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十四年-安军攻占东都之战简介

合集下载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

它发生在唐朝时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乱引发。

安史之乱的起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朝廷的腐败和内部矛盾,以及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谋划。

安史之乱的发生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安禄山和史思明对唐朝的不满和不满。

他们通过挑拨离间、收买贿赂等手段,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势力和支持。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并州(今山西大同)举兵叛乱,史思明也在并州附近的幽州(今河北保定)起兵响应。

叛乱军迅速攻占了并州、洛阳等重要城市,唐玄宗朝廷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叛乱军攻陷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如洛阳、长安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叛乱军在占领城市后,对当地百姓进行了残暴的屠杀和掠夺,使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备受摧残。

唐朝政府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叛乱,但由于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分裂,导致了对叛乱的镇压难以有效进行。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它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叛乱期间,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严重衰退。

同时,安史之乱也加剧了唐朝的衰落,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它对唐朝政权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唐朝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矛盾,以及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谋划。

叛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它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安史之乱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历史趣谈:唐德宗李适简介 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的皇帝

历史趣谈:唐德宗李适简介 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的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德宗李适简介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的皇帝导语: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

他是肃宗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

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

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位26年,享寿64岁。

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德宗放弃了以往的观念。

在执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

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代宗即位之初,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最后决战的使命。

平定叛军之后,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和平叛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一生四大矛盾广德二年(764)正月,李适以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并于二月举行册礼。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于长安宫中。

身为皇太子的李适遵照父皇遗诏柩前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德宗。

德宗在位整整26年,要用他遗诏中所说,就是“二十有七载”,这是生活常识分享。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安史之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呢?背景是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来看看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的经过、背景和影响就知道!安史之乱的故事天宝十载(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

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

四月,南诏叛附吐蕃,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

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众,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不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江布尔),唐军又败。

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杨国忠继任宰相,兼领四十余使。

从此,国忠专决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颐指气使。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

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

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

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

这时,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西北)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

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

唐天宝十四年:范阳起兵简介

唐天宝十四年:范阳起兵简介

唐天宝十四年:范阳起兵简介唐天宝十四年:范阳起兵简介唐天宝十四年:范阳起兵简介中文名称:范阳起兵发生地点:范阳起兵头领:安禄山时间: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皇帝:唐玄宗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中,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起兵反唐的作战。

事件经过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会六种少数民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从军后,因骁勇多机智,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任为捉生将。

并收为养子,逐步被提升为平卢讨击使。

他以贿赂交结朝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唐玄宗的称许。

天宝元年(742年),升为平卢节度使。

此后,他以虚报战功、迎合献媚、贿赂皇帝近臣等手段,骗得唐玄宗的信任,于天宝三载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

他千方百计投玄宗所好,甚至装蠢卖傻,以示愚忠,更加骗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人的宠信和支持,杨贵妃还收他为养儿。

天宝十载,又兼河东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

随着权位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安禄山的`野心越来越大。

他多次入朝,看到内地兵力空虚,朝政日趋腐败,自己又控制子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军队,就萌生了举兵作乱、夺取唐室天下的野心,并着手进行叛乱的准备。

他派遣亲信入京,刺探朝廷情报,他蓄养战马数万匹,贮备大量兵仗器械和粮草;他网罗党羽结成一个以高尚、严庄等为心腹,以史思明、蔡希德、崔乾佑等将领为骨干的反唐集团;他豢养同罗、奚、契丹等族投降者中骁勇善战的8000余人,组成亲军。

号称"曳落河"(意为壮士);他大批提升自己的亲信为将领,并以番将32人替代汉将。

安禄山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诈称奉朝廷密旨,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在范阳起兵反唐。

从此前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爆发他以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今山西朔县东北),以巩固后方基地。

他自率所部蕃、汉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族兵共15万,号称20万,于当日夜晚出发,自蓟城(今北京城西南)南下,向洛阳、长安杀来。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介绍_唐代重大历史事件解析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介绍_唐代重大历史事件解析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介绍_唐代重大历史事件解析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唐代开始逐渐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转移。

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唐代重大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一:李靖灭东突厥吐谷(yù)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

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

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

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

’于是遂行。

廆悔之……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

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1] 。

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

隋朝与之联姻。

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

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

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

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的土族。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1700使别部以牧。

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2] 止于枹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

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

安史之乱的故事简介

安史之乱的故事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亦称天宝之乱。

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

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百姓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

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

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

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 [引用 2005-08-11 04:29:03]字号:大中小在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唐廷一方有大量杰出的将领参加了此次战争,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郭子仪、张巡六位大将。

他们都有着赫赫战功,但在这次平叛中,哥舒翰、高仙芝和封常清三位在对外战争中获得无数荣耀的战将,却最终都葬送在自己全力维护的玄宗手中,而毫无建树。

时兮命兮!!!而同位名将的李光弼、郭子仪和张巡则在平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可谓中兴名将!!!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

父李楷洛,原为契丹族酋长,武则天时归附唐朝,先后任左羽林大将军、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闻名,在一次反击吐蕃的战斗后,死于归途中,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李光弼从小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欢读班固的《汉书》。

开始入军旅任左卫郎,以后累迁左清率兼安北都护。

天宝五年(746),得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青睐,补为兵马使,充任赤水军使。

王忠嗣特别器重他,常说:“光弼必居我位。

”天宝十三年(754),李光弼进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翌年,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爆发,李光弼在艰难的平叛战争中得以发挥其军事才干,因而使他成为“中兴名将”。

安禄山自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于范阳起兵南下,迅速攻占了河北、河南大部,东都洛阳也陷于叛军之手。

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又加任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等职。

至德元年(756)二月,率蕃、汉步骑万余人及太原弓弩手三千人东出井陉,收复常山郡。

四月,郭子仪亦率大军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师,进击史思明,于九门城南大败叛军。

李光弼又乘胜进攻赵郡,一战破城。

五月,李光弼与郭子仪回师常山,于沙河大败史思明所收散卒数万。

蔡希德率步骑二万加入史思明军,牛廷珍从范阳等郡发兵万余人增援。

数日之后,李光弼则与郭子仪与叛军在嘉山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虏千余人。

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唐朝时期唐朝时期战争年表A安军攻占东都之战安西之战B柏壁之战贝州之战边孝村之战C蔡州之战蔡州之战常山之战长安之战陈涛斜之战陈州之战成都之战D大非川之战怛罗斯之战东硖石谷之战EF范阳起兵方清、陈庄起义汾州、三观山之战邠州之战凤翔之战奉天、灵台之战奉天之战G甘露之变洹水之战骨笃禄攻唐之战瓜州之战广州之战郭子仪击叛军之战H韩秀升、屈行从起义河东之战河东之战河东之战河阳之战河中之战虎牢之战淮南之战黄巢攻长安之战黄巢攻东都之战黄巢南下福州之战黄巢农民起义黄巢转战中原之战黄梅之战黄麞谷之战霍邑之战J积石军之战嘉山之战剑南、西川之战江陵之战交趾之战晋阳之战泾原兵变泾阳之战九门之战K汧城之战L冷陉之战李怀光起兵反唐李隆基宫廷政变李克用反唐之战李克用讨三镇长安之战李克用、王重荣击朱玫之战李晟收复长安之战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两井之战李希烈讨梁崇义之战李渊太原起兵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临洺之战灵、宜、盐、百之战灵宝之战灵州之战岭南梁崇牵起义六道兵讨王承宗之战刘黑闼起兵反唐之战刘黑闼攻唐河北之战龙尾陂之战滦水谷之战洛阳、虎牢之战M邙山之战岷州之战洺水之战默啜攻唐河北之战默啜攻唐之战N南山高玉起义南阳之战宁陵之战OP庞勋起义裴行俭攻伏念之战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平壤之战Q 蕲州之战阡能起义浅水原之战青海之战青海之战青海之战邛州之战裘甫起义R神川之战石堡城之战石堡城之战松州之战朔州、黑山之战S时曲之战蜀中内战束鹿之战素罗汗山之战睢阳之战T太原之战天山之战唐代宗削藩之战唐德宗削藩之战唐夺长安之战唐攻龟兹之战唐攻契丹之战唐击李纳徐州之战唐击吐谷浑之战唐击回鹘乌介可汗之战唐击小勃律之战唐击薛延陀之战唐击焉耆之战唐灭百济之战唐灭大齐之战唐灭东突厥之战唐灭辅公祏之战唐灭高昌之战唐灭高丽之战唐灭刘黑闼之战唐灭史朝义之战唐灭西突厥之战唐灭薛延陀之战唐末农民起义战争唐平安史之乱唐平李灵曜汴州之战唐平李师道之战唐平李同捷、亓志绍叛乱唐平李希烈叛乱唐平刘闢叛乱唐平刘稹泽潞之战唐平刘文喜叛乱唐平刘展广陵之战唐平萧铣之战唐平仆固怀恩叛乱唐平永王李璘叛乱唐平镇海李锜叛乱唐破吐番维州之战唐收复长安之战唐收复两京之战唐收复洛阳之战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唐讨田承嗣之战唐统一的战争唐宪宗削藩之战唐削藩战争唐与高丽的战争唐等击灭后突厥汗国之战唐与南诏的战争唐与突厥的战争唐与吐蕃的战争唐与吐谷浑的战争唐再夺东京之战唐与契丹、奚等之战唐诸王反武后之战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同州之战潼关之战吐蕃攻取唐长安之战吐蕃攻吐谷浑之战W王重荣反扑河中之战王建击灭陈敬瑄之战王庭湊割据成德之战王仙芝南下流动作战王仙芝起义王郢起义维州之战魏州之战魏州之战魏州之战武街之战武亭川之战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五陇坂之战X西原黄洞黄少卿起义西原黄乾曜等起义下博之战信州之战宣州之战宣州之战玄武门事变Y 扬州之战杨行密击朱全忠之战药儿岭之战邺城之战易州之战阴地关之战荥阳之战雍丘之战袁晁起义越州之战云州之战Z 朱全忠篡唐建梁之战朱全忠夺取河北诸镇之战朱全忠夺取兖郓之战朱全忠击罗弘信之战朱全忠击时溥之战朱全忠击王师范之战朱全忠、杨行密攻孙儒之战朱滔反唐之战朱滔攻田悦之战梓州之战。

唐朝的历史故事

唐朝的历史故事

唐朝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唐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唐朝的历史故事篇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唐朝大事战争年表

唐朝大事战争年表

唐朝大事战争年表
唐朝简介
唐朝时期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就好比当今世界的美国。

无论是经济、人口、军事、疆土、影响力等各个方面其他国家都是不可比拟的。


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

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它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

大唐帝国是当时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包括经济水平在内各方面加起来的综合国力,位居全球第一。

1、唐诗: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共产生有名记载的诗人2300多位,共计唐诗近五万余首,是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千金方》: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学著作;
3、《唐律疏议》:唐高宗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徐茂公、于志宁等人主编的《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最高水准,也使中国位列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4、曲辕犁:唐朝出现了曲辕犁,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5、子午线:唐朝僧人僧一行首次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6、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大团结: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帝被四夷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极大的促进了华夏各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7、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正当权益:唐朝兼收并蓄了突厥和鲜卑民族相对合理先进的婚姻制度,丧偶妇女可以“子承父妾”或者“兄弟之间互相继承妻妾”,不用遵循儒家倡导的守活寡和殉葬制度。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100字梗概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100字梗概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100字梗概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年初(755-763年),由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饭堂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按时知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在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中,曾无限感慨的说,人均崇华靡以示人,适足为大盗之招也。

意思是君王向人民展示他的豪华奢侈,最大的功用就是鼓励大盗动手。

这个觊觎大唐王朝的王位已经多年的大盗就是日后掀起安史之乱这场席卷半个中国滔天巨浪的主角,安禄山。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到中原。

在唐代,安禄山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舞蹈明星。

在唐皇宫的夜宴上,最精彩的片段就是体重高达三百多斤的安禄山,与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共同表演的胡旋舞。

安禄山,来自营州粟特部落,年轻时很会做生意,他拥有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

安禄山最惯用的伎俩就是拿钱财贿赂唐玄宗身边的人,安禄山很会表现,不拜玄宗也不拜太子,只拜杨贵妃,说胡人只知道有母不知有父,杨贵妃比安禄山小九岁的,结果她把安禄山认成儿子以后,还给他举行了一次洗儿仪式。

从唐睿宗开始,为了加强边防力量,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

到了公元721年的时候,基本完成九大节度使的设置。

安禄山一路平步青云,同时担任三个地区的节度使,一人统帅十五万最精锐的部队。

到了天宝年间,唐朝全国兵力的总数当中,边境地区节度使占掉了一大半,节度使的军队加起来比中央能够控制的军队还要翻倍。

这样子就形成了一个外重内轻得情形。

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来说,这就是所谓尾大不掉之势,这是治国之大忌。

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与他的同乡史思明以及走下一批番将,以讨伐逆贼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长达七年半之久的安史之乱由此拉开序幕。

安禄山统领十五万叛军从范阳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烧杀抢掠,直奔东城长安王位而去。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安史之乱简介中文名称:安史之乱参战部队:唐朝,安史叛军战争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地点:中国北方人物: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安史之乱的详情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廷反击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

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安史之乱揭秘)以步制骑的经典,嘉山之战

(安史之乱揭秘)以步制骑的经典,嘉山之战

(安史之乱揭秘)以步制骑的经典,嘉山之战天宝十五载夏天河北战场上的嘉山之战,唐军对叛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但有关这场战役的具体经过,它是如何打的,进程如何,几乎所有正史都语焉不详。

关于这场战役的细节,只能在庞杂的笔记、行状、墓志等史料中找到一些片断。

当我面对河北曲阳嘉山古战场的卫星图,再次比照那些历史记载的片断,发现许多记载和现地居然是契合的,战役的过程变得比较清晰。

简单讲,这是一场以步制骑的经典之战。

现在我们就看看,这场战役是怎样打的,郭子仪、李光弼是怎样一步步将史思明诱入到精心设计的陷阱中去的。

一、常山对峙,李光弼、郭子仪会师天宝十五载(756年)年初,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由井陉道进入河北,经过一系列战斗,逐渐站稳了脚跟。

常山郡(恒州,今河北石家庄)九县,唐军控制了七个县,叛军控制了两个县。

李光弼与史思明在常山对峙了四十多天。

叛军阻断了唐军的粮道,常山郡城(今河北正定)缺少草料,每十匹马才分到两束草,只得冒险到附近的石邑县(今石家庄桥西区)去运。

从常山到石邑,路上会与叛军遭遇,运输车队人员要全副武装,在大队弩手的护卫下结成方阵才能成行。

为彻底断绝唐军粮草,叛军开始攻打石邑,唐军处境越发艰难,于是李光弼向在河东道北部的郭子仪求援。

正定(唐代的常山)古城郭子仪此前在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与叛军作战。

郭子仪原本计划消灭大同、横野(今河北蔚县)叛军,沿着桑干河谷东进取范阳。

但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唐军被阻挡在云中一带,战况胶着。

一月份的时候,朝廷要求郭子仪返回朔方,集结兵力准备进攻东都洛阳。

后来由于反对声音太大,计划取消,郭子仪又带着一批增援部队返回河东战场,驻扎于雁门郡(代州,今山西代县)。

接到李光弼的求援后,郭子仪率朔方军南下,过太原,经井陉道进入常山与李光弼会合。

会师后的唐军实力大增,共有蕃汉步骑十余万,其中包括朔方军、太原弩手,以及河北各州郡的团结兵。

二、唐军连战连捷,叛军增兵博陵四月十一日甲午,唐军进攻叛军占领的九门县(今藁城九门回族自治乡),两军在九门县城南展开大战。

安史之乱的主要内容要简短

安史之乱的主要内容要简短

安史之乱的主要内容要简短1.安史之乱的内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结局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

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

2.安史之乱的内容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编辑本段重点人物*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史思明*史明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灵张介然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的经过(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一场发生在公元755-763年的一场叛乱事件。

在这场事件中,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将军联手造反,攻击唐朝。

这场叛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内乱之一,其影响深远,使得唐朝的统治进入一个相对动荡和衰落的时期。

安禄山在唐朝时期是一位大将军,他对唐朝的贡献非常突出。

然而,他的野心和贪婪引起了唐朝皇帝的猜忌和不满。

安禄山的部队是唐朝的一支重要部队,那些部队由于他的影响力而变得更加不受控制,因此唐朝皇帝李隆基下令将他处死后,这部队并不满意。

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也是一位重要将军。

尽管他没有像安禄山那样被封为丞相,但他还是在唐朝有很高的职位。

然而,他也和安禄山一样不满足自己的地位,并企图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加入了安禄山,发动了这场叛乱。

安史之乱是一个多方面的事件,涉及到唐朝皇帝李隆基、他的太子李亨、安禄山、史思明和他们的部下。

这场叛乱的盟军由大量的士兵、农民和平民组成。

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了长安(今天的西安),这是唐朝的首都。

随后,他们开始向东进攻,占领了许多城市,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

由于唐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部队,这场叛乱的影响极大。

与此同时,唐朝中的官僚和贵族也开始分裂和互相攻击,这进一步加剧了唐朝的困境。

一些官员试图乘机获得更多的权力,这使得唐朝的政权更加不稳定。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局面。

首先,唐朝皇帝李隆基将他的太子李亨视为罪犯,并强制他放弃太子的身份。

李隆基将他的弟弟李亨封为皇太弟,并指定他接任皇位。

其次,唐朝开始实行更为严格的政治和军事控制。

唐朝的防御力量得到加强,并开始恢复失地。

安史之乱的结束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

在763年之后,唐朝的不稳定局面逐渐得到缓解,但是唐朝失去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这场叛乱对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显示出唐朝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强大。

它还让人们意识到,对于那些掌握军权的人,他们的财富和权力可能会引起极大的麻烦。

陈玄礼人物简介,参加马嵬之变助唐玄宗登基

陈玄礼人物简介,参加马嵬之变助唐玄宗登基

陈玄礼人物简介,参加马嵬之变助唐玄宗登基
本文导读: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东都洛阳陷落。

隔年安禄山进逼西京长安,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陈玄礼与太子李亨、李辅国谋,请杀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

结果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玄礼又请诛杨贵妃,玄宗不得已命令高力士处死杨贵妃,史载玄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寘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

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之变后,陈玄礼表示对玄宗尽忠,随玄宗入蜀;玄宗太子不得已与尊为太上皇的唐玄宗兵分两路,后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即位。

至德二载,玄礼从玄宗自巴蜀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

上元元年八月致仕,大约于玄宗迁至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时病重去世。

安史之乱故事概括

安史之乱故事概括

安史之乱故事概括
安史之乱的故事概括如下: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奸相李林甫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唐朝的对外战争简表

唐朝的对外战争简表

唐朝的对外战争简表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显庆二年(657年) 唐与突厥战争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突厥攻唐凉州之战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唐击突厥石州之战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唐击突厥雁门之战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唐李叔良击突厥之战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至九月突厥攻唐代州之战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杨师道击突厥之战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突厥与高开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门之战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突厥攻唐新城之战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唐击突厥忻州之战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唐与吐谷浑的战争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唐李长卿击吐谷浑之战武德五年(622年)八月吐谷浑攻唐岷州之战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唐击突厥汾州、三观山之战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突厥攻扰唐边之战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 唐与吐蕃战争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岷州之战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唐平蜀中僚人叛乱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唐平泷、扶二州僚人叛乱唐武德七年(624年)六至七月唐蒋善合击吐谷浑之战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五陇坂之战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唐击睦伽陀所引突厥军凉州之战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唐反击突厥的作战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唐击睦伽陀且渠川之战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唐平眉州山僚叛乱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唐击突厥凉州之战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唐与突厥硖石之战唐武德九年(626年)七月唐柴绍击突厥秦州之战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泾阳之战唐贞观二年(628年)正月唐退吐谷浑岷州之战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唐击突厥河西之战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灭北突厥之战唐贞观五年(631年)四月唐平斛薛部叛乱唐贞观五年(631年) 冯盎平僚人叛乱唐贞观六年(632年)正月唐平静州僚人叛乱唐贞观六年(632年)三月吐谷浑攻兰州之战唐贞观七年(633年) 牛进达平僚人叛乱唐贞观七年(633年)至八年张士贵平僚人叛乱唐贞观八年(634年)六月唐段志玄击吐谷浑之战唐贞观九年(635年) 唐击党项羌之战唐贞观九年(635年)闰四月唐击吐谷浑之战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齐善行平僚人叛乱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霸州山僚叛乱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松州之战唐贞观十四年(640年) 唐灭高昌之战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唐击薛延陀之战唐贞观十六年(642年) 唐击西突厥伊州之战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九月唐击焉耆之战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唐与高丽战争唐贞观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唐灭薛延陀之战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唐攻龟兹之战唐永微二年(651年)七月至三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唐之战唐显庆元年(656年)八月唐程知节击西突厥之战唐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唐灭西突厥之战唐显庆四年(659年) 乌海东岱之战唐显庆五年(660年) 唐灭百济之战唐显庆五年(660年)至光启年间(885—887年) 唐与契丹、奚等之战唐龙朔元年(661年)至二年平壤之战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唐与铁勒天山之战唐龙朔三年(663年)八月唐倭白村江之战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 唐灭高丽之战670年唐咸亨元年唐击吐蕃大非川之战674年唐上元元年唐攻新罗之战678年唐仪凤三年唐攻吐蕃青海之战679年唐调露元年突厥反唐之战680年唐永隆元年唐击吐蕃河源之战681年唐开耀元年唐攻突厥云中之战682年唐永淳元年唐击突厥热海之战唐击吐蕃河源之战唐击突厥云州之战687年垂拱三年唐击突厥黄花堆之战689年永昌元年唐军击吐蕃寅识迦河之战692年长寿元年唐恢复四镇龟兹之战694年延载元年唐军破吐蕃、突厥、泥熟等部696年万岁登封元年吐蕃破唐军洮州之战唐击契丹硖石谷之战697年神功元年唐及突厥击契丹之战698年圣历元年唐、突厥赵州之战700年久视元年唐破吐蕃港源谷之战702年长安二年突厥扰盐、夏、并、代、忻等州吐蕃攻茂州706年神龙二年突厥攻灵州708年景龙二年突骑施反击唐军之战712年延和元年唐击奚冷陉之战714年开元二年唐击突厥都担碎叶之战唐攻契丹滦水之战唐击吐蕃武街之战716年唐开元四年唐破吐蕃于松州突厥部互相攻战唐军击歼叛逃突厥降部720年唐开元八年突厥击拔悉密之战721年唐开元九年唐破突厥麟州之战722年唐开元十年唐击安南之战唐军击吐蕃724年唐开元十二年溪州蛮覃行璋起事726年唐开元十四年僚族梁大海等起兵反唐727年唐开元十五年唐击吐蕃青海之战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僚族陈行范、冯璘等起兵反唐729年唐开元十七年唐军攻西南蛮族唐军奔袭吐蕃石堡城之战732年唐开元二十年唐军击契丹、奚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唐击契丹都山之战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唐军袭击吐蕃青海西之战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唐军攻吐蕃盐泉城之战吐蕃击唐安戎城之战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唐军攻西域诸部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吐蕃攻唐陷石堡城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唐与吐蕃石堡城之战746年唐天宝五年唐击吐蕃、吐谷浑青海、墨离之战747年唐天宝六年唐军远征小勃律之战749年唐天宝八年唐攻吐蕃石堡城之战750年唐天宝九年唐军攻石国之战唐军破竭师751年唐天宝十年唐攻南诏之战唐攻大食之战唐攻契丹之战753年唐天宝十二年唐军攻吐蕃754年唐天宝十三年唐军击南诏之战755年以后,唐忙于安史之乱,吐蕃屡攻唐河西陇右761年唐上元二年羌奴刺、党项攻宝鸡、凤州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唐军击吐蕃长安之战764年唐广德二年党项攻同州765年唐永泰元年唐击吐蕃灵台之战768年唐大历三年唐击吐蕃灵武之战771年唐大历六年岭南蛮、西原蛮起事773年唐大历八年唐击吐蕃百城之战775年唐大历十年吐蕃攻扰西川、临泾、陇州等地778年唐大历十三年回纥攻太原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唐击吐蕃、南诏之战786年唐贞元二年唐击吐蕃汧城之战788年唐贞元四年唐击吐蕃清溪关之战801年唐贞元十七年唐击破吐蕃维州之战819年唐元和十四年唐击吐蕃盐州之战820年唐元和十五年吐蕃攻扰泾州、雅州829年唐文宗大和三年南诏攻唐军成都之战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唐军破回鹘843年唐会昌三年唐军袭击回鹘杀胡山之战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唐军击败吐蕃于盐州851年唐大中五年唐驱逐吐蕃河西之战861年唐咸通二年唐、南诏交趾之战864年唐咸通五年唐、南诏邕州之战870年唐咸通十一年南诏攻成都之战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南诏攻西川之战875年以后,唐忙于应付黄巢起义,各军阀相继崛起,对外战争基本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天宝十四年:安军攻占东都之战简介唐天宝十四年:安军攻占东都之战简介
参战方:唐军,安军
名称:安军攻占东都之战
地点:范阳
时间:755年
结果:安军获胜
主要指挥官:安禄山
安军攻占东都之战,指的是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安禄山率军击败唐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部,攻占东都洛阳的作战。

战情背景
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起兵反唐之后,率军长驱南下,直指东都洛阳。

为阻安军攻占洛阳,唐玄宗
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进毕思琛往洛阳募兵防守。

十七日,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赶赴洛阳,开府库,招募新兵,准备迎击安军。

战役经过
封常清昼夜兼程赶至洛阳,10日之内,招募新兵6万人;又下令拆毁洛阳北边黄河之上的河阳桥,以阻止安军从北面进攻洛阳。

当得知安军已过黄河,便率所募新兵进屯武牢(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
水镇西),阻击叛军。

安禄山率军渡过黄河之后,迅速攻占陈留(今河南开封),随即挥师西向,于十二月初八攻陷荥阳。

安禄山留其部将
武令殉守荥阳,命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进袭洛阳。

途中与封常清部战于武牢。

封常清所率皆为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而安军却是训练有素的劲旅,尤其是田承嗣、安忠志所率的前锋部队,多是骁勇善战的骑兵。

唐军刚刚列好阵势,就被安军铁骑所冲垮,大败西逃。

封常清收集余众拒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又遭惨败。

再收兵与叛军战于洛阳上东门内,又败。

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攻馅东都洛
阳,叛军自四门入城,纵兵烧杀抢掠。

封常清率残部与安军战于都亭驿,再败。

退守宣阳门,又败。

最后只好率领败兵,自苑西破墙西走,退往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叛军,东京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等拒不投降,遭杀害。

历史意义
安禄山乘中原兵力空虚,迅速发兵南下,并采取步、骑协同作战,以骑兵为主要突击力量,快速猛烈地予唐军以突然打击,从而迅速攻占洛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