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总结打印版1
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
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教育学全章节总结全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的教育定义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概念,定义为: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概念的界定1.教育学与传统的社会科学有区别2.教育学的科学特征不够明显3.教育学具有非理性和艺术性特征因此,教育学所具有的这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并非教育学的不足或弱点,它恰恰充分地说明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学完全社会科学化或完全人文学科化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我国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定义: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既是为了从理论上充实教育科学,更主要的是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规范指导。
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教育的理论阐述和学校教育教育的若干规范,其目的不是“揭示教育规律”,而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
我国教育学”的定义: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在这一定义中,“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社会科学”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在这一定义中,“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教育科学”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完整word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节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二、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
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教育学--(完美打印版)
教育学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教的开端。
七艺: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单、判)由于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学科进入大学教学。
(多)高教层次多样化。
如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和专业教育。
(判、多)高教形式复杂化。
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
(单、判)高教特点:从高教的性质来看,高教是一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单)高教在完成中等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简、论)高教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高教的制约:①政治决定了高教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接受高教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教体制(政体决定高校体制)④政治制约着高教的方针和目的2、高教的政治功能:(简)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②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③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是教育与政治核心)(判)高教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简、论)高教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发展对高教的决定作用:①经济发展是高教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教体制的变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教发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教的结构(单)经济结构称为确定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2、高教的经济功能:①高教促进经济增长②高教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③高教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单)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舒尔茨核心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②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③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④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单、判)“四次教育革命”1、学校的出现2文字出现3文本出现4计算机出现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教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论)高教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高教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高教的内容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教的实施③文化传统影响着高教特色的形成④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
教育学要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名词解释)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填空)3.教育学的定义:按照下定义的逻辑规则:被定义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教育学”的定义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
(选择或填空)4.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即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选择)5.学校教育的出现:苏联教育史学家沙芭耶娃根据人类学、考古学的材料、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之家”。
(选择或填空)6.我国最早的学校有庠、序、校、塾等名称。
(填空)7.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简答)(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教育实践。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有: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
(选择)9.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在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
(填空)10.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段实施教育。
(选择)11.卢梭认为,创建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树立人们的新观念:第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第二,儿童中心观念;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第四,实用主义的观念。
第五,发现的观念。
(选择)12.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是教育学家赫尔巴特。
(选择)13.首创“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14.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完整版)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学科,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为主要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社会机制等方面。
2.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学强调教育是行为的建立、巩固和调节过程,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控制。
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等。
2.2 认知主义教育学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
提出了激励理论、定义、学习策略等重要概念。
2.3 发展主义教育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
强调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出了发展阶段理论、情感教育等。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实证研究方法采用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教育学假设和推测。
强调客观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3.2 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理性推理等方法,对教育学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注重逻辑性、理论性和抽象性。
3.3 实践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观察、教育实验等方法,探索和改进教育实践。
着重于问题解决和社会应用。
4.大学教育学的应用领域4.1 教育教学设计培养教师对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认知,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
4.2 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制定教育政策,规划和管理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4.3 教育评估与研究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进行评估和研究,为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5.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教育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
教育技术与在线教育的发展将对教育学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学将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
以上是对大学教育学知识点的简要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整理版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整理版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育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目的、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以及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整理。
首先,我们来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通过教育实现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它研究教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教育学从多个学科汲取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以实现对教育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育学的目的教育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从业者,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让他们具备科学有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帮助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公民。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有多种主要理论,这些理论在实践中起到指导和支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学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刺激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认为教育是通过建立正确的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行为和技能。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知识构建过程,在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
3. 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发展阶段和需求,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社会经验的结果,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5.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积极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教育学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教学和指导学生。
教育学还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教育政策和规划,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教育学完整总结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教育学的任务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教育学与社会学从社会整体方面来看,教育学研究的是其中的一个领域,人类的教育活动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社会现象,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说明,教育问题的解决依赖社会学问题的研究,社会学问题的解决依赖教育问题的研究。
社会发展趋势中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力量,而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也要求教育制度作出相应的改变。
许多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社会性问题,往往起因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冲突,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必须借助于一门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的深入研究。
一个社会的教育水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还潜在的决定着人的个体发展的最高极限和发展的速度从而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能力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它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是歌剧一定社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未来,立足本国,借鉴外国,要扬弃陈旧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没有多大价值的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的构成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个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将采用学分制,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结合52周,40周教学,一实践,每学年分两段,10周,2学分,15学分。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
教育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务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是教学活动主体)(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选择和试用教育媒介的依据,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构成三对基本矛盾。
其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教育中最基本、决定性的矛盾。
四、教育功能分类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代表朱熹)(2)生物起源说教育来自动物本能。
(忽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代表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人民的教育》)这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整理小抄总结打印
2015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整理考点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孟子。
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定义。
活动是界定教育的起点。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动物的各种活动是为了生存,人类的种种活动是为了生活。
把人和动物直接区分开的是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人类的符号系统属于精神世界,人通过符号系统实现两个方向的社会经验的类化:a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的经验;b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使社会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是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活动的对象是人,既指下一代,也指各个年龄阶段和各个层次的人; 活动目的: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落脚点,直接目的),从而使每一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的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最终落脚点)。
活动方式:以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呈现,在尊重生命,发挥主体功能性的条件下,使个体不断的被社会同化,是自我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方式。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专门性(学校教育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实施的;具有专门的场所和设备;受教育者是以学习委员专门任务的学生)、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师生、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文化模式)。
教育学教学工作总结(通用6篇)
教育学教学工作总结(通用6篇)教育学教学工作总结(通用6篇)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收获的不仅岁月,还有成长,让教学总结为这一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那么如何把教学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学教学工作总结(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学教学工作总结1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方向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
现在是高二的第二学期,我们文科已全面进入高考复习,如何展开复习,怎样有效地进行指导,这都是迫在眉睫的事。
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科指导意见,还有高考指导书,都成了每日必读的,平时还进行学习体会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使得总体的成绩进步明显,得到表扬.二、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高二数学组开展了四位年轻老师的“同课异构”活动,教研组长还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重在关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从容对待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同时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认真思考着这番话,我的优点是:教态亲切,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好,我的不足是:课堂的严谨性要待提高,还有就是过渡做得还不够。
不过,我自己也反复研究了自己的视频,对于我原本的不足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别的老师听起来也觉得非常流畅,板书也是很清晰的。
我想,我以后要形成的个人风格就是: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但要注意严谨与流畅。
教育学总结
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
3教育者:教育者是教教育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性和社会代表性。
4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5教育措施:措施是教育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6双轨制:在资本主义的学校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
7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的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8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些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9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10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置、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11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1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教育学课程总结模板
教育学课程总结模板课程名称:教育学学习时间:XXXX年XX月-XXXX年XX月学习地点:XXX学校学习教师:XXX教师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我深入了解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提高了对于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主要内容1. 教育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含义和定义- 教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派-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 学习理论与学习风格- 教学方法与教育评价3. 教育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 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的关注三、学习收获1. 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通过学习教育学,我对于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品德和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2. 提高教学设计与管理能力:我学习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这使我能够更有效地设计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升了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通过学习教育学,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发展需求和个性差异。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指导。
四、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举例1. 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为每个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方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2.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3. 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的关注:对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殊需求,我采取了灵活的教学策略,并制定了个别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措施,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化。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总结绪论1、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产生发展四阶段:(1)萌芽阶段:①孔子《论语》;②柏拉图《理想国》;③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④外国最早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⑤荀子《劝学》;⑥韩愈《师说》;⑦朱熹《语录》;⑧颜元《存学篇》(2)单一制形态阶段:①1632,捷克,夸赞美纽斯《小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②1762,法国,卢梭《爱弥儿》,小说体;③德国,康德,最早谈教育学;④赫尔巴特,1806,《普通教育学》,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沦为一门单一制的学科。
(3)发展多样化阶段:①1861,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②梅伊曼“实验教育学”;③拉伊1908《实验教育学》;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用主义,杜威创办,《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搞中学,现代教育代表人物;⑤凯洛夫《教育学》,以马克思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⑥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崭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义观点阐释教育的著作(4)理论深化阶段:①1956美国布卢姆制订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②1963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基本结构教学;③1975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④1972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成长。
2、教育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主导者;②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P7-121、高等教育的萌芽(古希腊至12世纪)2、高等教育基本割据初具(12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3、现代高等教育的发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45年)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二战后-70年代中期)5、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P1-61、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商周-清末)2、现代高等教育的酝酿期(1862-1894)3、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突进期(1895-1911)4、多元化发展时期(1912-1949)5、全面学习苏联时期(1949-1957)6、复归“传统”时期(1958-1977)7、新时代的飞速发展时期(1978至今)第二章1.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P6-221.改革的步伐不会止息2.发展是不变的主题3.以质量为永恒的追求4.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5.“重点工程”是争创国际一流大学的主要拉动力6.联合办学是经济高效的办学新模式7.收费教育是最具牵动效应的改革8.民办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9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不可阻遏的潮流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类。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
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P52-551.高等教育结构的多元化.首先是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结构的多样化.其次是高等教育科类和专业结构的多样化.最后是高等教育投资和管理结构的多元化2.高等教育结构的综合化.一方面是高校类型层次的综合化,另一方面是学科的综合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最后,应当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
第六章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
大学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指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1.高等教育的功能的分类:P571.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3.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是高深学问的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P61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它作为社会活动的一种领域,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是自始至终的.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文化功能大学职能的整合P65-66第七章高等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高等教育体制:体制是关于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规定的总称,对高等教育而言,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学术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是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1.高等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建立坚持的价值取向:P701.向责性2.适切性3.适应性4.创造性2.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怎样实现创新:P79-811.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2.以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突破口3.以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根本4.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执行体系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保障第八章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
1.通才教育的特征:⑴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
通才教育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深刻问题的能力。
⑵教学内容的普泛性。
通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
⑶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通才教育的目标可以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设置博通类型的课程,开设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讲座,举办专题学术讨论会等。
2.专才教育的特征:⑴专才教育主要通过分学科、专业进行的,培养的人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⑵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相当的应用性。
⑶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比较快地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第九章英才教育:它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核心,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尖人才的教育。
其衡量的尺度为,是否传授高深的学问,是否处于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尖端和前沿。
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科学的基础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
另外,它还以极为发达和比较开放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为前提,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遵循的原则⑴速度要适中。
⑵以内涵发展为主。
⑶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⑷发展终身教育。
第十章科学教育:是指通过演示科学方法,教会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展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教育。
包括四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人文教育:是通过熏陶与启悟的方式,使学生的本性、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包括四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人文精神教育。
1.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必要性(103)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⑶是创新性人才个体发展的需要。
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2.整合的可能性(105)⑴两者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
⑵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⑶两者互利互用。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101)两者是教育的一体两面,所有教育既有人文的一面,也有科学的一面,区别在于教育观念与方法,教育观念与方法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人文性质和科学性质。
2.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106 途径)⑴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
⑵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路径。
⑶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
⑷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A 实行创新教育B创建校园文化。
第十一章教育公平:指就学权利公平,教育条件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教育效率:是指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投入、教育资源经过一定方式的配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贡献的大小。
1.高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112)⑴矛盾性。
⑵统一性。
A效率决定公平的发生发展B 公平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2.如何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15)⑴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
⑵要实现高等教育的适当分层、分流。
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
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第十二章高等学校教师:是指受过专门训练,在高等学校中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负有职业责任的人。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
结合实际谈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123)⑴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
⑵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A教学技巧B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能力C教学研究能力D科学研究能力。
⑶教师的专业道德:尊重学生、公正严格、以身作则、甘于奉献。
⑷教师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第十三章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
通常特指专科生(接受专科教育的学生)和本科生,有时也包括研究生。
高等学校学生学习:广义是指高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促使身心发展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狭义是指高校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智能的过程。
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1。
高校学生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⑴体格发育日臻完善⑵内脏机能显著增强⑶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发育成熟⑷性机能成熟⑸运动能力显著增强2.高校学生的智力活动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142):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3.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147):⑴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⑵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⑶群体成员的互动性⑷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4.高校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哪些特点?⑴基础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统一。
⑵广博性学习与专深性学习有机统一。
⑶独立性与自主性不断增加。
⑷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
⑸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
5.学校学生的学习应遵循哪些原则?⑴学思结合的原则。
⑵博专结合原则。
⑶学用一致原则。
⑷循序渐进原则。
⑸勤学持恒原则。
十四章专业(165):高等学校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
专业划分: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
专业结构: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
专业包括哪些要素(167)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专业中的人,即教育主体。
专业划分有哪些原则(170-171)1、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
2、职业适应性原则。
3、独特性原则。
专业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171-172)1、需要性原则。
2、合理性原则。
3、持续性原则。
4、超前性原则。
5、结构性原则。
6、动态性原则。
7、稳定性原则。
8、调控性原则十五章高等学校课程:广义,在教师指导下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学校内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活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