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
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
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
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
(三)地位
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
“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
二、历史背景
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
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
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
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西特认为:如果我们能得到一些建筑物间的开敞空间,步行者就会从漫长的隧道式的街道中得到解脱,小的开敞广场就能使朝向他们的建筑物与之产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室外空间就能提供改善了的外观,以及为生活和工作在建筑物中的占有者提供阳光和空气。
三、文章核心内容
本书作者在研究中世纪广场和城市平面的基础上找寻它们美的因素,然后总结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被人理解后,就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一)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
在中世纪,重要的建筑物往往集中于一个地方并有喷泉、纪念物和雕塑的装饰。
这一形象能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并能在内心深处得到共鸣。
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个广场都有适当的比例,装饰广场的雕塑等与广场的比例是在一个体系内的,两者相辅相成,整合出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宜人空间,吸引的大量市民的参与。
而当时西特所生活的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
各个重要的建筑松散地布置着,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缺乏联系,公共广场也游离于这一整体之外,充其量只是一些停靠机动车的地方,不再有人的参与,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广场已经‘死去’。
”此外、广场的比例也
失真了,装饰它的雕塑的尺度与之不匹配。
作者举了个例子——关于大卫像的位置,通过对比其前后的位置,说明当时在公共空间的有多么的糟糕。
大卫像在原先的凡奇欧宫(Palazzo Vocchio )显得非常经典,主体与相对平淡的背景形成对比,并且便于与真人尺度相比较,巨大的雕像似乎变得更宏伟而超过了它的实际尺寸。
但自从移至一个研究院玻璃圆顶的大厅中,其周围是一些复制的雕像、照片等,这时它成了一个研究的模型和历史学家及批评家探讨的课题,它的艺术价值荡然无存。
当然,作者也并非建议完全模仿中世纪城市,毕竟时代是发展的。
他更多的是认为:考察祖先作品的深层特点,批判地运用到当时的城市建设中。
(二)中心宽敞的公共广场
作者研究古代人布置喷泉和纪念物的方式,并探讨
他们为何总是能够对手头的条件运用自如是大有裨益
的。
在古罗马甚至中世纪,纪念物和喷泉不会布置在交
通频繁的位置,而往往偏于广场的一侧。
这些布局给人
于美的享受。
他举了一个相似的例子——儿童堆雪人,
通过类比说明这些雕像是在广场上“生长”出来的。
假
设雪覆盖了一个城市广场,踩出的雪路是街道,那么雪
人就是广场上的纪念物,雪人和雪路在空间上有着一定
的距离。
正是在这些相似的避开交通的位置上,古代社
会建立了他们的喷泉和纪念物。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
广场铺地会变,但喷泉的位置始终不变。
对于每座城市和每个广场的纪念物坐落的位置不
同,作者认为“是因为在各自的情况下,街道通往广场
的方式不同,交通流向不同,因而留下了一些其它的点
空着。
简言之,公共广场的历史发展依地方而变化。
”
此外,作者认为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
物。
这些建筑布置在中等大小的公共广场侧边,有利
于建筑它们更好地被使用并能从一个适当的距离上
被欣赏。
西特所处的时代,纪念物、喷泉和教堂等大多布置在基地中心,这样不仅造成浪费(如教堂四个立面 都有昂贵的装饰物),而且造成人们生活的不便,“试想,一座城门不是让我们从它下面通过,而是让我们围绕它散步,的确是件‘美妙’的事情! ”
(三)公共广场的封闭特征
从古罗马、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公共广场具有围合、封闭的特征。
它们的做法通常“是广场的每个角落只有一条道路进入广场,如果有第二条道路必须与第一条路成直角进入广场,它就被设计成终止于距广场一段距离之外,以避开来自广场的视线。
”然而,西特生活的年代广场已不再封闭,它可以为任何一块由四条道路围绕形成的空地,而与其周围的建筑毫无关系,广场的连续感已消失。
(四)公共广场的形式与大小
作者把公共广场分为深远型和宽阔型两类,然而这种分法是相对的,主要依据看者的位置和他所观看的方向。
因此,依据观看者相对于建筑物的位置在广场的主要一侧还是次要一侧,一个广场可能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但是一般说来,一个广场形式的特征取决于一座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高耸的教堂配深远型的广场较好;而市政厅的广场
图1 喷泉(b )位于广场一侧 图2 教堂靠其它建筑布置于广场一侧
多为宽阔型。
在处理广场的大小和围绕它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很难确定其确切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平等的。
此外,西特建议对城市建设有兴趣的人应该研究一下他自己居住的城市一些小广场和大广场的尺度以取得
对广场和周围建筑物之间良好的大小比例关系的认识。
作者还指出广场的最小尺寸应等于它周围的主要建筑
的高度,而最大尺寸不应超过主要建筑高度的两倍。
广
场的长度和宽度之间也应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
宽型广场比深型广场的长宽比要大一些。
最后,西特提出一种现代精神病——广场恐惧症。
深究其病因,其实就是广场尺度问题造成的。
(五)古代公共广场的不规则性
中世纪或更早的人们认为好的广场是不规则的,是
经过历史演变逐步形成的。
当时的广场大多是在现场根
据人对空间的感觉营造出来的。
由于人的眼睛常常忽略
轻微的不规则而且不善于估计角度,常常把实际上不规
则的形式看的较为规则。
而这种不规则性只有在图面上
看出。
作者生活时代的技术人员常常刻意的追求矩形街
道和绝对对称的公共广场。
当然也有不规则的构图,但
仍然不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它是用直尺娇揉做作的生造
而成。
它通常以三角形广场的形式出现,这是由于在图
板上绘图必然产生的糟粕,它们的效果十有八九是不佳
的。
与其前的广场相比,它们不能给人们造成视觉错觉,
因为建筑线不可调和的交叉总处于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补救这种广场的不足的唯一方法是使广场的每一个
面本身不规则。
这会造成若干凹进、部分的对称,并使
开敞空间避开交通,这样就可以有利于布置雕塑。
不幸的是今天不可能做到。
”
(六)公共广场群
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大多广场都以群集的方
式出现(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将城市的主
要建筑物组合在一个单个的广场的周围)。
事实
上,每一个值得注意的建筑立面都有自己的广
场,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它们。
此外,这些建
筑立面对广场也很重要,因为这些壮观的石头立
面十分难能可贵,它们给予广场足够的特征并使
之提高艺术价值,而这并不是随处可见的。
例如,圣马可广场是由三个各具特色的子广场组成,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空间感受。
而这一手
法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已不再适用,因为当时的广
场已经不再是封闭的。
(七)北欧公共广场的布局
上面的讨论主要基于意大利的城市,作者为了较为全面地说明问题特此研究北欧公共广场
图3 不规则广场示意图
图4 圣马可广场平面图 图5 北欧教堂广场平面图
的布局。
在北欧,大教堂通常独立布置,即使不在广场的中心,至少也用街道把它与其它建筑物分开。
当然也有一些次要的教堂后退紧靠其它建筑物布置,其原因是当地教堂通常建造在原先的墓地中心。
即便如此,这种独立布局和作者生活年代的做法仍不相同。
“哥特式教堂的布局通常是住宅沿教堂的两侧和耳堂排列,只以狭窄的通道与教堂稍稍隔开。
通常在教堂主要入口前有一个大广场,以便保持哥特教堂高耸特点时,又能全面观看教堂的立面和高大的塔楼。
”因而,教堂紧靠其它建筑物建造的老原则在北欧一直被遵循,只是具体的处理方式不同,两者殊途同归。
其实北欧国家与意大利古老广场的不同点仅仅是在形式和大小方面,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共同的特征:不规则性。
“随着透视原理运用到建筑中,建筑师开始用这种原理来建造建筑物、纪念物、喷泉和方尖碑。
正是这种透视艺术逐渐控制了三面封闭的大广场、教堂、宫殿规则的花园、通往重要建筑的豪华通道,甚至自然风景的视景布置。
”有三个封闭面和开敞的第四面的舞台式建筑布局成为每一个群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正是这一原则促使巴洛克风格达到其顶峰。
试比较作者时代的设计和古代巴洛克大师的作品,虽然两者都有前院,但两者的比例不同。
巴洛克时期尺度宜人,便于欣赏;而作者所处时代的设计尺度较大,效果较差。
(八)现代城市规划的艺术贫乏和平庸无奇的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师成了艺术领域的贫儿,他们只能在
过去的艺术财富旁建造沉闷不堪的成排房屋和令人厌
烦的“方盒子”。
现代教堂及纪念物屹立在巨大的基地
之中。
城市界面缺口很大,产生了不连续性。
究其原因
是现代城市建设完全颠倒了建筑物和室外空间之间的
适当关系。
在过去时代,室外空间(街道和广场)设计
图7 现代平庸的广场平面图
得具有封闭特征以取得某一特定的效果。
今天,我们通
常是先划出建筑基地,任意留下的地盘作为街道和广
场。
(九)现代体系
作者认为现代体系是僵死的,不能给生活带来乐趣的。
当时的城市建设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它们的变体。
这三个体系是: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
一般来说,变体就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
从艺术的眼光来看,这些是没有价值,没有艺术气息的,它们是机械性的,只能从图面上看到它们的特征。
这种体系的形成只是屈从于交通运输的权益之计,丝毫不考虑艺术传统。
针对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圆形广场或八角形广场,作者认为这些几何形广场图面效果不错,但实际效果则不然,充满着单调感,缺乏人性,往往使人迷路。
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林荫道虽是现代化的,却仍具有城市建设的艺术价值,是肚带环形道路的变体。
作者建议“将乡村的美引入城市中心,使自然的杰作和人造建筑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产生迷人的效果,”但同时要考虑绿地系统的布置方式,不应用树木来遮挡特别有趣的建筑物,这一合理的原则是从巴罗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十)城市规划艺术的现代限制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特定的文化活动已经接二连三地从室外公共空间中消失,广场的主要作用已经被剥夺。
其原因主要如下:
(1)人口的增长使得街道变宽,建筑物变高,过多这样的发展使得人们产生审美疲劳。
(2)土地价值的大幅度增长加速了对城市的划分,开辟很多新的街道,这些很难用简单的艺术原则来解决。
(3)过高的土地费用促使人们更充分地使用土地,进一步导致某些结构形式的消失。
当然现代城市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很好卫生条件,那么这些发展是否必须牺牲城市美好的空间形态呢?作者认为两者应相互结合,在遵守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现代城市建筑的优点,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十一)改进了的现代体系
尽管实用的权宜之计对艺术有限制,但两
者可以融合。
并指出所有巴洛克传统的后期影
响属于这一类现代改革的实例。
正如罗马的圣
彼得教堂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满足大量
人口的需求,在各个时期作了相应的改建。
面对现代建设出现的问题,我们虽然不能
用听其自然的进行城市建设的方法来消除这些
问题,我们必须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我们必须研究过去时代的作品,
并通过寻求出古代作品中美的因素,来弥补当今艺术传统方面的损失。
(十二)城市规划中的艺术原则——一个图示
现状:梯形广场,被支离破碎的建筑围着,每一个
单体都很优秀,但整体很不协调。
方法:在有高耸塔楼的主要立面前设深远型广场,
设一个用于欣赏侧立面的广场。
具体:G 、H 将教堂隔离出来,又使其街道完整,
庭院D 满足教堂广场的最大尺寸,此外,其它都取最大
尺寸,从而在整体上形成有机统一的局面,入口c 、d 、
e 及广场的各个角部应设计得使整个封闭物产生纪念
性,入口附近设有大喷泉f 、g ,由于D 是满足教堂的,
所以在K 处可以放一个最大尺寸的纪念物,建筑物J 和
拱门a 形成一个衬托侧立面所需的广场E 。
结果:各个建筑达到消除冲突,达到有机统一;提
高了纪念性建筑的价值;与其它广场群在上一层面 上达
到有机统一。
(十三)结论
西特意识到当时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追求城市的艺术美,并有了相应得设计及实践。
他希望更多的人能领会艺术美原则,来设计、改造现有的城市,使城市再度充满生机。
四、总结
作者的学说和有关论点对当今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艺术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此书自出版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事物发展规律,人们认识问题的过程却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
当今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新城的开发建设),如忽略具体的情况而一律建立方格网的道路系统,建筑物孤立地伫立于城市界面,现代的汽车交通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城市过多地反映工程技术而忽视艺术等等,正是西特在书中所批评并呼吁人们重视的。
这些现象在我们当今的建设中比比兼是(尤其在中国)。
在中国诸如土地使用
图8 圣彼得教堂及广场平面图 图9 对沃蒂弗教堂所做的再规划
的不合理、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的需要,特别是80、90年代以来,大规模低质量的建设新区,如今对这些的改造比改造旧区还要困难;城市公共建筑的设计各自为政,总想超越周围的建筑使自己成为视觉中心,而忽视了环境的整体性;城市中交通拥挤、人车相互干扰和混杂,使人们缺乏安全感,降低了室外活动的欲望;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和简陋等等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通病,而作为建筑文化总反映的城市,这一客观实体已大大地在减退。
重现了西特当时所面临的局面。
西特在研究城市建设艺术时,从历史形成、艺术规律中去探求。
他深入考察研究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优秀建筑群实例,并比较南欧和北欧城市广场的差异,中世纪人们活动特点及主建筑(教堂)空间的组成,以及城市中各个要素和谐统一的关系等等。
这些原则在我们今天的城市设计中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如在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中,人的视觉艺术规律的运用、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封闭性,各种要素的整合,都可作为设计的原则。
城市中合理组织便捷的车行交通,将人车的视觉艺术统一成整体,不但强调人的尺度,而且注重环境的尺度,注重人在实际环境中的艺术反映,使城市的街道广场有连续感、人情味、安全感和可识别性,注重城市空间体的各个界面的设计,以及城市空间的引导。
我们建筑师要从城市的角度进行建筑创作,使各个建筑“各尽所职”从而使城市更加有机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