┬郑琳————郑熙———┬郑泰————【接下表】任大司农任车骑将军丨任车骑都尉任谏议大夫丨任尚书侍郎扬州刺史东汉经学家└郑亮太子詹事丨《后汉书》有传与父并称先郑└郑浑21代 22代郑泰┬郑澄 23代└郑袤—┬郑默 24代 25代 26代任三国时├郑质——————郑畴———┬郑庠—————┬郑平(浙江省郑氏始祖)魏国侍中丨任西晋太常侍卿任太子中书丨任晋朝车骑将军└郑昭——【接下表】封临缁侯晋丨中书侍郎临城令侍郎校尉丨东安太守。
郑氏家谱大全,郑姓人必看!
郑氏家谱大全,郑姓人必看!郑氏简介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
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
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郑氏来源•1、源自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2]2、源自姜姓。
出自姜太公之后。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
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
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2]3、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
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3]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4]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
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
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5、源于改姓而来: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6]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历代福建迁温州人口姓氏述略
历代福建迁温州人口姓氏述略作者:徐定水,浙江玉环县人,副研究员。
本文作于2002年2月。
温州早期人口经汉建元三年[前138]东欧王驺望率众内徙庐江郡和元封元年[前110]东越国除民再次内徙江淮间后,瓯地几成废墟,遗民甚少,其原始人口姓氏亦都衰落无闻。
此后温州人口,大多从祖国南北各地陆续徙来,其中以福建尤多。
福建与温州毗连,水陆相通,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历代闽民徙温络绎不绝。
唐代以前,谱碟散佚,记载多缺,闽民迁温难以稽考。
唐代以后,有关史志、谱碟等略有所载,可知其大概。
本文就所搜集材料,对唐代以来福建迁温人口姓氏略述如下。
一、唐代时期唐代三百年问,福建时有人口迁温,其中以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入闽,温州无战事,流迁来温尤多。
据有关史志、谱碟、墓志、殊卷等记载,唐代闽民迁入永嘉[包括原郡城今温州市鹿城区,下同]有:薛氏、胡氏、郑氏、邵氏、麻氏、王氏;迁入瑞安:陈氏、潘氏、黄氏、贾氏、朱氏;迁入乐清侯氏、翁氏;迁入平阳(包括今苍南,下同);陈氏、林氏、金氏、顾氏;迁入泰顺文成:周氏、林氏、陈氏。
各姓氏迁入情况大致如下:永嘉:(1)薛氏,先世薛令之,福州人。
唐中宗朝任左补阙,其孙怀仁迁居永嘉梯云坊[今鹿城区小南门,见嘉靖《温州府志·坛庙》薛补阉祠]。
至八世祖迁瑞安白门薛里,遂成大族[见民国《瑞安县志稿·氏族门》,下简称《瑞志稿》]。
(2)胡氏,其先胡仁七,于唐乾符六年避战乱,自闽迁居永嘉五潮,后遂成大族(永嘉《胡氏宗谱》)。
(3)郑氏,始迁祖郑镒,原居福州,唐乾符三年任永嘉刺史,后退隐不仕,筑室郡城八字桥双井巷。
至十三世祖郑有孚,迁居永嘉楠溪棠川(永嘉《郑氏宗谱》)。
(4)邵氏,始迁祖邵宏明,原居闽福清,于唐大中十年任温州别驾,卒于任。
后其子孙迁居永嘉场(今永强)和永嘉邵川(今邵园)等地(永嘉邵园《邵氏宗谱》)。
(5)麻氏,先世居闽长溪赤岸,唐时麻垣任温州刺史,挈家居郡城麻行。
北宋天禧间,有麻钟迁居永嘉麻埠,后子孙繁衍散居永嘉各地〔永嘉东岸《麻氏宗谱》)。
郑姓的来历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成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
姬友身后谥号为桓公。
所以史称郑桓公。
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束化,他目睹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祸交织,预感将要发生事变,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
郑桓公按照太史公的建议,把家眷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前后功灭虢、郐,成立新的郑国。
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家乘谱牒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一、郑姓流源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
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
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
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回顾历史,福建地处边远,文化落后,但自宋代起科甲功名数扶摇直上,紧追江浙,簮缨不绝,名宦众多,尤其明清而降,至近现代名人辈出,如宋朝陈襄、林安宅、王祖道、黄潜善、黄龟年、黄干、黄洽、许将、郑性之、郑侠、张元干、金履丰、金履祥……明朝林瀚三代五尚书、荣绣陈氏九条金带、张经、翁正春……清朝张享嘉、林云铭、林枝春、王仁堪、……现当代张元奇、严复、林森、黄乃裳、黄钟瑛、林祥谦、郑振铎、高士其、邓拓、邓叔群、邓昌黎、郑天挺、郑作新、张钰哲、陈怀凯、陈凯歌、黄英、唐仲璋、唐崇惕……细考这些名门望族,其祖先均确切记载随王审知兄弟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为了理清福建众多名门望族与光州固始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本文拟尽所知,将福建于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的情况给予汇总,以飨读者。
福建省人口至今已逾3400万,掀开数以万计的福建各姓氏族谱,可发现大部分姓氏源于中原,称为河南光州固始者颇多,但所占比例却不及百分之二十。
回首史学记载,南宋莆田人方大琮曾指称:“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
后世承袭其说,世(纪)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 1;同为莆田人的著名史学家郑樵也有“今闽人称祖者,皆光州固始。
实由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
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
后绪与宗权有隙,遂拔二州之众入闽。
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
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
其实谬滥云。
” 2 。
现当代史学界如朱维干、陈支平、林国平等教授皆缘此说。
其实,由现存各姓氏谱牒细研,除去不同时代入闽的诸多姓氏外,许多当代研究者多注意于随陈(政、元光父子)、随王(绪及潮、审知兄弟)各有多少姓氏。
事实上,当年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移民中,有的姓氏蕃衍播迁,有的无后代早已消亡,有的再迁徙异地,千余年能瓜瓞绵延而有幸存于闽者实属有限,研究这些一息尚存者及与迁台、徙国有关系者方有现实意义。
入闽王氏源流初考
入闽王氏源流初考入闽王氏源流初考前言:拙作录入了自三国至清未的50多支迁入福建的王氏支派,望能对王氏宗亲追根溯源、寻祖联谊,提供绵薄之力;文中掛一漏万,错误难免,恳请宗贤多多指正。
中华王氏始祖太子晋目录一、三国(公元220~265年)--王氏入闽第一人王蕃二、东晋(公元317~420年):(一)、王氏入闽定居第一人王彬。
(二)、王玄甫、邓伯元等居南霍修真之士。
三、齐朝(479~501年)-----入闽的王增、王霸父子四、南北朝时期(420~580年)---王坛自中原渡江入闽五、隋朝时期(581~618年):(一)、王国庆史称“南安豪族”。
(二)、河南固始入漳州的“青阳衍派”。
六、唐朝时期(618~907年):(一)、福安溪柄楼下琅琊“江左世系”王羲之后裔。
(二)、唐隨陈政、陈元光入闽王氏:1、王华、王一忠、王佑甫等三军校。
2、龙海市隆教流会王姓。
3、南靖县水美始祖肃斋支派。
4、漳浦县海澄青洋社王弥寿支派。
5、龙海市青阳裔孙王风岐支派。
(三)、霞浦县王务琨支派。
1、霞浦县赛江始迁祖正五公支派。
2、霞浦长春镇王务琨公从弟蔵公支派。
3、福鼎西园王务琨三世孙不奢公支派。
(四)、宁化安远王氏王仁庆公支系。
(五)、唐代福建闽南王氏居民。
七、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一)、王潮、审邽、审知、彥英、彥复、王想开闽支系。
(二)、仙游县奎山逢公支派:1、仙游奎山王氏始迁祖居公支派。
2、莆田壶山王氏始迁祖楷公支派。
3、长泰县王壶山支派。
4、安溪高坑、白泉开基祖永惠公支派。
5、龙溪县樟山王思忠支派。
(三)、莆田帽峰王氏始迁祖王嫡麟支系。
(四)、宁化安远王坊王起凤支派。
八、北宋(960~1127年):(一)、宁化“三槐王”有纪、有立兄弟支派。
三槐堂四世祖王旦公像(戏文中包拯老师王延龄)(二)、明溪县明溪王君瑞支派。
(三)、鼓东庆城路闽王祠旁支派。
(四)、山西太原郡入沙县徐墩村支派。
(五)、浙江杭州金溪县迁居邵武王万一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