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尚晓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文/尚晓嫚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学校教科研室组织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以下是这次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我的收获。

一、确立主题、设计教案

1.集体备课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19章第二节安排了勾股定理内容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内容,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在教材的阅读材料中,有《九章算术》中的“葭生池中”的问题,这道题的解决过程呈现了“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最后解方程”这一数学建模的过程。这道题很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决定给大家呈现一节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课,探讨教师应如何设计、把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专家指导

我们准备好教案后向两位数学特级教师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对我们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课题设计非常新颖,课程内容人文价值丰富,较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专家还就讲课过程的设计给我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们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准备第一次讲课。

二、上课和观课

1.第一次上课

教学环节一:复习

①勾股定理的历史及内容(学生回答);

②勾股定理的变式(多媒体展示);

③应用勾股定理的必备条件,没有条件的话,如何解决?(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学环节二:新课引入

①出示例题:名题鉴赏——“莲花戏水”(板书: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朗

读题目,展开想象);

12世纪的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Bhaskara)的著作中有一道“莲花戏水”的问题:

波平如镜一湖面,半尺高处出红莲。

亭亭多姿水中立,劲风吹来斜一边。

偏离原地两尺远,花贴湖面似睡莲。

请你动脑想一想,池塘水面多深浅?

②展示示意图(如图1),让学生思考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板书分析过程);

图1 “莲花戏水”示意图

③挖掘图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

④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

⑤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

程,解方程。

教学环节三:练习

应用归纳的解题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朗读、思考后提问)

①《九章算术》中的趣题:“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注:1丈=10尺)

②明朝用《西江月》词牌写成的数学题:

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离地,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

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长有几?(注:1步=5尺)

教学环节四:小结和作业

①小结(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从回答问题的同学身上学到了什么?你的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作业:练习2。

2.听课教师评价

讨论会上,教师们情绪高涨,发言积极踊跃。听课教师普遍认为课题设计新颖,以古代题目为背景,用优美的诗词创设问题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学中渗透了应用意识,具体包括三层转化:一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二是把不可解的问题转化为可解的问题,构造直角三角形;三是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勾股定理构造方程。小结应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对题目的理解要抓关键词;二是数学模型的构造方法。郭涵校长听课后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授课教师的基本功很扎实,选材很新颖,趣味性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能更贴近实际生活会更好。

3.在反思中发现课堂教学得与失

针对第一次试教的不足,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第二次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课堂的时空得到开放,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巧妙创设情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分享成果

“课例研究”校本教研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建构者、创造者。每一位教师自始至终都融入到研究活动过程中,与同伴合作,或讨论,或反思,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校本研修使教师产生了共鸣,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

开展课例研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条件,它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集体备一节课,可以促进教师相互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其次,课例研究可以让不同年级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与更新。以往,听课教师在听课前没有接触过教材,对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一无所知,集体备课为大家提供了评价的尺度,使教师们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再次,通过“二次上课”,教师有了再提高的过程,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最后,教师在总结反思中提出新的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不断更新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最终形成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图2 课例研究的实施流程

什么是成功的课例研究?它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成功与否,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到什么,这才是课例研究的真谛。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从“课例”本身获得技能,也从同事那里获得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课”远没有结束,它不局限于某一次“课”,它给予了教师向其他教师继续咨询请教的机会。

课例研究使校长与教师、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主动沟通,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把校本教研建设落到了实处。课例研究在“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一零一中)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