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教学法在《中国古代史》(人教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图教学法在《中国古代史》(人教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地图概念及其重要性,地图教学法的作用,地图教学法具体步骤(包括:解读课文中所有地图的详细信息,联系同一章节中的地图进行思考,对不同章节中的地图进行比较,全册课文地图按类别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对现行教材地图编排的建议)。

【关键词】地图教学解读联系比较分类建议
地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以形象符号表示自然或社会现象空间分布、相互联系与动态变化的图形。

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的一部分,它与文字、图表、插图等构成课文整体,是一种直观教具,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苏联教育专家斯特拉耶夫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必需的工具。

认识地图,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还要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

”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课文一样地阅读地图,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事件都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历史空间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舞台,要掌握历史知识必须熟悉相关的历史地图概念,也就必须使用历史地图。

如何有效地使用历史地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地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以《中国古代史》(人教版)为例说明该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现行《中国古代史》课文1有地图29幅,内容涉及古代各朝代的疆域、手工业分布、对外交通路线、民族分布等,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解读地图中详细的历史信息。

如第二章第一节《秦朝疆域图》,从北往南分析:①当时秦朝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匈奴和东胡。

②秦长城东到辽东郡,西到陇西郡。

③秦的都城在陕西咸阳。

④秦政府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既解决了粮食运输问题又为后世提供了灌溉。

⑤秦在南越地区设桂林郡、象海郡,郡守由皇帝直接委派。

⑥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以上是从地图中直接获得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地图中包含的隐性知识,如:①从《秦朝疆域》可以了解到当时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②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

③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④秦修长城、开凿灵渠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本图的详细解读,帮助学生从空间上掌握了秦朝的历史情况,它既立体又直观,便于记忆,以此类推,将课文中的29幅地图解读完毕,其实也就是将本册知识立体化,这对学生来说既提高了记忆又方便与其它史实区别,为培养学科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将同章节中的地图联系学习。

历史教材中同一章的地图分布在每一节中,教学中在解读每幅地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本章的所有地图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如:第一章的《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春秋大国争霸》、《战国兼并战
争》三图,学生从表面上了解三图都是学习诸侯国分布情况,这时,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三图的内在联系,找出三图的联系点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兴衰”。

学生通过学习地图发现:①西周时都城在镐京,诸侯国数目多。

②春秋时诸侯争霸地点在葵丘、城濮等地。

③战国时,诸侯国数目减少,“三家分晋”明显,战国时的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位置及交战双方和性质跃然图上。

三图联系思考得出的结论是:①西周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目减少,分封制度逐步崩溃。

②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民族的不断融合,统一的趋势加强。

③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联系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三图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即从生产力角度分析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其实也就是将本章的地图综合为读图材料题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图文之间的关系,逐步培养历史学科的分析归纳能力。

再次,将不同章节中的地图进行比较。

如第一章的《西周王朝和民族形势》,第二章的《秦朝的疆域》、《西汉的郡国交叉示意图》,第五章的《元朝疆域》,它们都涉及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分封制度、郡县制度、郡国制、行省制度。

对这几幅地图的学习,首先是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内容、发展情况、制度出现的影响、再归纳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趋势有:①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②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③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④地方制度逐步完善,为后世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地图由表及里地学习,既掌握了地图显现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历史学科综合、归纳能力。

最后,将《中国古代史》地图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分类学习,从政治方面分有两类:一是朝代形势图,二是朝代疆域图。

对于朝代形势图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同一时期各个朝代的概况,如《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宋金对峙形势》,据图区别辽、北宋、西夏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都城位置、辽宋之间、宋夏之间关系,并将两图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即两图的区别是前者是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后者是南宋与金的关系,确认它们的地理位置才能防止混淆。

两者的联系是金灭北宋后统治者南迁到南方定都,南宋抗金斗争和宋金和议成为该图主要内容,故2007年高考文综试题第37题(⑴根据所给地图指出1141年南宋宇金“绍兴合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

⑵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金迁都北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就出了该图及其内容。

对于朝代疆域图,如《秦朝疆域》、《西汉疆域》、《东汉疆域》、《隋朝疆域》、《唐朝疆域》《元朝疆域》、《明朝疆域》、《清朝疆域》,首先让学生了解各图中包含的详细信息,比较各图的四至,再区别各图的特点(如有灵渠的地图是《秦朝疆域》;有大运河的地图是《隋朝疆域》;有辽阳行省等是《元朝疆域》;有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辖区的是《清朝疆域》等),进一步归纳各图的共同点及变化趋势,得出结论: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疆域。

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王朝异同点,从中发现统一朝代共同具有的规律性的认识。

经济方面,本册课文地图涉及古代水利工程分布和手工业分布图,如《春秋战国水利工程》、《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西汉手工业分布示意图》和《唐朝手工业分布示意图》,对这些图的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记住水利工程兴修的朝代、所在的省份及其作用,近年来常考都江堰,都是从“天府”、“蜀”字眼去考查学生地理知识。

所以,明确工程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

对于手工业分布,提醒学生特别注
意一些具有多种手工行业的城市(如唐朝的扬州、成都等)。

通过地图,可区别各朝手工业分布的特点。

在长期地图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国古代史》地图编排的特点是侧重政治史地图,而民族关系史和对外关系史的地图偏少。

综观全册课文,涉及民族分布的只有《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徙示意图》和《唐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其实,教学中需要了解的有西汉的民族关系、唐朝的民族关系、明清的民族关系,这些章节涉及的民族名称多、与中央政府的来往史实零碎,如果能在课文中配有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立体化,笔者在教学中曾经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和相关地图画出以上历史时期的民族分布图,后列举中央与各民族的关系史实,最后归纳古代各朝中央政府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藏地区的管理史实,许多学生因为对民族的位置不明确,导致在做最后一个问题时归类错误,如果课文中配有相关的地图,这些错误就可以避免。

另外,在对中外关系历史教学中也遇到类似的情况,中国古代自秦汉到明清都有对外交往的史实,涉及亚欧许多国家,而课文中的配套地图只有西汉的《丝绸之路》和《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这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因为中国古代历史中对外涉及的国名、地名多,单纯依靠课文很难记忆。

如果有配套地图,就可以据图记忆各朝分别与哪些国家有交往、交往的史实是什么、各时期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什么关系,以及从地图中归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趋势等等。

由此可见,对《中国古代史》地图的编排,应减少一些政治史方面的地图,而应相应增加民族分布和对外交往国家分布图,方便师生在教学中理解和应用地图,达到记忆知识和培养学科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作者地址:533300广西百色市田林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