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城市建设相关内容评价与感想范文
城市建设一直以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关系着城市的形象、人
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城市建设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城市
规划、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居住环境等诸多方面。在过
去的几年里,我国各地对城市建设进行了大力改善和提升,取得了显
著的成就。本文将结合自身经验和观察,评价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
并共享一些个人的感想。
一、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
未来的格局。在我所在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的道路交通更加顺畅,城市绿化得
到了大力加强,城市功能区划清晰,使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加美观和宜居。
二、交通建设
交通建设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日常出行直接相关。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我们的城市做得比较出色。城市道路宽阔,交通指示系统完善,公共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快捷,这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率和生活质量。
三、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每个城市居民的生存
环境和健康。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城市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加大
环境治理和推进生态建设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的空气质量
有所改善,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逐渐扩大,城市垃圾处理也更加规范
和科学。
四、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涉及到居民的生活便
利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在公共设施方面,我们的城市也在不断提升。
各类文化娱乐设施逐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也得到了提高,居民生活
更加便利和舒适。
五、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它是城市建设的重点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姓名:学号:13131008 班级:城规A班在学习《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之后,对建筑的了解也慢慢的加多,也有较大的兴趣想要更加深入的认识建筑的内容。因为是城规专业的缘故,所以在对建筑的认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会跟城市联系起来。最后,我选择了《城市建筑学》这本书来读,想要对城市建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之前,我是看过了书的简介,和作者的简历,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与我们学习的专业联系也很紧密。
《城市建筑学》这本书是作者阿尔多·罗西在1966年发表。这本书在当代建筑理论界引起过巨大反响。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城市建筑学》是建筑和城市理论相结合的一部重要著作,深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在书的前言中得知作者的成就如此多,于是,我也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本书将为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提供许多启发和教益,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发等专业很实用和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所以我更加确定了,我选读的这本书将会让我受益良多,更加适合我的专业需要。
《城市建筑学》这本书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由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
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在正文中,罗西有很多句子是在说城市是具有很多建筑才有的特征的,比如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人的构筑物”、是“一个艺术品”,是“一个整体”、是“由几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一个建造的过程”、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积累人的痕迹和记忆的”,等等。罗西在很多地方都给人感觉是想好好阐述一下这些城市具有的“建筑性”的。所以,我想建筑的集合就是城市吧,即使现在有在上城市原理这门课程,但是对城市的概念还是很模糊,到底怎样建筑集合拆能称作建筑?不过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好像觉得城市的定义有那么的了解了一些。城市必须被理解为建筑,不仅是所有建筑物的总合,而且是一个历时的建造。我们在研究中描述城市的形式,其形式由一切实存的社会事实和经验所规定,建筑又是形式的具体显现。
规划师零碎小笔记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
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功能和理性角度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线形城市理论索里亚·玛塔——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即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
注册城市规划师原理笔记
注册规划师复笔记
原理(一)
一、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三种方式。
3、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城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
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
6、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节约
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7、1957,XXX,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8、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25个副省级市,2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
9、中型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引“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大城市是基地
10、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因素:制造业地位下降、经济呈服务化
11、城乡经济联系:(有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
城乡物质联系:(是公路网、水网、铁路网、生态相互联系。)
城乡服务联系:(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交通服务)
城市建设心得体会
城市建设心得体会
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过程,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我多年的工作中,我有了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城市建设需要有全面的规划。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些建筑物的建设,还涉及到人口、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一个好的城市建设方案应该是全面的,能够从整体上规划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做到因地制宜,使城市发展更加有序和协调。
其次,城市建设需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城市的空间布局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城市空间布局方案时,我们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次,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支撑,它涉及到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各个方面。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注重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只有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城市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和容纳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
此外,城市建设还需要注重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注重打造具有特色和创意的建筑物,提高城市的建筑品质。同时,还要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
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偏见:认为教材都是编写得极差的。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这恐怕是人类(私自揣测)的一种逆反心理吧。在上课期间,去图书馆查找过外建史的其他书,有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外国建筑史》感觉也还不错。其他的一堆带彩图,五颜六色的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不错。
这本书老师大概讲了一半,到文艺复兴就期末了。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于是,考完试自己又接着看,后面的感兴趣的着重看了一遍,整个算是把书完整过了一下。
如果再多有一周时间让蒋老师把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这些讲一下自然是最好的。再往后感觉都没有这么历史特征明显的时期了。整个后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三步退两步。历史稍有进步,马上又会出现对古代某一种风格的强烈崇拜,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复,追求毫无疑义的浮夸的装饰,而脱离了建筑的本质:空间。
我想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一定要记住哪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是为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镜,让我们知道一个建筑风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为什么。唯此,我们才不至于在设计中丧失了方向,重蹈历史的覆辙。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2
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有了后人的虚心学习我们的古代建筑文化才不会在发展的社会中慢慢让遗忘,我国现在仅存的几本书,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书中保存的是先辈们的苦心孤诣,需要我们年轻人不忘历史眼看未来地去创造更实用美观的建筑。
城市建筑的艺术形态与审美
城市建筑的艺术形态与审美
摘要:通过对城市建设的研究,我们用审美的观点重新审视城市建筑的艺术气息。本文主要从城市艺术逐步兴起、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几方面入手,来探讨城市建筑的艺术形态与审美。
关键词:城市建筑;特征;审美
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永远离不开建筑。人类产品不是物质的,就是精神的,城市建筑则兼备了这样的“双重”意义。美轮美奂的建筑堪称是艺术精品,其审美价值也是绝对值得予以肯定的。如果把城市中的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整体环境艺术无疑就是一首优美的交响曲。因此,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建筑的艺术审美便成了建设者们追求的出发点和起跑线。
一、城市艺术逐步兴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素质和审美水平明显提高。在现今的建筑中,已经不像以往一样追求建筑生产,而更加倾向于消费者的审美接受了;已经不像以往一样追求建筑的物质功能,而更加倾向于其精神功能;已经不像以往一样追求建筑的技术文明,而更加强调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这是一种新的潮流,也是今后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种潮流最明显的展现是在城市建筑形态中,它是今天建筑活动对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反映,包含了要求在物质方面富含更多的情感,具有审美价值。我们所看见的城市鸟瞰图是所有建筑物的集合,建筑物的形态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个具体的展现形式。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追求建筑形态和艺术两方面相互融合,同时还要探究如何在建筑形态中体现公共艺术的寓意、文化、审美,进而使我们大家对于城市的建筑形态产生印象深刻的感想和体验。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范文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范文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整理的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1
城市建筑包含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表明城市是一个巨型的人造物体,一种庞大而复杂且历时增长的工程和建筑作品;另一方面,它指城市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即城市建筑体,其特征和城市本身一样,是由它们自身的历史和历史来决定的。
罗西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几种基本类型,而建筑的形式语言也可以简约到几个简单、最典型的集合元素。这些基本类型和典型元素存在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城市建筑中,传统的城市建筑潜藏着一些历史积淀形成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着这个城市所有建筑的形式特征。
对于罗西来说,类型研究的一个关键就是去解释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建筑应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城市是历史的场所,人们记忆中、历史性的以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习俗的集体的表征,他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
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在他的类型学世
界里,城市被当作元素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生的根本。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类,一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形式。城市构成了建筑存在的场所,而建筑则构成了城市的片断。
城市建筑体
城市建筑体概括了城市形式。罗西认为,城市建筑体包含两个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表明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造物体,一种庞大而复杂且历时增长的工程和建筑作品;另一方面,它指城市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即城市的建筑,其特征和城市本身一样,是由他们自身的历史和形式来决定的。在这两种意义中,虽然建筑只能反映复杂和庞大的实体或结构的某一方面,但作为这种实体或结构的基础,建筑却构成了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城市建设学习心得(精选7篇)
城市建设学习心得(精选7篇)
城市建设学习心得篇1
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而作为国企负责人,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工作中秉承井冈山精神,培养自身战略思维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自身持之以恒的学习和锻炼,也需要各级组织的培养和教育。
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兼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次实地考察带给我的体会无疑是极其深刻的。1920xx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经过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走进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址以及著名的战斗遗址,在红米饭里咀嚼历史,在南瓜汤里回味斗争,亲身体悟着那段艰苦生活中的达观,反复感受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豪情,书本记载的历史和亲历的现实场景擦出了火花,耳熟能详的政治话语显得无比鲜活、分外有力。而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份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井冈山精神:“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创新气概;“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优良作风;“为主义而牺牲”的奉献精神;“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观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
1、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是培养战略思维和驾驭全局能力的重要基础。井冈山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同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开创井冈山根据地的创新精神结合在一起,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融入到中国实际中,我们认识到学习往往仅解决认识方面的问题,书本知识转化成能力还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并将之转化为驾驭全局的能力。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此书既有文采,作者谭元亨老师博采众长,所学甚广,对建筑美学之见地独到,可当成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就像作者所说,该书注重一时的思想火花而非系统性。为考博之故,能无意间阅得此书,也算是一件幸事. 阅读建筑,可以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我们敬重德国的庄严肃穆,欣赏法国的罗曼蒂克,喜欢意大利人的自由不羁。这是他们民族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建筑的个性。
西方的古典建筑重视对垂线的运用,典型的是哥特式建筑,其尖顶,是在向天际线表示亲近,也就是向上帝表示亲近,垂线条给人以上升的感觉。而在东方,平行线有着它独特的建筑语境。同西方建筑的“个体”不一样,中国讲究建筑的群体化,著名建筑与伴生建筑联系在一起,作为群体,平行线是不可少的,它所呈现的张力真是群体结合所需要的。这不仅与群体有关,还与中国人的伦理观有关,平行线之横,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沉重的屋顶给人以皇权的压力。
如今解构主义盛行,意义消解了,平面失去了,所谓理想主义人道主义敬业精神都不存在了,剩下只是“图像”,这是很可悲的,被视为只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技术,却成了创造的艺术,高技派就这么闯进艺术殿堂,他手段(技术)当成了目的(艺术),玩技巧和结构,对外在形式表现之刻意,一致与建筑中的实用性毫不相干,只是为“图像”而出彩。
中国的古典园林仅仅是表面的无序,骨子里充满了老庄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隐藏的和谐。这是西方的结构主义所不能理解的。森严的宫阙体现的是儒家的正统观念,园林构筑则是道家的玄想所寓。如今,由于急功近利,相同的房屋建筑比比皆是,不少楼盘一味得模仿样式建筑,千篇一律,与当地人文传统不合,就是一种矫情了。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曾总结城市建设全部原则的名言:一座城市应建设得能够给它的市民以安全感和幸福感。这可以是城市建设的最高标准了,安全感和幸福感是数千年来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的东西,当然,今天的我们依然在寻求的路上。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曾以为在我们理性的圆规直尺下城市已然是卫生的,安全的,美丽的,但那只是城市的,并非人心的。历史活到今天,蓦然回首才发现似乎我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并没有因社会的进步增长多少。骄傲的今人不得不开始寻找答案。
一艺术与城市规划
好的书确实能带给人触动与反思,当然这是我读第二遍时的体会。
最大的触动是在城市建设的世界里,我看到了艺术。
整本书的重点就是如何让艺术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让城市更安全,更幸福。艺术应当融入设计,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观念里只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等等,至于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这是我不曾想过的。固有思维里,城市就是一台精密复杂的机器,错综的水电布管,复杂的交通体系,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有序的社会秩序,这都是必须科学理性来构筑,严谨工程技术的玩意,艺术只是服务于建筑的浮雕,窗花,街道店面,陈列展示,广场的花圃,公园的树冠等,我的观念里艺术只是感性的视觉的美,看完书,才深刻感受原来艺术也可以是如此理性,原来城市美的出现是因为存有艺术的基因,明白『在城市布局中,艺术具有正统而及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每日每时影响广大人民大众的艺术,而不像剧院和音乐厅仅限为一部分市民的服务。P78』『艺术的价值是内在原则外在的反映的结果,而不是表面现象。
城市建设心得体会
城市建设心得体会
引言
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涉及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
保护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我的个人角度出发,总结并分享一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它决定着城市的面貌和发展方向。在进行城
市规划时,我发现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1. 系统思考
在规划城市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关注当
前的需求和问题,还要考虑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需求。
2. 充分调研
在开始城市规划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工作,了解城市的地理、历史、资
源等方面的情况。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3. 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要合理布局各种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同时要考虑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布局,以便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便利。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居
民的生活质量。以下是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体会:
1.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为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品质和效率,我们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在交通建设中,可以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流量管理的效率。
2. 做好规划和设计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包括土地利用规划、道路设计、给水排水设计等。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才能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和高效运营。
3. 关注环境保护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注重环境保护。比如,在建设道路时,要避免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可以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
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
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城市设计读后感
城市设计读后感
近年来,城市设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对城市设计的了解和思考中,我意识到了城市设计对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和道路的规划,它还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创造一个舒适、便利和和谐的居住环境。比如,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功能齐全的城市设施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如健身、休闲、教育等;优美的公共空间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互动交流。
我觉得,城市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市不应该只是一个机械的建筑物和交通网络的集合,而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和灵魂的社区。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和社会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城市才能真正符合人们的期望,让他们感到归属感和满足感。
此外,城市设计还应注重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城市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建设生态友好的社区,推广低碳出行方式,都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
总的来说,城市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和社会责任。好的城市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竞
争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城市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打造出更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美好生活。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读书笔记
文化生态与文化多样性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 象的一门学科。既涉及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又关系到环境,故成为两者的结合点, 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存与文化环境的调适与内在联系。
文化传统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人类实践活动有关的各 种生活方式,它产生于文化的继承性与变异性相统一的特性中,即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在前 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批注 [h3]: 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发展的 性格特征,其对历史建筑、历史地段、 历史景观等历史文化需进行合理的 保护。同时包含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 化景观。
二、水——城市的生命与灵魂 三、城市形态和空间特色的保护 四、历史地段和历史保护区 五、城市天际线的保护 六、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塑造
第三章 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 一、 城市设计与历史保护的关系 二、 城市性状态的认识和保护 三、 历史保护的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既有自然环境、又有人工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
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复杂、开放的巨大系统,是一个人类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形成后,人类的活动仍然主导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前景有两个:一
是保持良好循环(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二是走向恶性循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城市建筑学》读书报告
四
具有乡土特色结构形态的建筑
在所谓“另类”的建筑形态表现中,具有乡土特色结构形态的建筑则更加 鲜明地表达了尊重文化传统的倾向。很多著名的建筑师的最新作品都开始关注 地域建筑形态特色的问题。
新的审美取向伴随着现代建筑的主流丰富着我们的视野,并由此将建
筑中用户的生理与心理使用要求和自然界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像 空气、 太阳、 土壤、生物、气候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从而酝酿出新的整体解决方案。建筑师们在建筑形态创造领域所
图形选择的局限性
从罗西早期的绘画中可 以发现他一生都使用的形式 , 如茶壶、玩具模型, 三角形 物件、柱廓等等。他把这些 类型的形式看成永恒的建筑 形体。
”单一的形式, 重复的构 图与主题, 缺少人文因素和 细部刻化的刻板图式语言 令建筑沉闷和冷寂。因此有 人说, 罗西的理论是“光辉 的”而作品却不感人。
类型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加拉拉特西公寓
像他在《城市建筑学》中所坚持的那样, 罗西认为建筑必须反映它所在城市的传统。 因而在这座位于米兰郊区的低造价住宅的设 计中他采用了米兰传统的开敞走廓
作内部联系街道。底层窗间墙和列柱
在阳光照射下产生戏剧性的阴影和强烈的浮 雕感,具有震慑人心的效果。柱廓的原型来自 罗西对意大利城市建筑的研究。由于它与当 地人们的城市生活经验相联系,因而启发了人 们对传统的米兰公寓的联想。 二是把外廓作为一个内容的“街道” 来构想。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米兰传 统建筑重要要素及内在图式的研究,运用现代 建筑所表现出的简化、抽象的几何形体,赋予 加拉拉特西公寓深刻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
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
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西特认为:如果我们能得到一些建筑物间的开敞空间,步行者就会从漫长的隧道式的街道中得到解脱,小的开敞广场就能使朝向他们的建筑物与之产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室外空间就能提供改善了的外观,以及为生活和工作在建筑物中的占有者提供阳光和空气。
三、文章核心内容
本书作者在研究中世纪广场和城市平面的基础上找寻它们美的因素,然后总结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被人理解后,就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一)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
在中世纪,重要的建筑物往往集中于一个地方并有喷泉、纪念物和雕塑的装饰。这一形象能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并能在内心深处得到共鸣。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广场都有适当的比例,装饰广场的雕塑等与广场的比例是在一个体系内的,两者相辅相成,整合出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宜人空间,吸引的大量市民的参与。而当时西特所生活的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各个重要的建筑松散地布置着,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缺乏联系,公共广场也游离于这一整体之外,充其量只是一些停靠机动车的地方,不再有人的参与,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广场已经‘死去’。”此外、广场的比例也
失真了,装饰它的雕塑的尺度与之不匹配。
作者举了个例子——关于大卫像的位置,通过对比其前后的位置,说明当时在公共空间的有多么的糟糕。大卫像在原先的凡奇欧宫(Palazzo Vocchio )显得非常经典,主体与相对平淡的背景形成对比,并且便于与真人尺度相比较,巨大的雕像似乎变得更宏伟而超过了它的实际尺寸。但自从移至一个研究院玻璃圆顶的大厅中,其周围是一些复制的雕像、照片等,这时它成了一个研究的模型和历史学家及批评家探讨的课题,它的艺术价值荡然无存。
当然,作者也并非建议完全模仿中世纪城市,毕竟时代是发展的。他更多的是认为:考察祖先作品的深层特点,批判地运用到当时的城市建设中。
(二)中心宽敞的公共广场
作者研究古代人布置喷泉和纪念物的方式,并探讨
他们为何总是能够对手头的条件运用自如是大有裨益
的。
在古罗马甚至中世纪,纪念物和喷泉不会布置在交
通频繁的位置,而往往偏于广场的一侧。这些布局给人
于美的享受。他举了一个相似的例子——儿童堆雪人,
通过类比说明这些雕像是在广场上“生长”出来的。假
设雪覆盖了一个城市广场,踩出的雪路是街道,那么雪
人就是广场上的纪念物,雪人和雪路在空间上有着一定
的距离。正是在这些相似的避开交通的位置上,古代社
会建立了他们的喷泉和纪念物。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
广场铺地会变,但喷泉的位置始终不变。
对于每座城市和每个广场的纪念物坐落的位置不
同,作者认为“是因为在各自的情况下,街道通往广场
的方式不同,交通流向不同,因而留下了一些其它的点
空着。简言之,公共广场的历史发展依地方而变化。”
此外,作者认为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
物。这些建筑布置在中等大小的公共广场侧边,有利
于建筑它们更好地被使用并能从一个适当的距离上
被欣赏。
西特所处的时代,纪念物、喷泉和教堂等大多布置在基地中心,这样不仅造成浪费(如教堂四个立面 都有昂贵的装饰物),而且造成人们生活的不便,“试想,一座城门不是让我们从它下面通过,而是让我们围绕它散步,的确是件‘美妙’的事情! ”
(三)公共广场的封闭特征
从古罗马、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公共广场具有围合、封闭的特征。它们的做法通常“是广场的每个角落只有一条道路进入广场,如果有第二条道路必须与第一条路成直角进入广场,它就被设计成终止于距广场一段距离之外,以避开来自广场的视线。”然而,西特生活的年代广场已不再封闭,它可以为任何一块由四条道路围绕形成的空地,而与其周围的建筑毫无关系,广场的连续感已消失。
(四)公共广场的形式与大小
作者把公共广场分为深远型和宽阔型两类,然而这种分法是相对的,主要依据看者的位置和他所观看的方向。因此,依据观看者相对于建筑物的位置在广场的主要一侧还是次要一侧,一个广场可能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但是一般说来,一个广场形式的特征取决于一座特别重要的建筑物。高耸的教堂配深远型的广场较好;而市政厅的广场
图1 喷泉(b )位于广场一侧 图2 教堂靠其它建筑布置于广场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